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一份詳細規劃教學活動、課程內容和學習目標的書面材料,它能有效指導教學進程。請大家閱讀以下教學工作計劃的示例,希望能夠給你帶來一些思路。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范文(13篇)篇一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能解釋詩句中重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具準備:插圖。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2、學生介紹對李白的了解,背誦以前讀過的李白的詩,如《早發白帝城》《贈汪倫》《靜夜思》等三五首。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李白的詩。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
學生自主交流對生字的學習體會,互相提醒易讀錯、寫錯的字。交流找到的地名,讀準。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5、學生根據注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
6、交流自學情況。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半輪:(結合插圖)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夜發:連夜出發。
向:駛向。君:作者的友人,讀中指月亮。下:從上游往下游行走。
7、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8、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3)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9、練習背誦。
三、作業。
1、完成習字冊。
2、完成書后第四題的第2小題。
3、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后向同學推薦。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范文(13篇)篇二
2、學會本課3——5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通過自我診斷與矯治,感受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兩課時。
一、基礎性診斷與矯治。
1、復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二、發展性診斷與矯治。
1、讀前啟發: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讀,讀后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著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美意境。
5、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反復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四、發展性練習。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讀自悟。
3、讀后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范文(13篇)篇三
一、基礎性診斷與矯治。
1、復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二、發展性診斷與矯治。
1、讀前啟發: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瀆,讀后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著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美意境。
5、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反復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四、發展性練習。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瀆自悟。
3、讀后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
文檔為doc格式。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范文(13篇)篇四
教材分析:
《尋隱者不遇》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詩人賈島的作品。詩歌記敘了詩人前往山中尋訪隱者而沒有遇到這件事。課文主要寫了詩人與童子的問答,體現了隱者高潔的性格以及詩人對他的仰慕。本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平白如話,意境幽遠。
學情分析:
本次教學,對象是農村的孩子,對他們來說,見識不夠廣泛,表達欲望不強。特別是剛剛從完小來的那一大部分學生,習慣了灌輸式的教學。新課標倡導,要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多元化思考、獨特性表達、創造性運用”。因此,教學中,我鼓勵學生敢于談自己的感受,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來讀課文,用自己的心靈來想問題,用自己的嘴巴來做評價。設計理念: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賈島的作品。記敘了詩人前往山中尋訪隱者而沒有遇到,非常失望的這件事,教學時我主要分三個板塊:一是初讀,讀順,讀出詩的味道。二是細讀古詩,理解詩意。先幫助學生采用多媒體理解“云深”的意思。再創設情境,想象賈島和童子會說些什么,并表演,其實就是讓學生說詩意。三是抓住意象,感受隱者的形象。為了使學生能感受都隱者的正直、高大、心懷百姓的形象,我將詩中的景物與隱者聯系起來,從而使學生很容易體會隱者的心懷了。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能理解古詩,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詞語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能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的情與境,從而了解詩中事,領略詩中景,感悟詩中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古詩的教學,理解詩中隱者的形象,感悟隱者的情懷,感悟古詩選詞煉句的精妙和豐富的內涵,從而受到美得熏陶。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朗讀品位、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教學難點:理解隱者的形象,感悟隱者高大、正直、心懷百姓的情懷。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課題,質疑解題。
1、自經典誦讀以來,我們背過許多的古詩,你能背幾首大家聽聽么?(學生自由背)。
[設計意圖]:背誦古詩,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為學生理解古詩起到定向發動的作用。
2、揭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
板書課題:尋隱者不遇。
讓我們一起來美美的讀讀課題吧。(齊讀課題)。
3、你知道這首古詩的作者是誰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師相機補充)。
4、解題。
(1)你能用““尋”、“隱”、“遇”組詞么?你知道它們在題目中的意思么?
(2)誰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
(3)再次讀題,說說你想弄清楚哪些問題啊?
[設計意圖]: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質疑,不光讓學生理解了題意,而且也為這首詩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初讀,讀得有點詩味。
1、過渡:下面我們就來讀讀詩句,看看你們剛剛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從中找到答案。
2、這首詩每位同學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達到一定的要求。
第一遍:要一字不錯,字正腔圓。
第二遍:要讀的有板有眼。
第三遍:要讀出詩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學生練讀古詩)。
[設計意圖]:三遍朗讀,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了不盡相同的訓練要求,大家可以擇其達到的要求來做。
3、指名學生讀,速記點評,注意鼓勵學生。
(提醒第二句停頓“言||師|采藥去”)。
[設計意圖]:古詩的停頓并不是句句停頓的格式都一樣的,有些故事要根據意思來停頓。這首詩的第二句就有一些特別,讓學生根據句意來停頓,無形中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5、指導朗讀古詩,讀出節奏。
[設計意圖]:語文是“語”和“文”的結合,語文教學讀是根本,要實實在在地把課文讀通。
三、細讀古詩,理解詩意。
1、讀了這首古詩,你有不懂得字詞么?提出交流。
多媒體出示:一座山,山上云霧繚繞。相機理解“云深”。
2、角色扮演,在對話中理解詩意。
(1)賈島到山中去尋訪圣賢之士,沒有找到,卻遇到了童子,你瞧!
(多媒體出示:賈島與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圖)。
(同桌中一位扮演賈島,一位扮演童子,根據自己的想象來表演問答)。
[設計意圖]:多媒體插圖的展示,創設了情境。同桌的表演使學生很快的進入到情境中,為理解詩意做好了鋪墊。
(3)指名學生上臺表演。
(4)他們精彩的表演讓我仿佛身臨其境,這樣情景詩人是怎么寫的呢?
(5)多媒體出示古詩,教師范讀。
同學們,讀讀吧。爭取能讀出詩中的情景。
學生練讀,然后指名學生試讀。
[設計意圖]:老師入情入境的范讀,感染著課堂的每一個人,將學生帶進了詩的意境之中了。
3、賈島在和童子的對話中,他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滿懷希望——失望——一線希望——徹底失望)。
帶著這樣的情感變化,我們再讀讀古詩吧!(指名讀——齊讀)。
四、抓住意象,感受隱者的形象。
1、過渡:詩人尋訪隱者,結果沒遇到,詩人很失望。那位隱者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竟然令詩人如此仰慕?再讀古詩,看看能不能從古詩中找到答案。
2、俗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雖然在詩中沒有寫隱者,但詩中所寫的景物卻與隱者有密切的聯系。找出詩中所寫的物,看看它們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們和隱者聯系在一起,你會有新的發現。(學生再讀古詩)。
4、學生交流,教師稍作點撥。
(采藥,治病救人,心系百姓,不辭勞苦,菩薩心腸)。
5、多媒體出示,總結回顧。
這就是詩中的隱者啊,他像松樹一樣(),像白云一樣()。他去深山采藥,救死扶傷,他心里裝的是()他就像云端的神仙、像那救世的菩薩!
[設計意圖]:對詩中景物特點的分析,有助于學生理解隱者的內心。
五、拓展延伸。
六、作業。
賈島。
隱者滿懷希望。
正
直失。
望
高
大一線希望。
純
潔徹底失望。
心系百姓教學反思:
這首詩主要寫了賈島去山中尋找隱者,結果沒有找到的一件事。讓學生感受隱者的形象是古詩的難點。教學時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讓學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找出詩中所寫的景物,并說說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學生能比較容易的說出“山”的“高大”、“云”的“純潔”,“松”的“正直”、“四季常青”。接著學生思考:這些景物與隱者有什么聯系呢?對于這個問題學生說不出來,于是我引導學生:隱者上山干什么去了?他做這些是為了什么?隱者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竟然令詩人如此的仰慕?指導學生把隱者與前面的云、山、松各自特點相結合,學生自然就能感受到隱者的正直、高大、純潔、心系百姓的形象了。的學習,才談得上提高語文素養,才是真正意義的語文學習。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范文(13篇)篇五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插圖、投影片。
一、引入談話。
1、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同學已經會背許多首古詩了,我們剛剛學過的《贈汪倫》,你會背嗎?抽生背誦。
2、你還記得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李白),本學期我們還學了他的一首關于月亮的詩歌喲,————《靜夜思》。
3、師生齊背《靜夜思》。
1、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3、讀通詩句。
(1)老師范讀。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不會認的字借助拼音解決。
(3)同桌互相教讀,正音。
(4)齊讀。
(5)個別讀。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5、知詩意。
(1)簡介“峨眉山”。
(2)齊讀詩的第1、2句,想想詩人在哪里看到峨眉山月的?引導學生想像畫面,指導個性化的朗讀。
(3)齊讀詩的3、4句,學生根據注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注意4個地點轉換,指導學生讀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4)知詩意:嘗試著和老師一起說說詩的大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方向駛去,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去了。
(5)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6、有感情地朗讀。
7、練習背誦。
四、拓展。
1、學生一起讀關于月的古詩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2、出示詩句,學生感受。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白居易《琵琶行》。
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滿懷愁,愁老母零亂的白發滿懷——潘洗塵《飲九月九的酒》。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范文(13篇)篇六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有的同學在學前就會背許多首古詩,上學后,我們又學習了一些,誰愿意把你記住的古詩給同學們背背?你知道是誰寫的嗎?(指名學生背古詩,說作者)。
(一)介紹作者。
我們熟悉的《早發白帝城》、《贈汪倫》是誰寫的?李白是個怎樣的詩人?誰愿意介紹一下?(指名介紹李白)。
過渡語: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
“眉”的半包圍不能寫成“尸”。提醒讀準生字“君”、“羌”。
思君/不見/下渝洲。
6、學生根據注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學情況。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夜發——連夜出發。向——駛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走。
詩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方向駛去,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去了。
8、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9、引導想象詩的意境。(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3)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10、練習背誦。
三、作業。
1、完成習字冊。
3、完成書后第四題的第2小題。
4、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后向同學推薦。
/2。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范文(13篇)篇七
四年級學科:語文課題:11.古詩兩首(第一課時)時間:
教學內容課題:11.古詩兩首(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學會本課生字,能解釋詩句中的意思,并寫出《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3、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媒體投影錄音機。
教后感。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范文(13篇)篇八
2、學會本課3——5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磨”;教學重點、難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
從歷史上看,我們是個特別喜歡月亮的民族。入晚,我們抬頭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吳剛、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詩詞中有關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如果這也算是一種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現這種心理的詩人就是李白了。“太白十詩九言月”,明月經過詩人反復歌詠成為美麗皎潔動人的形象,賦予了它特別的生命和感情。
二、走進李白筆下的月光世界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
“俱杯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三、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
四、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年輕時離開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寫月詩。這首詩寫于他出蜀遠游,向三峽進發的途中,他懷著“遍謁諸侯,海縣清一”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揚帆東下,辭親遠游。然而這個青少年生活過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躊躇滿志的胸中縈繞著留戀的情緒。
五、朗讀詩歌,理解大意。
1、聽錄音,結合注釋感知。調整:調整:教學反思教學內容《峨眉山月歌》第二課時主備人繆君麗執教老師教學目標1、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通過自我診斷與矯治,感受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2、默寫古詩教學重點、難點展開豐富想象,理解詩意,了解古詩表達的情感,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設計預案一、基礎性診斷與矯治。
1、復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3、簡單介紹《峨眉山月歌》的創作背景。
二、發展性診斷與矯治。
1、讀前啟發: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瀆,讀后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著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美意境。
5、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反復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四、發展性練習。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瀆自悟。
3、讀后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調整:調整:教學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范文(13篇)篇九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準備:
插圖、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有的同學在學前就會背許多首古詩,上學后,我們又學習了一些,誰愿意把你記住的古詩給同學們背背?你知道是誰寫的嗎?(指名學生背古詩,說作者)。
(一)介紹作者。
我們熟悉的《早發白帝城》、《贈汪倫》是誰寫的?李白是個怎樣的詩人?誰愿意介紹一下?(指名介紹李白)。
過渡語: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
“眉”的半包圍不能寫成“尸”。
提醒讀準生字“君”、“羌”。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洲。
6、學生根據注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學情況。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
夜發——連夜出發。
向——駛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詩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方向駛去,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去了。
8、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9、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3)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10、練習背誦。
三、作業。
1、完成習字冊。
3、完成書后第四題的第1小題。
4、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后向同學推薦。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范文(13篇)篇十
2、學會本課3——5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通過自我診斷與矯治,感受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兩課時。
一、基礎性診斷與矯治。
1、復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二、發展性診斷與矯治。
1、讀前啟發: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瀆,讀后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著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美意境。
5、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反復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四、發展性練習。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瀆自悟。
3、讀后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
古詩《峨眉山月歌》描寫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發了作者秋夜行船時思念故鄉和友人的感情。出示古詩后,我請學生讀讀古詩。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都讀得很有自信,他們在朗讀時還能注意詩句中的停頓,讀得很有節奏感。同時對古詩的押韻也有所理解。
理解古詩時,我采用了讓學生說說自己讀懂了詩句中的字詞意思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時,邊看圖邊討論,先攻破字詞的意思,再把整句詩連起來解釋,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失為在古詩教學中的方法,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容易掌握字詞的理解,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學習第一、二行,我告訴他們,古詩中往往會出現詞序倒置的現象,那是詩人為了壓韻,如“峨眉山月半輪秋”,其實是“峨眉山半輪秋月”,學生感覺理解起來容易多了。“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隨船順流而下。這首詩是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乍離鄉土”時所作,難免會流露出對友人、對親人的'留戀之情,學生對于這樣的情感體驗甚少,只是從“思”這個字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對朋友的思念之情。為了能讓學生的知識底蘊更足一些,所以我讓學生回憶了李白頌月的詩歌,補充了其他詩人描寫月亮的古詩,讓學生反復誦讀比較,理解詩人借助月亮烘托情思的寫法。學生剛上四年級,課上總是不放心,怕學生不理解,在古詩的教學中分析過多。現在想想,教學古詩應讓學生自己在誦讀中體會,稍加點撥就可以了,一定要讓學生走進古詩,走進詩人的內心。
也許一個問題,一張圖片,學生就能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學古詩,要讓學生擁有詩人的情懷才是最關鍵的。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范文(13篇)篇十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峨眉山月歌》詩句的意思。
3.感悟詩的意境,體會作者思念故鄉、親友的情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背誦詩文。
難點:理解詩句,整體感悟詩歌情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自主閱讀整體把握。
1.出示《靜夜思》插圖幻燈片。
在這幅畫中你看到了什么?聯想到了哪首古詩?在這首詩里你認為哪個字寫得最好?
2.過渡引入:今天,我們再一起學習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詩。(板書:《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讀,要求正確。
4.師范讀。
5.正音、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洲。
6.檢查朗讀,指名讀;比較讀。(注意糾正,評價)。
二、重點突破語意兼得。
1、解詩題。
(1)整體感知古詩。
比較《靜夜思》、《峨眉山月歌》的異同之處。
大家剛才背誦了《靜夜思》,也多次朗讀了《峨眉山月歌》,這兩首詩有一些相似之處,找一找在哪里?(板書:思,月)兩首詩中都有一個“思”字,而且詩人都是借月亮表達了一種感情。
請大家再讀這首古詩,找出表示位置變化的字詞。
入流發向下(結合詩句,解釋這些詞的意思)。
詩人的位置是變化的,那么詩中提到了哪些地點呢?自讀詩文,結合課文下的注釋,用筆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點的詞:峨眉平羌清溪三峽渝州。
2.明詩意。
(1)交流自學情況。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3.悟詩情。
(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分角色讀、齊讀。
三、積累拓展讀寫訓練。
1、看插圖試背。
2、指名背誦。
3、齊背,注意節奏。
4、課外拓展。
《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借助工具書自學,了解詩歌的大意,背誦。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范文(13篇)篇十二
生:令人心曠神怡。
生:我都不想走了。
師:哦,你是流連忘返呀。那李白看到眼前的這番景象,產生了什么樣的情感呢?你能從詩句中讀明白嗎?提示:詩句中有一個字表達了他的這種情感,試著找出來,想想它的意思。
(話音剛落,就有學生舉手)師笑笑,對她說:多一分思考,多一份收獲。該同學有埋頭讀文。
(2分鐘左右,眾多學生舉手。)。
生:“思”字,是思念的意思。
師:你知道李白思念誰嗎?
一生插言:是思念朋友。
師:你真了不起,想到李白心里去了。同學們,李白為什么在這個時候想到朋友呢?
生:他想和朋友一起欣賞美景。
生:他想和朋友“把酒言歡”
生:因為他想和朋友一起分享快樂。
生:父母。
師:是呀,李白他還想到了自己的親人。
《峨眉山月歌》與《望洞庭》寫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側重于寫景《峨眉山月歌》側重于抒情。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重點抓住“思”字,讓學生自學古詩,并從古詩的字詞入手,深入理解詩意,并抓住文中的兩個比喻,做到重難點突出,使學生盡快地掌握古詩內容,感悟情感,讀好詩歌,體會秋夜思人的意境,也體會28個字的詩歌包含5個地名的不著痕跡的寫法。
接著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充分展開合理的想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進一步領會詩意。在討論中老師參與學習小組討論。
最后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詩歌中的文字變成鮮明的形象、生動的畫面、豐富的情感,培養提高學生感知語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時,教師在下面標示出“渝州”的位置,問學生為何這樣畫?從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義!為了讓學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這里是“船兒走,月亮也走”孤獨的離鄉秋夜有著月兒的相送與陪伴,才能排解點思友之情。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范文(13篇)篇十三
3、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通過自我診斷與矯治,感受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兩課時。
《峨眉山月歌》
1、復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3、簡單介紹《峨眉山月歌》的創作背景。
1、讀前啟發: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瀆,讀后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著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美意境。
5、 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1、反復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瀆自悟。
3、讀后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