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應該具備可操作性和可評估性,方便教師進行教學調整和評價。讓我們一起閱讀一些教學計劃范文,探討優秀教學計劃的制定思路和方法。
最新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優秀17篇)篇一
【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全詩,并能說出作者的寫作順序。
【過程與方法】:通過品詞析句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詩的學習,學生能夠增強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能夠體會詩中所體現的新舊交替的自然規律。
【教學重難點】:通過品詞析句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一)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出示北方春天和南方春天的圖片,請學生思考兩個地區的不同,并請學生用學過或者讀過的詩句表達。學生可能回答出“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天凈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兩相兼。”“船上管弦江面淥,滿城飛絮輥輕塵。”等等。教師先用鼓勵性語言肯定學生的表現,同時引題“其實,南方的春天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來的比較早,在北方還是冬天的時候就來了。今天我們就來學一首唐代北方詩人王灣羈旅江南時,殘臘逢春時所作的詩《次北固山下》”
2.用多媒體出示王灣個人信息如下:
王灣(約693年-約751年),唐代洛陽詩人。王灣早年往來于吳楚間,為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并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
(二)整體感知。
老師設置如下問題,請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
請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解釋全文。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旅途延伸在碧色蒼翠的青山之外,泛舟于微波蕩漾綠水間。湖水上漲,兩岸更顯開闊;風勢正順;白帆高高揚起。黑夜將去,旭日初升海上;正值殘冬,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該怎么投遞家書?還是托付北歸的大雁,讓它捎到遠方的洛陽。
(三)深入研讀。
教師繼續設置如下任務,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后回答:
1.本詩創作的地點是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地點:客路青山外,舟行綠水前。
此處既是景物描寫又表明了創作地點,語言自然工麗,境界卻很宏大開闊,為全詩奠定了大眼光、大格局的描寫基調。
2.頷聯也是寫景,那么首聯的寫景與頷聯有何不同?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首聯的寫景先寫山,再寫水,由山到水,是一種大景觀,奠定了全詩大格局的描寫基調,同時它還是一種動態的景,本身山和水都是具有靜態美的意象,但“路”、“行”兩字立刻點出了作者所處于羈旅途中,化靜態為動態;而頸聯的寫景是由水到船,是一種“此身此地”的非常具體的小景觀,依然延續了大格局、大眼光的基調,本身漲水和揚帆都是動景,然而作者確實用了“平”和“正”來描寫,使動景卻顯現出靜態美,將春天于無聲無息處滋潤大地的感覺描寫得淋漓盡致。
3.本詩創作的時間是何時?作者是如何展現的?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本詩的創作時間是歲暮殘臘,破曉之時。作者并沒有直接寫時間,而是將時間蘊藏于寫景之中,“海日生殘夜”表明,是破曉之時,太陽趁著殘留的夜色從江面上升起,此處教師應明確:“海”就是泛指水。“江春入舊年”是指時節依然是殘冬臘月,但萬物已初現春的氣息。
4.這樣寫有何好處?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從語言上看,作者用“生”字描繪了水中升起朝陽的情景,用“入”字描寫殘冬已展現的春的氣息,但是“生”意思是出生,“入”意思是進入,本身都是人的行為,此處為擬人的手法。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將景物人格化,賦予實景活潑的氣息,賦予全詩輕快的節奏;從內涵上看,此處展現了黑暗中孕育著光明,殘冬里蘊藏著暖春。暗示了腐朽之處孕育著新的生機,使全詩除了語言優美和諧外,更蘊含著一層哲學意味。
5.尾聯描寫了什么?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尾聯是抒發了思鄉之情。然而此處依然有虛寫的景“歸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處要明確:本詩中的時間、地點和抒情都通過寫景的方式展現出來,句句寫景,但景中表明了時間地點,情感和哲思。
(四)拓展作業。
請同學們再想想以前學過哪些將哲思或者抒情蘊藏于寫景中的詩句,任選一首與本詩進行對比,將比較結果寫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
本文是一名家名作,用自然工麗的語言描寫了江南殘冬逢春時的情景,朗朗上口,可讀性強,在課程中加設更多朗讀的環節有助于加強學生的語感和學生對詩詞的感悟能力,這個部分應該改進。另外,在解釋修辭手法時,應多多舉例,不但要舉本詩中的例子,還可以舉一些學過的詩文中的例子,這樣可以深化學生對修辭使用的理解,拓寬學生的思維,有助于學生在寫作中主動使用修辭。
""。
""
最新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優秀17篇)篇二
1、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會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3、繼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1、頸聯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本詩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一、導入。
“詩以言志”,確實,在春秋戰國時代,不會吟詩,意味著在任何社交場合你都無法表達自己的愿望,因為所有的人都必須吟唱《詩經》中的詩句來和對方交流。因此,在詩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詩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在唐朝,這種傳統的表現形式一般以抒發詩人的情感、志向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講究理趣的詩歌,所以這種古已有之的傳統就主要體現于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上了。
學生發言。教師點撥:這里蘊含著這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想要看得更遠,那么他必須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一首千古傳頌的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幻燈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音樂:隕。旋律:悠揚古典。)讓我們合著悠揚的音樂一起來朗讀這首詩吧。
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在學習詩歌之前,應先了解有關詩歌的常識。通常所說的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海》。而把唐朝新出現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定有三(《錢塘湖春行》中幻燈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中間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為例說明:(幻燈片2重現,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聯:(1)客路青山外,(2)行舟綠水前。
頷聯:(3)潮平兩岸闊,(4)風正一帆懸。——對偶聯。
頸聯:(5)海日生殘夜,(6)江春入舊年。——對偶聯。
尾聯:(7)鄉書何處達?(8)歸雁洛陽邊。
三、鑒賞詩句。
1、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說一說你的感覺。
學生發言。教師點撥: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愁,它既寫了作者客游他鄉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說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
分析:首聯以對偶句發端,寫詩人乘舟正朝著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幻燈片3:小舟緩緩前行,周圍是綠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此聯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
3、此聯寫的是什么?古來很多人稱贊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分析:此聯寫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齊了,船上之人的視野也隨之開闊。“潮平兩岸闊”,這一句寫的恢弘闊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懸”是端端正正地高掛著的樣子,可見這是風順且和,這樣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穩航行,也是因為此地的長江正是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的時候。
5、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哲理呢?
分析:此時詩人想起正值歲暮臘殘之時,而連夜行舟,天邊太陽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無限感慨。明代胡應麟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絕妙千古”:當殘夜將盡未盡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燈片5:紅日從江上升起,岸邊有發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還妙在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6、尾聯是否與思鄉有關?
分析:此聯既是最后一聯,則必須既總結全詩,呼應開頭,又必須要留有余地,讓人讀完后浮想聯翩,余味無窮。此聯正是如此。這里寫的是一群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是要經過洛陽的啊!(幻燈片3中增加飛行的雁行。文字:“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傳說,還是托雁兒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的人吧。這兩句緊承第三聯而來,遙應首聯,使全篇都籠罩在一層淡淡的鄉思的愁緒中。
四、總結。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詩,在這堂課的最后,讓我們在隕的美妙音樂聲中,背誦這首詩吧!(該課文封面出現,背景音樂是隕的樂曲)。
最新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優秀17篇)篇三
《冬陽童年駱駝隊》(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初步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之情。
2.讀通、讀懂課文,理清課文的內容,掌握生字詞。
教學重點:
研讀童年生活中的兩個片段,感受童趣與童真,初步體會作者的懷念之情。
教學難點:
作者童年時代與學生童年時代的生活差異,作者故鄉老北京與學生故鄉的地域差異。
教學準備:
師:搜集老北京、駱駝隊相關資料。
生:預習課文,了解林海音的生平,尤其是童年時的生活背景。
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揭題,檢測預習。
1.情境導入,揭示課題,品味課題。
2.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簡介作者及作品。
3.說說課文與《城南舊事》的聯系。
4.出示課文片段,理解作者想法。
第二板塊:初讀,感知全文。
1.書寫生字:傻咀嚼。
2.默讀全文,整體感知。
3.找到寫“學駱駝咀嚼”的段落。
第三板塊:研讀片段,感受童真。
(一)“細”學咀嚼。
1.指名讀,讀正確。
2.自己讀,﹋劃出描寫駱駝咀嚼的句子。
3.指名交流,隨機歸納。
4.圈出重點詞,再讀。
5.指名讀,評價提升。
6.駱駝在咀嚼,小英子呢?指名讀。
7.她為什么會這樣的表現?交流,指導讀。
8.想象畫面,整段連讀。
9.補充“看金魚”片段: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英子?(天真、可愛)。
10.回到課文,學著老師的樣子讀一讀,讀出你腦海中的小英子。自由練讀。
11.指名填讀。一起背誦。
(二)“趣”談鈴鐺。
1.文中作者還回憶了哪些事?交流小結。是不是傻事呢?
3.指名交流。
4.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英子?(充滿情趣)。
5.分角色朗讀。
6.其實,“想剪駝毛”和“追問去向”這兩件事也透著“傻”,“傻”中有小英子的善良與愛心。
第四板塊:整體回顧,感情升華。
1.整體回顧。
2.感情升華。
3.總結結課。
板書:冬陽童年駱駝隊。
學咀嚼天真。
議駝鈴美好。
懷念想剪毛傻?
問去向。
《冬陽童年駱駝隊》作業紙。
姓名:
練習一:填一填。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的樣子:那樣()的臉,那樣()的牙,那樣()的態度。它們()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大鼻孔里()熱氣,白沫子()在胡須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
練習二:寫一寫。
最新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優秀17篇)篇四
本詩是盛唐詩人王灣的代表作,詩中通過環境的描寫逐層把情感推向高潮,其對時間流逝,新舊交替的感慨,頗具盛唐詩歌特色,意境開闊,眼界獨大,充滿生機。另外,“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歷來為世人所推許,殘夜孕育著朝陽,江春的新氣象闖入舊年,其中的“生”和“入”兩個字特別能體現唐詩煉字的特點,氣勢雄渾,也是本詩的重點,值得學生們體會。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正式接觸詩歌還不久,了解尚不多,以對詩歌的整體感知為主,細節研究為輔,通過對“生”和“入”的具體講解,初步體會唐詩景和情的聯系及其煉字的特點,再加以適當講解詩歌常識及詩人生平,對學習本詩會有較大幫助。
(一)教學目標。
1、掌握詩詞中煉字的表達效果。
2、掌握詩歌中壯麗景物所隱含的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3、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二)教學重點。
作者所描繪的壯麗景物所蘊含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三)教學難點。
體會煉字的表達效果。
(四)方式方法。
文本研讀法、朗讀法、提問法。
(五)課時安排。
安排一個課時。
四、教學過程(45分鐘)。
第一環節:導入。
直接導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五言律詩,一起念課題“次北固山下王灣”。
第二環節:介紹詩歌的四聯及五言律詩。
(明確:詩歌四聯:即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律詩為八句,絕句為四句。)(這個環節可以略講點到即可)。
整體感知階段。
第三環節:朗讀全詩。
聽老師示范朗讀,請同學們標好注音。同學自由朗讀詩歌。齊讀。
第四環節:初讀詩歌。
這首詩要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呢?說說你的理解。(指導學生抓住詩句中的關鍵性字詞去準確把握詩人的情感——次,客路,鄉書,歸雁,指導學生按思路回答:1.這個字的意思;2.分析所在句的表達效果;3.表達的思想感情。其中,歸雁也是作者自比。)。
重點研讀階段。
第五環節:描繪畫面。
詩詞中一個字詞,有著豐富的含義,言簡意賅,卻飽含深意,所以我們在學習時,要運用想象和聯想,站在作者的立場來品味詩歌。運用想象和聯想描繪以下兩聯詩句所展現的畫面。(提示:從景物的特點,色彩的變化,遠近的角度,創設情境,運用修辭等方面入手。)學生分兩個部分,南面兩組寫首聯,北面兩組寫頷聯,動筆寫。
第六環節:體會關鍵詞的情境和心境。
如果你站在船頭,你會感到________?
杜甫晚年流落江湖,國破家亡,一個人行船在浩瀚的江面上,倍感孤獨凄涼,寫下了“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千古名句,似乎自己就是天地中形單影只的一只沙鷗。蘇軾大半生貶謫在外,一身才華,無處施展,來到赤壁之下,行舟江上,想要羽化登仙逃離現實。但是王灣是怎樣的呢?抓住“闊”字,“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面對如此壯麗的景色,作者心胸也為之開闊。所以一個“闊”字,一語雙關,那老師說把“闊”字改成“失”字,行不行?不行,沒有寫出作者的內心的感受,所以詩詞中的某個字是否用的好,不僅要生動形象的寫出當時的情景,也要契合作者內心的情感體驗。
第七環節:再讀詩歌,讀出豪邁。
第八環節:體會煉字的效果。
請一位同學來說說頸聯的意思,那是否可以換成“海日升殘夜,江春換舊年。”(明確:生:孕育。入:闖入。黑暗的殘夜孕育著紅日,紅日將驅散黑暗。蕭索的舊年被新春闖入,新春將趕走寒冬。這兩句將“海日”、“江春”擬人化,凸顯出初春早晨所象征的新生命的力量。)。
這是一句寫景的名句,卻被一位宰相掛在堂中。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詩人已來少有此句。張燕公(張說)(唐玄宗時宰相)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
——殷璠《河岳英靈集》。
新興事物不可阻擋的力量,恰好反應了盛唐之時氣概豪邁,社會普遍渴望建功立業的愿望。
盛唐氣象。
第九環節:體會思鄉感情。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也暗寫了時間流逝,新的一天到來,新的一年到來,而詩人卻仍然漂泊在外。心中不免升起思鄉之情。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淡淡的思鄉。
第十環節:總結。
區別這首思鄉與其他思鄉詩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總結全文內容:《次北固山下》以準確精練的語言描寫了冬末春初時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壯麗之景,給人積極向上的感染力,抒發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總結煉字手法: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構成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或有怎樣的表達效果(點出表現手法)。
五、作業鞏固。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悅”和“空”好在哪里?
“悅”是使……愉悅,“空”是使……消除,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鳥的性情愉悅,潭水清澈,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
體現了作者從山水中感到的歡欣,心中雜念全消的精神狀態。
最新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優秀17篇)篇五
教學目的:
二、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再創造,再現詩歌中優美和諧的畫面,體會即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理解全詩意思及詩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深切的思鄉之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據我了解,我們班不少同學都是來自外地,有的已離別家鄉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來到深圳;遠離家鄉的學子們,在夕陽西下的黃昏,在寂靜的長夜里,你們可有思念家鄉,想念家鄉的親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們回答,我已經知道答案了。是的,不僅你們,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鄉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著他們的故鄉,并留下了不少千古傳誦的名篇,如我們都學過的李白的《靜夜思》,請同學們齊背一遍。其實,思鄉是中國文學的重要主題之一,無數的鄉愁陪伴著無數的詩人,同時無數的詩人創造了無數的鄉愁詩。鄉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愁詩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鄉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人王灣的深情吟誦能否撥動你內心深處的那一根思鄉之弦。
二、解題及簡單介紹作者。
(1)(次北固山)作者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洛陽人,因為這首詩使我們記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讀明義:
1、學生自由朗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個別朗讀;。
(指導朗讀: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教師范讀;。
5、參照注釋,同桌互譯詩句。(教師巡視,或參與一組)不能解決的難點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學生舉手回答。(全班分成兩組,互相提問,看哪組提的問題多,回答得好)。
6、請同學講述詩歌內容。(請一位同學讀一句,同桌講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許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詩歌思路,把握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再次齊讀課文。
3、四人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a、你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詩中描繪的景象嗎?
(提示:講你最欣賞的一個畫面。旨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再現詩歌中描繪的優美景象,進行美的熏陶和審美教育。)。
b、這首詩哪些句子屬于寫景?哪一句直接抒情?這是一種什么寫作手法?(提示:前三聯寫景,后一聯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詩人為什么會起思鄉之情?
(提示:1、時間臨近春節;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歸。)。
4、請將這首詩改寫成散文或現代詩,看誰改得好。(要求忠實于詩歌的同時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點。)。
五、拓展達理:
正如我們開頭所說,思鄉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鄉名篇。我們來回憶一下,我們還學過哪些思鄉的詩歌?學生發言,并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我們再來看一些其他的思鄉名句。
1、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佳節剛過,我們來感受一下詩人在重陽節的時候的思想之情。
2、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夜里的春風吹動我歸鄉的夢,夢中的我又隨著春風回到故鄉洛陽。
3、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南岸,明月什么時候照著我返回家園?
作業:課外搜集、閱讀其他的思鄉詩歌。
六、背誦體味: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后,主動背誦。
七、結束語:
鄉情、鄉愁時時陪伴著遠離故鄉的中國詩人,于是他們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筆寫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摯、纏綿悱惻的思鄉詩歌,這些詩歌穿越千年,給我們傳達了一種永恒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憑著它們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構成了中國詩歌史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要去繼承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內涵。我們在一首歌曲中結束這堂課,請聽根據詩人于光中的同名詩歌譜成的歌曲《鄉愁》。
最新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優秀17篇)篇六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懂得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幫助.。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課文,懂得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幫助.。
2.理解林園園臉紅的原因.。
教學難點:理解李麗為什么沒接林園園的鉛筆.。
教學準備:一片畫好的藍色的樹葉,生字、詞語卡片,課件。
課前預習:
讀(讀3遍課文)。
圈(圈生字)。
寫(生字頭上寫拼音,為生字組2.個詞語)。
勾(勾課文中帶生字的詞語)。
標(標出段落序號,用“?”標出不明白的地方)。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啟發導入.。
師:(出示一片畫好的藍色樹葉),小朋友請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
生:一片藍色的樹葉.。
師:看到這片樹葉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生:這片樹葉怎么會是藍色的?
生:真有意思,我還從來沒有見過藍色的樹葉,這是怎么回事?
生:想.。
師: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19課?藍色的樹葉?,一齊讀讀課題.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生:有.。
生:(自由朗讀課文,標序號,劃生字并相互認讀).。
生:漂亮.。
生:(齊聲)想.。
師:讓我們以開火車的方式和它們認識吧.哪列火車開得最快?
生:這列火車開得最快.。
(師出示樹葉生字卡,學生輪讀.)。
師:小朋友再一起和它們打打招呼!
(師再次出示樹葉生字卡,學生齊讀.)。
生:(紛紛舉手)我……我……。
(師指名認讀)。
師:小朋友再一齊來一遍。
(師再次出示詞語卡片,生齊讀,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利用“做動作、舉實例、換詞”等多種方式來理解“惹人愛、吞吞吐吐、趴在、皺著眉頭、不由得”等詞)。
生:(舉起右手,伸出五個指頭)。
師:哪幾位小朋友愿意合作,給大家把課文連起來讀一讀呢?
生:(紛紛舉手)我……我……。
(指名串讀,學生評議)。
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
師:哪一位小朋友勇敢地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課文主要講了誰和誰的一件什么事?
生:課文主要講了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的事。
生:課文主要講了美術課上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的事。
生:課文主要講了美術課上,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林園園舍不得借給李麗的事。
(生邊說,老師邊板書:李麗林園園)。
生:我明白了,原來藍色的樹葉是李麗沒借到綠鉛筆時用藍鉛筆畫的。
生:我明白了,原來是上美術課,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林園園舍不得借給她,李麗只好用藍鉛筆畫,所以畫出來的就是藍色的樹葉。
師:(表揚)你真聰明,讀書真用心,老師獎你一顆智多星。
三、朗讀感悟。
生:她會非常著急.。
師:你們在生活、學習中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
師:就讓我們帶著這種著急的心情來讀一讀第一自然段吧!
(師生齊讀)。
2.師:(過渡語)著急的李麗此時看看旁邊的林園園,發現她已經把樹畫好了.樹葉那么綠,真惹人愛.于是就向林園園借綠鉛筆.請小朋友們自由朗讀課文的2-4自然段,把李麗和林園園的對話找出來做上記號,然后再讀一讀,看看李麗是怎樣向林園園借綠鉛筆的?林園園的態度又是怎樣的?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四、指導生字。
1.出示術、課、鉛、由、筆。
2.說說用什么方法能很快記住這些字?學生觀察后說出識記方法。
3.學生觀察每個字的偏旁、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說一說某個字怎樣寫才規范、美觀。
4.學生找找橫、豎中線上的筆畫,教師用紅粉筆標出。
5.教師范寫,重點提示“由、筆”字的寫法。
6.學生描紅、臨寫,把自己認為難寫的字多寫兩遍,教師巡視,進行指導。
7.選出寫得好的在全班展示。
最新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優秀17篇)篇七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會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3、繼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重難點分析:
1、頸聯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本詩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詩以言志”,確實,在春秋戰國時代,不會吟詩,意味著在任何社交場合你都無法表達自己的愿望,因為所有的人都必須吟唱《詩經》中的詩句來和對方交流。因此,在詩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詩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在唐朝,這種傳統的表現形式一般以抒發詩人的情感、志向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講究理趣的詩歌,所以這種古已有之的傳統就主要體現于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上了。
學生發言。教師點撥:這里蘊含著這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想要看得更遠,那么他必須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一首千古傳頌的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幻燈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音樂:隕。旋律:悠揚古典。)讓我們合著悠揚的音樂一起來朗讀這首詩吧。
在學習詩歌之前,應先了解有關詩歌的常識。通常所說的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海》。而把唐朝新出現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定有三(《錢塘湖春行》中幻燈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中間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為例說明:(幻燈片2重現,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聯:(1)客路青山外,(2)行舟綠水前。
頷聯:(3)潮平兩岸闊,(4)風正一帆懸。——對偶聯。
頸聯:(5)海日生殘夜,(6)江春入舊年。——對偶聯。
尾聯:(7)鄉書何處達?(8)歸雁洛陽邊。
1、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說一說你的感覺。
學生發言。教師點撥: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愁,它既寫了作者客游他鄉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說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
分析:首聯以對偶句發端,寫詩人乘舟正朝著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幻燈片3:小舟緩緩前行,周圍是綠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此聯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
3、此聯寫的是什么?古來很多人稱贊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分析:此聯寫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齊了,船上之人的視野也隨之開闊。“潮平兩岸闊”,這一句寫的恢弘闊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懸”是端端正正地高掛著的樣子,可見這是風順且和,這樣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穩航行,也是因為此地的長江正是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的時候。
5、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哲理呢?
分析:此時詩人想起正值歲暮臘殘之時,而連夜行舟,天邊太陽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無限感慨。明代胡應麟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絕妙千古”:當殘夜將盡未盡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燈片5:紅日從江上升起,岸邊有發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還妙在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6、尾聯是否與思鄉有關?
分析:此聯既是最后一聯,則必須既總結全詩,呼應開頭,又必須要留有余地,讓人讀完后浮想聯翩,余味無窮。此聯正是如此。這里寫的是一群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是要經過洛陽的啊!(幻燈片3中增加飛行的雁行。文字:“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傳說,還是托雁兒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的人吧。這兩句緊承第三聯而來,遙應首聯,使全篇都籠罩在一層淡淡的鄉思的愁緒中。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詩,在這堂課的最后,讓我們在隕的美妙音樂聲中,背誦這首詩吧!(該課文封面出現,背景音樂是隕的樂曲)。
最新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優秀17篇)篇八
古典詩文,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隨著新教材的使用,古典詩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值增大了。古典詩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構思,啟迪著,開拓著人們的思維,它對青少年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確地引導學生多讀一些詩文佳作,可以使學生得到多方面的訓練。所以,古典詩文的教學,在初中階段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王灣的一首《次北固山下》。這一部分用一個課時完成。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主題思想,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引導學生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
知識與能力: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過程與方法:理解詩歌內容,領會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1、頸聯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本詩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1情境法(直觀畫面,音樂)2誦讀法(反復誦讀)3、討論法(交流體驗)4、競賽法(提高興趣)。
“詩以言志”,確實,在春秋戰國時代,不會吟詩,意味著在任何社交場合你都無法表達自己的愿望,因為所有的人都必須吟唱《詩經》中的詩句來和對方交流。因此,在詩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詩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在唐朝,這種傳統的表現形式一般以抒發詩人的情感、志向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講究理趣的詩歌,所以這種古已有之的傳統就主要體現于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上了。
學生發言。師點撥:這里蘊含著這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想要看得更遠,那么他必須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一首千古傳頌的蘊含深刻哲理的詩。讓我們合著悠揚的音樂一來朗讀這首詩吧。
在學習詩歌之前,應先了解有關詩歌的常識。通常所說的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海》。而把唐朝新出現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定有三(《錢塘湖春行》中幻燈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中間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以《次北固山下》為例說明:(幻燈片2重現,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聯:(1)客路青山外,(2)行舟綠水前。
頷聯:(3)潮平兩岸闊,(4)風正一帆懸。——對偶聯。
頸聯:(5)海日生殘夜,(6)江春入舊年。——對偶聯。
尾聯:(7)鄉書何處達?(8)歸雁洛陽邊。
1、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說一說你的感覺。
學生發言。教師點撥: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愁,它既寫了作者客游他鄉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說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
分析:首聯以對偶句發端,寫詩人乘舟正朝著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此聯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
3、此聯寫的是什么?古來很多人稱贊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分析:此聯寫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齊了,船上之人的視野也隨之開闊。“潮平兩岸闊”,這一句寫的恢弘闊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懸”是端端正正地高掛著的樣子,可見這是風順且和,這樣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穩航行,也是因為此地的長江正是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的時候。
5、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哲理呢?
分析:此時詩人想起正值歲暮臘殘之時,而連夜行舟,天邊太陽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無限感慨。明代胡應麟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絕妙千古”:當殘夜將盡未盡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還妙在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6、尾聯是否與思鄉有關?
分析:此聯既是最后一聯,則必須既總結全詩,呼應開頭,又必須要留有余地,讓人讀完后浮想聯翩,余味無窮。此聯正是如此。這里寫的是一群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是要經過洛陽的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傳說,還是托雁兒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的人吧。這兩句緊承第三聯而來,遙應首聯,使全篇都籠罩在一層淡淡的鄉思的愁緒中。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詩,在這堂課的最后,讓我們在隕的美妙音樂聲中,背誦這首詩吧!(該課文封面出現,背景音樂是隕的樂曲)。
最新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優秀17篇)篇九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譯文。
郁郁蔥蔥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蕩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漲滿,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
夜幕還沒有褪盡,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還在舊年時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氣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時才能到達,希望北歸的大雁捎到洛陽去。
注釋。
次:旅途中暫時停宿,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北,三面臨長江。
客路:旅途。
潮平兩岸闊:潮水漲滿時,兩岸之間水面寬闊。
風正:順風。
懸:掛。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殘夜:夜將盡之時。
江春:江南的春天。
歸雁:北歸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飛往南方,春天飛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傳遞書信的傳說。
鄉書:家信。
名句解析。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靈集》中評這兩句詩說:“詩人以來,少有此句。張燕公(張說)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張說怎么對人說,可惜殷沒有交待,但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他將這兩句詩“手題政事堂”,一是“每示能文”。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準確。如這里的“生”與“入”二字,不僅使得這一聯對仗工穩,更妙在這兩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殘夜”、“江春”與“舊年”兩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聯系,而且還因之而生動起來。太陽從幽暗的大海上一點點升起,如子之脫離母腹而漸現,這一“生”字實在是形象極了。太陽剛升,大地還基本處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這個“殘”字寫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動的,卻又是無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陽,卻又因太陽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動,任你江南雖還是舊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卻已將江邊的柳樹涂上了一層春色。這一“入”字很不客氣,它幾乎是帶有強迫的楔入,寫出了新生的銳氣。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見,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點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環境與所見。這些字都下得簡潔而極有分寸。因為他不止是寫出了歲暮臘殘的景象,而且也寫出了此一時具體的視覺之差距,故而顯得生動鮮活。舊年不肯退去,然而終于阻擋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卻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這一“入”字確有警人的不可阻擋之勢。張說好提攜后進,銳意改革,和他之欣賞此新舊遞替之詩意,恐不無關系。這也許就是他要手題于政事堂的原因。
對仗工穩且隱含哲理。“生”、“入”不僅為這聯增添了動感,還使看似兩對毫無關系的詞有了聯系。“形容景物,絕妙千古”——王夫之。這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
象征。海日:光明、殘夜:黑暗、江春:新、舊年:舊。兩兩對仗,表達了積極向上的態度。
創作背景。
該首題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見于唐朝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這是詩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時,由楚入吳,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于江蘇鎮江北固山下時有感而作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優秀17篇)篇十
《次北固山下》是千古傳頌的名篇,其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備受稱贊的名句。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江南景象,但時近春節,頭頂大雁,發出了“鄉書何處達”的感嘆。全詩意境優美,情景交融,抒發了詩人旅居外地時深切的思鄉之情。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意思紅日沖破殘夜從海上升起,江上早春年底就春風拂面。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注釋。
本詩選自《全唐詩》。
1.次:旅途中暫時停宿。
2.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北,三面臨臨長江。
3.客路:旅途。
4.潮平兩岸闊:潮水漲滿,兩岸之間水面寬闊。
5.風正:順風。
6.懸:掛。
7.海日:海上的旭日。
8.殘夜:夜色已殘,指天將破曉。夜將盡而未盡的時候。
9.歸雁:大雁每年秋天飛往南方,春天飛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傳遞書信的傳說。
11.鄉書:家信。
譯文。
旅途在青山外,船兒泛著湛藍的江水向前。
潮水漲滿,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
夜幕還沒有褪盡,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還在舊年時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氣息。
寄去的`家書不知何時到達,北歸的大雁捎到洛陽去。
賞析。
《次北固山下》一詩中,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理趣的詩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寫作特色。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這是一首五律詩,頸聯被明代胡應麟贊為“形容景物,妙絕千古”.時序匆匆交替,這怎不讓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詩中“生”“入”用了擬人手法。是人物一說理。卻在描寫景物中蘊含理趣。海日生于殘夜驅盡黑暗,江上景物呈現“春意”闖入舊年,趕走嚴冬,蘊含了時序變遷,新舊交替的自然規律,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
主題歸納。
詩中詩人借景抒情,細致地描繪了長江下游開闊秀麗的早春景色,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流露出詩人鄉愁鄉思的真摯情懷,也表達了詩人思念故鄉和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這是一首羈旅行役詩(類型)。
最新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優秀17篇)篇十一
為了貫徹我校的課改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這節課我主要圍繞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目標進行設計,全面考慮了學生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接受的教育,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積極實施教學評價,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習慣。
3、創設的詩歌學習情景,增強感悟。
4、合理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5、注重對詩歌進行感悟教學,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融為一體。
當然,這節課上完后,我才發現自己的教學存在很多問題。
1、課前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預習時間,所以課堂的各個環節都顯得很拖沓,學生與教師都顯得手忙腳亂。
2、課前預設不夠,特別是沒有站在一個初一學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設計的問題。導學案上的問題設計有點難,不在學生能夠自學的范圍之內。
3、導學案的問題設計不合理。詩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課前預習的環節解決,這樣就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挖掘課文,深入課文。
4、教學時間把握不到位,整節課前松后緊,導致整節課下來重難點問題沒有突破,重難點體現并不明確。當堂檢測也沒來得及完成。
5、學生對詩歌的意境并沒有身臨其境的“走進去”。
6、自身的業務素質有待提高。教學不能做到從容不迫,教師的點撥不夠簡潔,教師的語言有些啰嗦繁瑣。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大進步,我會多積累經驗,虛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最新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優秀17篇)篇十二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譯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綠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漲滿,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
夜幕還沒有褪盡,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還在舊年時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氣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時才能到達,希望北歸的大雁捎到洛陽去。
賞析。
從海日東升,春意萌動,放舟于綠水之上,聯想起“雁足傳書”的故事,表達了淡淡的鄉思愁緒。全詩和諧而優美。此詩載于《全唐詩》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華詩詞學會、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霍松林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選入《河岳英靈集》時題為《江南意》,但有不少異文:“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潮平兩岸失,風正數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來觀氣象,惟向此中偏。”
王灣是洛陽人,生中,“嘗往來吳楚間”。“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以北,三面臨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為“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其“東行”,當是經鎮江到江南一帶去。詩人一路行來,當舟次北固山下的時候,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這一千古名篇。
詩以對偶句發端,既工麗,又跳脫。“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點題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著展現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這一聯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照應。
次聯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這一句,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風正一帆懸”,便愈見精采。“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于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卷上。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順而風和,卻依然波翻浪涌,這樣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了。
讀到第三聯,就知道作者是于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這顯然是一個晴明的、處處透露著春天氣息的夜晚,孤舟揚帆,緩行江上,不覺已到殘夜。這第三聯,就是表現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情景。
這一聯歷來膾炙人口。“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煉字煉句也極見功夫。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此句與“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異曲同工之妙。
海日東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于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這時候,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過洛陽的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托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人。這兩句緊承三聯而來,遙應首聯,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這首五律雖然以第三聯馳譽當時,傳誦后世,但并不是只有兩個佳句而已;從整體看,也是相當和諧優美的。
最新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優秀17篇)篇十三
王灣,唐代詩人。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玄宗先天年間進士及第。開元初,任滎陽主簿。開元五年(717)參加《群書四部錄》的編校工作。書完成后,出任洛陽尉。
王灣詩名早著,“往來吳楚間,多有著述”(《唐才子傳》)。
最新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優秀17篇)篇十四
二、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再創造,再現詩歌中優美和諧的畫面,體會即景抒情的寫法。
理解全詩意思及詩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體會詩人深切的思鄉之情。
誦讀法、討論法。
一課時。
同學們,據我了解,我們班不少同學都是來自外地,有的已離別家鄉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來到深圳;遠離家鄉的學子們,在夕陽西下的黃昏,在寂靜的長夜里,你們可有思念家鄉,想念家鄉的親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們回答,我已經知道答案了。是的,不僅你們,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鄉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著他們的故鄉,并留下了不少千古傳誦的名篇,如我們都學過的李白的《靜夜思》,請同學們齊背一遍。其實,思鄉是中國文學的重要主題之一,無數的鄉愁陪伴著無數的詩人,同時無數的詩人創造了無數的鄉愁詩。
鄉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愁詩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鄉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人王灣的深情吟誦能否撥動你內心深處的那一根思鄉之弦。
作者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洛陽人,因為這首詩使我們記住了他的名字。
1、學生自由朗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個別朗讀;。
(指導朗讀: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教師范讀;。
5、參照注釋,同桌互譯詩句。(教師巡視,或參與一組)不能解決的難點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學生舉手回答。(全班分成兩組,互相提問,看哪組提的問題多,回答得好)。
6、請同學講述詩歌內容。(請一位同學讀一句,同桌講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許想象加工)。
1、在理清詩歌思路,把握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再次齊讀課文。
3、四人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a、你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詩中描繪的景象嗎?
(提示:講你最欣賞的一個畫面。旨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再現詩歌中描繪的優美景象,進行美的熏陶和審美教育。)。
b、這首詩哪些句子屬于寫景?哪一句直接抒情?這是一種什么寫作手法?(提示:前三聯寫景,后一聯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
詩人為什么會起思鄉之情?
(提示:1、時間臨近春節;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歸。)。
4、請將這首詩改寫成散文或現代詩,看誰改得好。(要求忠實于詩歌的同時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點。)。
正如我們開頭所說,思鄉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鄉名篇。我們來回憶一下,我們還學過哪些思鄉的詩歌?學生發言,并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我們再來看一些其他的思鄉名句。
1、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佳節剛過,我們來感受一下詩人在重陽節的時候的思想之情。
2、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夜里的春風吹動我歸鄉的夢,夢中的我又隨著春風回到故鄉洛陽。
3、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南岸,明月什么時候照著我返回家園?
作業:課外搜集、閱讀其他的思鄉詩歌。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后,主動背誦。
鄉情、鄉愁時時陪伴著遠離故鄉的中國詩人,于是他們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筆寫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摯、纏綿悱惻的思鄉詩歌,這些詩歌穿越千年,給我們傳達了一種永恒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憑著它們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構成了中國詩歌史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要去繼承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內涵。我們在一首歌曲中結束這堂課,請聽根據詩人于光中的同名詩歌譜成的歌曲《鄉愁》。
最新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優秀17篇)篇十五
1、理解詩歌的內容,領會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3、繼續學習律詩的格律常識。
1、頸聯中所包含的哲理意義。
2、本詩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詩以言志”,確實,在春秋戰國時代,不會吟詩,意味著在任何社交場合你都無法表達自己的愿望,因為所有的人都必須吟唱《詩經》中的詩句來和對方交流。因此,在詩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詩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在唐朝,這種傳統的表現形式一般以抒發詩人的情感、志向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講究理趣的詩歌,所以這種古已有之的傳統就主要體現于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意義上了。
學生發言。教師點撥:這里蘊含著這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想要看得更遠,那么他必須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一首千古傳頌的蘊含深刻哲理的詩。(幻燈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音樂:隕。旋律:悠揚古典。)讓我們合著悠揚的音樂一起來朗讀這首詩吧。
在學習詩歌之前,應先了解有關詩歌的常識。通常所說的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海》。而把唐朝新出現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定有三(《錢塘湖春行》中幻燈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中間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為例說明:(幻燈片2重現,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聯:(1)客路青山外,(2)行舟綠水前。
頷聯:(3)潮平兩岸闊,(4)風正一帆懸。——對偶聯。
頸聯:(5)海日生殘夜,(6)江春入舊年。——對偶聯。
尾聯:(7)鄉書何處達?(8)歸雁洛陽邊。
1、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說一說你的感覺。
學生發言。教師點撥: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愁,它既寫了作者客游他鄉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說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
分析:首聯以對偶句發端,寫詩人乘舟正朝著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幻燈片3:小舟緩緩前行,周圍是綠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此聯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間。
3、此聯寫的是什么?古來很多人稱贊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最新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優秀17篇)篇十六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翻譯】。
行客要走的道路呀,就在青青的北固山之外,碧波蕩漾的長江之上。江水潮漲,漫平兩岸,江面變得浩浩蕩蕩,遼闊無邊;順風的白帆,遠遠望去,好像懸掛在碧藍的空中。紅日從東海上冉冉升起,沖破殘夜,驅盡大地的黑暗;大江彌漫著溫煦的氣息,春天提早進入了舊年。書信早已寫好,如何寄回家園?掠過晴空的北歸鴻雁啊,拜托你們,把信捎到洛陽那邊。
【注釋】。
《次北固山下》:次,停宿,這里指船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北,三面臨江,形勢險固,因以為名,與金山、焦山合稱“京口三山”。
客路青山外:行客要走的路還遠在青山之外。客路,旅途。青山,指北固山。
行舟綠水前:遠行的船卻在近前的綠水之上。綠水,指長江。連上兩句,大意是說,旅途舟行于青山綠水之間。這里的“客路”和“行舟”運用的是互文見義的修辭手法。
潮平兩岸闊:潮水上漲,與兩岸齊平,使江面開闊起來。
風正一帆懸:船兒順風而往,遠遠望去,開闊的江面上一葉輕舟,船帆好像懸掛在空中。
海日生殘夜:海上一輪紅日剛剛生起,夜色*還沒有完全退去。還日,指長江下游寬闊滿面上升起的太陽。殘夜,指夜將盡但還未盡之時。
江春入舊年:江上春來早,一年還沒有過完,春天的腳步已經邁進了“舊年”的門檻指江春,江上景物萌動的春意。入舊年,是說春意在舊年未盡就先新年而來了。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家書要送到哪里?想托北歸的大雁帶回洛陽。鄉書,指寄往家鄉的書信。歸雁,指北歸的雁,傳說雁能傳書。
【賞析】。
王灣(6一93~751),唐代詩人,字號不詳。喻守真在《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說:“王灣,洛陽人,先天中進士,開元中分校祕書,終洛陽尉。”曾經兩次參加朝中校理群書工作,后任洛陽尉。王灣成名很早,往來于吳、楚之間,著述很多。公元7中進士,次年(唐玄宗開元元年)出游吳地,由洛陽沿運河南下瓜州,后乘舟東渡大江抵京口(今鎮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著東行去蘇州,此詩當作于此時。這是一首寫風景的`詩,作者就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愁,即所謂的即景生情。在旅途中,有感于江南春早,舊年將盡,遠行未歸,觸發思鄉情懷的一首抒情詩。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山青了,水綠了,天暖了,春來了,飄流他鄉的游子舟行于“青山”之外,揚帆于“綠水”之前,清新而又明快,令人賞心而又悅目。詩人以平實之筆開篇,描繪一幅如詩如畫的青山綠水畫卷,與下聯的“兩岸”、“一帆”對水陸的描寫有著密切的聯關系,為抒情言志創設出收縮自如的揮灑空間,也為后文觸發詩人的鄉愁設下了埋伏的一筆。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這一聯完全是寫景,積雪融化,匯集了千山萬壑之水,長江的水量逐漸大了起來,江面因此而愈發寬廣,再加高高掛起船帆,使得江面愈加遼闊。遼闊的江水襯托著“一帆”,勾勒出一幅鮮明壯美的大江行船圖畫。“平”、“闊”、“正”、“懸”堪稱為詩眼。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此聯為即景生情之關鍵,北固山是揚子江的中段,早起的詩人舉目東望,只見江天一色*,一輪紅日從東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線上慢慢升起,回眸西探,卻見西邊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一夜之間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預示著新的一年正在開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腳步,悄悄渡江北上走進了舊年。“生”和“入”的選用,把一個晝夜更替的壯觀景象與新舊相接的時光荏苒描繪的傳神入化,給人開辟出自一由想象的無限空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鄉做客日久,自然引起歸鄉愁思,詩人把濃濃的鄉情巧妙地融入于“海日”、“江春”之中,在此晝夜更替、新舊相接之時萌發思鄉之情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因此自然地引出尾聯的盼望托雁傳書。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詩人看著眼前的“平潮”、“懸帆”、“海日”、“江春”,不由得萌發出一個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借鴻雁傳書以寄托無盡的歸鄉情思。這一聯是中間兩聯景物描寫所觸發的思想之情,即景生情,也是對首聯的照應,使作品中所描寫的客觀景物通通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
作品不僅清新流暢,容情于景,即景生情,同時又具有極其鮮明合理的層次性*,詩中的任何兩聯之間都有著鮮明的邏輯順序,不可隨意調換。
最新次北固山下教學設計(優秀17篇)篇十七
《次北固山下》是蘇教版初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誦讀欣賞《古代詩歌三首》中的第一首。《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詩,主要寫詩人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詩人途經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思鄉之情油然而生,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大多數詩歌的特點,同樣也是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其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備受稱贊的名句。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江南景象,但時近春節,頭頂大雁,發出了“鄉書何處達”的感嘆。全詩意境優美,情景交融,抒發了詩人旅居外地時深切的思鄉之情。
為了貫徹我校的課改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這節課我主要圍繞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目標進行設計,全面考慮了學生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接受的教育,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案體現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以生為本”的課改思想。
2、積極實施教學評價,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習慣。
3、創設的詩歌學習情景,增強感悟。
4、合理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5、注重對詩歌進行感悟教學,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融為一體。
當然,這節課上完后,我才發現自己的教學存在很多問題。
1、課前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預習時間,所以課堂的各個環節都顯得很拖沓,學生與教師都顯得手忙腳亂。
2、課前預設不夠,特別是沒有站在一個初一學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設計的問題。導學案上的問題設計有點難,不在學生能夠自學的范圍之內。
3、導學案的問題設計不合理。詩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課前預習的環節解決,這樣就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挖掘課文,深入課文。
4、教學時間把握不到位,整節課前松后緊,導致整節課下來重難點問題沒有突破,重難點體現并不明確。當堂檢測也沒來得及完成。
5、學生對詩歌的意境并沒有身臨其境的“走進去”。
6、自身的業務素質有待提高。教學不能做到從容不迫,教師的點撥不夠簡潔,教師的語言有些啰嗦繁瑣。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大進步,我會多積累經驗,虛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