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四年級語文課堂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查辭典,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詞,讀懂課文內容。
2.理解課文最后一段的意思,懂得語言的魔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1.讀課文首尾2段。
2.質疑:盲婦人前后的遭遇有何不同,為什么會這樣?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看圖讀課文,自由質疑
2.圈畫生字新詞,小組內討論理解詞義
3.說說課文大意及各段大意
三、理解課文內容
1.學習第一段,
(1)輕聲讀課文,找出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2)詩人和盲婦人是什么樣的人,找出文中有關的詞句說說。
2.學習第二段
(1)讀課文,看插圖上畫的是什么?
(2)這一段寫什么?
(3)聯系上文想想:過路人對盲婦人前后的態度有何不同?
(4)讀文中語句,理解詩人眼中的“欣慰”。
3.學習第三段
(1)自學第三段,比較詩人加了“春天到了”后,句子的意義發生了什么變化?說說你看到前后2句話時的感受有何不同?
(2)詩人加了一句話,使盲婦人擺脫了困境,說明了什么?
(3)理解“襯托、風燭殘年、萬紫千紅”等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本段。
四、談談學完課文后的感受與收獲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六、有感情朗讀課文。
四年級語文課堂教案篇二
《綠色蟈蟈》
【教學目標】
1、喚醒學生關愛動物、尊重生命的意識。
2、掌握一般介紹動物的說明文的內容。
3、品味生動優美的語言,學習擬人手法,積累文中的擬人句。
【教學重點】
1、利用快速閱讀法歸納課文內容。
2、學習擬人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1、快速而準確地抓住課文內容。
2、理解擬人句中透露出來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視頻──《昆蟲的世界》,并導入新課。
在我們生活的藍色星球上,生活著大量的動物,走近它們,你會發現,它們也像人一樣有不同的長相、習慣、性格,它們也勞動、婚戀、繁衍及死亡。與它們共處,你會發覺生活原來如此多姿多彩,富有情趣。法國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就是這樣一個熱愛動物、尊重生命的人,他耗費畢生精力觀察研究昆蟲,用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將紛繁復雜的昆蟲世界真實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昆蟲記》。今天我們學習的《綠色蟈蟈》就是其中一篇。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作者簡介,簡單介紹一下作者)
二、自主學習,獨立探究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朗讀動畫,學生聽讀,并觀看情景畫面,初步感知全文。
2、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閱讀課文,看完舉起手。
3、速度最快的前五位同學談看后知道了哪些及看得快的經驗。
4、歸納快速閱讀法:
快速閱讀法:是從文字當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閱讀方法。
快速閱讀法的要求:
⑴去粗取精;
⑵掃描跳躍閱讀;
⑶思維集中;
⑷眼腦直映。
教師介紹:快速閱讀可以一目十行,但不等于走馬觀花,它要求快速抓住主要信息,最起碼要知道文章寫了哪些內容。像《綠色蟈蟈》這類介紹昆蟲或動物活動的文章,常寫哪些內容呢?
內容:
⑴形態特征;
⑵習性──吃、住、行、鳴叫、勞動、婚戀、繁衍、死亡等;
⑶種類及分布等。
特點:一般一段有一個中心,常常以中心句的形式出現。沒有中心句的段落,往往有中心詞。
5、再快速閱讀這篇文章,看介紹了綠色蟈蟈的哪些方面?具有怎樣的特征?
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介紹擬人手法:作者將綠色蟈蟈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對蟈蟈的喜愛之情,是由于作者善于描寫,并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
展示:擬人──修辭方式,把事物人格化。使它們具有人的語言、行為、個性、思想、情感等。它使文章生動、親切,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2、分組討論,品味語言:畫出文中的擬人句,說一說它抓住了蟈蟈的什么特征?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你還喜歡哪些語句?為什么?
3、一組推舉一人介紹。
4、練習仿寫:師出示課文范例和師的仿寫句,要求學生仿寫。
例: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仿句:長頸鹿非常優美,它穿著一件帶白色斑點的黃色皮大衣,身材高挑,舉止端莊優雅,長長的脖頸高高抬起,微微前伸,就像一位貴婦人。
仿句:每當下雨后,無論周圍多么喧鬧,你總能聽到空曠的田野里青蛙在哇哇聚會。你聽,有一只青蛙在發言,那是頭領在宣布聚會的主題;俄而又有兩三只青蛙在講話,那是在討論,在商議;繼而哇聲大噪,群蛙齊鳴,那是在表決,在宣誓。
四、聯系生活,自主表達
同學間相互交流,講解自己最喜歡的動物,看誰抓住特點講得又具體又生動。并回答,怎樣才能讓你的講述生動又有吸引力。
五、布置作業。
四年級語文課堂教案篇三
《欲速則不達》
教學目標:
1、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著理解古文文意。
2、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涵的深刻含義;欲速則不達。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古文,感悟其蘊含的深刻含義——欲速則不達。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說給大家聽一聽。(生交流自己積累的成語故事。)
今天,我們也來學習一個寓言故事。(板書課題:欲速則不達)你能試著從字面上理解一下課題嗎?(生試著從字面上解一解課題。)
二、學習課文
1、下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課文吧。看看課文寫一件什么事?(生自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大意。)
2、這篇課文出現了一個我們以前熟悉的歷史人物,他是誰?那篇課文叫什么名字?(回憶有關宴子的相關情況。)
3、大家剛剛讀過了課文,你在字詞上還有什么困惑嗎?請你再讀一讀課文,自己能解決的自己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與你的同桌一起解決。(讀課文,畫出自己不懂的字、詞。小組試著解一解。小組合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交流。)
4、在字詞上你還有解決不了的嗎?說出來,我們大家一起來解決一下。
5、宴子是齊國人,他很了不起。當齊景公聽說宴子病危時,齊景公怎么樣?請你讀一讀課文,找到他的表現。(對照課文,用課文中的詞語說說自己的想法。讀相應的段落。用自己理解的語氣去讀。)
6、如果你是他的一個侍從,你怎么勸說他回到車上或馬上?(運用自己的語言,力圖說服齊景公。)
7、下面我們快速地瀏覽一下課文,誰能把這個用自己的話故事完整地講一講。我們再來看看課題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三、學習古文
1、其實“欲速則不達”是《論語》中的內容,原文如下:出示原文。(讀一讀,試著對照譯文理解。)
2、本文選自《韓非子》。韓非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人。他的許多作品都以寓言的形式呈現。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韓非子的原文。出示原文。適時出示相關注解。適時出示帶有節奏的古文。(對照有節奏的古文讀一讀。)
3、我國的古文有許多,那里有許多文學、歷史、地理、軍事、思想方面的精髓。
四年級語文課堂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的線索和四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2.學習本文人物描寫的方法;
3.學習彼得從小就具有尊敬老人的美德;
課前準備:借助“自讀引導”,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本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當別人贈送你有意義的禮物時,你會作永恒的紀念;當友人作別時,贈送的禮物常常是由物想起人。但也有一種特殊的禮物,往往會引起人的傷心。今天我們來學習弗·達爾寫的一篇小說,題目是《離別的禮物》,看看這其中的禮物屬于哪一種。
二、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
(一)生字詞:(展示投影片,要求學生注音、釋義)
1、慳吝( )
2、喋喋不休
3、尷尬( )( )
4、戛然而止()
(二)根據小說的三要素,要求學生回答下列問題(展示投影片中的思考題)
1、小說中寫了幾個人?(彼得、爺爺、爸爸、那個女人)
2、根據故事情節,課文應分為幾個部分?
(1)1-8節:寫離別的前夜,彼得和爺爺在一起;
(2)9-21節:寫彼得的爸爸和那個女人回來,彼得巧妙地教訓了那個女人。
3、構成全文故事情節的線索是什么?(一條毛毯)
三、新授:
1、分析人物的形象(要求學生指出課文的具體內容)
彼得:敬老、懂事、聰明(5、15、16、18節)
人物爺爺:寬厚、慈愛(2、4、8、17節)
爸爸:孝順、軟弱(12、21節)
那個女人:慳吝、刻薄(12、21節)
2、描寫人物的方法:(要求舉例、說明)
語言、心理、神態、肖像、動作
3、歸納全文的主題:
本文圍繞彼得的為什么要送走爺爺的問題,通過不同人物對一條毛毯的態度,展開了善良與邪惡的沖突,提出了一個敬老的社會問題,對不敬老人的行為作了無情的譴責。
四、質疑:
若學生在質疑中沒有涉及下列問題,則老師補充提出:
1.第1節中寫月色很好,為什么彼得和爺爺無心欣賞月色?
2.彼得的第二次心理活動交待了什么信息?
3.作者寫這篇小說的用意是什么?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持怎樣的態度?
五、積累感悟:
六、課堂訓練(附課堂練習)
七、總結(檢查教學目標的達成)
八、布置作業:完成書后的作業題。
四年級語文課堂教案篇五
《河中石獸》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 朗讀課文,復習上節課內容。
2. 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有條件的同學制作相關演示課件。
3. 就課文不理解出質疑。
二、導語
上節課我們解決了課文中的字詞,疏通了文意,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課文內容。
三、正課
1. 朗讀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
1、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討論并歸納:說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事。
2、從不同的角度復述課文:
(1)從作者的角度復述:
(2)從講學家的角度復述課文;
(3)從老水兵的角度復述;
(4)從寺中僧人的角度復述。
3. 質疑: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樣的?分析一些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
討論并歸納:
寺僧以為石獸被水沖到下游支了,劃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著。
(2) 講學家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石頭埋沒有在沙里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潰走石頭,水的反沖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沙成為洞穴,漸漸地越沖越深,深到石頭一磁的時候,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沖,石頭再轉,一直轉不停止,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應該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沖物的常物,認為要到下游找,結果找不到:講學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夠根據他幾十年的實際經驗,到上游找,結果找到了。這說明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
4. 質疑: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討論并歸納:可分四層:
第一層: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寺僧到下游找沒有找著;
第二層:講學家認為石頭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層:老河兵講解應當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
第四層: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觀推論的道理。
5. 質疑: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方法:借助多媒體手段,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討論并歸納:
第一種 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系。
第二種 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種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備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6. 質疑:這個故事說有了一個什么道理?
討論并歸納,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
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四、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尋找倒塌的河里的石獸的故事,說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據主鳳推理,實踐出真知。
五、作業
1. 完成課后理解與探究一、二題。
2. 拓展閱讀
(四)合作探究
1、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現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4、總結四種尋找石獸的方法。
5、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三、大組匯報,教師點撥。
1、2題略
3、可分五層:一頭一尾,中間三層。
開頭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第一種尋找方法;接著是另三種不同的尋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點明遇事不能“據理臆斷”。
4、四種:一在河中原地尋找兩個石獸,理由原地是石獸沉落的地點;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認為石獸會順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輕,石獸會漸沉漸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沖激,石獸反而會溯流而上。
5、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系。
第二種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
第三種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種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歸納本文中心: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常情主觀作出判斷。
四年級語文課堂教案篇六
《小圣施威降大圣》
一、復習提問
二、問題研究
1、“大圣慌了手腳,就把金箍棒捏著繡花針,藏在耳內,搖身一變,變做個麻雀兒,飛在樹梢頭釘住。”句中哪些動詞用得好?為什么?
“捏”、“藏”、“變”、“飛”、“釘”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孫悟空的隨機應變和神通廣大。
2、“那六兄弟,慌慌張張,前后尋覓不見,一齊吆喝道‘走了這猴精也,走了這猴精也!’”,這句話寫“六兄弟”的“慌慌張張”對刻畫孫大圣有什么作用?
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側面描寫,用六兄弟的慌慌張張來反襯孫大圣的沉著、鎮定。
3、孫悟空變了哪些形象?
麻雀兒,大鶿老,魚兒,水蛇,花鴇,土地廟
4、二郞神又變了哪些形象?
餓鷹兒,大海鶴,魚鷹兒,灰鶴
5、它們有什么聯系呢?
說明二人斗法,真君始終技高一籌,同時也表現出大圣的堅毅和無畏的反抗精神。
三、精讀課文,體會妙處
1、想一想:課文中的哪些情節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示例
(1)大圣變作大鶿老的情節最吸引人,它寫出了大圣逃跑躲避的速度之快,顯示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這個情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圣被追得一天無路,入地無門,變了個土地廟的情節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大圣的尾巴變作一根旗桿,讓人忍俊不禁,增添了喜劇效果。
(3)大圣變作二郞神的情節寫出了猴性的戲謔,在緊張的斗法過程中使故事情節得以舒緩,讓人記憶深刻。
四、暢所欲言,拓展延伸
1、本文主要刻畫了“大圣”和“真君”兩個人物形象,請問:你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喜歡孫悟空:神通廣大、機敏、堅毅 、勇敢、無畏、有正義感和反抗性。
喜歡二郎真君:總能識破大圣的各種變化、本領高強、神通廣大。
2、學了本文,你從中獲得了哪些有益的啟示?
啟示一:遇到困難時,要有堅毅的品質和無畏的精神。只要堅持過,奮斗過,不論結果如何,我們都無怨無悔。
啟示二:解決問題時,我們要學會變通,要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這樣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啟示三:作文離不開想象,想象可以讓我們的作文插上神奇的翅膀。我們要學習作者奇妙大膽的想象。
五、分析矛盾沖突,理解中心思想,把握形象性格
1、課件出題
大小二圣變身斗法的背景和本質是什么?為什么要大戰幾百個回合?而且總是孫悟空落荒而逃?
提示:孫悟空大鬧天宮,不服管束,不把佛祖、菩薩、神仙放在眼里,犯了天條,冒了天威,還自名為“齊天大圣”,所以二郎神奉命來到花果山降服孫悟空這只“妖猴”。
大戰幾百個回合,表明變身斗法的艱苦曲折,旗鼓相當,亦表明孫悟空的本領高強,驍勇頑強、機智靈活,難以降服。這刻畫了孫悟空桀驁不馴、幽默詼諧的特點,以及不畏強權、反抗鎮壓、爭取自由的精神。
孫悟空屢敗屢戰,總是落慌而逃,原因是二郎神得到佛祖、菩薩、神仙、天兵天將的協助,人多勢眾,而且有比孫悟空更厲害的法術和法器,而孫悟空勢單力薄。
二郎神是佛祖的衛道士(相當于軍隊和警察),是佛祖派來鎮壓犯上作亂的孫悟空的,代表維護統治秩序、等級制度的幫兇勢力。孫悟空是反抗強權的愚弄奴役和鎮壓統治、爭取平等自由者的代表。
六、作業布置
1、課外閱讀《西游記》的相關部分,了解這場戰斗的結局。
2、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