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案是指適用于高一年級學生的教學計劃,旨在幫助他們掌握基礎知識和培養學習方法。如果您需要一些有關高一教案的好文推薦,以下是一些精選的范文,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高一歷史教案(熱門18篇)篇一
(1)了解我國古代冶金、制瓷、絲織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2)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的史實,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大量的歷史圖片,指導學生欣賞一些精湛的手工業藝術品,提高學生探究古代手工業的興趣。
(2)運用歷史材料引導學生歸納古代手工業產品的基本特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與才智,認識到古代許多手工業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以及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和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我國古代冶金業、制瓷業和絲織業領域重要的生產技術,民間手工業的發展、“絲綢之路”、“瓷器大國”。
教學難點: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
教學工具。
幻燈片。圖片。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課前播放音樂,借以渲染氣氛,使學生很快進入新課的學習情境之中。
(二)導入新課:以圖片創設情境,模擬拍賣會,請學生給圖片中的青花瓷器出價,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導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本課內容分三部分來教學。
首先釋題:講清手工業的概念、產生和形式。
然后開始講述第一部分“一、素稱發達的官營手工業”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1節,想一想:什么是官營手工業?
(2)然后請學生仔細閱讀教材第2-4節,想一想:中國古代官營手工業領先世界的表現又有哪些呢?(培養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歸納問題的能力),這是本課的重點,在教學中主要通過看、讀、比、析來突破。
(一)高超的冶金技術。
在講述這一內容時,先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歸納出古代冶金技術的發展變化,然后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指導學生欣賞一些精湛的手工業藝術品。
(二)享譽世界的制瓷業。
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精美的圖片,然后請一學生概述我國制瓷業的發展過程。
(三)異彩紛呈的絲織業。
先出示一段材料,讓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絲織業的地位,然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講述絲織業的發展歷程,并利用多媒體顯示圖片。
過渡:通過上述內容,我們了解了中國官營手工業的情況,下面我們再來看一看民間手工業的狀況又是如何的。“二、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
1、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歸納概述民間手工業分為幾種?其發展過程又如何?
3、由此可知,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是我國古代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試通過表格比較三者的區別(讓學生分組展開擂臺賽)。
過渡:中國古代手工業不但歷史悠久,還享譽世界,開始講述第三個內容“三、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11內容,請一學生講述中國古代手工業在世界的地位?
1、絲綢大國(出示《絲綢之路》地圖,指導學生結合地圖加深了解)。
2、瓷器大國(出示《群神宴》圖,讓學生了解中國瓷器對歐洲國家的影響),再設置一個合作探究: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征是什么?(學生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本課小結:新課講完后,引導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回顧總結,加深理解。
(五)隨堂練習:再設置一組同步練習,鞏固新知,強化能力訓練。
課后小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課教學設計精選手工業精品的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優秀文明的崇敬之情,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新課標的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師生互動,步步對重點、難點進行剖析,并通過表格進行歸納總結。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本課的知識容量大,整堂課完成得不錯,只是時間較緊,要求熟練應用手段,教學語言力求簡潔。
課后習題。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有哪些特征?如何保存我們的傳統工藝?
板書。
一、素稱發達的官營手工業。
二、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
三、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
高一歷史教案(熱門18篇)篇二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學們,大家好!我的說課內容選自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我將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的第一課,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統一,了解科舉取士制度的創建和大運河的開通,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課本由隋的統一、開通大運河、開創科舉取士制度、隋朝的滅亡四個子目構成。主要講述了隋朝結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后,因為隋文帝的勵精圖治出現了繁榮的景象,卻又在隋煬帝的急政下迅速走向滅亡的過程。
從歷史的發展邏輯來看,在隋文帝的勵精圖治下,隋朝政治統一集權,經濟繁榮富足。但因為隋煬帝的好大喜功,他的“大業夢”直接導致了隋朝二世而亡。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主題定為“繁盛一時的隋王朝”。根據教學主題將內容整合成四個部分——隋朝的建立-再造統一、治國的智慧-開皇之治、開通大運河-溝通南北、隋朝的滅亡-警世恒久。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某普通初中七年級學生。
從學生知識儲備來看,在日常生活中對隋朝有所了解,但在影視劇等文化產品影響下對隋朝出現偏見與片面的認識。因此,本課在以上整合的子目下,補充相關歷史故事,以建構基礎知識,學生通過故事展開新課學習。
從學生的思維特征分析,處于“形式運算階段”,擁有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能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但還不能對歷史事件有全面與深入的認識。針對這一情況,我將對一些重要問題組織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相互交流中進一步思考問題。
三、教學目標。
在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課標要求,整合三維目標,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通過展示紀年表與講述兩位帝王的主要事跡,學生了解相關史實,完成歷史時空觀的建立。
2、通過材料展示和分析對比,了解開創科舉制度的背景、內容及其意義。
3、通過展示地圖、貼紙的方式,了解大運河開通的目的以及概況。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情分析,結合教學目標,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是:了解開創科舉制度的影響;掌握大運河的概況及意義。重點在于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是本課主線下的突出表現部分。只有正確理解科舉制度及大運河的內容,才能充分理解隋朝的繁盛以及隋朝速亡的原因。
本課難點為:了解隋朝滅亡的原因及其教訓。難點是理解與領會知識點深層次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本課中需重點攻克部分。學生因為后人評價及影視作品的影響,往往不能客觀評價隋煬帝,以及正確認識隋朝滅亡原因。
五、教法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攻克難點,提高學生接受程度,我將采用講授法、圖示法、史料分析法和問題探究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教法包含學法,學法體現教法,因此,與教法相對應的學法是觀察法、材料分析法、自主學習法與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分析,教學過程將以遵循“以思維沖突引起學習興趣”、“以故事講述建構基礎”、“以開放性問題升華歷史認識”的三大指導思路。“以思維沖突引起學習興趣”,旨在通過調動學生固有思維與歷史現實的矛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故事講述建構基礎知識”,通過講述隋文帝發跡史、兩個皇帝的治國措施、隋煬帝的主要事跡,讓學生擁有必要的基礎知識,同時突出本課重點。最后以“開放性問題升華歷史認識”,以總結性的開放問題調動學生思維和課堂討論,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以三大思路設計下的教學過程,同組為整體,激發學習興趣、突出課程重點,攻破教學難點。
1、導入部分:
精彩的導入能吸引學生興趣。
2、第一子目:隋朝的建立-再造統一。
先展示歷史紀年表,使學生認識到隋朝統一的意義以及完成歷史時空觀念的建立。
接著以隋文帝的發跡故事和伐陳之戰的故事,讓學生了解隋朝得以建立的歷史背景,引出思考題一。再通過對四則材料進行分析,完成思考題,從而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
3、第二子目:治國的智慧-再造統一。
從“開皇之治”這一稱呼的意義出發,讓學生了解隋文帝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較大發展。據此帶領學生學習政治與經濟兩方面的措施。
政治方面的科舉制度是本課重點,我將通過講述王凝之與房玄齡的故事,對比兩種選拔制度,讓學生思考討論科舉制的影響,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經濟方面,則通過視頻讓學生感受隋初百廢待興的經濟狀況,并結合書本知識簡介隋文帝的經濟措施。
最后通過史料數據,讓學生體會到隋朝經濟的繁榮。
4、第三個子目:開通大運河-溝通南北。
我將首先向同學們拋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幾乎在修建洛陽城的同時,隋煬帝還要開鑿大運河。引發學生思考。
接著通過分析一首民謠以及對隋朝疆域圖進行探究,幫助學生梳理開鑿大運河的真實用意。
然后通過自制地圖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并總結出1+2+3+4+5的口訣,加深學生對大運河概況的理解與記憶。
5、第四個子目:隋朝的滅亡-警世恒久。
以“印象隋煬帝”作為引入,展示隋煬帝的“大業夢”政績,通過后人的刻板印象與歷立體的隋煬帝對比,激發思維矛盾,引起學生探究熱情。
接著通過三則材料,以“大業夢”與民不聊生、動蕩再起的社會情況做比較,引出思考題三。并結合史料分析隋朝滅亡的原因。
正確認識隋朝滅亡是本課的難點,為了升華同學們的歷史知識遷移能力,我將以小組討論,探討思考題四。以突破本課難點,培養同學們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最后以隋煬帝戲劇性的下場,結束本次的新課學習。
6、課堂小結。
將以中考題目,當堂檢測學習成果。
七、板書設計。
最后板書設計方面,我采用綱要式板書,直觀、清晰地展示本課的主題和線索,充分體現條理性和邏輯性。得出“繁盛”、“一時”是隋朝的朝代特征。
高一歷史教案(熱門18篇)篇三
style="color:#125b86">【一】
1、經典力學產生的背景:
(1)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也對科學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2)資產階級迫切需要自然科學作為其理論武器。
2、伽利略的成就:
(1)伽利略通過實驗證實,外力并不是維持運動狀態的原因,只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
(2)他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等物理學定律,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為后來經典力學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3、牛頓的成就:
(1)確認了物體宏觀運動的規律。
(2)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3)提出了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了一個以實驗為基礎、以數學為表達形式的牛頓力學體系,即經典力學體系。
二、相對論的創立。
1、相對論提出的歷史背景:
20世紀,隨著物理學研究的進展,經典力學無法解釋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問題,面臨著挑戰。
2、相對論的主要內容:
(1)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經過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相對論。
(2)內容:包括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認為,物體運動時,質量會隨著物體運動速度增大而增大,同時空間和時間也會隨著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廣義相對論認為,空間和時間的性質僅取決于物質的運動情況,也取決于物質本身的分布狀態。
(3)意義:相對論的提出是物理學領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深刻地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它也發展了牛頓力學,將其概括在相對論力學之中,推動物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量子論的誕生與發展。
1、1900年,為了解決熱輻射理論上的疑點,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山了量子假說。這一假說宣告了量子論的誕生。
2、愛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論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應。
3、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有關原子的量子理論。20世紀30年代,量子力學建立起來。
4、意義:
(1)量子論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取得革命性的進步,成為20世紀最深刻、最有成效的科學理論之一。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
(2)相對論和量子論彌補了經典力學在認識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方面的不足。它們的提出,不僅推動了物理學自身的進步而且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高一歷史教案(熱門18篇)篇四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鴉片戰爭前夕,清朝封建統治面臨嚴重危機;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和對外擴張;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和危害;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鴉片戰爭的開始,擴大和結束;中國軍民反抗侵略的斗爭.
思想目標:鴉片戰爭是英國為把中國變為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而蓄意發動的侵略戰爭;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林則徐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清政府的腐敗和落后導致了鴉片戰爭中中國的失敗,"落后就要挨打"是鴉片戰爭留給我們的教訓,使學生樹立發奮圖強,振興中華的理想和目標.
能力目標: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認識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系;通過對鴉片戰爭中中國戰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運用史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鴉片戰爭發生的歷史背景和起因.
教學難點:運用史實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
教學方法:問題—閱讀—共析式,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向教材,通過由淺入深的思考,逐步理解和剖析教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按照鴉片戰爭的發生原因,發展進程,結果及影響理清知識線索,把握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處理史料的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初,高中學習側重點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
教學程序:。
2,指導學生概括引言的知識線索.
講授新課:。
提出問題,指導學生閱讀:。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社會狀況如何。
鴉片戰爭前夕的世界發展狀況如何。
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哪些危害。
如果沒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英國是否會發動戰爭。
你怎樣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指圖簡述鴉片戰爭的主要過程.
結合史實分析鴉片戰爭中中國失敗的原因.
師生共同分析,解決問題。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
指導學生從政治,經濟,對外政策,軍事等四個方面比較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認識戰爭爆發的必然性,解決1,2題.
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要求學生簡單理解出超和入超的概念.
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危害:指導學生閱讀材料,進行分析.
林則徐的禁煙運動:通過上一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分析出禁煙的原因;簡單分析禁煙措施;通過原因和措施的分析,理解禁煙運動的偉大歷史意義,加深對林則徐是民族英雄的認識.
在以上內容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第四個問題,幫助學生全面認識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進而認識鴉片戰爭的性質.
鴉片戰爭的經過。
指導學生讀圖《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要求學生結合地圖,形成正確的空間概念,理清英軍的侵略路線和中國軍民反抗侵略的斗爭線索.
課堂小結:1,鴉片戰爭中中國戰敗的原因。
引導學生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思考,具體從戰前力量對比,戰爭中雙方的準備,兩國制度的優劣入手比較.
2,學生論述本節要點。
布置作業:鴉片戰爭的原。
高一歷史教案(熱門18篇)篇五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1.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
分封制。
【學習導航】。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2.思考一下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采用什么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夏
商
西周。
課堂反思:
(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獲和困惑)。
高一歷史教案(熱門18篇)篇六
style="color:#125b86">【單元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過改革鮮卑族逐漸實現了由游牧生產方式向農耕生產方式的過渡,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為隋朝完成統一奠定了基礎。
【引言分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紀,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緩解-x和社會-,發展生產,鞏固統治。
3、改革的兩個階段:馮太后主持下的改革與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義:促進民族融合,推動了北魏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進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活動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統一黃河流域。
1、閱讀課本p32,說說北魏政權是我國北方哪一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什么時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根據課本p32最后一段,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三方面,概括黃河流域統一的意義。
3、根據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經濟、政治上帶來的影響。
【活動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閱讀p33“社會改革迫在眉睫”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
2、閱讀p34“馮太后與孝文帝”一目,簡要分析馮太后對孝文帝改革的影響。
孝文帝改革是在馮太后的影響和直接推動下進行的。
(1)馮太后臨朝聽政,積極推動學習漢族先進文化;。
(2)對孝文帝進行系統嚴格的漢文化教育;。
(3)馮太后死后,孝文帝繼續推動其改革政策。
【活動3】結合活動1、2的問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階級-x和民族-x激化,社會動蕩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馮太后掌握實權,積極推行漢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漢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材結構】。
1、前期:馮太后主持,創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遷都洛陽、移風易俗。
【活動1】閱讀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馮太后的改革。
1、馮太后的改革的重點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2、馮太后改革的意義:促進了經濟恢復發展,鞏固了政權,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礎。
【活動2】490年馮太后病逝,孝文帝繼續改革。閱讀p37—39,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高一歷史教案(熱門18篇)篇七
(一)農業。
1、鐵制農具的使用。
要求學生記住我國鐵器出現的最早時間、使用鐵器的最早時間、春秋戰國鐵制農具使用情況。理解鐵制農具使用的重要意義。
2、牛耕技術。
要求學生記住牛耕技術開始使用推廣的時間,掌握牛耕技術運用的歷史意義。同時,使學生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長達五百余年,牛耕技術的逐步推廣是漸進的過程,且受農戶經濟條件的制約。
3、水利事業的發展。
讓學生掌握當時中原地區普遍使用的灌溉農田工具是桔槔。根據書中的地圖,要求學生記住春秋戰國時期興修的主要水利設施。
(二)手工業。
要求學生通過列表的方式,總結春秋戰國時期,手工業的發展情況。
(三)商業。
要求學生記住當時主要的商品、重要的商業中心。
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
使學生了解: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私田。私田的主人采用新的剝削方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這種新的剝削方式使私田主人與耕種者之間形成了新的生產關系,即封建地主與封建農民之間的關系。
三、春秋戰國時期的改革和變法。
1、春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
指出春秋時期,各國通過改革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重點介紹齊國管仲改革和魯國的“初稅畝”。
2、戰國時期的改革。
首先,讓學生理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變法的大背景。
其次,簡要介紹吳起變法和李悝變法。
最后,重點講解商鞅變法以及歷史意義。
重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改革。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適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現,為進一步改革殘存的奴隸制,運用政權的力量,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初齊國和魯國的稅制改革,戰國時的李悝變法、吳起變法、鄒忌改革和商鞅變法。其中最典型、成效的是秦國商鞅變法。
從改革的內容來說,主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政治上,主要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加強封建君主專制。經濟上,消除奴隸制土地制度,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發展生產。軍事上,獎勵軍功,提高軍隊戰斗力。
從改革的作用和效果來看,因為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內部階級力量的差異,其效果是不同的。齊國等國雖較早的過渡到封建社會,但由于舊貴族勢力較大,變法受到很大阻力,所以變法不徹底。有的國家出現了內亂,政權不穩定。只有秦國借鑒了各國變法的經驗,改革比較徹底,功效。總起來看,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打擊了奴隸主貴族,廢除了奴隸制政治經濟制度,鞏固和發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經濟制度,大大促進了封建制的建立和發展。
重點——鐵器的使用和牛耕對社會生產的促進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標志著我國生產力的顯著提高。而牛耕技術的推廣,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是農業動力的革命,有助于農業勞動力的解放。生產力的提高,導致大量私田的出現,封建剝削方式、生產關系也隨之出現。經濟基礎的變化,引起各國政治改革。通過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及封建制度得以確立。我國進入的封建社會。
難點——春秋戰國時期改革、變法運動發生的必然性。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農業生產大大提高,出現了大量的私田。與之相伴,出現了封建生產關系和封建剝削方式。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走向瓦解。由于經濟基礎發生變化,導致上層建筑也隨之改變。各國為了適應經濟的發展先后進行變法,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起封建制度。因此說,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易錯問題。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第一動力,是一切歷史現象的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是春秋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現,使社會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公田”外,新開墾的“私田”將成為可能的和需要的了。所以,私田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都是因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易錯問題——西南地區的開發始于戰國時期。
我國西南地區的開發始于戰國時期,而不是漢武帝在西南地區設置郡縣開始。早在戰國時期的秦國開始開發西南,秦國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這是開發西南地區的開始。開發西南地區的開始與中央政權設置郡縣地方行政機構是兩個不同的歷史現象。
高一歷史教案(熱門18篇)篇八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活動目的]。
秦始皇是我國歷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過很多事情,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通過小品、討論的形式,進一步認識秦始皇的是非功過。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找一找和議一議。
首先,我們要把全班同學按你們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組和暴君組兩大組,各大組再分成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小組,分頭搜集材料。政治家組的同學,要想盡辦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以論證他是個杰出政治家;暴君組的同學則要尋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論證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們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組內互相交流,并把它們—一制成小卡片。方便我們在討論課上使用。再推薦膽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學作為組的討論代表。
二、說一說。
你準備好了嗎?你想在同學們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嗎?來吧,參與我們的討論課,來。
(1)營造環境氣氛:請書法好的同學在黑板寫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還是暴君,教室四周貼幾張同學們親手畫的秦始皇漫畫像,桌椅擺成兩大組面對面坐的形式,討論代表席擺上政治家暴君字樣。
(2)討論課:選舉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討論。大家討論時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鐘發言時間,同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補充時間不超過一分鐘。
(3)最后有請老師或同學為討論課做歸納總結,為同學們指明客觀認識歷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表揚敢于創新,能提出不同于傳統觀點的論點的同學。
三、寫一寫(課堂小結)。
通過對秦始皇的討論,你學到什么?你能正確認識自己嗎?
高一歷史教案(熱門18篇)篇九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它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成為人類歷史的轉折點。首先,一戰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產物,是長期以來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的總爆發。它改變了歐洲、亞洲的政治格局,使歐洲對世界的領導地位開始削弱,并促使帝國主義國家在新的力量對比上建立了新的國際關系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其次,在戰爭中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有力地沖擊和威脅資本主義制度,極大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
2.作用:本課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有效載體。它對馬克思主義關于政治與經濟之間關系的驗證,可使學生受到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對國際關系的分析,有利于學生樹立維護祖國利益的觀念。有助于學生用正確的思想觀念分析和認識當今國際社會的重大問題,引導學生為維護世界和平而貢獻力量。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3.問題框架:本課圍繞著“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的不斷發展”闡述了“一戰”爆發的原因、性質、經過和影響。
4.教材加工與拓展:
教材加工:將教材的前兩個子目合在一起,都作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為,“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實際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的發展。這樣,一是使教材更緊湊、充實、完整。二是使本課內容更加簡明,突出主線。
教材拓展:提供與本課相關的資料并設置情景,以便發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
5.重點、難點及確立的依據與現實意義。
重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性質。
依據:1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屬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關系史的內容,前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相連,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接,是“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學生形成知識結構、發展思維能力的關節點。
2正確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國主義戰爭發生發展的規律,進而找到制止戰爭,保衛世界和平的途徑,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難點:“一戰”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高二學生已經掌握了歷史思維的基本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基礎,熟悉了研究性學習的模式和步驟,對問題的深入探討充滿熱情和自信。但在挖掘歷史的現實意義方面尚有欠缺,個別同學的思想認識還比較膚淺。結合上述學生狀況,依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為了使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確立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目標: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根源、實質、表現和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大戰的爆發;大戰的性質;歐洲戰場三個階段戰局的演變;大戰的結果。
2.能力培養目標:(1)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培養學生正確把握矛盾的變化,學會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過搜集和整合信息,訓練學生史論結合,論證問題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標:(1)引導學生認識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是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逐漸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國集團,加入協約國集團作戰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沒有永恒的友誼,有的只是永恒的國家利益。教育學生時刻把祖國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國主義戰爭發生發展的規律,明確戰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爭,進而找到制止帝國主義戰爭,保衛世界和平的途徑。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閱讀、分析有關材料,培養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過對研究結果的展示和交流,培養學生合作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3)通過“歷史論壇”和“質疑反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大膽質疑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由于我校具有先進的現代化信息資源和多媒體設備,高二學生已經掌握了計算機網絡技術并具備了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因此本課采用網絡研究性學習的模式,進一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五.教學流程:
程序一:學生課前自學。
程序二:師生、生生課上多向交流。
1.導入新課:
展示有關20世紀戰爭的圖片,使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心靈受到震撼,啟激學生憎恨戰爭、維護和平的歷史責任感。
2.學習新課:
環節一:展示個人自學成果,建構知識體系,組織學生展示知識結構.
意圖:1通過課前預習使學生達到基礎知識目標要求,在此基礎上設計知識結構,目的是推動學生主動加工教材并從中體會有效學習的基本途徑,進而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2通過展示師生知識結構,達到生生間和師生間的思維交流,實現知識共享。
策略: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采用激勵式評價,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同時,利用生生互評和教師點撥,糾正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
預測:學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維過程,這既能發現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火花,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解讀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師有效地對學生因材施教。
環節二:檢測基礎知識,獲得反饋信息根據網絡中基礎知識檢測題,檢查和督促學生完成預習任務,并獲得反饋信息以便及時調整教學。
環節三:突破重點,深化認識、提高能力。
策略:依據大綱的要求,結合知識體系和能力建構的需要,在自學和反饋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認知狀況,組織探討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發展的研究性問題,組織學生分組進行研究,并在網頁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學生的思維和能力達到其最近發展區。
問題三: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
意圖:使學生明確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的根源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種發展的不平衡導致資本主義各國的實力對比發生了變化,舊的平衡被打破,產生了新的動蕩的帝國主義大國間的關系。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斗爭的實質是爭奪霸權和殖民地。
環節四:再現歷史過程,強化知識目標。
目標的達成度。
策略:通過演示和引導學生查閱網絡資料庫中的照片、形勢圖、影視錄像、具體戰役介紹和大戰武器庫等資源,使復雜的歷史過程直觀化、簡約化。
環節五:探究難點,綜合信息,遷移思維。
問題:一戰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哪些影響?你怎樣評價戰爭?
策略:引導學生搜集查閱資料,整合信息,論證觀點。
意圖:培養學生深入探討、多角度論證、辨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明確一戰除了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外,也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環節六:拓展思維,啟智明理。
意圖:在學習教材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閱讀網絡上的相關資料,提出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開放思維的研究性問題,以有效地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和途徑.
問題一:對意大利退出同盟國集團,加入協約國集團方面作戰一事,你有何感想?
問題二:美國參戰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三:美國的參戰和俄國革命對大戰的進程會起什么影響?
策略:組織學生分組研究、互相討論,發表看法。
預測:學生能夠認識到國家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是國家利益;戰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爭,社會進步的總趨勢是不可逆轉的等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環節五:總結并思考:
意圖: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及網絡資源,實現歷史學科的課程價值,突出時代感和使命感。
策略:學生進入歷史論壇,各抒己見,教師也加入論壇,實現生生交流,師生交流。
環節六:課后檢測題(見課件)。
意圖:多角度、分層次地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提高學習效果。
六.教學反思:
2.歷史教師一定要站在現代課程觀的高度上,深入挖掘歷史與現實的有機聯系,為使學生成為具有時代精神和歷史責任感的新世紀人才奠定基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它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成為人類歷史的轉折點。首先,一戰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產物,是長期以來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的總爆發。它改變了歐洲、亞洲的政治格局,使歐洲對世界的領導地位開始削弱,并促使帝國主義國家在新的力量對比上建立了新的國際關系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其次,在戰爭中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有力地沖擊和威脅資本主義制度,極大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
2.作用:本課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有效載體。它對馬克思主義關于政治與經濟之間關系的驗證,可使學生受到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對國際關系的分析,有利于學生樹立維護祖國利益的觀念。有助于學生用正確的思想觀念分析和認識當今國際社會的重大問題,引導學生為維護世界和平而貢獻力量。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3.問題框架:本課圍繞著“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的不斷發展”闡述了“一戰”爆發的原因、性質、經過和影響。
4.教材加工與拓展:
教材加工:將教材的前兩個子目合在一起,都作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為,“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實際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的發展。這樣,一是使教材更緊湊、充實、完整。二是使本課內容更加簡明,突出主線。
教材拓展:提供與本課相關的資料并設置情景,以便發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
5.重點、難點及確立的依據與現實意義。
重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性質。
依據:1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屬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關系史的內容,前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相連,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接,是“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學生形成知識結構、發展思維能力的關節點。
2正確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國主義戰爭發生發展的規律,進而找到制止戰爭,保衛世界和平的途徑,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難點:“一戰”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高二學生已經掌握了歷史思維的基本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基礎,熟悉了研究性學習的模式和步驟,對問題的深入探討充滿熱情和自信。但在挖掘歷史的現實意義方面尚有欠缺,個別同學的思想認識還比較膚淺。結合上述學生狀況,依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為了使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確立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目標: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根源、實質、表現和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大戰的爆發;大戰的性質;歐洲戰場三個階段戰局的演變;大戰的結果。
2.能力培養目標:(1)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培養學生正確把握矛盾的變化,學會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過搜集和整合信息,訓練學生史論結合,論證問題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標:(1)引導學生認識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是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逐漸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國集團,加入協約國集團作戰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沒有永恒的友誼,有的只是永恒的國家利益。教育學生時刻把祖國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國主義戰爭發生發展的規律,明確戰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爭,進而找到制止帝國主義戰爭,保衛世界和平的途徑。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閱讀、分析有關材料,培養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過對研究結果的展示和交流,培養學生合作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3)通過“歷史論壇”和“質疑反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大膽質疑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由于我校具有先進的現代化信息資源和多媒體設備,高二學生已經掌握了計算機網絡技術并具備了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因此本課采用網絡研究性學習的模式,進一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五.教學流程:
程序一:學生課前自學。
程序二:師生、生生課上多向交流。
1.導入新課:
展示有關20世紀戰爭的圖片,使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心靈受到震撼,啟激學生憎恨戰爭、維護和平的歷史責任感。
2.學習新課:
環節一:展示個人自學成果,建構知識體系,組織學生展示知識結構.
意圖:1通過課前預習使學生達到基礎知識目標要求,在此基礎上設計知識結構,目的是推動學生主動加工教材并從中體會有效學習的基本途徑,進而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2通過展示師生知識結構,達到生生間和師生間的思維交流,實現知識共享。
策略: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采用激勵式評價,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同時,利用生生互評和教師點撥,糾正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
預測:學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維過程,這既能發現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火花,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解讀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師有效地對學生因材施教。
環節二:檢測基礎知識,獲得反饋信息根據網絡中基礎知識檢測題,檢查和督促學生完成預習任務,并獲得反饋信息以便及時調整教學。
環節三:突破重點,深化認識、提高能力。
策略:依據大綱的要求,結合知識體系和能力建構的需要,在自學和反饋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認知狀況,組織探討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發展的研究性問題,組織學生分組進行研究,并在網頁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學生的思維和能力達到其最近發展區。
問題三: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
意圖:使學生明確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的根源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種發展的不平衡導致資本主義各國的實力對比發生了變化,舊的平衡被打破,產生了新的動蕩的帝國主義大國間的關系。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斗爭的實質是爭奪霸權和殖民地。
環節四:再現歷史過程,強化知識目標。
高一歷史教案(熱門18篇)篇十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內容選自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五課《安史之亂與唐朝滅亡》。我將從以下7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為了有效組織并實施教學,我對本課內容作出如下分析。
該課是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的第五課,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知道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的局面”。本課通過“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更迭和分立”三個子目,講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統治后期急轉直下并最終走向滅亡的過程。
從歷史發展的邏輯來看,安史之亂是盛唐的轉折點,開始了藩鎮割據的局面。黃巢起義給了唐朝致命一擊,使藩鎮割據逐漸形成。唐朝滅亡后形成五代十國的局面則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因此,通過以上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主題定位為:盛唐的衰亡。根據教學主題,我將本課內容整合為三個子目“盛極而衰”、“衰極而亡”、“亡后格局”。
二、學情分析:
奧蘇伯爾:“影響學生學習新知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某普通初中初一年級學生——。
從學生的知識狀況看,通過之前學習的積累,他們對唐朝基本概況有所了解,但不能系統地認識唐朝滅亡的經過及帶來的影響。因而我在授課過程中將以歷史人物為點,時間為線,故事為面的形式并結合多媒體資料將本課內容串聯起來,力求將這一段歷史更直觀系統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另外,從學生的思維特征分析,初一學生處于心理學上“形式運算階段”擁有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能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但還不能對歷史事件有全面與深入的認識。針對這一情況,我在教學中將對一些重要問題組織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相互交流中進一步思考問題。
三、教學目標:
在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課標要求,我把三維目標進行整合,定為以下三點:
1、通過播放視頻和故事講述,學生直觀地掌握唐朝走向衰亡的基本歷史情況。
2、通過材料對比、問題探究的方式,學生學會分析唐朝衰亡原因,培養學生的運用歷史地圖和歷史解釋能力。
3、通過材料展示和問題探究,學生學會正確認識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并理解在動蕩中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
四、重難點:
根據課標和學情分析,結合教學目標,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理解安史之亂的原因及其影響,難點是認識到唐朝滅亡后的分裂格局孕育著統一的因素。
重點的依據是: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只有理解了安史之亂的原因和影響才能更好地理清唐朝衰亡的過程以及五代十國局面的形成。
難點的依據是:學生普遍存在非a即b的思維,但五代十國時期動蕩分裂中不乏相互往來。學生難以理解在分裂中的統一趨勢。
五、教法學法:
我將采用圖示法、史料教學法和問題探究法來完成本課的教學。教法中包含著學法,學法里體現著教法,因此,我采用的學法是與教法相對應的觀察法、史料學習法和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本課主題確立為“盛世的衰亡”,以此作為本課的線索,將課本分成三個板塊:“盛極而衰”、“衰極而亡”、“亡后新生”。并遵循“人物為點,時間為線,故事為面”的教學思路,使學生跟隨線索,思路清晰地展開本課的學習。
一堂課好的開始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因此我的導入新課部分將采用播放視頻的方式,將盛唐氣象與安史之亂后破敗的唐朝相對比。通過極盛與衰亡兩種現象的沖突,調動課堂氣氛,引發學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導致盛極而衰。
下面是新課學習環節:
1、盛極而衰。
第一子目,盛極而衰。安史之亂的原因以及影響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了突出重點。我將采用圖示法,幫助學生理清史實、理解重點。
首先,通過展示安史之亂的過程動態圖并加以講述馬嵬坡之變的故事,讓學生知道安史之亂的過程。
為了突出重點,我將通過唐玄宗前后期統治的對比,展示唐玄宗時期形勢圖以及相關史料,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
最后我將通過史料教學,達成理解安史之亂影響的教學重點的實現。展示三則關于人口、景觀、稅收的史料信息,幫助學生進行總結與分析,認識到安史之亂是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2、衰極而亡。
3、亡后新生。
本子目為教學難點,初中生難以理解五代十國局面出現的本質,以及分裂中如何孕育著統一因素。
為了攻克難點,我將首先運用漫畫按照時間將五代和十國展示出來,讓學生架構基本的時空觀念。接著表格展示五代十國開國之君的原屬職位,組織學生思考與討論,讓學生理解到到五代十國的出現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
最后以數據展示,讓學生知道在五代十國的政權分立中,通過人口的遷移的方式,各地的聯系仍然不絕,使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
課題小結部分,通過當堂檢測,讓學生再一次鞏固知識點。
七、板書:
最后板書設計方面,我采用線索式板書,直觀、清晰地展示本課的主線的發展脈絡,讓學生更能理清本課的邏輯。
以上便是我的說課的全部內容,感謝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的聆聽。
高一歷史教案(熱門18篇)篇十一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西歐莊園的特點。
教學難點:比較西歐莊園中的農民與中國古代社會農民的異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農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斷)。
在領主自營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頭六臂。他駕著一隊耕牛穩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齊的田壟、田溝。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氣爽,但阿布拉黑頭腦中經常出現管事和他的助手,他們可以處罰他——甚至會鞭笞他——如果認為他偷懶的話。
阿布拉黑腦海里也會浮現修道院長和其手下僧侶的形象,他們穿戴著干凈的襯衣、襯褲、兜帽、長襪、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侶每年都領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卻沒有衣服可換,依舊穿著污跡斑斑的長上衣和綁腿,甚至它們破舊不堪。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8課:《西歐莊園》,走近西歐中世紀的莊園生活。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莊園的領主與佃戶。
1.展示:《莊園圖解示意圖》。
2.教師講述:“典型的莊園”包括著一個農村和周圍的田地。但是普通的莊園,并不如此整齊。較大的莊園往往包括著幾個農村,小的莊園有的只占著一個農村的一部分。莊園的土地是封建領主所有,而直接生產者的農民通過各種地和形態,從封建領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權利,進行個體生產。
3.學生自主學習:在西歐莊園里主要生活著哪些人?在莊園里土地是如何劃分的?
提示:領主、佃戶(包括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莊園的土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稱為“直領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戶的“份地”),莊園的周圍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稱為“共用地”,全體佃戶都可以放牧,按照規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莊園的主要工作是農業,同時也有手工業,有木匠、鐵匠,莊園自己釀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師,總之,莊園生產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絕大部分產品。
材料二從日出勞動到日落,勞動的報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簡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籬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從上面下來的雨和雪使泥地變得又濕又冷。農民在一只箱子里塞進些稻草當他的床鋪。他的伙食粗糙而單調——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餓。餓死的事情決不是沒有聽說過。他當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懼的犧牲品,也時常受到邪惡的領主管家的欺騙。他還要交很多的租稅并服役,可以說,他是一個被蔑視、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可憐蟲。
5.問題思考:材料二中農奴的生活說明了什么?結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歐莊園的性質。
提示:農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
6.材料展示:莊園里的佃戶除了耕種自己的份地之外,還要為莊園主耕種土地,每周都要有幾天為莊園主干活,莊園主直接控制的農奴每周的大部分時間都要為莊園主干活。領主還向佃戶征收其他捐稅。
7.問題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分析領主與佃戶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
提示:領主與佃戶之間是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佃戶有義務為領主勞動,領主也不能隨意沒收佃戶的土地,他們之間具有一定的契約關系。
目標導學二:莊園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戶因為沒有認真耕種領主的田地,被罰款6便士;佃戶的家畜誤入領主的園子,被罰款6便士;只要領主的磨坊能夠磨面粉,就不得到莊園以外磨面粉,違者罰款20先令。
材料二無權享用公共牧場但仍在牧場內放牧的人,侵犯了全體村民的權益,判令他們從牧場牽走他們的牲畜,從此不得占用牧場,違者還要被罰款;某人不按規定的價格賣酒,也要被罰款。
2.教師提問:
(1)材料反映了西歐莊園具有什么權?
提示:司法權。
(2)根據兩則材料分析莊園法庭懲罰各種違法行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罰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為會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戶在勞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勞役、家畜誤入領主的園子、到莊園以外磨面粉、侵犯全體村民權益的行為等。
(4)西歐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是什么?
提示:習慣法或村法。
(5)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西歐莊園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莊園法庭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也有利于維護佃戶的權益,同時莊園也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課堂總結。
正因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奇特的政治現象和自給自足的莊園奇景,構成了中世紀西歐文明的獨特性。但歷史辯證法總是彰顯著永恒的道理,當一種新制度建立的時候,卻孕育了否定這個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書設計。
1.興起的時間、發展。
2.性質: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
3.居民:佃戶(自由農民和農奴)。
4.領主與佃戶的關系: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
5.莊園法庭:特點與作用。
高一歷史教案(熱門18篇)篇十二
關于秦漢時期的三次農民起義。
在中國古代,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兩大方面。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這種矛盾也隨之發展,有時激烈,有時緩和。其激烈時就導致爆發農民起義。秦漢時期有三次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草菅人命;新朝的綠林、赤眉起義是由于王莽改制失敗激化了階級矛盾;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是因為外戚。
宦官交替專極致使社會無比黑暗。在階級斗爭的實踐中,農民戰爭的水平也不斷提高,從反暴政起義到流民起義,再到黃巾起義有組織有準備的發動,說明了這一點。盡管農民階級作為小生產者不代表先進的生產方式,因而不能從根本上-封建制度,但這三次農民起義充分顯示了人民的力量。前兩次農民戰爭-了舊王朝,成為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后一次雖被東漢政府和豪強地主武裝聯合鎮壓而失敗,但它瓦解了東漢政權。
三次農民戰爭都促進了歷史的發展,因為在農民戰爭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王朝往往能吸取前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調整統治政策,也就是部分調整生產關系,減輕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緩和階級矛盾,從而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向前發展。
豪強地主的特權。
東漢時期,隨著豪族大地主經濟勢力的發展,他們在政治上的地位也空前加強。東漢官吏的選舉,基本上與西漢相同。一是察舉,每年由地方舉孝謙和茂才。這是定期的。另一是征辟。是不定期的。征就是由皇帝下詔特舉。辟是二千石以上大臣自己可以聘人做手下的屬官,叫辟詔。這些辦法在東漢初實行時還注意德才,參考門第,但很快就不講德才,主要看門第了。章帝時韋彪上書指出當時的選舉不重視德才,純粹按門第,建議以后選舉“不可純以閥閱為先”。順帝時,官吏李固指出:“今之進者,唯財與力”。當時地方推舉的孝廉茂才多出自豪族。征辟更是如此。辟的大權屬公卿大臣和二千石,他們所辟的人都是豪族地主出身。當時郡守下面的屬官一定要聘請當地的豪族來擔任,結果出現了郡守往往無實權,而實權卻控制在豪族地主出身的屬吏手中。由于選舉憑門第,因此豪族地主壟斷了仕途,把持各級政權,累世做高官。
由于選舉被豪強大族壟斷,一般地主要做官必須投靠他們,而上層豪族為了擴充勢力,也拉攏一般地主,因此,出現了一個依靠豪族的特殊價層——門生、故吏。門生,本指師徒授業關系,直接授業的叫弟子,間接授業的稱門生。后來,凡是投靠豪族的也稱門生,門生變為政治關系了。實際并不授業,有的為主人服各種雜役,有的用錢賄賂,即可掛名為門生。做門生就有了做官的希望。故吏,指被公卿或郡守辟為屬吏的人。他們被舉主推薦,要報知遇之恩。主人死后,門生、故吏要服喪三年,主人犯法,門生故吏也隨著免官,主人犯罪流放,門生故吏相隨而去。這樣,門生、故吏與主人的關系,政治上形成君臣關系,感情上形成父子關系,這就出現了兩重君臣關系,反映專制制度在東漢削弱了,豪強勢力發展起來了。
東漢時期在地主階級中出現一些累世專攻儒術,世代熟悉儒家經典的家族,他們的成員通過經學入仕,世代盤踞封建政府的重要職務,形成一些累世公卿的望族,在政府中擁有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如弘農豪族大官僚楊寶,于西漢傳授歐陽《尚書》,楊寶之子楊震東漢時官至司徒,楊震子孫楊秉、楊賜、楊彪,四世均以傳“家學”同為三公官。汝南豪族大官僚袁安,因其祖父袁良傳孟氏“易”自他以后四世有5人位至三公。這些世代做高官的豪族,稱為世族地主,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就發展成為門閥士族。
東漢的外戚與宦官專權。
外成與宦官專機是東漢中后期政治的一大特點,它是東漢字制皇權加強和東漢政治腐敗的產物。東漢是豪強地主勢力膨脹時期,外戚本身是豪強地主的代表。宦官專權則是皇權的寄生物或畸形演化。而且其出現又與皇帝年幼有關。所以外戚與宦官的斗爭,實質是皇權和豪強地主斗爭的反映。無論是外戚還是宦官,他們一旦得勢,便黨同伐異,誅滅異己,互相殘殺。外戚與宦官集團,都是極端腐朽的政治代表;特別是宦官,他們成長于深宮,心態畸變,一旦獲得干政機會,則為害尤劇。他們的專權,造成了東漢政治的極端腐朽和黑暗。
光武中興。
劉秀更始三年(25)夏,在鄗縣南千秋亭五城陌(今河北柏鄉內)即皇帝位。改元建武,改鄗為高邑,次年定都洛陽,建立東漢政權。之后4年,指揮軍隊鎮壓赤眉等農民起義軍,削平各地割據勢力。在位期間,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復、發展社會生產,緩和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危機。建武二年至十四年(公元26~38)頒布6道釋放奴婢詔令,規定戰爭期間被賣為奴婢者免為庶人,未釋放的官私奴婢必須有基本的人身保障。建武十一年,連下三次詔令,規定殺奴婢者不得減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為庶人;廢除奴婢射傷人處極刑的法律。恢復西漢較輕的田稅制,實行三十稅一。遣散地方軍隊,廢除更役制度,組織軍隊屯墾。簡政減吏,裁并400多縣。放免刑徒為庶民,用于邊郡屯田。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檢查戶口,加強封建國家對土地和勞動力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對功臣賜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書的尚書之權,全國政務經尚書臺總攬于皇帝,在地方上廢除掌握軍隊的都尉。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因此劉秀統治時期,史稱“光武中興”。
光武帝調整統治政策措施。
注意民生,與民休息。
第一,釋放奴婢、刑徒。自西漢后期以來,農民之淪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為西漢末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參加起義;同時在一些割據勢力的軍隊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光武在重建劉漢封建政權中,為了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力量,也為了安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曾多次下詔釋放奴婢,并規定凡虐待殺傷奴婢者皆處罪。詔令免奴婢為庶人的范圍,主要是,王莽代漢期間吏民被非法沒收為奴的,或因貧困嫁妻賣子被賣為奴婢的;在王莽末年因饑荒或戰亂被賣為奴婢的;在戰亂中被掠為人下妻的。另外,還規定不許任意殺傷奴婢以及廢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說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較之過去有所提高。同時,在省減刑罰的詔令中,還多次宣布釋放刑徒,即“見徒免為庶民”。
第二,整頓吏治,提倡節儉。光武鑒于西漢后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即位以后,注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以為地方官吏;并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因而經過整頓之后,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故《后漢書·循吏傳》有“內外匪懈,百姓寬息”之譽。
第三,薄賦斂,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邊功,與民休息。東漢初年,針對戰亂之后,生產凋敝,人口銳減的情況,光武注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賦斂。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其次是省刑法。再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邊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后,未嘗復言軍旅”。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鄯善、東師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愿請都護。……帝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乃還其侍子,厚加賞賜”。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詔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第四,欲抑制豪強勢力,實行度田政策。東漢政權本是在豪強勢力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但豪強勢力的發展,土地兼并的逐漸嚴重,既威脅皇權,也影響百姓生活,以及為了加強朝廷對全國墾田和勞動人手的控制,平均賦稅徭役負擔,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詔“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又考察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就是令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為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稅的根據。詔下之后,遇室豪強勢力的抵制。光武下令將度田不實的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十余人處死,表示要嚴厲追查下去。結果引起各地豪強大姓的反抗,有的地區甚而爆發武裝叛亂,“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光武只得不了了之。于是,度田以失敗告終。
因各項政策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實行,為恢復發展社會生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從而奠定了東漢前期八十年間國家強盛的物質基礎。
教學目標。
需要掌握的知識:光武中興;王景治理黃河;杜詩發明水排;豪強地主享有特權;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的經過、特點和意義。
通過對西漢末年農民戰爭以及東漢光武帝調整統治政策,出現光武中興等歷史事實的講述,引導學生思考東漢出現光武中興局面的具體原因,使學生認識到是西漢末年的農民戰爭打擊了地主階級,推動統治者調整政策,才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局面,從而培養學生聯系地看歷史事實,提示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內在規律的能力。
通過對東漢前期由于西漢末年農民戰爭的推動,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出現“光武中興”以及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瓦解了東漢政權等具體歷史事實的講述,說明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作用,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對東漢時期,豪強地主階級勢力膨脹成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階級基礎和社會條件等歷史事實的講述,說明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高一歷史教案(熱門18篇)篇十三
(1)了解我國古代冶金、制瓷、絲織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2)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的史實,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2、過程與方法。
(2)運用歷史材料引導學生歸納古代手工業產品的基本特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與才智,認識到古代許多手工業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以及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和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我國古代冶金業、制瓷業和絲織業領域重要的生產技術,民間手工業的發展、“絲綢之路”、“瓷器大國”。
教學難點: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
教學工具。
幻燈片。圖片。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課前播放音樂,借以渲染氣氛,使學生很快進入新課的學習情境之中。
(二)導入新課:以圖片創設情境,模擬拍賣會,請學生給圖片中的青花瓷器出價,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導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本課內容分三部分來教學。
首先釋題:講清手工業的概念、產生和形式;。
然后開始講述第一部分“一、素稱發達的官營手工業”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1節,想一想:什么是官營手工業?
(2)然后請學生仔細閱讀教材第2-4節,想一想:中國古代官營手工業領先世界的表現又有哪些呢?(培養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歸納問題的能力),這是本課的重點,在教學中主要通過看、讀、比、析來突破。
(一)高超的冶金技術。
在講述這一內容時,先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歸納出古代冶金技術的發展變化,然后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指導學生欣賞一些精湛的手工業藝術品。
(二)享譽世界的制瓷業。
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精美的圖片,然后請一學生概述我國制瓷業的發展過程。
(三)異彩紛呈的絲織業。
先出示一段材料,讓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絲織業的地位,然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講述絲織業的發展歷程,并利用多媒體顯示圖片。
過渡:通過上述內容,我們了解了中國官營手工業的情況,下面我們再來看一看民間手工業的狀況又是如何的。“二、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
1、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歸納概述民間手工業分為幾種?其發展過程又如何?
3、由此可知,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是我國古代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試通過表格比較三者的區別(讓學生分組展開擂臺賽)。
過渡:中國古代手工業不但歷史悠久,還享譽世界,開始講述第三個內容“三、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11內容,請一學生講述中國古代手工業在世界的地位?
1、絲綢大國(出示《絲綢之路》地圖,指導學生結合地圖加深了解)。
2、瓷器大國(出示《群神宴》圖,讓學生了解中國瓷器對歐洲國家的影響),再設置一個合作探究: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征是什么?(學生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本課小結:新課講完后,引導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回顧總結,加深理解。
(五)隨堂練習:再設置一組同步練習,鞏固新知,強化能力訓練。
課后小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課教學設計精選手工業精品的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優秀文明的崇敬之情,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新課標的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師生互動,步步對重點、難點進行剖析,并通過表格進行歸納總結。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本課的知識容量大,整堂課完成得不錯,只是時間較緊,要求熟練應用手段,教學語言力求簡潔。
課后習題。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有哪些特征?如何保存我們的傳統工藝?
板書。
一、素稱發達的官營手工業。
二、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
三、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
高一歷史教案(熱門18篇)篇十四
難點: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則。
教學手段: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馬克思主義誕生。
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答案: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但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來,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激化,經濟危機頻頻發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工業革命后,工人階級壯大起來,工人運動從經濟斗爭向政治斗爭轉化,不再作為資產階級的附庸。三大工人運動為科學理論的誕生奠定階級基礎。同時,工人運動開展需要科學的理論的指導,馬、恩在廣泛吸收人類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其中,唯物史觀揭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必然產物;而剩余價值學說,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找到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創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力量。科學社會主義不但符合當時的客觀情況,而且經歷史驗證,是完全正確的。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8頁關于共產主義者同盟和《共產黨宣言》的有關內容。強調:《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共產黨宣言》第一次較為完整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了社會發展規律;指出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推動歷史前進的重要作用;揭示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二、第一國際。
學生閱讀78頁第四自然段,分析第一國際成立的歷史條件。
閱讀79頁關于《國際工人協會共同章程》的材料,概括第一國際的主要活動:
主要活動:聲援支持各國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其頂點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幫助各國工人階級建立無產階級獨立政黨,如1869年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成立。
第一國際是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無產階級由分散斗爭走向國際聯合。斗爭目的由要求政治民主發展到要求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目的更明確,群眾影響進一步擴大。
三、巴黎公社。
學生閱讀79頁第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現的基礎是資本主義和工人運動進一步發展,有必然性,同時也是“在特殊條件下的一個城市的起義”,有偶然性。進一步了解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國際成立、巴黎公社之間的內在關系。
學生概括政權建設和社會經濟兩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巴黎公社的無產階級性質及局限性:
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產物,-資產階級政權后,建立了新興國家政權;公社的選舉公社委員會,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國家政權,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公社的實施措施,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是從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利益出發的,說明了公社的無產階級性質。但同時,巴黎公社有突發性的特點,未對所有制做出明確規定,不完全等于社會主義運動。
巴黎公社是-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也是實現無產階級民主的大膽試驗。公社的原則也是最寶貴的經驗,最主要的一點是,要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并用無產階級專政取而代之。
教學設計思想。
運用啟發式的問題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的發展密切相關,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認識社會主義運動在曲折中前進,存在著旺盛的生命力。
高一歷史教案(熱門18篇)篇十五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1的第1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夏商周三朝的興起、強盛和衰落有著重要影響。本節課分三個部分對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產生、內容特點和影響進行了闡述。此外,教材還通過“學思之窗”“歷史縱橫”等欄目,對學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詳細史料。
二、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知道它對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響。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理解它對西周強盛和衰落的影響。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內容和特點,探究它對中國社會深遠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歷史資料和圖表,加強學生對抽象歷史知識的理解。
(2)通過辯論賽和歷史短劇表演等方式,讓學生模擬歷史情景,體味歷史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進一步確立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的理念。
4、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點。
三、說學情。
高一學生處于青春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參與意識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但是歷史知識的儲備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強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培養。
設計理念:創建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說教學方法。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先向評委介紹我的教法。教學時主要采用3個方法。講述法,問題探究法,討論法。創設情境,設疑引思。通過圖表和資料,利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內容和特點。
“教是為了不教”。新《課程標準》倡導我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因此我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建議學生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學生收獲自主學習的樂趣,增強自主學習的信心。
高一歷史教案(熱門18篇)篇十六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著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治的腐朽,經濟發展的落后,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后,關于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后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發生于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于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于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
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高一歷史教案(熱門18篇)篇十七
本課以材料教學法為主,通過引用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論述以及一些圖片,提供有效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識讀、歸納、置疑、比較。一方面,幫助學生逐漸形成一個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開拓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增強思維的靈活性,養成思考、質疑的習慣,了解由史到論的歷史研究方法。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提出的背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內容及實質,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等史實。
(2)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提出的背景,引導學生初步形成對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認識,即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探究儒家思想對中國歷史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進行直觀教學,巧妙地引導學生主動認識歷史和探究歷史。
(2)設疑討論,深入淺出,循循誘導,層層剖析,引導學生在疑問中探究,在討論中完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重要的歷史人物影響著歷史的進程,社會各方面事務需要人才。
(2)漢代儒學成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是中國封建統治延續持久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原因。
高一歷史教案(熱門18篇)篇十八
1.知識與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掌握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張;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等方法學習有關問題。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
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而繁榮的文化盛況的學習,使學生對祖國文化有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歷史與文化,有志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難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內容較多而且新知識、新內容多,不易掌握。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學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