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語文知識點整理篇一
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發生變化的現象。
2、光的折射規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3、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它對光線有會聚作用,所以也叫會聚透鏡。
凸透鏡成像:
(3)物體在焦距之內(u),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放大鏡
4、作光路圖注意事項:
(1).用尺規作圖;
(2)是實際光線畫實線,不是實際光線畫虛線;
(3)光線要帶箭頭,光線與光線之間要連接好,不要斷開;
(5)光發生折射時,處于空氣中的那個角較大;
(6)平行主光軸的光線經凹透鏡發散后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一定相交在虛焦點上;
(7)平面鏡成像時,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一定經過鏡后的像;
(8)畫透鏡時,一定要在透鏡內畫上斜線作陰影表示實心。
5、人的眼睛像照相機,晶狀體相當于照相機的鏡頭(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膠片。
6、近視眼看不清遠處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鏡;遠視眼看不清近處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鏡。
7、顯微鏡的目鏡物鏡也都是凸透鏡(物鏡焦距短,目鏡焦距長)。
8、望遠鏡能使遠處的物體在近處成像,其中伽利略望遠鏡目鏡是凹透鏡,物鏡是凸透鏡;開普勒望遠鏡目鏡物鏡都是凸透鏡(物鏡焦距長,目鏡焦距短)。
八年級語文知識點整理篇二
1.分式:一般地,用a、b表示兩個整式,ab就可以表示為 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 叫做分式.
2.有理式:整式與分式統稱有理式;即 .
3.對于分式的兩個重要判斷:(1)若分式的分母為零,則分式無意義,反之有意義;(2)若分式的分子為零,而分母不為零,則分式的值為零;注意:若分式的分子為零,而分母也為零,則分式無意義.
4.分式的基本性質與應用:
(1)若分式的分子與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不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變;
(3)繁分式化簡時,采用分子分母同乘小分母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比較簡單.
5.分式的約分:把一個分式的分子與分母的公因式約去,叫做分式的約分;注意:分式約分前經常需要先因式分解.
6.最簡分式:一個分式的分子與分母沒有公因式,這個分式叫做最簡分式;注意:分式計算的最后結果要求化為最簡分式.
7.分式的乘除法法則: .
8.分式的乘方: .
9.負整指數計算法則:
(1)公式: a0=1(a0), a-n= (a
(2)正整指數的運算法則都可用于負整指數計算;
(3)公式: , ;
(4)公式: (-1)-2=1, (-1)-3=-1.
10.分式的通分:根據分式的基本性質,把幾個異分母的分式分別化成與原來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注意:分式的通分前要先確定最簡公分母.
11.最簡公分母的確定:系數的最小公倍數?相同因式的最高次冪.
12.同分母與異分母的分式加減法法則: .
13.含有字母系數的一元一次方程:在方程ax+b=0(a0)中,x是未知數,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數,對x來說,字母a是x的系數,叫做字母系數,字母b是常數項,我們稱它為含有字母系數的一元一次方程.注意:在字母方程中,一般用a、b、c等表示已知數,用x、y、z等表示未知數.
14.公式變形:把一個公式從一種形式變換成另一種形式,叫做公式變形;注意:公式變形的本質就是解含有字母系數的方程.特別要注意:字母方程兩邊同時乘以含字母的代數式時,一般需要先確認這個代數式的值不為0.
15.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數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注意:以前學過的,分母里不含未知數的方程是整式方程.
16.分式方程的增根:在解分式方程時,為了去分母,方程的兩邊同乘以了含有未知數的代數式,所以可能產生增根,故分式方程必須驗增根;注意:在解方程時,方程的兩邊一般不要同時除以含未知數的代數式,因為可能丟根.
17.分式方程驗增根的方法:把分式方程求出的根代入最簡公分母(或分式方程的每個分母),若值為零,求出的根是增根,這時原方程無解;若值不為零,求出的根是原方程的解;注意:由此可判斷,使分母的值為零的未知數的值可能是原方程的增根.
18.分式方程的應用:列分式方程解應用題與列整式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一樣,但需要增加驗增根的程序.
希望為大家提供的八年級上冊數學知識點講解,能夠對大家有用,更多相關內容,請及時關注數學網!
八年級語文知識點整理篇三
1、《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被收在《朝花夕拾》里這篇回憶性散文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贊揚了他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
添改講義——認真負責治學嚴謹。
糾正解剖圖——嚴格要求熱情誠懇,教學認真。
關心實習——正直熱誠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
了解裹腳——求實精神。
本文記敘線索:“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線)。
“我”的愛國感情的變化(暗線)。
清國留學生:不學無術,附庸風雅,思想腐朽。
“實在標致極了”:反語,表達了強烈的憤懣、諷刺之情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厭惡譏諷和輕視。
日暮里:勾起了魯迅家國之愁思。
水戶:這是富有民族氣節和愛國熱情的抗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
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魯迅作為弱國子民的辛酸,也是他強烈民族自尊心的體現。
刺耳:“萬歲”歡呼,極大地刺傷了魯迅的民族自尊心。
2、《我的母親》作者是學者胡適文章選自《胡適自傳》。
文章回憶了作者童年、青少年時期,母親嚴格要求和深情關愛下成長的幾件事,表達了對母親的深切懷念和感激之情,贊美了母親優秀的品格。
母親為人:仁慈溫和,嚴父慈母,克己謙讓,寬容善待,很有剛氣。
3、《我的第一本書》選自《文化名人憶學生時代》(下),作者牛漢“我的第一本書”指的是小學一年級國語課本,又表明這第一本書在我人生中的分量這人生中的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我的第一本書”也是本文的敘事線索。
作者寫“第一本書”的態度:崇敬,珍愛。
4、《列夫?托爾斯泰》節選自《三作家》,作者茨威格是奧地利小說家,傳記作家本文是一幅列夫?托爾斯泰的“肖像畫”,作者不僅為我們展現了托爾斯泰獨特的外貌特征,更為我們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的無限崇敬與贊美之情。
5、《再塑生命》節選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海倫?凱勒,美國女作家,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本文敘述了莎利文老師高超的教育藝術,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求知的熱望及艱辛而愉快的生活經歷“再塑生命”從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獲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愛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來,“我在那個寂靜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會有溫柔和同情”但是,在莎利文老師的教育下,“我”的靈魂被喚醒,再次擁有“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
6、《雪》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對北方的雪的贊頌表現出來的像江南的雪那種平和恬靜的美固然能讓人喜歡,但更崇高的美應該像北方的雪那樣,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在悲壯的戰斗中得到升華。
7、《雷電頌》選自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這部歷史劇是郭沫若同志于1942年在重慶寫的部歷史劇,它借古諷今,揭露了國民黨統治下的黑暗現實,抨擊了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傳達了人民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真實意愿課文選的《雷電頌》是第五幕第二場屈原的一段獨白這篇獨自,一是對風、雷、電的期待與歌頌,一是對光明的渴望與追求。
1)、風雷電:象征變革社會現實的力量。
2)、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征了國家和人民。
3)、有形的及無形的劍:屈原的佩劍(陸離),斗爭的精神,堅定的信念。
4)、土偶木梗的群像:無德無能,昏庸腐朽,欺民惑眾的當權者和官僚。
5)、小島:象征一個理想的社會。
8、《短文兩篇》中的《日》和《月》選自散文集《龍?虎?狗》,作者巴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日》通過“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兩個事例,贊美了他們為追求光和熱而英勇獻身的精神,表達了自己寧可轟轟烈烈地戰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的戰斗決心。
《月》通過“我”對寒冷月光入侵的感受,寫現實世界的寒冷和毫無生機,贊頌了像姮娥一樣為改變現狀而不惜犧牲的獻身精神。
9、《海燕》是一篇的散文詩,作者高爾基,主要作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長篇小說《母親》,劇本《小市民》等《海燕》是高爾基在1901年3月寫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結尾部分,原題為“海燕之歌”全文運用象征的手法,通過對海燕在暴風雨即將來臨之際勇敢歡樂的形象的描寫,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急劇發展的革命形勢,熱情地歌頌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堅強無畏的戰斗精神,是一曲無產階級戰斗的頌歌海燕象征勇猛堅強、樂觀自信、富于獻身精神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的形象;“海鷗、海鴨、企鵝”象征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烏云、狂風”象征反革命勢力。
10、《組歌》選自《淚與笑》,作者紀伯倫,黎巴嫩詩人、畫家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即《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花之歌》和《幸福之歌》《浪之歌》用海浪自述的口吻,寫了海浪對海岸的愛情、對身邊事物的友愛,表現了作者對純真愛情和博愛精神的贊美,也曲折地表達了他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感情和炎熱的衷腸。
《雨之歌》用擬人手法,以雨的自述的形式,描述了雨滴在大自然中的運行、變化過程,頌揚了雨滴帶給自然界的種種好處,歌頌了雨滴無私的奉獻精神及博大的胸懷表現了一種生活的美,抒發了詩人熱愛生活的熾熱感情,蘊含著作者熱愛祖國、愿為祖國奉獻終生的精神。
11、《敬畏自然》是一篇議論性的散文,選自《大自然的智慧》,作者嚴春友全文運用了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的論述方法從否定“征服自然”的口號開頭,運用總括與具體展開相結合,巧妙運用對比的手法使立論充分,最手作出“敬畏自然”的結論告訴人類應該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再也不宣稱什么“征服自然”,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因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人類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兄弟關系。
12、《羅布泊,消失的仙湖》節選自《善待家園——中國地質災害憂思錄》,作者吳崗本文是一篇報告文學,通過羅布泊今昔對比,揭示羅布泊由一個美麗的湖泊消失,是生態環境遭受人為破壞的悲劇將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的理念滲透課文,以強烈的呼聲,警醒世人,要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
13、《旅鼠之迷》作者位夢華,這是一篇很別致的科學小品,文章采用記敘的框架、對話的方式來介紹科學知識從三個方面介紹北極旅鼠有三大奧秘,即,繁殖能力驚人,為動物世界之最;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過多,就有種種奇怪地自殺行為,或停止進食,或在天敵面前主動挑釁,或改變毛色,吸引天敵;死亡大遷移,數百萬旅鼠匯成浩浩蕩蕩的隊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旅鼠的奇異行為給我們一個啟示:人類也不應該毫無節制地繁衍下去。
14、《大雁歸來》節選自《沙鄉年鑒》(一本自然隨筆和哲學論文集,被稱為“美國資源保護運動的圣書”),作者利奧波德,美國環境保護主義者文章用擬人的手法介紹了大雁遷徙的特性、規律及與人類的關系,認為大雁是人類的伙伴,動物使寺球充滿生機,充滿詩意,充滿樂趣;人類應該珍愛有益無損的動物,和諧共處,不應該憑借自己的優勢去傷害它們,一個“愛”字貫穿全文很顯然,“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就是全文的主旨在寫法上,形象性、知識性和抒情性的完美結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5、《喂——出來》選自《不速之客——星新一短篇小說選》,作者星新一,日本現代科幻小說作家,以微型小說,作品特點是構思巧妙本文是一篇科學幻想小說,以環境污染為題材,講的是一場臺風吹倒了一座古廟,廟底露出個無底洞,通過對這個洞一番研究后,后來成民填垃圾的地方,終于有一天,里面的東西又都飛了出來小說揭示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警示世人要正視環境問題小說的題目充滿懸念,原是一個年輕人的喊叫,其實也蘊含隊們對大自然認識的淺薄無知結尾再寫小石頭飛來,這種循環式結構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17、《端午的鴨蛋》作者汪曾祺,江蘇高郵人,作家文章在結構上按照“端午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這一框架,先濃墨重彩地描繪出“端午”的氣氛,再通過說鴨蛋,寫家鄉鴨蛋的名聲、特色最后涉及正題“端午的鴨蛋”,著重寫“鴨蛋絡子”,于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的鴨蛋里嘗出生活的滋味,在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18、《吆喝》選自《北京城雜憶》,作者蕭乾,作家、記者、翻譯家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吆喝,按照從早到晚和一年四季的順序作介紹,在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愉悅和懷想,引人體味生活中蘊含的濃郁情趣。
19、《春酒》作者琦君,臺灣女作家文章通過寫“過新年”“吃春酒”“吃會酒”幾件事時,以我的天真可愛,母親的善良能干,鄉人的淳樸厚道,來表,現濃濃的人情民風之美和思鄉之情構思精巧,語言生動傳神。
20、《俗世奇人》是馮驥才描繪20世紀初天津地層市民和小生產者的生活的系列小說課文節選了其中的《泥人張》和《好嘴楊巴》《泥人張》通過寫泥人張智斗海張五來表現他的沉穩、干練,面對海張五的羞辱能鎮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在斗爭的兩個回合中,他善于后發制人,以獨特的方式,一招制敵《好嘴楊巴》中,描寫了一個在小吃制作中構思奇妙和手藝精巧的楊七能夠隨機應變、處亂不驚的楊巴課文的語言本色樸素,具有濃郁的天津風味,并且幽默傳神,極富表現力。
八年級語文知識點整理篇四
下面是老師對物理中歐姆定律知識的內容學習,希望同學們很好的掌握下面的知識。
1. 歐姆定律:會用實驗探究通過電阻的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系掌握歐姆定律,能進行有關歐姆定律的簡單計算,理解串、并聯電路的等效電阻。
2. 測量小燈泡的電阻:會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電阻、知道實驗原理,知道滑動變阻器在實驗中的作用。
3. 歐姆定律和安全用電:根據歐姆定律的知識進一步掌握安全用電的知識。
1. 本章知識是中考中的重點,也是電功率的基礎,所以要掌握好。
2. 歐姆定律是本章的核心,應當在明確串、并聯電路中電流規律與電壓規律的區別和聯系的基礎上,掌握同一導體中的電流與電壓關系。
3. 在復習測量小燈泡的電阻時,要注意滑動變阻器的使用及其在本實驗中的作用。
基礎分類訓練
研習例題
[例1](20xx·陜西)在圖1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保持不變,閉合開關s,當滑動變阻器r2的滑片p向左移動時,三只電表示數的變化情況是:
a. v1示數減小,v2示數增大,a示數減小
b. v1示數增大,v2示數減小,a示數增大
c. v1示數不變,v2示數減小,a示數不變
d. v1示數不變,v2示數增大,a示數不變
八年級語文知識點整理篇五
魯迅:
1、在新文化運動期間發表的《狂人日記》,是我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
2、他的雜文批評時政,揭露黑暗,伸張正義,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3、他通過《阿q正傳》、《祝福》等小說,對勞動人民抱以深切同情,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茅盾:
他創作的《子夜》等小說,深刻地反映了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變化。
徐悲鴻:
1、他將西方繪畫的寫實手法與中國傳統的筆墨技巧相結合,創造了新的中國畫藝術。
2、擅長以馬喻人,托物言志。代表作《奔馬圖》《九方皋》《愚公移山》等,飽含著他赤誠的愛國之心。
齊白石:
他把古代傳統的文人畫風與淳樸的民間藝術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大寫意風格。
聶耳:
代表作《義勇軍進行曲》,后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
冼星海:
代表作《黃河大合唱》,氣勢磅礴,極具感染力。
八年級語文知識點整理篇六
1、產生: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聲音就停止;振動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2、傳播: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播聲音。聲音在介質中是以波的形式傳播;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體中傳播最快,氣體中傳播最慢。15℃的空氣中聲音傳播速度為340m/s。
3、聲音的三個特性:
(1)音調:人耳感覺到聲音的高低叫音調;音調的高低跟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有關,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2)響度: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強弱,響度的大小跟發聲體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響度還跟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4、頻率的高低決定音調的高低;振幅的大小決定聲音的響度。頻率的單位是赫茲,符號是hz,人能感受到的聲音頻率范圍是20hz~20000hz。人們把低于20hz的聲音叫次聲,高于20000hz的聲音叫超聲。超聲的應用有:超聲波粉碎結石、聲納探測潛艇、魚群,b超檢查內臟器官。
5、樂音與噪聲:
樂音:悅耳動聽、使人愉快的聲音;是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噪聲:使人們感到厭煩、有害身心健康的聲音;是物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人們用分貝來劃分db聲音的強弱的等級。
6、控制噪聲的三個途徑是:吸聲、隔聲、消聲;即在聲源處、在傳播途徑和在接收處控制。
7、聲的利用:(1)聲音可以傳遞信息:如漁民利用聲納探測魚群
(2)聲音可以傳遞能量:如某些霧化器利用超聲波產生水霧
8、回聲:聲音在傳播途徑中遇到礙物被返射回去的現象,叫回聲。如回聲比原聲到達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們區分開,否則回聲會與原聲混在一起會加強原聲。利用“雙耳效應”可以聽到立體聲。
1、三個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規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練。
2、獨立做題。要獨立地,保質保量地做一些題。題目要有一定的數量,更要有一定的質量,有一定的難度。
3、物理過程。要對物理過程一清二楚,題目不論難易都要盡量畫圖,有的可以畫草圖,有的要畫精確圖,要動用圓規、三角板、量角器等,以顯示幾何關系。
4、上課。上課要認真聽講,不走神或盡量少走神。不要自以為是,要虛心向老師學習。不要以為老師講得簡單而放棄聽講,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可以當成是復習、鞏固。
1、死記硬背: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規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練。課文必須熟悉,知識點必須記得清楚。至少達到課本中的插圖在頭腦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記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頁還是右頁,它是講關于什么知識點的,演示的是什么現象,得到的是什么結束,并能進行相關擴展領會。
2、獨立做作業:要獨立地(指不依賴他人),保質保量地做一些題。題目要有一定的數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質量,就是說要有一定的難度。任何人學習數理化不經過這一關是學不好的。獨立解題,可能有時慢一些,有時要走彎路,有時甚至解不出來,但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個初學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會的題目搞會,并進行知識擴展識記,會收獲頗豐。
八年級語文知識點整理篇七
1.背景:1900年,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2.目的: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3.經過: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組成八國聯軍,由西摩爾率領進犯北京,8月中旬,攻占北京,到處燒殺搶掠。
4.結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
(1)經濟: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
(2)政治: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3)軍事: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4)外交: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5.影響:
(1)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
(2)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八年級語文知識點整理篇八
(1)知道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并能用來解釋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現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發光的物體叫光源,光源在發光時進行著其他形式的能與光能之間的轉化。
光能夠在其中傳播的物質稱為介質。
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總是沿直線傳播的。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
在研究光的行為時用來表示光傳播方向的有向直線,稱為光線。有一定關系的一些光線的集合稱為光束,如平行光束、發散光束等。
光源發出的光照在不透明的物體上時,物體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了一個光線照不到的黑暗區域,這就是物體的影。影可分為本影和半影。
(1)本影,光線完全照不到的區域。
(2)半影,只有部分光線照射到的區域。
如果是點光源,只形成本影。如果不是點光源,一般會形成本影和半影。
(1)日食,發生日食時,太陽、月球、地球在同一條直線上,月球在中間。
當地球上在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陽的整個發光表面時,這個地區的人就可看到日全食。
在月球半影區里的人,只能看見太陽某一側的發光表面,這就是日偏食。
在月球本影延長的空間里的人看不到太陽發光表面的中部,只能看到周圍的環形表面,這就是日環食。
(2)月食,發生月食時,太陽、地球、月球在同一條直線上,地球在中間。
當月球全部進入地球本影區域時形成月全食。當月球有一部分進入地球的本影區域時,形成月偏食。
需要注意的是當月球進入地球的半影區時,并不發生月偏食,只是月亮的亮度有些減弱。
(3)日食和月食的觀察無論日食還是月食,都是在地球上觀察到的。但是,發生日全食時地球上只有一小區域內的人可以看到,而發生月全食時,面向月球的半個地球上各處可以同時看到。這是因為月球本影的長度約等于月球半徑的57~59倍,而地球和月球的距離約等于地球半徑的55~67倍,月球的本影只落在地球上極小的一個區域內。
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的本影里發生月食時,地球本影的長度約等于月球半徑的216倍,遠遠超過地球和月球間的距離,所以,月食時凡面向月球的半個地球上的人均可同時看到。
光傳播得很快,但光速是有限的,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c=3.00×108/s。由于光速很大,要測定光速,就必須利用很大的距離,或者準確地測出很短的時間間隔。天文學中的長度單位是光年,1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傳播的距離,如果一年按365天計算,則1光年等于9.46×1012/s。
八年級語文知識點整理篇九
(一)國內背景:
2.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面臨瓜分危機。
(二)國際背景:
1.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
2.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
(一)序幕:“公車上書”
1.時間:1895年
2.直接原因:《馬關條約》的簽訂
3.領導人:康有為和梁啟超
4.上書內容: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圖強。
5.結果:由于封建頑固派的'阻撓,沒有上書到光緒帝手中。
6.意義: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二)展開:宣傳維新變法思想
康有為和梁啟超創辦《萬國公報》,在北京組織強學會,后把《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作為強學會的機關報發行。
(三)高潮:百日維新
1.時間: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2.內容: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四個方面(見書)
3.1898年是舊歷戊戌年,因此稱這次革命為“戊戌變法”。
(四)結果:慈禧發動“戊戌政變”標志著戊戌變法的失敗。
(五)失敗原因:
1.客觀原因:以慈禧為代表的頑固派勢力遠遠大于維新派。
2.主觀原因:資產階級維新派自身的階級局限性,不敢發動人民群眾,只依靠一個并無實權的光緒帝。
(六)教訓:資產階級維新派不能擔負起救國救民的歷史重任,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七)歷史意義:
1.戊戌變法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或者說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有利于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
2.戊戌變法又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基礎。
3.戊戌變法還是一場愛國救亡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