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精)一
這是華農校史上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當時盧永根已生病住院,為此次捐贈,特意從醫院來到銀行。僅在其中一家銀行,轉賬業務就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徐雪賓教授回憶夫妻二人商量捐款的經過:盧永根身患重病住院,徐教授聊天時問起身后對存款如何處置,盧永根只說了一個字“捐”;徐雪賓心領神會,馬上回答:“好!”——兩個字的簡單交流,畢生積蓄處置完畢,夫婦倆偉大的精神和人格充盈其間。
捐贈時的慷慨與老兩口平時生活的節儉恰成鮮明對照。
“很多人不知道,在盧老慷慨捐贈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節約。”盧永根的學生、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劉桂富說,盧永根夫婦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家具,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還在用老式收音機、臺燈。在他們家房子里,找不到一件新式的家具,鐵架子床銹跡斑斑,掛蚊帳用的是竹竿,幾張椅子,用鐵絲綁了又綁,這些簡易的家當,已經陪伴他們半個多世紀了。“不舍得扔,這些東西沒有用爛,還能用,物還沒有盡其用。我認為生活過得好,不是單純地追求所謂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種比較好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萬事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盧永根說。
在入院治療前,年過八旬的盧永根夫婦家里沒有全職保姆,都是自己打飯或做飯。盧永根幾乎每天都到辦公室,忙碌地回復郵件,拿起放大鏡讀書、看論文。一到中午,他就拎著一個鐵飯盒,叮叮咚咚地走到莘園飯堂,和學生一起排隊,打上兩份飯。每份飯有一個葷菜、一個素菜和二兩飯。在飯堂吃完,盧永根再將剩下的一份飯帶回家給老伴徐雪賓。
對祖國深沉的愛,貫穿盧永根的一生。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
他曾三次到國外探親和訪學,在異國豐厚的物質生活面前,他選擇學成歸國。
改革開放后,盧永根到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竭力說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決地拒絕了。眾人百思不得其解,詢問他不選擇國外優越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的原因,盧永根堅定地說,“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他曾公開發表文章說,“真正愛國的青年科學家都應扎根祖國。外國實驗室再先進,也不過是替人家干活。”
盧永根的導師丁穎教授被譽為“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之父”,1955年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而盧永根的學生劉耀光也在20__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一門三院士”,傳為佳話。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13年華農校長。借助國外學習的知識和經驗,盧永根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推動了華農的跨越式發展。
對即將出國深造的每一位教師,盧校長都要與他促膝談心,勉勵他們早日學成歸國。“學成報國,學成歸國,這是最根本的”。
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精)二
作為我們這一代人,自從當了老師開始就把自己的全部獻給了教育事業,不管當初是怎樣走上這個崗位的,可以說大多數人都是對得起老師這位稱號的。
左相平所做的也是大多數老師在做作的,無論是關心學生學習,還是關心學生的成長,還是關心學生的未來,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身體成長上,我們大多數老師都在做作這樣相同的事情。
我們許多老師都是在默默無聞地做作這樣相同的事情,許多老師去了又有許多老師來了,還是在做作這樣一個相同的事情,許多人的事跡我們沒有人去發現去挖掘,也沒有人去在乎這樣的事情,但是老師的工作最終還是需要有人干的,仍然還是會有許多象左相平老師一樣去實實在在干好老師工作的老師,所幸的是左相平老師的工作被挖掘了出來,讓人們知道還有那么一些人在為教育事業默默無聞地工作著。
我們知道我們的時代在進步,科學在進步,社會在進步,人們在生活和工作當中需要的知識在進步,我們許多的老師并不缺少實實在在的工作精神,但是卻缺少迅速適應社會變化的精神,或者說是能力,當這時候我們最需要的是如何讓我們盡快地適應這種變化,擁有這種精神。
左相平老師說得好,“我實際上沒有什么信念,我就想當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當一個家長放心的老師,當一個人民滿意的老師,不要誤了學生,就是這樣,其他的`也沒有想過。我從心里想的就是你既然愛這個崗位你就要讓學生喜歡你。”
要當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當一個家長放心的老師,當一個人民滿意的老師,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是好說不好做的,特別是當一個現代讓學生喜歡、家長放心、人民滿意的老師就更不容易了,因為我們現代的教育不只要實實在在的工作精神,還需要大膽創新的精神,需要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的能力。
我們學習左相平老師,實際上我們是要能夠借這東風,達到我們在教育教學能力上徹底轉型的目的,我們現在的許多老師每天都在工作上辛苦地干著,可是總不見效果,為什么呢?因為在做許多無用功。我們現在的教育教學不只是要苦干,還需要巧干,不會巧干是不可能干好現在的教師工作的,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去獨立自主的學習,是如何建立學生能夠終身學習的教育機制,然而我們現在的許多教師的力氣都沒有作在刀口上,而是用在了刀背上,所以見效微小。
當然一個學校的教育教學效果如何是與這個學校的領導者如何去進行管理和要求是有著很大關系的,左相平老師的教學成功不只是因為他的教學能力方面,還在于他本身就是校長,他的管理,他的決策自然就是符合他的教學要求的理念的,而我們其他的學校是否也是這樣的符合教師們的能力盡量發揮的理念呢?
比如在備課上、在上課上、在管理學生上、在學生作業上、在學生輔導上、在營造教學環境上、在保證教學條件上、在處理師生關系上、在考勤方式上等等許多相關問題上都會帶來不同的正面影響或者負面影響。
如果我們是真的為教育教學著想,那么這些問題是不可能被忽視的。
我希望我們學習左相平老師的事跡,是為了借一個讓我們的教育事業獲得進一步發的機會,而不是以往那些徒有形式的老套模式。
蠟燭精神永不朽!
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精)三
做人誠為本,處世德當先。
遵紀守法,和諧共生。
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諧、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助人為樂、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見義勇為。
智慧點亮心燈,道德升華人生。
在社會做個好公民,在單位做個好職工,在家庭做個好成員。
游子吟,吟出慈母情;文明行,行跡遍德清。
以德為尺,一言一行量長短;以賢為鑒,一舉一動察高低。
以德潤身,以誠潤心,以善潤人,以書潤理,以儉潤行。
以道德立身,以誠信興業,做文明公民。
以創建促和諧,以和諧促發展。
一言一行樹道德,一點一滴寫人生。
一身正氣上班來從容自得,兩袖清風回家去心安理得。
一諾千金,恪盡職守。
一點一滴聚焦道德之光,一言一行體現文明之舉。
一城道德風,千年人文韻,滿目和諧情。
學習道德模范精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學習道德模范,爭當道德模范。
學習道德模范,培育文明道德風尚。
學習道德模范,建立文化道德風氣。
學習道德模范,弘揚傳統美德。
學習道德模范,倡導文明新風。
學習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精)四
學習王才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王繼才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王繼才同志守島衛國32年,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華章。我們要大力倡導這種愛國奉獻精神,使之成為新時代奮斗者的價值追求。
習近平指出,對王繼才同志的家人,有關方面要關心慰問。對像王繼才同志那樣長期在艱苦崗位甘于奉獻的同志,各級組織要積極主動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給予更多關心愛護。
王繼才生前是江蘇省灌云縣開山島民兵哨所所長。開山島位于我國黃海前哨,面積只有兩個足球場大,戰略位置十分重要。1985年部隊撤編后,設立民兵哨所,但因條件艱苦,先后上島的10多位民兵都不愿長期值守。1986年,26歲的王繼才接受了守島任務,從此與妻子以海島為家,與孤獨相伴,在沒水沒電、植物都難以存活的孤島上默默堅守,把青春年華全部獻給了祖國的海防事業。2014年,王繼才夫婦被評為全國“時代楷模”。今年7月27日,王繼才在執勤時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去世,年僅58歲。
相關事跡
“時代楷模”,江蘇省“海防模范民兵哨所”、灌云縣開山島民兵哨所所長王繼才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不幸于2018年7月27日21:20在灌云去世,終年59歲。
開山島上的“孤島夫妻哨”
開山島位于我國黃海前哨,鄰近日本、韓國公海交界處,面積僅0.013平方公里,距最近的陸地江蘇省連云港灌云縣燕尾港約12海里,島上野草叢生,海風呼嘯,人跡罕至,條件極其艱苦。
2017年2月21日航拍的江蘇開山島。
1986年,江蘇省軍區成立開山島民兵哨所,當地人武部找到了灌云縣民兵王繼才,讓他擔起守島重任。王繼才一口答應,瞞著家人登上開山島。之后,王繼才的妻子王仕花也辭掉了小學教師工作,以哨員的身份陪伴丈夫一同守衛海島,一守就是30年。
他們也被人們稱為“孤島夫妻哨”。
2017年1月1日,王繼才夫婦在開山島的最東邊舉行向國旗敬禮儀式。
其實王繼才是開山島的第五任“島主”。此前幾任呆的時間都不長,最長的13天,最短的3天。
島上條件的艱苦程度令人難以想象。
淡水、糧食、蔬菜、蠟燭等生活用品都要花錢從岸上購買托人捎帶過來。當時兩人的年工資加起來只有3000元錢,除去生活開支,所剩無幾。
每天升旗巡島 30多年來僅有5個春節下過島
夫妻倆每天在島上升起五星紅旗,早晚例行巡島;觀察監視和報告海上、空中情況,協助維護社會治安,救護海上遇險船只和人員,每天完成守島日記的記錄,遇有突發情況要及時向上級部門匯報。
2017年2月21日,王繼才在江蘇開山島上眺望遠方。
因浪大風急無法下島,王繼才曾在島上親手為自己的兒子接生;因守島有責,夫妻倆30多年來僅有5個春節離開孤島與家人團聚。
王志國(左三)和姐姐一家在開山島上和父母團聚(2015年2月13日攝)。邊防干警王志國是王繼才夫婦的兒子,由于要在連云港灌南邊防大隊值哨,無法在除夕夜和家人團聚,因此,他提前來到開山島,陪父母巡島,和家人提前團聚。
因為守島 他多次錯過與親人最后一面
讓王繼才感到最為遺憾的是,因為守島,自己的幾位親人去世時,卻沒能見到最后一面。
“2003年10月,我父親病重。那時正趕上上級領導來哨所檢查,直到檢查結束,我才請假回家,父親已去世了。”
“兩年后,同樣是10月,一天夜里10點多鐘得到消息,我的大哥突然去世,當時正值戰備執勤,情況特殊,我不能離開。等到國慶長假結束時,偏偏又趕上刮風下雨,沒有船,又等了一星期,回到家只看到一個新墳堆……”
“2012年10月,老母親病情加重,等我趕上岸時,她已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守島這么多年,王繼才始終覺得對家人有一份虧欠。
2017年2月21日,王繼才夫婦站在江蘇開山島的碼頭。
“不干凈的錢堅決不要!”
王繼才一家過得很清貧,但面對巨額的誘惑,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原則。
開山島獨特的位置,成了犯罪分子眼中走私、偷渡的“天堂”。1999年3月,孫某找上了王繼才:“王叔,你下島吧,小島讓我來經營,賺錢和你對半分。但不能向上級部隊領導匯報這件事。”“不干凈的錢堅決不要!”王繼才迅速報告上級。
1997年8月,縣里有個單位的領導,以在開山島搞投資開發為名,暗中卻搞偷渡,有個“蛇頭”私下找到王繼才,掏出10萬塊現金,求行個方便被他拒絕。
多年來,夫妻倆先后報告過9次涉及走私、偷渡等違法事件線索,其中6次被成功告破。
2017年2月21日,王繼才夫婦在開山島上例行巡島。
他曾受到習總書記親切接見
王繼才、王仕花自1986年起,三十余年如一日堅守開山島,把人生最美好的年華獻給海防事業。
他們先后被評為年度“感動中國”候選人、全國情系國防好家庭、全國十大海洋人物和中國十大正義人物。
2017年建軍節前夕,王繼才應邀擔任“最美擁軍人物”發布儀式頒獎嘉賓。
2014年9月,王繼才、王仕花夫婦被中宣部授予“全國時代楷模”稱號。
2015年2月11日上午,軍民迎新春茶話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茶話會前親切會見了全國雙擁模范代表,其中就有榮獲“情系國防好家庭”“愛國擁軍先進個人”稱號的王繼才。
“總書記詳細詢問了開山島的情況,還拍了拍我的肩膀說,‘辛苦了,辛苦你們了!’”
王繼才說:“總書記這么關心我們,我們更要守好開山島,要守到守不動為止。”
英雄,一路走好!
“我是農民的兒子,為了一個承諾,我選擇了上島;我是哨所的民兵,為了一面國旗,我留下來守島;我是一名共產黨員,為了一個信仰,要在開山島守下去,直到守不動的那一天!”在2014年的一次報告會上,王繼才如是說。
現在,開山島新建了一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里面陳列了王繼才夫婦守島三十年的很多物件,如190多面被風雨撕破的國旗、40多本海防日志、1部手搖電話機、20臺聽壞的收音機、10多盞用壞的煤油燈。
截至目前,已有近萬人上島接受教育,學習王繼才夫婦堅守孤島三十年,愛國奉獻的赤子情懷。
:
學習王繼才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精選
學習王繼才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精選
學習黃群、宋月才、姜開斌、王繼才同志先進事跡感言
學習黃群、宋月才、姜開斌、王繼才英雄事跡感言
學習王繼才先進事跡有感精選9篇
學習王繼才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學習王繼才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