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詩歌清明遐想篇一
今天早上,天才蒙蒙亮,半睡半醒的我模糊地聽見聲聲談話。爸爸媽媽在談論掃墓的事情。我恍然醒來,聽過這一陣談話,我是心塞的。草草地吃過早飯,便和家人們去墓地了。
這里,幾朵小花默默地綻放著,天空中偶爾有幾只鳥兒飛過。這里有好多人啊,他們都是一臉嚴肅。到了太姥的墳前,我的淚珠就在眼睛里打轉了。那淚水中隱藏著過去的故事。
過去的幾年里,太姥還在世。她是一個多么慈祥善良的人啊。每次上學經過太姥的家,太姥總是拿一個墊子出來坐在向陽的石頭上。每次看到太姥,我都會和她打招呼,即使天天都說同樣的話,我也從未感到煩。
三月,太姥家的杏樹便開花了。那粉紅色的小花真是嬌艷,一定會結出好多杏子。我和太姥也經常來賞花。
五月,金黃的杏綻開笑臉,甜甜的。太姥家的杏最好吃,每到這個時候,便會有好多人來摘杏。有一天,我聽到大人們說太姥站在墻上摘杏摔了下來,這可把我嚇壞了,太姥可是年過八旬的老人啊。從這以后,太姥落下了病。
八月,杏樹葉也落了,樹干變成了深棕色,樹枝光禿禿的。太姥的病越來越嚴重,不久,她便離開了我們,我們非常傷心。
細數著時間的串串念珠,描摹著年華步履的記憶,我像一棵樹苗茁壯地成長,一些親人也隨著我的成長而離世,時間不等人啊!
清明節,這個緬懷故人的日子,它又如一把鑰匙,打開了我記憶的門窗,親情的畫面再次在我的眼前浮現。
詩歌清明遐想篇二
清明節的由來,是因為大臣們在清明節這一天掃墓。民間也紛紛效仿,在這一天掃墓。后來,人們習以為常,把這一天當成節日。在清明節這天,人們要去踏青、掃墓、吃青團、采青艾。
清明節的早上,我也吃了青團。青團下有一塊粽葉,是方形的,用來防止青團和鍋底黏住。青團圓圓的,全身上下都是綠色的,因為制作青團的糯米是用艾草汁染過色的。我很奇怪,艾草怎么能吃呢?我咬了一口青團,感受到了竹筍和肉的香味,加上糯米的軟糯感,真的很好吃。
早上吃完飯,我們來到了南高峰半山腰。這里有“北伐國民革命軍”戰死的將士的墓。“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這個烈士陵園原來是一個民國的小洋樓花園,有著一個拱形的大門,一個亭子,從殘存的格子地磚來看,這個小洋樓以前非常大。雖然這些建筑已經看不到了,但陵園非常莊嚴肅穆。我從墓碑的介紹上,好像看見了將士們在戰場上為國捐軀的場景。
清明節同樣也是一個團聚的日子,我們驅車來到了宜興。那里人真多。“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我們準備去竹海景點,沒想到車流如織,根本進不去。我們只好在路邊的小竹林里玩。我看見一些人在挖筍。山上的筍很多,有大有小,最小的只有我的小腿那么長,最大的有我身高三分之二呢!我和最大的筍合影后,準備下山,結果我從山上滑了下去。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好笑。
這次清明節,我踏青、掃墓、吃青團,感受了清明節的傳統習俗,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
詩歌清明遐想篇三
今天,春暖花開,在家里呆了整整一個冬天的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爸爸媽媽答應帶我們去家鄉的昆承湖邊踏青游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我們一邊背誦著詩句,一邊不住地朝車外張望,今天出來踏青的人可真多呀。
汽車開到湖邊,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昆承湖波光粼粼的湖水,在春風的吹拂下,湖面泛起了層層波紋。湖邊有一排高大的柳樹,剛剛抽出了嫩綠的枝葉,它們就像一位位戰士,筆直地站在那里,守護著美麗的昆承湖。
我們一家人下了汽車,帶上媽媽一早準備的水果和大大的帳篷,飛快地跑向今天的目的地——湖中間的一個小島,那里有一大片碧綠的草地,人們都喜歡來這里玩耍。
爸爸媽媽很快搭好了帳篷,我馬上鉆了進去,因為在帳篷里滾來滾去的感覺真快樂!這時妹妹大聲叫起來:“姐姐快來看,天上有一只大老鷹風箏!”我從帳篷里跳出來,朝天空中看去,這只大老鷹風箏,它有一對大翅膀,還有兩只圓圓的大眼睛,可神氣啦。我和妹妹也想去放風箏,可爸爸卻說:“你們還太小,等你們長大一些爸爸再教你們放風箏吧。”這時,天空中的風箏越來越多,有五顏六色的蝴蝶風箏,有長長的大龍風箏,還有圓圓的水母風箏……媽媽給我們買了吹泡泡的玩具,我和妹妹在草坪上跳呀笑呀,泡泡飛得到處都是,一直飛到天空中去,我們的笑聲也飛到天空中去了。
媽媽告訴我們:“今天是清明節,清明節是我們祭拜祖先的日子,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我們的先輩和千千萬萬的英雄先烈為我們創造的,我們要學會感恩,珍惜生活中每一天。”我和妹妹聽了媽媽的話,都點了點頭,記到了心里。
詩歌清明遐想篇四
清明節前幾天,還是一片陽光明媚,艷陽高照,清明節時,卻下起了蒙蒙細雨。
一滴滴雨,如絲如縷,從天空中緩緩而下。這雨,下在遠山上,讓它變得那樣模糊,像是給遠山蒙上了一層淡淡的輕紗;這雨,下在原野上,讓原野變得濕漉漉的;這雨,下在池塘里,水面上泛起了陣陣漣漪;這雨,下在一片片葉子上,久久停留,不肯離開,這了一會兒,才帶著絲絲青綠滾落。
馬路上,一輛輛車在雨中穿行,不時濺起水花。人行道上只有幾個稀少的人打著花花綠綠的雨傘,在雨中來來往往。
淡淡的霧飄在河面上,輕飄飄的,蒙蒙的,淡淡的,那樣柔美,那樣清涼。
“啪啪”,雨打在了窗上,聲音那樣清脆,好像在催促著什么。“沙沙”,雨落在樹林里,聲音那樣柔美,好像正在舉行一場十分熱鬧的音樂會,又像樹葉們正竊竊私語。“嘀嗒”,雨摔在屋頂上,好像催促著春天快快到來,燕子快快歸來。
漫步雨中,這輕柔飄逸的雨也飄落在了我頭上,有絲絲冰涼,有絲絲清冷,這頑皮的小家伙打入了我心里,讓我的心為之一振,想到了杜牧寫的一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人生路漫漫,怎能沒有幾次分別,怎能沒有一些孤獨與思量,這輕柔的雨啊,那么深情,又那么愜意。
我多想這小雨能多下幾天,讓我對親人多一些思念,讓這雨傳遞我深深的想念,讓我的思緒再飄得遠一些,再遠一些……
詩歌清明遐想篇五
雖已三月,可天氣還是那么陰冷,冷風吹過,渾身哆嗦。就在這樣的天氣里,我們一大家子人到鄉下老家前面那座山上給爺爺掃墓。
爺爺墳頭的雜草長得老高老高,不知枯了多少次又長了多少次。爸爸等人一到墓地,看到這情形,馬上脫掉外套,卷起袖口,開始一鋤一鋤地除掉野草,保護好爺爺神圣的“住宅”。我看到爸爸最后在其他地方挖了一塊很大的泥土放到爺爺墳頭,還插上了墳幡。媽媽告訴我,這是我們家鄉的習俗。奶奶和媽媽她們,也開始分工合作,拿出祭祀用的東西擺起來。而我和堂妹倆人,看到滿山的松樹下都是可愛的松果,就彎腰開始收集起來準備帶回家。
一切都完成之后,爸爸拿出打火機,點了蠟燭,開始祭拜了。我看著一個個長輩很恭敬地先朝著“山皇”方向拜,再向爺爺墳頭念念有詞地祭拜,好像在寄托什么思念,或表達什么心愿。最后輪到我祭拜,我也特別虔誠,在彎腰祭拜時,我默默地請求爺爺:“希望我們一家人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希望我的學習能更上一層樓。”
祭拜時,我不禁想起了爺爺活著時的快樂時光。那時,爺爺最寵愛我,經常給我買玩具。記得他給我買了個特別精致的木頭老爺車,當天就破了一個輪子,可絲毫沒有影響我對木頭老爺車的喜愛,現在被壓在我大玩具箱里的底層。要放鞭炮了,我和奶奶、媽媽等人都先下山,山上只留下大伯和爸爸放鞭炮。
在山下,我遠遠聽到爺爺的墳墓上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不禁又懷念起爺爺和我們在一起的歲月,祝愿爺爺在天堂能夠健康、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