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寓言的教案篇一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薩摩斯島上一個丑陋無比,但智慧無窮的叫伊索的奴隸所作。伊索寓言膾炙人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說理深邃,詼諧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譽。
本課所選的三則寓言,故事情節緊湊,意蘊豐厚,以淺顯的語言把角色刻畫得繪聲繪色,生動傳神,令人讀后興味盎然,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示和教益。
《狐貍和葡萄》講狐貍吃不到葡萄卻說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講一個牧童屢次大叫“狼來了”欺騙村民,當“狼真的來了”,誰也沒去幫助他;《蟬和狐貍》講狐貍想吃蟬,便假裝贊美蟬的歌聲美妙,但蟬看穿了狐貍的詭計,沒有上當。每則寓言都以一句訓誡作結,具有畫龍點睛之效。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知道這三則寓言故事,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
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寓意。
引導學生賞析理解“蟬和狐貍”中蟬為何能識破狐貍的騙局,避免上當?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2、對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3、弄清每則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揭題:大家聽過《狐貍和烏鴉》《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聽。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從伊索寓言里選出來的,今天我們來學習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三則故事。
2、簡介寓言及伊索寓言。
二、感知三則寓言大意。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
2、學生自由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及不理解的詞。
3、學生借助拼音或工具書自學生字。
4、每人選擇其中一則故事朗讀,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
(2)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簡潔的語言給大家
(3)每則寓言故事分別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學生朗讀思考情況。
(1)指名三組有感情地朗讀三則寓言。
(2)指名學生對故事主人公、主要內容的掌握
6、有感情地朗讀整篇課文,從整體上抓住每則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習字冊。3、課文中你對哪個故事感興趣,給同學、家長講一講。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一、復習
誰能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其中一兩則故事的主要內容?
二、精讀課文
(一)《狐貍和葡萄》
1、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抓住文中關鍵詞語來體味葡萄的誘人。
4、可狐貍是怎樣說的呢?為什么這樣說(“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二)《牧童和狼》
1、集體讀第一自然段,指名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務是在村邊放羊。閑得無聊,大喊“狼來了”,拿村民們的“驚慌失措”取樂。)
2、到底有沒有狼?
(哪里有什么狼?)
3、牧童“好幾次”大叫“狼來了”,是什么行為?
(
欺騙、撒謊、不誠實、不老實。)
4、引讀第二自然段,村民們好幾次上當受騙后,會怎么想?怎樣說?
(村民們以為牧童在撒謊,不愿意再上當。)
6、小組之間討論:牧童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蟬和狐貍》
1、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圈套”本來指什么?在本則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當受騙的、壞的、害人的計謀、計策,陰謀詭計。把蟬從樹上騙下來,吃掉他。)
2、怎樣騙的?(細讀第二自然段。并畫出突出表現狐貍會騙的詞語。)
3、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蟬?從哪里看出來的?他是怎樣想?(細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線畫出最能說明上述問題的內容。拓展思維:想象蟬的思考過程。)
4、對待狐貍這樣的*詐小人,我們應該怎樣做?
三、理解寓意
(一)
1、齊讀第一則寓言的第三自然段。(聯系狐貍想吃葡萄的讒樣兒,狐貍的言行,剛才分析的狐貍的形象。)體會寓意。
2、現實生活中你還想到了哪些類似的.話語?
3、對于這些不良話語和心理,我們應該怎么辦?
(三)1、這則寓言中蟬聰明在哪里?(讀“蟬和狐貍”的最后一自然段。)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則寓言的寓意。
四、對比“狐貍和蟬”與“狐貍和烏鴉”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烏鴉”愛聽奉承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抵不住誘惑,失去戒心。而“蟬”善于思考,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存有戒心,識破了狐貍花言巧語的險惡用心。
五、總結
1、啟發學生把握文章結構:先講故事,再揭示寓意。
2、本課通過學生朗讀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學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還要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六、板書設計
伊索寓言
“狐貍和葡萄”
葡萄:誘人狐貍:讒得直流口水(揭示道理是什么?)
“牧童和狼”
牧童:不誠實,經常說謊,自食其果。(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人相信。)
“狐貍和蟬”
蟬:善于觀察、思考,保持警覺,存有戒心。(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六、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4。2、選讀〈伊索寓言集
教學后記:《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
故事集。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于講動物故事。現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故事,經后人匯集,統歸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過簡短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不但讀者眾多,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作家,詩人、哲學家、平常百姓都從得到過啟發和樂趣。許多故事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龜兔賽跑,牧童作劇,狼來了,狐貍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到幾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為西方寓言文學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典作品之一。
寓言的教案篇二
1、 引導幼兒理解故事的內涵,懂得烏鴉上當受騙的原因。
2、 引導幼兒從多種角度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發展幼兒想象力、創造力及大膽表述的能力。
3、 培養幼兒機智靈活,遇事能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師:在大森林里,住著一對鄰居,是誰呢?看!
1、欣賞第一、第二段故事后,提問:
2、欣賞第三段故事后,提問:
3、 講述第四段故事后,提問:
教師小結,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寓意。
活動反思:
活動導入時,我充分運用多媒體,出示狐貍的圖片,很快調動了幼兒探究故事內容的欲望,激起了幼兒的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我用形象的兒童化語言,逼真的動作,把幼兒帶入了故事的情境中,使幼兒充滿了學習的樂趣,他們不由得跟著我一起說起來、演起來。在形象的表演中使幼兒受到啟發和教育,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另外,在本次教學活動討論環節中,我很自然的從知識目標過渡到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幼兒大膽發言,氣氛熱烈。但是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精煉,特別是在講述故事寓意時,教師教代的不明確,教師應先組織好語言。
寓言的教案篇三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筋疲力盡、興致勃勃、納悶、毫不示弱、威脅等詞語的意思。指導書寫寓、焦、勃、疲。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角色的心情和語氣。
3.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4.通過表演和講述,初步感知寓言形象的特點。
有感情地朗讀,通過表演、講述,感知寓言形象。
1.讀準生詞,理解生詞,完成課后描紅。
2.讀通課文,查找其他寓言故事。
1.同學們,你們都讀過哪些寓言故事,交流一下。
說說你們對這些寓言故事的感受。
今天,我們來學習兩則我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流傳了有兩千多年了,分別出自《孟子 公孫丑上》《戰國策 燕二》這兩本書。
2.誰來讀讀兩則寓言的題目。(指名、齊讀。)
1.請小老師到前面來,把生詞帶領大家讀一遍。再指名讀,糾正字音。
2.你們理解了哪些詞義,交流。
結合課文內容,點撥理解詞義,相機滲透方法。
3.描紅的時候,有沒有發現哪些字容易寫錯,哪些筆畫不容易寫好,提出來,交流。
相機指導:寓、焦、疲、勃的書寫,臨寫兩遍。寓的最后兩筆要寫規范,焦的四點底的寫法,疲的撇、捺要舒展,勃的左邊子的提筆要寫準確。
1.同學們,故事我們已經讀了好多遍,請用簡短的話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點撥:說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宋國的農夫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快點長高,于是就把禾苗一棵一課地往上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
鷸要啄食蚌,卻被牢牢地夾住了嘴巴,它們相持不下,互不相讓,被漁夫輕易地捉住了。
交流、點撥、點評、提升。
2.指導朗讀。
(1)請同學們到前面來展示朗讀。
指名兩位同學分別讀兩則寓言,讀好重點語句。師生共評:讀出焦急的心情和興致勃勃的語氣,讀出鷸威脅的語氣和蚌得意洋洋的語氣。
(2)自由有感情地練讀。男生女生賽讀。
3.同學們,故事很有趣,我們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表演或者自己講述的方式來使故事留在我們的心里。
講故事和表演要注意什么?(可以補充語言,加入形象的動作和表情。)
(學生自主準備表演、講述。)
4.指名展示,師生共評。
同學們,我國古代寓言是充滿智慧的,寓言到底要告訴我們什么呢?我們下節課再交流。
1.完成《習字冊》和《一課一練》中的字詞部分。
2.閱讀其他的寓言故事。
1.通過合作、探究,對寓言角色作出評價,明白農夫和鷸、蚌傻在哪兒。
2.揭示寓意,說出揠苗助長、鷸蚌相爭的成語意思。
3.自主探究,找到兩則寓言的相同之處。
4.拓展閱讀,對照古文、寓言,初步感受寓言文化的特質。
對寓言角色作出評價,揭示寓意。
把握古代寓言的相似之處,感受寓言文化的特點。
1.查找成語揠苗助長、鷸蚌相爭的意思。
2.拓展閱讀寓言故事。
1.揭題
2.同學們,請用簡短的話來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1.寓言是我國古老的文學,它充滿了智慧。我們的先人想通過這兩則寓言告訴我們怎樣的人生智慧呢?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農夫和鷸、蚌的身上。請你評價一下他們,也可以說說自己讀了故事后的感受。
(配樂講述故事:戰國時候,中原大地并立著七個小國:秦、楚、韓、魏、趙、燕、齊。(出示戰國七雄圖)在這七個國家中,秦國的國力最強大,其他六個國家勢力較弱,但相互之間實力相當。秦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滅其他六國,統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與六國為敵,即使自己再強大,也很難如愿以償。于是,他一直在等待著機會。
有一回,趙國和燕國鬧了點小矛盾,趙王大怒,決定攻打燕國,出出心里的這口氣。秦王大喜,相信統一天下的機會來了。然而,當時有個叫蘇代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后,急忙求見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立刻打消了趙王攻打燕國的念頭,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個統一天下的好機會。
一個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場戰爭。)
2.這樣的故事流傳了二千多年,宋國農夫、鷸和蚌也早已成了我們民族文化中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形象,銘刻在我們的心里。寓言故事的題目成了成語,流淌在我們的文字里,直到今天我們還在廣泛運用,這就是經典的文化。
我們來交流成語揠苗助長、鷸蚌相爭的意思。
3.像這樣的故事流傳下來的還有很多,請同學們讀讀資料中的故事。挑選一則來講一講。
指名展示、點評。
1.我們已經學習了這么多寓言,讓我們擦亮發現的眼睛,去找一找這么多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可以用筆在文中語句旁圈圈畫畫,寫寫關鍵詞,想好以后可以小組交流。
預設:
(1)這些寓言故事簡短有趣有趣、寓意深刻、給人啟迪。
(2)古代寓言都已經成為成語被廣泛運用。
(3)寓言故事中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而且這些形象具有反面的諷刺意味,即角色共有的傻。
(4)語言生動、有想象的空間,適合講故事和表演。
指名交流。
2.寓言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不僅我們國家,古希臘、印度都曾出現過優秀的寓言作品,我們來欣賞兩則。
(課件顯示伊索寓言和印度寓言)
學生自讀,總結特點。(伊索寓言以動物為主,結尾揭示道理。印度寓言就是民間的故事。)
1.完成《一課一練》中的閱讀練習。
2.嘗試自由創作寓言故事。
寓言的教案篇四
1、正確理解寓言的寓意,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感受優美的語言,模仿文章美的表達。
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學習文章中精美的語言。
一、導入
同學們,相信你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老師想叫一位同學來復述一下。(同學回答)嗯,這位同學復述得不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驕傲使人落后,虛心使人進步,做事情要踏踏實實的,這樣才能夠成功。那同學們知道這個故事出自哪部作品集嗎?對了,就是《伊索寓言》,很多同學利用國慶的時間讀過伊索寓言,那么根據自己的閱讀,對寓言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掌握了多少呢?我來提問一位同學。(同學回答)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多是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的'故事。我們今天要共同學習的課文第八課也是寓言,但叫做人生寓言,是指有人生哲理的寓言,那這兩個故事究竟給我們以怎樣的人生啟示呢?現在就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二、作者簡介
周國平,1946年生于上海。196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恒》,詩集《憂傷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離》,自傳《歲月與性情》等。
我們大學里學生喜歡的作家及其作品有規律性,就有一種女生喜歡讀周國平,男生喜歡讀王小波的說法,我也挺喜歡讀周國平的作品,最起碼在剛上大學的時候,喜歡他用散文的筆調寫他的哲學思考,喜歡他用哲學思考來貫穿他的文學寫作。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這兩篇作品吧。
三、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第35頁,把《白兔和月亮》跟《落難的王子》兩篇文章朗讀一遍。
2、迅速地回顧一下昨天給詞語注音和解釋的作業,然后合上課本,給黑板上的這些詞語注音(同學回答),老師強調幾個難點詞語的解釋(風韻、正色、歸屬、險象迭生等),最后讓同學們使用這些詞語來講述這兩個故事。
寓言的教案篇五
①理解寓言的含義,人生寓言教案設計。
②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③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①理解寓言含義。
②學習精美的表達。
①查字典、詞典,掃除字詞障礙。
②預習課文內容。
教學內容
《白兔和月亮》:
①介紹寓言。②解讀寓意。
③引導學生自相對照,把握人生態度。
教學設計
一、導入
人們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會伴隨我們今生今世。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癡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當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鏡子。
(1出示課題。2介紹寓言。3朗讀。
4疏通文意。5感受語言。)
二、研讀課文
1、整體感知
①感知內容
a.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設計目的:掌握課文內容。要求學生完整地復述課文。
b.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設計目的`:了解身份的改變對于心態的影響。第一問,要求學生用課文中的相關詞語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為什么會患得患失?
設計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么啟示?
設計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問題難度不大,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略加點撥,學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語言
(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賞析。)
(除讓學生分析上述詞語的妙用之外,還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其他有關的詞句再作分析,并讓學生試著仿寫,教案《人生寓言教案設計》。)
2、問題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節中的兩次轉折。(把握結構)。
②白兔最終要求諸王之神撤銷決定說明了什么?
讓學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這則寓言提到了人類有什么含義?(寓言的諷刺意義。)
④(辯證思維)擁有財產就一定患得患失嗎?而一無所有才心安理得嗎?
3、自我反思
①我們應從白兔身上學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們應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
三、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②預習《落難的王子》。
教學內容
《落難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②與《白兔與月亮》比較閱讀。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給大家講過,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把握好生活中的得與失。不僅如此,我還要告訴大家,“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難、挫折甚至災難打交道。對此,我們要做好充分心理準備。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難的王子》,它可能給我們帶來足夠的警示。
二、朗讀、默讀課文
仔細推敲課文所表現的中心思想,認真揣摩故事情節與中心的關系。
三、研讀課文
1、整體感知
這則寓言故事寫得很深沉,不僅在主題的表現上發人深省,而且在情節的編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現實意義。教師應組織學生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由于學生閱歷有限,有些問題沒有直接體驗,教師要很好地引導,還是應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實例,加以印證為好。
討論題:
①這篇寓言說了個什么故事?
要求學生熟練地復述課文。
②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可指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句子。
③“我”在情節的發展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線索人物。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
寓言的教案篇六
你讀過《伊索寓言》嗎?從談看法入手。
1、關于作者錢鐘書:閱讀圈劃“附錄”材料。
2、關于寓言及《伊索寓言》:
[小黑板]提示:(1)寓言是一種帶有勸諭性的小故事。(2)《伊索寓言》,相傳為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伊索編,共有寓言故事350余篇。
[提供]《伊索寓言》樣本。
1、提示:文章比較艱澀難懂,但全文思路清晰,請在預習的基礎上,把握文章框架。
2、點撥并明確:文章有兩大塊內容,可分為三部分。
1、學習步驟說明:閱讀---思考---討論---明確
2、研討問題設計:
ⅰ哪些寓言諷刺了社會上某類人的劣根性?具體說明諷刺了什么。
[明確:1、2、3、4、9結合社會現實說明。
ⅱ哪些寓言揭露了社會上的一些現象?
[明確:5、6、7、8聯系社會現象討論說明。
[明確:引申---2、3、4、5、8
反對---1、6、7、9
3、小結:
作家很善于透過表面挖掘出事物的新意來,常常言人所未言,見人所未見,這便是發散思維。文章所揭示的社會人事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a級:①練習一1、2、3、4、5、6
②哪些“看法”對你印象最深?說說理由。
b級:練習一1、2、3、4
分組討論,采用搶答式。
1、將第一題整理到課本上。
2、完成練習四。
寓言的教案篇七
1.認識5個生字,學會12個生字,理解“盤纏”“把式”等詞語。
2.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這兩個寓言故事。
3.能懂得兩則寓言所蘊涵的寓意。
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師:掛圖,生字詞卡片。
學生:收集寓言。
兩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感知全文
自讀,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細讀理解課文
1.第一自然段。
(1)過渡:羊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樣丟的?
(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詞雖簡單,但學生的經驗積累和生活狀況讓他們還不能比較準確的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故需引導孩子觀察、感受。)
(3)想一想,說一說養羊人此時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那個人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
(2)你認為這個人的做法對不對?你打算怎樣勸他?
(小組表演,教師要借機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3)那個人聽勸告了嗎?結果如何?(引導學生品味兩個“又”字。)
3.第五自然段。
(1)看到羊又丟了,養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現在是怎樣做的?讀一讀,勾一勾。
(2)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維
1.討論從養羊人的經歷中,你吸取了什么經驗?(引導學生說出寓意。)
2.你認為這個養羊人是個怎樣的人?說出理由?(可引導學生進行辯論。)
五、指導書寫生字
重點提示:“窿”字不要丟一橫,“叼”字最后一筆是提。
六、作業
把《亡羊補牢》這個寓言講給父母聽。
附:板書設計
亡羊補牢
丟 勸 又丟 修 再也沒丟
(后悔)
有錯 就改 不算晚
一、談話導入
從家里到學校,一般情況下,你愿意多走路還是少走路?是的!我們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費時間,但有一個人明明該往南走,他卻偏偏要往北走,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聰明了嗎?咱們現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讀《南轅北轍》這則寓言,看看自己能讀懂什么?還有哪些不懂?做上符號。
2.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解決問題。重點詞語:提醒、把式、盤纏。
三、熟讀自悟
1.采用多種形式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獲取知識,從而拋棄教師煩瑣的講解。)
2.課文中主要講了幾個人?根據自己的理解給要到楚國去的那個人取個名字,并說明理由。
3.(學生說理由實際就是在評價此人)這給人真的很笨嗎?他是不是蠻不講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導學生解析課文)
朋友 楚國人(學生取的名字)
在南邊 馬跑得快
越遠 車夫是個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盤纏多
…………
(板書)
4.假如你是這個楚國人的朋友你會勸他嗎?怎樣勸?同桌、小組表演。
5.這個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國?說說自己的理由。(相機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6.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點什么呢?
四、總結寓意
討論:這個人的做法好不好?為什么?
五、學習生字
重點提示:“街”可同“銜”對比;“纏”字別忘一點。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寓言的教案篇八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兩則成語的寓意,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3、認讀文中8個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新詞,會寫15個生字。指導書寫生字:“派、虎、茂”。
了解寓言的內容,練習有感情、分角色朗讀課文。
理解“狐假虎威、鷸蚌相爭”的意思是難點。
頭飾、布景、生字卡片。
兩課時
1、理解《狐假虎威》內容,正確熟練地朗讀課文。理解寓意。
2、識記文中生字,指導書寫“虎、茂、派”。
學習生字,識記字形
理解成語“狐假虎威”的含義。
生字卡片,小動物圖片。
貼出虎、狐圖:同學們,這是什么動物?
板書:狐虎
誰能說說你對這兩種動物的有什么看法?
板書:狡猾威猛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片關于狐貍和老虎的語言故事:
板書:假威
齊讀課題;質疑:有什么問題嗎?(“假”什么意思?)
導入: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課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
1、自讀課文,圈出不認識的字,采取自己喜歡的辦法解決這些不認識的字。
2、標出自然段。
3、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糾正字音,同時思考:課文講的是什么事?
4、再讀課文,思考:“假”可能是什么意思?(學生可能會說:“狐貍的威風是假的,;老虎的威風是真的。)
5、是嗎?你再把最后一節好好的讀一讀,想一想。(生讀“狡猾的狐貍是借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看出來了嗎?這里的“假”是什么意思?(學生可能會猜到是“借”的意思。)
6、為什么你確定是“借”,讓學生結合故事內容談理由:(百獸根本就不怕狐貍,因為狐貍前面的是老虎,百獸是看到老虎才嚇跑的。狐貍卻騙老虎說是自己的威風嚇跑了老虎。所以“假”是“借”的意思。)
7、查字典,我們來看看字典中有沒有“借”的意思。(學生迅速查字典生回答)
8、這下我們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貍借用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了。查字典確定“假”的意思(板書:借。)
1、初讀課文之后,你感受到故事中的狐貍怎樣?
2、默讀課文,邊讀邊想:你從文中的哪些語句中感受到狐貍的狡猾?
3、小組交流、討論、并研究怎樣讀出這些句子的語氣。
4、小組匯報、品味語言、教師點撥、研究朗讀。
(1)感悟課文第2自然段:
“骨碌碌一轉”“扯著嗓子”:表演:什么樣?狐貍這時心里想什么?
“你敢吃我?”怎樣讀?
課件出示:“你敢吃我?”“你敢吃我?”狐貍再什么情況下說的這句話?讀一讀第一自然段,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和狐貍、老虎的心理。探究哪中讀法更合適?練習、評議。
(2)感悟第3自然段:
“老天爺”是什么人?狐貍是說話時什么語氣?
指明朗讀、評議。
(注意在學生朗讀后進行適當的評價,在聲音讀大的基礎上,鼓勵孩子要將自己的表情放進去)
(3)感悟第4自然段中狐貍說的話:
指名讀:思考:此時狐貍什么神態?(昂首挺胸、搖頭擺尾)
賽讀,感悟狐貍的狡猾。
(4)表演感悟狐貍的動作神態。
指名表演:請五位同學分別扮演狐貍,、老虎、猴子、小白兔、野豬、梅花鹿。其他的小朋友當導演,看看他們表演得對不對。
通過導、演理解:狐貍和老虎誰在前,誰在后,為什么?
神氣活現,搖頭擺尾,半信半疑,東張西望這些詞什么意思?
5、總結歸納:我們不僅從語言上,也從動作神態上感受到狐貍的狡猾。它假借老虎的威風嚇跑了百獸。人們就用“狐假虎威”這個詞語比喻一種人,什么樣的人呢?(自己沒有本領,卻仗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的人。)
6、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文。
(1)自愿結合練習。
(2)帶上頭飾進行表演。
7、拓展思維:接著會有什么事情發生呢?想一想,說一說。
(略)
一、學習《鷸蚌相爭》,了解內容,理解寓意。
二、編排課本劇,通過表演、評議理解語言,體會感情。
三、改編課本劇,鷸和蚌如何能不被漁翁抓住。
四、認讀生字、指導書寫。
寓言的教案篇九
1、正確理解寓言的寓意,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感受優美的語言,模仿文章美的表達。
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學習文章中精美的語言。
一、導入
同學們,相信你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老師想叫一位同學來復述一下。(同學回答)嗯,這位同學復述得不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驕傲使人落后,虛心使人進步,做事情要踏踏實實的,這樣才能夠成功。那同學們知道這個故事出自哪部作品集嗎?對了,就是《伊索寓言》,很多同學利用國慶的時間讀過伊索寓言,那么根據自己的閱讀,對寓言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掌握了多少呢?我來提問一位同學。(同學回答)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多是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的故事。我們今天要共同學習的課文第八課也是寓言,但叫做人生寓言,是指有人生哲理的寓言,那這兩個故事究竟給我們以怎樣的人生啟示呢?現在就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二、作者簡介
周國平,1946年生于上海。196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恒》,詩集《憂傷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離》,自傳《歲月與性情》等。
我們大學里學生喜歡的作家及其作品有規律性,就有一種女生喜歡讀周國平,男生喜歡讀王小波的說法,我也挺喜歡讀周國平的作品,最起碼在剛上大學的時候,喜歡他用散文的筆調寫他的哲學思考,喜歡他用哲學思考來貫穿他的文學寫作。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這兩篇作品吧。
三、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第35頁,把《白兔和月亮》跟《落難的王子》兩篇文章朗讀一遍。
2、迅速地回顧一下昨天給詞語注音和解釋的作業,然后合上課本,給黑板上的這些詞語注音(同學回答),老師強調幾個難點詞語的解釋(風韻、正色、歸屬、險象迭生等),最后讓同學們使用這些詞語來講述這兩個故事。
寓言的教案篇十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三則故事。
2、學習故事《牧童和狼》、《蟬和狐貍》,能結合課文重點詞句,聯系生活實際感悟故事給予的豐富而深刻的寓意。
3、選擇一兩個你喜歡的寓言故事,講給別人聽。
1、小組交流:你解決了預習作業中的哪些問題?
2、小組交流:在預習過程中,你還有哪些問題弄不明白?小組內先試著解決,再大組交流。
1、牧童開始大叫“狼來了”的目的是什么?
3、牧童前后兩次大叫各是什么心理?(練讀句子)說謊的結果怎么樣?
(:學語文要樹立大語文觀,立足書本,超越書本,從語言文字中解讀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5、練讀這個故事。
二、讀故事《蟬和狐貍》、《狐貍和烏鴉》,比較這兩則寓言有哪些異同?烏鴉為什么受騙,而蟬為什么沒受騙?。
1、這兩個故事中,狐貍都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
2、蟬為什么沒有受騙?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品讀。
3、為什么烏鴉會上當?結合寓意,談感受。
4、你遇到過或聽說過像狐貍這樣的人嗎?你會怎樣對待這樣的人?
5、練讀這個故事。
(學習建議:通過比較閱讀,我們在讀書的基礎上思考故事的相同點,再深入到每一個故事中,緊扣課文語言,在語言的比較中走進人物內心,聯系生活,找到不同點,豐富感知,領悟寓意。)
三、選擇一兩個你喜歡的寓言故事,講給別人聽。
1、《牧童和狼》這則故事中,牧童第一次大叫時的心理是,狼真的來了后,他大叫的心理是。
2、《狐貍和烏鴉》中的烏鴉受騙是因為;《蟬和狐貍》中的蟬沒有受騙是因為。我們從這兩則寓言中懂得了。
含有動物名稱的成語:
狐假虎威兔死狐悲雞鳴狗盜蛛絲馬跡杯弓蛇影亡羊補牢
描寫人物語言的成語:
口若懸河對答如流滔滔不絕高談闊論夸夸其談花言巧語
(重點推薦:學習語文的過程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我們要學會舉一反三,使自己的知識更為豐富。)
學了這三則寓言故事,我最想說的是
一、閱讀《伊索寓言集》,完成以下的習題。
1、《伊索寓言集》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如、、。其中我最興趣的一個故事是,它主要講了。(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要內容)
2、我知道了《伊索寓言集》的作者是(國家)的一個奴隸,生活在(時間),是個編寓言故事的能手。
(重點推薦:我們要利用語文課本,由精讀到博覽,由課內到課外,做到課內外結合,校內外溝通,以拓寬閱讀面。)
二、(選做題)找一找生活中的“撒謊”小故事,試著寫一令自己反省的短文,注意學習寓言的語言之簡潔美、內涵美和語句美。(另附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