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來王陽明讀后感 五百年來王陽明讀后感篇一
為什么悟道的是王陽明
王陽明天資聰慧,四歲前就熟讀詩書,立志做圣賢。可命途多舛,理想被殘酷的現(xiàn)實頻頻打臉,經歷了牢獄之災后,被放逐到偏僻的龍場驛站,竟然淡然了許多,開始潛心悟道。由此可以看出人要有自己的終身理想,不斷的追問人生的價值,這是人生的驅動力。
老王這前半生雖然很想做圣賢,可是不知道從何做起。兜兜轉轉研究了好多思想,比如軍事、修仙等等。對于當下推崇的程朱理學,所謂的格物致知,始終無法說服自己。只能自己鉆研悟道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所謂“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心中就有圣賢之道,因為我們心中與生俱來就有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而做圣賢就是要通過自我努力實現(xiàn)最真實的自我。
我們每個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賢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誰都沒有權力支配誰。只有一個人有權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來王陽明讀后感 五百年來王陽明讀后感篇二
寒假,我讀完了《王陽明》這本書,書中講述的王陽明生平經歷令我印象深刻,而他所崇尚的觀點“知行合一”四個字更是給我極大的啟發(fā)。因此,我向大家推薦這本好書。
王陽明是誰?首先他是明代有名的大臣,其次,他是一個文壇大家,是一位用兵如神的將領,是被稱為中國上下五千年兩個半“完人”中的一位,是孫中山、蔣介石等人心中的偶像。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王陽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論。在提出這個觀點之前,王陽明曾反復實踐了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他勇敢地反駁了這個觀點,也隨即提出了“知行合一”。 什么是“知行合一”?便是知識不僅僅是在理論上有它的意義,還要到生活中實踐,才能夠體現(xiàn)出它的真實價值。朱熹在儒家學術地位極高,王陽明提出了這個超過朱熹的觀點,在當時令所有儒家學子難以接受,他是冒著死提出并堅持的,他的勇氣和對真理的執(zhí)著令人贊嘆。
我也要學習王陽明先生善于思考的品質,在學習中思考在生活中實踐,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另外,作為一個學生,我還應該學習的是王陽明不放棄、不氣餒、昂首苦讀書的精神。王陽明曾經兩次考進士落榜,他卻說“世人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他在挫折面前不畏怯,憑借自己的努力戰(zhàn)勝失敗,向下一個困難發(fā)起挑戰(zhàn),最終獲得金榜題名。
這是一本好書, 值得所有人去閱讀, 也值得所有人去學習陽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真理。我在此向大家推薦這本書。
來王陽明讀后感 五百年來王陽明讀后感篇三
在明朝中期的王華家中,王華母親岑氏太夫人夢見天上陽光明媚,祥云繚繞,穿著紅衣的`眾多仙子,擊鼓吹蕭,樂聲悠揚。其中有一位神仙懷抱著個嬰兒,腳踏祥云,自空中冉冉而下,一直朝著她家門前而來,把嬰兒送入岑氏的懷抱。太夫人十分驚奇,從夢中驚醒。原來是自己有了孫子了。他便是著名的心學創(chuàng)始人——王陽明。
王陽明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他曾問老師:“什么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呢?”老師說是讀好書登第做狀元。王陽明若有所思,回答說:“只有讀書做圣賢,也許才算是人生頭等大事。”王陽明認為做圣人不僅要讀好書,還要能夠保境安民。他十五歲獨自一人在塞外練習兵法,記錄地形地貌。后來他果然統(tǒng)領三軍,平定動亂,安定國民,成了圣人。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有志向并付諸實踐,便能達到目的。
王陽明會獨立思考,非常聰明。有一次,他和祖父竹軒先生與一些老朋友吟詩作賦,他們還沒想出,年僅10歲的小陽明卻已吟出了一首絕妙詩:
金山一點大如掌,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
大家不禁拍案叫絕。他真是聰明過人。
王陽明同別的孩子不一樣,他經常一個人獨自沉思道理。后來,王陽明因被人誣告,被貶到少數(shù)民族當驛丞。住在石洞里,吃野果粗米維生。他天天靜坐,殫精竭慮,終于大徹大悟“格物致知”的真諦,奠定了心學理論,撰寫了《傳習錄》,成為為哲學家。后來他又平定動亂,謚“文成侯”,名揚中外。
王陽明是余姚人的楷模。看了《王陽明》這本書,更使我堅定這樣一個思想,要像他一樣成為有德之圣人,就要學會獨立思考,當然勤奮更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