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推薦寧夏沙湖生態旅游區導游詞(精)一
歡迎大家到青銅峽來觀光旅游,很高興由我為大家做今天的導游。
游客朋友們,首先,請大家隨我到一百零八塔文物陳列室去看一看。這里擺放著許多修復古塔時從塔中發掘的西夏經文,泥塑佛像,磚雕佛像,內容十分豐富。
看完文物陳列室后,我們一起從塔的左面上去,再從塔的右面下來。一會兒大家上塔時要撫摸塔身,一層層地登上去。佛教把人生煩惱歸結為108種,數一座塔即可消除一種煩惱,如果大家真能一口氣數遍108個塔,你便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大家順著我的手指往上看:這組位于陡峭山坡上的古塔,因塔的總數為108座從而得名一百零八塔。一百零八塔原本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寺廟建筑群,但由于自然和人為原因,這里的絕大部分的寺廟或被毀滅或被湮沒,如今僅塔林獨存。1987~1988年文物管理部門對塔群進行了加固維修,安裝了金屬寶頂和塔群護欄、臺階。1989年又正式劃定了保護范圍,并委派專人看護,這里才真正成為青銅峽的王牌景點。
現在我們已到了塔頂,讓我們走到塔旁來觀賞。108塔背山面河,沿山坡修建,從高到低按奇數一,三、三,五、五,七,九……十九排列,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塔群。這種布局的塔群建筑十分罕見,在我國現存的塔群中還找不出第二個,它也是全國第三大塔群,塔數僅次于河南高山少林寺塔群(約250座)、山東長清靈巖寺塔群(167座)。
看完塔的布局,我們再來看塔的外觀造型。這每個塔的結構看起來都大致相同,塔的底座都是磚砌的八角形須彌座,塔心的正中還立著一豎木,里面填的是土坯,外面砌著青磚,塔體外表涂著白灰,整個塔的形狀就像一把蓋著寶珠的傘。有個游客告訴我說它跟北京妙應寺元代白塔的造型很相似,都具有喇嘛塔的特點。這些塔大小有別,頂端的那座單塔形體最大,有3.5米高,它的底部是個八角形的束腰須彌座,塔身象覆缽,塔頂如寶珠,東面還有個供人燒香的小門,一百零八塔中數這個塔最大。它下面的塔按比例縮小,大約有2.5米高,它們的塔身形狀也逐層有變化,第2到第4層是尖錐形,5、6兩層塔的形狀就像個葫蘆,7至12層大家看象不象個寶瓶。西夏滅亡后,一百零八塔就一直被冷落在這山野。1958年,在這佛塔以東的滔滔黃河上興建了青銅峽攔水壩時,人們才意外地發現了這遺忘了數百年的一百零八塔。人們發現這些塔時塔心正中就立著一根豎木,而且這些塔也的確是用土坯砌的,最外一層的塔面上還有彩繪遺跡。后代的人重修時,又在土坯塔體外面另外包了一層磚,還給磚上抹了一層泥。從建筑學的角度看,這些塔上下協調,隱含著佛家“人生在世,有大造化,也有小造化;有大功德,也有小功德。只要用心修行,虔誠向佛,他的功勞便不磨滅。”的意味。
游客們,關于一百零八塔的建筑年代至今還是個謎呢!有人認為:從形狀、結構上看它可能是元代建的。因為明朝的《大明一統志》等書都記載了一百零八塔在青銅峽,而且將它稱為“古塔"。__時這里的一部分塔被毀,1987年重修時人們在塔的內外及塔基下意外地發現了一些寫在絲綢上的西夏文字殘片及元朝時期遺留的物品,才知道原來這些塔群是西夏時所建。據考古專家說:一百零塔建于西夏,興于元代,所以明代人才稱它為“古塔”,到明清時這里成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建筑的中心,受到善男信女的養護與崇拜。
有的游客問我:為何一百零八塔要建在青銅峽?主要是這里風水好。大家看這塔的后面有青銅色的山做屏障,前面又有黃河潤澤塔四周的草木。可能還有些外地游客不知道,在這塔群附近的黃河庫區,有個被人譽為"候鳥天堂"的青銅峽鳥島。每年春季,數萬只候鳥從南方趕來,在這里生兒育女。綠草青山,飛鳥成群,也給這古老寂寞的塔群增添了無限生機啊!但考古專家卻認為:黨項族人在此修造佛塔,與佛教有關。西夏王國崇尚佛教,就把佛教定為國教。因此寧夏境內的寺、塔很多。銀川承天寺塔(俗稱西塔)、海寶塔(俗稱北塔),還有一百零八塔都是西夏時留下的佛塔。
還有游客問我:西夏人建這么一座佛塔有講究嗎?講究當然有。一百零八塔是佛教紀念性建筑,而“108”又是佛教最崇拜的數字。我國各地寺廟自古以來,都有撞鐘祈福的習俗。佛教認為人有一百零八種煩惱,敲一百零八下鐘,人聽了之后便可以排憂解愁。
此外,民間對建塔還有這樣的說法:明朝初期,108位將士在青銅峽阻擊敵人的戰斗中全部壯烈犧牲,為了紀念他們人們建了108座塔。那個最大的塔據說是為紀念一位戰死的將軍而建的。也有人說,當時抗擊敵人的是108個和尚,108座塔是為這些和尚而建的。另外民間還相傳,一百零八塔是穆桂英的“點將臺”,“天門陣”。雖然這只是些傳說,但卻反映出了人們的良好愿望。
各位游客,青銅峽的一百零八塔我們游完了,相信大家和我一樣,將把它的美麗神奇珍藏在腦海中,永不遺忘。
推薦寧夏沙湖生態旅游區導游詞(精)二
各位游客:
在銀川市的西北部,有一座宏偉陡峭的山脈,它峰巒起伏,裝入一批奔跑的駿馬,由東北向西南馳騁于銀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間,這就是有名的賀蘭山。
“賀蘭”一詞來自于蒙古語,是駿馬的意思。賀蘭山又稱阿拉善山,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之間,是寧夏和內蒙古的分界限。山脈呈南北走向連綿250余公里,貨色寬20―40公里,最寬處60公里,在浩瀚沙漠中拔地而起,北接烏蘭布和沙漠,南連衛寧北山,西傍騰格里沙漠,東臨銀川平原,儼然是銀川平原的一道自然屏障。
整座賀蘭山又大小山峰46個,較大的山口38個。賀蘭山均勻海拔在20_米以上,“賀蘭之山五百里,縱目長空高插天”,就是夸獎最頂峰敖包疙瘩的,其海拔3556米,比我國著名的五岳都要高得多。敖包疙瘩,是蒙古族人在賀蘭山巔的最高處,用石頭堆起的一個“敖包”,是他們祭神的處所。他是賀蘭山高峰的標記。賀蘭山主峰也就以此為名。
賀蘭山是我國一條重要的做作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展成為“塞北江南”有著顯赫功績。它豈但是我國河流外流域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天氣和非季風尚候的分界線。山勢的攔阻,既減弱了西北高冷氣流的東襲,禁止了濕潤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的氣象差別頗大。賀蘭山仍是我國草原與荒涼的分界線,東部為半農半牧區,西部為純牧區。
賀蘭山因為地輿地位的特別性,從來滿布刀光劍影。它地處我國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帶,民族遷徙非常頻繁,在歷史上是游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帶的主要屏障,被譽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眾多的谷口平時是商業交通要道,戰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唐代詩人王維有詩寫道:“賀蘭山下陣如云,羽榭交馳日夕聞。”以“陣如云”、“羽榭交馳”形象刻畫了劇烈的戰斗局面。岳飛《滿江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名句,也曾鼓勵過眾多熱血男兒奔赴疆場,報效國度!
賀蘭山的動植物和地下礦藏資源十分豐碩。動物種類約有670種,其中不少為賀蘭山特有的品種,如賀蘭山西花紫堇、賀蘭山翠雀花、賀蘭山丁香、賀蘭山棘豆和賀蘭山麥瓶草等。此外還有云杉、油松以及山杏、山桃等果木和灌木,是寧夏三大林區之一。
賀蘭山的野生動物有170余種,其中藍馬雞、馬鹿、麝、盤羊、猞猁、斑羚、灰鶴等為國家重點掩護的野活潑物。藍馬雞為我國特有鳥類,在寧夏僅分布于賀蘭山,1983年被定為寧夏區鳥。山下有豐富的煤炭、錳、鐵等礦產資源,山中還盛產賀蘭石,是制造勢頭工藝品的寶貴原資料。
賀蘭山歷史長久,鐘靈毓秀,其境內有很多令人著迷的景致旅行點,如避暑勝地小滾鐘口風景區,全國重點文物維護單位賀蘭山巖畫,以及存在很高文物價值的西夏古塔――拜寺口雙塔等等。游客們能夠從中縱情領略這座古老山脈天然、歷史和人文的風度之美,必定會回味無窮。
下面請大家隨我從蘇峪口北側進山,前往參觀具備“游牧民族藝術畫廊”之稱的賀蘭山巖畫。
其余景點: ? ?
游客們,賀蘭山巖畫記載了賀蘭山一帶遠古游牧民族的生活,在北至石嘴山,南至中衛的250多公里的十多個山口,分布著1000多幅巖畫,單個圖案超過2萬個。賀蘭山口就是有著眾多巖畫的山口之一。
從蘇峪口往北走約5000米,就到了賀蘭口。大家看,在溝谷兩岸綿延600多米的山巖石壁上散布著賀蘭山巖畫300多幅,巖畫題材普遍,大至表現日月宇宙,小至描繪動物足蹄,并有狩獵、放牧、跳舞的場面,巖畫藝術造型粗暴奔放,構圖樸素,擁有獨特的意境和藝術價值。其中數目最多的是各種各樣的人面形。許多人面形畫面簡略,多數有眉毛、鼻子和嘴,而偏偏缺乏一對眼睛,這可能與作畫民族的習俗和信奉有關。還有一個回味無窮的有趣景象,即人面形中有似一個站破人的輪廓,雙臂曲折,兩腳叉開,腰佩長刀,表示了一化身圖騰的巫覡為核心的造型形象,這種奇特的崇敬和敬佩,是其它巖畫所少有的。
人面形巖畫中有的人首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這些可能是表現狩獵時的假裝;有的還帶著尖型和圓頂帽。表現女性的巖畫,有的戴著頭飾,有地挽著發髻,風度秀逸,楚楚動聽,再現了多少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尋求。還有一些表現生活的歡喜和情趣,或大耳高鼻滿臉長毛,或嘴里銜著骨頭,可能是表現國民在歡慶狩獵豐產時舞蹈的情景。另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動物巖畫,有奔馳的鹿,有雙較凸起的巖羊,有風馳揚鬃的駿馬,還有搖尾巴的狗以及飛禽飛禽,各個形象真切,栩栩如生。
據考據,賀蘭山巖畫不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作品,其前后連續時光可能達20_年之久,在賀蘭山生活的諸多古代民族前后接踵,獨特實現了這一藝術畫庫。巖畫是他們抒發感情、欲望、信奉的“藝術心態錄”。巖畫的創作,大抵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先秦至漢時,匈奴游牧部落所作;二是五代至西夏建國之初,黨項族游牧民族所作。他們在狩獵與勞作之余,用這種方法表白他們的思維情感跟生涯風俗,展示了豐盛的設想力和無限的發明力。現在,這些石頭的史書已成為可貴的藝術文明遺產。
推薦寧夏沙湖生態旅游區導游詞(精)三
寧河臺是明代為了保護這個渡口(黃沙古渡)暢通無阻而修筑的戍臺。臺高5.5丈,上面建亭3楹,四面建成廂房。臺外有一道城墻,周長90余丈,高2.4丈,城墻四面各有重門。管理渡口的官員和保衛渡口的士兵,都住在寧河臺上。當時寧夏地處邊防前沿,屬明代“九邊”之一,《中路寧河臺記》指出:“橫城之津危,則靈州之道梗。靈州之道梗,則內郡之輸挽不得方軌而北上,而寧夏急矣!”這說明了黃沙古渡在軍事、交通上的重要性。前人曾對黃沙古渡繁忙有所描述:“河流東下自昆侖,濁流排山曉拍津。來往行人喧渡口,只因名利少閑身。”黃沙古渡周圍的黃沙與綠野,烽火臺與萬里長城,黃河與渡船,灘渚與芳草,戍卒與渡客,構成了一幅獨特景色的塞外風光。朱元漳第16子,慶靖王朱栴,曾作《黃沙古渡》描述這里的塞外景色:
黃沙漠漠浩無垠,古渡年來客問津。
萬里邊夷朝帝闕,一方冠蓋接咸秦。
風生灘渚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
西望河源天際遠,濁流滾滾自昆侖。
詩中“帝闕”指明都北京;“咸秦”即咸陽、秦中,也是陜西的關中。這首詩不僅描繪黃沙古渡的壯麗景色,而且還闡述了黃沙古渡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7、月牙湖
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和親,在黃沙古渡,望著滾滾而去的黃河水,心中不勝凄涼。渡過黃河,感覺離長安更遠了。臨行前,昭君下定決心,一路上絕不回頭,可剛一渡過黃河,心中對遠方父母的思念猛然涌上心頭。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回頭望著家鄉的方向癡癡發呆,不知不覺淚水滑過臉寵,滴落在河岸的沙地上。昭君走后,她的淚水化作一汪湖水,形似月牙,人們稱之為“月牙湖”。寧夏月牙湖鄉的地名便由此而來。月牙湖不僅孕育了昭君留下的樹種茁壯成長,還為周邊的動物提供了飲用水源,由于風沙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月牙湖邊昭君種下的樹也被砍伐一空,月牙湖水已接近枯竭,只剩下一片月牙狀的輪廓和兩棵相依為命的枯樹,為了紀念這兩棵枯樹在惡劣環境下還能長相思守的堅強精神,我們把這兩棵樹稱之為“愛情樹”。以警示后人,保護環境,愛護自然是多么重要!大家看到月牙湖旁邊還有烽火臺、昭君出塞和親雕塑和昭君紀念館、塞外渾懷障、情人廊等景觀供大家參觀游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