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中需要考慮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擇,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希望這些教學計劃范文能夠給教師帶來啟發和幫助,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
課文陳情表的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一
一、體會本文作者準確、生動、形象的用語,節奏的抑揚頓挫。
二、學生誦讀能力訓練。
三、深化學生對“忠”“孝”的認識。
過程設計。
一、鞏固強化。
1、學生分組交流討論前課布置的作業1、2。
2、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回答情況適時評價、點撥。
二、咬文嚼字。
有好的構思,還要有恰當的語言表達,這樣文章的力量才能發揮出來。請從文中找出你認為富有表現力、感染力的語句,從句式、用詞、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等方面品味其藝術效果。
例如: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四字駢句,按時間順序敘述,語勢連貫緊湊,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2、“既無伯叔,終鮮兄弟。”“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以長幼、內外皆無,顯示自己的孤苦伶丁。用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富有表現力。)。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以落日喻人命,貼切的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富有感染力。)。
4、“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的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解說:品味本文的用語,豐富學生的詞匯和表達。)。
三、誦讀訓練。
利用多媒體播放樂曲《感恩的心》(學生都很熟悉)作誦讀配樂,為學生深入體會課文的深情營造氛圍。
1、全班有感情的齊讀課文。
2、誦讀能力強的學生范讀課文。
3、師生交流誦讀方法。
四、拓展延伸。
參考理由一: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摯情,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
參考理由二:對蜀漢有念舊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集團內部勾心斗角,矛盾錯綜復雜,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對官場厭倦;或想做官,但因對晉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總之,此刻他不想奉詔仕晉,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
(解說:此為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圓其說的闡述獨到見解,發展創新意識。)。
2、思考討論: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有這么一段話:“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關于“忠”與“孝”,有人認為,是統治者用于維護自身統治提出的封建思想觀念;有人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至今仍未過時。請自選角度,談談你的看法,可聯系古今人物、事件、有關論述。
(解說:此為實踐性問題,針對本文特點、目前“忠孝”觀念日益淡薄的社會環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社會發展需要,通過討論,引導學生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養。)。
五、教師對學生課堂表現進行小結。
六、作業布置。
1、查閱資料(如任繼愈先生《談談孝道》等),將自己對“忠孝”的認識加以整理,寫成文字。
2、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陳情表。
李密。
訴苦情(……)求體恤。
明孝情(……)告心愿。
情感恩情(……)討歡心動之以情。
文本框:層層深入表忠情(……)消疑慮。
引法理(以孝治天下)找依據。
理說情理(先盡孝后盡忠)解矛盾曉之以理。
課文陳情表的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二
《陳情表》來自人教版第四冊的第五單元,第五單元主要講中國古代散文。古代散文的欣賞重點是語言特色和古代散文在敘述中兼以議論或抒情的手法。就《陳情表》來講,在語言上駢散結合,自然純粹,在構思上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來看,將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設置如下:
了解寫作的時代背景及作者和文體的有關文學常識。
積累文言文詞語,背誦文章。
賞析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以及駢散結合形象生動的語言藝術。
2、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把握行文層次,體悟以其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特點。
理解諸多實詞和虛詞,并進行分類歸納。
二、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分為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為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采取的教學方法是:指導誦讀、點撥啟發、討論領悟。學生采取的學法是誦讀法和討論法。
本文擬定兩個課時。
教學過程。
以后人的評價導入課文。“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2、整體感知。
1.首先多媒體投影作者及寫作背景及文體常識。
2.聽讀,放錄音,讓學生跟隨錄音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的節奏感以及感情。
然后讓學生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積累相關的文言詞語。學生提出字詞方面的疑難,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然后學生自己小結。自由朗讀課文中,理清文章思路。
3歸納每一段的大意。
3、研讀賞析:
問題:作者如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里打動晉武帝的心?
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
討論后明確:因為自古忠孝兩難全,他為了達到奉養祖母的目的,利用新朝“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在“孝”字上大作文章,情辭懇切,字字發自肺腑來打動晉武帝,贏得了后世的贊譽。其次行文時先說后說、輕說重說處理巧妙。
討論: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這個兩難的處境中,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就會惹來殺身之禍,李密是怎樣化解這個矛盾的?(換位思考、列數字)。
孝:身世凄苦——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報養劉之日短也(情)解決先盡孝。
忠:沐浴清化——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盡節于陛下之日長(理)矛盾后盡忠。
語言的個性鑒賞(四字句、對偶句、排比句)。
4、拓展閱讀:
讓學生討論一下《出師表》和《陳情表》的異同。
不同:《出師表》全文無不流露出作者忠君愛國之情。
《陳情表》則通過陳述自己的“苦情”“親情”“忠情”
讓學生討論一下對“孝”的看法。
四、說板書設計(略)。
課文陳情表的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三
1.體會所陳之情,欣賞陳情藝術。
2.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思路。
3.通過誦讀、背誦,積累文言詞匯,積淀文言語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4.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苦情。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熟悉課文,掌握古漢語語詞知識,理清課文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為內容。《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向蜀漢后主劉禪陳情的奏章。
李密,不是瓦崗寨的李密。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后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于鄉里。師事當時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馬,遷漢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二、背景分析。
司馬氏集團滅蜀后,為了籠絡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賢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應詔,會被誤認為“矜守名節”,不與司馬氏王朝合作,招來殺身之禍。司馬氏集團通過陰謀和屠殺建立了西晉政權,為了鞏固統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為什么“辭不就職”呢?大致有這樣三個原因:第一,李密確實有一個供養祖母劉的問題,像文章中說的“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漢舊臣,自然有懷舊的思想,況且他還認為漢主劉禪是一個“可以齊桓”的人物,對于晉滅蜀漢是有一點不服氣的。第三,古人講: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興時,臣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興時,臣為君之土芥。出于歷史的教訓,李密不能沒有后顧之憂。晉朝剛剛建立,李密對晉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禍福。所以李密“辭不就職”,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時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至孝,與祖母相依為命,寫此奏章,陳述自己不能奉詔的原因,提出終養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寫,皆是真情實意。為了喚起武帝的憐憫心,作者不是直陳其事,而是凄切婉轉地表明心意,圍繞著“情”“孝”二字反復陳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為命的苦況親情,表達對新朝寵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順祖母的哀哀衷情。
李密的《陳情表》把晉武帝感動了,皇帝不但準奏,而且“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可見此文感染力之大。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向誰陳情?
晉武帝。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采取懷柔政策,征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2)陳什么情?
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征,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
3)李密怎樣才能說服晉武帝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李密要想說服晉武帝,是應該先曉之以真情呢,還是喻之以大義?是的,李密先自訴家庭的悲慘境況,讓晉武帝一開始就落入凄苦悲涼的氛圍之中。
四、分析課文(一)。
1、齊讀第一段。
2、譯本段文字。
1)、實詞。
夙遭閔兇門衰祚薄,晚有兒息期功強近之親。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夙嬰疾病。
2)、古今異義。
不行至于成立。
3)、通假字。
閔—憫蓐—褥零丁—伶仃。
第一:半歲喪父,四歲母嫁,祖母撫養;
第二:年幼多病,九歲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兩輩單傳,內外無親,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邁,夙嬰疾病,臥床不起。
4、學生對照板述試背第一段。
五、結束語:
僅僅有第一段的悲苦說辭,能夠打動陰險多疑的晉武帝嗎?晉武帝會不會認為這是他為保留名節堅辭不仕的托辭呢?這個問題對于李密來說至關重要,這關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樣陳述的,我們下一節課再賞讀《陳情表》的其他章節。
課文陳情表的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四
a.識記重點實詞、虛詞和文言特殊句式等。
b.鑒賞文章構思技巧,揣摩語言準確、生動、形象的特點。
初中曾學過《出師表》,文章言辭懇切,真摯動人,表現孔明鞠躬盡瘁的忠心,也“常使英雄淚滿襟”,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
與《出師表》齊名的是李密的《陳情表》,人言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
后人說:“忠則出師,孝則陳情。”
a.對加重實詞進行解釋。
b.注意多義虛詞“以”
c.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你認為“情”在文中有哪幾層含義?試用文中的話概括。
(1)孝情。“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2)忠情。“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1)李密在陳請終養祖母這個請求時,碰到了什么困難?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李密處在二難境地,特別是李密乃亡蜀之臣,如不應詔,會招來殺身之禍。
(2)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變被動為主動的?
出于情,歸于理。李密首先陳述個人悲慘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孫的特殊關系,作為陳述的依據。繼則寫自己愿意奉詔,但又以劉病日篤,處于狼狽之境,借以博取晉武帝同情。再則抬出晉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準如所請。同時更表白了自己的心跡,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決方案。全文構思縝密,脈絡清楚,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先盡孝,再盡忠,亦合情合理。晉武帝閱表后,竟贊揚他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不但停詔,而且給予優厚待遇: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從這驚人的效果,足見這篇文章寫得多么成功。
有好的構思,還要有恰當的語言來表達,這樣,文章的力量才能發揮出來。《陳情表》明顯保留了賦的語言特點。《古文觀止》評論它的語言,說它“至性之言,悲惻動人”。
(1)用詞委婉,感情真摯。
《陳情表》所面對的是晉武帝這個特殊人物,所寫的又是他最敏感的問題。文中用了不少婉詞,比如不說“父死”,而說“慈父見背”,不說“母親改嫁”,而說“舅奪母志”;又用“猥以微賤”“犬馬怖懼”等典雅謙恭的語言,懇切真摯的語氣,多方表白自己的心跡,并以“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為誓,終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可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自己認為好的語言加以分析。
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崇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2)語言駢散并用。
借著排比、對偶句式整齊而和諧的節奏,反復強調語意,情感也得以加強,往往通過內容上的相互對立和相輔相成,來表達情緒上的起伏變化。如“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通過內容的對立,突出李密無所適從的心態。“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通過“祖母”與“臣”的兩情相依、相輔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讓學生找出另外的句子加以分析。
閱讀夏完淳《獄中上母書》中的一段,進一步體會文章真摯感情的表達形式和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對“孝”的再認識讓學生討論一下對“孝”的看法。封建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倫理觀,目的在于維護自己的統治,我們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長輩,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至今仍未過時。
課文陳情表的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五
1、研讀全文,體會作者至誠至真的情感。
2、學習用至誠的語言打動別人。
教學重點。
1、分析內容、結構,把握陳述的層次。
2、分析語言上的特色,體會情之深,語之切,理之透。
教學難點。
在吟誦中解讀作者所陳之情和陳情的藝術。
第一課時。
一、導入: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游必有方”就是要有遠大的志向,要去做有價值的事情,這樣才對得起父母的期盼,離家的艱辛。
“人孰能不老,百事當以孝為先!”所謂孝順,就是說為人子女應該對父母長輩能夠時時噓寒問暖,父母年老體弱,應該多抽出閑暇時間陪伴左右。《論語》中對“孝”的強調,注重的是情感與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質的滿足。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幾千年來,“孝”一直是整個民族精神的支柱。孝不單單是讓人可以老有所終,老有所養,孝更是對每個人自身責任感,家庭責任感乃至社會責任感的一種要求和約束。
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陳”是陳述的意思。
二、讀課文,回答問題(文中找)。
1、作者為何上表陳情?——除臣洗馬,辭不就職。(不想到晉朝為官)。
2、為什么不想到晉為官?——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3、為什么祖孫如此情深似海,可以使李密放棄高官厚祿不愿廢離?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扶養。
穿插介紹李密生平(作者詳細介紹見課文):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無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以“孝”名于鄉里。李密為人剛正,其才氣在當時也是出類拔萃的,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應召。后來晉武帝征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于是寫下了《陳情表》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為理由婉言辭謝。
4、進一步發問:李密在文中明確表明不想到晉為官嗎?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忠”與“孝”的矛盾,也許是每個朝代的文人都會遭遇的困境。事實上,李密之所以拒絕出仕,不僅僅是為了祖母,還有自己避禍的因素。李密對蜀漢還念念于懷,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那個時代是一個人人自危的年代,多少有一點本事的人,都遭遇了慘死的結局。問題就在于,在那樣一個君臣猜忌、相互不信任的年代,你就算陳述的是真情,也是會遭到人們的懷疑的。于是,作者反復表明心跡,申述自己的苦衷。我是不矜名節的,我的本意也是愿意做官的,實在是為了盡孝。
課文陳情表的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六
李密。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愍一作:憫煢煢孑立一作:獨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祖母一作:祖母劉)。
文章簡介。
《陳情表》為西晉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暢達。該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
晉武帝征召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不愿應詔,就寫了這篇申訴自己不能應詔的苦衷的表文。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委婉,辭意懇切,語言簡潔生動,富有表現力與強烈的感染力。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翻譯/譯文。
臣李密陳言:我因命運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父親就棄我而死去。我四歲的時候,舅父強迫母親改變了守節的志向。我的祖母劉氏,憐憫我年幼喪父,便親自撫養。臣小的時候經常生病,九歲時不能走路。孤獨無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沒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門庭衰微、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兒子。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里又沒有照應門戶的童仆,生活孤單沒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劉氏又早被疾病纏繞,常年臥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藥,從來就沒有離開她。
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著清明旳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旳太守,察舉臣為孝廉,后來又有名叫榮旳刺史推舉臣為優秀人才。臣因為供奉贍養祖母旳事無人承擔,辭謝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太子旳侍從。我憑借卑微低賤旳身份,擔當侍奉太子旳職務,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所能報答朝廷旳。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怠慢不敬。郡縣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縣旳長官登門督促,比流星墜落還要急迫。我很想奉旨為皇上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旳病卻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旳私情,但報告申訴不被允許。我是進退兩難,十分狼狽。
我想晉朝是用孝道來治理天下旳,凡是年老而德高旳舊臣,尚且還受到憐憫養育,況且我孤單凄苦旳程度更為嚴重呢。況且我年輕旳時候曾經做過蜀漢旳官,擔任過郎官職務,本來就希望做官顯達,并不顧惜名聲節操。現在我是一個低賤旳亡國俘虜,十分卑微淺陋,受到過分提拔,恩寵優厚,怎敢猶豫不決而有非分旳企求呢?只是因為祖母劉氏壽命即將終了,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樣。我如果沒有祖母,無法達到今天旳地位;祖母如果沒有我旳照料,也無法度過她旳余生。祖孫二人,互相依靠而維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廢止侍養祖母而遠離。
我現在的年齡四十四歲了,祖母現在的年齡九十六歲了,這樣看來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的日子還很長,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很短。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夠準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能明白知曉的,天地神明,實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憐憫我的誠心,滿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著應當殺身報效朝廷,死了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我懷著像犬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來使陛下知道這件事。
課文陳情表的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七
1、根據生活常識,請學生交流對小草和大樹的認識。
2、課文所寫的夏洛蒂成才的故事為什么要以“小草和大樹“為題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交流理解。在交流過程中,老師相機指導,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形成板書:
小草
家庭不幸,艱難謀生
立志寫詩,遭遇打擊
反思權衡,開拓新路
孜孜不倦,敲開文學圣殿的大門
大樹
三、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
2、朗讀思考;哪些自然段講的是一個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來。
3、學生默讀思考,同桌交流。
4、指名說說全文共寫了幾個方面的內容,教師適當點撥。
5、請學生概括出全文主要內容
四、指導寫字。
1、師重點指導。
2、學生寫字
3、展示評議
五、布置作業。
課文陳情表的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八
a、識記重點實詞、虛詞和文言特殊句式等。
b、鑒賞文章構思技巧,揣摩語言準確、生動、形象的特點。
初中曾學過《出師表》,文章言辭懇切,真摯動人,表現孔明鞠躬盡瘁的忠心,也“常使英雄淚滿襟”,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
與《出師表》齊名的是李密的《陳情表》,人言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
后人說:“忠則出師,孝則陳情。”
a、對加重實詞進行解釋。
b、注意多義虛詞“以”
c、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你認為“情”在文中有哪幾層含義?試用文中的話概括。
(1)孝情。“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2)忠情。“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1)李密在陳請終養祖母這個請求時,碰到了什么困難?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李密處在二難境地,特別是李密乃亡蜀之臣,如不應詔,會招來殺身之禍。
(2)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變被動為主動的?
出于情,歸于理。李密首先陳述個人悲慘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孫的特殊關系,作為陳述的依據。繼則寫自己愿意奉詔,但又以劉病日篤,處于狼狽之境,借以博取晉武帝同情。再則抬出晉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準如所請。同時更表白了自己的心跡,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決方案。全文構思縝密,脈絡清楚,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先盡孝,再盡忠,亦合情合理。晉武帝閱表后,竟贊揚他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不但停詔,而且給予優厚待遇: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從這驚人的效果,足見這篇文章寫得多么成功。
有好的構思,還要有恰當的語言來表達,這樣,文章的力量才能發揮出來。《陳情表》明顯保留了賦的語言特點。《古文觀止》評論它的語言,說它“至性之言,悲惻動人”。
(1)用詞委婉,感情真摯。
《陳情表》所面對的是晉武帝這個特殊人物,所寫的又是他最敏感的問題。文中用了不少婉詞,比如不說“父死”,而說“慈父見背”,不說“母親改嫁”,而說“舅奪母志”;又用“猥以微賤”“犬馬怖懼”等典雅謙恭的語言,懇切真摯的語氣,多方表白自己的心跡,并以“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為誓,終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可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自己認為好的語言加以分析。
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崇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2)語言駢散并用。
借著排比、對偶句式整齊而和諧的`節奏,反復強調語意,情感也得以加強,往往通過內容上的相互對立和相輔相成,來表達情緒上的起伏變化。如“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通過內容的對立,突出李密無所適從的心態。“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通過“祖母”與“臣”的兩情相依、相輔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讓學生找出另外的句子加以分析。
閱讀夏完淳《獄中上母書》中的一段,進一步體會文章真摯感情的表達形式和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對“孝”的再認識讓學生討論一下對“孝”的看法。封建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倫理觀,目的在于維護自己的統治,我們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長輩,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至今仍未過時。
課文陳情表的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九
《陳情表》是出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5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這個單元學習古代抒情散文,主要目的是領略“辭”“序”“表”等不同的文體風格和語言韻味,讓學生在體會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礎上,掌握借助背景材料來分析理解作品的鑒賞方法。
這篇文章是李密向晉武帝上的一篇奏章。主旨是申述自己“不就職”“乞終養”的想法。朝廷征召,李密作為蜀漢舊臣,如不應召,則有自矜名節、不與朝廷合作之嫌。但相依為命的祖母老邁,又不能遠離出仕。李密本著以情動人的目的,從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層層推進,悉心說服武帝體恤下情。結果武帝不僅同意他的請求,還“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本文是學習“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抒情技巧的典型范例,同時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忠”“孝”含義的認識,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經過前四個必修模塊的學習,學生已有一定的閱讀淺易文言文的基礎,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大體讀懂文章內容;基本學會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以及句式的意義或用法。學習本文,學生一般能感知文章的主旨,并會受到形象、生動的語言的感染。但文章古今異義詞很多,雖有注釋,仍會給學生閱讀造成障礙。理解本文縝密的構思、委婉的表達以及古人寧可不做官也要奉養長輩的“孝情”則是學習的難點。
一、依據課標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學目標,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正確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用教材教”,利用這個素材和思路,達到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二、教學應突出本文的語文科特點:文言文、文學作品、略讀課文。注重課文整體把握和體驗,關注學生能力的遷移,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評價、點撥的作用,并利用班級多媒體提高課堂效率。
三、閱讀鑒賞,“讀”是“賞”的前提。特擬本文的教學方法為:自主(自學)——討論(小組學)——交流(師生學)。課前預習要求為:
1、結合頁下注,疏通文意。
2、思考文章內容(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么寫?)。學生如果預習不深入,就可能缺乏情感體驗和思想感悟,就難以達到有價值的表達和交流。為拓展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特預設一些輔助性討論問題。
一、認知目標。
1、重點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2、“表”的文體風格和語言韻味。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師生交流,學習以情動人的語言表達技巧。
2、通過誦讀,豐富文言語感,提高誦讀能力。
三情感目標。
了解以情動人的重要性,理解“忠”“孝”的含義。
重點與難點。
重點:結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時代背景,解讀作者之“情”,體會本文“悲惻動人”的原因。
難點:理解本文多角度、層層深入的陳述方式,體會情之深,理之透;理解“忠”“孝”的含義。
第一課時。
一、基礎知識學習。
二、鑒賞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行文思路。
一、導語與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習過諸葛亮的《出師表》。千百年來,人們常把它和李密的《陳情表》并提。原因何在?這節課讓我們一塊走進《陳情表》探個究竟。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種,《文心雕龍章表》中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表”這種文體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為內容,如《出師表》。
(解說:有關作者和背景知識,可根據需要,適時穿插。)。
二、預習檢查。
1、基礎知識(展示投影,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予以相應的評價、點撥)。
(1)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終鮮兄弟、外無期功強近之親、除臣洗馬、四十有四。
(2)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加點詞語。
(解說:了解學情,夯實基礎。正音目的在于加深學生對因義定音的認識,并為誦讀作準備。詞義解釋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拓展,如聯系《孔雀東南飛》中“見”的用法;聯系“媳”的造字法理解“息”的義項。)。
三、分組討論。
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默讀全文。然后分組討論:
1、疑難文句。
2、文章內容:“陳”了哪些情?是如何“陳”的?為什么要“陳”這些情?
(教師巡行,傾聽。)。
四、全班交流。
1、針對上述討論內容,各小組選派代表匯報結果,展示其個性化解讀。
2、教師對交流結果進行評價、點撥。
3、教師用多媒體逐層展示“板書”,進行小結(見“板書設計”),并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學習本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表達技巧:要想讓別人真正體諒自己,聽從自己,必須先動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義。
五、學生有感情的自由誦讀課文,體會作品的情感。
六、作業布置。
1、《晉書·李密傳》中說,武帝讀完《陳情表》后贊嘆道:“士之有名,不虛然哉!”請你站在武帝的角度,談談本文深深打動他的原因。
2、整理文中的古今異義詞、虛詞“以”的意思用法。
3、熟讀背誦課文。
(解說:作業1變換角度設問,訓練分析、綜合、應變能力,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難點;2、3為識記之用。)。
附:輔助性討論問題:
(根據學生討論交流的情況決定是否使用和使用方式。)。
1、李密申述祖母需要自己終養的理由有哪些?
(文中概括性的語句是: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1)對己恩深。
(2)境況凄涼。
(3)供養無主。
(4)孝乃人之本性。
(解說:引導解讀作者多方陳述之“孝情”。)。
2、假設你是晉武帝,正與李密面談,李密直接提出盡孝的請求,你會答應他嗎?
(解說:引導學生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時,應結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時代背景知人論世,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行文思路。)。
(1)開篇痛陳凄苦身世,把對方帶進悲愴酸楚的環境氛圍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
(2)對朝廷的征召表達隕首難報的感激之情,討取歡心。
(3)用晉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綱領為自己“辭不赴命”辯護,為“終養”找出一個響亮的“法”據。
(4)直陳“少仕偽朝”之事實,剖白心跡:一仕偽朝“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二在圣朝“寵命優渥,豈敢盤桓”,表白無意抗旨,讓晉武帝消除疑慮,明白自己的忠心,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5)以祖母病篤慘境打動晉武,讓他明了祖母病重是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
(6)以年齡對比的方式說明盡節日長,報劉日短,從而提出先盡孝后盡忠這一解決矛盾的辦法,使“理”更加周全。
(7)以“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起誓動情。
(解說:引導學生理解本文層層深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表達技巧)。
課文陳情表的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十
譯文。
原文。
臣子李密陳言:臣子因命運不好,小時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經過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親改了嫁。我的奶奶劉氏,憐憫我從小喪父又多病消瘦,便親自對我加以撫養。臣子小的時候經常有病,九歲時還不會走路。孤獨無靠,一直到成家立業。既沒有叔叔伯伯,也沒有哥哥弟弟,門庭衰微福氣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兒子。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里又沒有照管門戶的僮仆。孤孤單單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劉氏很早就疾病纏身,常年臥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藥,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她。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著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時候太守逵,推舉臣下為孝廉,后來刺史榮又推舉臣下為秀才。臣下因為沒有人照顧我祖母,就都推辭掉了,沒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洗馬。像我這樣出身微賤地位卑下的人,能夠去服待太子,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縣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門督促,十萬火急,刻不容緩。我很想遵從皇上的旨意立刻為國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又不見準許。我是進退維谷,處境十分狼狽。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故舊老人,尚且還受到憐惜養育,何況我的孤苦程度更為嚴重呢?而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漢的官,歷任郎中和尚書郎,本來圖的就是仕途通達,無意以名譽節操來炫耀。現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實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優厚,怎敢猶豫不決另有所圖呢?但是只因為祖母劉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樣子,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沒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余生。我們祖孫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為這些我的內心實在是不忍離開祖母而遠行。臣下我今年四十四歲了,祖母今年九十六歲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的日子還長著呢,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夠準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愿。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親眼目睹、內心明白,連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憐憫我愚昧至誠的心,滿足臣下我一點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著當以犧牲生命,死了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懷著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聞達。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課文陳情表的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十一
1.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
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行文思縝,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和駢散結合形象生動的語言藝術。
本課主要是以情動人,在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之后,讓學生找出敘述作者苦情、親情、忠情的語句,進而分析作者敘事陳情怎樣逐層深入,達到乞終養的目的。
朗誦法、討論法。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蘇軾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陳情表》這篇文章,感悟李密所陳述的情。
1、討論:在陳請終養祖母這個要求時,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難?
引導:“臣之進退,實為狼狽”,處于忠與孝的矛盾中。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了“孝情”?
第一段,請一二組同學朗讀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忠情”?
第二段,請三四組同學朗讀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這樣一個二難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不僅達不到陳請的目的,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下面我們來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變被動為主動的。
提示:作者首先陳述個人遭遇,祖母情深,作為陳情依據;繼寫進退兩難的狼狽境地,博取晉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
引導:晉武可能會說,既然你要終養祖母以盡孝心,為什么在蜀漢你又出來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這段歷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跡:一仕偽朝“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二在圣朝“寵命優渥,豈敢盤桓”讓晉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引導:作者以列數字作對比的方式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這一解決矛盾的辦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晉武帝置疑,不得不答應李密的陳請。
提示: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忠后盡孝。(投影)。
5、小結:將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調整一個位置,先講理后講情好不好?
引導:出于情,歸于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總之,全文首先陳述個人悲慘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孫的特殊關系,作為陳情的依據。繼則寫自己愿意奉詔,但又以劉病日篤,處于狼狽之境,借以博取晉武同情。再則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準如所請。同時更表明自己心跡,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案。全文構思縝密,脈絡分明,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請輕聲朗讀課文,
學生找出敘述作者苦情、親情、忠情的語句。
引導:“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地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以狼狽比喻進退為難的情境,形象生動。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似犬似馬,忠懇之情,怖懼之態溢言表。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引導:1、李密反復強調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
文章言辭懇切,真摯動人。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把兩者相提并論,有“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說法。
引導:2、李密對蜀漢念念于懷,他曾說劉禪“可次齊桓”。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
《陳情表》的動人之處就在于它陳孝情情真意切。希望李密對祖母的烏鳥深情能讓我們有所感悟,有所行動,為親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卻真誠的回報。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祖孫情深(盡孝)盡孝日短先盡孝。
君臣義重(盡忠)盡忠日長后盡忠。
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
課文陳情表的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十二
《采薇》中詩人把他置于家國、忠孝的宏大矛盾的背景之下,就顯現出小人物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使得人物形象立刻有了足夠的張力和視點。
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
3、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
4、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一課時。
一、了解《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3、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宋代朱熹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二、學習《采薇》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及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4、賞析: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讀罷全詩,我們仿佛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三、布置作業
背誦最后一段。
課文陳情表的教學設計(匯總13篇)篇十三
一體會本文作者準確、生動、形象的用語,節奏的抑揚頓挫。
二學生誦讀能力訓練。
三深化學生對“忠”“孝”的認識。
一、鞏固強化。
1.學生分組交流討論前課布置的作業1、2。
2.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回答情況適時評價、點撥。
二、咬文嚼字。
有好的構思,還要有恰當的語言表達,這樣文章的力量才能發揮出來。請從文中找出你認為富有表現力、感染力的語句,從句式、用詞、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等方面品味其藝術效果。
例如: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四字駢句,按時間順序敘述,語勢連貫緊湊,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2.“既無伯叔,終鮮兄弟。”“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以長幼、內外皆無,顯示自己的孤苦伶丁。用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富有表現力。)。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以落日喻人命,貼切的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富有感染力。)。
4.“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的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解說:品味本文的用語,豐富學生的詞匯和表達。)。
三、誦讀訓練。
利用多媒體播放樂曲《感恩的心》(學生都很熟悉)作誦讀配樂,為學生深入體會課文的深情營造氛圍。
1.全班有感情的齊讀課文。
2.誦讀能力強的學生范讀課文。
3.師生交流誦讀方法。
四、拓展延伸。
參考理由一: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摯情,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
參考理由二:對蜀漢有念舊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集團內部勾心斗角,矛盾錯綜復雜,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對官場厭倦;或想做官,但因對晉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總之,此刻他不想奉詔仕晉,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
(解說:此為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圓其說的闡述獨到見解,發展創新意識。)。
2.思考討論: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有這么一段話:“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關于“忠”與“孝”,有人認為,是統治者用于維護自身統治提出的封建思想觀念;有人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至今仍未過時。請自選角度,談談你的看法,可聯系古今人物、事件、有關論述。
(解說:此為實踐性問題,針對本文特點、目前“忠孝”觀念日益淡薄的社會環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社會發展需要,通過討論,引導學生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養。)。
五、教師對學生課堂表現進行小結。
六、作業布置。
1.查閱資料(如任繼愈先生《談談孝道》等),將自己對“忠孝”的認識加以整理,寫成文字。
2.背誦全文。
陳情表。
李密。
訴苦情(……)求體恤。
明孝情(……)告心愿。
情感恩情(……)討歡心動之以情。
文本框:層層深入表忠情(……)消疑慮。
引法理(以孝治天下)找依據。
理說情理(先盡孝后盡忠)解矛盾曉之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