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不僅僅是課程安排,還包括教學資源的準備、教學環境的營造等。這些教學計劃范文在內容安排、教學方法和評估等方面具有創新性和針對性。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一
教學目標:
1、品讀人物的一系列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活動,感悟他們在與敵人斗爭時的沉著、勇敢和機敏。
2、體驗當時緊張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點線結合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主線,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活動等點,點面結合,表達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機關頭和敵人作斗爭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養成教育訓練點:培養學生抓主線讀書的習慣,提高閱讀效率。
教學方法:主線引導,點線結合。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二課時。
課前:聊天談話,蓄勢。
一、背景展開,情感積淀。
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人物、事件。
這節課,我們來品味這段發生在二戰隱蔽戰線上的故事。
二、想出妙招,保護蠟燭。
1、偽裝情報。
2、方法是否萬無一失,絕對安全?
危機降臨了……。
三、抓住細節,感悟形象。
1、指名分段朗讀3――7自然段,整體感受。
2、交流:感受緊張氛圍。
3、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去,危機在一步步逼近:
怎么辦?是生,還是死?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辦?
a、屈服――被奴役,任人擺布――不愿意。
b、反抗――殊死搏斗,魚死網破――被消滅。
c、周旋――虛與委蛇,不斷尋找轉機――?
伯諾德母子是怎樣做的呢?
4、、默讀課文3――7自然段,劃畫出描寫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有關詞句,想象他們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1)默讀課文學習。
2)交流:
a、母親化解危機;
b、危機再一次來臨;
c、情況更加急迫;
d、再次化解危機。
5、小結并引申。
四、懸念猶生,意味深長。
1、“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五、作業:
故事戛然而止的時候,故事的敘述者便由作者變成了“你、我、他”,我們可以一起來創造性地續寫這精彩的故事。
母親智慧沉著。
二戰期間大兒子從容懂事。
小女兒機智鎮定。
教學反思:
十幾年的教學工作,“常規”已經深深地烙在我的腦子里,已經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為資格的一個象征。這顯然與教學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著我們已經將被時代out了。
一、在常規套路與創新之間游走。
語文教育應該是最靈活多樣的,最沒有套路的,也最忌諱套路的。只是鑒于學生年齡小,字詞的教學任務重,因此,一到五年級,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來做的,就是我們常規的做法: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教學方法,即由字詞入手,到結構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學生們都明白我們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厭倦了。
二、在教學任務與創新之間徘徊。
第二個思路是:講故事的方式行不行?顯然也是不合適的。情節相對簡單,無法滿足一堂課的容量。
在第二個思路的啟發下,決定來個反套路。即由面到線,再到點,即以線為主,順帶解決字詞。這樣就解決了純粹講故事的單調和干癟。
三、線索的梳理與情感價值觀的碰撞。
于是在情感價值觀上做文章,設計了三個小亮點:
一是提出四個危急情境,即“a、母親化解危機,b、危機再一次來臨,c、情況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機”來強化課堂氛圍。
二是剝離出敵對危急狀態下一般人可能面臨的三種選擇,即“屈服,反抗,周旋”來豐富和拓展課文的容量。同時教育學生:不管我們遭遇什么樣的險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在盡可能保全生命的情況下,借助環境,尋找轉機,不要做無畏的犧牲。
三是直擊人性的弱點,即敵人看到“這位可愛的小姑娘”,激發了對自己女兒的思念和疼愛,人性中最軟弱的那一點成為了敵人麻痹大意,我們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機。以此來滲透一些人文理念,同時也提升了課文的厚重。
通過40分鐘的教學實踐,還是感覺到不小的差距:
1、創新的課堂實踐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適應了這種變化,整堂課學習興趣都很高,并能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而大多數孩子好像顯得更安靜了,但我可以感覺到他們也在思考。
2、今天的課堂也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應該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為一個媒體或工具,以此為依托,挖掘下去,生發開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備課時,備學生很重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體驗,圍繞他們在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展開課堂教學,徹底改變牽著學生走這一現狀。只有學生真正參與了,課堂才是活的課堂,教學才有了靈動的氣息。
文檔為doc格式。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二
教學目標:
1、品讀人物的一系列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活動,感悟他們在與敵人斗爭時的沉著、勇敢和機敏。
2、體驗當時緊張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點線結合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主線,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活動等點,點面結合,表達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機關頭和敵人作斗爭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養成教育訓練點:培養學生抓主線讀書的習慣,提高閱讀效率。
教學方法:主線引導,點線結合。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二課時。
課前:聊天談話,蓄勢。
一、背景展開,情感積淀。
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人物、事件。
這節課,我們來品味這段發生在二戰隱蔽戰線上的故事。
二、想出妙招,保護蠟燭。
1、偽裝情報。
2、方法是否萬無一失,絕對安全?
危機降臨了……。
三、抓住細節,感悟形象。
1、指名分段朗讀3——7自然段,整體感受。
2、交流:感受緊張氛圍。
3、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去,危機在一步步逼近:
怎么辦?是生,還是死?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辦?
a、屈服——被奴役,任人擺布——不愿意。
b、反抗——殊死搏斗,魚死網破——被消滅。
c、周旋——虛與委蛇,不斷尋找轉機——?
伯諾德母子是怎樣做的呢?
4、、默讀課文3——7自然段,劃畫出描寫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有關詞句,想象他們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1)默讀課文學習。
2)交流:
a、母親化解危機;
b、危機再一次來臨;
c、情況更加急迫;
d、再次化解危機。
5、小結并引申。
四、懸念猶生,意味深長。
1、“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五、作業:
故事戛然而止的時候,故事的敘述者便由作者變成了“你、我、他”,我們可以一起來創造性地續寫這精彩的故事。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三
1、學習課文,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險的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2、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險境中的動作、語言、神態及心理活動,感悟他們在與敵人斗爭時的沉著、勇敢、和機敏,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增進愛國熱情。
體會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以及心理活動的細節描寫,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一、復習導入:(2分鐘)。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對半截蠟燭這篇課文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誰來說說這半截蠟燭有什么特別之處?(裝有情報)。
2、是呀!正是這與眾不同的半截蠟燭,引發了一場沒有硝煙而又驚心動魄的戰斗。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一精彩的戰斗過程.
二、出示教學目標:(1分鐘)。
1、學習課文,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跟德軍周旋的。
2、體會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以及心理活動的細節描寫,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三、自學導航:(10分鐘)。
請同學們瀏覽課文3-7自然段,完成練習:
1、說說伯諾德夫人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用曲線畫出描寫伯諾德夫人心理活動的句子,用直線畫出描寫她動作神情的句子。體會人物的特點。
2、想想大兒子杰克又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體會人物的特點。
3、找出小女兒杰奎琳的語言、動作的句子,想想從中反映了人物的什么特點?
四、交流探討(15分鐘)。
1、當德軍點燃蠟燭后,伯諾德夫人是怎么想的?怎樣做的?又是怎樣說的呢?
出示句子:(1)“伯諾德夫人知道……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指名讀,理解句子意思,體會伯諾德夫人對祖國的熱愛與忠誠。點出重點詞指名讀。
出示句子(2)“她看著兩個臉色蒼白……把蠟燭吹熄。”指名讀,現在你從伯諾德夫人的言行中又體會到什么呢?(鎮定機智、臨危不懼)抓住哪些詞讀好?(急忙,輕輕)。
2、引讀過渡: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似乎”是什么意思?能去掉嗎?為什么?
出示句子:(3)這時候,大兒子杰克慢慢地站起來,“天真冷……”屋子里頓時暗了許多。
指名讀。你體會到什么?(大兒子杰克的機智)把你的體會告訴大家好嗎?
出示句子:在斗爭的最后時刻,他從容地搬回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著。指名讀:從這句你又感受到什么?讓我們再次聆聽你的朗讀,分享你朗讀的感受。
聯系上下文,說說即將到來的厄運是什么呢?指名說。
3、這一段中還有哪些句子讓你體會到氣氛的緊張?
出示句子: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
大兒子杰克與德軍的周旋真是驚心動魄呀!指名學生通過朗讀把緊張的氣氛讀出來。
這時候小女兒杰奎琳用她的聰明才智保住這半截蠟燭,保住了情報,化驗為夷。
4、我們來分角色朗讀第六自然段,同桌練練。
5、評價“嬌聲”(嬌聲讀好了有什么作用?)。
五、課堂練習6分鐘)小組同學合作,將故事演一演。
六、小結:(1分鐘)多么了不起的一個家庭!一家三口懷著對祖國的熱愛,在這場戰斗中憑著他們的鎮定與機智最終戰勝了敵人,真讓人敬佩。
七、課堂作業:(5分鐘)。
練筆:課文中運用了大量心理描寫,對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了細膩地刻畫,當杰奎琳把蠟燭拿上樓去,一家三口心里又會怎樣想呢?展開想象的翅膀,選擇一個人物,寫出他(她)此時的內心獨白。
伯諾德夫人:換油燈吹熄臨危不懼。
杰克:搬柴火端起從容鎮靜}巧妙周旋。
杰奎琳:去睡覺端走聰明過人熱愛祖國。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四
1.學習生字詞,能聯系課文具體內容進行解釋,并能結合表演深入體會“輕輕地”“從容地”“鎮定地”等詞語的內涵。
2.能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有條理地復述故事的主要情節。
2.教師繼續板書:伯諾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引導學生朗讀,提問:誰發現了這3個人的關系?以此了解:他們是親密的一家人,為了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法國,都參加了秘密情報的傳遞工作。
3.教師出示課文中的詞語:秘密、絕密、絕妙;危機、厄運;從容、鎮定。教師組織學生朗讀,并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具體內容解釋“絕妙”“危機”“厄運”的意思。
4.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提示:聯系上下文,想一想課文中詞語的意思,把課文讀懂。
5.組織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解釋:
(1)絕妙:伯諾德夫人把裝著絕密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插在一個燭臺上,擺在顯眼的桌子上,騙過了敵人。妙在情報藏得隱蔽,令敵人意想不到。教師點撥:你從“終于”這個詞語中體會到些什么?(這個絕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2)危機:德國軍官點燃了蠟燭,萬一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教師點撥:“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這里“似乎”說明了什么?(實際上危機并沒有真正過去)
(3)厄運:那就是蠟燭會很快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暴露了,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許就要結束了。
教師點撥:在危機和厄運面前,一般人會有什么反應?而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對待的?他們又是怎樣化險為夷的?請同學們再讀課文。
1.請學生自己練習復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機面前從容應對、化險為夷的經過。然后組織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幫助學生復述得更加有條理:當的時候,他(她)
(怎么做的)。
2.教師根據學生的復述進行扼要的板書:點燃——吹熄;端走——奪回;重新點燃——端上樓。引導學生根據板書,練習有條理地復述故事,要求用上恰當的、準確的詞語,如:輕輕地、從容地、鎮定地……教師對學生在復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對于出現的精彩之處及時給予肯定,以便讓學生講述得更加流暢、準確。
1.假如將這個扣人心弦的故事編成劇本來演出的話,你認為可以安排幾個場景?引導學生討論,并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師可以建議學生重點設計三個場景:伯瑙德夫人與敵人周旋、雅克與敵人周旋、杰奎琳與敵人周旋。
2.假如請你來做導演,每一場戲該怎么演?認真閱讀課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動作、表情、語言、心理活動,然后設計表演的要領。可以引導學生先閱讀第三自然段,圈畫出伯瑙德夫人的動作、語言、神態等。
4.在學生“導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表演,并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特別是重點的詞句,進行更深入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危險、緊張以及人們的機智與勇氣。
1.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結合課文,具體談一談自己的切身感受。
2.教師總結、點撥。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五
教學目標:
1、通讀課文,了解劇本的形式和特點,和一般記敘文比較寫法上的不同。
2、默讀課文,明白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能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劇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為和心理,體會伯諾德一家對德國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課前準備: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基本情況。
2、記敘文《生死攸關的燭光》。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暢談感受。
2、學生讀課文,自由交換意見。
3、課堂交流每個人自己的看法。
學生的意見會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
(1)課文開頭列出了時間、地點和人物。
(2)整篇課文是對話的形式。
(3)課文的中間用括號的形式提示當時的情景、人物的動作、神態等。
4、教師隨機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一種新的文體--劇本。
二、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2、課堂交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的大意。具體的說法可以有很多種,不要過于強調概括和簡練,只要能用自己的話把故事轉述出來,并能說清楚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經過,都應該得到鼓勵。
3、說說讀劇本和讀課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從劇本里讀懂這個故事的?
學生可能會有各種回答,教學重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閱讀感覺和體驗,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認識到(不一定能明確的說出)讀劇本更要聯系上下文,聯系具體的情景。
三、深入閱讀,感受形象。
1、自由朗讀課文,想想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保護半截蠟燭的?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想象的空間很大,大致包括這樣幾個方面:(1)德國鬼子對伯諾德一家的迫害;(2)德國鬼子對地下活動的破壞等。
對學生的想象要有引導,要求用具體形象的語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象。
嘗試朗讀“太對不起了,先生們,忘了點燈。瞧,這燈亮些,可以把這個昏暗的小蠟燭熄了。”
4、在這樣的情況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說?她當時的神情會是怎么樣?心情又是怎么樣?
嘗試朗讀“天真冷。先生們,我去柴房抱些柴來生火吧。”
嘗試朗讀“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
6、自由組合成小組,嘗試表演這段故事。
四、內化形象,感悟語言。
1、閉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誰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試著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你腦中的這個人物形象,寫一寫。
2、交流每個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說一說,你的印象來自于課文中的那些詞句,有感情的朗讀。
五、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1、閱讀記敘文《生死攸關的燭光》。
2、說說課文和記敘文《生死攸關的燭光》各有什么特點。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六
1、學習課文,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險的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2、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險境中的動作、語言、神態及心理活動,感悟他們在與敵人斗爭時的沉著、勇敢、和機敏,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增進愛國熱情。
體會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以及心理活動的細節描寫,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對半截蠟燭這篇課文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誰來說說這半截蠟燭有什么特別之處?(裝有情報)。
2、是呀!正是這與眾不同的半截蠟燭,引發了一場沒有硝煙而又驚心動魄的戰斗。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一精彩的戰斗過程.
1、學習課文,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跟德軍周旋的。
2、體會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以及心理活動的細節描寫,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請同學們瀏覽課文3-7自然段,完成練習。
1、說說伯諾德夫人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用曲線畫出描寫伯諾德夫人心理活動的句子,用直線畫出描寫她動作神情的句子。體會人物的特點。
2、想想大兒子杰克又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體會人物的特點。
3、找出小女兒杰奎琳的語言、動作的句子,想想從中反映了人物的什么特點?
1、當德軍點燃蠟燭后,伯諾德夫人是怎么想的?怎樣做的?又是怎樣說的呢?
出示句子:(1)“伯諾德夫人知道……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指名讀,理解句子意思,體會伯諾德夫人對祖國的熱愛與忠誠。點出重點詞指名讀。
出示句子(2)“她看著兩個臉色蒼白……把蠟燭吹熄。”指名讀,現在你從伯諾德夫人的言行中又體會到什么呢?(鎮定機智、臨危不懼)抓住哪些詞讀好?(急忙,輕輕)。
2、引讀過渡: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似乎”是什么意思?能去掉嗎?為什么?
出示句子:(3)這時候,大兒子杰克慢慢地站起來,“天真冷……”屋子里頓時暗了許多。
指名讀。你體會到什么?(大兒子杰克的機智)把你的體會告訴大家好嗎?
出示句子:在斗爭的最后時刻,他從容地搬回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著。指名讀:從這句你又感受到什么?讓我們再次聆聽你的朗讀,分享你朗讀的感受。
聯系上下文,說說即將到來的厄運是什么呢?指名說。
3、這一段中還有哪些句子讓你體會到氣氛的緊張?
出示句子: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
大兒子杰克與德軍的周旋真是驚心動魄呀!指名學生通過朗讀把緊張的氣氛讀出來。
這時候小女兒杰奎琳用她的聰明才智保住這半截蠟燭,保住了情報,化驗為夷。
4、我們來分角色朗讀第六自然段,同桌練練。
5、評價“嬌聲”(嬌聲讀好了有什么作用?)。
(6分鐘)小組同學合作,將故事演一演。
(1分鐘)多么了不起的一個家庭!一家三口懷著對祖國的熱愛,在這場戰斗中憑著他們的鎮定與機智最終戰勝了敵人,真讓人敬佩。
練筆:課文中運用了大量心理描寫,對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了細膩地刻畫,當杰奎琳把蠟燭拿上樓去,一家三口心里又會怎樣想呢?展開想象的翅膀,選擇一個人物,寫出他(她)此時的內心獨白。
伯諾德夫人:換油燈吹熄臨危不懼。
杰克:搬柴火端起從容鎮靜巧妙周旋。
杰奎琳:去睡覺端走聰明過人熱愛祖國。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七
4,初步了解劇本的語言特點。
1,理解課文,感悟伯諾德一家的勇敢機智;
2,初步了解劇本的語言特點。
一、 導入揭題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件什么事?(建議概括時用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同桌互說,指名說。
2,請把課文分成兩個部分。
3,交流分法及理由。
三、 學習第一部分——藏秘密
1,課文為什么以“半截蠟燭”為題?(預設:全文以半截蠟燭為線索,半截蠟燭很重要。)滲透可以以重要事物或主要線索為文章取標題。
2,請畫出表示半截蠟燭很重要的句子。
3,交流
從哪些詞語讀出重要?有感情朗讀。
(2)不惜一切代價,包括我們的生命。
從這句話讀出了什么?有感情朗讀。
(3)伯諾德夫人家里,昏暗的光線,一張孤零零的長桌,坐在桌邊的伯諾德夫人正小心翼翼地將一個小金屬管封在一小截蠟燭中。
從哪個詞體會到蠟燭重要?“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造句。
四、 學習第二部分——護秘密
1,你猜,金屬管理可能藏著什么秘密?
4,就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伯諾德一家與敵人展開了周旋,他們是怎么與敵人周旋的?讀課文第二部分。
5,總的交流三人計策(換油燈、搬柴、上樓)
6,細讀第二部分,思考你最佩服誰?交流,談三人的聰明之處。
重點(1)杰奎琳 沉著冷靜 (動作、神情的掩飾、語言上的恭維、降低防線)
(2)伯諾德夫人 不動聲色 (讀伯諾德夫人的話)
(3)杰克 若無其事
7,分角色朗讀三人的語言,關注括號里的動作、神態。
五、 小練筆
2,寫頒獎詞
4,交流
六、 了解劇本特點
1,瀏覽課文,思考劇本與一般文章有什么不同?
2,交流小結
(1) 開頭交代時間、地點、人物
(2) 以對話推進情節發展
(3) 以對話為主,同時寫出當時環境,人物的神態及動作。
七、作業:準備表演《半截蠟燭》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八
1、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等的閱讀感悟,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2、通過合作的形式,續編故事,培養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1、讀課題:《半截蠟燭》。預習了課文,知道它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嗎?
[導:簡煉地概括出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或含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家人沉著地和德國軍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護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的事。)。
2、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為了保護這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他們都想了哪些辦法在跟敵人周旋?請同學們用心地讀讀課文,畫一畫,說一說,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教師相機板書:一吹二端、外靜內急。
(2)外靜內急。
外靜內急,這不僅是伯諾德夫人一家人跟三個德國軍官的斗爭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整個法國人民的一種特有的斗爭方式。
外靜內急,著急什么?
(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
3、在情況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卻一次又一次地與三個德國軍官周旋,最后終于保住了那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這三個人你最佩服誰?為什么?請再次用心地讀讀課文,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2、板書: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
3、師要追問、生疑。引導孩子再讀。
4、小結:聽了同學講的,老師也想講一講我的想法,伯諾德夫人一家人那種愛國的精神,那種在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機智、勇敢、鎮靜確實令人敬佩,同學都講得十分精彩。不過徐老師想提醒大家一句,伯諾德夫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斗爭中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個意識到蠟燭燃燒后產生的災難性后果;是她,在兩個孩子嚇得臉色蒼白的情況下能急中生智,想出了換燈吹蠟燭的辦法;也正是她,穩定了兩個孩子的情緒,使杰克和杰奎琳能在要緊關頭想出兩個端的辦法。
1、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下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
2、出現兩一種情況,被中尉發現;沒有。辯論。
3、如果被發現會出現什么情景?如果沒有被發現又會出現什么情景?
4、交流、補充、點撥。
5、總結:本文僅僅是法國人民抗擊德國強盜的一個縮影,其實當時的整個法國天天都在發生著像伯諾德夫人一家人所進行的斗爭,最終將德國強盜趕出了法國的土地。
1、將續編的故事寫下來。
2、質疑:學貴有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比一比誰問的問題最有價值。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九
《半截蠟燭》是五年級第二學期的一篇課文,記敘了一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故事。法國婦女伯諾德夫人和她的兩個兒女都參加了秘密情報的傳遞工作,為了情報安全,伯諾德夫人把裝著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一次,前來搜查的德國軍官點燃了蠟燭,在危急關頭,為保住蠟燭里的秘密,伯諾德夫人和她的兩個兒女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與敵人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卻驚心動魄的斗爭。
課文分成兩部分:第1、2節簡要介紹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人物,寫伯諾德夫人把情報巧妙地藏在半截蠟燭中,為故事的具體展開埋下伏筆,作了鋪墊。第3-7節寫伯諾德夫人和她的兩個兒女為保住蠟燭里的秘密,和德國軍官機智斗爭,分成三個層次,第3節寫伯諾德夫人取出油燈,吹熄蠟燭,暫時避免了一場危機。第4、5節寫德軍重新點燃蠟燭,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來取走蠟燭,卻沒有成功。第6、7節寫小女兒杰奎琳在萬分危急關頭,以上樓睡覺為由取走了蠟燭,終于保住了秘密情報。
全文雖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但它無時無刻不給我們以緊張激烈的感覺,讓我們觸摸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因為課文對人物神態、語言、動作的描寫已經達到了入微的境界,特別是成功地運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雖然花費筆墨不多,但簡約而不簡單,循一點,足可以窺見全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課文中有許多字詞都是以往學生接觸過的,極少數新詞可以由學生聯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書來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這個自學能力,少數難以理解的詞語可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品讀課文來加以理解。
作為五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概括、表達、理解、感悟的能力,通過預習,能夠全面了解文章內容,能力強一些的學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清晰、明確、完整地表達自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體會人物精神等。但大多數學生在第二學期要重點訓練語言概括能力,進一步提高感悟文本的能力。
在想象與說話練習中,需要進一步指導學生根據文本材料、結合實際生活,展開合理的想象。最終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僅僅在于文本本身,或是過于簡單,在說話質量上要把關。思維的訓練,語言的內化,情感的認同要有更高要求。這樣,才會有助于學生從說到寫,寫出高質量的段落以至于文章。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實際,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在閱讀中復習鞏固已學過的字詞,讀準字音,積累詞語。
五年級的教學雖然不以字詞教學為重點,但基礎教學還是需要夯實,教師需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學做針對性地指導。在學生獨立自學的基礎上把重心應在在關鍵詞語聯系上下文的理解上,為文本理解、感悟掃除學習障礙。特別是本課中的人名的讀音:伯諾德夫人、杰奎琳。另外,本課中的“厄運、從容、搖曳”的字音、字形都要引導學生掌握。
目標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學習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學生的概括能力是指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準確、精煉地把握住和表述出給定材料所含的主要信息,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體現之一。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需要教師在每堂課上進行扎實訓練培養。因為大部分學生的概括會出現過于簡單或過于煩瑣的現象,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給予指導。
目標三:品味文中的詞句,知道“輕輕”“從容”“鎮定”等詞語在句子中的含義。
文章主要表現的是母子三人面對危機時的機智勇敢。半截蠟燭里藏有絕密情報,面對危機,母子三人機智、冷靜、不動聲色:伯諾德夫人“輕輕地把蠟燭吹熄”,兒子杰克“慢慢地站起來”,“從容地搬回一捆木柴”,“默默地坐著”,小女兒杰奎琳“嬌聲”說她想“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并“鎮定地把燭臺端起來”上樓去。母子三人用自己的機智勇敢化險為夷,度過了危機。只有指導學生品讀文中的詞句,讓學生體會重點詞語在句中的含義,才能更好地感悟文本對人物動作、神態、語言等描寫得細致入微。
目標四:學習伯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教學中,應當想法設法創設相應的情境,緊抓文本語言不放松,引導學生通過概括、想象、誦讀等方式潛心會文,深入人物的內心,去感受當時情況的危急和嚴峻,更要感受他們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強烈的愛國心。從而深入領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在啟迪智慧的基礎上陶冶情操,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凸顯出來,最終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四、教學設計。
研究教材制定教學目標后,我對教學進行了如上設計(詳見關于教案設計部分),著力體現以下幾點:
(一)了解戰爭,抓住課題半截蠟燭,明確保護蠟燭的重要性。
對于戰爭的殘酷血腥,五年級的學生在第一學期的課文《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中已經有所了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破壞性最強、傷亡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武裝戰爭,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在課前搜集資料,進行必要的了解。這樣的了解能夠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在了解的基礎上,學生知道了德國納粹的兇殘,在當時的形勢下,情報站必須保密,所以藏有情報的半截蠟燭的安危就扣人心弦了,學生一上來就也就自然而然明確了保護蠟燭的重要性,對文中母子三人竟能在這樣的形勢下機智勇敢地利用半截蠟燭來傳遞情報產生敬佩,同時,對文中母子三人所處的險境也會深有體會,為最后感受母子三人機敏,勇敢奠定基礎。
(二)品讀詞句,抓住人物形象描寫,感悟母子三人機智勇敢。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最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本文語言精煉,情節緊張,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學習時,引導學生用心品讀尤為重要。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去感悟文中人物的特點,然后通過對學生朗讀的指導評價,促使學生進一步在讀中潛心地與文本進行對話,與文本中的人物思想產生共鳴。例如在引導學生品讀伯諾德夫人的表現時,一連用了‘“為什么要“急忙”?’‘“瞧”可以省略嗎?為什么?’‘為什么要“輕輕地吹熄”?你讀懂了什么?’‘在這么危急的情況下,你們認為伯諾德夫人當時行動、說話時應該是怎樣的神情、語氣?誰來試著讀一讀?’這一系列問題來一步步引導學生品讀詞句,感悟出人物的機智勇敢。
(三)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說說寫寫,深入體會人物高尚品質。
在教學中,創設情境能讓學生更深入地感悟文本,因此,利用“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但是好景不長,中尉又點燃了蠟燭。怎么辦呢?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大家想象一下,母子三人的心情怎么樣?”這個問題來請學生說一說,體會當時緊張的氣氛是非常有效的。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的腦中也似乎在想著怎樣才能“騙”過德軍,不露聲色地保護這半截蠟燭。學完第五節后,可以用教師的過渡來渲染氣氛:“又一個計策失敗了,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因為只要——(引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現在,時間——(引讀)一分一秒地過去,本來就只有——(引讀)半截蠟燭越燒越短了。在這緊張的狀態下,伯諾德夫人似乎感到——(引讀)德國軍官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對母子三人能夠不怕危險,一次又一次地想辦法保護半截蠟燭,并最終成功怎能不產生由衷的佩服呢?那么是什么激勵著處于弱勢的母子三人這樣的言行舉止呢?最后用“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這是一次扣人心弦的戰斗,是什么使這一家人面對兇惡的敵人毫不畏懼,最終獲得了勝利?”放在教學的最后,請學生交流并揭示主題“熱愛祖國”,本文的主旨就得到了突破。在總結課文后,請學生們再次說一說:面對這一家,你認為他們可以稱為英雄嗎?為什么?再請學生寫一寫:“面對自己所佩服的人,寫下想對他們說的話。”通過一系列的說寫訓練,學生對文中人物的形象有了更深的體會。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十
課文記敘的是半個多世紀以前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小故事。法國婦女伯諾德夫人家是盟軍的一個情報中轉點。一天晚上,圍繞藏著情報的“半截蠟燭”發生了一個斗智斗勇、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課文一二節簡單介紹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人物,并對故事的具體展開埋下伏筆作了鋪墊。第三到七節具體描寫“一天晚上”圍繞“半截蠟燭”展開的故事。
課文語言精煉,情節緊張,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充滿戲劇沖突。
半截蠟燭是串起全文的一根線索,它的“點燃——吹熄——再點燃——熄滅”,關系到藏在蠟燭中的情報的暴露,關系到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性命,更關系到法國人民的生死存亡。因此,教學時,重點圍繞這根主干逐步展開。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通過對伯諾德一家人從容鎮靜的動作、神情、語言、心理描寫去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能聯系課文具體內容進行解釋,并能參與導演劇本,深入體會“急忙”、“輕輕地”、“慢慢”、“從容地”、“鎮定地”“等詞語的內涵。
2、能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有條理地復述故事的主要情節。
3、對人物有自己的評價,并能從中感受到課文中人物在危險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機智與勇氣。
4、思索編者選入這篇課文到教材中的意圖。
【教學重點】。
1、弄懂課文內容,能聯系課文具體內容解釋生字詞。
2、轉變角色,以導演的角色文本,咬文嚼字,體會人物品質。
3、在爭辯中,培養學生在處理文字中“瞻前顧后”的能力,善于發現的眼睛和清晰明確的思維。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老師啟發談話引入新課:
齊讀課題。
2、檢查預習情況。
(1)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用簡煉的語言概括)。
(2)檢查文中的生字生詞是否認識且讀準。自由讀,只讀,齊讀。
(3)出示難讀的長句子,指導練習讀。
【設計意圖:指導長句子的讀法,學會用恰當的停頓來很好的讀。】。
(4)同學們在自學時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有沒有去查閱資料?交流二戰資料。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運用網絡、課外書等方法搜集資料,并能分析、整理資料,提高運用資料的能力。
(5)學生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設計意圖】質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精讀課文,感悟課文。
(一)這是怎樣的半截蠟燭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1、這是裝著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非常重要。(因為它關系到國家的利益,關系到伯諾德夫人一家的生命安全)。
2、這是一個怎樣的辦法?(絕妙辦法)妙在那里?你是怎樣體會的?(伯諾德夫人的機智,她對情報收藏十分負責任,辦法巧妙,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3、指導感情朗讀,自由度,齊讀。
【設計意圖】緊扣“絕妙”進行教學,讓學生體會伯諾德的機智、勇敢,對工作的認真負責。
(二)過渡:沒想到這么不起眼的半截蠟燭,居然牽涉到這么大的利益,而它卻被放在了屋子里最顯眼的桌子上,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搜查,可是,就在無意之間,它竟被德軍點燃了!
此時此刻,他們的內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緊張)。
2、因為,師引讀:伯諾德夫人知道,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此時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學生抓主要詞語體會,情況如此危急,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指讀,全班朗讀這一段。
【設計意圖】此處設計緊緊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3、同學們,能不能再讓這半截蠟燭燃燒下去?(不能!)直接吹滅行不行?(不行!)。
危急關頭,伯諾德一家千方百計地要把這點燃的半截蠟燭熄滅。于是,他們展開了與敵人周旋。他們是怎么與敵人周旋的?又想出了那些絕妙的主意呢?請仔細讀課文,邊讀邊圈畫出有關伯諾德夫人、大兒子杰克、小女兒杰奎琳的動作、神態、語言、心里活動的描寫。
(三)全班交流。
2、伯諾德夫人只說了一句話,她是怎樣說這句話的呢?結合上下文讀一讀,想一想。
(1)“平靜”:從哪里感覺她很平靜?個別讀,體會。
(2)她此時的內心也是如此平靜嗎?讀,再次體會。
(3)內心這樣的不平靜,可她卻表現得如此平靜,她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再讀,加深體會。
(4)小結:同學們很會學習,通過兩個孩子的神態“臉色蒼白”和伯諾德夫人“急忙取燈”、“輕輕吹熄”的動作體會到她的內心緊張、通過她的語言又發現她表現得十分鎮定,從而體會到她復雜的內心世界??是啊,這就是我們的伯納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現得卻是如此得鎮定,讓我們再來讀讀這段話。
(5)“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危機真的過去了嗎?“似乎”體會到什么?(沒有,安全只是暫時的,因為“那位中尉又把冒著青煙的燭芯重新點燃”)。
【設計意圖】將伯諾德夫人的一句話作為“抓手”,結合上下文,通過品讀她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
3、蠟燭還在燃燒,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情況越來越危急了,杰克與杰奎琳又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呢?我們試著用剛才的方法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請同學們靜下心來默讀課文的5、6兩小節,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畫一畫,讀一讀,想一想。
【設計意圖】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讀、去思考。
4、我們一起來看看杰克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說說你的感受。
(1)“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來升個火吧!”(鎮定、機智)讀。
(2)“在斗爭的最后時刻??默默地坐待著”(鎮定)體會,讀。
5、“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
這半截蠟燭簡直就是——(炸彈??)。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讓我們一起來讀!
【設計意圖】從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去了解人物的內心。
(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那一盞燈上樓睡覺嗎?”體會,有感情朗讀。
a什么叫“嬌聲”?
b怎樣“嬌聲”說的?
c為什么要這樣“嬌聲”地說?(聯系前兩次)。
(2)“杰奎琳鎮定地把燭臺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體會,朗讀。
【設計意圖】從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去了解人物的內心。
多么可愛的小姑娘啊!在這樣危急的關頭,在媽媽和哥哥的辦法都沒能成功的緊急時刻,她最小,卻以自己的聰明、鎮定戰勝了德軍!老師和你們一樣,真的很喜歡這個可愛的小姑娘。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小節,讀出他的機智、勇敢。
(四)望著這盞在最好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他們的心情怎樣?(如釋重負)他們會怎沒想?指說。齊讀最后一段。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意在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五)師總結:多么了不起的一個家庭!在這場戰斗中憑著他們的鎮定與機智最終,戰勝了敵人,真讓人敬佩!同學們,他們的這份勇敢與機制,來自哪里?(來自對祖國的愛,來自對敵人的恨,來自對世界和平的向往!)。
作業:請以小組為單位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活動課上演一演。
【設計意圖】讓學生讀一讀、演一演,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課文。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十一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新詞。
3、能課文分段,歸納段意。能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說班次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4、通過朗讀課文,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認真朗讀,通過對伯諾德一家人從容鎮靜的動作、神情、語言、心理描寫去體會一家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清文章脈絡。
教學過程:
一、揭題:
圍繞“半截蠟燭”定了什么內容?……。
3、請同學們圍繞問題自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由輕易朗讀課文。
2、小組朗讀檢查,讀通課文,解疑。
3、課堂交流:解決了哪些問題。
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提示如下(順便理清脈絡)。
課文先寫……接著寫……然后寫……最后……。
4、再讀課文,檢查字詞:
音:蠟燭許諾遭到盯住琳瑯滿目樓梯搖曳強盜秘密厄運。
雖然絕妙微弱絕密鎮定。
義:厄運:厄,困苦,災難。困苦的遭遇。
厲聲:聲音嚴厲。
從容:不慌不忙。
搖曳:搖蕩。
鎮定:遇到緊急的情況不慌亂。
三、指導分段朗讀。
四、課堂練習。
1、抄寫詞語。
2、朗讀、思考課后練習4。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等的讀讀、悟悟,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2、通過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編成課本劇演一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當_____時,伯諾德夫人_____(怎么做)_____(結果怎樣)。
當_____時,大兒子杰克_____(怎么做)_____(結果怎樣)。
當_____時,小女兒杰奎琳____(怎么做)_____(結果怎樣)。
2、那么,伯諾德夫人一家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二、引入新課。
三、學習第一場戲。
1、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讀第一場戲(第三自然段),思考:你準備通過伯諾德夫人的哪些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活動(……)來演出她的勇敢、機智。把重點詞句用相應的符號圈畫出來。
2、交流。
動作:(急忙)取、(輕輕)吹。
請一位同學做一個吹的動作。再做輕輕吹的動作。
重點提示:為什么要輕輕吹?大家一起讀句。
語言:關鍵讀好哪個詞?(亮)為什么?
要讀得不引起德軍的懷疑?指導朗讀。
心理活動:個別讀,從中體會到什么?
圈畫重點詞。引讀。
假如你就是伯諾德夫人,你能把這段心理活動以你自己的口吻表達出來嗎?。
指導這是你的心理獨白,你這么大聲說出來,不引起敵人的懷疑才怪呢。誰再來做一回伯諾德夫人。
3、小結。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點?
6、布置任務。為了確保演員發揮最好水平,給一點合作的時間,下面的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商量一下如何把文中提示我們的動作、語言、神情及心理活動表演出來。
7、演員表演,觀眾注意看他們的動作,仔細聽他們的語言,還要觀察什么呢,自己動腦看吧。
簡評:主角演得怎樣?(激趣:假如我是當時的總統戴高樂,我一定會為你有這樣的好公民而驕傲,獎你一枚榮譽勛章。)。
是的,在課本劇中,有些描寫人物動作、語言、神情及心理活動的內容完全可以由演員發揮自己的想象去演出來。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語都念出來。)。
四、學習第二、第三場戲。
1、小結布置:剛才,我們通過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場戲的演出。能采用剛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場戲的演出嗎?第二場戲的主角是——?第三場戲的主角是——?組長起立,代表小組選擇其中一場戲。
3、交流杰克。
動作:(慢慢站、端、從容搬回、生火、坐待)重點提示:在什么情況下表現得這么從容的?讀句。
語言:關鍵讀好哪個地方?(真冷)指導朗讀。
其它角色又要演好哪些表現呢?分角色朗讀,邊讀邊想該抓住哪些方面演出其它角色的特點。
4、交流杰奎琳。杰奎琳的機智、勇敢你認為關鍵是演好哪個地方。
重點提示:嬌聲。理解。(博得敵人的好感,這樣一來,當她提出要求時才不會糟拒絕)。
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在長期的對敵斗爭中,小小年紀便懂事了,和媽媽哥哥一樣機智、勇敢)。
誰能當回杰奎琳,用嬌聲對德軍說這句話。
聯系當時情況的危急,聯系她說的話,誰能猜出杰奎琳此時一定在想些什么?再讀她說的話。
還有哪個地方表演時也該注意的?(鎮定、道晚安)給你個機會,找一個你最信得過的朋友跟你合作讀軍官的話,其它同學一起讀旁白。同學們繼續想象一下怎樣把杰奎琳的機智、勇敢給表演出來。
5、小結。
通過剛才的探討,大家有信心把這二場戲演好嗎?注意演員關鍵要演出文中提示的人物動作、語言、神情,有本領的還可增加一些你認為更能突出主角機智、勇敢的表現或心理活動。
旁白注意不要喧兵奪主。小組合作開始排練。
6、挑選兩組表演。下面同學作評委,評出最佳主角獎和最佳配角獎。
7、簡評。
結合評最佳主角獎。抓住動作、語言、神情、心理活動再次感受主角的機智、勇敢。
結合簡評配角獎。感謝你們的演出,讓我們看到了一群兇殘的但又尚有些人性的德國鬼子。也更加讓我們感受到了伯諾德一家的機智、勇敢。
結合品品文末句子。望著這盞在最后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你想說什么?引讀兩次描寫情況危急的句子。(出示)。
五、總結。
在這么危急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一家以國家利益為重。靠自己的機智、勇敢終于成功地保住了蠟燭中的機密,多么愛國的一家人啊!
六、總結延伸。
板書:
送情報 ( )。
半截蠟燭???夫人快樂( )(機智、勇敢)。
兒子搬走( )愛國主義。
為兒端走(成功)。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十二
1、在故事情節中理解詞句的含義。
2、在具體細節中體會人物的品質。
3、在導演劇本中習得語言的精妙。
1、能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說出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2、通過朗讀課文,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一、導入課題,了解二戰資料
師:中國的漢字最有想像力,看屏幕上的兩個字(投影出示:戰爭)看到這兩個字你的腦海里會想像到什么?生交流。
1、交流收集的二戰資料:
師:這些數字是那么地觸目驚心。而侵略者的行徑同樣激起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極大仇恨。從老人到孩子,他們都參加了反法西斯的斗爭。
2、導入,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理解故事內容
生交流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深入閱讀,體會人物語言
師:下面讓我們再來大聲讀讀課文,看看為了保護這半截蠟燭,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做的?找出相關的句子,劃下來。(生讀課文,交流。)
1、伯諾德夫人的表現:
投影出示:
伯諾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盞油燈)太對不起了,先生們,忘了點燈。瞧,這燈亮些,可以把這個昏暗的小蠟燭熄了。
(吹熄了蠟燭。)
師:母親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生答)她為什么這么焦急?(生答)
投影出示:
蠟燭點燃了,萬一燒到金屬管,將意味著( ),意味著( ),意味著( )。
師:是啊,蠟燭搖曳著,發出微弱的光,此時的蠟燭仿佛成了這個屋子中最可怕的東西。盡管母親內心焦急,但當時的語氣又是怎樣的?生答。
師:哪位同學帶著平靜的語氣來讀讀母親的話?指名讀。
板書:
勇敢,機智
師指導學生讀出母親的勇敢與機智。
2、兒子的表現:
師:蠟燭被吹熄了,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可輕松的心情并沒有持續多久,蠟燭又一次被點燃了。面對越來越危急的情況,伯諾德夫人的兒子又有了怎樣的表現呢?自由讀描寫杰克的語句。
(生讀課文交流。)
投影出示:
杰克(若無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燭臺)天真冷。先生們,我去柴房抱些柴來生個火吧。
師:以天冷為由也想把這半截蠟燭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可是沒有成功。你覺得杰克的表現怎樣?師板書:
勇敢、鎮定、從容。
師:(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生答。
師:能說說什么是若無其事嗎?生答。
師:在敵人的面前裝著不在意的樣子有多難呀,可是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子漢,杰克在危險到來的時候如此從容、冷靜。他的表現讓我想起了巴頓將軍的一句話:誰都害怕戰爭,但只有懦夫才會讓自己的恐懼戰勝責任感。你能帶著對他的敬佩之情讀讀杰克的話嗎?生讀。師評價。
師:那請同學們再設想一下:杰克去柴房后還會不會再回來?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十三
授課時間:兩個課時。
課時:第一課時、第二課時。
授課對象:小學五年級學生。
授課者:盧燕南。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掌握課文中的多個生字新詞,并能靈活運用。
(2)了解課文的內容以及認識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劇本。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編排本課話劇,達到將課文生活化。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伯諾德夫人三母子德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感受伯諾德夫人三母子德愛國精神。
2、學生通過本課文內容分小組排練話劇。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向學生播放一些愛國主義小品。
3、了解法國人民的民族解放戰爭。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設題。
同學們,有沒有用過蠟燭?(有、沒有)。你們知道蠟燭有什么作用嗎?(……)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是圍繞蠟燭,而且是半截蠟燭,同學們先自讀課文,想想為什么課文的題目是“半截蠟燭”?這半截蠟燭在文中為什么如此重要?(板書課題)。
二、學習生字新詞,檢查生字的掌握情況。
讓學生正確讀生字,強調指出容易讀錯、寫錯的字,再指名讓學生讀生字。
三、理清課文脈絡及故事情節。
1、故事是圍繞著半截蠟燭展開的,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快速瀏覽課文,說說看。(梳理故事的情節,指導簡要地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2、故事是發生在什么時間、地點,主要人物有哪幾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伯諾德夫人家中,有伯諾德夫人和她的兒子、女兒。)。
3、承接剛開始上課時的問題,這半截蠟燭為什么如此重要?(指名回答:因為里面藏有絕密情報。)。
4、可是在無意之間,它竟被德軍點燃了!此時此刻,他們的內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緊張)。
5、那他們能不能再讓這半截蠟燭燃燒下去?(不能!)直接吹滅行不行?(不行!)危急關頭,伯諾德一家千方百計地要把這點燃的半截蠟燭熄滅。于是,他們展開了與敵人周旋。
6、在危急關頭,伯諾德夫人、杰克、杰奎琳他們分別是怎樣與德國人周旋的?(討論回答)。
7、思考:你準備通過伯諾德夫人的哪些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活動來演出她的勇敢、機智。把重點詞句用相應的符號圈畫出來。
假如讓你們扮演伯諾德夫人,想想你們會怎樣表現她的神態和心情。
8、最后,故事的結果是怎樣的,這半截蠟燭保得住嗎?“蠟燭熄滅了”代表什么?(讓學生自由討論,并以此觀察先學生的心理與性格。)。
9、動動腦筋思考一下:杰克、杰奎琳有什么特點?你們會表演他們嗎?
四、回顧課文,突出文章思想內容。
1、讓學生概述故事。
2、從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中表現出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3、德國佬在這件事情上顯得有人性嗎?你的理由是什么?
4、宣揚愛國主義精神:伯諾德夫人一家在緊急關頭臨危不亂,勇敢地與敵人進行智斗,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得,我們身為祖國未來的棟梁,要好好學習,熱愛自己的祖國,將來為國家做出貢獻。
五、總結課文:
通過這一課文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劇本的形式,體會到文章中的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感,我們學習這篇課文除了要了解故事情節外,更要通過人物德反應體會他們德品格。
六、布置作業。
1、回去練習生字。
2、以小組為單位,每組派幾位同學排練這篇課文,下節進行話劇比賽。
附:板書。
伯諾德夫人。
半截蠟燭(拯救) 杰克 鎮定、勇敢、機智。
杰奎琳。
第二課時。
一、聽寫生字詞,了解學生掌握生字詞的情況。
二、進行話劇比賽。
1、先從每組中選一位同學當評判,教師給每一位小評判發評分標準。
2、各小組按順序表演話劇。
3、公布評分結果,教師給第一名的“小演員”頒發獎品,以及其他表演者能有紀念品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