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資源,提高教學效果。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妨從編寫教學工作計劃開始,以下是一些范文供你參考。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優質18篇)篇一
塞當作求取功名的一種出路。一些大都有邊塞生活經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詩歌以描寫邊塞生活為主要內容,這就形成了所謂“邊塞詩派”。
這首詩旨在寫涼州險僻,守邊艱苦。詩的首句,寫洶涌澎湃的黃河,發源于云端,突出其源遠流長,展示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次句寫涼州城的戍邊堡壘,地處險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詩常用詞,通常與“孤”相連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遞轉,寫所聞。羌笛奏著《折楊柳》的曲調,勾起征夫離愁。唐時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而見楊柳而生愁,甚至聽《折楊柳》歌而生怨。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無法折柳寄情,聽曲更生怨恨:
“天寒地凍”、“征戰無期”、“歸家無望”。然而,“怨”也罷,愁也罷,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須怨”。這種寬解語,著實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尋味,不愧為邊塞詩的絕唱。
這是一首雄渾蒼涼的邊塞詩。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其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此詩經“孤城”為中心而襯以遼闊雄奇的背景。首句“黃河遠上”,有人認為很費解,故易“黃河遠上”為“黃沙直上”。然而“黃沙直上”,天昏地暗,根本不可能看見“白云”。其實,“黃河遠上”并不難理解。李白與王之渙都寫過沿黃河西望的景色,不同點在于:李白的目光由遠而近,故創出“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奇句;王之渙的目光自近及遠,故展現了“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奇景。遙望西陲,黃河由東向西,無限延伸,直入白云,這是縱向描寫。在水天相接處突起“萬仞山”,山天相連,這是豎向描寫。就在這水天相接、山天相連處,“一片孤城”,隱約可見。這,就是此詩所展現的獨特畫面。
前兩句偏重寫景,后兩句偏重抒情。然而后兩句的情,已孕育于前兩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蕭索感、荒涼感。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這“孤城”不是居民點,而是駐防地。住在這里的征人,大約正是沿著萬里黃河直上白云間,來此戍守邊疆的。久住“孤城”,不可能沒有思家懷鄉之情。這就引出了三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愁殺行客見”的《折楊柳曲》,其思家懷鄉之情已明白可見。妙在不說思家懷鄉,而說“怨楊柳”。“怨”的內容,從結句看,是怨楊柳尚未發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對這個“怨”字的理解。詩意很婉曲:聞《折楊柳曲》,自然想到當年離家時親人們折柳送別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親人折柳的回憶轉向眼前的現實,便想到故鄉的楊柳早已青絲拂地,而“孤城”里還看不風一點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詩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詩人意猶未足,又用“不須”宕開,為結句蓄勢,然后以解釋“不須”的原因作結。意思是: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怨”它又有何用?黃生《唐詩摘抄》云:“王龍標‘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李君虞‘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與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須’二字略略見意故耳。”寫景雄奇壯闊,抒情含蓄深永,正是這首詩的藝術魅力所在。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含蓄深永的詩是可以從多方面理解的。楊慎《升庵詩話》卷二:“此詩言恩澤不及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李锳《詩法易簡錄》進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風之不度,立言尤為得體。”這首詩是一幅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又是一首對出征將士滿懷同情的怨歌,二者統一于短短的四句詩中,引人遐想,耐人尋味,全詩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絕千古。從唐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的“旗亭畫壁”故事看,這道詩脫稿不久,已傳遍四方,推為絕唱。
更多。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優質18篇)篇二
1、學會2個生字,練習寫好6個漢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通過讀這首古詩,感悟邊關將士悲苦的生活。
教學重點與難點:
品讀悟詩情。
一、音畫時尚導入:
1、師:播放兩首有特色的樂曲,引導學生想象情境,再根據情境聯想詩歌。
2、生:交流匯報并背誦相關的詩句。
3、導入新課,板題,解題,讀題。
二、初讀感知。
1、出示合作學習要求:
(1)將這首詩讀給同桌聽,要求讀準,讀通。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意思。
(3)將自學中不懂的地方標出來或寫下來。
2、學生按要求學習。
3、匯報。
(1)指名讀文,齊讀課文。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意思。
(3)質穎。
三、品讀悟詩情。
針對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悟情。
如疑:“欲飲琵琶馬上催”什么意思?
“醉臥沙場君莫笑”(為什么戰前還要喝酒呢?)。
過渡:以上這些詞語都與酒有關,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還有哪些東西?
2、為什么在詩人的眼中只有這紅紅的葡萄酒,而別無他物?
3、說一說:酒有哪些作用?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優質18篇)篇三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作品,寫了邊塞的荒涼,情感深沉,風格悲壯蒼涼,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堪稱千古名作。
知識與能力:朗讀、背誦這首詩。了解詩歌大意。學習作者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初讀感知,細讀品味,感悟理解,朗讀積累。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戍邊將士豪邁之情,體會詩歌悲而不失其壯的氣概,熱愛古詩,感受母親河之氣勢。
感悟體會,朗讀展示。
課件。
一課時。
一、背詩引入、初知邊塞詩。
2、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盧綸《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2、這些詩都是反映什么的?(戰爭)以歌詠邊塞軍旅生活或描述邊塞奇異風光為主要內容,這類詩我們稱為邊塞詩。邊塞,也就是邊疆地區的要塞。如陽關、玉門關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長城為界,長城以內稱中原地區,長城以外稱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肅、內蒙古一帶。盛唐時期國力強盛,拓土開疆,許多文人或投筆從戎,或漫游邊塞,詩人常常為戍邊戰士英勇殺敵的愛國精神所感動,也深深地知道戰士們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卻而又無可奈何!詩人將種種強烈的情感訴諸筆端,從而使得這類詩作蔚為大觀。邊塞詩以其樂觀高亢的基調和雄渾壯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時代的精神風貌,尤其它悲壯、雄壯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涼州詞》,就是這樣一首。
二、初讀古詩,了解作者。
1、出示古詩《涼州詞》,課件自主朗誦。涼州詞,盛唐流行的曲調名,不是詩題。
2、學生自讀古詩。
3、簡介作者。
王之渙。公元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詩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善寫邊塞詩,留下來的詩很少,《全唐詩》僅存6首,但《登鸛雀樓》和《涼州詞》,已足以使王之渙躋身于唐代一流詩人的行列。
4、檢查自讀情況,指名讀詩;齊讀。
三、感悟詩意,朗讀體會。
熟讀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朗讀感悟“黃河遠上白云間”
1、讀一讀:
看詩的第一行:黃河遠上白云間,你覺得該怎么讀?指名試讀,評議。
2、想一想:讀了詩,在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4、請站起來!鼓足氣勢,齊聲朗讀這一句――黃河遠上白云間。
(二)、一片孤城萬仞山。
過渡:放眼望去,黃河奔流著,遠遠地好像與白云相接。詩人將目光移到近處,看到的卻是另一種景象:“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示圖片)。
1、出示:“仞”、“一片”意,思考:這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卷?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出示課件:玉門關。
玉門關故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相傳“和田玉”經此輸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絲綢之路”北路必經的關隘。現存城垣完整,呈方形,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全為黃膠土筑成,面積663平方米,西墻、北墻各開一門,城北坡下有東西大車道,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諸國來往必經之路。)。
看了圖片,你覺得玉門關處在一個怎樣的地方?(玉門關在茫茫戈壁灘上,顯得那么荒涼、孤寂、冷清)――這就是詩句中所說的――“孤”。
這樣一座孤城,在萬丈高山的襯托下,就更顯得――孤單和渺小。
3、詩人這里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單薄,猶如樹葉一片)。
(1)萬仞高山的襯托下,顯得單薄;
(2)在“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廣闊背景下更顯得單薄和孤單。
4、回讀該兩行。
生齊讀。
(三)、齊讀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1、解詞。課件出示: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種管樂器。羌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肅、青海、四川一帶,以游牧為生。何須:有什么必要。意即沒有必要。
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柳”又有“絲(思)長”之特點。
度:越過。
2、談談自己對這兩行詩的理解。
3、征人有怨嗎?怨什么?(怨柳不發芽)。
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同音,因此,借楊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漢代以來,人們送別親朋好友,愛折柳相贈,到唐代已極為流行。“折柳”便成為贈別或送別的代稱。
在古詩中,有許多詩句都提到了折柳風俗。生讀。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師:在這荒涼的玉門關外,在這寂寞的夜里,春風不到,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出的怨情是強烈的。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唐·李頎《古從軍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歲二首》。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從這些詩句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他們盼望著春天早日到來,盼著戰爭盡早結束,盼望著朝廷早點讓他們回家,可是,“春風不度玉門關”,朝廷似乎忘記了戍邊戰士的存在,根本不顧他們的死活。
如此殘酷的戰爭,如此荒涼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戰士們怎能不盼望著春天早日到來,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來!)。
4、為什么又何須怨呢?從中你又體會到了什么?
(怨無用。慷慨悲壯。戰士們盡管思念家鄉和親人,鄉愁難禁,但為國戍邊,責任重大,一想到此,就又生出一股豪情。何必怨呢?悲而不失其壯,正是這首詩的獨特之處,也是盛唐的聲音。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再讀這首詩!
四、朗讀背誦,拓展積累。
1、自由朗讀。
2、指名背誦。
3、齊背。
4、抄寫這首詩。課件展示:這首詩被人們廣為流傳,更以書法的形式寫成條幅、刻成石碑。讓我們欣賞欣賞。同時用自己喜歡的字體抄寫這首詩,還可以默寫。
五、課外練筆:假如你是一名久戍邊關的戰士,你想說些什么?寫下來。
板書: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白云。
孤城萬仞山何須怨(悲而不失其壯)。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優質18篇)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朗讀、背誦這首詩。了解詩歌大意。學習作者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初讀感知,細讀品味,感悟理解,朗讀積累。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戍邊將士豪邁之情,體會詩歌悲而不失其壯的氣概,熱愛古詩,感受母親河之氣勢。
教學重點:感悟體會,朗讀展示。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一、背詩引入、初知邊塞詩。
2、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盧綸《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2、這些詩都是反映什么的?(戰爭)以歌詠邊塞軍旅生活或描述邊塞奇異風光為主要內容,這類詩我們稱為邊塞詩。邊塞,也就是邊疆地區的要塞。如陽關、玉門關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長城為界,長城以內稱中原地區,長城以外稱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肅、內蒙古一帶。盛唐時期國力強盛,拓土開疆,許多文人或投筆從戎,或漫游邊塞,詩人常常為戍邊戰士英勇殺敵的愛國精神所感動,也深深地知道戰士們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卻而又無可奈何!詩人將種種強烈的情感訴諸筆端,從而使得這類詩作蔚為大觀。邊塞詩以其樂觀高亢的基調和雄渾壯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時代的精神風貌,尤其它悲壯、雄壯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涼州詞》,就是這樣一首。
二、初讀古詩,了解作者。1、出示古詩《涼州詞》,課件自主朗誦。涼州詞,盛唐流行的曲調名,不是詩題。
2、學生自讀古詩。
3、簡介作者。
王之渙。公元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詩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善寫邊塞詩,留下來的詩很少,《全唐詩》僅存6首,但《登鸛雀樓》和《涼州詞》,已足以使王之渙躋身于唐代一流詩人的行列。
4、檢查自讀情況,指名讀詩;齊讀。
三、感悟詩意,朗讀體會。
熟讀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朗讀感悟“黃河遠上白云間”
1、讀一讀:
看詩的第一行:黃河遠上白云間,你覺得該怎么讀?指名試讀,評議。
2、想一想:讀了詩,在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4、請站起來!鼓足氣勢,齊聲朗讀這一句――黃河遠上白云間。
(二)、一片孤城萬仞山。
過渡:放眼望去,黃河奔流著,遠遠地好像與白云相接。詩人將目光移到近處,看到的卻是另一種景象:“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示圖片)。
1、出示:“仞”、“一片”意,思考:這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卷?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出示課件:玉門關。
玉門關故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相傳“和田玉”經此輸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絲綢之路”北路必經的關隘。現存城垣完整,呈方形,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全為黃膠土筑成,面積663平方米,西墻、北墻各開一門,城北坡下有東西大車道,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諸國來往必經之路。)。
看了圖片,你覺得玉門關處在一個怎樣的地方?(玉門關在茫茫戈壁灘上,顯得那么荒涼、孤寂、冷清)――這就是詩句中所說的――“孤”。
這樣一座孤城,在萬丈高山的襯托下,就更顯得――孤單和渺小。3、詩人這里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單薄,猶如樹葉一片)。
(1)萬仞高山的襯托下,顯得單薄;
(2)在“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廣闊背景下更顯得單薄和孤單。
4、回讀該兩行。
生齊讀。
師小結: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競像一條絲帶逶迤飛上云端,高聳的山越下,只有玉門關孤立其中,顯得十分孤獨而寂寞。前兩行,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環境的荒涼,為后文刻畫人物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的環境。這冷清寂寞的城中會有誰呢?心情又如何呢?(三)、齊讀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1、解詞。課件出示: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種管樂器。羌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肅、青海、四川一帶,以游牧為生。何須:有什么必要。意即沒有必要。
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柳”又有“絲(思)長”之特點。
度:越過2、談談自己對這兩行詩的理解。
3、征人有怨嗎?怨什么?(怨柳不發芽)。
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同音,因此,借楊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漢代以來,人們送別親朋好友,愛折柳相贈,到唐代已極為流行。“折柳”便成為贈別或送別的代稱。
在古詩中,有許多詩句都提到了折柳風俗。生讀。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師:在這荒涼的玉門關外,在這寂寞的夜里,春風不到,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出的怨情是強烈的。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唐·李頎《古從軍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歲二首》。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從這些詩句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他們盼望著春天早日到來,盼著戰爭盡早結束,盼望著朝廷早點讓他們回家,可是,“春風不度玉門關”,朝廷似乎忘記了戍邊戰士的存在,根本不顧他們的死活。
如此殘酷的戰爭,如此荒涼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戰士們怎能不盼望著春天早日到來,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來!)。
4、為什么又何須怨呢?從中你又體會到了什么?
(怨無用。慷慨悲壯。戰士們盡管思念家鄉和親人,鄉愁難禁,但為國戍邊,責任重大,一想到此,就又生出一股豪情。何必怨呢?悲而不失其壯,正是這首詩的獨特之處,也是盛唐的聲音。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再讀這首詩!
四、朗讀背誦,拓展積累。
1、自由朗讀。
2、指名背誦。
3、齊背。
4、抄寫這首詩。課件展示:這首詩被人們廣為流傳,更以書法的形式寫成條幅、刻成石碑。讓我們欣賞欣賞。同時用自己喜歡的字體抄寫這首詩,還可以默寫。
五、推薦閱讀王翰《涼州詞》。
六、課外練筆:假如你是一名久戍邊關的戰士,你想說些什么?寫下來。
板書:涼州詞。
王之渙。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優質18篇)篇五
含蓄深永的詩是可以從多方面理解的。楊慎《升庵詩話》卷二:“此詩言恩澤不及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李锳《詩法易簡錄》進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風之不度,立言尤為得體。”這首詩是一幅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又是一首對出征將士滿懷同情的怨歌,二者統一于短短的四句詩中,引人遐想,耐人尋味,全詩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絕千古。從唐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的“旗亭畫壁”故事看,這道詩脫稿不久,已傳遍四方,推為絕唱。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優質18篇)篇六
1、認識2個字。
2、正確流利的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合圖畫和主食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寂寞心情。
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寂寞心情。
1課時。
教學掛圖。
一、導語。
1、簡介詩人。
王維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他多才多藝,詩話書樂無不精通,詩畫作品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安史之亂以后,由于王維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墜入空門,作品的風格也充滿了空靈的色彩,后任因此稱他為詩佛。
2、引出詩題。
傍晚,王維來到鹿柴附近,在空曠的山林中看不見一個人影,只偶爾聽得見山中回蕩著人說話的聲音,夕陽的余暉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綠的青苔上。這空山的沉寂,這深林的幽暗,不禁勾起了詩人的寂寞之情,于是他提筆寫下了《鹿柴》。(教師范讀古詩)。
二、讀古詩。
1、由讀古詩,讀完后同桌合作識字。
2、反饋識字情況,了解生字的意思。
3、再讀古詩,注意把句子讀流利。
4、指名、齊讀古詩。
三、品讀古詩。
1、結合教學掛圖、注釋自學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2、學生講古詩,相機指導朗讀。
首句“空山不見人”直接描寫空山的寂寥靜謐,次句“但聞人語響”以局部的有聲反襯整體的寂靜;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用夕陽返照來反襯深林的幽暗清冷。
3、嘗試背誦古詩。
4、教師小結反襯法的美學價值。
四、結語。
用聲音來表現寂靜,用光亮來表現幽暗,往往比直接描寫寂靜、直接描寫幽暗效果更好,你們可以將這一手法運用到寫話中。
鹿柴。
空山人語響寂靜。
深林返景幽暗。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優質18篇)篇七
《出塞》,是邊塞詩的著名題目。主要以描寫邊疆的軍旅生活與軍事行動為主。有一定的主關民族意識,因與其所處歷史時期及生存環境有關。間接的表達了戰爭的殘酷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唱詞。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屬唐隴右道,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原文】。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優質18篇)篇八
《出塞》,是邊塞詩的著名題目,主要以描寫邊疆的軍旅生活與軍事行動為主。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解】:
1、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唱詞。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屬唐隴右道,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2、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遠”一作“直”。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約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4、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何須:何必。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5、度:吹到過。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6、萬仞:一仞八尺,萬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7、楊柳:指“折楊柳曲”,是一種哀怨的曲調。
8、玉門關: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其兄王之咸、王之賁皆有文名。他從小就很講究義氣,縱酒談樂,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中年才悔悟而立志向學。對于參加科場考試沒有興趣,學成后到處拜訪名人。擔任過主管文書簿記的小官,后來因受誹謗而辭職,過著游山玩水的生活。存詩六首,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
【韻譯】:
黃河發源于黃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間,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萬仞高山。
莫須埋怨,羌笛吹奏折楊柳的悲調曲,誰還不知道,春風歷來就不度玉門關。
【譯文】: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云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評析】:
塞當作求取功名的`一種出路。一些大都有邊塞生活經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詩歌以描寫邊塞生活為主要內容,這就形成了所謂“邊塞詩派”。
這首詩旨在寫涼州險僻,守邊艱苦。詩的首句,寫洶涌澎湃的黃河,發源于云端,突出其源遠流長,展示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次句寫涼州城的戍邊堡壘,地處險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詩常用詞,通常與“孤”相連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遞轉,寫所聞。羌笛奏著《折楊柳》的曲調,勾起征夫離愁。唐時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而見楊柳而生愁,甚至聽《折楊柳》歌而生怨。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無法折柳寄情,聽曲更生怨恨:
“天寒地凍”、“征戰無期”、“歸家無望”。然而,“怨”也罷,愁也罷,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須怨”。這種寬解語,著實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尋味,不愧為邊塞詩的絕唱。
這是一首雄渾蒼涼的邊塞詩。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其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此詩經“孤城”為中心而襯以遼闊雄奇的背景。首句“黃河遠上”,有人認為很費解,故易“黃河遠上”為“黃沙直上”。然而“黃沙直上”,天昏地暗,根本不可能看見“白云”。其實,“黃河遠上”并不難理解。李白與王之渙都寫過沿黃河西望的景色,不同點在于:李白的目光由遠而近,故創出“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奇句;王之渙的目光自近及遠,故展現了“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奇景。遙望西陲,黃河由東向西,無限延伸,直入白云,這是縱向描寫。在水天相接處突起“萬仞山”,山天相連,這是豎向描寫。就在這水天相接、山天相連處,“一片孤城”,隱約可見。這,就是此詩所展現的獨特畫面。
前兩句偏重寫景,后兩句偏重抒情。然而后兩句的情,已孕育于前兩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蕭索感、荒涼感。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這“孤城”不是居民點,而是駐防地。住在這里的征人,大約正是沿著萬里黃河直上白云間,來此戍守邊疆的。久住“孤城”,不可能沒有思家懷鄉之情。這就引出了三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愁殺行客見”的《折楊柳曲》,其思家懷鄉之情已明白可見。妙在不說思家懷鄉,而說“怨楊柳”。“怨”的內容,從結句看,是怨楊柳尚未發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對這個“怨”字的理解。詩意很婉曲:聞《折楊柳曲》,自然想到當年離家時親人們折柳送別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親人折柳的回憶轉向眼前的現實,便想到故鄉的楊柳早已青絲拂地,而“孤城”里還看不風一點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詩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詩人意猶未足,又用“不須”宕開,為結句蓄勢,然后以解釋“不須”的原因作結。意思是: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怨”它又有何用?黃生《唐詩摘抄》云:“王龍標‘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李君虞‘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與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須’二字略略見意故耳。”寫景雄奇壯闊,抒情含蓄深永,正是這首詩的藝術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詩是可以從多方面理解的。楊慎《升庵詩話》卷二:“此詩言恩澤不及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李锳《詩法易簡錄》進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風之不度,立言尤為得體。”這首詩是一幅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又是一首對出征將士滿懷同情的怨歌,二者統一于短短的四句詩中,引人遐想,耐人尋味,全詩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絕千古。從唐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的“旗亭畫壁”故事看,這道詩脫稿不久,已傳遍四方,推為絕唱。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優質18篇)篇九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于“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云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于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后漢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后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優質18篇)篇十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云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賞析一:
詩人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全詩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征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賞析二: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
“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優質18篇)篇十一
1、涼州詞:又名《涼州歌》。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
3、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遠”一作“直”。
4、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約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于一種樂器.
8、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9、度:越過。
10、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11、何須:何必。
12、浪淘風簸:狂風卷著泥沙的樣子。
具體注釋:這首詩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云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優質18篇)篇十二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1、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種樂器。
6、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7、度:越過。后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譯文。
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云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里,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根據王之渙墓志銘可知,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王之渙辭官,過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涼州詞二首》當作于其辭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間,即開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間。
賞析。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知識擴展。
《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征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第二首詩反映的是唐朝與北方異族之間的關系,寫一位北方胡人首領到唐朝來求和親而未能如愿,通過描寫其行動與心理,從側面烘托唐朝國勢的強盛。
其二。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注釋。
1、單于:古代對匈奴君長的稱呼,此指突厥首領。拂云堆:祠廟名,在今內蒙古五原。
2、來:語助詞,無義。
譯文。
突厥首領來到中原求和親,北望自己的領土,看到了邊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經多次在此殺馬登臺祭祀,然后興兵犯唐,頗有幾分躊躇滿志。
但現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絕,不肯與突厥和親,此次中原之行只好無功而返。
賞析。
第二首詩反映了唐朝與北方胡人政權之間的關系,詩中牽涉到唐玄宗對待突厥問題的一些歷史事件。開元年間,突厥首領小殺曾乞與玄宗為子,玄宗許之。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賜而不許和親。后小殺問唐使袁振,袁振說:“可汗既與皇帝為子,父子豈合為婚姻?”后小殺遣其大臣頡利發入朝貢獻,頡利發與玄宗射獵,時有兔起于御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發獲之。頡利發下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絕,人間無也。”后來玄宗為其設宴,厚賜而遣之,最終不許和親。詩中的后兩句通過突厥首領心理活動的微妙變化贊頌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說明其威勢足以震懾周邊少數民族,對于他們的無理要求堅決按原則辦事,決不肯對之妥協以求茍安。這首詩從側面贊頌了唐朝在處理少數民族關系上的有理有節,借突厥首領求和親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強大,充滿了民族自豪感。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至絳(今山西絳縣)。講究義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用詞十分樸實,造境極為深遠。傳世之作僅六首詩。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優質18篇)篇十三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云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賞析一:
詩人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全詩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征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賞析二: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
“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優質18篇)篇十四
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云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里,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突厥首領來到中原求和親,北望自己的領土,看到了邊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經多次在此殺馬登臺祭祀,然后興兵犯唐,頗有幾分躊躇滿志。
但現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絕,不肯與突厥和親,此次中原之行只好無功而返。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優質18篇)篇十五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于“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云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于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后漢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后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優質18篇)篇十六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而王之渙所寫的涼州詞的古詩描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完美的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1.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八尺。5.羌笛:羌族的一種樂器。6.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7.度:越過。后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優質18篇)篇十七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于“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云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于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后漢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后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優質18篇)篇十八
王之渙(688-742),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后遷居絳郡(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不久被誣罷職,遂漫游北方,到過邊塞。閑居十五年后,復出任文安縣尉,唐玄宗天寶元年卒于官舍。
王之渙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曾與王昌齡、高適、崔國輔等相唱和,名動一時。其傳世之作僅六首,但都是熱情洋溢的佳作,其中《涼州詞》和《登鸛雀樓》等尤為大氣磅礴,韻調優美,皆可列入盛唐代表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