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是一門具有廣泛應用領域的語言,涉及到旅游、研究、教育等方面。以下是一些英語學習的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有所啟發(fā)。
中秋節(jié)由來英語大全(18篇)篇一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jié),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tǒng)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這個節(jié)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中秋節(jié)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xiàn),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shù)不正的逄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逄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寶劍闖入內(nèi)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zhuǎn)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jié)由來英語大全(18篇)篇二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同學們,你們知道中秋節(jié)的來源嗎?那就洗耳恭聽吧!
在遠古時期,有一個叫后羿的射手把天上的十個太陽射去了9個,后來才風調(diào)雨順,王母娘娘為了感謝他,就賜給了他兩粒仙丹,這兩粒仙丹法力無邊,人吃了可以飛上天。不料,這件事被后羿的徒弟知道了。有一天,他的徒弟趁后羿出門打獵去了,就偷偷飛奔到后羿的房間里,強迫后羿的妻子嫦娥交出仙丹,嫦娥為了不讓仙丹落入壞人之手就把仙丹放到嘴里,一不小心就吞了下去。后來就飄飄然然來到廣寒宮,后羿沒了嫦娥,甚是思念,只好每年都在八月十五那天,做了嫦娥最喜歡吃的餅子放在桌子上,好像是在跟愛妻一起吃。嫦娥也萬分思念后羿,于是化作明月。所以,中秋節(jié)那天,月亮格外的明亮。人們?yōu)榱藨涯钏麄儯驮谥星锕?jié)這天吃月餅。親人團坐賞月。
今年的中秋,我們期盼著的那一天就要來了,我們班的同學打算舉行中秋晚會,可是學校放假兩天,我們就回家,與家人團圓,共享這份節(jié)日的快樂。我們的中秋晚會,眼看就要開不成了,我們都很遺憾!周老師聽出了我們的心聲。于是,吩咐我們做好準備,晚會照常舉辦,所以今年的中秋節(jié)是遲到的中秋節(jié)。
在中秋晚會上,我們的節(jié)目可多了,講笑話,猜謎語,下棋,唱歌應有盡有,還對優(yōu)秀選手頒發(fā)獎品。可是我們的嫦娥仙子并不領情,她不出來看我們一眼。
謝謝大家!
中秋節(jié)由來英語大全(18篇)篇三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中秋節(jié)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也是慢慢發(fā)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jié),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tǒng)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xiàn),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shù)不正的逄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逄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寶劍闖入內(nèi)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zhuǎn)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謝謝大家!
中秋節(jié)由來英語大全(18篇)篇四
中秋節(jié)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中秋習俗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中秋已與年節(jié)齊名,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漢初的文獻里,《周禮·春官》中說,先秦時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yǎng)老,賜以雄粗餅。
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并出現(xiàn)“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jié)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nèi)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于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也"。
中秋節(jié)自古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息。中秋節(jié)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jié)由來英語大全(18篇)篇五
根據(jù)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一書中。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
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
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nèi)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shù)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jié)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文檔為doc格式。
中秋節(jié)由來英語大全(18篇)篇六
中秋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它在每年的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正好是秋季的中間,所以又叫中秋節(jié)。據(jù)史籍記載,在唐朝初年它已經(jīng)是國家的固定節(jié)日。
因為這一天的月亮又圓又亮,所以中秋節(jié)又叫做團圓節(jié),中秋節(jié)是僅次于春節(jié)的團圓大節(jié),古人說:“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每到這一天思念親人的感情更加深切,所以我們不要忘了問候遠方的親友。
古人用月圓、月缺來表達悲歡離合,詩人游子常常以月寄情,比如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唐代詩人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南宋詩人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千古名句。
今天的中秋節(jié)已經(jīng)成為我國的法定節(jié)假日,全國人民、全家團圓放假休息的佳節(jié)!
中秋節(jié)由來
中秋節(jié)的故事作文
月餅的由來
元宵節(jié)由來
火鍋的歷史和由來
世界動物日的由來
關于端午節(jié)由來
三國人物由來研討
有關歇后語的由來
國際護士節(jié)的由來
中秋節(jié)由來英語大全(18篇)篇七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jié)。
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為“仲秋”,所以中秋節(jié)又叫“仲秋節(jié)”。
中秋節(jié)是個古老的節(jié)日,祭月賞月是節(jié)日的重要習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guī)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根據(jù)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一書中。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秋節(jié)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jié)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相傳,遠古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九個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也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shù)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藥。
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nèi)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zhuǎn)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向天上飛去。
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
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吳剛折桂。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
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
據(jù)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事,以示懲處。
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玉兔搗藥。
相傳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故稱作“玉兔”。
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
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
中秋“賞月”種種。
追月香港人過了八月十五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八月十六的夜晚再過一次,俗稱“追月”。
十六的晚上,人們扶老攜幼,帶著帳篷燈具、美酒佳肴,來到海灘,聽濤賞月,吟詩弈棋,品酒談笑。
此時,藍天碧海與月光燭光相映生輝,引人入勝。
行月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廣西侗族各村寨的群眾踏著月光來到山村開闊地,笙管齊鳴,載歌載舞。
遠聽聲樂震天,近觀舞姿婆娑,恰似一個大舞臺飄在如水的月色里。
望月中秋之夜,月亮即將升起時,朝鮮族人民爭先爬上事先用木桿和松枝搭成的“望月”架。
俗謂先看到月亮者可獲好運。
爾后,人們敲起長鼓銅鑼,吹起洞簫,一起合跳《農(nóng)家樂舞》。
走月流行于蘇州一帶。
中秋之夜,婦女們相約出游,訪親會友,賞月觀花,此來彼往,絡繹不絕,直至夜深方散。
圓月陜西長安一帶民間在中秋節(jié)這天,家家做團圓饃,中間放芝麻和糖等作料,放在鍋里烙熟,全家人一同食之,謂之“圓月”。
尋月藏族同胞度中秋有水中“尋月”習俗。
是日夜晚,青年兒童沿著河流,尋找倒映在水中的明月,直至夜深,方歸家吃團圓月餅。
祭月錫伯族于中秋夜,在庭院中設一供桌,上面擺上切開的西瓜及其他果品,然后全家人向月亮叩拜,請月神下凡,品嘗人間的瓜果。
鄂倫春族也有類似習俗,祈求月神保佑,萬事如意。
乞月中秋夜半之后,廣東東莞未婚的男青年三五成群地在月光下燃燒香燭,向月下老人祭拜。
傳說,此刻是月老為凡間男女牽線做媒之時,月老可為虔誠的小伙子覓上一個美貌多情的伴侶。
照月浙東民間有“照月”得子風俗。
傳說,久婚不孕的婦女,在中秋月圓當空時,獨自坐于皎潔的月光之下,可以祈求月神賜福,受孕得子。
中秋佳節(jié),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但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jié)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
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
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
紅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
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
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jié)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
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
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
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jié),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
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
夜間則內(nèi)外都點上燈燭。
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
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fā)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之發(fā)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
火龍是以稻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
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
在北方,山東省慶云縣農(nóng)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
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jié)下雨,當?shù)厝藙t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我國有二十多個少數(shù)民族也過中秋節(jié),但節(jié)俗各異。
壯族習慣于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餅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燈,以測一生的幸福,并演唱優(yōu)美的《請月姑》民歌。
仡佬族在節(jié)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迎新谷,他們稱為“八月節(jié)”。
黎族稱中秋節(jié)為“八月會”或“調(diào)聲節(jié)”。
屆時各集鎮(zhèn)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diào)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
人員到齊后,大家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結(jié)隊,川流不息。
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盛大的調(diào)聲對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機挑尋未來的伴侶。
五華縣轉(zhuǎn)水鎮(zhèn)有一個奇特的傳統(tǒng)。
每年中秋節(jié)晚上,鄉(xiāng)親們每家每戶都要蒸一鍋帶皮的芋頭,在賞月時,全家人先吃芋頭后吃月餅,并在剝芋皮時說“剝鬼皮”。
據(jù)說這樣一能“避邪”,二是為了紀念人民起義。
傳說元朝末期,統(tǒng)治者對漢人進行殘酷的統(tǒng)治和壓迫,因害怕廣大勞動人民起來造反,在每十戶勞動人民中就駐一個朝廷的爪牙。
這些兇惡的家伙專門監(jiān)視民眾的生活起居,肆意搜刮民脂民膏殘害百姓。
他們還規(guī)定每十戶人家共用一把菜刀,誰要用刀都要從爪牙手里借出。
為了反抗這些壞事做絕的爪牙,推翻統(tǒng)治階級,有個聰明的人想了一個聯(lián)絡大眾的辦法,他扮成賣芋頭的商人,在熟芋頭皮下藏著字條送到每家每戶,要求人民在中秋之夜賞月時統(tǒng)一行動,把這些爪牙全部殺掉。
最后,全國各地的人民起義推翻了元朝的統(tǒng)治。
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這次起義行動,每逢中秋節(jié)晚上就擺著熟芋頭和細茶、老酒、月餅等,一邊賞月一邊談論著家事國事,并講述那久遠而傳奇的故事。
中秋佳聯(lián)擷萃。
中秋賞月,古往今來,文人雅士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情景交融的佳聯(lián)奇對。
四川巫峽瑤臺有一聯(lián):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此聯(lián)以疊詞的方式寫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使中秋月色與巫山秀色相對,工整自然,珠聯(lián)璧合。
古代有一才子,仰望中秋月,吟上聯(lián)曰: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
但他苦思冥想,對不出相媲美的下聯(lián),直到那年的除夕之夜,才觸動靈感,吟出下聯(lián):今夜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此聯(lián)結(jié)構(gòu)嚴謹,淺顯明快。
某年中秋,蘇東坡與家人賞月至夜半,出一上聯(lián)要三個兒子對:半夜二更半。
其第三個兒子應對曰:中秋八月中。
對得工整貼切,出奇制勝。
杭州市有一座浙江貢院,院門口有一副對聯(lián)描寫了時令與漲潮的關系:下筆千言,正桂子香時槐花黃后;出門一眺,看西湖月滿東海潮來。
生動準確,意境優(yōu)美。
清代鄭板橋在揚州瘦西湖小金山島的“月觀”上書聯(lián):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
形象貼切,充滿詩情畫意。
有副拆字聯(lián):日月同明天不黑,山丘共岳地非低。
還有三副回文聯(lián):
月鎖云中云鎖月;人歸夜半夜歸人。
月弦上掛上弦月;星斗北移北斗星。
月上樓頭樓上月;名題榜首榜題名。
文檔為doc格式。
中秋節(jié)由來英語大全(18篇)篇八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中秋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所以稱中秋節(jié)。根據(jù)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中秋之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被看作是團圓的大好日子,也被人們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jié)日。有人說,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中秋節(jié)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不要忘了,讓真情賀卡給遠方的親人朋友一個問候祝福。團圓之夜,明月高懸。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jié)”。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更是以月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的“露從夜今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春風有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現(xiàn)在中秋節(jié)這一天,全國人民還可以享受一天的假期,合家團圓呢!
謝謝大家!
中秋節(jié)由來英語大全(18篇)篇九
關于中秋節(jié)的傳說有許多,我在網(wǎng)上查了一些資料,就讓我給大家講一講吃月餅的傳說吧!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我今年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時候想:“月餅里頭到底有沒有信息呢?”我真希望月餅里頭有信息,我還希望月餅里頭有一份大禮包!
中秋節(jié)由來英語大全(18篇)篇十
大家好!
一年分四季,即春,夏,秋,冬。十五也叫中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滿月的月亮更圓更亮,所以又叫“月夕”“八月節(jié)”次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圓。遠在他想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也稱“團圓節(jié)”。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龐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稱,故少女拜月,元“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元朝末年,漢人打算團結(jié)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tǒng)治,卻若于無從傳遞消息,后來劉伯溫想出一計,到處散發(fā)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來月餅到家中,發(fā)現(xiàn)里面藏著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以軍。于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tǒng)治者。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謝謝大家!
中秋節(jié)由來英語大全(18篇)篇十一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從內(nèi)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jīng)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guī)范語法結(jié)構(gòu)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zhuǎn)化。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秋節(jié)的由來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在中國的農(nóng)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jié)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節(jié)由來英語大全(18篇)篇十二
關于中秋節(jié)的由來,有很多的傳說,那么,你了解的有多少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秋節(jié)由來。
作文。
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xiàn),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他除了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shù)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后羿找不到嫦娥,悲痛欲絕,夜晚跪地痛哭,卻意外發(fā)現(xiàn)今晚的月亮格外明亮,而且月中的人影也酷似嫦娥,無奈,就擺上香案跪拜月亮,希望嫦娥可以重新回到他的身邊。這一天正好是農(nóng)歷的八月十五,從此以后,為了紀念這對善良的夫妻,每年的今天人們都紛紛拜月,吃一種又甜又圓的點心,預示著后羿嫦娥團圓甜蜜,這種點心就是今天的月餅。
中秋節(jié)有許多習俗,比如吃月餅,但是你知道中秋節(jié)的由來嗎?
傳說以前后羿到山里去尋友訪道,看見西王母路過此地,就向西王母求到一包不死藥。回到家后,后羿舍不得撒下妻子嫦娥,就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保管。但這正好被徒弟蓬蒙看到了,蓬蒙就起了壞心眼。
有一次后羿帶著徒弟去打獵,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后羿一走,蓬蒙就拿著寶刀闖進房間里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沒有辦法,突然她靈機一動,把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因為嫦娥心里牽掛著丈夫,所以嫦娥飛到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來后,發(fā)現(xiàn)嫦娥在天上對他說:“今天晚上月亮會變圓,你晚上做一塊面團在屋子東北角,等到午夜時我們夫妻二人就團圓了。”后羿按照嫦娥說的做,到了午夜,夫妻二人終于團圓了。兩人離別時嫦娥對后羿說:“每年的8月15這天,你都要做好面團,等到午夜時分我回來了之后再走。”每年都做好面團,等著嫦娥回來。后來,這個習俗被大家繼承下來,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的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吃月餅也就成了習俗。
我非常喜歡這個神話,也非常喜愛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所以稱中秋節(jié)。根據(jù)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一書中。作文網(wǎng)到魏晉時,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中秋之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被看著是團圓的大好日子,也被人們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jié)日。有人說,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中秋節(jié)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不要忘了,讓真情賀卡給遠方的親人朋友一個問候祝福團圓之夜,明月高懸。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jié)”。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們的游子,更是以月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的“露從夜今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春風有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現(xiàn)在中秋節(jié)這一天,全國人民還可以享受一天的假期,合家團圓呢!
中秋節(jié)由來英語大全(18篇)篇十三
中秋節(jié)是我國一個古老、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每當此時,合家團聚,其樂融融。關于中秋節(jié)的來歷,其說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
拜月說:根據(jù)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
嫦娥說:據(jù)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嫦娥便返回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后世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驅(qū)除韃虜說:有人認為,中秋節(jié)原本是推翻元朝統(tǒng)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元朝末年,漢人打算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tǒng)治,卻苦于無從傳遞消息。后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布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jié)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fā)覺里面藏著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于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tǒng)治者,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2.借助網(wǎng)絡媒體和報刊,查找一下關于中秋的來歷還有哪些說法?請寫出一個在下面。
答案:
1.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熱愛,對和平安康合家團聚的向往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2.示例:拜土地說: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閱讀理解材料內(nèi)容的能力。學生閱讀材料時要注意每段材料的內(nèi)容,然后概括三段材料的共點:無論是“拜月說”“嫦娥說”還是“驅(qū)除韃虜說”都說明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熱愛,對和平安康合家團聚的向往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2.本題考查學生由課內(nèi)到課外知識的遷移能力。學生只要舉例正確,敘述有道理就行。
中秋節(jié)由來英語大全(18篇)篇十四
中秋節(jié)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xiàn),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shù)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nèi)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zhuǎn)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jié)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jù)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jié)由來英語大全(18篇)篇十五
節(jié)日起源:
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jié)的起源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nóng)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xù)成熟,農(nóng)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jié)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nóng)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jié)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jié)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yè)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gòu)思,成功發(fā)明月餅,并廣發(fā)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jié)。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jié)又叫“仲秋節(jié)”。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jié)”。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jié)是個古老的節(jié)日,祭月賞月是節(jié)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guī)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xiàn)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guī)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jié)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xiàn)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jù)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nèi)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shù)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jié)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jié)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jié)由來英語大全(18篇)篇十六
每逢中秋來臨,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那么,大家知道中秋節(jié)賞月的由來是怎樣的嗎?下面本站小編告訴你。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jié)日,正式定為中秋節(jié)。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世態(tài),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tài),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jié)日:“中秋節(jié)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yè),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一年四季皆有明月,為何要在中秋賞?歐陽詹在《玩月》詩序中試圖解釋了這個問題:“月之為玩,冬則繁霜太寒,夏則蒸云太熱,云蔽月,霜侵人,蔽與侵俱害玩。秋之于時,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則寒暑均;取之月數(shù),則蟾魄圓。”他從天氣角度給出了解釋,這個解釋在今天的科學角度看來是合理的,秋季中期,北方干冷氣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上空的暖濕空氣向南退去,空氣中水汽降低,天空中的云霧少了,因而出現(xiàn)秋高氣爽、夜空如洗的天氣,所以月亮顯得分外皎潔,使人產(chǎn)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覺。
除了自然原因外,人們選擇一年中的“中秋”前后賞月還有歷史原因,早期月亮祭祀選擇在秋季進行,那時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月亮上,能充分領略到平常習焉不察的月亮之美。而當時上層人士對月亮的認識開始趨于理性,不再是單純的崇拜,就漸漸把圓月當成了一種美麗的自然景象進行欣賞。所謂的“良辰美景”心態(tài),便是如此。從歷代賞月詩歌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神話的痕跡,桂樹、白兔、嫦娥是常見的意象,也證明了古代月亮神話對賞月風尚的濃厚影響。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出現(xiàn)了十個太陽,烤得大地冒煙、海水苦干,老百姓眼看無法生活下去。后來一個叫后羿的英雄,登上昆侖山,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余的太陽,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
不久,后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夫妻倆恩恩愛愛。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服下此藥能即刻上天成仙。然后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不料被奸詐刁鉆的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外出狩獵,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nèi)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危急之時,嫦娥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不死藥,立刻飄離地面向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夜空苦苦呼喚著愛妻的名字。這是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也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jié)賞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jié)”。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借月表達這思念之情。
中秋節(jié)由來英語大全(18篇)篇十七
眾所周知,中秋節(jié)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你知道中秋節(jié)的由來20個字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本站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中秋節(jié)的由來20個字,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中秋節(jié)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jié)齊名的中國主要節(jié)日之一。
一賞月(玩月):文人月下吟詩對詩,賞月,喝酒,聊天。民間月下踏歌,月下歌舞、月下。
三賞桂:桂樹下賞月,吟詩,喝酒。
四拜月:婦女拜月。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拜月亭》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拜月全家拜還是只有婦女拜。《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于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五拜月老:求愛情,求偶,愛情如月滿。
六吉祥物兔爺(兔君):在老北京,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都有拜兔爺?shù)牧晳T。兔形玩具,穿人的衣服。或用泥,或用面做。《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jié)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shù)墓δ芤延杉涝罗D(zhuǎn)變?yōu)閮和闹星锕?jié)玩具。
七焚香:焚以桂花香。婦女用桂花油,桂花香粉。
燈謎,是我國民間文學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是人民在長期勞動實踐中的智慧和結(jié)晶,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也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智力活動游戲。它吸引著天南地北各行各業(yè)的愛好者,使人在增長知識,啟迪智慧的同時,又獲得美妙的享受。
中秋節(jié)燈謎由來在我國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出現(xiàn)了“隱語”,這是燈謎的雛形。到了漢代“隱語”開始分化為兩個方向。一類以描寫特征為主的事物謎;另一類以文字形義為主的文義謎。到了魏代,則稱為“。
謎語。
”。隋唐時期隨著詩歌的興盛,詩謎大量出現(xiàn),并成為主流。從宋代開始,一些文人學士常在元宵之夜,將謎條張貼在各種花燈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燈謎”就是這樣而來的。清中葉以后,謎風大盛,涌現(xiàn)了許多謎師。辛亥革命后,燈謎形成了南宗北派兩種風格,到了舊社會,由于謎家大都是士大夫階層,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強調(diào)風雅,排斥民間燈謎。解放后,在黨的“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燈謎活動更加蓬勃發(fā)展,謎材謎作日益完善豐富,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都有燈謎活動及燈謎學術(shù)交流。
中秋節(jié)由來英語大全(18篇)篇十八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據(jù)考證,最初“祭月節(jié)”是定在干支歷二十四節(jié)氣“秋分”這天,不過由于這天在農(nóng)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后來就將“祭月節(jié)”由“秋分”調(diào)至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
中秋祭月儀式是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表達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一種美好心愿。
祭月,古代重要祭禮之一。天子于每年秋分設壇祭祀月神。《管子·輕重己》:“秋至而禾熟,天子祀於大惢,西出其國百三十八里而壇,服白而絻白,搢玉揔,帶錫監(jiān),吹塤箎之風,鑿動金石之音。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號曰祭月。”《禮記·祭法》:“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鄭玄注:“夜明,月壇也。”孔穎達疏:“夜明者,祭月壇名也。”《史記·封禪書》:“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史記·孝武本紀》:“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泰一祝宰則衣紫及繡。”
祭月,是中國古代重要祭禮之一。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據(jù)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中國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所謂“日者,陽之主”,“月者,陰之宗也”。在先人的觀念中,日月代表著陰陽兩極,兩者和諧是萬物正常生長的保證。《禮記·祭義》中記載:“日出于東,月出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視祭祀日月。
《禮記·祭義》有“祭日于壇,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陰陽關系,祭日于高臺,祭月于坑穴。《史記·封禪書》還記載:“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豬祭月。
秦漢時期祭月在皇室禮儀中繼續(xù)傳承。秦時,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東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萊山。漢武帝時,則“夕夕月則揖”,行朝日夕月之禮。北魏、隋唐直至明清歷代沿用秋分祭月禮儀。明世宗時,還在北京修建夕月壇,專供天子于秋分設壇在夜晚祭祀月神,這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月壇公園。《明嘉靖祭祀》記載:“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壇。”又曰:“夕月壇每三歲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則遣文臣,夕月則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親自在月壇祭月。其他年份則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祭月活動在民國期間仍然風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勢的變化而逐漸消失,所以現(xiàn)代人中秋節(jié)只知吃月餅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幾年來又重新開始出現(xiàn)由官方或民間組織的祭月活動。
中秋節(jié)之夜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jié)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游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中秋夜出游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
祭月,在中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至今,在廣東部分地區(qū),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拜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賞月,托月追思,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愿。祭月作為中秋節(jié)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xù)至今,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xiàn)代人渴望團聚、寄托對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態(tài)。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jù)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文字記載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說到有關中秋佳節(jié)的詩詞,您想到哪些呢?最讓您難忘的哪幾首呢?
1.《水調(diào)歌頭》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3.《木蘭花慢》宋·辛棄疾。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
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
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jīng)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
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
問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