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生物說課稿篇一
大家好!
今天我講的課題是《地球與地球儀》復習課。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下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根據新的地理課程標準提出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變革了原來“學科中心”、“知識本位”式的課程體系,而采用行為目標方式表述內容,以促進學生在各種學習活動中,通過探究和體驗的過程去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和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不再陷入死記硬背、應試教育的泥潭。
2、教學目標
根據地理課標準的要求我設置了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復習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和描述地球大小的相關數據;鞏固經線和緯線的概念,掌握經度、緯度的含義;熟悉特殊的經線和緯線;掌握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熟練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學重點:準確辨認經線和緯線、經度和緯度;熟悉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學難點:東西半球的劃分;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1、教法分析:
本節課是精心設計的'信息整合課件,盡可能地尊重學生、鼓勵學生、相信學生、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化被動為主動,讓學生們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探討、合作交流,由淺入、循序漸進,讓學生學會自覓知識,自得方法,使他們樂學,也會學。
2、學法分析: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中,學生們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人人動手動腦,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發揮每個同學的自主性,使得學習的過程很愉快,同時又漸進地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有張有弛,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將不再覺得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理解知識、消化知識的速度和程度也會大大提高,從而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為了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實現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如下:
1、開門見山、直入話題
2、溫故知新、知識梳理
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點,理順學生的學習思路,通過表格填充的方式,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鞏固和記憶。
3、活學活用、檢測效果
通過學生對問題的解答,來檢測其對各知識點掌握的情況。
4、課堂練習、我來解答
此環節設計了交織經緯網、合作探究、小試身手三個環節,通過學生完成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能力訓練題,而教師根據課堂反饋及時糾錯的方式,來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5、分析總結、建立框架
通過階段性的歸納總結,引導學生找出所學的知識規律,以便更好的運用它。
6、學以致用、提高能力
例舉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有關的問題,培養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7、課堂小結、鞏固效果
一是知識的小結,二是能力要求的總結。
8、布置作業、延外課堂
通過對自主練習與難點突破環節的設計,將學生的的學習與課內延伸至課后,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高中生物說課稿篇二
本課以“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認知規律,動作技能形成規律為理論依據,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學練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身體、心里和社會適應能力得到全面發展,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1、教材內容:技巧:前滾翻直腿坐——后側成肩時倒立。
2、教材分析:本次課的教材為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必修選項教學內容,屬于體操類系列,技巧模塊,技巧教材對鍛煉學生身體,特別是發展靈敏、柔韌、協調和定向能力,增強關節,韌帶和提高平衡器官的能力有顯著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更要讓學生明確其重要性,主動地進行學習。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滾翻動作圓滑,方向正,肩時倒立舉腿展髖。
難點:組合動作連貫、優美。
本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中女生,本校的高中學生來自全市不同初中校,在文化學習方面成績相對較好,體育課上課學習態度端正,組織紀律性強,觀察力,思維能力較好,在體能和技能方面,雖然這些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體能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基礎,但學生個體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在課堂上要創設各種練習方法,循序漸進,加強保護和幫助,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習和了解行前滾翻直腿坐——肩時倒立組合技術原理。
2、技能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絕大部分的學生能初步掌握前滾翻直腿坐——肩時倒立技術,發展學生靈敏性,協調性和柔韌性等身體素質。
3、情感目標: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和安全保護意識,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1、教法
根據高中學生勝利和心理特點,以及本教材特點和情感要求,本節課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有:①講解示范法:采用直觀教學,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②游戲比賽法:通過游戲比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③情感教學法:通過親切的語言,多鼓勵,多關心指導,使師生融為一體,建立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
2、學法
本課主要采用的學習方法有:①觀察法,②模仿練習法,③強化練習法,④合作學習法等,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重點:技巧組合動作和創新組合動作
難點:組合動作銜接連貫、協調流暢
1、自評與互評:學生針對本次課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提高欣賞水平和認知水平。
2、教師評價:對學生的表現以激勵性的語言進行評價。
1、90%以上的學生能初步掌握組合動作。
2、95%以上的學生能積極參與創編。
3、85%以上的學生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作用與價值。
高中生物說課稿篇三
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包括信息意識、信息倫理道德、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以及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地使用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礎。
1、教學內容分析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新課標中規定,《信息技術基礎》是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必修模塊,是高中學生信息素養提升的基礎,也是學習各選修模塊的前提,具有普遍價值。《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信息技術基礎》(必修)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內容是在第一章概述信息與信息技術之后,對人類獲取信息過程的概述,主要介紹了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及其優化,旨在使學習者在宏觀上對信息獲取活動有一定的把握,為后繼的學習提供支持,因此本節課屬于信息技術課的基礎內容,在整個教材乃至整個信息技術課程中都處于比較重要的地位。
2、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及授課學生的情況,制定本節課以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體驗信息獲取活動的共同特征和一般規律,能夠總結、推導出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掌握信息來源的多樣性并分析其原因,掌握信息獲取的途徑和方法并進行選擇,培養分析、比較、規劃和歸納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和歸納需要利用信息解決的問題,通過問題分析確定信息需求,嘗試設計信息獲取的具體方案,并進行評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信息技術蘊含的文化內涵,激發和保持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欲,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
4、教學重點
根據教學內容的組織和教學目標的要求,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信息獲取過程的分析和信息獲取方案的確定。
5、教學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教學中的難點為:信息獲取方案的設計和優化。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剛入校不久的高一年級新生,部分來自農村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對信息技術接觸較少,大多數來自市區的學生雖然具有基本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但是對于信息及信息技術的理論基礎沒有系統的了解,所以總得來說,學習者的信息素養不高,遇到問題時缺乏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識和信息需求,更缺乏自覺的信息行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情境,設置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教材的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信息意識。
本節課屬于信息技術基礎的理論內容,純粹的理論講解,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容易使理論與實踐脫節。信息技術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依據新課改理念,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分析,我主要采用“創設情境”、“任務驅動”和“自主探究”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情境問題的驅動下,自覺完成知識的建構,在建構知識的同時,也發掘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教學中,啟發、誘導學習,使課堂能在生動、有趣、高效中進行。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新課程理念也提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在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協作學習的方法進行學習。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信息技術課程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1)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5分鐘)
首先通過幻燈片展示幾幅大學美麗的校園風光,創設情境:假如現在你是一名準備填報高考志愿的高三學生,不了解各個大學的情況,該怎么辦?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由回答。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加以指導,指出解決以上問題的過程實際是一個獲取信息的過程,引出課題《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
此環節中的情境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設置的問題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共鳴,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積極探索,精心研究 (15分鐘)
進一步提出問題,“如何獲得所填報大學的綜合實力的信息?”讓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啟發學生考慮“在哪里能找到這些信息?怎么找?”引導學生歸納出獲取大學信息的簡單過程。設計新的問題“班委準備組織同學們周六去本市的旅游勝地古隆中游玩,要了解本市周六的天氣信息”,讓學生獨立思考,自由回答“哪里有天氣預報?哪些方法能夠獲得周六的天氣情況?哪種方法最好?為什么?”引導學生歸納出獲取天氣情況的過程。然后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分析以上兩個問題的解決過程,找出一般規律,推導出信息獲取一般過程的四個環節。
此環節的設計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讓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根據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自主建構學習內容。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是,要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要根據學生反饋的情況,做適當的誘導,以保證有效的完成教學內容。
(3)深入剖析,知識探究 (15分鐘)
結合第二環節的情境,設置新的問題“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了解到周六的天氣晴好,可以去游玩,想提前了解一些關于古隆中景點和人文的信息,怎么辦?”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討論,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教師分析學生制定的方案,同時誘導學生剖析信息獲取的各個環節,指導學生優化設計方案。
○1對“確定信息需求”的剖析,主要是讓學生根據以上三個信息獲取事例中對信息需求的描述,自己歸納出確定信息需求時要包含的要素。
○2在剖析“選擇信息來源”時,要求各小組自由討論有哪些信息來源,并對其進行分類,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教師誘導分析各種信息類型的優缺點,指導學生優化方案中信息來源的選擇。
○3學生明確了信息的來源后,推出信息獲取方法就比較容易了。所以,可以直接讓學生自由回答不同的信息來源對應的獲取方法,指導學生優化方案中確定的信息獲取方法。
○4引導學生回顧第一章中介紹的信息的一般特征,強調信息的價值性和時效性特征,說明信息評價的重要性,啟發學生可以從哪些方面對信息進行評價。
在第二環節學生了解了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的基礎上,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置任務,使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主動進行知識的建構,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信息獲取的過程內化為個體的自然意識,從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4)遷移深化,拓展延伸 (10分鐘)
要求各小組確定日常生活中的一個主題,填寫下表:
項目內容
你的信息需求
可能的信息來源
選擇的信息來源
可能的獲取方法
確定使用的獲取方法
完成后各小組相互交換方案,互相品評,相互改進。在課后對方案進行實踐。
學習和了解信息獲取一般過程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能夠從問題開始,分析信息需求,從而確定信息來源,然后選擇適當的方法來獲取信息。在環節的活動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發掘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各種信息獲取活動,體驗信息獲取無處不在并進而認識其重要性。
本節要求學生能對信息獲取的過程有一個全面的宏觀把握,當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夠產生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識和信息需求,繼而引發自覺地信息行為。教學中,通過設置情境,布置任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比較高,能夠根據所學的知識制定出獲取信息的方案。感到遺憾的是,由于時間有限,不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實踐信息獲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