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教師進行教學準備和備課的基礎,能夠使教學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想要寫好一份教學工作計劃,不妨先看看以下這些范文,或許能幫助到您。
八年級地理教案湘教版(專業12篇)篇一
一、導入。
二、新授。
1、天圓地方。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生活的空間: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投影:天圓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只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龜。
3、有趣的地理現象:
〔1〕在海邊看到有帆船的遠方駛來,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
〔2〕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遮住了月亮,影子的邊緣是圓的。
4、地球是球狀的樸素地理思想的產生。
〔1〕古代人們在沿著任一直線上的不同地點,每天同一時刻觀察天象,天空星辰高度有規律地升降。說明地球是球狀的〔理解的地面相當于現今的大地水準面〕。
〔2〕人們觀察到太陽、月亮的形狀是球狀的,推測地球是個球體。
〔3〕如果地球是球狀體,那么沿著一定方向航海,一定能回到出發點〔起點〕。為證明這一點,航海冒險家們進行了艱苦的冒險歷程。
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美國以其姓名命名哥倫比亞州、哥倫比亞特區〕。
亞美利加發現美洲大陸〔以其姓名命名的大洲:南、北亞美利亞洲〕。
5、麥哲倫探險船隊完成環球航行--劃時代的地理意義。
〔放錄音: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麥哲倫船隊,以近200名航海家的生命為代價,實際證明了地球是圓的,具有劃時代的地理意義。
6、人造地球衛星升空和大地測量技術的突飛猛進,從理論和實際上證明了地球是球體這一客觀事實。
7、地球的大小:〔投影:地球的大小〕。
引導學生讀出相關數據:
r=6371km〔記憶:在祖國風景秀麗的廬山上吃魚的感覺一定是很美妙的〕。
c=40000km〔毛澤東:坐地日行八萬里〕。
s=5.1億平方km。
三、小結:
1、人類為探索地球的形狀進行了不懈地努力。
2、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的大球體,其5.1億平方千米的表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四、教學反饋與發散思維訓練:
1、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體會“天圓地方”的說法。
2、從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談談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五、基本訓練:
1、首次完成環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2、地球的平均半徑是千米,赤道周長是千米,表面積是平方千米。
六、板書設計:(略)。
七、教學反思。
八年級地理教案湘教版(專業12篇)篇二
1.在地圖上找出我國主要的河流,歸納我國內流河、外流河的分布特征、區別。
2.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長江、黃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歸納我國內流河、外流河的分布特征。
2.長江、黃河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教學難點:綜合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思維方法的形成。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a新課引入。
(設計意圖:以音樂帶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b、讓我們先整體認識一下長江:(設計意圖:讓學生對長江有整體印象)。
c、這就是多面的長江,真實的長江,接下來讓我們更具體的認識她。(設計意圖:語言過渡)。
d、展示學習目標,請同學們大聲閱讀學習目標,(設計意圖:讓學生的學習有方向,學習目標明確)。
(一)展示課件:(自主學習一)我國第一大河,完成以下問題:
(1)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指導學生讀圖,落實基本概況知識。
(3)學生活動,圖上進行填充。(設計意圖:活躍課堂,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訓練學生讀填圖能力)。
(課堂檢測一)(設計意圖:檢測學習效果,發現學習中的問題)。
(自主學習二)。
讀課本第42頁內容,完成以下問題:
(1)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指導學生讀圖,落實基本概況知識。
(3)探究活動。
(課堂檢測二)(設計意圖:檢測學習效果,發現學習中的問題)。
f、通過學習我們應理順如下邏輯關系:思考黃河的開發與治理。(設計意圖:設問過渡)。
(自主學習三)治理與開發。
充分閱讀課本42頁—44頁課文,小組合作探究與交流完成以下問題:
(1)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指導學生讀圖,落實基本概況知識。
(3)探究活動。
g、長江畢竟是養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她給與我們的還是很多,因此我們要合理利用黃河。(設計意圖:過渡、達成學習目標)。
h、長江還有存在其它問題,請同學們閱讀44頁“長江洪澇災害救援情景”(設計意圖:過渡、完善學生對救援情景問題的整體認識,達成學習目標(三)長江的綜合治理)。
i、讓我們總結,學有所成,學有所想,學有所問。(設計意圖:課堂總結)。
j、剩余時間同學相互間交流、提問、鞏固新知識,有問題還可問老師。(設計意圖:鞏固新知,找出不足,課后延伸。)。
八年級地理教案湘教版(專業12篇)篇三
style="color:#125b86">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三、京杭運河。
教學設計方案3。
教學重點:內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教學手段: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
1.什么叫外流區、內流區?它們的分布有何特點?
(導入)上節學習了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那么我國內流河的水文特征又是怎樣的呢?
(學習內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展示)中國內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圖。
(提問)我國內流河主要流經哪個氣候區?那里的氣候有何特點?
(展示)中國的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圖。學生對照圖討論。
(展示并總結)在中國內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圖上畫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線,并出示烏魯木齊的氣溫降水圖,得出結論:我國內流河主要流經非季風氣候區,氣候干燥少雨。
(提問)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內流河的河水主要來源于哪里?(高山上冰雪融水。教師可補充:部分來自山地降水。)。
(提問)根據內流河河水的來源,分析內流河的水量在一年中有什么變化?(春季隨氣溫逐漸增高,冰雪融化,河水增多;夏季氣溫高,冰雪融水量多,河水最豐富;秋季冰雪融水減少,水量逐漸減少;冬季最少,甚至斷流。
(講述)正是由于內流河流經非季風區,這里干旱少雨,蒸發量大,所以內流河的流量小,水位變化大。而且河水被大量蒸發.流量迅速減少。因此內流河的流程短,很多河流中途消失。
(展示)中國內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圖。指導學生在地圖上識認季節河的符號,并且在內流區中找出弱水和塔里木河兩條季節河。
(學習我國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中國內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圖,在內流區中找出我國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并講述)展示塔里木河景觀圖片兩幅。塔里木河位于我國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阿克蘇河、和田河、葉爾羌河匯集而成,全長2179千米,僅次于原蘇聯的伏爾加河(3530千米)、錫爾——納倫河(2991千米)、阿姆——噴赤——瓦赫什河(2991千米)和烏拉爾河(2428千米),為世界第5大內陸河。塔里木河河水主要來自天山、昆侖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它的汛期短,在7~9月水量;10月以后水量大減;由于上游源于高大山地,干流沿山麓地帶分布,下游多季節河。
(展示并講述)展示塔里木河的灌溉圖片兩幅。塔里木河是塔里木盆地工農業生產的重要水源。
(展示并講述)展示塔里木河各水文站不同年代徑流量表格。從表格上我們看出了什么呢?(徑流量逐年減少)近年來,由于上中游沿岸農業生產的發展,用水量大增,再加上近年來塔里木河中游沿岸大量盲目引水開荒,又大量的浪費了水資源。
(展示并講述)展示胡楊樹的兩幅圖片。在塔里木河流域,胡楊樹被世居于此的維吾爾族人稱為“英雄樹”,有“長著不死一千年,死了不倒一千年,倒了不爛一千年”的說法。而如今塔里木河流域幾十萬畝胡楊林枯萎死亡。除此之外,還有大面積的沼澤、蘆葦和紅柳等消失。沙漠蔓延趨勢逐年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危及下游5萬多人的生存,那里的耕地面積由60年代的5萬公頃,減縮到現在的1.4萬公頃。由此可見,對河流的開發利用,必須遵循自然規律。
(學習南方大河——珠江)。
(過渡)我們已經從整體上了解了我國大江大河的分布、分類及特征。在眾多的大河中,長江、黃河跨地區范圍廣。我們將在以后兩節中詳細了解。現在我們先來看一看南方的大河珠江。
(展示并講解)展示珠江景觀圖。珠江長2214千米,流域面積45.3萬平方千米。
(展示并講解)展示珠江水系示意圖。珠江水系由西江、東江、北江匯合而成。
(提問)珠江的位置有何特點?結合地形、氣候,想一想,珠江主要水文特征是什么?(珠江位于我國南方,因而雨季長,所以珠江的風期最長,水量豐沛,僅次于長江,是黃河的七倍。珠江流經地勢二、三級階梯,加之水量豐沛,因此水能豐富。)。
(提問)目前建立了哪些水電站?(答案略)。
(提問)珠江不僅水能豐富,而且航運價值也很高,為什么?(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學生回答很可能會多種多樣,但只要是言之成理即可。如南方水量豐沛,利于航運;經濟發達,需求航運溝通海洋,海河聯運,終年不凍,四季通航;地處對外的前沿等等都應該鼓勵贊揚。)。
(學習京杭運河)。
(過渡)前面介紹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國除了眾多的天然河流外,還有許多的人工河流。其中有一條是世界上開鑿最早的、也是最長的人工河就是中國的京杭大運河。
(展示)京杭運河景觀圖片。從圖中使學生了解運河河道的寬闊、航運的繁忙、沿岸經濟的發達。
(展示)京杭運河圖。邊演示邊講解京杭運河的起始點、長度、流經的省市、溝通的水系等內容。
(講解)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的運河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為了北伐齊國,稱霸中原,就在公元前485年起開鑿邗溝,從邗城(今江蘇揚州)東南到末口(今江蘇淮安),溝通了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奠定了大運河的初基。這段運河的開鑿至今已經有2400多年歷史了。到了隋朝,隋文帝建都長安(今西安),由于供給京師的糧食主要靠黃河運輸,而黃河上又有三門峽阻隔,運糧十分不便,京師的糧食供應有很大的困難。一遇荒年,京師軍民就沒有飯吃。公元594年,由于連續幾年的荒年,隋文帝不得不帶領京師軍民到洛陽就食。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當時已遷都洛陽,為了從外地調運糧食到京師,并到揚州看“瓊花”,就征集幾百萬民工,開挖通濟渠,使之南接邗溝。從長安到揚州沿渠修筑御道、離宮。同時還從洛陽附近開鑿永濟渠,連接衛河,通達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達北京。隋朝大業六年(610年)又拓寬浚深江南河,從京口(今江蘇鎮江)直達余杭(今杭州),兩岸寬達十余丈,能通“龍舟”。至此,南北大運河全部開鑿完成,成為我國歷可與萬里長城媲美的偉大工程。
(展示并講解)展示京杭運河地圖(多彩地圖)。京杭運河歷曾經是中國漕運和商旅往來的重要通道,對溝通南北交通起過重要作用。但因流經地區地勢高低懸殊,黃河泛濫等原因,河道易被淤塞。1991年津浦鐵路通車后,運河的運輸地位下降,多段河道廢棄。1949年后,被淤河道分段被疏通,運河南端還延長了7千米,使運河船只可以進入錢塘江。目前,運河季節性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米,它的年運輸量,在內河航運中僅次于長江,居第二位。
(學習內流湖和外流湖)。
(過渡)以上我們主要學習了我國各類河流的特點,最后學習我國的湖泊。
(展示)中國內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圖,指導學生了解什么是內流湖,什么是外流湖。
(講述)天然湖泊遍及中國各地,其名稱因語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海”、“錯”等之稱。湖泊也有內流湖區與外流湖區之分,其分界線與內外流河的分界線大致相同。外流湖區以含鹽量較小的淡水湖為主;內流湖區以含鹽量較大的咸水湖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八年級地理教案湘教版(專業12篇)篇四
1.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聯系。
2.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與人民生活的關系。
3.掌握我國工業發達地帶和主要的工業地區。
4.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運用資料,說明我國工業發達地帶和主要工業地區,工業城市的分布。
2.培養學生綜合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分析工業區的形成和發展條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我國工業發展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的分布特點。
教學難點:認識我國重要的工業中心和工業基地。
教學過程。
【導入】工業。
同學們都知道我們蘇州的經濟發展是在全國名列前茅的,那么蘇州的經濟到底有多強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些數據(投影展示)。
轉:通過同學們新聞中的數據可以看到,蘇州的經濟位列全國第五,單論工業更是僅次于上海,排名全國第二,可以看出我們蘇州的經濟確實很強,其中,工業的貢獻很大,那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我國的工業。
【講授】工業及其重要性。
1.自主學習,閱讀課文,思考問題:。
(1)什么是工業?
(2)工業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3)我國的工業分布情況如何?
2.教學引入:以汽車生產為例,了解工業生產的過程。
學生教師共同總結什么是工業。
請同學再舉一個工業生產過程的例子。
3.小組討論:請同學說出工業產品之間的聯系,體會工業產品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結合圖片,舉例說明工業對各行業的重要作用。
教師講述:目前,我國的工業概況,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型過程中。
中國的工業發展迅速,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呢?展示圖片:正在研制生產的國產大飛機c919,視頻展示相關新聞視頻,讓同學有所了解。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身邊入手,貼近生活,學生思路易于打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講授】我國工業的分布。
教師幻燈片展示《中國主要工業中心和工業基地》,讓學生觀察、討論、歸納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特別是沿海、沿長江分布。我國主要工業中心和工業基地的分布特點,可由學生討論總結,后由老師做出總結。
師:通過觀察,同學們了解了我國工業分布的特點:東部沿海地區工業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業基地;中部地區工業中心較多;西部地區工業中心較少,分布稀疏。
小試身手:。
教師展示《2010年我國各省級行政區域人均工業總產值圖》,學生分組探究分析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
思考問題:(1)人均工業總產值最少和最多的省區分別是哪幾個?
(2)比較我國人均工業總產值與工業中心的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講授】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
引入: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新興工業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高科技產品我們用的很多(主要包括電子產品、通訊產品等)。
猜一猜:展示幾組高新技術的圖片,分別請同學猜一猜是哪一類高新技術。
設計意圖:通過競猜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活動】讀圖分析。
(教師)我國的各類高新技術產業正在迅速發展。請同學觀察圖4.25“中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分布”,回答:。
1.我國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分布特點。
2.找出我國高新技術中心主要集中的三個地區。
(學生)讀圖回答分布特點: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大中城市。
設計意圖:鄉土地理是學習地理知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過分析高新技術產業分布的因素,靈活運用到自己家鄉的高新區發展,讓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理論聯系實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活動】梳理歸納。
八年級地理教案湘教版(專業12篇)篇五
八年級的新學期時間已經過去半個月的時間,大家都在忙著學習地理的什么知識呢?,下面本站小編分享八年級下冊地理復習提綱粵教版提綱,幫助同學們更有效的復習地理。
地理復習提綱。
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
1、四大地理單元地理特征。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西北地區。
青藏地區。
位置。
秦嶺-淮河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
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西。
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長城以南、橫斷山脈以西。
范圍。
長江中下游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約占全國25%。
新的大部、甘的西北部、整個內蒙古、冀、寧的北部,約占全國30%。
青藏高原上的藏,約占全國25%。
人口。
約占全國40%。
約占全國55%。
約占全國4%。
約占全國1%。
植被。
針葉林。
落葉闊葉林。
常綠闊葉林。
草原。
荒漠。
高寒草甸草原。
主要河流。
黃河、黑龍江、松花江、遼河、海河。
長江、珠江。
塔里木河(內流河,2176千米)、額爾齊斯河。
雅魯藏布江、黃河源頭、長江源頭。
主要山脈。
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
南嶺、武夷山。
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大興安嶺。
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
主要地形區。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云貴高原、四川盆地、東南丘陵。
內蒙古高原、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耕地類型。
旱地。
水田。
溫度帶。
中溫帶、暖溫帶。
亞熱帶、熱帶。
中溫帶、暖溫帶。
高原氣候區。
干濕區。
半濕潤區、濕潤區。
濕潤區。
半干旱區、干旱區。
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干旱區。
年降水量。
800毫米以上。
400毫米以下。
400毫米以下。
氣候特征。
溫帶季風氣候。
夏:高溫多雨。
冬:寒冷干燥。
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季。
水熱充足、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
干燥、日照充足。
高原山地氣候。
高寒低氧、日照充足。
主要糧食。
作物。
小麥、玉米。
水稻。
小麥、玉米。
青稞、小麥、豌豆。
主要經濟。
作物。
甜菜、棉花。
油菜、甘蔗、蠶絲。
瓜果、棉花、甜菜。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
或兩年三熟。
一年兩熟或三熟。
工業基地。
遼中南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
滬寧杭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
牧區。
新疆牧區、
內蒙古牧區。
青海牧區、西藏牧區。
牧場類型。
草原牧場和山地牧場。
高寒牧場。
種植特點。
灌溉農業、綠洲農業。
河谷農業。
種植業分布。
河套平原、寧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
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
優良牧種。
內蒙古牧區:三河馬、三河牛。
青海牧區:牦牛、藏綿羊。
新疆牧區:細毛羊。
西藏牧區:牦牛、藏綿羊。
2、秦嶺-淮河: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秦嶺-淮河以北。
秦嶺一淮河以南。
1月平均氣溫。
小于0℃。
大于0℃。
河流是否結冰(封凍)。
是、結冰(封凍)。
否不結冰(不封凍)。
溫度帶。
中溫帶、暖溫帶。
亞熱帶、熱帶半濕潤區、
干濕區。
半濕潤區、濕潤區、
濕潤區、
水源。
短缺。
豐富(充足)。
耕地類型。
以旱地為主。
以水田為主。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兩熟或三熟。
主要糧食作物。
小麥。
水稻。
主要經濟作物。
甜菜、棉花。
油菜、甘蔗。
商品糧基地。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成都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江淮平原、珠江三角洲。
主食。
面食。
大米。
年降水量。
小于800毫米。
大于800毫米。
主要運輸方式。
公路、鐵路。
公路、鐵路、水運。
秦嶺—淮河一線在氣候方面的重要地理意義。
(1)與一月份0℃等溫線一致。
(2)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
(3)河流有無結冰現象的分界線。
(4)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經過的地方。
(5)溫潤地區和半溫潤地區界線。
(6)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線。
(7)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和溫帶季風氣候區界線。
(8)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
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遙望,加之我國眾多的山脈,使得海洋上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因此,降水稀少,氣候干旱。干旱成為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征。降水量由東向西逐漸減少,地面植被呈現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景觀變化。
青藏地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因此,“高”“寒”成為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征。
3、練習題:。
(1)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差異,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單元: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西北地區。
青藏地區。
(2)四大地理單元中,海拔最高的是青藏地區;平原分布最廣的是南方地區。
(3)新疆的地形結構特征可以概括為三山夾兩盆(由北至南依次是:阿爾泰山脈、準噶爾盆地、天山山脈、塔里木盆地、昆侖山脈。
(4)吐魯番盆地夏季最高氣溫曾達49.6℃,被稱為火焰山。
(5)坎兒井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地下引水渠,水源主要來自冰山雪融水(由于西方北地區日照充足,坎兒井的暗渠是為了避免水的大量蒸發)。
(6)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
(7)駱駝是塔克拉瑪干沙漠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種,在高寒低氧的高原上是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因而被稱為高原之舟。
(8)羊八井地熱發電站位于拉薩附近,是我國最大的地熱發電站。
(9)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修建難度最大的高原鐵路。
(10)哈爾濱市的美稱是冰城,廣州市的美稱是花城、羊城,昆明市的美稱是春城,拉薩市的美稱是日光之城。
八年級地理教案湘教版(專業12篇)篇六
1.使學生了解我國人口的數量、分布特點與人口增長;。
2.使學生理解人口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理解我國的人口政策。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閱讀“我國人口密度分布”圖等地理圖表的能力;。
2.培養學生分析相關數字資料和圖表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樹立正確對待人口問題的態度和價值觀,樹立科學的人口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我國人口的數量及增長;2.我國人口分布特點。
教學難點:我國存在的人口問題及對我國人口基本國策的理解。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那么,“眾多”到底是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板書)第二節眾多的人口。
[講授新課]。
(板書)一、人口數量。
請大家看課本第11頁第一行,并齊讀這一行。
(板書)12.95億(2000年),占世界1/5,最多。
(承轉)大家還記得俄羅斯、加拿大、美國的面積和人口大約是多少嗎?
(活動)大屏幕展示中國與俄羅斯、加拿大、美國的面積和人口的比較圖,請大家:
1.算一算中國的人口數分別是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人口的多少倍?
2.算一算這四個國家的平均人口密度。
(歸納講述)中國的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卻超過俄、加、美三國人口總和的兩倍,與面積和我國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國相比,我國人口是加拿大的42倍,是美國人口的4.7倍;與比我國面積大得多的俄羅斯相比,我國人口是俄羅斯的9倍,可見我國是名副其實的人口大國。在世界上,人口在5000萬以上的國家就被稱為人口大國,而我國的河北、山東、河南等九省的人口就超過5000萬,如果全中國人手拉手站成一列,就能環繞地球赤道50圈。
(承轉)為什么我國的人口數量如此龐大呢?這與我國的人口增長速度過快不無關系。
(板書)二、人口的增長速度過快。
(活動)閱讀p11我國人口增長圖,分析以下問題。
1.從公元初到1578年前,我國人口增長速度如何?
2.從公元初到2000年,我國人口有幾次人口增長高峰?哪一次增長的更快?為什么?
(小組討論后,代表總結發言,教師歸納總結)自中華大地有人類以來到1578年這漫長的歲月中,我國人口增長的速度可以說是比較慢的。大家讀圖可知,這個時間段這條增長曲線的坡度很小。但到1578年后,這條曲線的坡度開始急劇加大,這表明我國人口進入了快速增長階段,這就是我國人口增長的第一次高峰。到1949年以后,人口曲線可以說呈直線上升,到2000年達12.95億,這就是我國人口的第二次增長高峰。
為什么解放后我國人口增長如此之快呢?
主要是因為解放后,醫療衛生條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從而使我國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而與此同時,人口出生率還保持較高水平,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高。從70年代末以來,我國開始實施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我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才開始下降。到1999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為0.88%,但由于人口基數過大,每年仍新增人口1200萬,超過了希臘、比利時、葡萄牙等國家的人口總數。
我們經常說“人多力量大”,人口數量越多越好嗎?請大家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也可讓兩個小組就此問題展開正反兩方的辯論)。
討論結束后,各小組選代表陳述觀點,其他小組可以補充或反駁,教師歸納小結。
(活動)大屏幕展示下表,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討論:。
(講述)人是生產者,但同時人也是消費者。作為生產者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人的一生都是消費者,而且要維持人的生存條件和勞動能力,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和能源的。正如表中所列內容,我國每年的新增財富中,很大一部分被新增人口所消耗,我國所擁有的各種自然資源的總量,很多都居世界前列,但是按人口平均計算,每人占有的數量就不多了,在世界各國的名次中,也就排在后面了。
人口數量過大,勢必給國家、社會、家庭、資源利用、生態環境增加沉重的負擔,勢必限制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進一步改善。人口的增長要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所以我國將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大屏幕展示投影片明確重點):
人口國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基本內容: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請大家讀p11頁課文最后一段及p12圖1.10“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1代人”,思考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會帶來哪些好處。
(教師歸納小結)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按1970年的生育水平推算,到1988年底,近30年全國少生2.5億人,僅撫養費一項就為社會節約3萬億元,同時也使人們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到2000年底,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80%,我國的粗文盲率為6.72%,比1990年下降了9.16個百分點;同時我國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以上程度的人數也由1990年的1422人上升為3611人,增長了154%。計劃生育帶來的好處已經使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識。
(承轉)我國不僅人口多、增長快,而且人口分布在不同地區也不平衡。
(板書)三、人口的分布不平衡(東部多西部少)。
(活動)大屏幕展示投影片。
國家面積(萬平方千米)人口(億)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國96012.95。
俄羅斯17001.5。
美國9302.5。
讓學生計算我國、俄羅斯、美國、巴西的人口平均密度并比較分析我國人口平均密度情況。
(活動)大屏幕展示投影片:我國人口密度圖,請同學們在圖上找出黑河——騰沖一線,觀察:
(1)此線東南和西北的人口密度有何不同?
(3)東部和西部的人口、面積各占全國的百分比是多少?
(4)總結一下我國人口分布特點。
(教師歸納小結)我國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有些地方可達500~600人/平方千米,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多數地區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東部多,西部少。
(活動)學生討論:
(1)人口東西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從氣候、地形、經濟發展狀況等方面討論)。
(2)能否用遷移的方法改變人口分布不均的現狀?(從人口分布應與生存環境相適應角度討論)。
學生各抒己見、引發爭論,教師給以鼓勵并小結。
課后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我國的人口數量、人口增長、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四方面問題。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雖然近年來人口自然增長率有所下降,但凈增人口數仍很龐大,因此計劃生育工作仍不得放松,同時應積極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以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
板書。
一、人口數量。
12.95億(2000年),占世界1/5,最多。
二、人口的增長速度過快。
三、人口的分布不平衡(東部多西部少)。
八年級地理教案湘教版(專業12篇)篇七
1、知識與技能:知道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了解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理解我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點。
2、過程與方法:課上通過小組合作,課下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有關少數民族的服飾、風土人情和文化的圖文資料,然后進行整理,開拓視野,了解我們祖國豐富的民族文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的民族構成和分布特點及民族政策。
難點: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視頻引入(視頻內容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暉》),請大家看一段錄。
板書:第三節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構成與數量。
【承轉】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個民族呢?生(56個)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一段內容回答屏幕上的問題.請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師總結:相對于漢族而言,其他的55個民族在人口數量上處于少數,因此,稱除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為少數民族。
3人口超過四百萬的少數民族有哪些?4人口數量最多的少數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圖片歸納知識。
三、民族文化。
【承轉】師:同學們請你觀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幣,除了漢字,還有其他文字嗎?想一想這是為什么?對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幣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學生活動:對照文字。蒙古維吾爾藏族壯族。
【承轉】由于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節日風俗等生產和生活方面獨具特色。讓我走進民族村去領略他們的風采。
播放圖片。
四、民族分布。
請大家讀課本19頁中國民族分布示意圖.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我國各民族的地區分布狀況是:漢族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在這些地區,漢族與各少數民族雜居在一起。我國幾乎沒有一個縣或市的居民是單一民族的。這充分印證了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板書)。
五、中國的民族政策。
【承轉】我國的少數民族多分布在邊疆地區,那么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我國是如何管理的呢?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問題。請學生讀課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課后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了解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共有56個民族構成,漢族人口最多,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2%,另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被稱為少數民族。,他們雖然人數較少,但同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為祖國的強盛貢獻自己的力量56個民族,猶如56枝花盛開在祖國大地上,平等互助,親密團結,為祖國的強盛,為中華民族的統一不斷努力,奮發進取。今天的學習就到這里。
八年級地理教案湘教版(專業12篇)篇八
1、知道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并學會分析氣候特征的方法,明確我國優越的氣候資源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培養學生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分析能力和綜合歸納概括的能力,3、通過認識我國氣候的有利因素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使學生了解到我國農業生產的優越條件,對祖國的優越自然地理環境增強認識,產生自豪感。
知識結構:
我國氣候特征突出: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氣候復雜多樣。這三者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教材從最突出的特征入手,并通過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季風影響我國氣候的突出表現。雨熱同期的特征是促進農業生產的優勢條件,同樣受惠于季風氣候,因為雨熱同期是季風氣候的明顯特征。氣候復雜多樣反映了我國氣候要素的空間差異性和我國自然環境復雜性。
重點和難點:
重點: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對農業生產提供的'有利條件。
難點:學會分析、歸納、概括氣候特征的方法。
價值觀念、學科能力、基礎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教育契機及課內外內容聯系:
本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把握了我國的氣溫和降水兩大要素特征的基礎上,總結、歸納、概括得出的結論性特征。根據我國氣溫和降水的特征規律而劃分出不同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而它們的組合形成了復雜的氣候類型。分析這些氣候類型的特點,以雨熱同期為特征的季風氣候成為我國最顯著的氣候類型。在分析、歸納、概括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時,不要單純的記憶結論,而是要學生學會這個過程。同時教材還對比分析了我國與同緯度其他地區進行對比,讓學生更清楚我國氣候的獨特性。
引導學生回憶我國氣溫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關氣候資料,引導、啟發學生思考,通過其分析逐步歸納概括氣候特征,并分析這種氣候對國民經濟生產的影響,特別是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讓學生學會分析、歸納、概括,學會對比,切記結論性的灌輸。
八年級地理教案湘教版(專業12篇)篇九
一、什么是自然資源:存在與自然界、能為人類提供福利;。
1、主要類型: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
2、自然資源的特征。
(2)自然資源數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3、可再生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應有計劃,有限制地加以開發利用。
4、非可再生資源: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煤炭,石油,天然氣。應綜合利用,注意節約,避免浪費和破壞。
5、新能源: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海洋能、核能、氫能等。特點:污染小、儲量大、分布廣等。低碳經濟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第二節中國的土地資源。
一、人多地少。
1、土地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資源。
2、“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不及世界的1/3。
一、類型齊全。
1、各類土地資源齊全:耕地、林地、草地等(各類土地利用類型比例圖)。
2、草地面積較廣,所占比重大。居世界前列。而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對偏小。
3、中國難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分布在新疆、內蒙古的干旱荒漠,以及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等。
二、區域差異明顯:空間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區域差異明顯。
1、耕地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和盆地以及低緩的丘陵地區。
2、林地分布在東北、西南(天然林)、和東南山區(人工林和次生林)。
3、草地分布在北部、西部內陸地區。
4、土地資源質量的區域差異。
一、珍惜每一寸土地。
1、耕地存在的問題:人均少,后備土地資源不足,工礦與建筑用地占用及亂占耕地,使耕地面積減少——對策:提高耕地的生產力;適當開墾荒地,提高利用率。
3、草地存在的問題:超載,管理不力,造成退化——確定合理的載畜量,劃區輪牧,防災。
4、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第一節中國的水資源。
一、“東多西少,南多北少”,中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特點。
1、南方約占全國總面積的40%,卻占全國總流量80%以上。
2、黃、淮、海流域面積占全國耕地的38%,以上但水資源只占6%。
3、水資源空間分布的五個帶:p73;圖3-20。
我國水資源供需情況對應地區。
二、時間分配不均及其對生產的影響。
1、中國水資源時間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際變化大。
2、對生產的影響——易造成干旱和洪澇災害。
三、節約每一滴水。
1、地區分布不均——興建跨流域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最大規模)。把長江流域富余的水調入缺水的華北、西北地區。
2、時間分布不均——興建水庫。(小浪底)(三峽水利樞紐)。
1.我國各大水系中,水資源最豐富的水系是長江水系,其次是珠江水系。
6、污染和浪費——節約和防治。
7、緩解缺水問題的根本途徑:節約用水,合理用水,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建立“節水型社會”。
8、南水北調工程:東、中、西三條路線:p76圖3-24.
第一節中國的海洋資源。
一、多樣的生物資源。
1、優越的海洋自然環境。
(1)地跨多個溫度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
(2)大陸架面積寬廣。
(3)海水溫度適中。
2、四大海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
3、四大漁場:黃渤海漁場、舟山漁場(最大)、南海沿岸漁場、北部灣漁場。
2.我國海水養殖產量占海洋水產品產量的1/3以上。
3.我國海水養殖品種有海帶、紫菜、蝦、扇貝、牡蠣、鮑魚等。
5.我國開發利用的海洋化學資源主要是從海水中提取海鹽和鎂、溴、碘等化學元素。
二、巨量的化學資源。
1、長蘆鹽場(最大)、淮北鹽場、布袋鹽場、鶯歌海鹽場。
三、保護“藍色國土”
6.海洋資源存在的問題:海洋災害頻繁、局部海域環境污染加劇、近海漁業資源衰竭,如過度捕撈、石油污染、赤潮。我國海洋總污染量的80%來自陸地。
成因:沿海工廠和城市向海洋排污、石油污染處于嚴重、赤潮的頻頻出現。
治理:加強海洋環境的保護力度,防止海洋污染,并對海洋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
八年級地理教案湘教版(專業12篇)篇十
一節中國的疆域(兩課時)。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地球儀及閱讀地圖,使學生說出我國的緯度和海陸位置,并能正確表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以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3、使學生能在中國疆域圖上辨別及在中國疆域空白圖上填注出我國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海峽,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4、通過學習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進行熱愛祖國、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優越性。
教學難點。
學會閱讀中國政區圖,形成對我國疆域的空間想像力。
教學用具:《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磁帶及錄音機,“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地球儀、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世界主要大陸海岸線比較表,“世界政區掛圖”。
課時安排:二課時。
板書設計。
第一章中國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節中國的疆域。
一、偉大的祖國。
1、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二、遼闊的國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2、跨近50個緯度。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播放《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用以制造學習氣氛,激發學生了解祖國的學習欲望。
聽著這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不禁使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地球上處于什么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優越性?我國的國土究竟有多大?瀕臨哪些海洋?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有多少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知識,深入地認識我們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板書〕第一章中國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節中國的疆域。
一、偉大的祖國。
〔投影〕“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活動)讀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圖。
我國在南北半球中在哪個半球、東西半球中在哪個半球?
〔提問〕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從圖上看出中國位于哪個半球?
〔歸納〕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東西半球的界限為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因此通過觀察地圖可知,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正好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我國正好位于北半球。
〔活動〕指導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用黃色膠條貼在相應的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紅色膠條貼在相應的位置上;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并用紅色的膠條剪成五角星,貼在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書)1。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
(提問)觀察地球儀,說出我國位于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鄰?與它們的相互位置如何?
(歸納)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書)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提問)觀察地球儀,將中國的面積與其它國家的面積比較,你認為中國面積是大還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
(提問)讀圖并回答,我國領土面積有多大?居世界第幾位。
(歸納)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個歐洲差不多,是世界領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之一。
(板書)二、遼闊的疆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練習)讀《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并按要求完成練習1。
練習1。對照《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最北、最南、最東、最西點,用紅筆將它們標注在課本的“中國疆域圖”上,并讀出它們的經、緯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緯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緯度4°n附近。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經度135°e多。
最西:-疆帕米爾高原,經度75°e附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總結:北-頭頂黑龍江。
南-腳踩曾母暗沙。
東-嘴喝兩江匯合水。
西-帕米爾上擺擺尾。
(讀圖)課本3頁中國的疆域圖。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相差約50個緯度,北回歸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我國大部分領土處于四季分明,寒暖適度的北溫帶,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熱帶,最北部接近寒帶。
〔分組討論〕分析我國的緯度位置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何益處。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跨越近50個緯度,這樣的緯度位置,使我國具備復雜多樣的氣候,為發展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板書〕2、跨近50個緯度――南北氣候差異顯著――適宜發展多種農業經濟。
〔讀圖〕讀“中國政區圖”,算一算我國領土東西跨越多少經度,分屬幾個時區。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了60多個經度,分屬于東5區至東9區,共5個時區,即最東和最西時間相差5個小時。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圖。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由于地球自轉,東邊的地方時刻早,當北京時間為清晨6點時,最東邊烏蘇里江的地方時約為早7點左右,最西邊的帕爾米高原則還是星斗滿天的黑夜。
〔練習〕1、閱讀地圖冊《中國政區圖》,利用圖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國領土最東端到最西端的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2、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為110千米,計算我國南北距離相差多少千米。
〔歸納〕我國東西之間距離約為5000千米,南北之間的間隔約5500千米,再加上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因此,人們常用“縱橫一萬里,上下五千年”來表述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有遼闊的國土和悠久的歷史,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驕傲和自豪。
八年級地理教案湘教版(專業12篇)篇十一
一、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發解西北地區的范圍,主要地區、主要地形區、主要礦產區和工業城市的位置,主要鐵路線的分布;使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用圖、畫圖的能力概括出西北地區自然特征——干旱,并分析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分析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難點。
分析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講解法。
課前準備。
課件、課前學案。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北方地區,現在,請大家欣賞某個地區景觀圖。(展示課件)請思考:你知道這是我國哪個地區的景象嗎?和我們學過的幾個分區一樣嗎?為什么有這樣的景象呢?今天,我們來學習西北地區。(使用“學樂師生”app拍照展示學生課下搜集的成果。在“授課”活動中展示。)。
二、新課學習。
師:請同學們,看課件西北地區圖。
思考:誰能指圖說出本區的范圍和作為地理界線的事物,及所包括的省區和相鄰的國家,然后概括出本區的位置特點?(從緯度、海陸和相對位置不同角度引導。)。
小結:西北地區位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邊疆,屬于內陸地區,跟海較遠,越往西跟海越遠。
教師提問:本區深居內陸,距離海洋遠,這對本區的降水有何影響?
學生回答:降水少,跟海洋越遠降水越少,即越往西降水越少。
讀圖指導:指導學生用地圖冊“中國年降水量”圖進一步說明本區降水量的分布:在內蒙古東部為400毫米,往西逐漸減少到200毫米以至50毫米以下。所以,干旱成為本區的主要自然環境特征。
師:本區主要地形區有內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等。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開闊,西部風蝕作用顯著,戈壁灘上形成奇形怪狀的風蝕城堡、風蝕蘑菇等;塔里森盆地中部有我國面積的沙漠——塔克拉碼干沙漠,沙漠地區隨處可見綿延起伏的新月形沙丘。由此可見,西北地區地形主要是以高原、山地為主。
板圖:-疆“三山夾兩盆”示意圖(教師在黑板上畫,并指導學生在書本上畫)。
指圖講解:-疆的地形就像“疆”的右半部分——“畺”,從北向南三條橫線依次代表阿爾泰山、天山和昆侖山脈,兩個“田”分別代表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形成“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結構特點,天山橫亙在塔里木盆地與準噶爾盆地之間。
出示投影片:西北地區的草原和荒漠分布圖。
提問:本區地表植被,由東向西有什么變化?為什么?
回答:由東向西,地表植被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指圖講述: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草原,夏季降水稍多,水草豐美,馬牛羊成群。賀蘭山以西的內蒙古西部、甘肅河西走廊、-疆兩大盆地,由于降水越來越少,草原上的牧草越來越矮小稀疏,逐漸成為荒漠。
讀圖:在“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圖”上找出塔里木河。觀察本區河湖有什么特點?
師:本區河流稀少,且多為內流河,其中最長的是塔里木河。湖泊也多為內流湖。與南方地區的“水鄉澤國”形成鮮明對照。原因是:深居內陸,降水少,蒸發強烈,所以河流稀少,水量也小。河流沿途多沙漠、戈壁,水分大量蒸發、滲漏,因而水量越來越少,下游多消失在沙漠中或流入內流湖,不能流入海洋。
思考:有人說,在西北地區水貴于金子,你同意嗎?為什么?
師:因為本區氣候干旱,水是多么稀少,所以水對于人類生產和生活來說,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農業來說,水源就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首要因素。
提問:請問西北地區主要適宜發展什么農業呢?(畜牧業)。
展示投影:由山麓到山頂植被有什么變化?如何利用這里的草場資源呢?山上是冬季牧場還是夏季牧場?為什么?這就是-疆天山山地牧場,因水熱條件引起牧場分布具有垂直分布的特點。
提問:除了發展畜牧業,在西北地區還可適當發展什么農業?(種植業)。
師:對,大家的眼光不錯,在河套平原、寧夏平原,可以引黃河水灌溉,這里因為有了水,而發展成為物產富饒的綠地,因而被譽為“塞外江南”。
提問:還有哪兒可發展農業?怎樣解決水的問題?
師:夏季,因為夏季時氣溫高,冰雪融化。
提問:那么,怎樣利用地下水呢?
展示投影:介紹坎兒井原理。
師:坎兒井真是保護灌溉、節約用水、防止蒸發的一處好方式。
要想發展西北就必須有世界眼光,而世界發展的出路無非是工業化問題,怎樣才能邁上工業化的道路呢?讓我們找找西北地區發展的優勢。
展示:西北地區礦產資源、主要城市、交通分布圖。
提問:西北地區要發展經濟,靠的是什么?工業分布有什么特點?西北的交通情況怎。
學生回答。
小結: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近幾十年來,利用本區資源和特有的地理環境特點,大力發展相關工業,交通運輸條件也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展示圖片:有關西北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動物遭殺的圖片。
學生:生態環境的保護。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西北地區是一個干旱的地區,它位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邊疆,深居內陸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河流稀少,多內流河。農業以畜牧業為主。西北地區礦產資源也很豐富,但我們開發時,一定要保護好生態環境。
四、課堂練習。
1.我國面積的_______沙漠,位于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_______地區。
2.西北地區的地形以_______、_______為主。
3.青藏地區最顯著的自然特征是_______、_______。
4.我國四大牧區中位于西北區的有_______、_______。位于青藏地區的有_______、_______。
5.青藏地區的畜種有_______、_______、藏山羊。
五、作業布置。
西北地區主要以什么地形為主呢?
六、板書設計。
西北地區。
一、干旱的土地。
1.位置、范圍——位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邊疆,深居內陸。
2.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三山夾兩盆”)。
3.地表景觀(由東向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4.河流稀少,多內流河。
二、農業——以畜牧業為主。
1.主要畜牧業基地:內蒙古牧區、-疆山地牧區。
2.種植業少,為灌溉農業(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疆沙漠綠洲)。
三、礦產資源豐富:(-疆)石油、天然氣;(甘肅金昌)鎳礦;(內蒙古)煤。
四、生態環境脆弱。
八年級地理教案湘教版(專業12篇)篇十二
“日出之地”――亞細亞洲(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說明依據;。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范圍。
3了解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
能力目標。
2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教學難點:
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特征。
教學過程:
導入:在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將以大洲為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復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小結:亞洲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引導:了解一個地區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于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于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完成p3活動一1題。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動一2題。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動一3題。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或看課本p4圖7.3亞洲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主要山脈及山峰(喜瑪拉雅山及主峰等)。
b組:主要高原(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組:主要半島(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等)。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里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征)。
完成p5活動4、5題。
板書設計:。
第七章亞洲。
第一節“日出之地”――亞細亞洲。
一、位置。
緯度位置: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所跨的緯度約90度,經度約164度。
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瀕地中海。位于歐洲西側、非洲東北側、大洋洲北側、北美洲西南側。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亞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狀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