在現在社會,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報告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政治工作匯報 時事政治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篇一
李克強說,要以增進民生福祉為目的,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
著力促進創業就業。今年高校畢業生749萬人,為歷史最高。要加強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鼓勵到基層就業。做好結構調整、過剩產能化解中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工作。統籌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
加強社會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提高10%。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統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推進城鎮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繳費率。完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落實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措施,同步完善工資制度。
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深化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改革、高等院校綜合改革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落實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政策,完善后續升學政策。
加快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基本實現居民醫療費用省內直接結算,穩步推行退休人員醫療費用跨省直接結算。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破除以藥補醫,降低虛高藥價,合理調整醫療服務價格。
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文化發展成果。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更多優秀文藝作品,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逐步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擴大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范圍。做好2022年冬奧會申辦工作。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深化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加快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支持群團組織依法參與社會治理。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設施,發展社區和居家養老。為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提供關愛服務,建立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制度。
擴大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做好環保稅立法
政治工作匯報 時事政治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篇二
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使他們成為具有充分思想覺悟和政治靈敏度的公民。最近,我有幸參加了學校的政治教育工作報告會,并從報告中受益匪淺。下面是我對這次報告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和思考。
首先,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永恒的任務。在報告中,工作人員詳細介紹了學校對政治教育的全面規劃和細致安排。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活動,如集體討論、專題講座和社會實踐等,學校致力于激發學生的政治熱情和參與意識。此次報告讓我深刻意識到,政治教育工作不僅僅是一次考試和教課,更是一種滲透于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教育方式。只有在政治教育工作中,學生才能感受到政治對他們生活的深遠影響,才能真正理解政治的價值和作用。
其次,政治教育應該注重學生的思辨能力。在報告中,工作人員強調了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為了加強學生的思辨意識,學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問題的討論,并通過提問、分組討論和模擬辯論等方式來鍛煉學生的思維和辯證能力。我深受啟發,意識到政治教育不僅僅是灌輸知識,更應該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政治的本質,并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
再次,政治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報告中,工作人員強調了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參觀企業和社區服務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社會生活,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在今天這個信息化時代,學生容易陷于紙上談兵,缺乏真實世界的體驗和感受。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成為社會的有益成員,因此鼓勵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此外,政治教育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教育。在報告中,工作人員強調了通過情感教育來培養學生的情感素質。學校通過舉辦各類文化藝術活動和心理輔導課程,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提高他們的情感表達和情緒調控能力。政治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傳授,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情緒。只有學生情感穩定,情緒健康,才能真正獲得政治教育的全面效果。
最后,政治教育要注重持續性和系統性。在報告中,工作人員提到政治教育要持續、有機地融入學校教育體系中。學校制定了長期的教育計劃,并通過各類活動和課程來實施。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續、系統地進行的。只有學校全體師生形成共識,共同努力,政治教育才能真正發揮出其作用。
總之,參加學校的政治教育工作報告會讓我深刻認識到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政治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學生成為具有正確政治意識和價值觀的公民。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將更加重視政治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實踐能力和情感素質,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國家的繁榮和進步做出貢獻。
政治工作匯報 時事政治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篇三
政治生態是相對自然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秩序而言的一種社會政治狀態,實質上為一種“軟環境”、“軟實力”,是一個地方政治生活現狀以及政治發展環境的反映,是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綜合體現。其核心是黨員領導干部的作風問題,關鍵是領導班子的團結和諧。加強政治生態建設,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加強政治生態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當前,xx縣正處在科學發展的新時期和加速崛起的關鍵階段,既面臨發展機遇,又面臨重大挑戰。這迫切需要我們以昂揚的精神風貌、扎實的工作作風,團結和帶領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努力化危為機、危中求進,在激烈競爭中贏得主動,在復雜形勢中搶得先機;迫切需要我們以良好的政治生態內聚人心、外樹形象,形成推動科學發展、加速崛起的強大合力。應該說,優良的政治生態是奮起直追、趕先進位的首要環境,是凝聚黨心、振奮民心的前提保證,也是保持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和關鍵所在。為實現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加強政治生態建設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
二、雙措并舉,加強政治生態建設
政治生態建設是一項全面系統的工程,需要從“政治內生態”建設和“政治外部生態”建設兩個方面同步推進。“政治內生態”決定著政治生態的性質和特征,“政治外部生態”影響著政治生態的面貌。有些地方把政治生態建設簡單地理解為“政治生態環境建設”,這將不利于政治生態建設的全方位展開,也不利于對政治生態建設績效進行量化評估。
(一)加強民主法治建設,是政治內生態建設的核心
加強民主法治建設,是優化政治內生態的核心和根本途徑。要加強黨內民主和基層民主,推進黨務公開和政務公開,重點抓好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的制度建設,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嚴格執行重大決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項目安排、大額度資金使用等“三重一大”事項縣委常委會研究制度;要按照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要求,帶頭維護法治的尊嚴和權威,堅持依法辦事。要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推進管理方式創新,加強行政決策程序建設,善于運用法律手段深化改革、推動發展、維護穩定,為政治生態建設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和良好法治環境。
(二)加強干部作風建設,是政治外部生態建設的關鍵
一要以集中學習教育啟動政治生態建設。通過集中學習教育,各級黨員干部要深化對政治生態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增強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重責任的意識,形成團結共事、積極謀事、勇于進取、事爭一流的良好局面;用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現代工業文明理念”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切實解決干部隊伍思想觀念上不適應、不符合政治生態建設要求的突出問題,從而進一步優化全縣政治生態環境。
二要以奮發有為的精氣神助力政治生態建設。精神狀態直接影響政治生態。一個地方如果精神狀態不好,整天萎靡不振、死氣沉沉,政治生態肯定也好不到哪去。要提起攻堅克難、志在必得的精氣神,保持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好狀態,以精神的源動力激發創造力,催生戰斗力,增強凝聚力,努力營造上下同心、和諧奮進的良好氛圍,形成心無旁騖抓發展、凝心聚力促崛起的生動局面。
三要以正確的用人導向引領政治生態建設。用人導向是政治生態建設的“風向標”和“導航儀”,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關系黨風民意,關系事業發展。用什么樣的人、不用什么樣的人,等于公開樹立起一個標桿,對廣大干部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對政治生態建設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因此,我們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著力樹立六個導向,即注重品行的導向、科學發展的導向、崇尚實干的導向、重視基層的導向、鼓勵創新的導向、群眾公認的導向,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群眾信得過的干部選拔出來。
四要以完善的體制機制匡正政治生態建設。制度是管長遠的根本性因素。加強政治生態建設,既要靠干部自覺更要靠制度監督。各級黨組織要著重抓好長效機制建設,努力建立健全“積極干事”的教育機制、“重用做事”的用人機制、“獎勵勤事”的激勵機制、“督查混事”的約束機制,“防止出事”的監督機制、“嚴懲壞事”的懲處機制和“狠抓落實”的責任機制,讓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真正成為一種常態。
五要以領導干部的表率作用推動政治生態建設。“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領導干部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者、決策者,必須在加強政治生態建設活動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自覺加強黨性修養,致力做學習宣傳的表率、做勇于實踐的表率、更要做清正廉潔的表率,帶動廣大干部群眾共同建設良好的政治生態。
六要以真抓實干的作風保障政治生態建設。良好的政治生態是真抓實干創造出來的。廣大黨員干部要弘揚求真務實精神,想實事,鼓實勁,出實招,真正把心思放在干事業上,把本領用在促發展上,把功夫下到狠抓落實上,自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努力創造出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檢驗的實績。
政治生態的培育和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為加快實現科學發展目標,當好黑龍港流域跨越發展的“領頭雁”,廣大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必須從我做起,齊心協力,營造一個與加速崛起同軸運轉、同頻共振、同向推進,與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優良政治生態。
政治工作匯報 時事政治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篇四
近日,我校舉行了一次政治教育工作報告會,回顧了過去一年來的工作成績和問題,同時也展望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作為與會者,我對此次報告會有著深刻的體會和心得。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的思考和感悟,以期能為我校的政治教育工作貢獻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黨委的堅強領導是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果的關鍵。報告中明確指出,過去一年來,黨委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政治教育工作作為全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了對政治教育工作的統籌協調,促進了工作的順利開展。黨委的領導不僅為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指導,還切實關心和關愛廣大學生的成長,激發了學生對黨的熱愛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其次,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方法需要與時俱進。報告中提到了當前社會形勢的發展和學生思想觀念的變化,強調了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根據時代特點和學生需求進行創新,掌握適應時代發展的理念和方法。這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作為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認真研究學生的思想動態,精心設計教育內容和形式,不斷提升教育水平,以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
再次,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注重實效。報告中提到了學校在政治教育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如成立了學生黨支部和分團委員會、開展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主題教育活動等等。這些實際案例告訴我,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是讓學生從中受益并實現自我價值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使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和實踐性,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此外,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報告中多次提到了全校師生的積極參與和共建共享的意識。我深感只有全校上下形成合力,才能實現良好的政治教育工作。作為學生,我們應該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類教育活動,發揮學生會、班級團組織等學生組織的作用,為政治教育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作為教師,更要以身作則,注重自身修養、掌握教育技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師范榜樣和豐富的教育資源。
最后,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與學校的整體發展相結合。報告中提到,政治教育工作是學校發展的核心任務之一,必須與學校的教育目標和發展規劃相協調,形成有機銜接的合力。政治教育工作不僅僅是在某一時期或某一領域進行的,而是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的。因此,我們要在教育活動中注重政治教育的滲透,將學生自覺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聯系起來,為學校的整體發展貢獻力量。
總之,此次政治教育工作報告會讓我深刻認識到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將繼續加強自身政治理論學習,提高自身思想覺悟和教育水平,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政治教育工作者,為我校的政治教育工作做出貢獻。我相信,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能夠取得更加輝煌的成績。
政治工作匯報 時事政治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篇五
甘肅和政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地帶,自然遺存和人文積淀豐厚是和湟花兒的發源祥地之一,一年一度農歷四月二十八松鳴巖花兒會規模盛大,西北聞名,被中國民協會命名為“中國花兒傳承基地”。境內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名勝古跡星羅棋布、自然景觀玉鑿天成,被譽為“隴上綠色明珠”;具有華夏文明的“馬家窯、齊家文化遺址”特別豐富,隴上聞名;占據了“世界六項之最”的古動物化石,距今3000萬年—200萬年的四大動物群,分屬3綱8目150個屬種,館藏化石3萬多件,被譽為“動物世界里的東方瑰寶”,“古動物化石之鄉”;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松鳴巖是甘南農民起義領導人之一--------肋巴佛坐床剃度和從事革命的主要地點;現存滴珠山公園的“懸壺點漏”四字是明代大學士解縉被貶河州時所書僅村的兩處遺筆之一。具有別具風韻,享譽河州大地的“和政秧歌”,更是深受群眾喜愛。和政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松鳴巖花兒會被國家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秧歌是“漢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國北方地區。起源于農業勞動。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綢等道具而舞。在表演形式上,開始和結束為大場,中間穿插小場。大場為變換隊形的集體舞,小場是兩三人表演的帶有簡單情節的舞蹈或歌舞、小戲,有的地區將高蹺、旱船、竹馬燈、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稱秧歌”(見《辭海》)。而和政民間盛行的秧歌更是以鮮明的地方特色,在臨夏地區乃至全省獨樹一幟。
和政位于臨夏回族自治州南部,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為和政秧歌的生長和傳承提供了優越的地理環境,也使秧歌發展成為陣容龐大、內容豐富、涉及地域廣闊的民間歌舞藝術,使和政秧歌具有深厚地群眾基礎和根深蒂固的歷史淵源。
二、皂隸
二、春官一”。這似乎是今日秧歌的雛形:春夢婆可能是今日秧歌隊中的“妖婆”,春姐和皂隸,似為今日的“臘花姐”和“中郎”,而那個春官定是“社火官”無疑了。今日龐大的秧歌隊,就是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社火”一詞及其活動記載,最早則見于南宋詩人范成大《上元紀關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中有“輕薄行歌過,顛狂社舞呈”的詞句,范自注曰:“民間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可見秧歌在當時已初具規模了。據民國《和政縣志》記載,“入正月過三日即演社鼓,或城或鄉不拘。十三日城內張燈,鄉民以社鼓來賀,男婦游覽??”。這一方面說明了縣城十三秧歌會的情形,同時也說明秧歌在和政各鄉鎮的發展與歷史。據考,當時表演的節目就有“竹馬兒”、“刀舞”、“旱龍船”、“獅子舞”等等。到了明清時期,秧歌不但有說有唱,有歌有舞,而且還出現了一定故事情節的小戲,更是程式固定,臻于完善。
和政秧歌始于明,盛于清,變革于民國,發展于解放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更加繁榮壯大。它是由祭祀活動演變而成的娛樂活動,又通過文化交流,不斷充實和豐富內容,如秧歌從宗教活動中吸取了音樂營養之后,才有了伴舞的樂隊。現在秧歌中演奏的嗩吶曲牌有不少就是神曲,或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如和政南部牙塘、石咀一帶的“牛犢爺”借用巫師羊皮鼓,旱船表演中有扮演觀世音菩薩的,演唱詞中“九繡我佛蓮臺坐,十繡童子拜觀音”等,無疑是受祭詞的影響。再如“春牛”,古代有以春牛祝歲的習俗,因為牛是農事活動中的主要工具,堪作農事的象征,所以和政秧歌中的玩春牛等雜耍節目不僅是古代習俗的繼承,而且也體現了各族人民共同祝愿農牧業豐收的愿望,更具有高原農牧業地區的特色。再如《舞獅》,據考,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而且是通過絲綢之路由西域傳入的,說明地處古絲綢之路要道的和政地區,接受它的機會比內地更早。到了明代以后,大量漢族移民遷入,又帶來了南方的旱船、鞭子、竹馬燈;民國初年來河州地區經商的山西、陜西商賈又傳進了“跑驢”。和政秧歌在清代之前一律為“地蹦子”(即不踩高蹺,徒步表演),民國初,有少數人開始踩五寸蹺子,大多數仍為徒步表演。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青海馬家軍(馬步芳的國民軍)一個連駐防和政,春節時士兵玩起了高蹺秧歌(蹺高三尺),有四大光棍、打狗熊等節目,很受群眾喜愛,民國二十三、四年,和政縣城附近的群眾和龍泉書院也相繼玩起了高蹺秧歌,從此,縣城附近高蹺秧歌逐漸取代了“地蹦子”。之后,和政秧歌經過不斷的更新、完善,形成了今天這樣一個綜合性的歌舞表演形式,成了漢族群眾每年農歷正月初三至十七期間鬧新春,深受群眾喜愛的民間藝術。
形式內容:和政秧歌節目豐富,陣容龐大,演員多達二百多人。形式多樣,有說有唱,載唱載舞,并伴有武術、雜耍、雜角表演,氣氛熱烈,異彩紛呈。和政秧歌大體上由“前五角”、“中三角”、“后五角”三大部分以及“雜耍雜角”組成,行進和演出都按前后順序進行,只有雜角可以穿插在隊伍中間,任意發揮,隨處即興表演,取樂于觀眾。
和政秧歌的基本排序為:
1、前五角
〈一〉流星:流星排在秧歌隊的最前列,用以開路打場,一般由二人至四人組成,須有一定的武術功底且體質較好、身體矯健的人擔任。白天使用鐵(銅)制流星,夜間為火流星,其衣著為傳統的武生打扮。
〈二〉儀仗隊:排在隊伍的第二位,置大幅橫額二、三幅,寫有該秧歌隊的隊名和宣傳口號等,并有彩旗若干面為輔襯,以增加秧歌隊氣氛。與此同行的是秧歌柱子,現稱為主席團,是秧歌隊的總指揮,一般在五人以上,多為本村(社)德高望重的組織者和老把式(導演)擔任,胸前佩戴寫有“主席團”三字的紅色小彩條,主要負責秧歌隊的組織聯絡工作,并在秧歌出進場時致“告畢詞”、接受饋贈禮品等。
〈三〉旱船:旱船傳統的有一只船、兩只船、四只船、八只船等不同的題材,表演內容多取材于歷史典故,如“童子拜觀音”、“匡胤送金妹”、“東吳招親”、“八仙過海”、“薛丁山大戰樊梨花”、“七仙女”等。旱船表演時,其進場由“四大光棍”伴唱《十繡》的曲調引船,同時有專用的鼓點和嗩吶來伴奏。表演形式有“穩蕩”、“飛馳”、“旋渦”、“擱淺”等,同時伴有互相打斗、停舟盤旋等戰斗情節。旱船表演氣氛熱烈、神情激蕩,將每個歷史典故表現得活靈活現,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四〉“四大光棍”:由四個男角和四個男扮女裝的女角組成,扮男角的戴禮帽、墨鏡,上身著白襯衣、黑坎肩、肩上斜搭宣傳政策的綬帶,下身著黑褲子,腰挎眼鏡盒、腰刀,右手持扇,左手叉腰,扭動起來,舞步矯健,動作瀟灑大方;扮女角的踩低蹺(約1.5尺),戴假發,配以釵簪首飾,黑紗制成的獨辮,末端彩綢扎結,垂于膝下,上著大襟綢緞服,下身穿羅裙,一手持扇,一手拿彩巾,亦戴墨鏡,歌舞時,動作小而優雅舒展、婀娜多姿,盡顯年輕女性的矜持、羞澀之情,在表演中演唱的傳統曲令有《織手巾》、《繡金匾》和《蘭橋相會》等。
〈五〉樂隊:傳統秧歌的樂隊通常由三弦、二胡、板胡、笛子、木魚、撞鈴、棒子等民樂組成。隨著時代的發展,又吸收了手風琴、小號等西方樂器,大大提高了伴奏效果。樂隊的任務是為行進間和進場后表演的“四大光棍”及“跑驢”等小節目的表演做伴奏。主要負責伴奏的曲令有《柳青》、《八譜》、《四季歌》、《采茶撲蝶》、《十二個月》等。
2、中三角
〈一〉霸王鞭:亦稱童子鞭,由少年兒童扮演,武生打扮,一般由二人或四人組成。表演者執一米長竹(木)制成的鞭桿一根,鞭之兩端裝響環,鞭身以紅、白、黑漆涂染,鞭之粗細以執鞭者用之適宜為佳,表演時,隨鼓點節奏在跳躍騰轉中用鞭的兩端擊打身體的肩、肘、腿、腳等部位,其動作矯健靈活,是秧歌隊不可缺少的兒童表演項目。
〈二〉膏藥燈:是一種木制紙糊、畫有八卦圖案的燈籠,下方接有約1.5尺長的木柄,總長約一米多,夜間表演時則裝有蠟燭。玩手一般有2人或4人,表演者右手掌燈(木柄),左手持鈴(裝有鋼珠的圓形鐵鈴,搖動時發出清脆的響聲)。掌燈者傳統上扮為古代武將形象,身著戰裙,頭戴武生巾,兩身側插雉尾長羽,臉譜為一紅一黑,威武兇猛,排在身子隊列前邊,在秧歌行進時,各領一分隊,身子隊列隊形的變換和表演,都以其手中的響鈴為號。
〈三〉身子:身子是由中郎(男角)和臘花姐(女角)搭配組合而成。通常為十對四十人組成,有時也可視秧歌的規模可增減,但須雙數。身子中臘花姐大多數踩高蹺(蹺高一米以上,木制),衣著打扮與“四大光棍”中女角無異。男角不踩高蹺,裝束與“四大光棍”中的男角相同。行進中的舞步聽鼓點指揮,進入表演場地時最先表演,男引女跟,左右穿插,前后照應,配合十分密切,稱作“舞花場”[傳統的稱謂是“載(音zhai,去聲)花場”],在舞的同時,在樂隊的伴奏下演唱傳統的《十盞燈》、《孟姜女》等曲令,是和政秧歌最具地方特色的精華所在。身子的表演形式分為行進表演和場地表演二種,行進表演節奏慢、動作簡單;場地表演則節奏快而動作復雜,整個過程在進場和退場時最為精彩,表演者大步奔跑,搖身狂舞,此時滿場彩帶飄揚,鑼鼓震天、全場雷動,表現出“社火”故有的熱鬧、紅火、歡快的氣氛。
3、后五角
后五角是秧歌的最后一部分,是由鼓(有大鼓、小鼓之分)、鑼、鈸、嗩吶等組成,統一由一位玩手手持拂塵(多用牛尾巴制成,俗稱“纓刷”)來指揮。鼓在秧歌里起統攬全局的作用,秧歌隊的行進、隊形變換,均聽從鼓點指揮。嗩吶在秧歌行進時吹奏,以壯聲勢和體現喜慶吉祥的氣氛,在旱船表演時進行伴奏,其他項目中不再多用。后五角中,大鼓只作為秧歌舞蹈的總指揮,小鼓卻能單獨表演,鈸、鑼等一般只配合鼓點而用,沒有獨立的操作形式。2003年,和政部分秧歌引進了蘭州的太平鼓,增加了和政秧歌的陣容和氣勢。
4、雜角
雜角是正角之外的其他角色,主要有:妖婆、鬼子(男丑角)、笑和尚、駕鷹、尕黑驢、獵人與狗熊、春牛、紙馬(竹馬)、社火官(春官)、貨郎等等。雜角的表演形式不拘一格,主要以滑稽動作和幽默語言來打趣逗樂觀眾,營造喜慶氣氛,增加秧歌的趣味性。其中妖婆、鬼子在表演時以說吉利話、祈福祝愿為主要表現形式,輔以歌唱,并適時宣傳計劃生育、科技推廣、和諧社會建設等黨的方針、政策。
和政秧歌的基本特征:
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性。秧歌亦稱“社火”,由原始的春祀秋報的祭祀活動演變而成,自明代逐步成形以來,經清代、民國近600年歷史的演變發展,時至今日,仍保留著傳統的特色和玩春牛、竹馬、旱船等傳統節目及莊稼會,表現最突出的就是各秧歌隊中所有角色均由男性扮演。
具有博大精深的包容性。其特色鮮明,人數眾多,場面宏大,氣勢恢宏,花樣繁多。除了主體多,還能容納百戲,陣容寵大。適應性強,有規模宏大、節目內容豐富的大秧歌,也有小村莊組織形式單一的小秧歌。
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政秧歌因地域不同,形式上有了明顯區別。首先是有地蹦子和高蹺的區別,和政縣的羅家集、馬家堡兩個鄉鎮部分山區地帶,還保留著古老的地蹦子秧歌,其余鄉鎮為高蹺秧歌。其次是有大鼓和小鼓的區別。和政秧歌中的大鼓數量較少,少則一面,多則八面或十面,小鼓數量多,一般有二十至四十面組成(但必須是雙數),可變換隊列隊形,變換擊法,表演形式多樣,傳統打法有:雪花蓋頂、古樹盤根、鷂子翻身、牡丹開花等。城關、三合、新莊和吊灘一帶為大鼓秧歌,其余地方多為小鼓秧歌。
具有固定的表演時間和線路。和政各地的秧歌在入冬后農閑時節由本村社德高望重和技術嫻熟的“玩把式”倡導、組織,并進行排練。在正月初三以后陸續“出馬”(外出表演),然后依照各自活動的范圍進行演出,一般是按清代地方的會社組織和信奉地方神廟的范圍,形成一條串鄉表演的路線,稱作“馬路”,并逐步形成如下四個傳統的秧歌會:正月十三秧歌會,凡城關鎮麻藏以下及三合、陳家集、梁家寺、達浪、卜家莊及新莊鄉北部等地秧歌隊,都要在正月十三集中在縣城會演,俗稱“上十三”,正月十三秧歌會是有縣內參加秧歌最多、規模最大的秧歌會。正月十六秧歌會,羅家集、馬家堡一帶的秧歌隊,在正月十六集中于羅家集茨洼河會演。正月十七秧歌會,買家集鎮、新營鄉、新莊鄉南部以及城關鎮麻藏一帶的秧歌隊,在正月十七集中于買家集鎮大族村盤那寺中降香會演。歷史上陳家集、梁家寺鄉的秧歌隊,也有正月十七日上趙家寺(現屬東鄉縣百和鄉)集中會演的傳統,今已廢止。石咀社火——莊稼會,買家集鎮石咀村群眾在每年正月十五日舉行迎“喜神”的活動叫莊稼會,其主旨是迎喜神。它不同于其他各地的秧歌,一般有20多人進行表演,內容多以“祈福禳災”為主,是和政唯一現存、最具傳統的社火。每個秧歌隊根據各自的馬路結束演出叫“歇馬”、“謝將”。
和政秧歌歷史悠久,在全州乃至全省都具有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每年正月十四和政秧歌應邀到州府臨夏市進行表演,深受群眾喜愛和青睞。和政秧歌經過漫長的生長和發展,不斷繼承和創新,形成了雅俗共賞、紅火熱鬧、推陳出新、日臻完美的地方藝術特色,堪稱“一座活動的大舞臺”,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民間藝術家,傳承和發展了民間文化藝術。和政秧歌做為一個具有獨具魅力的地方民間奇葩,必將在傳統藝術的百花園中綻放出綽約的風姿。
政治工作匯報 時事政治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篇六
“供電政治工作報告心得體會”是一個讓我深感受益的主題。在這份報告中,我們能看到電力行業政治工作的成就與不足,也能窺見政治工作在電力行業中的重要性。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這份報告的一些個人體會和思考。
第二段:政治工作在電力行業中的重要性
供電政治工作一直是電力行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是推動行業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保證企業穩定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政治工作承擔著促進教育、凝聚員工情感、維護企業安全、服務社會等多重職責,這使得電力企業能夠更好地履行其社會責任,維護社會穩定。
第三段:政治工作的成就和不足
政治工作在電力企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其成就和不足同樣值得關注與反思。在這份報告中,我們能夠看到政治工作在多個方面取得了成效,比如健全了黨支部制度、加強了員工培訓、推動了節能減排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政治工作深度不夠、覆蓋面不廣等。
第四段:如何進一步完善電力企業的政治工作
為了使政治工作在電力企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需要在各個方面進一步加強。首先,要重視政治工作,將其納入企業的發展戰略之中。其次,要加強政治任務和業務工作之間的銜接,打造既有基本功又有高素質的政治工作隊伍。最后,要推動政治工作的形式創新,使其更能滿足員工需求,為企業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第五段:結語
政治工作在電力行業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過對供電政治工作報告的學習,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到政治工作的成就和不足,反思過去的經驗和教訓,在未來的工作中更好地貫徹它。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政治工作能夠繼續在電力行業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為世界電力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