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級畫楊桃說課稿篇一
1.理解課文內(nèi)容,知道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結(jié)果,使學生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過理解老師說的一段話中句與句的聯(lián)系,學生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說話。用“嚴肅”、“熟悉”造句。
4.朗讀課文,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1.聯(lián)系全文內(nèi)容,理解老師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所說的道理。
2.理解老師說的一段話中句與句的聯(lián)系,體會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
為完成本課的教學要求,達到了解作者寫作意圖及學習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的目的。通過指導預習,初讀課文了解文章梗概。通過第1課時細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學習生字新詞。通過第2課時講讀、精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知道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結(jié)果,使學生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學習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通過第3課時的鞏固練習,進一步對學生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
教學時可采用從課文最后一段入手的方法。先分析父親的話,再圍繞一節(jié)圖畫課上練習畫楊桃時發(fā)生的事情,重點分析老師說的那段話。在讀懂這段話的基礎上,把句子與句子聯(lián)系起來,理清這段話的層次,弄懂這段話的主要意思,領(lǐng)會其中所說的道理。
楊桃的實物或模型與掛圖,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詞卡片。
三課時。
1.根據(jù)課題,初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2.劃出文中的生字詞,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記憶。3.熟讀課文,解疑設疑。
一、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楊桃的實物或掛圖,引導學生描述,并加深對楊桃的認識。
2.聯(lián)系預習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二、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知道文章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3.默讀思考討論:“我”(作者)照實把楊桃畫成像五角星可笑嗎?
4.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注意辨析“我”、“同學們”及“老師”說話時不同的語氣、語調(diào),并注意生字的發(fā)音。
5.齊讀課文。
6.思考(也可同桌討論):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這篇課文寫的是“我”小學四年級一次圖畫課上練習畫楊桃時發(fā)生的事情)
7.以問促讀,理清文章脈絡。
(1)課文哪些段落是寫在一次圖畫課上發(fā)生這件事的?(從第2自然段到倒數(shù)第2自然段)(這是文章描寫最細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點部分)
(2)開頭第1自然段,寫的是什么?(講父親怎樣教“我”學畫。)(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寫什么?(講父親和老師的話使“我”一生受用。)(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結(jié):通過上面的閱讀和練習,我們清楚地知道這篇文章由三部分構(gòu)成,且屬“總——分——總”式結(jié)構(gòu)。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點。
三、細讀課文,在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解詞,(也可根據(jù)預習情況,對生字詞做一強化)。
1.指名讀課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nèi)容。
叮囑:再三提醒、囑咐的意思。
想當然:指不顧實際情況,只根據(jù)自己腦子里的印象下判斷。
走了樣:失去原來的樣子。畫走了樣:畫的和本來的樣子不同。
小結(jié):從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畫的嚴謹態(tài)度是父親嚴格要求,多次教誨的結(jié)果。
2.分角色讀讀課文的第2部分。
(1)選擇一名學生讀旁白,另外一名學生讀同學甲,一名學生讀同學乙,其余學生讀“大家”的話,教師讀“老師”的話。
(2)教師將這部分出現(xiàn)的生字板書在黑板上,并指名讀一讀它們所在的句子,達到正音、解義的目的。“審”(shěn)“晌”(shǎng):翹舌音。“肅”(sù):平舌音。筆順:■(共8筆)熟悉(xǐ):知道得很清楚。
哈(hā):擬聲詞。本課指放聲大笑時發(fā)出的聲音。
3.指名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誨”:四聲(huǐ),字義是教導、誘導。受用:得到益處。
一生受用:就是對自己一輩子都有幫助、都有好處。
4.抽讀生字新詞卡片,識記生字。
5.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體會詞義,進一步熟悉課文。
一、談話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細讀了課文,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學習了生字新詞;這節(jié)課我們要通過精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弄懂為什么作者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后沒受到老師的批評,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師的話與父親的話有哪些相似之處。他們的話為什么能使作者終生受益呢?(也可根據(jù)班級具體情況,讓學生自己把在預習中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二、講讀課文。
1.從課文第3部分入手,達到牽動全文之目的。
(2)從“一生受用”這個詞中,我們能不能估計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大約是什么年齡?(大約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從“使一生受用”這個詞還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憶的手法,寫了發(fā)生在小學四年級一節(jié)美術(shù)課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誨一定是使作者終生不忘的。是誰的教導使作者終生不忘呢?(是“老師”和父親的話。)他們講的內(nèi)容一樣嗎?從哪個詞可以看出?(從“是那么相似”這個詞中看出的。他們講的內(nèi)容一樣。)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辭詞“那么”怎樣理解?(特別、十分)
②請同學們找出父親與老師的話輕聲讀一讀。自己體會一下相同點是什么。
2.學習課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讀父親的話(出示寫有父親話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齊讀并思考:父親的話有幾層意思?(兩層。)
每一層各說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層是說應該怎樣做,即要認認真真地去觀察所要畫的一件東西,畫時要按觀察到的樣子老老實實地去畫;第二層意思是說不要怎樣做。即不要不顧看到的實際情況,只根據(jù)自己腦子里對事物的印象下判斷,把畫畫得與實際觀察到的樣子不同,因為這樣是學不會畫畫的。)
小結(jié):父親從正、反兩方面講了畫畫時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的道理。從他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父親對作畫很有研究,是作者學畫的啟蒙老師。他的話不僅使作者在學畫畫時受益,而且影響到作者一生的為人處事,即:無論畫畫還是處理其他問題,都應該實事求是,從客觀實際出發(fā),堅持科學的思想方法。
3.學習課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師”說的話的第一層意思。
①指名讀課文中倒數(shù)第2自然段“老師”說的一段話。(出示寫有“老師”話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老師”說的這段話共有幾句?(五句。)
③引導分析“老師”說的一段話中前三句話的意思。
a.第一句說大家對楊桃“都非常熟悉”,能說明什么呢?(說明作者及他的同學都是楊桃故鄉(xiāng)的人;他們都非常清楚楊桃的外形。)
b.第二句話中的“但是”在這段話中起什
么作用?從這句話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詞轉(zhuǎn)到了問題的另一個方面,也就是觀察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就不一樣。)(從這句話我們可以回想起著名畫家達·芬奇的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每一個雞蛋從不同的角度看形狀也不一樣。”既然雞蛋從不同的角度看,形狀都不一樣,更何況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條棱這一明顯特征的楊桃呢。)
c.第三句話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別像。)“有時候”指什么時候?(指恰巧面對楊桃底部這一觀察點來觀察的時候。)
d.這三句話以畫楊桃為例,要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說明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有不同的樣子。)
小結(jié):“老師”的前三句話,緊緊圍繞畫楊桃這個例子,說明: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有不同的樣子。明確地指出換一個角度看,楊桃根本不像楊桃了,還真像個五角星,肯定了“我”觀察仔細認真。書中的第一幅插圖,就是同一個楊桃,從不同角度看到的兩種樣子。其中一種樣子還真像五角星。(板書:看的角度不同結(jié)果也不同)
④齊讀“老師”說的前三句話,加深理解。
(2)講讀課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圖畫課上,就把楊桃真的畫成了五角星的樣子,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了這個意思?(指名讀)(板書:我畫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幾個?(兩個。)第一個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靠邊的地方。)這能說明什么?(說明作者看楊桃的角度既與其他同學不同,也與自己平時看楊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學的“老師”說的哪句話?(看投影讀一讀。)
③作者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第二個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的結(jié)果。)
④指導學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圖。
小結(jié):作者把楊桃畫成像五角星的樣子,有兩個原因。但第二個原因是最主要的?!罢J認真真地看”說明他不憑想當然,既相信實際,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袄侠蠈崒嵉禺嫛本褪亲髡咦裾铡鞍职帧彼谀菢尤ギ?。
(3)導讀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幾個同學”看到作者的畫為什么哈哈大笑?(認為作者畫的根本不像楊桃。)
②課文中寫了兩個學生的兩句話。一句末尾用了問號,另一句用了嘆號,表示的意思一樣嗎?(一樣。)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嗎?(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語氣,表明作者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
b.指導學生朗讀這兩句話,要讀出嘲笑和嘰諷的語氣。
③“有幾個同學”看了作者的畫“哈哈大笑”,(板書:同學哈哈大笑)說明什么?(說明他們一是沒有考慮到作者看楊桃的角度,二是自以為對楊桃已十分熟悉。)
(4)講讀課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師”聽了“幾個同學”的議論,又看了作者的.畫,與“這幾個同學”的態(tài)度一樣嗎?他先是怎樣做的?其中有一個詞語,請找出來。(走到我的座位坐下來,審視講桌上的楊桃。)“老師”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審視”?(“老師”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從“我”看楊桃的角度進行觀察,據(jù)此判斷“我”畫得是否準確。)(板書:老師審視)
②“老師”審視了之后,為什么沒有直接告訴大家畫得像不像,而是舉起作者的畫去問大家像不像?(“老師”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從他親自“審視”的做法上,悟出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結(jié)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聽了學生的回答,“老師”的態(tài)度變得怎樣了?(嚴肅起來。)為什么要變呢?(發(fā)現(xiàn)作者明明畫得很準確,但全體同學們卻說“不像”,這種現(xiàn)象引起“老師”的深思,他意識到不僅是“幾個”而且是大多數(shù)同學還不懂得作畫的起碼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學思想對待事物。)從文中的哪一個詞能看出“老師”嚴肅的神情延續(xù)了很久?(半晌。)(“半晌”是過了好大一會兒。也可以說明老師對于如何處理這件事,認真地進行了考慮。)他是怎樣考慮呢?(先摸清認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學。)
④指導學生朗讀“好——笑”,這里的破折號表示幾個同學故意拉長聲回答,要讀得聲調(diào)高些,聲音長些。
(5)指導學生學習第13至17自然段。
①對于認為“好笑”的同學,“老師”沒有去批評責備,而是“請他們輪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讓他們也從作者看楊桃的角度來觀察,使他們親眼看到事實的真相,自覺接受教育。)(板書:“這幾個”讓輪流看)
②第一個同學看后,在回答“老師”的問話時,為什么中間加了省略號?(引導學生理解省略號在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內(nèi)容。)
指導朗讀,聲調(diào)、聲音都要低,讀出不好意思承認錯誤的語調(diào)。與剛才“好——笑”的讀法恰恰相反。
③引導學生找出有關(guān)詞語,體會作者只寫“第一個”同學的對話,而省略其他同學對話和經(jīng)過這種抓住重點,敘述的好處。
(6)繼續(xù)看幻燈片,剖析“老師”說的話。
③“老師”說的話中,哪一句話是對作者繪畫態(tài)度的肯定?找出來讀一讀。
④小結(jié):我們把“老師”說的后兩句話的意思連起來分析,不難看出這是“老師”借畫楊桃這件事告訴學生: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樣子,要學會這種看問題的方法。
⑤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內(nèi)容,總體理解“老師”說的一段話的含義。
a.通過對課文的精讀、品味,“老師”的話始終緊扣畫楊桃這件事敘述,是本文的重點。包含著兩層意思。前三句為第一層,說明“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樣子。后兩句為第二層,告訴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之后應該怎樣做。
b.通過對“老師”說的五句話的學習,我們不僅明白了作者是怎樣把一段話寫得條理清楚的,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義與父親教誨的相似之處。
(有條件的班級,可引導學生聯(lián)系學習實際、生活實際,適當舉些例子,以拓寬思路,加深理解,并把從閱讀中得到的收獲,練習運用到實踐中去。)
一、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二、指導完成“思考·練習”第三題。
1.讀題目,明確本題有兩點要求。
①小明長得不像他的爸爸,倒像他的媽媽。
②他的這身打扮,不像個學生而像個演員。
③我畫的這只天鵝一點兒也不像,倒像是一只丑小鴨。3.讀第二個例句。讓學生體會帶點詞語的意思和用法。(1)這個句子否定了忙著發(fā)笑的做法,肯定了要考慮人家是從什么角度觀察的做法。
(2)啟發(fā)學生用“不要……而要……”造句。如:①在成績面前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尋找自己的不足,爭取更大的進步。
②我們不要自以為是,而要多聽聽別人的意見。三、完成課后第四題作業(yè)。啟發(fā)學生用“嚴肅”、“熟悉”造句。
四、指導學生抄寫生字(注意以下字形)。
“級”字不要丟了最后一筆“丶”。
“肅”字下面的書寫規(guī)則是先中間后兩邊。
“晌”字與時間有關(guān),是“日”字旁,不要寫成“口”字旁。
“悉”字中間是“米”不要看成“■”字頭。
五、指導背誦課文的后兩個自然段。
六、指導學生按要求進行“小練筆”。
二年級畫楊桃說課稿篇二
細細品讀單老師的課堂,精彩之處層出不窮。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從細微處著手,讓學生整體感悟的基礎上,進行了重點指導,讓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標點,抓住課文中的關(guān)鍵之處、精妙之處,反復讀,仔細品,認真想,把感悟活動引向深入,從而使學生明白事理“實事求是”。
如引導學生理解“實事求是”的作畫態(tài)度時,老師緊緊地抓住“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边@一句子展開,如“自己讀讀這句話,可以結(jié)合其中的一個字或一個詞談談自己的感想。”、“你是如何理解“我”這種“老老實實”的作畫態(tài)度的呢?可以聯(lián)系上文1-2段結(jié)合句子去發(fā)現(xiàn)。”、“在我開始要畫畫的時候,我的耳畔總會想起父親嚴肅地(語重心長地)說:——”;再如探究“同學們”的心理轉(zhuǎn)變過程時,老師緊緊扣住句中的標點符號,通過情境模擬、換位思考等,讓學生體會同學的心理變化,從而理解“實事求是”的內(nèi)涵。 ?從單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對細節(jié)的精心把握,通過層層設計,誘其深入感悟。細節(jié)不僅僅只決定精彩,細節(jié)更決定成功!匠心設計課堂: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如果把一只胳膊從軀體上砍下來,那就不是胳膊了?!本烷喿x教學而言,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個活的、有機的整體。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整體出發(fā),感知課文寫什么、是怎樣寫的。只有進行整體感悟,學生才能感受到課文的整體美,在頭腦中形成比較完整的印象。觀照單老師的這堂課,感覺整體設計精致有余,大氣不足。課堂上老師走得很急,留給學生的思維、學習空間過于狹窄,對于文本中如何實現(xiàn)言和理的統(tǒng)一有待深入思考。對于這類說理性較強的文章,由于學生的閱歷、能力的限制,教師不能過早地把深奧的道理做強行灌輸,而要讓學生自主地、充分地、全面地感悟文本,使他們在對文本所塑造的形象中去獲得其中蘊涵的道理,從而達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效果?!懂嫍钐摇芬徽n故事性很強,而且學生的態(tài)度變化尤為明顯,在整體構(gòu)架上,是否可以圍繞“笑”展開,通過指導講故事,以達到悟理的目的。
總之,非常感謝單老師為我們獻上這樣一份豐盛的精神大餐,讓我們用心去聆聽課堂上生命的節(jié)奏和快感,努力尋找縮短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的金鑰匙。
二年級畫楊桃說課稿篇三
《畫楊桃》是一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老課文了,我們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教過、聽過此刻的教學,有畫畫助讀的,有合作探究的……但每一次似乎都留下這樣一個同樣的印象——觀察事物角度不同,結(jié)果也不同。上周五,有幸聆聽了老師的課堂教學,使我又一次對如何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產(chǎn)生了新的思考。
這是一篇說理性較強的文章,我們稍不小心,很容易將之異化為品德課。老師憑借自己超強的言語敏感度和深厚的教材解讀能力,以全新的視角提煉閱讀主話題:理解“實事求是”。老師從文本的整體性出發(fā),通過對“我”的作畫態(tài)度、“同學們”的心理轉(zhuǎn)變和“老師”的言行舉動這“三大板塊”整合推動實施建構(gòu),逐層挖掘“實事求是”的內(nèi)涵——學會老老實實、學會用“實事求是”的眼光去評價別人、學會實實在在做人做事。
眾所周知,語文教師不是一般的讀者。但作為特殊的讀者,我們不能只負責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感動,還要為學生搭好梯子,承擔起引導學生感悟的職責,否則我們的課堂教學無法真正實現(xiàn)對話,無法真正擁有生命的靈性和動感。
細細品讀老師的課堂,精彩之處層出不窮。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從細微處著手,讓學生整體感悟的基礎上,進行了重點指導,讓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標點,抓住課文中的關(guān)鍵之處、精妙之處,反復讀,仔細品,認真想,把感悟活動引向深入,從而使學生明白事理“實事求是”。如引導學生理解“實事求是”的作畫態(tài)度時,老師緊緊地抓住“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边@一句子展開,如“自己讀讀這句話,可以結(jié)合其中的一個字或一個詞談談自己的感想?!?、“你是如何理解“我”這種“老老實實”的作畫態(tài)度的呢?可以聯(lián)系上文1-2段結(jié)合句子去發(fā)現(xiàn)?!?、“在我開始要畫畫的時候,我的耳畔總會想起父親嚴肅地(語重心長地)說:——”;再如探究“同學們”的心理轉(zhuǎn)變過程時,老師緊緊扣住句中的標點符號,通過情境模擬、換位思考等,讓學生體會同學的心理變化,從而理解“實事求是”的內(nèi)涵。
從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對細節(jié)的精心把握,通過層層設計,誘其深入感悟。細節(jié)不僅僅只決定精彩,細節(jié)更決定成功!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如果把一只胳膊從軀體上砍下來,那就不是胳膊了?!本烷喿x教學而言,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個活的、有機的整體。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整體出發(fā),感知課文寫什么、是怎樣寫的。只有進行整體感悟,學生才能感受到課文的整體美,在頭腦中形成比較完整的印象。觀照老師的這堂課,感覺整體設計精致有余,大氣不足。課堂上老師走得很急,留給學生的思維、學習空間過于狹窄,對于文本中如何實現(xiàn)言和理的統(tǒng)一有待深入思考。
對于這類說理性較強的文章,由于學生的閱歷、能力的限制,教師不能過早地把深奧的道理做強行灌輸,而要讓學生自主地、充分地、全面地感悟文本,使他們在對文本所塑造的形象中去獲得其中蘊涵的道理,從而達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效果?!懂嫍钐摇芬徽n故事性很強,而且學生的態(tài)度變化尤為明顯,在整體構(gòu)架上,是否可以圍繞“笑”展開,通過指導講故事,以達到悟理的目的。
總之,非常感謝老師為我們獻上這樣一份豐盛的精神大餐,讓我們用心去聆聽課堂上生命的節(jié)奏和快感,努力尋找縮短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的金鑰匙。
二年級畫楊桃說課稿篇四
《畫楊桃》是一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老課文了,我們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教過、聽過此刻的教學,有畫畫助讀的,有合作探究的……但每一次似乎都留下這樣一個同樣的印象——觀察事物角度不同,結(jié)果也不同。上周五,有幸聆聽了單志明老師的課堂教學,使我又一次對如何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產(chǎn)生了新的思考。
這是一篇說理性較強的文章,我們稍不小心,很容易將之異化為品德課。單老師憑借自己超強的言語敏感度和深厚的教材解讀能力,以全新的視角提煉閱讀主話題:理解“實事求是”。老師從文本的整體性出發(fā),通過對“我”的作畫態(tài)度、“同學們”的心理轉(zhuǎn)變和“老師”的言行舉動這“三大板塊”整合推動實施建構(gòu),逐層挖掘“實事求是”的內(nèi)涵——學會老老實實、學會用“實事求是”的眼光去評價別人、學會實實在在做人做事。眾所周知,語文教師不是一般的讀者。但作為特殊的讀者,我們不能只負責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感動,還要為學生搭好梯子,承擔起引導學生感悟的職責,否則我們的課堂教學無法真正實現(xiàn)對話,無法真正擁有生命的靈性和動感。
細細品讀單老師的課堂,精彩之處層出不窮。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從細微處著手,讓學生整體感悟的基礎上,進行了重點指導,讓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標點,抓住課文中的關(guān)鍵之處、精妙之處,反復讀,仔細品,認真想,把感悟活動引向深入,從而使學生明白事理“實事求是”。如引導學生理解“實事求是”的作畫態(tài)度時,老師緊緊地抓住“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边@一句子展開,如“自己讀讀這句話,可以結(jié)合其中的一個字或一個詞談談自己的感想?!?、“你是如何理解“我”這種“老老實實”的作畫態(tài)度的呢?可以聯(lián)系上文1-2段結(jié)合句子去發(fā)現(xiàn)?!?、“在我開始要畫畫的時候,我的耳畔總會想起父親嚴肅地(語重心長地)說:——”;再如探究“同學們”的心理轉(zhuǎn)變過程時,老師緊緊扣住句中的標點符號,通過情境模擬、換位思考等,讓學生體會同學的心理變化,從而理解“實事求是”的內(nèi)涵。從單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對細節(jié)的精心把握,通過層層設計,誘其深入感悟。細節(jié)不僅僅只決定精彩,細節(jié)更決定成功!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如果把一只胳膊從軀體上砍下來,那就不是胳膊了。”就閱讀教學而言,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個活的、有機的整體。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整體出發(fā),感知課文寫什么、是怎樣寫的。只有進行整體感悟,學生才能感受到課文的.整體美,在頭腦中形成比較完整的印象。觀照單老師的這堂課,感覺整體設計精致有余,大氣不足。課堂上老師走得很急,留給學生的思維、學習空間過于狹窄,對于文本中如何實現(xiàn)言和理的統(tǒng)一有待深入思考。對于這類說理性較強的文章,由于學生的閱歷、能力的限制,教師不能過早地把深奧的道理做強行灌輸,而要讓學生自主地、充分地、全面地感悟文本,使他們在對文本所塑造的形象中去獲得其中蘊涵的道理,從而達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效果。《畫楊桃》一課故事性很強,而且學生的態(tài)度變化尤為明顯,在整體構(gòu)架上,是否可以圍繞“笑”展開,通過指導講故事,以達到悟理的目的??傊?,非常感謝單老師為我們獻上這樣一份豐盛的精神大餐,讓我們用心去聆聽課堂上生命的節(jié)奏和快感,努力尋找縮短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的金鑰匙。
二年級畫楊桃說課稿篇五
三年級語文《畫楊桃》評課稿1劉海明老師執(zhí)教的《畫楊桃》一課緊抓文章特色,利用圖畫這一載體理解內(nèi)容、表達思想非常到位。在這節(jié)課上劉老師帶領(lǐng)學生重點比較學生和老師的兩次對話,體會老師和父親的話,從而讓學生理解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實事求是。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這是一篇說理性較強的文章,我們稍不小心,很容易將之異化為品德課。劉老師憑借自己超強的語言敏感度和深厚的教材解讀能力。以全新的視角提煉閱讀主話題:理解“實事求是”。劉老師通過對父親的話、我作畫的態(tài)度、同學們心理的轉(zhuǎn)化和老師的言行舉止這四個板塊整合推動實施建構(gòu),逐層挖掘“實事求是”的內(nèi)涵——學會老老實實、學會用“實事求是”的眼光去評價別人、學會實實在在做人做事。
巧妙一:適時比較。劉老師指導學生適時比較朗讀,利用多種讀的形式,理解深入。如:在理解同學們態(tài)度轉(zhuǎn)化使,老師引導學生從感嘆號中讀出他們的想當然、不假思索;從省略號中讀出同學們回答斷斷續(xù)續(xù)、結(jié)結(jié)巴巴。讀出了人物個性特點,體會了人物思想情感。在最后教學中,劉老師又掏出父親的話和老師的話進行比較:它們相似在哪?使學生在比較中體悟蘊含其中的道理。
巧妙二:實物理解。劉老師創(chuàng)設實物觀察的情境,讓學生看看在不同角度的楊桃樣子是否一樣,讓學生體驗文中主人公或其他學生的感受與反應,加深理解“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結(jié)果”。激發(fā)了學生閱讀和思考的積極性。
細細品讀劉老師的課堂,精彩之處層出不窮。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從細微處著手,在學生整體感悟的基礎上,進行了重點指導,讓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標點,抓住課文中的關(guān)鍵之處、精妙之處,反復讀,仔細品,認真想,把感悟活動引向深入,從而使學生明白事理“實事求是”。如引導學生理解“實事求是”的作畫態(tài)度時,老師緊緊地抓住“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這一句子展開,又聯(lián)系上文結(jié)合句子去發(fā)現(xiàn)。再如探究“同學們”的心理轉(zhuǎn)變過程時,老師引導學生從感嘆號中讀出他們的想當然、不假思索;從省略號中讀出同學們的`回答斷斷續(xù)續(xù)、結(jié)結(jié)巴巴。老師緊緊扣住句中的標點符號,通過情境模擬、換位思考等,讀出了人物個性特點,體會了人物思想情感,讓學生體會同學的心理變化,從而理解“實事求是”的內(nèi)涵。
劉老師在復習認讀詞語后,以問題我是怎樣畫楊桃的,直奔重點,研讀父親的語言。沒有太多花俏引題,減少了不必要的時間,爭取大量時間留給學生在學習人物對話中多讀多思多講。然后重點品讀學生和老師看到畫后的的不同態(tài)度及后來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從而為領(lǐng)會課文意思做了水到渠成的準備。
當然,如果劉老師的教學語言能更有節(jié)奏些;詞語教學與文本語言聯(lián)系更緊密些就更完美了。
三年級語文《畫楊桃》評課稿2齊讀課題《畫楊桃》說說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質(zhì)穎(誰畫楊桃,怎么畫的?畫得怎么樣?)
(1)課文一共多少自然段?
(2)課文哪些段落是寫畫楊桃的?
(3)你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學生讀課文,簡要作答,教師適時引導,理清了課文共19自然段,其中2——18自然段講畫楊桃,學生初步了解“我”畫楊桃的態(tài)度是認認真真,老老實實。
1、課文重點寫什么?
課文主要的并不是寫“我”如何畫楊桃,更多的部分是寫教師同學對“我”畫的楊桃的看法。
(1)同學們是怎么的情況?(嘲笑)
(2)老師看了“我”的楊桃怎么做的?(審視——讓同學們到我的座位上看)
2、分角色朗讀課文
1、縱觀整堂課教者有一定的目標意識,采取了較為恰當?shù)慕虒W方法。
從課堂教學而言可看出教者課前認真地解讀了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力求以學生為中心,順學而導,重視語文基礎知識(標點、詞語)關(guān)注讀的訓練,有意識地進行了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教者基本功扎實,教學中善于適時引導。
2、課文教學目標解析
《畫楊桃》一課系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nèi)容,這一組課文是圍繞思想方法的專題來組元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
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學習,初步懂得要敢于相信自己,講究實際;明白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結(jié)果不完全相同;不要輕易的否定別人。(當然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不是一節(jié)課就行的,但作為教師要有這樣的教學意識)。
3、教師要認真讀教材,分析教材、設計教法。
從表面而言,課文講的是圖畫課上,“我”如實地畫出了自己所看到的楊桃,卻遭到了同學們的嘲笑,老師借此巧妙地對同學們進行了教育,讓同學明白了“不要輕易的否定別人”的道理。
③同學們到“我”的座位上看了楊桃后說話變得“吞吞吐吐”這是為什么?(——標點的妙用,標點后面還有什么意思?)
④文末提到老師的話與父親的話那么“相似”,那相似之處是什么?
……
諸如此類的問題,是學生不太明白的,也是用作訓練學生思維、引發(fā)學生感悟的“切入點”,教者應予以關(guān)注。
學生學習文本就必須切實了解文本大意,這就需要學生認真地反復地讀,但只是“讀通”、“讀順”,了解文章大意還遠遠的不夠,教者還得認真引導思考,也就是說要求教者設計好精當?shù)臓恳话l(fā)而動全文的問題。教學設計宜整體把握細處入手,問題的設計要注意充分地與本文的教學目標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思有所悟,學有所得。
三年級語文《畫楊桃》評課稿3《畫楊桃》這課比較抽象,今天聽了李老師的課,深有感觸:
1、在這節(jié)課上,老師通過讓學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畫后,老師和同學們的各自反應,重點找出他們說的話,動作和神情,通過不同的態(tài)度進行對比,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借此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讀好人物的話。尤其是同學的兩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薄跋瘛濉褰切??!眱纱位卮?,內(nèi)容相同,但是語氣卻不同,這里既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又讓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從中理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在課文中找得很準確,而且在朗讀時孩子們的語氣很好,讓聽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這達到了學生文字理解和朗讀的訓練目標。
2、課的結(jié)尾,老師用作者的話、老師的話、老師的老師說的話作為結(jié)束語,把課文中的道理引入生活,升華了課文的意義,揭示了學習的目的。
3、課結(jié)束后,我悟出了老師開頭的游戲完全是為本課服務??s詞、縮句、縮段都是為了概括文章內(nèi)容,找到段落中的主要意思,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為學習做好了鋪墊,這樣的設計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