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活著讀后感活著讀后感篇一
一、“活著”的深意
“活著”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
福貴,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為年輕時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終于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并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著他的腳步,殘暴地奪走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敗落后相繼死去,喪失子女的傷痛還未平復,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離他而去。最后,連他唯一的孫子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著。
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么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后,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著而活著。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么,不管脖子上套著什么,不管肩上負載著什么。
猶記得兩年前看《活著》時的感受——心痛。
“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里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灑滿了鹽。
為了救縣長的女人,有慶可以說是被害死了。看到這里我流淚了,盡管懷疑故事的真實性,卻始終感到沉重。因為當時社會復雜的人際關系,有慶送掉了年輕的生命。我一直無法釋懷,眼前總是浮現出一個瘦小的男孩舉著鞋,朝我跑來.他分明是笑著,我卻看到了他眼底的悲哀。
二、簡單的幸福
“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給你做一雙新鞋。”
可是家珍的這句話卻深深地刻在我的記憶里,直到現在依然如此清晰。只有經歷過分離之苦的人才知家人團聚的真實可貴吧。
直到看到家珍的話,我突然感到茫然,曾經執著著的夢想也開始變得模糊。難道真的是我錯了嗎?我開始回憶過去的點滴:每天早晨母親比鬧鐘還準時的 morningcall,在自修課上和同桌狂吃零食,傍晚一家人圍在桌前吃飯,熱氣給父親的眼鏡片蒙上一層白霧……我發現自己擁有的太多,也正因為自己擁有,才覺得它們似乎是可有可無的。
幾天后,好友一臉喜悅地告訴我,她父親出院了。看著她臉上洋溢著的笑容,我更堅定了: 原來這就是我所追求的幸福。
活著讀后感活著讀后感篇二
余華說過:“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國語言里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著,就有希望,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著更簡單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難的事。只有活著,一切才有希望。只要活著,一切都會更好。
余華簡練的語言,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卻生動地刻畫出了生活的真實,會讓人忍不住地去聯想自己的生活。我難以忘懷,那個小村莊,那家人,那頭牛。
小說主人翁是一個地主少爺,他叫福貴。福貴嗜賭成性,終于賭光了家業,也輸了父親,他家變得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后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妻子因困苦的日子而失去了生命。福貴沒有退縮。他試著學做農活,要承擔起養家的責任,“萬事開頭難”,這并不容易。而每次生活有了起色時,親人卻一一故去,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可悲,但又沒有辦法。
福貴,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需要勇氣的。那么,人活著為了什么?人活著不為什么,只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人生多彩,世態萬千,我們有幸經歷這一切,不得不對生命的磅礴肅然起敬。
我們像是命運手中的螻蟻,挫折總來得猝不及防。福貴的真身,生活中也不少見。我家附近住著一個老人,年齡已過百歲。爸媽和我講述過他的故事。那些年,我們是住在山上的。他和他的妻子,兒子,還有兒媳婦,也是如此。盛夏的某一天,洪水肆虐,他所在的村莊,也被洪水淹沒了。洪水帶走了一切,也帶走了他的妻子。洪水遠去,他無助地站在以前的家門口,手足無措,一下泄了氣。他卻并沒有絕望,也許還牽掛著孩子,也許心中對生的希望還未泯滅。年近晚年,兒子和兒媳婦也相繼離世。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滋味很痛。現在,每天經過老人家,他卻總是坐在門口,面帶笑容,沒有一絲對生活的絕望。顯然,他看淡了,他沒有放棄活著,既然活著,就好好活著。
現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一些青少年,風華正茂,卻總因一些小挫折,要死要活。活著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樂趣嗎?樂趣盡了,便不再延續嗎?你們可曾想過,在災難中,不計其數的人,為了活著忍受了多大痛苦。活著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幸福,一種值得追求的幸福。
活著,是一張通往死亡的單程票,它無法退票,生命于人,無論高貴或是低賤,富有的,貧窮的,都只有一次,這一次可能是悠長的,也可能是短暫的。無論怎么樣,我們都要善待這一次,善待自己的人生,善待自己的生命。
這篇,是一篇難得的習作。
活著讀后感活著讀后感篇三
余華說:“作為一個詞,‘活著’在我們的語言中充滿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攻擊,而是要忍受,忍受生活賦予我們的責任,忍受現實賦予我們的快樂與痛苦、無聊與平庸。”活著,就有希望,這是一種勝利。沒有什么比活著更簡單,也沒有什么比活著更難。只有活著,一切才有希望。只要你活著,一切都會好起來。
余華簡潔的語言,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生動地刻畫了生活的真相,讓人不由自主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我不能忘記那個小村莊,那個家庭,那頭牛。
小說的主人是一個地主,他的名字叫傅貴。傅貴沉迷于賭博,最終賭博輸掉了他的家族生意,失去了父親,使他的家庭陷入貧困。貧窮的傅貴去就醫,因為他的母親生病了。他沒想到半路被國民黨軍隊俘虜,然后又被解放軍俘虜。直到他回家,他才知道他媽媽已經去世了。妻子賈珍艱難地撫養了兩個孩子,但不幸的是,她的女兒變聾了,而她的兒子聰明活潑.然而,真正的悲劇開始逐漸展開,她的妻子因為艱難而失去了生命。傅貴沒有退縮。他試圖學習做農活,他不得不承擔養家的責任。“萬事開頭難”,這并不容易。但是每當生活變得美好,親人一個個死去,只留下老傅貴和一只老牛在陽光下回憶。可悲的是,卻沒有辦法。
傅貴,不要因為親人的離開而結束自己的生命是需要勇氣的。那么,人活著是為了什么?人活著不是為了什么,只是為了自己活著,不是為了生活以外的任何東西。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很多不同的情況。我們有幸經歷了這一切,我們要尊重生命的威嚴。
我們就像命運手中的螞蟻,挫折總是猝不及防。傅貴的真實本性在生活中并不少見。我家附近住著一位老人,已經一百多歲了。我父母給我講了他的故事。那些年,我們住在山里。他和他的妻子,兒子,兒媳都是一樣的。盛夏的一天,洪水肆虐,他的村莊被淹沒了。洪水奪走了一切和他的妻子。洪水沒了,他無助地站在從前家的前門,無助而沮喪。他沒有絕望,也許他還在為孩子擔心,也許他對生活的希望還沒有泯滅。晚年,兒子兒媳相繼去世。白發人給黑發人一種痛苦的滋味。現在,老人以后的每一天,他總是坐在門口,面帶微笑,沒有一絲對生活的絕望。很明顯,他往下看,他沒有放棄活著,既然活著,就好好活著。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少年,風華正茂的時候,總是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死去活來。他們活著只是一種享受嗎?樂趣結束了,就不長久了?你想過無數人為了活在災難中忍受了多少痛苦嗎?活著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幸福,一種值得追求的幸福。
活著是死亡的單程票,不能退。人活著,無論貴賤貧富,只有一次,這一次可能長也可能短。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善待這一次,善待自己的生活,善待自己的生活。
活著讀后感活著讀后感篇四
這本書看完了,這確實是一本不需要書簽的書,對于想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來說,十分推薦這本書,讀起來很流暢。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對于某些事情的認識,確實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懂。就像對于讀完上面這首詩的感受,初中和現在相差深遠。而現在當我讀完《活著》的這本書時,感觸并不是很深,并沒有覺得這本書寫的有多么好,這可能就是我們這一代人對于上一兩代人所遭受的苦難沒有切身體會的原因吧。
讀完之后大概有以下幾點感觸:富貴最大的幸運就是取了家珍這么好的妻子,這一點甚至改變了自己之前的擇偶觀;鳳霞因為生病變成啞巴真的是太可惜了,但是她第一次就相親成功我感覺還是比較意外的;有慶一定是一個超級可愛的孩子,如果當時能給他一只狗狗陪他玩,簡直就是天堂般的生活了,畢竟綿羊和人類的互動還是很少的,感觸最深的就是富貴夸他跑步得第一名的時候,僅有的一次表揚,內心真得比有慶本人還要激動,這可能和自己的生活經歷有關系吧;鳳霞因為難產而去世,二喜因為工地事故而去世,苦根因為吃豆子而去世,這樣類似的事情回老家時也聽長輩提起過,那個年代這樣的事情確實。
只有回老家時,才能聽到長輩講述他們年輕時的苦難,表情狀態大都相似,臉上的皺紋快樂的游動著,和富貴一樣,精彩的講述著自己。
活著讀后感活著讀后感篇五
當看完朋友對《活著》的評論后,就有一股想要看看這篇高尚作品的沖動,我不知道作者在寫時是懷著一種什么樣的心情,但我知道作為一個讀者,在品味這篇敘說一代人歷程時的深切感受!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著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當生活在這樣一個年代的我們還在為物質上的需求挑三撿四時,我們從來不知道上一代人為了生存而掙扎的情形;當我們還在抱怨命運的不公時,是不是也應該想想這世上更苦難的人,與他們相比,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感到幸運呢!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
當一次次邪惡的觀念充斥著我們的大腦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冷靜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義呢!
活著讀后感活著讀后感篇六
余華稱(活著)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這是一部充滿血淚的小說。經過一位中國農民的苦難生活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與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這是余華對他這部書的評價。
的確,我這個12歲的少年也深有體會。尤其是有慶,鳳霞,二喜和苦根接二連三的死,讓我感到了命運對福貴的不公,然而,命運又讓他從原先的闊少爺轉變為一個本本分分的農民,沒有成為地主,免遭文革時期的一死。也許活著就首先要為本身,在去研究所謂的“身外之物”。
此刻,我在想想那多少無知的青年,他們誤入歧途也許是以為一個物質的享受,他們的人生沒有歷史,真是該好好讀讀這本書。生活會讓你覺得離不開它,除非你真的從根兒上就不想好好活著。
朋友們,醒來吧!尋求你生活的靈魂的天空。
活著讀后感活著讀后感篇七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活著”的故事里死去。
作者余華用他那冷冰冰的筆調讓我們親眼目睹少爺福貴的荒唐,導致家族被破產后和艱難的過程。又給了我們美好的希望,讓有慶長跑比賽獲得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讓某些時刻充滿著快樂與溫情。可就在結束之時,余華毫不猶豫,讓角色迅速死去,毫無征兆,只留下一個錯愕的神情。
有慶是第一個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堅強的母親說道,大多數人在這時候一定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完全喪失希望,但福貴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卻使有慶難堪。他喜愛的兩只小羊,為了割草上學每天來回奔跑,所以他拿了長跑第一名。我本以為悲劇即將結束,所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
自從有慶死后,他家中的所有人一個接著一個死去,就如同一個說不清永遠解不了的詛咒。最終只留下孤獨的福貴和一頭也叫作福貴的老牛。
余華作者寫這本書不禁讓我有些戰栗,薄薄20萬字,卻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合上書本一時的我,似乎一下明白了許多道理,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忍受的苦難,還要學會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生活給予我們的艱難和幸福,富貴與貧困。又像電影《我的姐姐》里的姐姐述說的人遲早都會變成灰。死是不必求成的,都必將會帶來的節日,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任何身外的事物而活著,就像福貴一樣伴隨著死亡活下去。
活著讀后感活著讀后感篇八
余華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除活著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著。
《活著》作為一部影響幾代人的文學作品,的確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的特殊階段,時代特征突出,時代氣息濃厚,活著是一分痛苦也是一分快樂。書中主人公福貴的人生便是整個社會的縮影,他的身上折射了整個底層民眾的興衰禍福。
福貴早年玩物喪志,家道中落,妻子背離,父親慘死。年少的福貴因貪圖享樂而活著,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終落得茍活之地。而立時的福貴,家境清貧卻自得,生活艱苦而自樂,在一切漸入佳境之時,迫入壯丁,背井離鄉,烽火連月,茍且偷安。這時的福貴為了重回故鄉而活著,在拂塵間摸爬滾打,在硝煙里破繭重生。中年時的福貴,白發人送黑發人,喪子的悲哀貫徹了整個家庭。這時的福貴必須為了支撐家庭而活著,作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貴,終于有一點安穩的幸福,卻造化弄人,喪女,喪婿,喪妻,再喪孫,活著便是與一頭黃牛相依相隨。活著了無牽掛,活著僅僅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無論山河如何變遷,時代以何種速度繼續更替,生存對于人的價值卻始終如一。我們生來就為活著,為了活著而打拼,為了活著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在夜深人靜,愁思萬千的時候,我們何嘗沒有盤問自己,活著的意義在哪里,生存的價值在哪里。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則為了家庭,為了金錢,為了事業,大則為了社會,為了國家,為了和平。每個人活著都有一個目標,都有一股推動自己進步的力量。但在某種程度上看來,與其說是目標支持著生存,不如說是為了活著而不斷地找尋目標。生活是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串聯起來的有機整體,這些目標的一個又一個地現實,則是人生的終極大目標。而這些目標的實現歸根結底是為了活著。
我們太常見因為人生中的一個小目標一兩次失敗而灰心喪氣的人,他們失意,他們墮落,他們失去自信,有的甚至失去活著的勇氣。但凡是這樣輕生或者只是有輕生念頭的人,他們都還沒有完全看透目標與活著的本質聯系。而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他們嘴上追求活著的意義,追求生存的價值,愿以死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樣的行為的確令人肅然起敬。而這樣的人生,卻沒能體會到生活的真諦。以死的方式來實現價值并不是一個好的途徑。請記住,以生命的形式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為了活著而活著才是生命的本質。我們是為了活著而努力生存,死亡只是生命道路上不得已而為之的小插曲。
為了活著而活著的人生,簡單明了,泰然自若。只有我們把生活的思想簡單化,把生存的意識強烈化,才能真正地體會到活著的意義——以笑的方式代替哭,在死亡的伴隨下努力活著。
活著讀后感活著讀后感篇九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你的骨頭和肉。就像你讀過的書其實早已融進你的骨血,只要一個觸動點,就會噴薄而出。
記得腳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愿你明白!作為新時代的人,很是慶幸自己沒有生在那個年代,至少我認為我如果生在那個年代是無法生存下去的,還會成為和福貴一家一樣的成為階級斗爭的犧牲品。
縱觀福貴的一生,從他身邊的人來看,他是幸福的,那個一生都愛著他,陪著他從富貴到貧窮的妻子家珍,到死都沒有一句怨言。原文中家珍快死時對福貴說:“這輩子也快過完了,你對我這么好,我也心滿意足,我為你生了一雙兒女,也算是報答你了,下輩子我們還要一起過。”所以說福貴他是幸福的,至少家珍一輩子都這么愛著他。
然而他更多的是悲劇,從一開始到最后都是悲劇。他的兒子有慶,因為醫院醫護人員的無知加之對生命的不尊重不重視,為了討好當時的縣長劉解放(春生),被抽干血去救縣長夫人嚴莉莉,有慶死得冤枉,死得讓人氣憤。我一共讀了三遍這本書,每次讀到這里我都難以控制自己的眼淚,心里對那個醫生和抽血的護士恨得是咬牙切齒。
福貴的家人一個個從他身邊離開了,盡管后來他努力地去維持這個家庭的生活,不求福貴,只求溫飽,可是還是什么都改變不了,改變不了這個家徒四壁的境況,改變不了身邊的人一個個離開,看著比自己老的,比自己小的都走了,但是福貴還是繼續活著,他總能看到生活的一點點希望,書中也并沒有太多描述那些親人離世,在世的人的悲傷。特別是最后唯一的希望,孫子也死了。
《活著》帶給我的還有很多,自身學識的淺陋讓我沒有更多的感懷罷了,細細觀察當前的社會,我們的生存狀態又豈能樂觀呢?我們只有從自身做起,不斷地提升自己、充實自己,并極富熱情地關注著這個社會,盡自己所能去幫助或者關愛別人,我想,這已經是很不錯了。《活著》讓我意識到了當前生活的艱難與不易,讓我明白人生的艱難才剛剛開始。
《活著》確實被賦予太多的內涵,能讀著它,無疑是一種享受,更重要的是,它讓我變得更加成熟,讓我能更清晰地了解這個社會,了解人生的意義。
新時代的人們,生活壓力大,時代變換速度快,導致不少糊涂人做出無法挽救的事。總之——生在當下,何必言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