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可以通過生動的描寫和精準的觀點表達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以下是一些優秀作文的精華摘錄,它們或許能給你一些靈感和啟發。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一
曲江池畔杏園邊。
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
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
今夜清光似往年。
1、清光:清美的風彩。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的詩意/《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的意思。
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園旁邊。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頭水館前。
向著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鄉在哪里,向著東南方向看見月亮又圓了好幾次。
昨天的風吹過沒有人理會,今晚清美的風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詩歌題目的中心語“望月”,是敘述也是行為,其修飾語時間“八月十五日夜”和地點“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環境時,還突出“望”的動作,又強化“望”之月的圓盤貌。顯然是這個“望”月引發了詩人情懷。
其實,詩人就是在特定空間面對這個特定時間的月亮引發的人生感慨,詩歌首頷聯正是詩人關照月亮的思考。從邏輯上應該“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抬頭望月,觸想到“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的月下之景,詩歌卻從對面飛來著筆昔年往事,描繪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江池畔、朝廷盛會歡飲圖。詩歌起筆不同反響,召喚其昔日的觥籌交錯、夜夜歡歌的情形,只有這樣頷聯的今年貶謫的“湓浦沙頭水館前”的失落。繁華的過去越明朗,對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覺,以此造成的昔今懸殊反差,猶如從天堂掉入地獄的悲苦感。可是兩聯二十八言中,詩人不煩厭地重復“八月十五夜”,顯然它帶給詩人的心靈是震撼的,也是慘痛的。讓詩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歡樂,獨自苦品著眼前的寂寞和凄苦。詩句一望而知地運用了昔今對比手法,其實每一聯都交代了時間地點和場景,對比的不僅是時間,更是情景意境的對比,今晚觀賞的不單是月亮,而是面對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種過去到現在的物是人非的感傷情懷。
月亮在古典詩歌里,更多承載了懷鄉思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樓,含君千里光”,這些月亮內涵是因空間距離產生而寄寓感情的。不過月亮也會出現時間概念,它卻成了一種永恒對照無常的人生,進而表現人生的痛苦感。“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劉禹錫《石頭城》)”“春江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這些詩句里的月亮意象無不指向時間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給個體生命的悵惘痛苦。
昔今這種對比古詩里還是常見的,“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杜甫《登岳陽樓》),過去聽聞就該登樓觀望洞庭水,可是不知為何直至今朝才有機緣登臨,道出詩人生活無盡的無奈和生活的凄楚遭遇。其實白居易在對比中也在暗示自己無法主宰命運的無奈和感傷之情。
詩歌的首頷聯多層面的表現詩人的痛苦感,其實這還是生活橫截面的對比,那詩歌又是如何完成內容的轉折呢?從內容上頸聯涉及望鄉和圓月,表面上像在思鄉,但是“望鄉“行為反映的心理,卻浸透著詩人的孤寂和凄苦,而這種心理想通過望鄉排遣,其結果沒有望到自己的故鄉,反而再次強化了內在的主體孤苦體驗。“見月”就是觀賞中秋明月月,那是一輪圓月,但行為發問的竟為“幾回圓”,顯然這圓月在詩人眼里不圓,這種發問折射了詩人由外在之物的中秋明月到內在的之情的孤寂凄苦。“望鄉”“見月”行為藝術是望而不見、見而有疑的矛盾迷惘,正是詩人極度孤寂產生的心理結果。“西北望鄉”“東南見月”,其實是互文修辭,身處彭浦湓亭向四方眺望故鄉和四野觀望明月,能想象出一個人觀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鄉帶給自己溫暖,能看到心中一輪明月留給自己關懷,卻出現相反結果,徒添了詩人不盡的凄苦感。
詩歌是如此極盡曲折的突出詩人貶謫的孤寂之情,尾聯詩人細節化的再現秋風月光。“秋風秋雨愁煞人”,過去的日子出現的“昨風一吹無人會”,沒有人領會這凄厲秋風的涼意。能忽略這凄冷秋風的肌膚感,一定是人們沉浸在無情的喜悅里,已然忘記了秋風的凄冷,這里突出詩人過去日子的歡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說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還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氣之人了,照應詩歌前文對比的物是人非的無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這樣的月光照在身上,卻令人清冷至極,置身“湓浦沙頭水館前”環境里,心內卻是清冷感,詩歌在這進一步強化了詩人貶謫后面對十五明月帶來的凄苦悵惘失落之感。
詩讀至此,不禁為之動容,白居易是如此變幻的再現自己的悲苦感,也不禁驚嘆詩人詩歌技巧的嫻熟,尺幅之間盡情描摹無形的心里悲苦!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縣),生于河南新鄭(今河南新鄭縣),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
白居易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家庭,二十九歲中進士,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唐憲宗元和十年被貶為江州司馬,后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太子賓客分司東部、太子少傅等職。
元和十年以前白居易政治態度比較積極,利用諫官的職務,屢次上書撥摘時弊;元和十年以后,雖然在地方上做過一些興利除弊的事,但明哲保身思想占主異地位。在政治上,他反對宦官擅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橫征暴斂,同情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派。
在文學上白居易與元稹同為新樂府運動的中堅。他提出了現實主義的文學理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起“救濟人病,裨補時闕”的作用。他早期的詩歌創作同情人民疾苦、揭露統治階級的腐朽,能以社會重大問題為內容戰斗性很強。白居易詩的風格以通俗平易、對比鮮明、敘事與議論相結合為特征,也有不夠精煉,言盡意盡的毛病。著有《白氏長慶集》。
此詩作于遠放江州之際,表現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時間的轉換中逗出空的轉換,又于時空的轉換中,透出感情的轉換,昔之樂游,今之苦嘆,鮮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謫居生涯中的愁悶。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二
武元衡早年曾落第失意,所寫詩歌如《寒食下第》、《長安敘懷寄崔十五》、《行路難》等,往往嗟病嘆貧,抒發牢騷不平之氣。后仕宦顯達,所寫詩歌,多屬官場酬贈之作,缺乏思想深度。少數作品如七律《送崔判官使太原》、《送張六諫議歸朝》、《酬嚴司空荊南見寄》等,感情深厚,辭氣挺拔,對同僚于推挹褒獎之際時以國事、德行相勖勉,與一般應酬之作有所不同。我們先來看看《八月十五酬從兄常望月有懷》這首詩的原文。
坐愛圓景滿,況茲秋夜長。
寒光生露草,夕韻出風篁。
地遠驚金奏,天高失雁行。
如何北樓望,不得共池塘。
武元衡(758~815)唐代詩人、政治家,字伯蒼。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人。武則天曾侄孫。建中四年,登進士第,累辟使府,至監察御史,后改華原縣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員外郎。歲內,三遷至右司郎中,尋擢御史中丞。順宗立,罷為右庶子。憲宗即位,復前官,進戶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尋出為劍南節度使。八年,征還秉政,早朝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遣刺客刺死。贈司徒,謚忠愍。《臨淮集》十卷,今編詩二卷。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三
2、培養學生借助工具書、課文注釋自讀古詩詞的能力。
3、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詩詞習慣。
1、欣賞詩詞的方法。
2、通過感知詩詞內容、領會詩情。
一、導入。
中秋節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應該是親人團聚、共度良辰美景的日子,然而,這一天里往往會有許多人因生活、工作所需而遠離家鄉,因此中秋之夜也是分離的親人相互思念之時,而中秋之月自然也就成了古今文人吟詠抒懷之物了。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欣賞三首詠月詩詞。
(板書課題)。
二、自學質疑。
1、學生按學案要求,課前完成相關練習。
2、學生同組質疑,互助釋疑;老師巡視,發現典型疑難問題。
三、交流展示。
1、組內交流學案完成情況。
一生讀題及答案,其余同學核對并提出不同答案及答題思路,共同評議,以求最佳答案。
2、班內交流。
師逐題提問,小組推薦回答或板演。
(口答第一題,板演第二題)。
3、指生輪流朗讀三首古詩詞,從語音、語調、語速等方面互評。
4、指生回答第三題。
四、組織背誦。
1、看誰能又快又正確地把前兩首背熟。
2、理清句段順序,邊背邊想象詩詞中抒寫的情景。
3、同組互背互評。
4、指生有感情背誦。
五、作業。
1、熟背前兩首詩詞。
2、自學完成“學案”中四五六兩大項。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四
1、地白(白)凄清(此空填清冷、寂靜、凄涼等也可)。
2、抒發了詩人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而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答出思念家鄉、親人即可)。
3)詩歌前面兩句寫了幽靜清涼的秋景,塑造了一個孤獨無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詩人的心境是孤寂凄涼的。(每點1分,共3分)。
4)后兩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4分)。
5、本詩描繪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潔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環境氣氛,為下文抒發秋思之情起到了鋪墊作用。
二:
(1)這首詩前兩句寫景,你能看出當時詩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樣的?
答:當時詩人孤獨無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涼。
(2)詩評家認為此詩之妙,妙在后兩句。請從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上作簡要分析。
答:后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這樣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仿佛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在”字相形見絀,平淡寡味。
(4)簡要解釋“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意思,說說這兩句詩的妙處。
答案:普天之下,有誰不望月思鄉,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誰的一邊。詩人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境界高遠;明明是自己懷人,偏說“秋思落誰家”,表現手法委婉蘊藉。
(5)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答:“冷”字既寫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在異鄉孤寂、悵然的心境。
(6)作者是如何表達別離之情、思聚之念的?
答:作者運用形象化的語言,描繪特定的環境氣氛,營造出一種月圓人缺、寂靜思憶的意境,把要表達的別離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三:
(1)“中庭地白樹棲鴉”中,“地白”的意思是月光滿地。其意境與李白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最相近。
(2)詩中寫月夜靜謐的景色的句子是: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3)用簡潔的語言說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一詩句的妙處。
[答]普天之下,有誰不望月思鄉,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誰的一邊,詩人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境界高遠:明明是自己懷人,偏說“秋思落誰家”,表現手法委婉蘊藉。
[答]“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仿佛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在”字相形見絀,平淡寡味。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五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左風右占)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將下蟲)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六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絕。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殷璠《河岳英靈集》卷上贊王維詩“著壁成繪”,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這一評語也可移之于評一切有意境的唐詩。正因為如此,所以歷代畫家喜作唐人詩意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它的背景為曲岸遠山,長空明月。畫面中心是一處臨水的勝游之地,曲欄圍著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葉梧桐樹上有幾只棲鴉,樹旁生長著枝葉婆娑的。秋桂。樹下五人,兩人望月而語,談興正濃。旁一戴幞頭揮扇的官員和一帶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貫注地聆聽他們談天。整個畫面遠近主從。層次井然,有動有靜,和諧統一,頗為傳神。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實是美中不足。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在民俗中,中秋節的形成歷史悠久。據《周禮》記載,當時人已在中秋之夜擊鼓奏樂以迎寒。到后代節日氣氛愈來愈濃,此夜常是家人或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所以一旦離別,總會使人逢節思親。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發過他的秋思:“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望月興嘆,但寫法完全不同,很有創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王詩原題“十五夜望月”下有的版本尚有“寄杜郎中”四宇,似是寄友人杜元穎的。在詩題下又注云:“時會琴客”,說明佳節良友相聚,并非獨吟。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精煉而含蓄。它象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首句一樣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讀者眼前,予人以難忘的印象。這是一座樸素的住宅,夜深了,詩人偕客步出廳堂來到庭院。低頭但見地上月華如水。一片白色。庭樹的影子枝葉扶疏,象是紙上的水墨畫。步月者循聲望去,樹冠間影影綽綽有宿在枝頭的幾只烏鴉。全句無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處處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第二句“冷露無聲濕桂花”緊承上句,借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在桂花諸品中,秋桂香最濃。在皎潔的月亮上某些環形火山的陰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賦予它美好的形象,說它是月宮里的桂樹。有的傳說還說人間的桂樹是天上落下來的種子生成的。宋之問“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靈隱寺》)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王建這句詩因桂香襲人而發。古人以為霜露之類似雨雪都從天而降,因而詩人探桂時奇怪冰涼的露水把花枝沁得這么濕卻沒聽到一點聲音。如此落筆,既寫出了一個具體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現了夜之深和靜,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覺得桂香與寒氣襲人而來了。
第三四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采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曾寫到游子思婦的月下相思。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懷遠》)寫望月思人之情,溢于言表。天下離人千千萬萬,懷人愁緒如綿綿秋草,逐處叢生;詩人在思誰是確定的,人人所思也是確定的,說“不知秋思落誰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極寫秋思的浩茫渾涵,似虛而實,深得詩歌含蓄之美。對比他用賦體寫的《和元郎中從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及唐人其它中秋望月詩,尤能顯出它那以少勝多的特色。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七
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題,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處以《全唐詩》為準。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于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后進入了睡鄉。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這句詩讓人聯想到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他選取“無聲”二字,細致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玉兔,那揮斧的吳剛,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詩句帶給讀者的是十分豐富的美的聯想。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鄉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之人遙望家鄉親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在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并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癡情,手法確實高妙。后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這樣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在煉字上,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辭典》錄此詩,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認為,“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殷璠《河岳英靈集》卷上贊王維詩“著壁成繪”,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這一評語也可移之于評一切有意境的唐詩。正因為如此,所以歷代畫家喜作唐人詩意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它的背景為曲岸遠山,長空明月。畫面中心是一處臨水的勝游之地,曲欄圍著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葉梧桐樹上有幾只棲鴉,樹旁生長著枝葉婆娑的秋桂。樹下五人,兩人望月而語。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八
1、反復朗讀并背誦這三首詩,結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生活經歷、思想風貌理解詩中蘊含的情感。
2、通過學習,體會月與人的聯系。
重點:每首詩的內容以及所蘊含的情感。
難點:月與人的文化聯系。
朗讀錄音帶。
2課時。
1、反復誦讀三首詩,體會各首詩的情感。
2、誦讀課文,了解兩位詩人生平及寫作的時代背景,借助課文注解理解詩詞大意。
一、導入新課。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人世滄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然映照著我們。在詩人的筆下,月亮是孤高的,似無情卻有情;月亮是詩意的,溫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也是感傷的,月圓人不圓。讓我們走進李白、杜甫的世界,叩問月亮,傾聽千古絕唱。
今天,我們先來學習李白的兩首詠月詩:《把酒問月》《月下獨酌》。
(主板書:把酒問月月下獨酌李白)。
二、一讀:讀準字音,節奏。
1、正音。
〔散行板書〕闕樽酌徘徊邈。
2、讀準節奏:七言古詩多為二二三,五言古詩多為二三。
(讓學生聽錄音朗讀,并跟讀,讀準字音節奏。)。
三、二讀:讀懂內容。
1、學生討論兩首李白詠月詩表達的不同內容及其中蘊含的情感。
〔學情預測〕學生通過預習及課堂的誦讀,能初步感受到詩人筆觸的縱橫恣肆,及其美的意境,但要具體的說清楚,還有待于討論引導。他們的認識可能會停留在月色美,人孤獨等層面,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前提下,教師要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注意關鍵的詩句,并介紹相關的內容。
2、教師具體分析兩首詩的內容及蘊含的情感:
《把酒問月》是一首應友人之請而作的詠月抒懷詩。詩人以縱橫捭闔的筆觸,從多側面、多層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過海天景象的描繪以及對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嘆,展現了作者曠達博大的胸襟和飄逸瀟灑的性格。詩人由酒寫到月,又從月歸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將明月與人生反復對照,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問》,下啟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悠悠萬世,明月的存在對于人間是一個魅人的宇宙之謎。“青天有月來幾時”的劈頭一問,對那無限時空里的奇跡,大有神往與迷惑交馳之感。問句先出,繼而具體寫其人神往的情態。這情態從把酒“停杯”的動作見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來的一問分明帶有幾分醉意,從而倍有詩味。二句語序倒裝,以一問攝起全篇,極富氣勢感。開篇從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寫起,以下大抵兩句換境換意,盡情詠月抒懷。
明月高高掛在天上,會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當你無意于追攀時,她許會萬里相隨,依依不舍。兩句一冷一熱,亦遠亦近,若離若即,道是無情卻有情。寫出明月于人既可親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運用維妙維肖。回文式句法頗具唱嘆之致。緊接二句對月色作描繪:皎皎月輪如明鏡飛升,下照宮闕,云翳(“綠煙”)散盡,清光煥發。以“飛鏡”作譬,以“丹闕”陪襯俱好,而“綠煙滅盡”四字尤有點染之功。試想,一輪圓月初為云遮,然后揭開紗罩般露出嬌面,該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攬接。不意下文又以一問將月的形象推遠:“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月出東海而消逝于西天,蹤跡實難測知,偏能月月循環不已。“但見”“寧知”的呼應足傳詩人的驚奇,他從而浮想聯翩,究及那難以稽考的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月中白兔年復一年不辭辛勞地搗藥,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獨處的嫦娥,該是多么寂寞?語中對神物、仙女深懷同情,其間流露出詩人自己孤苦的情懷。這面對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從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實為一個,而今人古人則不斷更迭。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亦意味“古人不見今時月”;說“今月曾經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語備極重復、錯綜、回環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數,只如逝水,然而他們見到的明月則亙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礎上進一步把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之意渲染得淋漓盡致。前二句分說,后二句總括,詩情哲理并茂,讀來意味深長,回腸蕩氣。最后二句則結穴到及時行樂的主意上來。末句“月光長照金樽里”,形象鮮明獨特。從無常求“常”,意味雋永。至此,詩情海闊天空地馳騁一番后,又回到詩人手持的酒杯上來,完成了一個美的巡禮,使讀者從這一形象回旋中獲得極深的詩意感受。
《月下獨酌》中,詩人把明月引為知己,對月抒懷。詩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達一種孤獨寂寥的思想感情。這種孤寂之情無法驅遣,于是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動的描寫,把明月作為知音,相邀對飲。同時還異想天開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類,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隨,好象并不是獨酌,但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這就更加突出了詩人的孤獨感,正如孫洙所說:“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復推勘,愈形其獨。”因為世少相知,詩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為伴,向月而高歌,對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悶。結聯進而要和明月、身影永遠結成忘情好友,將來在邈遠的碧空中相見遨游。這表現了詩人對污濁現實的強烈不滿,在孤獨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讓我們結成永恒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這是一個精心剪裁出來的場面,寫來卻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獨酌,面對明月與影子,似乎在幻覺中形成了三人共飲的畫面。在這溫暖的春夜,李白邊飲邊歌舞,月與影也緊隨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飲酒的歡樂與憂愁。
〔板書〕把酒問月:詠月抒懷:酒——月——酒思考宇宙人生;月下獨酌:對月抒懷:月人影孤獨中的向往。
四、三讀:讀出情感。
引導學生再次誦讀這兩首詩,整體感知詩的文字之美,體會全詩感情飽滿奔放,語言流暢自然,極富回環錯綜之美。
〔學情預測〕通過討論及教師的介紹講解,學生一般比較能夠體會出詩人的情感,從整體感知入手,再次吟詠誦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
五、布置作業。
1、反復朗讀兩首詠月詩,直至背誦。
2、預習杜甫的《月夜》,體會其中的情感。
3、思考月與人的聯系?
一、讀《月夜》,初步了解這首詩的內容。
(主板書:月夜杜甫)。
1、正音。
〔散行板書〕鄜鬟幌。
2、學生討論本詩的主要內容。
3、教師明確:望月思親。(板書)。
二、背景介紹及具體內容分析。
1、學生朗讀《月夜》一詩,初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感受其與其他懷人詩的不同。
2、教師介紹并分析。
望月懷遠。這在古典詩歌中是一個爛熟的題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時期,古典詩歌固然正處于大開拓、大發展的階段,但如像對景傷懷、思親懷友這類的題材,卻已早經無數作者吟詠,要出新意頗不容易。這一首五律,卻在內容表達與章法技巧上脫落故常,出奇制勝,成為同類題材作品中千古獨步的名篇。
這首詩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發的是詩人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觸發的郁勃真切的離情別緒。回溯詩人的生平我們可以知道,天寶十五年(756)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軍破潼關,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攜眷北行,至鄜州暫住。七月,肅宗李亨即位靈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軍擄至長安。這首詩就是身陷賊營的杜甫八月在長安所作。沒有那場驚天動地的大戰禍,便沒有詩人的這番家人離散,身陷絕境的悲慘經歷。而如果沒有這番特殊的經歷,要產生詩中的哀惋凄切、深摯纏綿的離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詩的重要價值,確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情感這一點上。
這首詩在眾多的抒寫亂世之離情的作品中高標獨秀,是由于作者匠心獨運的新奇角度與抒寫章法。在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緣情述事,而是別出心裁從思念對象一邊落筆,從頭至尾細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對方的景況。無限的深情、癡情都從這一系列想象描寫中流瀉而出,達到了抒情的極致。首聯二句,絕不說自己望月而憶妻,偏說妻子見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訴自己的情感的憶內之作,一開篇意思就深了一層。前人寫過“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和“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一類的名句,那都是兼及“憶”與“被憶”雙方的,這里卻偏偏只提被憶的一方,抒寫角度的轉換,使得辭旨婉切,更顯出詩人對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邊,是時時尾隨著可愛的小兒女的。詩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頷聯二句不正面說自己望月憶兒女,偏說兒女隨母望月,又想象兒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長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將何以堪!詩人刻骨銘心的憶內之情,又在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層。第三聯,想象愈加具體化,虛擬妻子在這個夜晚望月懷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詩中意境最優美,辭采最清麗的抒情句子。鬟濕而臂寒,狀看月之久與懷人之癡。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渾然不覺。這位閨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執著,難道還不值得我們的詩人深切思念嗎?詩的末聯,方才將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擺進去,仍以想象之筆結情。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償,有朝一日伉儷重逢,雙雙對此明月舒愁,抹掉戰亂帶來的傷痛痕跡。
三、重讀三首詠月詩,感受其中月與人的密切聯系。
1、學生討論月色之美與人的密切聯系,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
〔學情預測〕通過兩節課的學習和討論,學生們能初步體會作者在不同的時間和背景下看月,體會和感受皆有所不同。要求學生能從詩中的具體句中讀出月與人,人與月的聯系。
2、教師明確:
《把酒問月》這詩題就是作者絕妙的自己造象,那飄逸浪漫的風神唯謫仙人方能有之。題下原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彼不自問而令予問之,一種風流自賞之意溢于言表。詩中詩人停杯沉思,頗有幾分醉意,仰望蒼冥發問道:這亙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從何時就存在的呢?這一對宇宙本源的求索與困惑,實際上是對自身的生命價值的思索和探尋,“停杯”二字生動地表現出他的神往與迷惑糅雜的情態。接著寫出了人類與明月的微妙關系。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想要飛升到月中以求長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卻依然用萬里清輝普照塵世,伴隨著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們。又寫出了明月既無情又有情、既親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蘊含著詩人向往而又無奈的復雜心境。其實明月萬古如一,而人類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可貴的生命倏忽即逝。結尾四句收束上文,進一步表達對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來的無數人們,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對著空中同一個永恒的明月,或許都曾有過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飲酒的時候,皎潔的月光能長照杯中,使我能盡情享受當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葦草,但卻是一棵能思想的葦草。詩人有感于明月長存而人生短暫,人類無法改變這一自然規律,因此就更應當珍惜今生的點滴光陰,在瞬間把握永恒。結句雖暗含及時行樂之意,但總的基調仍然是積極向上的,展現了詩人曠達自適的寬廣胸懷。
《月下獨酌》這首五言古詩,構思新穎,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詩中別具神韻的佳作。從邏輯上講,物與人的內心世界并無多少關系。但從詩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李白此詩賦明月與影子以情感。它是一種詩意的與自然合調的。信仰,這使生命隨著人類情感的波動而波動。
李白懷才見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詩篇中明月是清澈純潔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麗、寧靜、溫柔,因而詩人和它相親相近。
詩中詩人倍感孤獨,邀月與影,相伴相行。但在詩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種獨而不獨,不獨又獨的復雜情思,他知道了月與影本是無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對這個無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結無情游,意思是月下獨酌時,還是要將這月與影邀來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漢”,也在所不辭。可見太白之孤獨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月夜》中詩人想像其妻獨自久久望月思念親人的場景,感情真摯纏綿,令人為之斷腸。詩中對前文的承接照應十分細密周到,表現出詩人情感之深婉沉綿,如“雙”承“獨”,“照”承“月”,“淚痕干”反襯雙方各自“獨看”時的淚流不止,這些都真切地傳達出詩人憎恨亂離,盼望團圓的迫切心情。
四、布置作業。
1、背誦這三首詩。
2、完成課后“閱讀練習探究”三、四題。
3、完成《伴你學語文》第七課練習。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九
1.通過多形式的朗讀,理解詩歌的意境。
2.讓學生領悟學習詩歌的基本方法。
一、課前三分鐘講話,以“月亮”為主題自由發表看法,引出新課。
二、采用多種形式朗讀,理解(整體把握)詩歌。
1.快速默讀一遍,然后憑借自己對此詩的初步理解,盡情地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讀出詩歌的韻味)。
2.說說你對此詩內容的理解。明確:這首詩寫出了對親人的思念。
3.自由朗讀,仔細揣摩如何讀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然后大膽地朗讀給大家聽。(從朗讀的技巧方面,師、生共同評價)。
4.教師配樂范讀。
5.鼓勵學生進行配樂朗讀表演。
6.全班配樂齊讀。
三、賞析詩歌:通過反復誦讀,你覺得哪些詞語很好地體現了作者的感情?或者針對你最喜歡的詞語、句子發表自己的看法。(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積累詩歌:比一比,看誰背得最快、最有感情。
五、談談學習體會。讓學生充分自由地談,既可以聯系生活談對詩歌感情的理解,也可以談學習詩歌的方法。不妨與學生回顧整堂課的學習步驟,以此讓學生歸納學習詩歌的基本方法,大致可歸納為:朗讀—賞析—積累。(板書)允許學生有自己總結的獨特的學習方式。
六、作業:課后收集有關詠月的詩、詞。
水調歌頭。
1.學會通過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2.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情感。
一、播放《水調歌頭》歌曲,創設情境,引出新課。
二、學生匯報收集的有關蘇軾的資料,教師簡介詞作背景。
這是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蘇軾時年41歲,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與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見,心情抑郁不歡。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脫塵世,而是熱愛著人間的現實生活。他認為,一個人一生很難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過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詞的基調是樂觀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現實與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
三、結合工具書及課文注解,疏通文意。先組內交流,鼓勵質疑、解疑,譯文遇到難題組內無法解決的,全班共同探討。
四、學生說說自己對這首詞的理解,發揮想象描繪詞的意境。(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講述,教師點撥難解的字詞或投影出來。)。
五、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七、重點賞析:學生思考、討論、質疑以下問題:
1.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心中的天宮是怎樣的?
2.這首詞你最喜歡哪幾句?為什么?
欣賞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以圓滿。人月無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歡離合同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但愿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
八、學生單人配樂朗讀,教師點撥。
九、男生配樂朗讀上闋,女生配樂朗讀下闋。
十、歸納小結,主題: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度終于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十一、全詞深沉婉曲,流轉自如,以美麗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創造出幽深高遠的境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試發揮想象力,根據這首詞的內容作畫,并將詞作配上。
十二、作業:
1.課后將這首詞繪成圖畫。
2.背誦整首詩,直到會準確默寫。
3.課后繼續收集中秋詠月詩詞,準備朗誦會。
板書:
水調歌頭蘇軾。
情景交融。
上闋:月下飲酒——幻想超脫塵世轉為喜愛人間生活。
下闋:對月懷人——感傷離別轉為對離人的祝福。
主題:這首詞表現了詞人曠達的胸襟和樂觀的情致。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十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中秋登樓望月》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十一
八月十五之夜,外面的世界仿佛格外冷清。世界似乎分了兩半——“家”里與“家”外。
那輪滿月高掛于眾星之中,在大地上蒙了一層素紗,平添了幾絲凄涼。殘垣邊的那顆月桂正清清冷冷地立在銀光下,桂花如沉睡時也嬌羞的少女,藏在綠葉中間酣夢。“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鴉鵲似是想做個美夢,也棲于嬌媚的桂花之間了。月光下,這一切似乎都在以冷艷的美來告訴我,那濃重的鄉愁。
輕擒一片桂花,有幾絲沉重的質感。浸透它的,是寒冷的冷露,還是苦澀的思鄉情?低頭沉思了。
“月籠人家,沉香入畫。少年仍是眉間點砂,我卻歸隱佛利,不覆芳華……”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十二
中秋夜,我正在書海中暢游,一襲冷風把我拉到現實,這也讓我注意到窗外圓月。那圓月朦朦朧朧,為大地撒滿了白光,樹木整齊地搖擺,載歌載舞,為圓月的到來喝彩。鳥兒看到此景,為樹木精彩的舞蹈伴唱。我猜想:“大自然的任何動物看到圓月都會思鄉吧?畢竟人類的惡劣行為已經讓許多動物無家可歸了”。這讓我陷入了惆悵。
明月當空,世間人人仰望,遠到他鄉的人定會感到孤獨吧。見到圓月的我,倒不孤獨,只是懷念故鄉,懷念在小河里看圓月的那個我,罷了!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十三
秋夜的風孤孤單單地在我的身邊徘徊。
今夜的嫦娥是不是比較偏袒我?灑給我的銀光怎么那么多?院子里,野地上,桂樹上,都鋪滿了。低頭看看地上,還有一個與我形影相吊。眼前一對烏鴉棲息在樹枝上,微瞇著眼,看著我,我也看著它們。
“我要是也有一雙翅膀該多好啊!”我帶著影子往前走,桂花也開了,一縷縷花香在露水的浸潤下特別清新,清冽。是啊,母親應該把桂花糕做好了吧。俯身聞一聞,找一找桂花糕的味道。這桂花竟只有冰冷的露珠相伴,愛這冰山美人冷艷的美。大概只有露珠肯來這樣靜,這樣冷的地方陪陪桂花了。抬頭望一望月亮,這顆對我我不離不棄偏愛我的冰心玉壺,她專門為我制造了一面鏡子,耐心地認真地把家鄉的一草一木,家鄉的親人都反射到我的心里。
清冽的風拭去我的淚,在臉上劃下兩線冰冰的感覺,像蝸牛冰冷的觸角,一直延伸,延伸到我的心底。
不是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嗎,離“十六”的那一天,還有多遠……。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十四
一、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欣賞三首詩詞。
2、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重點和難點:
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統一的。
2、景和情是怎樣統一的。
3、朗讀。
三、教學設計:熟讀或者背誦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創設自身情景,鋪設感情基調(讓學生談談對中秋的認識:月餅、月亮、團圓、思念)導入所學課文。
1、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環境氣氛,把讀者帶入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2、點撥:
(1)、講透詩題“十五夜望月”。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卻處處含“月”試分析。拓展:白——月光,聯想李白的《靜夜思》。樹棲鴉——聽到,非看到,聯想周邦彥《蝶戀花》“月皎驚烏棲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靜。辛棄疾的《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濕桂花——桂花已濕,夜太深,聯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濕,月中嫦娥、吳剛、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樣無眠,意境更為悠遠,這里暗點“望月”。
1、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文學家,書法家,官場常失意。其文想象力豐富,又流暢自然,有時還含有深刻的哲理。與其弟蘇轍、其父蘇洵合稱“三蘇”。
3、撥: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學意識的句子,找出,試分析。
4、佳句欣賞:分組討論:闡明理由我的思念是圓的艾青分組討論:
(1)、作者思念什么,為什么思念是圓的?
(2)、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升華到什么高度?
作業:
2、試做一首中秋詩詞。
3、做《一課一練》p15頁。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十五
人間盼團圓。
人間啊,
有多少家庭,
今夕能團圓?
多少孩子的父母,
為什么一年四季漂泊在異鄉?
多少父母的孩子,
為什么春夏秋冬留守在家園?
2
人間啊,
有多少家庭,
今夕本該圓月下,
暢敘天倫情。
可是啊,
有曾經為官的父母,
要為自己的.孩子,
造一個華麗的家,
辟一條康莊的路,
天各一方,
淚流滿面。
3
多少世紀,
多少黑頭發黃皮膚,
為什么要東渡扶桑?
為什么要遠涉重洋?
你們的夢,
為何在華夏家園,
難以實現?
故鄉的明月啊,
你是否還記得,
遠方的游子,
曾經在你的清輝中,
好夢連連。
為什么,
人有離合有悲歡?
為什么,
月有陰晴有圓缺?
4
今夕九州又月圓,
嫦娥啊,
我們何時才能,
在東海的可愛島嶼上,
在南海的美麗礁盤上,
看你長舒廣袖,
跳一曲動人的合歡舞?
吳剛啊,
我們海峽兩岸的中國人,
我們五洲四海的中國人,
何時才能喝上,
你為我們用桂花釀好的,
醇香四溢的團圓酒?
天上萬里有明月,
萬里九州共明月,
家圓人圓國更圓。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十六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將學習現代著名作家趙麗宏寫的一篇課文題目是《望月》,一起讀課題。(生聲音響亮)。
生讀(聲音柔和多了)。
師:對了,這才是月亮的聲音,月亮的感覺!(出示:江月圖)看,有月的夜空是多么的寧靜而優美,望著畫中的月兒在想象中沐浴著它的清輝,讓我們一起輕輕的讀課題!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走進這一片江上月色,請同學們把書打開,老師先來了解同學們的讀書情況。(指名學生讀課文隨時幫助學生正音,并指導讀好文中的詩句)。
師:同學們預習課文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在這篇課文中分別寫到了哪些人眼中的月?
板書:“我”詩人小外甥。
師:我眼中望見的月是怎樣的?我們先來欣賞,讀讀。
cia出示文中第二自然段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課堂聲音比較的嘈雜)。
師:看來,聲音這樣嘈雜的讀,是很難欣賞到真正的月色,這是一段優美的文字,要能靜靜的品味才會讓人動心動情,讓我們在書上靜靜的讀一讀這段我眼中望見的月色,邊讀邊想,從文字里想像出一片月色,慢慢欣賞!
學生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師:如果讀了讓你心動的句子心動的詞,應該及時畫下來,再細細的品味,或許這些詞句會領著你觸摸到作者藏在文字里的那些微妙的情思。
生:我會用上“優美”,優美的月光。
師:美的就像一幅畫!我們都感覺到了。
生:我會用上“朦朧”,朦朧的月光。
生:我會用上“寧靜”,寧靜的月光。
師:你從哪感覺到寧靜的?讀出來。
生:(讀)在江兩岸,;蘆蕩、樹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處隱隱約約地伸展著,起伏著。
生:流水的聲音。
師:有了流水的聲音,還能用上“寧靜”嗎?
學生有的說可以,有的說不可以。
生:我認為也是可以的,正因為周圍很寧靜所以才會聽到流水的聲音。
師:對呀,聲音有的時候更能襯托出寧靜。還記得《推敲》那篇課文嗎?“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敲”是有聲音的,而“推”是無聲的,但“敲”卻比“推”更顯得寧靜!
生:我用上“安詳”,安詳的月光。文中說“月亮出來了,安詳地吐灑著它的清輝。”
生:我感覺月亮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溫情。
生:我感覺月亮仿佛也像母親一樣讓人親切,溫暖!
師:多好的感覺,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里的一處微妙而美好的情思!
生:我推薦紀玉玲讀,因為她的聲音柔和,有月光的感覺。(笑)。
師:大家想聽嗎?我也想!老師為你配上音樂。
生讀,聲音動聽優美。
師:還有誰自己推薦自己的?
一生舉起了手,師走到該生旁鼓勵說:把你的名字響亮的告訴大家!
生:王義成!
師:好好讀,老師也為你配上音樂。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十七
月亮是所有人類的故鄉。
——題記。
你稍稍駐立,東山之頂。
就成了亙古的風景。
輕灑微光,整座西樓。
便成為一首絕美的宋詞。
當你尖銳如鉤。
穿破童蒙,刺透老年。
周邊掩映的云彩。
是變幻無常的塵世。
當你圓潤如玉。
若遠若近,若即若離。
那寥落的星辰。
是親朋遠去的背影。
也許,這樣就足夠了:
沐浴于清輝修竹。
暢飲于和風幽泉。
衣帶卷起花香。
再擎一杯濁酒。
哪怕冒險,被。
重新勾起:懷鄉。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十八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是啊!又是一個月圓之夜,多少人在餐桌旁、窗戶旁望月談笑,團聚在一起。可唯獨他,孑然一身,一個人在月光之下孤獨徘徊。
他,身在異鄉;他,一人望月;他,滿身孤獨;他,更是滿眼思念。飲一杯小酒,望一望天空,卻只有一輪圓月,就像他一樣孤身一人,孤獨地掛在天空,甚至看不到一絲云為她作伴。月暉如水,像他想家的目光,酒滿了山水萬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他不是不想回去,而是不能,此時,他只能就著一杯桂花酒,飲下滿懷的思鄉情了。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十九
夜晚,王建坐在院內的臺階上,正飲著酒,忽然發現今夜的月亮是那么的圓。他看了一眼黃歷,原來,不知不覺,時光匆匆,已經是中秋節了。
平日里公事太多,無暇顧及生活中的美景,今夜難得如此閑情逸致。他看到如水的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給地面鋪了一層薄霜,樹頭的枝葉在微風中搖曳,枝上的烏鴉已然安歇。原來自己的院子是這樣的美,可自己怎的就這么孤獨。
秋露已悄無聲息地打濕了桂花,看著院角的那棵桂花,他又想到了當年,想到遠在他鄉的友人,他開始回憶,回憶和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時光。他就這樣看著想著,等回過神來,已是深夜。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二十
學習目標1培養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2培養豐富的聯想、想象能力。3積累詠月的詩詞。一、學生活動1課前準備:利用書籍、報刊、網絡收集關于詠月的詩詞、佳句,謄寫在小卡片上。2小組評析其它詠月的詩詞佳句。組長記錄有價值的賞析,綜合成一篇賞析短文,全班交流。二、教學過程(一)導入“誦明月之詞,歌窈窕之章”這是歷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們將通過《十五夜望月》來學會如何賞析這些名句佳作。(二)賞析《十五夜望月》教師印發《十五夜望月》的賞析文章,讓學生加以體會,并進一步展開討論,哪些地方特別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見解或補充?《十五夜望月》賞析在唐代詠月的篇章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涼,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三)誦明月之詩小組之間把準備好的有關“明月之詩”的小卡片,相互交換賞析,組長記錄學生的賞析或評價,大家動手把有價值、有個性的見解綜合成一篇賞析文章,全班交流。(四)思維訓練用媒體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見的月,(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樓新月、水中望月等)學生對自己有所感悟的圖景發揮想象、進行聯想。(五)學生小結你認為這堂課好不好?說明原因。(這既是使學生總結所得的過程,也是教師了解學生所需的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因此,學生即使否定了這堂課,教師也要辨證地接受學生的否定。
語文樂園(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自主認讀學字學詞,在互相交流中積累詞語,并弄清詞語的含義。
2更深刻的了解標點符號的用法,準確的讀出句子所包含的語氣。
3積累關于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
4通過讀短文感受學生時代讀書的快樂,并學習寫讀后感。
(二)過程與方法:
給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時間,運用多種形式進行語言訓練。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和探索語言規律的勤于動腦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詞語和句子。
教學難點:積累詞語并運用。
教學安排:1課時。
一.學習“讀一讀,想一想”:
1、學生自由讀詞。
2、指名讀。
3、在小組中說說這些詞語的含義。
4、全班交流,理解詞語意思。
5、再次齊讀詞語,仿造著再說幾個詞語。
二.學習“讀一讀,說說下列句子的語氣有什么不同”:
1.學生自由讀句子。
2.說說下列句子的語氣有什么不同。
3.自由體會句子所表達的感情。
4小組評讀,讀出句子的語氣。
三.學習“讀一讀,記一記”:
1.學生讀句子,指名讀。
2.你知道這些句子的意思嗎?學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嘗試背一背。
四學習“讀一讀”
1自由讀短文。
2說說短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3學習了短文給你什么啟發?
板書設計。
十五夜望月中秋(專業21篇)篇二十一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詩題,《全唐詩》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你看他選勸無聲”二字,那么細致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豈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么豐富的美的聯想。
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回賞月,神馳意遠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并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情癡,手法確實高妙。在煉字上,一個“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棠委婉動人。
十五夜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