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寫心得體會時,個人需要真實客觀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具體詳細地描述所經歷的事物,結合自身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分析和評價,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流暢性。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體會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江西瑞金心得體會篇一
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來到有江西煤都之美譽的城市——萍鄉市。
萍鄉市位于江西省西部,地處湘贛邊界,萍鄉市總面積3827平方千米,2008年統計的人口總數為185萬。全市的森林覆蓋率達到55。4%,并在2009年成功獲得了國家園林城市的稱號。
萍鄉因楚昭王在此地得到萍實而得名,據說春秋戰國楚昭王渡江時,江中漂來一物,又紅又圓,大小如斗。他問遍了滿朝文武都無人知道,于是派使者到魯國問孔子,孔子道:此物為萍實,集天地精華而成,千年難得一遇,是吉祥物,只有稱霸的人才能得到。于是,后人便把楚王得萍實的地方稱之為萍鄉,即“萍實之鄉”。
山水蘊靈秀,人物自風流。有中國保爾之稱的吳運鐸先生就是出自萍鄉,吳運鐸是我國兵工事業的開拓者,是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他撰寫的自傳《把一切獻給黨》,曾教育了整整一代人。除此之外,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張國燾也是出自萍鄉。
萍鄉的旅游資源也十分豐富,其中有省級風景名勝區楊岐山,水景獨特的孽龍洞,此外,安源是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秋收起義的發祥地和中國少年先鋒隊的誕生地,紅色旅游的資源非常豐富。萍鄉保留下來的儺文化之豐富完整全國罕見,具有非常寶貴的文化價值和欣賞價值。
下面我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武功山,武功山風景區位于萍鄉市蘆溪縣東南邊境,面積達260平方千米,武功山主峰1918。24米,是江西境內的最高峰,集雄奇峻秀自然風光于一身。武功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遺產預備名錄山。景區分為金頂、九龍山、發云界、靈芝峰四大景區。上有著南方罕見的高山草甸十萬畝和眾多的瀑布群,保存有大量的原始次森林和國家一二級珍稀的動植物資源。歷史上武功山曾與廬山、衡山并稱為東南三大天柱,是佛道兩家的勝景福地,武功山上至今仍保存完整的古祭壇群。好了,武功山就先介紹到這里。
游客朋友們,好酒需要品嘗,好景點也需要親臨觀賞,祝愿大家在這次旅行中能夠玩的開心和盡興,我相信,大家一定會不虛此行!
江西瑞金心得體會篇二
寫生是一種以真實感受和繪畫技巧為基礎的藝術創作形式。在江西的寫生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寫生作品所帶來的藝術修行的意義。寫生強調對細節的觀察和捕捉,需要我們虛心謙卑地面對自然萬物,用心去感受和理解。在寫生的過程中,我不斷調整自己的姿勢和角度,以求更好地捕捉到被表現對象的本質和特點。通過寫生,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獨特之美,也提高了自己的觀察力和藝術表現力。
二、江西的風光給我深深的震撼
江西是一個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地方,我在寫生的過程中,看到了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美景。例如廬山的奇峰怪石、鄱陽湖的秀麗湖光,還有九江的悠久歷史文化等等。這些景色無一不令我心生敬畏和感動,使我更加熱愛這片土地。在江西的寫生過程中,我不僅僅是在畫畫,更是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力量。這些寫生作品不僅是藝術的呈現,更是我與江西自然風光的交流和互動。
三、寫生提高了我的繪畫技巧
寫生過程中,我注重觀察和細致寫照,不斷嘗試不同的繪畫技法,例如素描、水彩等。通過這些嘗試,我逐漸提高了自己的繪畫技巧。寫生要求我準確地捕捉到被表現對象的形態和質感,并運用繪畫技巧將其表達出來。通過不斷的練習和實踐,我掌握了更多的繪畫技巧,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創作能力。同時,寫生還幫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并通過不斷地修正和改進,提高了自己的繪畫水平。
四、寫生使我對生活充滿熱情
江西的寫生之旅不僅帶給我對藝術的體驗,更使我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在寫生的過程中,我不斷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力量,這些美景和奇峰讓我對生活充滿了欣喜和激情。寫生帶給我美的享受,讓我更加熱愛生活,懂得珍惜生命中的各種美好。每一次寫生,都是一種心靈的放松和啟迪,讓我對自己和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通過寫生,我學會了用心去觀察和體驗,懂得了用感恩的心對待生活中的一切。
五、寫生是我與江西之間的情感紐帶
江西的寫生之旅讓我對這片土地產生了深厚的情感。每一幅寫生作品都是我與江西之間的情感紐帶,是我與這片土地的交流和體驗。通過寫生,我和江西的關系更加緊密和親密。寫生作品是我對江西美景的再現和表達,也是我對江西深深懷念和珍愛的體現。通過寫生,我更加熱愛江西的土地和人文,并為將來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總之,江西的寫生之旅讓我體會到了寫生的藝術修行之美,讓我看到了江西的豐富自然風光,提高了我的繪畫技巧,讓我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并使我和江西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紐帶。通過寫生,我與江西產生了更加緊密和親密的關系,我相信這段經歷將一直留在我心中,讓我受益終身。
江西瑞金心得體會篇三
今天,我們去的旅游點是李坑古村落。這里,我首先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給大家作個簡要介紹。
李坑,是個李姓聚居的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10年,由一個叫李洞的“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為什么叫理田呢?村里的老人說:他們現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為遠祖在帝堯時為部落首領時任大理(掌刑法之官),故以官職為姓。同時因先祖唐未由北方遷江南時,曾“占地從田之簽”,李洞建村時數典不忘祖,取村名為“理田”。到了近代,人們漸漸以李姓居住在小溪(亦稱“坑”)兩岸,便俗稱李坑了。
李洞是個曾任從五品朝散大夫的隱士
他來此建村后注重教育,培育人才。據村譜記載,李洞的兒子李仁曾遵父命創建“盤谷書院”。此后,自宋至清幾百年間,全村出了18名進士,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還出了一位狀元,叫李知誠,出任七品以上的文武達32人,并有1名飽讀詩書,能文善詩的文士留下傳世佳著29部。除以上外,村民的主流還是明清時外出經營的商人,他們的木材、茶葉生意做到了南京、姑蘇、上海、廣州等地,他們積攢了錢財回來,除了建造住宅處,也修宗祠、橋、路、亭、寺院等,使得李坑這個不傍大河通道,農業生產條件較差的山村,慢慢以展成為一個建筑類型很發達的革子,有大小宗祠12座,廟宇觀閣17座,橋亭路亭17座,還有書院、私塾、文峰塔、公共園林等,當年號稱“婺東第一村”。下面,請大家隨我進村參觀。
[車至李坑路口]
游客們,請下車。步至中書橋]我們眼前的這座橋叫“中書橋”,它是婺源現存最古的橋之一,建于北宋未年,是座單孔磚拱橋,長4米,寬2。5米,高3米,磚拱上鋪青石板。為何取名“中書橋”呢?據史書記載: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村人李侃中進士后,官至中書舍人。他在京城為官多年回鄉省親,一日漫步村邊,見這里行人挑擔來往于溪上的木橋時,有搖搖欲墜之感,孩童嬉戲奔走過橋時更令人感到害怕,于是捐資建造了這座穩重大方的磚拱橋,橋落成后,村人為感謝他的恩德,就以李侃的官職定名為“中書橋”。
[步至李坑村口]
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稱為“水口”,原因是這里的村落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從這里流出村子。水口是婺源村落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于是修筑水口碣攔截財氣,培植水口林,有的還建起水口橋以鎖住靈氣。古時候,水口往往成為一個村莊的標志,村中有人出遠門,家人必送至水口,千叮萬囑,揮淚灑別;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鄉,走著走著,一望見水口,便會激動不已,分外親切。
[引游客進村]
各位游客,有人說,步入李坑時,仿佛走進“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卷里,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這條穿村而過的小溪,由東向西緩緩而流。現李高村260多戶1000余人口,大多居住在溪的兩岸。這種建筑布局說明,李坑村過去很講究風水,因為堪輿術說:水向西流必富。古時候李坑人選擇在水由東向西流的溪畔構筑房屋,這就把他們所希翼的美好愿望,從村落布局的形態中充分地表現出來了。
下面,讓我們來觀賞一下李坑的古民居吧。從表面上看,李坑的老房子和婺源其它村落的古民居一樣。大多是粉墻、青瓦(時間一長變成黛色)。整體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間,給人一種樸素淡雅的美感,屋頂采用馬頭墻的建筑造型,即房屋的左右兩側筑起風火山墻,高出于屋頂。同時為避免山墻檐距雙向坡頂的屋面高差過大。采用了隨屋面坡度層層跌落的形式,因為它形似馬頭,故俗稱為“馬頭墻”。馬頭墻檐角飛翹,在蔚藍的天際間勾畫出民居與天空的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走向李翼高故居],我們去叩開這幢古屋。這幛古民居建于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的居所。因為有錢財,他著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畫廊。請看,要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湛,下枋上精雕細刻著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著荷花,象征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期望多子多孫。
[步入大門后]
為進一步向外人顯示1、李翼高故居: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為有錢財,他著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畫廊。在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細,下枋上精雕細刻著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著荷花,象征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是期望多子多孫。各位游客,我們再來看看正門兩邊各有一個石墩。現在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兩個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馬石。我們再來看看屋子里的構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廂房的隔扇門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體現了婺源古代勞動人民的智能和技藝。整幢宅子上、下兩層,每層分為三部分:前面的這間稱前堂,是小姐的房間。因為小姐是不能隨便出閨房的,所以門窗上是鏤空的雕刻圖案,方便小姐從屋內往外看。正中間的這兩間稱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兩間稱后堂,那是兒子們的房間。當兒子長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則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稱為高堂。
2、大夫第: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是一個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的官邸。李文進的大夫官銜并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的,他本是個在廣東經營茶葉的富商。太平軍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規軍根本沒有作戰能力,完全靠曾國藩的湘軍,國庫又沒有大量的錢財做軍餉,當時的徽州同知鼓勵商人捐錢作軍餉,捐得多就封官,李文進的官銜就是那時侯捐來的。從這幢房子的門面上來看,沿襲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點。大門為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面,大門上方砌筑門罩。門罩上黛瓦鋪蓋,戧角飛檐,不僅能遮擋雨水,還能起美化的作用。飛檐下方,門枋上磚雕圖案細膩精美,極富裝飾趣味。石庫門柱礎上的石雕,是民間較為常見的“獅子滾繡球”圖案,表達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滿歡樂的心態。我們再仔細看看這石雕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橫著雕刻的繁體“書”字,它代表了主任的心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屋子的上方有一個天井,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風。同時它還有一層含義,既是把人和天銜接起來——“天人合一“,也就是說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脫離大自然而獨立存在。同時,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財源,雨天,水不停地從天井向家里流,四水歸堂,蘊涵著“財源滾滾而來”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鑿成銅錢樣式,古時候人們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辦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養一只千年烏龜。烏龜在下水道里爬來爬去,下水道就永遠暢通無阻。這座大夫第取名“春藹堂”,一則體現出家庭融樂的氣氛,二則飽含長輩對子孫后代的關愛之情。屋內的木構件上,同樣雕似著精美圖案,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過海、琴棋書畫等內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主人對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孫后代能憑借自己的真憑實學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剛剛經過的這個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見證,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書上記載得非常詳細:如果村中有人為非作歹,就把他的惡行書寫出來,張貼在亭子中,以達到懲戒的效果。古時候村中的建設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負責,因李坑過去的村規民約頗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覺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難免有爭議,家庭有糾紛,遇到這種情況,宗祠就鳴鑼在申明亭聚眾,村人均可參加評議,對誰是誰非進行公斷,排解糾紛,批評和懲辦違反村規民約的人。
4、通濟橋: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看看旁邊的這兩條溪流。這是李坑過去“十二景”之一的“兩澗流清”。其中一條溪流前方有兩個小石墩,這條就是公龍,石墩為龍角。這邊沒有石墩的是母龍,兩條龍在此橋處匯為一條溪流,構成“雙龍戲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時候風水村中兩水相激本來不利,但這里用通濟橋鎖住,用申明亭鎮住,也就化解了。通濟橋跨度約5米,始建的年代已難以查考,不過最后一次維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石拱橋。
5、銅綠坊:“銅綠坊”建于清代中葉,主人李聘如是在安徽蕪湖經營銅綠生意起家的,因此村中人稱他的故居為“銅綠坊”。銅綠坊仿官廳建筑風格,在大門后另外設置了一座儀門,當地稱“中堂門”,平時中堂門關閉不開,常人一般從兩側出入,如有達官貴人光臨,則打開中堂門迎接。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什么是“銅綠”。“銅綠”的化學名稱叫“緘式碳酸銅”,是一種有毒的綠色晶體,可做殺蟲劑。古代制取銅綠的方法很特別,用糯米蒸成飯,裹在銅上,時間一長,飯霉爛,剝下來銅的表面上就生成銅綠,然后刮下來在加入一些其它的化學元素制成。
7、魚塘屋:這是一所不知名的書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魚塘屋。從風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磚鋪成,當地稱‘金磚鋪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鋪地;二是采用木柱礎,不象后來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礎;三是隔扇很樸素,格心用橫直欞子,沒有雕似。連著它的是南宋武狀元李知誠故居的后花園,園內有一個石砌的魚池,用青石板將周圍圍住,繞池的小徑以塊石鋪墊。池內的魚就是婺源的四大特產之一的荷包紅鯉魚,池水與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這邊是花壇,花壇中的這棵紫薇樹,相傳是李知誠親手栽種,算起來樹齡已有800多年了,當年茂盛是樹干胸徑有0、4米,經一次雷擊后現雖只殘存半邊,但每年都回新枝萌發,紅花滿樹。旁邊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樹,樹干上長滿靈芝,使人覺得這里充滿了靈氣。
8、蕉泉:各位游客,我們眼前的這眼泉水叫“蕉泉”。這眼泉水雖然流量不大,卻一年四季不會干涸,泉水清澈涼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斷流,蕉泉供應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這是他們的救命泉。這眼泉水是從石縫中流出來的,在這有帶還流傳一個神化故事。傳說,李坑村曾有一個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張天師的弟子,天性聰悟卻心術不正。相傳張天師養著幾條小龍,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條,回家養在墨盒里。張天師聞訊趕來索要,李祈福反問他龍是什么顏色,張天師說是黃色的,李祈福說:我這里有條黑龍,沒有你的黃龍。張天師無奈,就把這條龍送給了他。龍養在墨盒里越來越大,終不是辦法,李祈福就想為它找個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來到這里見這石壁上有水滲出,便拔劍直插進去,頓時縫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興奮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個洞,他趁勢往地上一坐,坐出一個大陷坑,水不斷流入坑中,形成這個水池。李祈福把龍養在池中,張大以后不斷興風作浪,騰云是尾巴一掃把附近的這些房子的馬頭墻全鏟平了。大家看,這一帶房子都沒有馬頭墻。李祈福聽到村民怨聲連連,于是把龍帶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開化的一條江中,至今這條江仍叫烏龍江,而蕉泉也因為曾養過龍,成為古時候人們求雨必拜的地方。
江西瑞金心得體會篇四
江西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資源的省份,我有幸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游覽了江西。這次旅行讓我收獲頗豐,不僅領略到了江西獨特的風景和人文魅力,還深刻體會到了江西人民的熱情和勤勞。以下是我對游江西的心得體會。
首先,江西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吸引了我。江西擁有豐富的山水資源,給人一種宜人的感覺。我游覽了廬山、龍虎山和井岡山等著名的景點。廬山是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有著險峻的山勢和壯麗的山水景色,給人一種恢弘壯麗之感。而龍虎山則以其奇特的地理形態和悠久的道教文化而聞名,讓人仿佛進入了一個神秘的世界。井岡山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紀念地,更是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這些景點讓我感受到了江西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也讓我對中國的自然風光有了更深的認識。
其次,江西人民的熱情和勤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旅行的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熱情好客的江西人。無論是在旅游景點還是在街頭巷尾,他們總是愿意幫助我解答問題并給我提供建議。尤其是在一個小山村里,我遇到了一個老奶奶,她不僅熱情地接待了我們,還給我們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農家菜。她的勤勞和善良讓我感動不已。這次旅行不僅讓我感受到了江西人民的熱情,也讓我明白了勤勞和善良在江西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再次,江西的歷史和文化讓我受益匪淺。江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在我游覽井岡山和南昌起義紀念館時,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國革命的艱辛和偉大。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圣地,那里的紅色文化展覽讓我對中國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南昌起義紀念館則向我展示了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的歷程,讓我意識到了革命精神的偉大和重要。這些歷史和文化的遺跡不僅讓我對江西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有了更廣闊的眼界。
最后,我還參觀了江西的民俗村落和古建筑。在婺源和龍虎山附近的村莊里,我看到了許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這些古建筑不僅體現了江西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藝,更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我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各個村莊的博物館和展廳,了解到了江西的傳統工藝和民俗文化。這些民俗村落給我帶來了愉快的賞心悅目之感,也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綜上所述,我在江西的旅行中收獲頗豐。江西的自然景觀、人文魅力、歷史文化以及民俗村落都讓我印象深刻。這次旅行不僅豐富了我對江西的了解,也讓我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江西,一個充滿著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地方,值得每一個人去領略和探索。
江西瑞金心得體會篇五
李坑,是一個以李姓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后裔孫李洞,自祁門浮溪新田遷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李坑村山環水繞、景色秀麗、人杰地靈。自宋至清數百年間,先后走出了十八位進士和一個武狀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達三十二人,并有十七位飽讀經書、能文善詩的學士留下傳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富賈卓有成就,堪輿大師、名醫名士更是享譽鄉里、遠近聞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村里有總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戶人家,人口達五千多人,被譽為"婺東第一村"。今天的李坑村仍是一個有著二百六十多戶,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中書橋]現在我們來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橋一"中書橋"上,這座古橋建于北宋末年,橋長4米,寬2,5米,高3米。橋面青石板鋪就,為一座單孔磚拱橋,這座古老的橋為何取名"中書橋"呢?據《李坑宗譜》記載,宋大觀三年(公元1120xx年),李氏十一世祖李侃考中迸士后,官至中書舍人,在京城為官多年后,"逐欲上疏歸養,適聞父喪奔歸,繼遭內艱,志隱不出"。是說李侃想回家養老,正好又遇到父親死了,便回家奔喪,之后就隱居在家不回朝廷了。回鄉后,見這里行人挑擔來往于破舊不堪的木橋,有搖搖欲墜之感,便決定捐資修建了這座橋,橋落成后,村人為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職稱之為"中書橋"。八百多年過去了,雖飽經風雨有些破敗,卻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因此,也成為李坑唯一的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遠處的那道石壩,村里人叫它楊柳碣,傳說建造年代比"中書橋"更遠。
牌坊,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建筑形式。牌坊文化源遠流長。一般牌坊有二類、一類是旌表類,還有一類是標志類,那么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三間四柱三樓的牌樓,就是李坑村的標志性建筑,額坊上題有"李坑"二字。也許有些朋友會問,村名為什么叫"李坑"?其實李洞來此定居后,當時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據村里老人說,他們的遠祖在堯帝時,擔任大理(執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堯帝信任,后歷經五朝,世代擔任大理之職,故以大理官職命族,由贏姓改為理姓,后到商紂王時,理氏裔孫理徵,因直言紂王的殘暴無道而被處死,他兒子利貞與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僥幸逃脫。逃難中,靠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為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貞遂改理姓為今天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為"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兩岸居住,由于當地人習慣把小溪叫"坑",故而人們把理田俗稱為"李坑",從那時起"理田"村名漸漸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里還留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叫"李坑五百年"。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八角樓閣,就是李坑的文昌閣,文昌閣屬于風水建筑。過去,在古徽州的每一個村子水口處,人們為了給村里培植"文運",以求村人科舉高中,出官人仕,往往建起諸如文筆、文峰塔、文昌閣之類的風水建筑。這座文昌閣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國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運的。
現在我們來到了李坑的內水口,也就是李坑村口。村口,是村莊的象征,過去每當村里有人出門遠行,家人總是戀戀不舍地送至村口,千叮萬囑,依依惜別。出外多年的游子返鄉回家,只要見到村口,便會激動不已,格外親切。在村口種植樟樹,是徽州人的習慣,茂密的村口水口林,能保佑村民、美化村莊。因此村民們從種植樟樹、愛樟樹、敬樟樹到神化樟樹,把樟樹當作神來供奉。大家看樟樹底下搭建的這莊神龕,就是村里人用來祭拜樟樹老爺的"樟神廟",村里如果有小孩鬧病難養,家里人就會用紅紙寫小孩的生辰八字貼在樟樹上,說是將小孩過寄給樟樹老爺,可治病消災保平安。到今天,村民們依然還是這樣做的,由于對樟樹的過份崇拜和信奉,民間衍生出一句這樣的順口溜叫"樟樹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樹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各位游客朋友,不妨大家也來試試。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眼前的這條小溪是由東向西流的,古徽州有句老話叫"東水西流,吃穿不愁"。當年李氏先祖選擇在這里筑屋建村,是不是也相信了這句風水術語,把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寄托在村址的選擇和布局上呢?大家看!這些古老的徽派民居是不是很獨特?說到徽派民居,我想給大家作個簡要介紹,徽州民居建筑形成于明朝中葉,由在蘇浙一帶經營鹽業的徽商吸取杭州、揚州一帶的建筑形式加之徽州本地的"古風"溶合而來,其主要特點是,外部特征:粉墻黛瓦馬頭墻;內部特征:三間五架加天井;精華部分是"三絕"(磚雕、木雕、石雕)。你們看!風火墻兩頭的裝飾部分各不相同,一頭是"印斗",俗稱"文頭",一頭翹首直刺蒼穹,形似雀尾,"叫鴟尾"(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俗稱"武頭"。一文一武,文武兼備,這里給各位介紹一下徽派建筑的一個小常識,就是徽派民居的大門都是開在"武頭"方向的,因為人們相信,武能鎮妖避邪,保一家平安吉祥;而"文頭"其后,指望文振家聲。也許有些朋友要問,為什么在婺源的每個村莊,都能見到不少這樣建筑氣派、雕刻精美、風格獨特的明清古建筑呢?說到這一點,就不能不談到明清時期,雄居東南、稱霸中國商業舞臺三百年之久、十大商邦之首的徽商了。李坑是著名的徽商故里,歷史上曾涌現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商業俊才,他們"商賈四方",以自己的勤勞和才智,為李坑續寫了最輝煌的一頁。下面請隨我一道,去參觀一下清乾隆嘉慶年間木商李瑞材的故居。
這座臨水而建的徽式建筑,就是徽商李瑞才故居。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座典型的徽式垂花門樓,小八字院門朝西而開,按當地風俗,門是不能朝西開的,因為西有"百虎煞星",不吉利!不要緊,主人想出了一個補風水的極佳辦法,在八字門的頂端分別畫了兩件鎮宅之寶,一件是呂洞賓的除妖寶劍;一件是太上老君的驅邪"拂塵",有了這兩件神仙寶物也算是平安無忌了。
請看這座正門石庫門枋,最上方是磚瓦構筑的拔檐式的門罩,門罩兩邊的飛檐翹角,顯得是那樣的威武昂揚;門罩下是以雕刻精美的磚雕形式裝飾的"并"字枋,下枋上精雕細刻了一組人物戲文圖,圖中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兩邊垂花柱及上枋,均雕飾梅花萬字組合圖案,垂花柱頭,是兩朵象征吉祥、和平的"荷花托"。這樣的構思,即增加了門前的裝飾效果,又將主人的"祈禱祝福"愿望溶合在建筑裝飾之中,門枋不僅僅是起裝飾作用的,更主要的是與內門廳一道,在雨天供主人進出大門時避雨之用。
走進屋內,首先我們看的是這滿屋子的各種木雕,有的雕著花、草、蟲、鳥;有的雕著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舞臺戲文,還有的雕著包涵著"祈禱祝福"內容的各種裝飾性圖案和花紋。你們看!冬瓜梁上、雀替、天花,還有這廂門、槅扇門、槅扇窗、護凈。件件木雕作品,工藝精湛,精美無比。我們再來看看這塊當今人稱作為窗簾的"護凈","護凈"是徽派建筑所獨有的護窗木構件,也是徽派木雕藝術表現的重點。因此"護凈"木雕最能反映徽派木雕藝術的水平。
江西瑞金心得體會篇六
江西培訓,是每年夏季的一項重要活動。參與者來自全國各地,他們在這里相互學習交流,分享經驗,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識水平。我是今年第一次參加江西培訓的學員,通過這次培訓,我得到了很多寶貴的收獲和心得體會。
首先,這次培訓讓我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在培訓中,我們接觸到了各個領域的專家和學者,他們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見解。通過與他們的交流,我對很多新領域的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這讓我意識到自己的知識儲備還有很大的不足之處。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會更加注重知識的積累和拓寬,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其次,培訓中的互動交流讓我受益匪淺。在培訓班中,我們來自不同的地區和學校,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學習經歷。通過和他們的交談,我了解到了不同地區的文化特點和學校的教學方法。這種多元化的交流,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認識。同時,培訓中的團隊合作活動,也鍛煉了我們的溝通和組織能力。這些互動交流,為我今后的人際關系和團隊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再次,培訓過程中的體驗式學習讓我深有感觸。在培訓班中,我們不僅僅是聽課學習,還有很多實踐和體驗的機會。比如,我們參觀了江西的一些名勝古跡,并了解到了這些地方的歷史和文化。通過這些體驗式學習,我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有感觸。這讓我明白,教育不僅僅是局限于課堂,還需要融入生活,盡可能地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到知識的魅力。
最后,培訓中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對我今后的學習生活有了很大幫助。在培訓班中,我們學習到了很多學習方法和技巧,比如如何高效記憶、如何整理和歸納知識點等。這些方法和技巧讓我在學習中事半功倍,讓我更加有條理地進行學習和思考。我相信,這些學習方法和技巧會成為我今后學習生活的寶貴資產,讓我能夠更加高效地學習和成長。
總之,江西培訓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讓我受益匪淺。通過培訓,我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體驗到互動交流的魅力,感受到體驗式學習的深入和學習方法技巧的實用。這次培訓讓我更加堅定了學習的信念和動力,我將會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標。同時,我也希望能夠與更多的人分享我的學習心得和經驗,互相促進,共同進步。
江西瑞金心得體會篇七
1970年10月,廬山南部登山公路開工,第二年7月1日通車,人們把這條路稱作南山公路。南山公路的修成,為上廬山的國內外游客,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條件。以后,又有人在廬山修筑數條纜車道與公路。
廬山位于中國江西省北部,東經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緯29度26分——29度41分,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500平方公里。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
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外險內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布岡嶺26座,壑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廬山奇特瑰麗的山水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游觀賞價值。
廬山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昆蟲20xx余種,鳥類170余種,獸類37種。山麓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鶴的王國”,有世界最大的白鶴群,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座萬里長城”。
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濕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溫度16。9攝氏度,夏季極端最高溫度3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廬山成為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廬山地區早在六千年前,便有人類活動。長久以來,人們在這里創造了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廬山文化。傳為大禹時所作的《禹貢》及稍后的《山海經》,均有廬山古稱的記載。公元前120xx年,司馬遷“南登廬山”,并將“廬山”載入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東晉淘淵明、謝靈運、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陸續來到廬山,進行了杰出的文化藝術創作,使廬山成為中國田園詩的誕生地、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中國山水畫的發祥地。此后,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康有為、陳三立、胡適、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詩人相繼登山,寫詩4000余首,其中名篇佳作燦若珠璣。
廬山“道釋同尊”。公元四世紀,高僧慧遠在廬山建東林寺,首創觀像念佛的凈土法門,開創中國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禪師竺道生在廬山精舍,開創“頓悟說”。天師張道陵,一度在廬山修練;道教禪師之一的陸修靜,在廬山建簡寂觀,編撰藏道經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礎,并創立了道教靈寶派。從公元四世紀至十三世紀,廬山宗教興盛,寺廟、道觀一度多至500處。1942年,世界佛教聯合大會在廬山召開。本世紀初,二十余國的基督教教會匯集廬山。至今,廬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廟、道觀多座。
江西瑞金心得體會篇八
江西是一座山水秀麗,歷史悠久的省份。我有幸游覽江西,深刻領會了六個心得體會。
首先,江西的歷史文化令人震撼。我參觀了廬山、龍虎山、井岡山等歷史名勝古跡,深刻感受到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蘊。小橋流水、古道煙塵,仿佛帶我穿越到歷史的長河中,領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
其次,江西的山水自然美景讓人嘆為觀止。我游覽了廬山、三清山、龍虎山等山脈,感受到了大自然帶來的震撼和寧靜。潑墨山水般的風光,震撼人心,我也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土地。
第三,江西的人民勤勞善良,熱情好客。每到一處,當地居民總是熱情地歡迎我們,提供最好的款待。他們真正做到了“待客如親人”的品德,這是一種特別純粹的文化傳承。
接下來,江西的美食令我難以忘懷。贛菜、江西米粉、豆腐干等特色美食美味可口,讓我一邊品嘗一邊感嘆江西美食的博大精深。美食也讓我感受到了江西人民的樸實和淳樸。
第五,江西的文化教育讓我啟發頗多。在江西,我參觀了故居、博物館、圖書館等多個文化教育場所,使我領悟到教育的重要性。在學習的道路上,我們應當不斷地強化自己的學識儲備,做一名社會進步的積極分子。
最后,江西的親子關系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無論是在機場、車站上,還是在公共場所,很多江西家庭都在重視家庭親子關系的培養,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文化傳統。
總的來說,江西是一片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土地。我從中收獲了很多,在這里我要感謝江西的每一個人,讓我有幸參觀這個美麗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