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的習俗篇一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登高: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陽糕: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飲菊花酒: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節的習俗篇二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當今的重陽糕,并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重陽佳節,中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節又叫“踏秋”,是漢族傳統的節日,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1、九九重陽日,蜻蜓點點心、果實名
答案:蘋果
2、不妨風雨到重陽、四字常言
答案:有點過節
3、秋到重陽人重聚、商品
答案:香煙
4、“待到重陽日、古代科舉名詞
答案:探花及第
5、”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四字禮貌用語
答案:后會有期
6、九月九,釀新酒歷法用語二、重陽,
答案:立春
7、“大臣聞而薦之,天子以為諫議大夫、四字民俗
答案:重陽登高
8、重陽節前,門口邂逅、植物
答案:蘆薈
9、”重陽淚落如珠、2字勸慰詞
答案:節哀
10、重陽時節與君逢、香港導演
答案:王晶
重陽節的習俗篇三
重陽節登高,是古來就有的習俗,不獨宋朝為然。以大唐長安為例,每年重陽節,必有成千上萬的市民頭插茱萸,爬到樂游原上登高望遠。樂游原是長安城外的一片高地,位于大雁塔東北,爬上去一瞧,半個長安都在腳下。
可是宋朝人重陽登高就沒這么便利了。南宋首都是杭州,杭州市民還有鳳凰山可登;北宋首都是開封,開封位于黃河沖積扇平原,一馬平川,到了重陽節,只好爬到城樓上登高了。
當然,開封人多(宋徽宗即位時達到一千多萬人),城樓上站不下,即使站得下也不讓隨便登,于是士大夫們過重陽時競相去豪富之家做客――豪富之家多建高樓,喝完大酒去樓上玩耍,登高問題迎刃而解。
例如大文學家蘇東坡在開封當京官時,年年重陽就都去駙馬王詵家聚會,因為王詵在城郊建了別墅,不僅廣種菊花,還有高臺重樓,最適合飲酒賞菊,登高望遠。
重陽為什么要登高呢?宋代人有自己的看法。宋朝博物學家方勺給出過解釋:“九九極陽,陽極轉陰,登高為調陰轉陽也。”意思是說,九是陽數,九月九是陽上加陽,陽到極點又成了陰,為了讓陰陽調和,百病不生,到了這天就要爬到高處。
那么為什么爬到高處就能陰陽調和呢?方勺沒有具體說明,后人猜測,估計他認為高處離太陽近一些,能多吸收點兒陽氣吧。
重陽節的習俗篇四
四川省。
舊時南溪縣讀書人于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
中國開封菊花花會始辦于1983年,開封是以菊花每年舉行一次年會的唯一的城市。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莊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里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莊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莊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
"莊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莊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游玩。等他們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沖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莊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么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后,人們就每逢夏歷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
北京的小吃中有兩樣是專在重陽節時食用的,一為花糕,一個是栗子糕。栗子糕,是用栗子泥為主料制作而成的。
它的做法是生栗子去皮蒸熟爛后搗成泥,并準備好京糕切的大片和澄沙餡,將200克栗子泥分成3份,用一份攤開為底層,接著鋪一層京糕片,再用一份抹平在京糕片上,再抹一層澄沙餡后,最后一份栗泥抹在最上層,上面用切成小菱角形的京糕片和細青梅絲拼成圖案,就成了上、中、下為黃色,中間夾有紅、褐兩色五層的栗子糕了。
吃糍耙,是我國西南地區重陽佳節的又一食俗。糍耙分為軟甜、硬咸兩種。其做法是將洗凈的糯米下到開水鍋里,一沸即撈,上籠蒸熟,再放臼里搗爛,揉搓成團即可。
重陽節的習俗篇五
金黃的樹葉離開了樹梢,在空中如蝴蝶樣飛舞,最后以柔美的弧度悄無聲息地落在地上。一片片的金黃,為冷寂的街道作了最美的點綴,漸漸的,秋天的韻味濃了起來。秋天又來了。
“每逢佳節倍思親”楓葉正紅時,又是重陽節到了。我踏上了家鄉的路。往日泥濘的小路。如今還十分親切,路旁的景物依舊。只是覺得更添了一份愁緒。因為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是的,重陽節,難免讓人回想起過往的人,過往的事,過往的一切。更難免讓人觸景傷人,不經意間,我又想起了我那已故的、親愛的外公。往日外公的歡聲笑語,又在我腦海中浮現,讓我對他的思念在秋風中更加強烈。
幾年前的一個重陽節。那時外公還在我們身邊。他是一個很活潑很可愛的“老小孩”,因為他有一顆常青的心,又有寬廣的胸懷。他的笑。是那么爽朗、清澈又慈祥,他的一切,都感染著身邊的人。
可生老病死—這不可逆轉的自
然規律,終究讓外公從此成為過去,只給我們留下似楓葉般的回憶,徐徐的落下,沉甸甸地壓在心頭。那爽朗的笑容從此定格了。那一刻,我似乎長大了,明白了人世的悲歡離合,明白何謂親情,明白在世的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一切。
如今重陽節,我站在往日的小路上,習習秋風,夾雜著思念,吹亂了我的思緒,古往今來,人們都喜歡悲秋。又值重陽,我終于明白這“悲”從何而來。“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此時此刻,我反復咀嚼著這句詩的韻味,嘗到“少一人”中包含的那份沉甸甸的思念,其中有對現實的無奈和對過往的追憶。我于這迷離的秋色中,試圖尋找昨日一幕幕珍貴的畫面,不知不覺,太陽已滑到了山間,像一只泛黃的大石榴。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心里默念著,踏向了歸途……
重陽節的習俗篇六
唐代皇帝對重陽節的重視超過了南北朝的帝王。每逢重陽節,百官沐浴,皇帝宮中賜宴,或去登高宴會、賞菊吟詩。唐高宗、中宗、肅宗都有過重陽節的詩作。
《景龍文館記》記載,景龍三年,唐中宗在慈恩寺登大雁塔,群臣獻菊花酒祝壽。他讓每人作同題四韻五言詩一首,先成者賞,后成者罰。此后每逢重陽,皇帝顯貴們游幸登高、曲江飲宴賦詩幾乎成為定制。
唐德宗曾在重陽詩序中說:我在位快10年了,國家治理有方,已經達到小康了,這都是諸位賢臣的功勞。選擇重陽節宴請諸位大臣,就是希望愛卿們繼續努力,為治理國家出力。大家的詩由德宗親自品定優劣,最后確定上等、次等和下等。
唐代重陽賦詩很多。在現在留存的唐詩中,詠重陽的詩在節令詩中最多。能赴皇帝重陽賜宴,大臣們都引以為榮。白居易有《九月九日謝恩賜宴曲江會狀》,說自己很幸運參加了皇帝召集的重陽曲江宴會,感到萬分榮幸,歡樂之情無法言表。
唐代重陽日,帝王官僚們除了登高賦詩、筵宴歡樂之外,還有了射箭、縱馬、圍獵等活動。唐代皇帝多在重陽節讓大臣進行騎射比賽。如貞觀十六年九月九日,唐太宗就曾賜文武五品以上官員在玄武門騎射。當時的地方大員們也紛紛于重陽節練習騎射。
唐玄宗更是喜愛射箭。關于唐玄宗重陽射獵還有一段神話傳說故事。據《集異記》載:天寶十三年(754年)重陽日,唐玄宗率群臣游獵于沙苑,發現一只孤鶴空中盤旋,被唐玄宗一箭射中。可是這只鶴并未墜地,卻帶箭飛向西南。
不久,“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逃往四川,一天偶然到青城山道院游樂,發現墻壁上插有一箭,拔下一看,原來是自己用的御箭,心中十分詫異,一問道士,方知緣故,原來自己當年沙苑所射之鶴,原是道士徐佐卿變的。
唐代帝王們在重陽節既要登高游宴,又要賞菊賦詩,還想射箭游獵,很顯然一天時間是不夠用的。于是,重陽節就提前到九月八日開始,或推后至十日仍過重陽節。因此唐代重陽節不是一天,而是兩天或三天。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筋。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李白這首詩道出了當時九月十日“小重陽”的風俗,而且借菊花喻黎民,重陽節登高本為消災避禍,兩遭重陽的菊花仿佛就像飽受封建統治者統治的黎民百姓一樣苦難深重。
重陽節的習俗篇七
吃重陽糕是由登高引申而來,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傳說登高可以避禍。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吃重陽糕源于“登高”的“高”,“糕”字與“高”同音,象征“步步高升”、“百事俱高”之意。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發糕”或“菊糕”,是用發面做成的糕點,輔料有棗子、杏仁、松子、栗子,屬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制作較為隨意、簡易。
講究些的做成寶塔狀、九層,上面再做兩只小羊,以合“重九”、“重陽(羊)”之俗。有的在重陽糕上插上小彩旗,并點上蠟燭燈,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而小彩旗則隱喻為茱萸。
為什么重陽節流行吃“重陽糕”,大概有4種說法:一種是祛邪避災。明人謝肇制在《五雜俎》中記述:“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可迎福接吉,消災避邪”;二是“登高”之意,以“吃糕”代替“登高”;三是敬老之舉,江南流行一句話:“重陽不吃糕,老來與人告”;四是祝福之意,“重陽吃糕,百事俱高”。
過去,在重陽這一天,人們有蒸制重陽糕孝敬老人的習俗。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這些糕中常加入有大棗、栗子、山楂等果干等為原料,既顏色好看,香甜可口,食之易消化,同時又能健脾益氣。現在的重陽糕,沒有固定品種,只要是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可稱為“重陽糕”了。
重陽花糕的起源有一種來源甚早的說法。《南齊書》卷九上說,劉裕纂晉之前,有一年在彭城過重陽。一時興起,便騎馬登上了項羽戲馬臺。等他即位稱帝后,便規定每年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校閱軍隊的日子。據傳說,后來流行的重陽糕,就是當年發給士兵的干糧。
另一種傳說則流傳于陜西附近。傳說明朝的狀元康海是陜西武功人。他參加八月中的鄉試后,臥病長安,八月下旨放榜后,報喜的報子兼程將此喜訊送到武功,但此時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沒人打發賞錢,報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來。等康海病好回家時,已經是重陽節了。這時他才打發報子,姶了他賞錢,并蒸了一鍋糕給他回程作干糧。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給左鄰右舍。因為這糕是用來慶祝康海中狀元,所以后來有子弟上學的人家,也在重陽節蒸糕分發,討一個好兆頭。重陽節吃糕的習俗就這樣傳開來了。
重陽節的習俗篇八
農歷的“九月九”是中國人傳統的重陽節。據文獻記載,早在戰國時代重陽節時民間就有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作為節日,當在西漢時期。重陽節這一天的活動豐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而濟南過重陽節的方式比較特別,除了登高、飲菊花酒習俗外,還舉行柿子會、吃菊花糕、過女兒節的習俗,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1、柿子會
老濟南的重陽佳節民間活動中心,是千佛山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廟會,曾稱柿子會。每到農歷九月初九,千佛山的登山盤道兩旁,處處擺著成筐成筐的鮮紅柿子,顧客隨手挑揀,攤販忙著過秤、收錢,熙熙攘攘,好不熱鬧。人們在柿子會上還能買到柿餅、牛心柿和被人稱為“喝蜜”的小柿子,以及當地的其他土特產山楂、核桃、花生、栗子、紅棗、石榴、鴨梨等等干鮮果。
2、登高
千佛山是老濟南人重陽登高的首選,以千佛山中段西北門牌樓為中心,南從唐槐亭處一直排到山腳,甚至跨越經十路一直迤邐到千佛山路。常年生活在鋼筋水泥中,不如趁著金秋十月,帶著家中的老人外出游玩一番,不僅獻了孝心,還鍛煉了老人的身體、頤養了老年人的身心。
3、飲菊花酒
4、吃菊花糕
和秋菊有關的濟南重陽食俗,還有菊花糕。據清代道光《濟南府志》記載:“季秋九日作菊糕”。菊糕,即菊花糕,也稱重陽糕。相傳,它的古老制法為以面粉和糖酥為餅,上粘菊花葉。古人在重陽節吃糕,圖的是糕字的吉利諧音高,寓意步步登高、升高官發大財。近代以來,濟南人時興食用重陽棗糕。
5、女兒節
老濟南的重陽節和當地的一項婚嫁風俗有關,曾經稱為女節、女兒節。到了重陽節這天,嫁出去的閨女要吃花糕,即娘家制作的重陽糕。因閨女的住址不同,它有兩種吃法。家住濟南以東的,娘家給出嫁的閨女送花糕;家住濟南以西的,接閨女回娘家吃花糕。有些人家還在重陽節這天的早晨,家長把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說上一句“你事事皆高”。高、糕諧音,借以表示家長對兒女幸福成長的祝福。
心腦血管、糖尿病患者要保暖
在這初冬之際,老年人都需要預防哪些疾病呢?
對此,記者采訪了沈陽市中醫院針灸館主任醫師趙鈞,她表示,這個季節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每年這個季節心腦血管門診量就會大量增加。
糖尿病老人在這個季節尤其需要注意保暖,因為糖尿病患者有末梢周圍神經病,血液循環減慢,遇寒冷后易出現疼痛,皮膚轉暗,易出凍瘡,甚至潰爛,傷口不易愈合,容易感染。
華商晨報名醫堂專家、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眼科主任喬光介紹,現在白內障發病率越來越高,也困擾著許多老年人,發病率每年以20%~30%的速度在遞增。喬光建議,日常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比如獼猴桃、橙子等水果可預防白內障。
頭、腳、背這三個部位最重要
趙鈞表示,冬季養生應該從保暖開始。保暖的第一部曲就是要做到頭部保暖,所以在出門時應該選擇佩戴帽子,這樣有利于諸陽之會,所有的陽氣都會集中在頭部。
冬季養生的第二部曲就是做到背部保暖,趙鈞指出老年人可以選擇穿背心或者馬甲,這樣有利于保護督脈,不容易引發疾病。
冬季保暖的第三部曲就是腳部保暖,腳部保暖有利于保護陽氣,護住老年人的腎精,因為老年人的陽氣較虛,所以腳部保暖尤為重要。
鹿茸、人參未到時 牛羊肉就好
現在還不到大補的季節,食補應該依照潤澤滋補的方法來進行,“不少患者也咨詢過我,這個季節是不是可以給老人家多食用些鹿茸人參來進行滋補,其實這個季節還不需要。”趙鈞說,這個季節尤其是在雨雪交加之后,可以給老人食用一些牛肉、羊肉等溫性的食物,現在盡量少吃鴨肉、雞肉、海鮮等寒涼性質的食物。
海帶燒排骨
日本是長壽之國,而沖繩又是長壽縣,據專家們研究,這與當地的飯菜豐富有一定的關系。其中,最有特點的就是“海帶燒排骨”。
材料:排骨700克,干海帶20根左右,600克,鹽、醬()和生姜適量。
制作方法:
1、將排骨用熱水氽一遍,然后放進鍋里,加水到差不多蓋住排骨,點火燒開。
2、將水倒掉或將浮沫去掉。
3.海帶洗后,放到水里浸泡至柔軟,剪成6~8厘米寬、10厘米長的小段,打“海帶結”。
4、蘿卜切成小塊。
5、在鍋里放入水和剛才預煮過一遍的排骨,大火燒開,小火煮1~1.5小時。
6、加入海帶,煮30~40分鐘后,加蘿卜、鹽和醬油,繼續用小火燉熟即可。
7、按照沖繩的習慣,準備一點姜末,吃時隨自己的口味添加,味道會更好。
芙蓉套蟹
材料:螃蟹10只、豬瘦肉150克,水發香茹50克、豬肥膘肉50克、冬筍肉50克、雞蛋4個、豬油50克,精鹽、麻油、紹酒及雞湯150克,淀粉、味精、蔥姜未各15克,白胡椒粉2.5克。
4.取大盤一個,把釀餡的蟹斗擺放在盤中,上籠蒸8分鐘取出;
5.雞蛋清用竹筷攪打成泡糊,加入淀粉、精鹽、味精,調拌均勻;
6.另取大盤1個,將蒸過的蟹斗整齊地擺好,再將蛋泡糊淋在蟹斗上面及周圍,趁熱上籠再蒸2分鐘取出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