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孟子》閱讀感想篇一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覺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這本書剛開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實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才出生的。小時候,孟子就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幾歲的時候,它還去過魯國,相知孔圣人的門第來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經去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這時,司徒牛也已經是個駝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師(孔子的學生是最重視的學生,不過,一場疾病導致了他不敢見人,也能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的長出了一個錛俿 角癇,于是他隱居與樹林里,誰也沒見過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聽了孟子的講述,決定收他為徒,三年后,司徒牛讓孟子離開了那里,勸他去更加開闊的地方展示才華。
孟子淚令老師后,回家興學育才,憑借著他的本領,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師。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帶著幾個門徒去了齊國。起先,他受到齊威王的歡迎,齊威王知道他是一個人才,但孟子齊國不被重用,因為他堅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齊威王確性霸道,他想要把整個天下柜為己有,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錛偽琻銡玗 一口才,他說話滔滔不絕,有因為他學識淵博,知道的東西很多,隨后就能說出大道理來,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說服齊威王行仁政,他給齊威王講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腦海里基礎的知識 ,要是我是齊威王,都會聽得暈頭轉向呢!
其實,就算是圣人,我也覺得他會有錯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為,孟子總是說,孔子說的都是對的,然而,孟子的動勛遠大于他犯下的錯誤,他謙虛,他好學,他還真有一副好口才——
孟子,真是一位偉大的“ 老師” 。
《孟子》閱讀感想篇二
說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使后世將其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圣。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給后世留下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的千古美談,成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提倡仁、義、禮、智,并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就是寬厚,指同情、關心和愛護的心態,即仁愛之心。義,就是正直,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禮,就是謙讓,指禮儀、禮貌和禮節的規矩,即禮儀之規。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惡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謀之力。信,就是誠實,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的品行,即誠信之品。
孟子是一個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處身于戰國亂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輔佐諸侯統一天下。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一個分崩離析,中央集權淪喪的時代,武力才是解決爭端,爭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徑,孟子倡導的仁政必然難以被統治者所接受。雖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為己任,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學說宣布于天下,以此來影響并匡正世風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外《孟子公孫丑》中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必陷于孤立。關于這一點,告訴我們做事情的出發點要正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否則,即是你通過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據了有利形式,但最后還是會失敗。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所以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是正義的,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贊成和支持。
《孟子》閱讀感想篇三
《孟子》教會了我們孝順。《孟子》一書中言“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他主張的本質上是對父母孝順,對兄長友愛。這種道德理論正是我們所崇尚的。可是現在的社會,新聞媒體曝光的因為父母年老而嫌棄自己父母是拖累而將他們趕出家門的例子比比皆是。曾有報道稱一名四十多歲的男子因為不務正業而單身著,他的八十多歲老母親為其擔憂而不與小兒子進城享福。因為該男子喜歡嗜酒,有一回醉酒回來后,毆打自己的老母親,并將其把她趕進廚房做飯。但老人因年老體衰,并且身上全是傷,摔倒在廚房里。那時正值冬天,老人被活活凍死在廚房里。該事件被報道出來后,引起社會的關注,許多人為此感到心寒。在這個科技發達的信息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著一顆向善的心。一個人,他如果想存在于這個社會,在這個社會立足,不被社會所淘汰就必須保持著一顆向善的心。我們也要保持有一顆孝順的心。“百善孝為先”,這是最基本的做人準則。
《孟子》提醒我們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寡人之于國也》中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其中就蘊含著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時刻提醒著我們:人與自然相互依賴,相互依存。反觀現在的社會,在利益的重熏下,人類大量的砍伐樹木,致使土地沙漠化。工業污水的排放和人類不知節制的捕魚,造成了生物魚類的滅絕,使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這樣我們又怎樣進行可持續呢?難道這不令我們反思嗎?有句俗語“金山銀山,不比綠水青山”這就體現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如果環境破壞了,就算我們有再多的財富也找不回以前的青山綠水。
閱讀經典書籍,傳承孟子的思想理念是我們青少年的責任。但是在這信息化時代,又有多少人可以去閱讀那經典文化?許多年輕人只是沉迷于網絡游戲,網絡小說。多少人時刻放不下手機,只是為了刷微博,刷刷微信朋友圈。年輕的朋友們,讓我們放下手中的手機,離開眼前的電腦。捧起曾經遠離我們的那一本本經典書籍。重新走進中華傳統文化的殿堂吧!
閱讀經典書籍,傳承經典文明,弘揚傳統文化。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質,可使我們變成一個品學兼優的人,社會也會因此更美好,更和諧。弘揚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應做的事。
《孟子》閱讀感想篇四
"自反"是儒家提倡的一項重要的行為規范。
人非圣賢,都會犯錯。此時,自我反省便是最好的補救措施。只有深刻反省,認識到自己錯在何處,才能對癥下藥,采取措施;也只有深刻反省,才會讓自己銘記在心,下不為例。正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自反"絕不僅僅是一種補救措施,它更是人們為人處事的一種智慧。
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意即別人對我無禮,我需自省。道理很簡單:"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別人無禮,必是我有過在先。畢竟人非禽一獸,誰又能無緣無故地去傷害別人呢?
這其實表達的是一種內斂的心境。每個人都有尊嚴,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國人更好面子。當他人對自己無禮時,尤其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每個人都會覺得有失顏面。這時,人們一般會據禮力爭,以圖挽回顏面。一些人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也會針鋒相對,奮起反擊。第一種做法固然好些,但局面既以尷尬,只能草草收場,再次相遇時,也只能形同陌路。
其實,還有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就是"自反"。正如前文所說,誰都不會無端生事。這時,如果能夠抑制住一時怒氣,加以"自反",或承認錯誤,或解除誤會。不僅可以得到對方的原諒,更會使其尊重你。對,尊重,人的尊嚴就是這樣獲得的。
可見,儒家文化不僅使得我們好面子,更加告訴我們如何維護面子。面子不是表面文章,更不是虛榮,而是人的尊嚴,行得端,坐得正,以禮待人,以禮處事,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自反"是一種意識,我們既不能抱怨客觀事物,也不能向他人推卸責任。加強"自反"。我們才能夠糾正錯誤,挽回損失,完善自我。
《孟子》閱讀感想篇五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非常重視民心民意,所以才會大膽提出民為貴,社稷其次,君為輕的理念,以彰顯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有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從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對于平民百姓的.熱愛之心。
孟子繼承了孔子,并提出了憂患的概念,他認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業之興敗,國家之存亡,都與是否具有憂患意識相關聯。憂國憂民之心也便是責任意識與承擔意識的重托。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其意為:君主若把百姓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樣百姓也會把君主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也是孟子對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為國,愛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兩個方面內容,一為孟子與君主討論政治,另為孟子與儒家其他門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為人知道。《孟子》的文筆犀利,富有說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戰國各諸侯國所走的霸道路線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歡迎,這也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真實寫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萬章·上》中所提出對于詩理解的方法。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評論詩的人,既不能根據詩的個別字眼就斷章取義,曲解詩句,也不能有辭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詩句的真實含義,而因根據作品的全篇立意,來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論世也便是評論他人作品的原則。
對于孟子,我們并不能以三言兩語概括全部,因為他的思想,使我們根本無法理解透徹的,他的精神和氣魄,猶如撥開云霧的萬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時代已經距離我們1723年了,但我們局限于世的視野和眼識,亦能感受到他散發出的耀眼光芒。
《孟子》閱讀感想篇六
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了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這個故事里講的是仁義,這個經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后生根發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獲。如果種下去了,但沒有收獲,那和雜草沒什么區別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子》閱讀感想篇七
說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使后世將其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圣。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給后世留下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的千古美談,成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提倡仁、義、禮、智,并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就是寬厚,指同情、關心和愛護的心態,即仁愛之心。義,就是正直,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禮,就是謙讓,指禮儀、禮貌和禮節的規矩,即禮儀之規。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惡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謀之力。信,就是誠實,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的品行,即誠信之品。
孟子是一個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處身于戰國亂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輔佐諸侯統一天下。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一個分崩離析,中央集權淪喪的時代,武力才是解決爭端,爭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徑,孟子倡導的仁政必然難以被統治者所接受。雖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為己任,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學說宣布于天下,以此來影響并匡正世風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外《孟子公孫丑》中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必陷于孤立。關于這一點,告訴我們做事情的出發點要正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否則,即是你通過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據了有利形式,但最后還是會失敗。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所以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是正義的,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贊成和支持。
《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的征途上,我們經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著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縱觀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也就是他們懂得選擇什么放棄什么。如果沒有目標,或者做多了無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頭來只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終無所成。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棄一些事不做,去做該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寧靜胸懷。然后才能有所作為。在這個社會里,有些人做著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歡的事而一事無成,有些人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
《孟子》閱讀感想篇八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說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治者奉為經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
但是,為什么“仁政”說并未能讓歷代統治者真正去實現“仁政”,更多的時候,老百姓依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關鍵是“仁政”說只是提出了或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美好藍圖,但未從制度層面解決封建社會存在的弊端。從這個方面說,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們。
從中國歷史上看,真正能實行仁政的君王有幾個?漢朝有漢高祖、漢文帝、景帝而已。就連漢武帝我看都還算不上是好皇帝,雖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時期尚可稱得上是仁政,則天和玄宗時雖然出現了盛世,但那是因為祖宗給他們打下基礎,他們在不少方面都還算不上仁政,就連個人生活作風都還存在很多問題,就別說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沒有能稱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連太祖和神宗都說著吧,他們的積分也還不夠。元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對其他民族是嚴防死守,倍加歧視。也許只有世祖還有點仁政的意思,還算干了點人事。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一個勁的加強封建統治,殺人如麻,哪里還有仁政的意思。特別是這老東西當他讀到《孟子》里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時候,認為這哪里是臣子說的話?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說“倘此老在今日,豈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將孟子從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樂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誅十族、廠衛__等基本上空前絕后了。)其后的皇帝們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這兩朝來看也算不是實行了仁政。__皇帝是異族入主,對__是很不信任的。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制造了一個的文-字-獄就是明證。當然這兩個老頭在位時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說,“以人為本”的觀念在歷代統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沒樹立起來,這與每個皇帝的素質和封建制度密切相關。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雜曲里說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