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對話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許多關鍵對話時刻。如何在關鍵對話時不掉鏈子呢?帕特森指出:要對雙方百分之分的尊重,同時做到百分之百的真誠。俗語說,尊重就像空氣,它存在的時候,你感覺不到它;但一旦它不存在,你就立刻會感受到窒息。
帕特森告訴我們,任何一次的關鍵對話,都可以遵循以下幾個步驟來執行:舉個員工要求老板加薪的例子來說明。第一步:分享事實經過。員工闡述:我進入公司到現在已經有三年了,每年的業績考評都是優秀。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得到過一次加薪。我的薪資水平還是一個轉正畢業生的水平。
第二步:說出你的想法。員工闡述:我的確希望得到加薪。我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獲得相對公平的對待,以便在公司繼續做出更大的貢獻,我不希望您覺得我只看重錢。
第三步:征詢對方的觀點。員工闡述:我想聽聽您的想法,我想知道您對我的看法。我希望您坦誠地講講對我的意見和建議。
第四步:做出試探表述。如果老板回復與員工要求相差巨大,員工找到共同點來說。
第五步:鼓勵做出嘗試。員工闡述:如果我的薪資水平得不到提高,可能會打擊工作積極性或者離職,這樣對我們雙方都不好。如果您可以為我加薪,公司可以安排更多的工作量給我,既可以給公司做出更多的貢獻,也可以提升我的生活質量。
讀書是為了學習,讀書是為了明智。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一定能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指點和幫助到自己。
<
關鍵對話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很久沒有看過這類技能性書籍了,或許由于近期與社會有更多的接觸,也或許與這本書的邂逅,雖然是比較成功學的一本書,但對于談判、人際、情感磨合方面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此做一個分享。
(一)關鍵對話的實際應用范圍
關鍵對話指的是兩人與多人之間的一種討論,這種討論具有三個特點:高風險、不同觀點、激烈情緒。
它具有三個特征:首先,對話雙方的觀點有很大差距。例如,你正在和老板討論升遷的問題,她認為你還沒準備好,而你卻覺得自己早該被提拔了。其次,對話存在很高的風險。例如,你正在跟幾位同事開會,討論采用新的營銷戰略。如果你們無法提出新的建議,公司肯定無法實現年銷售目標。最后,對話雙方的情緒非常激烈。例如,你正在和老公閑談,對方突然提到昨天發生在街區酒會上的一件“家丑”,指責你不但和某個男人調情,甚至打算“進一步發展關系”。
我的理解在于,在面對一些“關鍵問題”時,人們要么想當然的認為自己已經溝通了,即“我和他沒什么可說的了”,這是一種逃避機制;要么會為了較真或者求勝心,逐漸忘記自己對話的最初目的,而轉變為對對方的人身攻擊,即“你聽我解釋”“我不聽我不聽”。這兩種辦法都不能解決問題。
(二)上下級之間的關鍵對話
在一些表決會議或所謂意見征集會上,若上級的提議有一些漏洞或不得民心,仍會表決通過,因為大多數人都會做“傻瓜式選擇”。即:選擇一:當面表示反對,把公司老板惹惱。選擇二:沉默接受錯誤決定,不管公司是否會因此遭殃。
而很多醫療事故也是這樣的原因。即醫療工作者不敢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在書中列舉的一起案例中,至少有七位相關人員心存疑慮,不明白為什么要對患者的足部進行手術,但或是因為等級制度,或許是由于個人考慮,沒有任何人主動表明自己的看法。
這一現狀并非無解決方法。無非是掌握一種圓滑的溝通方式,這大概需要一定的膽識和溝通經驗。
(三)達成共識過程中的障礙
第一,吵架
家里有兩個孩子,都想上廁所,兩人為此吵得不可開交,將近半個小時誰都沒有去。這種事情其實很常見。兩個孩子都說最想做的事是上廁所,但他們的做法卻完全相反,讓這個目標變得遙不可及。
這就是其一的障礙,我們的問題并不是行為本身是錯誤的,而是我們的動機有問題,即我們常常弄錯要面對的目標。
受到攻擊時,我們的內心會出現會出現相似的突然而無意識的急轉彎。面對沉重壓力和強大的反對意見,我們常常會思維短路,忘記鼓勵大家向共享觀點庫添加信息的目標,轉而希望戰勝對方、懲罰對方或是尋求安全港灣。
其實每個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還記得年少的自己總會有一種心理,“他不理我我也就不理他了”,長此以往要么和好要么逐漸距離變遠,不去解決真正的問題,只是胡思亂想,便會積累問題、惡化關系。
所以平時需要留意,你是否總是告訴自己必須在說實話和顧面子之間、在成與敗之間做出兩極化選擇。
第二,沉默
這大多是一種抵觸情緒,而且是由于在對話中失去了安全感。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對話內容本身,而在于對話的方式和氣氛。
最常見的三種沉默形式是掩飾、逃避和退縮。掩飾做法的常見形式是冷嘲熱諷、甜言蜜語和字斟句酌。
這方面的問題我也遇到過。在假期第一次做家教期間,遇到過一個英語很不好的小女孩,據家人說還挺活潑的,但給他上課時就會沉默、不背單詞、很少互動。我們一教一學都很疲憊。經過這本書的反思,我發現了自己溝通方式上的問題,第一,直接開門見山的講課,并沒有跟她先熟路感情獲得信任感,第二,她因為不擅長英語,本身就對其有抗拒心理,在這個領域沒有建立安全感,我應當在最開始建立她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四)方法論
第一點應當關注的概念,即共同目的。指的是應當讓對方感到你們在對話中是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的,感到你關心她們的目標、利益和價值。反之亦然,對方也能感到他們關注你的目標、利益和價值。所以,共同目的可以說是對話的啟動因素。找到了共同目的,你就有合理的理由和健康的氛圍展開對話了。
第二,當對方誤解你的目的或意圖時,你應當停止爭執。
第三,質疑感受。我們拒絕相信不假思索的想法是正確的想法,而是敢于質疑自己的情緒,以及情緒背后的想法(想法可能是主觀臆斷或是對事實諸多判斷中的一種)是否是準確的??梢杂靡粋€很簡單的標準測試想法是否準確:我所說的事實有沒有可能可以看到或聽到的東西做依據?它是不是確實出現過的行為?
第四,綜合陳述法。是一種談話技巧。步驟為分享事實經過,說出你的想法,征詢對方觀點,做出試探表達,鼓勵做出嘗試(其實我覺得套模版說話太傻了,但方法可以學一下,即表示理解對方、然后用溫和的方式說理,達成一致)
第五,傾聽法。詢問觀點(表明興趣),確認感受(表示高度理解、確認安全感),重新描述(鼓勵),主動引導(做出最符合情況的猜測)。
第六,我們通常有四種決策方式,即命令式、顧問式、投票式、共識式。從前到后,這四種方式逐級體現了決策者參與程度的提高。
其實我覺得這本書說教性質有時候挺強的挺煩的,但有些問題確實是我們平時沒有注意到的本能反應,卻會影響我們的溝通和目的達成。這本書中當中提出的方法論不會用的話,看了也沒啥用,所以這本書可以有選擇性的看。
關鍵對話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人生從年青經歷中年,不同階段,不同困惑,20歲的我,因為有較強的侃技也算是交友廣闊,算是若干年導游生涯給我人生帶來的諸多益處之一。30歲的我發現朋友聚會聊天,我依舊能談笑風聲,可到了官方性質的談話時卻黔驢技窮,為此我很是煩腦。因學生時沒有選修過《心理學》這方面我明顯落于人后的,心里建設性的書也買了不少,但都比較理論與枯燥,苦尋改善之法而不得。
目前的工作環境很考驗人的溝通能力,不管在自己的'團隊中還是平行的團隊中溝通,近一年內,公司因進行合規化治理,作為財務建設的領頭人,關鍵對話無處不在,自己經常陷入暴力或沉默中。
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例如本人就為直女型,平日隨性談話,直來直去,更多的在意于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明白,而不會多思考用何方式方法去表述。追求過多的是方便高效的解決問題,很多場景,與人商討問題時,明明是一場友善的開場,后因意見不合,變成憤怒攻擊,或感到無法與對方溝通而選成沉默。事后回顧,想著為什么因為自己有理而變的咄咄逼人。為什么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準確而從不在意別人內心的感覺。為什么本想抱有美好的目標結局就走向歧路。
我總是對自己說,如果我的生活及工作的環境都是一群有著是同一價值觀,同一文化熏陶,同一理想的人有多好,溝通起來不用這么費勁,因為至少理論相同,只是使用方式不同,大家都會相互理解,無需在爭辯上浪費過多的時間。就如財務與財務溝通,很多的在于相互理解,爭辯的前提是“辯辯出真理”,爭辯過后而是達成思想共識,并樂于論道。
但社會總不是按你的想法了存在著,人類本就有差異性,在不同文化不同理想的社會中存續,就會要學會與不同文化不同理想的人進行的溝通。要從這困局中跳越出來,必須要找到好的方法。
去年在凡登讀書會接觸了《關鍵對話》,于是購書入手,如今當成《圣經》膜拜。在談話前都要拿起書本進行再一次的溫故。
作者是以美國的社會環境和狀態作的案例分析,并且有些事實可能并不適用于中國的情況,但是從人性和心理的角度來說,這些探討、研究、分析和判斷事態的方法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同時也有確實的措施嵌入在實例的運用和對比之中讓讀者來親身感受,換位思考,從而深入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理,并在實踐中有意識地去不斷實踐和改善自己的說話與溝通技巧,對事業和生活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幫助和改善。
此書中二句話最為經典“要解決雙方問題,只能從自己開始,在自我身上找原因”,“像一個局外人一樣審視自我”。很少有人具備“雙路處理”的能力,就如電腦一樣要具備雙個核處理器,所謂“雙路”,既關注對話內容又關注對話氣氛。讀后感·我們往往都會陷入對話內容無法自拔,根本沒有騰出精力去觀察自己和對方的細微變化。對話過程中談著談著,原來既定的目標偏離,變成了“對抗模式”,變成了以戰勝或懲罰對方,變成了互相傷害。出現最多的就是“乍么會變成現在這樣"的無奈。
關鍵對話是人們激動意見不同的產生的對話,這個場景下如何讓自己冷靜,能審視自己內心?如何達成目標?
通過思維導圖,掌握關鍵對話的技能,借用朋友的一句話,“對話中保持敬畏心,談話中保持謙遜”,放緩對對話語速,每次的談話的就能突破沖突。
此書,希望給我帶來幫助的同時,也能幫助到在此方面缺少訓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