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有關漢語言文學畢業生的求職信匯總一
一、思想政治方面
在讀大學期間,我積極向黨組織靠攏,自覺追求進步,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支持改革開放事業,在學習過程中,我越來越認為這些理論的博大精深和偉大正確。從而極大地影響了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使自己成為一個愿意為社會、為人民、為民族貢獻畢生精力的人。
大學期間,我尊重領導,尊敬老師,團結同學,積極參與“學習錢學森精神”活動,積極參與公益活動,這對我的思想有很大幫助。
二、專業學習方面
在讀大學期間,我對中外文學史、中外名著做了系統閱讀,并利用網絡廣泛關注文學發展動態。每次考試,我的專業成績均能名列前茅,成為系里的學習標兵。
此外,我還考取了英語四級證書;計算機nit證書;取得了記者實習證。
學習期間,我還學習了新聞的撰寫,有多篇發表于省報;寫散文30篇。
學習方面的勤奮刻苦精神受到了學院的表彰,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
三、社會實踐方面
三次參加了由都市播報欄目組織的大學生新聞采寫活動,親自到新聞單位、廠礦企業、市民中間調查了解,從而對新聞采寫、撰稿、等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對熱點事件、重要新聞有了很強的預測能力。這些實踐活動,對我將來的就業求職來說,是很重要的經驗積累。
有關漢語言文學畢業生的求職信匯總二
漢語拼音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它既是幫助學生識字和學好普通話的有效工具,也是學生認知銜接的橋梁和紐帶。小學的漢語拼音教學目的是:通過《漢語拼音方案》的學習,正確培養熱愛漢語拼音的情感,樹立漢語拼音的法律意識,熟練掌握并能運用漢語拼音。小學低年級階段的漢語拼音教學,重在積累、應用,不強調理性的東西。
本人多年來一直從事小學低段語文的教學工作,已經教過好幾輪的漢語拼音,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遇到了很多難點和困惑。如漢語拼音中的拼寫規則,整體認讀音節的掌握等等問題。雖然我也查了很多的資料,也問過其他的一些老師,但有些問題仍沒有徹底解決。我總設想能否對漢語拼音做一些調整,使漢語拼音更容易為低年級兒童所掌握,以減輕學生和老師的一些無謂的負擔。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對漢語拼音作一些調整:
《漢語拼音方案》中指出:j、q、x和ü相拼時,為了便于書寫,要省略ü上兩點,因為j、q、x不能和u相拼,所以學生不容易混淆。事實果真如此么?我從教小學低段語文多年,卻發現學生拼音作業上的錯誤,幾乎都集中在ü和j、q、x以及n、l的相拼上,不是和j、q、x相拼時多了兩點,就是和n、l相拼時少了兩點,總是和u混為一談。多少年來,我和學生被ü上的這兩點兒折騰得狼狽不堪,吃盡苦頭。不光是一年級的學生如此,到了高年級的學生遇到ü,也是錯誤多多。我相信其他的老師和學生一定也深有同感。省略了ü上兩點兒,不但沒省勁,倒讓老師和學生費了大勁兒糾錯,不但作業要反復做,老師在課堂上也要反復強調,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不就是給ü寫上兩點兒么?和n、l相拼時,我們寫上兩點也沒有覺得有多少麻煩啊!不寫能方便到哪里去呢?寫上兩點反而不會和u相混淆,學生拼起來也很方便。所以,我認為還是還原ü的本來面目,把ü的兩點還給小ü。至少當學生碰到ü和j、q、x相拼沒有省略兩點時也不能說他是錯誤的,因為它本來確實是有兩點的啊!
小學漢語拼音教材中的16個整體認讀音節可分為這樣幾種情況:
(1)zhi、chi、shi、ri:這四個音節的韻母都是舌尖后元音“-i”,發音時口形舌位不好掌握。把這四個音節當作整體來認讀,是為了避開學習舌尖后元音“-i”的困難。zi、ci、si:這三個音節的韻母都是舌前元音“-i”,發音時口形舌位也不好掌握。把這三個音節當作整體來認讀,是為了避開學習舌尖前元音“-i”的困難。
(2)ye:這個音節可以看作韻母ie自成音節,也可看作由聲母y和韻母ê拼成的音節。如果按前一種理解,那么,把它作為整體來認讀,是為了免教拼寫規則(《方案》規定:韻母ie自成音節,要把i改為y);如果按后一種理解,則把它作為整體來認讀,是為了免教舌面前半低元音“ê”。
(3)yi、yin、ying、wu:這四個音節是按照《方案》規定的拼寫規則,由韻母i、in、ing、u前面加y或w構成的。把這四個音節當作整體來認讀,是為了不教拼寫規則。
(4)yu、yue、yun、yuan:這四個音節是按照《方案》規定的拼寫規則,由撮口呼韻母ü、üe、ün、üan前面加y構成的。把這四個音節當作整體來認讀,也是為了不教拼寫規則。
我在對zhi、chi、shi、ri、zi、ci、si這幾個整體認讀音節的教學過程中卻發現,學生拼讀與否,結果是一樣的,發出來的音完全一樣,為什么一定不讓學生拼讀呢?《漢語拼音方案》指出“知、蚩、詩、日、資、雌、思”等字的韻母是i,既然韻母是i ,拼出來和不拼出來發音相同,那就沒有必要一定要學生把它們當作整體認讀音節。還有,把zhi、chi、shi、ri zi、ci、si作為整體認讀音節,那為什么j q x又可以和i拼讀而不作為整體認讀音節呢?而因為zhi、chi、shi、ri zi、ci、si是整體認讀音節,所以經常有學生把ji、qi、xi也當作整體認讀音節。如果zhi、chi、shi、ri zi、ci、si不算整體認讀音節的話,就可以減少7個整體認讀音節,將大大減少學生記憶整體認讀音節的數量,學生掌握其他的整體認讀音節就容易得多,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還有一個音節yan,它也是第一個字母i改為y,但教材卻沒有把它也列為整體認讀音節,這就給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麻煩。《漢語拼音方案》指出,音節“yan”中的“a”相當于“ê”,但也不是真正的“ê”。“yan”中的“an”不是“安”的音,實際讀“ên”,國際音標是[εn]。這就使學生在拼讀過程中怎么也發不好yan的讀音,因為按“前音輕短后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的拼讀方法,y和an怎么也拼不出“煙”的讀音。于是我只好想辦法去告訴學生y和an在一起,拼讀的時候口型要發生一些變化,這里的“an”不是真正的“an”。學生就有點摸不著頭腦了,為什么明明是“an”老師卻硬說它不是“an”呢?說實話,我自己都覺得說不清楚,怎么能讓一年級的小朋友理解和掌握呢?我只能對他們說,你們看到y和an在一起時,你不要拼讀,直接讀“煙”就行了,但它可不是整體認讀啊,作業中圈一圈“整體認讀音節”時不要把它也圈進去啊。凡此種種,真讓學生和老師叫苦不迭。所以,我認為應該把音節“yan”作為整體認讀來教學,這樣學生掌握“yan”的讀音才更容易。也可免除老師講解此“an”不是彼“an”的尷尬和無奈。
拼音教學的一個難點就是三拼音節的拼讀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學生都能較快地掌握,但也有部分學生很難掌握。我想能否讓這些學生改變原來的三音連讀的拼讀方法,改為先把三拼音節中的介母和韻母拼在一起,再與聲母相拼,如拼讀音節gua分兩步走,第一步:u和a相拼,讀ua,再和g相拼,讀g-ua—gua。這樣就能化難為易,讓拼讀三拼音節有困難的學生也能較快地掌握三拼音節。
在我和教過拼音的老師的交流中感到,大家也都碰到過以上類似的問題,對此,大家也都有同感。但也有人說:“這是人家權威部門規定的,能改么?就這樣吧!又不是我們一個學校這樣,全國都按這個規定呢!”但我想,規則既然是人制定的,那么對于那些不合理的東西,就應該予以調整。人既能制定規則,也應該能改變規則,我們國家的憲法不也是根據實際情況作過多次修改嗎?我們教學上的改革就應該是改得讓老師和學生越來越輕松才好。
有關漢語言文學畢業生的求職信匯總三
漢語拼音課的內容沒有生動的故事情節,都是一些抽象的符號,既難讀又難記,學生學起來都會感覺特別枯燥無味。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提高漢語拼音學習的效率,并且在拼音教學的同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愉快地學完漢語拼音呢?從漢語拼音本身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經過近一個月的教學實踐與摸索,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以下反思:
我在執教漢語拼音oe時,為了幫助學生記憶,就編一些順口溜讓學生背誦,如圓圓的臉蛋扎小辮,張大嘴巴唬惶陽出來紅通通,公雞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鵝,水中倒影eee。一個門洞n,兩個門洞m,小棍趕豬lll。當學生們背著這些瑯瑯上口的順口溜時,字母的音和形已被他們牢牢掌握。在教學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喚起學生的創編激情,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啟發學生自編順口溜。學生們對這種提議積極性很高,還能夠自已編出一些順口溜幫助記記憶,如:一根棍兒有個小米粒(i);一個1上面有個小水滴(i);小圓圈ooo等生動形象的順口溜。如識記p時,學生編道:小山坡,ppp;潑水潑水ppp。在學習了拼音b的兒歌右下半圓bbb后,在學習p時,就引導學生對比編兒歌:右上半圓ppp。在學習聲母j、q、x與韻母ü相拼的拼寫規則時,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編出順口溜:小ü真淘氣,見了j、q、x,直把眼睛閉,閉上眼睛還讀ü。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而且因為是自己編的,記憶也猶為深刻。實踐證明,讓學生自己創編順口溜學習拼音,不僅能讓枯燥的拼音課變得有趣味性,而且還能發展學生的語言,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學習拼音的過程中,讓學生用小手來做做字母卡片,用身邊可利用的東西來擺擺字母,用橡皮泥來捏捏字母,用紙來制作拼音圖片等,讓抽象的拼音字母變得那樣的形象直觀、可以觸摸,使學生感受到拼音字母是那么的可親可近,它就在我們的身上,就在我們的周圍。這種手腦并用的學習,既培養了動手能力,有開拓了思維,發展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一種綜合性的教學手段。
以多種形式的游戲和有趣的活動來組織漢語拼音的學習,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韻母,根據音節猜圖畫等)、傳一傳(一個接一個把看到的音節傳下去)、變一變(用電線折成字母)、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聲母一生出韻母,拼成音節讀出來,誰讀得快又準,誰就贏了,贏者可以刮對方鼻子)、拔河比賽(易混淆的字母寫在黑板上,兩組小朋友分立兩邊讀卡片,讀對的卡片貼在該組繩上,哪邊多哪組就贏)、小白鴿送信(信封上用音節寫著送信人名字,讀對了就能送對,給送對的一份禮物)、長頸鹿請客(叫出用音節標出的菜名)、考一考(拿卡片去考別人)“等。通過趣味性強的游戲和活動,學生對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對音節的拼讀積極性更高,學得輕松,練得扎實。
語文學習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課程來源生活,生活即課程,課程即生活。漢語拼音本身就是學習漢字的工具,因此漢語拼音學習應該重在運用。在學完了全部聲母之后,我就讓學生為身邊的一些物品標上音節做成卡片,然后貼在上面,有貼在家里的,也有貼在教室里,給學生營造出拼音學習的氛圍,讓學生時刻能見到拼音,在多看多讀中熟練掌握音節的拼讀。在學完全部字母之后,送學生每天一首詩,讓他們自己去拼讀,自己去讀詩;還讓學生試著用音節記錄下看到的聽到的或想到的,寫得好的帖到墻報上展出;在圖書角上擺上拼音讀物供學生課外閱讀。
與此同時,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漢語拼音教學的難度。對于識記拼音字母,學生掌握得還可以,但是對于聲調和音節的拼讀始終是整個漢語拼音教學的難點,雖然拼讀方法已講了無數遍,教讀也是一遍又一遍,但是仍有少部分學生不能掌握。究竟怎樣讓學生把聲調讀準?怎樣讓學生盡快學會拼讀音節?這是我今后在漢語拼音教學中需要繼續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