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終身成長有感篇一
敘事者五月共讀書《終身成長》,懷著敬畏的心情讀了美國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的《終身成長》一書,發現自己是深陷固定思維之中了。
卡羅爾·德韋克把人的思維分為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它們體現了人在應對成功和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兩種基本心態。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敗是因為自身能力有限,有這樣的認知時,自身便會刻意回避困難,只挑選相對較為簡單容易的事情做,同時害怕被評價,缺乏自信。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則認為能力主要是通過后天培養的,他們不畏失敗,認為失敗只是自我成長獲取經驗的一種方式,故而,這類人不但不畏挑戰,反而會熱情擁抱挑戰,虛心接受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在評價中學習、進步,他們更注重如何激發自己的能力以做到更好。
對照兩種思維模式反思自己,發現自己是較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害怕失敗,回避失敗,一旦失敗,便會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同時也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怕別人說自己失敗,怕別人看見自己的失敗,自己更是不敢面對失敗。《終身成長》這本書讓我深深的意識到,自己必須要改變。既然已經清楚自己的情緒來源,就要學會“自救”,那就是學會培養成長型思維。
每天勤勤懇懇的人那么多,可真正做出成績的人卻寥寥可數。其中的決定性因素不在于我們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在思維層面上,是否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于我而言,在遇到事情時,不是先入為主地認定自己這能力肯定做不好,“不給自己貼標簽,不對自己失去信心。即使沮喪,也準備好了去承擔風險,直面挑戰,繼續為此奮斗。”相信原本存在的固定型思維會漸漸讓位于成長型思維,思及此,內心激動澎湃,相信信念指導行為,行為衍生結果。《終身成長》,終生受益!
讀終身成長有感篇二
人和人的區別,在于出生環境,在于貧富差距,而更多的,在于思維方式的區別。
01、兩種思維模式的區別
《終身成長》這本書大概可以為我們解釋社會人的兩種區別: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的人相信一切都是與生俱來,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他們相信這個世界存在天才,也覺得自己的能力無法改變。成長性思維的人相信一切都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所獲得,一切都在發展變化中,他們相信自己是人生的主宰,只要自己朝著目標正確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
02、兩種思維方式的教育表現
我們在表揚孩子時,經常夸:“寶貝,你好聰明啊”、“寶貝,你就是個天才。”而這種夸獎,更多的是在贊揚孩子所達到的結果,對孩子的促進作用僅限于刺激孩子下次要得到表揚,一定達到要達到這個目標。而具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一般會這么說:“寶貝,你這次的努力沒有白費。”、“寶貝,你作文水平提升了很多。”從孩子的努力過程、思考方式上去表揚孩子,則更能激勵孩子不斷努力,克服困難,取得成績。
03、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
《終身成長》這本書給出了四個步驟:接受—觀察—命名—教育。把我們固定性思維展現的時候,逐漸教化成成長性思維。我們可以接受自己的固定型思維,但是我們可以觀察它一般什么時候來臨,給它取個名字,制定具體步驟,慢慢養成成長性思維。在我看來,成長型思維最重要的一點是在于毅力二字,遇到困難時我們有毅力堅持,有毅力克服困難;立的flag有毅力執行結束。
我們不怕遇到困難,而怕遇到困難就退縮的懦夫;我們不怕失敗,而怕一失敗就一蹶不振。擁有成長性思維,擁有毅力,才能勇往無前。
讀終身成長有感篇三
作者卡羅爾·德偉克博士在本書《終身成長》的最后探討了通往成長型思維模式需要走的旅程。
書中分析了教育、體育、商業、人際關系等領域案例,對比固定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不同,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成就的差異,面對挑戰和失敗的表現相去甚遠,實際上是源自思維模式不同。甚至是夫妻關系相處模式中,其實都是我們的思維模式在起作用。
固定思維讓人更容易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判,更愿意讓自己處在“能干、優秀、聰明”這樣的舒適位置。為此,往往回避挑戰,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這樣的人面對挫折和失敗也容易一蹶不振,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
而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通過努力,可以發展提高的。與固定型思維的區別在于,成長型思維更注重尋找辦法,找策略,而不只是關注評價。面對失敗和挫折,也更容易從中學習,不斷提升能力。
現在,“喪”可能是形容很多年輕人平時大多時候的狀態最貼切的形容詞。失去目標和希望,是頹廢和絕望,是自暴自棄地自我否定,是明白前路曲折,努力奮斗后,仍然無法改變,受困于自己的無能,深感無力的狀態。
除了現實的殘酷,我們是否想過,這可能是自己身上的固定型思維在作祟呢?
你可能會說,我是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我努力過。但我們在經歷失敗后,就認為自己的能力已經到達極限,認為自己就是個失敗者;我們在努力之后,還是失敗,就認為努力無用,最終放棄努力。如果這樣,那可能真的是誤會什么是真正的成長型思維了。
真正的成長型思維的確更強調努力,但努力不代表使用“蠻力”,也不是失敗時的一針“安慰劑”。成長型思維中“努力”的含義包括單純的勤奮、努力的意思,也包括通過各種途徑,尋找提升能力,達成目標的策略、辦法。這中間可能需要聽取他人建議,向他們學習技能等。
不過,我們也不必為自己的固定思維感到恐慌。《終身成長》這本書中說,事實上,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并不是絕對對立的,它們往往同時存在同一個人的大腦中。只是,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中,每個人出于保護自尊、肯定自我等目的,才會激發固定型思維。
也就是說,我們沒必要在發現有固定型思維傾向時就感到自己真失敗。別忘了,作者卡羅爾.德韋克提醒我們,要成長,就要學會培養成長型思維。而培養成長型思維的第一步就是堅定“變化”這一信念。
《終身成長》這本書正是將“變化”這一信念滲透于各個領域。卡羅爾.德韋克不只是說明了什么是成長型思維,及其對我們生活、工作,甚至教育子女的積極影響,更重要的是,將此觀點置入各種生活場景中,幫助讀者,分析,探尋走出困境的方法。
有人說《終身成長》就是一大鍋雞湯,其實,不然。書中的內容讓我明白,學習成長型思維,不只是為了所謂的“成功”。它其實可以幫助人們應對生活的日常瑣碎,從而學會持續成長,獲得提升自我,沖破“喪”的強大能力和能量。其實發現讀成功學書的樂趣有時候就是如此,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雞湯可能有毒,但總是會有一些精髓可以通過抽絲剝繭總結感悟出來。
讀終身成長有感篇四
最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做《mindset:thenewpsychologyofsuccess》,中文標題是《終身成長》,作者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
在對成功的數十年研究后,卡羅爾·德韋克發現了思維模式的力量。她在《終身成長》中表明,我們獲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
卡羅爾認為,人的思維模式可以分成兩種,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特別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不變的。當我們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不變的時候,一系列的表現在于:急于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價值,遇到困難容易產生挫敗感,脾氣暴躁、喜歡講排場、擺架子等等。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固定型思維模式是人的本能,是一種自我保護模式。正如我在休假期間接到公司吳姐的電話通知,要我參加總公司演講比賽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演講比賽?不要吧?我會緊張啊,我演講水平不好,演講不好會遭人嘲笑吧?很多中國人跟老外在交流的時候喜歡說的一句話是:myenglishisverypoor!這些都是一種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所以,固定型思維模式來源于認知偏誤,而成長型思維則注重理性認知。
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成事不在天賦,而在努力;馬云高考三次才考上杭州師范專科學校,他自己也承認在:bat三巨頭中,他是唯一不懂互聯網技術的領導人,但是他卻是那個最敢想、最努力、最敢拼的。我認為,阿里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馬云內心的成長型思維模式遠遠大于他內心的固定型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模式,本質還是對一種人與人關系的正確處理模式。伴侶之間的關系,朋友之間的關系,父母和孩子的關系,老師和學生的關系,老板和員工的關系,以及和自我的關系。在這些關系中,有沒有一種正確的處理模式?有,那就是從「評判與被評判」的關系,轉變成「成長與幫助成長」的關系。這句話,值得我們反復思考。
舉例說明——老板在每年的會議上總是會說這樣一句:新華聯的茁壯成長離不開每一位員工的辛勤付出。馬云也多次強調:感謝每一位阿里人,哪怕他只在阿里待過半個小時!這就是一種成長型的思維。對員工的努力和付出表現出由衷的贊美。在這一點上,我相信我們公司在座的每一位領導都是具有成長型思維的領導。
我們每個人的思維模式都是成長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孔子說過: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我認為君子與小人也只不過是每個人心中的兩面性而已。在我們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就是要讓君子性的成長型思維多一點,讓小人性的固定型思維少一些。這樣才使我們由一個懵懂無知的孩童變成閱歷豐富的成年人。
那么,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本質差異是什么呢?
這兩者對于自身的評價的準確度差別很大。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對自身評價很客觀,很準確。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則要么是自視甚高要么非常自卑,徘徊在自大和自卑之間。
當你獲得一個機會的時候,你的思維和表現是什么?是毫不猶豫抓住機會還是徘徊再徘徊?
興奮點體現的不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腦波亮的時候是在分析準確答案的時候,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腦波亮的時候是宣布對與錯的時候。
對于后天努力的看法不一致。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相信天份,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卻相信努力。
今天我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與成長型,它們體現了應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的兩種基本心態。只有用正確的思維模式看待問題,才能更好地達成人生和職業目標。成功不在先天,不靠外在,關鍵在于思維模式:是滿足于現有成果、避免失敗可能的固定型?還是以努力為主、尋求挑戰機會的成長型?決定了你能在成功路上走多遠。只有扭轉自己的思維模式,我們才能改變前進的方向。
《愛拼才會贏》的歌詞唱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
加油吧,新華聯石油人!改變吧,我們的思維模式!
讀終身成長有感篇五
一直認為,夸獎孩子聰明有天分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也一直認為,只要給孩子沃灌足夠的心靈雞湯就能助力他們的成長,甚至于我們會認為只有成功了才表明你比別人強,才有自尊,會認為作為管理者,維護團隊的群體思維才是王道……讀完《終身成長》才發現,事情不是這樣的!
說實話,最初閱讀這本書,我熱情并不大,感覺反正不是自己很感興趣很樂意讀的書,隨便翻翻即可,但越讀越發現:事情不是這樣的。真正是“凡有所讀,必有所獲。”
成長型思維,是近年來教育界比較時髦的概念。卡羅爾.德韋克說:經過長期觀察我們發現那些發展的很好的人往往擁有不同的思維模式,不同于那些害怕挑戰,害怕與眾不同的人。她發現有些人更傾向于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他們通過努力和良好的策略以及其他各種學習方式(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不怕犯錯誤)他們的能力得以提高。
而另一些更傾向于固定型思維,他們認為一個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在童年期以后能力就固定了,是無能為力做出改變的。
那么一個人的成功是否是由他的聰明才智而決定的呢?德韋克研究表明,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在遇到自認為聰明才智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就會放棄,而且擔心萬一失敗而顯得愚蠢就害怕挑戰,從而選擇比較安全保守的路線。而那些經常被夸是努力的孩子,反而在困難面前不會止步,因為他們相信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去解決問題,可以去發展自己的能力和才華。
常言說思維決定命運。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培養一個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呢?怎樣才能使孩子們變身為“努力家”,而最終成為人生的贏家?作者說是大人的表揚決定了孩子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思維方式的形成是孩子從成年人那里習得的,如果大人表揚你的聰明,就會產生更多固定型思維,因為這使你感到聰明非常重要,而且因為我的聰明才是為什么他們愛我或尊重我的最根本原因,所以無論什么時候我都應該表現得很聰明。
至于表揚不同的過程,操作起來實際上一點都不難。但在我們的實際操作中,一個更加困難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失敗。作者的研究顯示父母如何處理孩子的失敗,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模式的形成。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利用失敗去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很多被父母表揚聰明長大的孩子,他們可能會取得優異的成績,但他們并不一定敢于挑戰自己。在面對挑戰時也不一定具有韌性,很多孩子甚至年紀輕輕就需要服用抗焦慮甚至是抗抑郁藥物,也有個別孩子脆弱到選擇結束年輕的生命。所以我們真的需要。更多的關注學習過程,學習的樂趣以及有效的學習。
而在家庭之外,就像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樣,老師的做法會對學生的思維產生巨大的影響。在研究過程當中,作者和他的助手對學校和老師做了大量的工作去幫助他們理解成長性思維,致力于成績和能力不再成為課堂的唯一焦點,讓孩子們重視學習和享受學習的過程。但毫無疑問這個過程在真正的實施當中會很困難,一點都不容易。因為我們容易陷入單純的表揚努力這樣的一個誤區,而單純表揚努力并不能培養成長型思維,因為我們要看努力是否有效,甚至于更應該要看努力是否存在。如果是低效的甚至于是假努力,這時候單純的表揚努力實際上是很要不得的。
作者還有一個更新穎的觀點,她認為在這個過程當中會犯錯的老師其實更能培養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的老師,會把自己也當成是會犯錯誤的人。我也會犯錯誤,我自然更允許我的學生犯錯誤,如此以來,老師們會把自己當成孩子依賴的資源,當成學生的合作者。而不是單純的要測試和評價孩子,這樣的老師充滿探索的熱情,不斷的探索如何幫助學生學習,他們會非常關注那些跟自己相比取得進步的學生,并及時正確的引導他們慢慢取得更大的勝利。
作者還嘗試著在學校之外去大規模的推廣成長性思維,而她的這一做法有助于推進教育的公平。她認為好成績應該是有效學習的副產品,來自于深入和有效的學習過程。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每個孩子成為一個有效的學習者,有成長型思維的認為考試好不代表聰明,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認為考試只是檢測我目前所掌握的有什么,當然這里并不是說成績不重要。
生活中沒有例外,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遭遇失敗。有些時候我們被挫敗感困擾也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作者說她選擇擁抱失敗不斷學習,這已經成為作者的研究課題,也是她的人生哲學。她打破了傳統固定型思維的枷鎖,也為我們成年人教育孩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指引。
從成長型思維角度來說,如果一個孩子的某一科成績不理想,我們給他評定為暫未通過,而不是考試失敗。那么就會給孩子以極大的鼓舞,讓他清楚的知道我的學習還不是一個結果,我學習的步伐并沒有停下,還需要逐步向前爭取未來。
在對成功的數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為我們奉上了一份豐厚的禮物,就像本書引言開頭部分所說:這是一本能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書。
《終身成長》,真的能幫助我們成長!
讀終身成長有感篇六
說實話,我是在被逼迫的情況下才看這本書的。如果不是為了躲避罰款,我或許不會看這些絮絮叨叨的雞湯文學。說來也可笑,我的這個出發點正好印證了作者卡羅爾·德韋克在本書中的.觀點。一個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他總是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他會覺得好讀書、讀好書這件事情對自己來說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當他遇到某種諸如讀書、學習之類的挑戰的時候,他就會無可避免地在通過固定型思維模式把自己保護在舒適區,用一句“我看不進去書或者我學不進去”之類的話去逃避困難,避免去主動積極的接受挑戰。
然而書中提到的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不然,我給這類人起了一個相當文雅的名字——“天生我材必有用”型。他們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養成的,他們面對困難的態度則是積極主動的、樂觀坦然的去消滅它,直到達到自己心里預期的目標。提到擁有這類思維模式的人,除了書中列舉的一些人之外,歷史長河中凡是取得過巨大成就的人簡直是不勝枚舉。
如果非要舉個例子,首先涌現在我腦海里的就是楚漢爭霸中的項羽和劉邦了。劉邦地痞無賴一個、出身卑微低賤,當項羽都已成為“西楚霸王”的時候,劉邦還不知道在哪里領兵廝混,沒有人注意到他。然而就是這么一個人,在如此糟糕的環境下,他卻隱忍著改變著環境。他知人善任、能進能退、能屈能伸,最終正是靠著這樣的氣魄和膽識才成就了大漢王朝長達四百多年之久的輝煌盛世。反觀項羽,當他面對劉邦帶領的異軍突起的漢家軍、當他聽到烏江邊浩浩湯湯的嘹亮鐵蹄聲、當他想到江東父老的那種期盼眼神時,他發出了一聲無力回天的哀嚎,最終自刎烏江邊。試想,如果項羽放下所謂的面子,如果他能在遇到挫折時奮勇向前,或許歷史也就有可能會被改寫吧。
縱觀身邊的好多人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人都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混合物。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劣根性,要想徹底的跳出這種思維的框架需要時間和勇氣,但這正是需要我們去改變和提高的地方。一個人只有不斷學習,讓大腦運作起來,養成成長型思維的習慣,才能不斷的有沖動和熱情去接受挑戰,在挑戰中不斷的去成長、去學習。
就我們現在這個年紀而言,20幾歲正是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的關鍵時候。這個時候的我們可能更需要把回報看的輕一些,把付出看的重一些、把自己的勞累看的輕一些,把培養自己的樂趣看的重一些、把所謂的別人看你的眼光看的輕一些,把與人之間的有效合作看的重一些、把此刻的安樂享受看的輕一些,把此刻的拼搏和奮斗看的重一些、把金錢看的輕一些,把目標看的重一些,如果你真的這樣做了,我不敢說你一定就是成功人士,但我篤定你一定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
讀終身成長有感篇七
孩子永遠都是父母的牽掛,有了孩子,父母身上的責任更大但是他們的幸福也就更多,可能本來好玩的父母開始每天拿著奶瓶,臉上還有被孩子劃的涂鴉,每天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陪陪孩子,他們就是想要陪伴孩子的時間更多一些,不想錯過他們成長的瞬間。
著名演員馬伊琍曾經在一段采訪中說過,沒有孩子以前,她每天的時間都在工作,應酬、見導演的時間總是充滿了每一天,但是她有了孩子以后不再參加吃飯應酬,每天晚上八點以前一定要回到家里去陪孩子,因為她害怕錯過孩子珍貴的瞬間,怕孩子有秘密不和她分享,怕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這不正是如今的父母嗎?還有著名演員張柏芝,即使孩子有校車接送,即使她支付著昂貴的校車費用,但是她依然堅持每天送孩子上學,她說:“送孩子上學的時光是最幸福的,他們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和她分享,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是平時她所不能了解到的”這可以拉近她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作為父母,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就是與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明明是至親的親人,但是卻有很遠的距離,互相不了解。每一個父母都想陪孩子終身成長,但我們好像也忽略了我們其實都是孩子。
所謂愛,我們也不是天生就懂得的,也是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感同身受,愛是不斷的學習來的,在教育當中,很多的父母深刻的感受到了這句話的意義。所謂父母之愛必將為其深遠,就是父母愛自己的孩子一定會為他們深謀遠慮,不會只考慮到他們的當下,所以如今很多育兒知識都被當下的父母重視。他們會學習各種各樣的理念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這本書當中,也總結了許多育兒知識值得現在的父母去學習。根據一些總結,例如我們愛孩子沒有錯,但是不能過分的溺愛。就像我在女兒十歲生日上對她的寄語一樣:“我們寵你,但是不會一味的溺愛你,嬌慣你,因為那樣只會害了你。人生的路還很長很長,希望你能記住做事容易,做人難,人一生一世得先學會做人。人生總會經歷很多坎坷,你一定要學會堅強,一步一個腳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因為作為父母的我們終將會離他們遠去,他們也終將會自己去面對社會,面對苦難,我們希望的是他們可以像小草一樣,堅忍不拔,像柏樹的清脆常綠,不想讓他們就如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便會枯萎凋落。郭德綱曾經說:“在自己家里你不教育孩子,那么社會也終將會替你教育”警醒了大多的父母。其次就是培養孩子感知愛與感恩愛的能力,任何的愛都不是義務,父母愛孩子勝過生命,但這并不是他們的義務,這是他們對于孩子無私的愛,孩子也應該可以感受到這樣的愛并且懂得感恩愛,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才是最無私不求回報的,孩子也應該懂得感恩,主動去愛。之后就是教導他們主動交流,現代化的社會是開放性的社會,必須懂得交流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其中一個內容讓我印象深刻,就是父母在社會生活當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會有難以排解的壓力,但是這些壓力最好不要帶給孩子,因為他們還有一顆單純的內心,不懂得社會的復雜,這些情緒可能會感染他們,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有一個無憂無慮單純快樂的童年,但是忽略了家長的負面情緒會更大程度的影響他們。他們是無辜的,不應該承受家長的壓力與負擔。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舍得”當中,我們就看到當今父母他們的社會壓力轉移到了子女身上,希望他們以后過上好日子,有優越的生活,還有可以和其他家長攀比的資本而不斷的給孩子施加壓力,讓孩子從小就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完全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隨著他們的成長,他們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做父母的應該想的是如何為孩子們減輕壓力,家長為之計深遠,我們可以理解,但要適量,不應操之過急。
孩子就像是一顆種子,需要家長的澆灌,精心的呵護才能健康成長成一顆參天的大樹,一旦水澆多了,就可能會出現燒苗的現象,這個大家都懂。孩子還是家長的小太陽,不斷的給予家長溫暖。孩子的世界是最單純的世界,我們總可以從孩子那里得到治愈,他們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愛的天使,我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天使在世界上完成他們的使命。
讀終身成長有感篇八
雖然書看了一半,但是恰好和自己的想法,和最近的現實來了共振,于是就有了此篇。書中,為方便區分,直接將思維分為固定思維和成長思維。
nba總決賽,剛好落幕,大家思維中的冠軍隊勇士被不可扭轉的擊敗了。然而,勇士之所以敗北,向來是陷入固定思維了。其實,細心點就會發現,勇士被擊敗不是無跡可尋,因為其對手是猛龍隊——這個常規賽就有過2次戰勝勇士記錄的球隊。
別看不起nba的魚腩球隊,甚至是外籍球隊。這同樣是一種思維的固定。因為nba是職業球隊,每個球員都有一顆總冠軍的心,或許勇士的球員都有一種總冠軍非我莫屬的想當然了。人們總是忽視那些已然存在的,愿意相信自己想見的。常規賽0:2的戰績,居然還不足以讓勇士打起精神,總決賽第一場(109:118)就翻車了。
好在知恥而后勇,第二場就扳下一城(109:104)。也許是勝利來的太快,人們還是傾向于冠軍相的,何況對手只是一個外籍球隊的首次總決賽。然而回到勇士主場的第三場,還能以109:123這樣的比分輸球,這時就該值得認清現實了。實力的差距。主場第四場勇士以105:92輸掉比賽,總比分1:3落后。
只能說,這個勇士的敗北是難以避免的了。若能從固定思維跳出,來年會有一番作為。而作為猛龍來說,就始終是典型的成長性思維。不會因為對手是總冠軍,就固定思維,認為不如對手,第一場的勝利就是最好的下馬威。初生牛犢不怕虎。
同樣是籃球場上,我想起了投籃與蓋帽。固定思維的人,會認為被蓋帽,則是技不如人,丟臉的事。而成長思維的人,則是這樣看待的:被蓋帽,則是投籃途中的必經之路。沒什么丟臉的,只是代表著還有改進的空間,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就是這種秉性,保持投籃,哪怕不進;保持投籃,哪怕被蓋帽,也要保持投籃,就是這種責任感,自我發展,自我激勵,不斷前行。
這就是成長型思維了!
讀終身成長有感篇九
不太會說理,所以講個故事吧:在中國的某個臨海小城市里,生活著一個小男孩,他和自己的父母以及雙胞胎姐姐生活在一起。
雖然這對姐弟長的很相似,但是某些方面卻極其的不同,小男孩從小就展現出過于常人的智力,三歲開始會做算術,五歲開始學習英語,任何問題即使不會只要別人稍作點撥立刻就通,雖然達不到神童的那種境界,但是周圍的人們都一致認為這個小男孩將來考上全國的一流高校,功成名就沒有什么大的問題。而反觀小男孩的姐姐,從小對數字就不敏感,學起東西來也很慢,很多時候父母和老師給她講解知識,周圍旁聽的人都聽懂了甚至都有些不耐煩了,她卻還是一臉蒙蔽,從小到大,這個女孩除了語文稍微出彩一點之外似乎完全沒有任何過人之處,父母也就希望她可以考個普通的大學之后平平安安結婚生子就好。
一切似乎在小學畢業之前都沒有什么改變。小學畢業之后,弟弟和姐姐一起進入了當地最好的初中,入學的第一次月考,弟弟不出所料地考了班上的第一,然而姐姐卻只是倒數第二。
這次月考之后的一個晚上,爸爸問小男孩和姐姐要不要找老師給你們補課,小男孩不屑地說:“沒必要,這些東西這么簡單,看看就會啦!”,然而姐姐卻看著爸爸略顯驚詫的眼睛點了點頭。
從此,姐姐就走上了漫漫地補課之路,初中課程雖然不多,但依然有9門(中考五門+小中考四門,為了看齊我省奇葩的高考形式而設置的奇葩中考模式),同時初中老師還喜歡布置很多家庭作業,補課的老師也喜歡布置很多作業。于是,家里就出現了一幅奇特的場景:弟弟寫作業時,姐姐在寫作業;弟弟寫完看電視時,姐姐在寫作業,弟弟玩累了看課外書時,姐姐在寫作業,弟弟上床睡覺了,姐姐還在寫作業。你能想象嗎,一個初中女生,每天十二點之后才睡,每天除了睡覺和偶爾和父母弟弟一起出去玩,其余的時間全部在看書和寫作業。反觀弟弟呢,每天把作業寫完稍微做一點輔導資料就開始玩兒,甚至有時候還會出去鬼混,還偷偷談了個女朋友,完全一副吊兒郎當游戲人生的姿態。
你以為下面我會說弟弟成績一落千丈而姐姐終于完成逆襲考上了第一嗎?不,當然不可能!
即使如此,弟弟的成績每次也都是穩穩的第一,然而姐姐卻并沒有多大的改觀,只是從倒數變成了中等而已,依舊平凡,依舊默默無聞。
到了中考,弟弟順利的以全校前五的成績考了當地最好的高中,而姐姐離這所高中的最低分數線還差了幾分,最終經過父母的一些活動,姐姐還是勉強和弟弟在一所學校上起了學。
進了高中,姐弟二人還是維持著各自的習慣。弟弟寫完作業就玩兒,在學校也吊兒郎當,還談起了戀愛;姐姐依舊每天拼命學習,除了書和習題,仿佛她眼里沒有任何東西。有時候弟弟會不屑地問姐姐:“姐,你這樣不累嘛,出去吃個飯放松一下唄。”或者是“哇,姐你這么簡單的都不會,算了讓老弟我來教你吧。”每次面對弟弟的這些話,姐姐只是一笑置之。
然而,慢慢的,學校的課程開始緊張起來,弟弟也越來越發現自己做題開始不那么得心應手了,他安慰自己:“沒事兒,以我的智商,這些只是意外。”可漸漸的,弟弟發現自己不會的東西越來越多,以前一看就懂的知識現在也變得非常難以理解。“不,這些只是意外,以我的智商怎么可能不會做這些題,肯定不是我的問題,對沒錯,肯定是老師的問題。”于是,弟弟開始將自己成績的下降歸結到老師的身上,他變得變本加厲,逃課,打架,晚上溜出去上網,一天天的墮落下去。他的成績呢,也跟著他的墮落一落千丈,從剛進校的學校前20掉到了學校的倒數。而在這個時候,他的姐姐,已經慢慢地再向學校前一百靠近,要知道剛進校的時候,他的姐姐可幾乎是最后一名啊。
終于,到了高三下學期的時候,在某件事情的影響下,弟弟覺得自己不能這樣下去了,開始拼命學習,從最基本的知識學起,可是短短的一學期,真的太晚了。
最終高考的時候,弟弟勉勉強強過了一本線,上了一所二本院校,而姐姐呢,卻考上了上海交大的金融系。
這個故事對我的震撼非常的巨大,因為這個小男孩,就是我,而這個姐姐也就是我的姐姐。我親身經歷了自己從一個教科書式的別人家的孩子跌落到了谷底甚至成為別人口中的反面教材的過程。也親眼見證了我的姐姐從一個默默無聞平凡內向的小女生成長為學霸甚至學神的過程。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所謂天賦,并且能為天賦打分的話,我一定是接近滿分,而我的姐姐,雖說不是零分,可也會是很低。然而,最終的結局卻是天壤之別,怎么能不讓我懷疑人生。
類比《終身成長》的話,我大概就是里面的那種固定型思維模式,而我姐姐應該就是最典型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吧。
在動漫《我的英雄學院》里,當生活在那個幾乎人人都有個性(個性,即超能力)的世界里卻什么個性都沒有的男主綠谷出久哭著問“正義的象征”歐爾麥特:“無個性也能成為英雄嗎?”的時候,歐爾麥特有過兩次回答,第一次是剛遇見出久的時候,看著毫無個性,毫無天賦的出九,他說:“無個性也能成為英雄這種話,我真的說不出口啊。”,第二次是和出久相處后發現出久如此執著如此拼命的之后,他說:“你問過我無個性能不能成為英雄,對不起,我之前錯了,你一定,一定能成為英雄!”
就算沒有天賦,也能成為英雄啊!
同樣,就算你再有天賦,就算你再聰明,沒有目標,不去拼搏,不去奮斗,也照樣會和曾經的我一樣最終墮入塵埃,碌碌無為啊。人生的意義,不就在于給自己設立一個個目標,一道道難題,然后看著自己如何去攻克他們,看著自己如何成長嗎。不然我們生而為人,與行尸走肉又有何異。
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太多的人以天賦為借口行庸碌懶惰之事了。你覺得自己盡力了?不,你只是懶惰久了,稍微努力一下就以為自己在拼命了。
讀終身成長有感篇十
懷著敬畏的心情讀了美國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的《終身成長》一書,發現自己是深陷固定思維之中了。
卡羅爾·德韋克把人的思維分為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它們體現了人在應對成功和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兩種基本心態。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敗是因為自身能力有限,有這樣的認知時,自身便會刻意回避困難,只挑選相對較為簡單容易的事情做,同時害怕被評價,缺乏自信。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則認為能力主要是通過后天培養的,他們不畏失敗,認為失敗只是自我成長獲取經驗的一種方式,故而,這類人不但不畏挑戰,反而會熱情擁抱挑戰,虛心接受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在評價中學習、進步,他們更注重如何激發自己的能力以做到更好。
對照兩種思維模式反思自己,發現自己是較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害怕失敗,回避失敗,一旦失敗,便會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同時也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怕別人說自己失敗,怕別人看見自己的失敗,自己更是不敢面對失敗。《終身成長》這本書讓我深深的意識到,自己必須要改變。既然已經清楚自己的情緒來源,就要學會“自救”,那就是學會培養成長型思維。
每天勤勤懇懇的人那么多,可真正做出成績的人卻寥寥可數。其中的決定性因素不在于我們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在思維層面上,是否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于我而言,在遇到事情時,不是先入為主地認定自己這能力肯定做不好,“不給自己貼標簽,不對自己失去信心。即使沮喪,也準備好了去承擔風險,直面挑戰,繼續為此奮斗。”相信原本存在的固定型思維會漸漸讓位于成長型思維,思及此,內心激動澎湃,相信信念指導行為,行為衍生結果。《終身成長》,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