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毛毛讀后感想篇一
《毛毛》這本書到底給我們講了什么樣的傳奇經歷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時光竊賊和一個小女孩的不可思議的故事中去吧!
《毛毛》這本書的內容主要講述了一個自稱毛毛的小女孩為了拯救自己的朋友與陷入困境的人類,靠著自己堅定不移的信念與霍拉大師和他的烏龜的幫助下,成功打敗時間竊賊灰紳士的故事。
讀完全書,我深深被毛毛的所作所為而深深震撼。書的啟示簡說就是邪惡永遠戰勝不了正義。但細細品味書中字里行間的話語,你會被那清雅高尚的語句所折服。時間就是生命,節省“生命”,到最后什么也沒有。時間走了,那還不如不去節省時間,用那些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生命才會開花結果,就想巴金爺爺一樣,人的一生才會有意義。
當我讀完灰紳士那章時,我就在想:如果現實中也有灰紳士,就住在我們的身體里那他們可能就住在我們的身體里!盡管肉眼看不見,但他們是一種現實的存在。注視他們的是我們靈魂的眼睛和精神的眼睛。因此我們每做一件事都需要考慮,不能讓灰紳士竊走我們的時間。
書中我覺得最值得我去學習的是毛毛那善于傾聽的本能,因為認真傾聽真的很神奇,認真傾聽對我們終生都有益。傾聽對于我們小學生來說可以記住家長老師所說的每一句話。至少考試時會想起平常老師給予我們的知識、晚上回家不會忘記老師布的作業。是的,我們需要學會傾聽。
我愛《毛毛》這本書,它讓我懂了生命的意義與時間的概念,給予了我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和啟發。哦,這便是《毛毛》!
毛毛讀后感想篇二
《毛毛》這本書是德國幻想大師米切爾·恩德的作品,又名《時間之謎》,講述了時間竊賊與小女孩毛毛不可思議的故事。
《毛毛》講述了一個離奇古怪的故事:一個不知年齡,不明來歷的小姑娘毛毛,擁有別人沒有的靈敏聽力,用“傾聽”幫別人解決問題和紛爭。她曾有許多好朋友,一起度過了許許多多的快樂時光。突然有一天,這份美好被打破了,一群名為灰先生的時間盜賊們出現了,他們盜取了大人們的時間,還讓大人們都把孩子們送到了同一個地方去,這一切都是為了“節省時間”,毛毛很難過。有一天,毛毛遇到了時光老人候拉,知道了時間的秘密,同時,她也肩負重任打敗灰先生。經歷千辛萬苦,毛毛成功把灰先生全部消滅,恢復了大家的時間!她還發現了世界和人類的大秘密,即“時間就是生命”!
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曾說過:“不管饕餮的時間怎樣吞噬一切,我們要在這一息尚存的時候,努力博取我們的聲譽,使時間的鐮刀不能傷害我們。”
我們生活中有許多誘惑,如電視、游戲、網絡等,不管沉迷于哪一項,都會浪費無數寶貴的時間,影響我們的學業。我們要鍛煉出自己的自制力,堅決抵制各種誘惑,不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
我平時是個非常不懂得珍惜時間的人,早上起床磨磨蹭蹭的,足足有二十幾分鐘被我浪費掉的,天天慢吞吞地寫作業、吃飯、洗澡。有時在課堂上不注意聽講,該學會的知識沒學會,回到家還要再學,有時寫作業粗心,寫錯了還要重寫。這時,灰先生就輕易奪走了我的時間,我就沒時間玩,沒時間去練唱歌、練琴、看書。
以后,我要珍惜時間,讓我成為時間的主人,與時間賽跑。認真地學習,快樂地玩耍,要合理的安排時間。希望大家有空去細細地品味一下這本關于時間竊賊和一個小女孩不可思議的故事的好書吧!
毛毛讀后感想篇三
重讀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一時想起曾經看過的許多名人學士求學成識的歷程,其中所講道理對我們今天也很有啟發意義。
《送東陽馬生序》不是板著面孔說教,也非輕施諛詞以恭維對方,而是現身說法,針對時弊以加針砭,強調勤學苦讀的重要性。敘自己“為學之難”,求師之艱,先以環境的惡劣突顯其堅苦不移,后以“燁然若神人”的紈绔子弟為對比反襯其獨得其樂,正由于如此,不計客觀條件的艱苦,執著追求,虛心求教,他才能“遍觀群書”,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側,四海稱其姓氏。再從食、住、書、師四個方面對當今太學生的學習生活予以對比:太學生無衣食之患,鮮服美食;高堂大廈,群書畢集,師隨左右,不像自己當年有“凍餒之患”、“奔走之勞”、“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條件好了,卻有“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礎上其理穎然而出:“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從童蒙時期起,故事、寓言、童話、課本,甚至電視節目,我們接觸到的一切文化載體,都不倦的告訴我們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治學。大家都知道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其后的一句卻是這“澹泊”“寧靜”的根本來源:“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一語中的。
有從小就好學,不怕艱苦的。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歐陽修“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王冕七八歲時,“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還有諸如鑿壁借光、囊螢映雪,以及頭懸梁、錐刺股等等故事,都是少而勤學的典范。
還有年長而勤學,孜孜不倦的。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以至于“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可以與馬克思同志相媲美的了。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時蓋年四十矣”,猶肯“程門立雪”,不僅于自己求學治學助益非常,也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話。呂蒙“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連孫權都贊他“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了。
師曠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點蠟燭一樣明亮。董遇讀書利用“三余”的時間,“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清楚明白的提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他們都從理論上概括了學習的真諦——勤奮。只要肯勤學,不論客觀條件如何,都會學有所成的。
毛毛讀后感想篇四
讀了王二小這本書我知道了王二小是一個勇敢,堅強,懂事的一個孩子。我想大家都知道這樣一首歌吧: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不知哪去了?不是他貪玩丟了牛,那放牛的孩子就是王二小。
1929 年,王二小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的家里,他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參加了八路軍,在一次執行任務時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因此王二小的父親就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40 年,日本鬼子對王二小的家里進行了瘋狂的”大掃蕩“王二小的媽媽躲進了山洞,但還是被狡猾的鬼子找了出來殘忍的殺掉了。王二小 11 歲就成了孤兒,村里人見王二小很可憐就給他吃的給他穿的,但王二小不想連累鄉親們,就自己來到一個地主家當了放牛郎,就這樣一年,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總算有一天,八路軍打回來了,這個消息很快傳到王二小的耳朵里,于是他飛快跑到人群中,找到了自己父親的老戰友李團長,他對李團長說:”我也要當兵。“李團長說:”等你長大再當也不遲呀。“怎么說王二小都不愿意,最后沒辦法只好讓他參加了兒童團。
參加兒童團后,王二小每天都看守部隊,有一次日本軍官見了王二小,就把王二小抓起來說:”小孩,你地知道糧庫在哪里。“王二小想了一下說:”你跟我來吧。“于是王二小引著日本軍們圍著山走來走去,日本軍官急了見糧庫還沒到就有抓起王二小說:”你的帶我們走了這么長的路怎么還沒到。“王二小聽了說:”馬上就到了。 “ 日本軍官又說:”你的敢把我們引到別的地方去,我就讓你死啦死啦的明白了嗎“最后八路軍見王二小引了一大群鬼子就拿起槍和鬼子打了起來,正在王二小看見日本鬼子被打得落花流水的時候,王二小大聲喊道”打得好,打得好。“這是只聽”砰“的一聲王二小倒在了地上,鮮紅的血染紅了他的白衣。
王二小真是太勇敢了,沒想到王二小最后也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毛毛讀后感想篇五
時光一晃而過,轉眼間,我們已經從初入校園的少年變為如今為了未來生計奔波忙碌的大四學生了。近來忙里偷閑地讀完了《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這本書。相對于其他那些勵志的書籍,我覺得這本書能在現實層面中幫助我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正如作者自己所說的那樣,這是一本實用書,沒有夸夸其談,只有一個個技巧,實例。讓我們更好地表達自己,免去不必要的誤會。蔡康永:這本書雖然談很多“說話之術”,但我相信的不是術。我相信的,是先對人和人之間的溝通認真看待,然后得到比較多的力量、比較靠近幸福。通過說話,懂得把別人放在心上,這就是我相信的,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而今的社會上,我們如果無法正確地表達自己,常常會給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而蔡康永在其書中則提到幾點技巧,不僅與說話,更與做人有關:
1。 適度的挑戰,能讓談話熱絡:談話的時候小小的難度,會讓人印象加深。
2。 想知道后來怎么樣了嗎?懸疑式說話,增加樂趣。
3。 硬生生報出數字,會很難記住。
4。 想表揚人,要找出人感到敏感的主題。
5。 說話要發射感情。
6。 想幫人,要給予小小幫忙。互惠的角度考慮問題。
每天我們說那么多話,其中到底有幾句話是我們說完之后,會自己找個空當,把那幾句話放在心頭玩味一番的?“我為什么說出這句話?”“我為什么會用這個態度說?”如果沒事就想想這樣的事,就會發現,我們心里其實藏了很多我們自己都沒搞清楚的東西。這些東西藏在我們的話里,從我們的嘴巴說出去了,變成別人評價我們的依據。如果我們稍加玩味我們的說話內容和說話方式,會比較懂得別人是怎么形成對我們的印象、怎樣定位我們在他們人生中該占的比重。
如果,我們練習,把我們相信的事和我們說的話盡量變成一體,那我們比較可能因為說話謹慎,而成為一個謹慎的人;或者因為注意說話的品位,而成為有品位的人;或者,因為訓練自己好好傾聽,而終于變成一個善于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事情的人。
這些,就是我在意的“說話之道”。弄懂說話之道,比只是練習說話之術更重要。
鄉間老農一句話,常常比廟堂之上大人物一百分鐘的演講動人,因為老農那一句話里面的“生命含量”很高,能夠打動我們。這種濃縮而真誠的言論,雖少,卻勝過他人千言萬語。
在文中作者還提到:很多人以為:你說什么樣的話,透露出你是什么樣的人。
但我覺得不只如此。我覺得:你說什么樣的話,你就是什么樣的人。
我覺得這對我有很大的沖擊。很多時候,人們都會自稱性格直爽,然后開始毫無邊際,毫無禮貌地大放厥詞并認為會因為自己的“直爽”性格而得到大家的諒解。殊不知,就是這一次次的諒解,最終把你和所有人的關系都變得疏遠。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之后,我們將真正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在那里,傲氣,年少輕狂并不能帶給我們什么。相反,懂得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如何在與人的相處中為自己營造一個良好的印象卻能真真切切的給我們的人生路去除幾塊絆腳石。讓自己的想法被更多人理解,讓身邊的朋友因為你而心情良好,書中的點點滴滴都是為了讓讀者能更好地與人相處。而這也是我們為和諧社會所能做出的一點貢獻,利人利己,何樂而不為呢?
毛毛讀后感想篇六
只那一個月臺邊的背影,便成了父愛最好的象征;只那兩行感動的清淚,便教會了我們感恩。
一個背影,讓朱自清禁不住潸然淚下。其實,真正令他感動的,是父親對他深沉的愛。朱自清的父親那并不挺拔,甚至有些臃腫的身姿,在朱自清的筆下顯得那么高大,從而深深地烙在了我們心靈的最深處,給予我們最深的感動。
自古以來,親情似乎永遠是文人墨客筆下亙古不變的話題。古有“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感人親情,而現今歌頌親情的辭藻更是數不勝數。可真正打動我的,是那篇抒情的散文——《背影》。有時,越是平常的人或事卻越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
“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的眼淚從那一刻綻開了……奶奶的辭世,父親的下崗使他家更加困難!在他的眼中,他父親有點哆嗦,兒子那么大了,還不放心。家,是一個一直想擺脫的網,但風雨來了卻成了避風港!
父親辛勞攀過石欄為兒子買下朱紅的橘子,提著的只是橘子嗎?還有沉甸甸的父愛!離開的時候,走幾步,回頭看……舍不得。擔心,期盼和關心,仿佛書寫在他的背影上,清楚而又深刻,不能忘卻!兩年后,他的思念隨著信向朱自清寄來。家境一日不如一日,父親離大去之期不遠。在這個貪病交加,凄慘冷落的季節。“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朱自清嘆息著!悔恨,歉意與思念交織在晶瑩的淚光中化開了……
愛,就是樸素中出高尚;愛,就是無聲中響出歌曲;愛,就是透明中折出光彩。為兒子攀欄買橘是一件平常又非凡的事情。在千千萬萬愛的付出中顯得平常,在千萬的平常背后顯得非凡!“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在生命的人海里,相信會一下子認出那個步履蹣跚的背影,那個正是當天為“自己”買橘子的父親。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的,我們要報答父母的深恩,要知道感恩。但感恩,并不只是口頭上的一句空話,它需要我們付諸于實際行動,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去詮釋。感恩,是在父母疲憊的時候為它們捶捶背、揉揉肩;是為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為父母分擔;是努力學習,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父母。一點一滴,都是感恩,感謝父母的辛勞,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毛毛讀后感想篇七
一提起貝多芬,大家都會想到美妙音樂。通過閱讀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我了解了貝多芬幸福又悲慘的命運,感受到了他堅強的意志。
他為何悲慘?貝多芬的童年沒有溫暖,成年后失去了音樂家最重要的東西——聽覺,一次次在情感上跌倒,受盡了命運的捉弄,無比辛酸。所以他悲慘。
他為何幸福?因為貝多芬有很多關心他的朋友,韋格勒、埃萊奧諾雷、阿曼達、勃羅寧等,這些都是他的至交好友。雖說他命運悲慘,但有朋友的幫助、陪伴,他也很幸福。
他又為何堅強?因為貝多芬即使一次次受到命運的捉弄,卻堅持這樣一個信念“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能讓困難把我壓倒!”貝多芬雙耳失聰,但他依然熱愛音樂,堅持創作,寫下了許多的樂曲。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還創作了輝煌的《第九交響樂》。貝多芬在情感上也屢屢受挫,但依然渴望愛情。所以他是堅強的。
貝多芬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正是因為他有一顆熱愛音樂的心和一份執著的信念。他的執著改變了命運,在與命運的戰爭中,他越挫越勇,最終取得了勝利!
我們應該學習貝多芬堅強的意志和對音樂執著追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