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大班教學隨筆短篇大班教育隨筆篇一
第一節是語文課,作為班主任的我,按習慣提前幾分鐘來到教室,細心轉了幾圈后,帶著滿意正要掩門準備組織上課。突然,乳白色的門上一個淡淡的淺黑色的腳印映入我的眼簾。雖然不仔細看,很難發現,但此時的“它”在我的眼中是那樣的醒目和刺眼,想到平常不知強調和絮叨了多少遍,心中不由的激射出陣陣的怒火。
下課后,為了及時了解教育效果,我并沒有急著回辦公室,而是在離教室不遠的地方聽了下來,偷偷地朝教室門口望去——只見兩個女生正手拿抹布蹲在門邊使勁擦著那個腳印,我知道這并不是她倆踹的,因為踹門的那個男生正紅著臉默默地看著眼前的這一幕。我知道那個腳印不僅從門上擦掉了,而且也從他心中一點一點地擦掉了。但是,通過這件事在他心里一定會留下很深的烙印。
又上課了,我看著被擦拭的干干凈凈地門,表揚了那兩個女生,并語重心長地說:“老師知道,這個把門弄臟的同學,一定不是故意的,并且以后他一定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事后,我就這件小事進行了反思:當學生出現異狀時,你該怎樣對待學生偶爾出現的異狀呢?如果當時我用蠻橫態度的處理這個腳印事件,會出現怎樣的效果呢?恐怕這個腳印會象石頭一樣沉重壓在這個學生的心頭,讓腳印成為久久不能擦除的烙印,留在學生心里,給這個學生心里造成久久難以愈合的傷疼。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在處理和看待學生偶爾出現的異狀時,要合理調整好心態,就腳印這件小事來說,老師要擦掉的不光是門上的腳印,更重要的是要擦掉學生心中的腳印。
兩天過去了,我在批改學生的日記時發現,踹門的那個學生就那天發生的事情寫了一篇日記,他向我主動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并對我對這件事情的處理表示感激并向替他擦去腳印的同學表示了真誠的感謝。看著這篇日記,我暗嘆自己處理這件事情時能冷靜下來,假如……我不由的心中涌起陣陣的涼意。同時,通過這件事也給從事教育工作的同事們一個忠告,在教育過程中對待學生出現的異狀,要機智靈活,千萬不可采取簡單粗暴方法,怎樣處理合理而又避免負面影響,直接影響對事情的處理效果,它常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件小事也說明了同伴之間的影響教育作用,要善于讓學生在其同伴的身上發現自己的問題,這有利于你的班級的管理和建設。
大班教學隨筆短篇大班教育隨筆篇二
小雅是我班新來的幼兒,一天當老師在講《豬媽媽與小豬》的故事時,小雅突然哭了起來,老師走到小雅身邊:“怎么了,小雅?為什么哭呀?”小雅沒有說話,看到老師似乎更覺得委屈,肩膀不停地抖動著。
“小雅,有什么不開心的事?告訴老師好嗎?”老師拿出紙巾一邊幫小雅擦淚水,一邊輕聲地對小雅說。
“豬媽媽對小豬那么好,我媽媽、我媽媽去江南了,要好幾天也不回來、不回來……”小雅斷斷續續地抽泣著說。
“呵,原來是為這個事情啊!媽媽去江南不是因為要工作嗎?等工作做完了,就會回來了呀!”老師輕聲細語地安慰著小雅。
小雅依舊抽泣著,停了一會兒,問老師:“我媽媽會回來嗎?”
“當然會回來了!你想媽媽,媽媽肯定也在想你,她一定會回來的,而且回來的時候還會帶禮物給你呢!”老師微笑著說。
在老師的安慰下,小雅不再哭了。老師抱起小雅并告訴她:“媽媽不在的時候,老師會天天和你在一起的。”小雅依偎在老師身邊,她感到,盡管媽媽不在身邊,老師像媽媽一樣對自己好,幼兒園和自己的家一樣安全。
其實穩定幼兒的情緒對幼兒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通常,教師不經意的一句“你今天穿的衣服真漂亮!”可能讓一位小女孩向同伴炫耀一個上午,幼兒表現好時用一句“你真棒!”可能會使這位幼兒以后表現得更棒。教師經常用適當的贊揚、肯定、安慰的語言去鼓勵幼兒,會使幼兒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愛從而產生安全感。
大班教學隨筆短篇大班教育隨筆篇三
晨間活動時,我發現陳天祥嘟著小嘴在美工區認認真真地畫著,畫的是什么呢?畫的是一顆大樹,樹枝上畫上一個個又大又圓的東西,像蘋果,又像是西瓜。
"陳天祥畫的什么東西呀?"我蹲在他面前問。"一顆蘋果樹。蘋果樹上結滿了很多的蘋果,我在這個蘋果上給它安裝上按鈕,用手輕輕一點,甜甜的果汁就嘩嘩地流出來了,小朋友都可以用杯子接著喝。""這是什么呢?"我指著一個似人非人的圖像問;"這是奧特曼,他能發出光環,把偷蘋果的賊打跑……"陳天祥講的眉飛色舞。"呀,你這個蘋果真棒,還能當武器呢!"我故作驚訝的夸獎他。
"唉呀呀,陳天祥可真能干,能畫出這么神奇的蘋果樹,老師為你鼓掌。"我由衷的為聰明的陳天祥鼓起掌來。
在我們成人看來有幾分丑陋的蘋果樹,各種不規則的蘋果,在陳天祥的眼里竟如此美妙。由此可見,孩子的思維不受定式所限,常常是異想天開,而智慧的火花也就在這異想天開中迸射出來。作為孩子心靈的啟蒙者,不應將孩子的世界囿于成人的思維定勢之中,而應適時引導,點撥,那樣就會收到許多神奇的"蘋果樹"。
我聯想到《游戲力》一書中列舉的教師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游戲的例子。一例是,夏山學校校長得知有一位學生半夜溜出宿舍做各種惡作劇,便穿了一套滑稽的服裝,裝扮成一個匪徒,然后在半夜把這位學生叫醒,問他要不要跟他一起去作案。結果,這位學生一口回絕,還教訓校長要端正行為。從此以后,這位學生沒有再做惡作劇的事。還有一例是,當兩個孩子打架時,教師的'絕招就是大喝一聲:“你們有本事,就跟我大塊頭的打!”然后就張牙舞爪地撲上去,這時原來交戰的雙方都會轉頭一致對教師,然后教師就裝出驚慌逃跑的樣子。案例中兩位教師抓住了孩子的心理,以游戲的方式介入,使問題得以順利解決。這應該就是游戲的魅力吧。
生活中處處都需要游戲精神,人與人之間相處也是如此。對于比較特殊的孩子,我們更需要在識別孩子行為及其背后的原因后,以適宜的游戲方式介入,這樣孩子更愿意接受,也能更順利地解決問題,從而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
大班教學隨筆短篇大班教育隨筆篇四
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同學的交際能力
利用訓練低年級同學的交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剛入學的兒童,說話經常不完整,不規范。因此,在同學剛入學學習時,就要開始進行說話訓練,并規范同學的口頭語言,逐步培養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如:在教學四聲音節時,學習ye的四聲:ye子,海南島有椰子樹。ye爺,爺爺在家里給我講故事。ye豬,森林里有許多野豬。樹ye,秋天到了,樹葉變黃了,一片一片往下落。同學可以根據四聲,組不同的詞,造不同的句子。這樣既豐富了同學的詞匯,又便于理解字義,并練習運用。既掌握了“ye”的四聲,又進行了語言訓練,而不是單純地學。
在識字教學中訓練交際,最掌用的方法就是擴詞、造句。此外,讓同學自身說說你如何記住這個字或說說某類字的構字規律,也可以訓練同學的說話。如在教學形聲字“蜂,峰,鋒”時,先讓同學懂得聲旁協助記字義,形旁協助辨字形,再讓同學說出這個字如何寫,如何記,如何造句,同學通過分析,知道“蜂”是蟲字旁,它與昆蟲有關,組詞“蜜蜂”,造句:蜜蜂會采蜜;知道“峰”是山字旁,與山有關,組詞“山峰”,造句: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塊巨大的石頭,像猴子在觀海;知道“鋒”是金字旁,與金屬有關,組詞:鋒利,造句:獵狗有一嘴鋒利的牙齒。這樣既有利于同學記憶生字,把知識掌握得更靈活,又發展了同學的思維和語言。
在教學中訓練同學交際,主要是教師通過描述課文與同學的“對話”,教師與課本,課文與同學,同學與教師這三者的交際。如《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既是一則充溢童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篇進行交際的好。課文最后是這樣寫的: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信,你跳出井口來看看吧。”這段話留給了同學一個極大的想象空間。教師根據這段話設計相關訓練,讓同學順著課文的情節,展開豐富的想象,將課文內容作適當延伸。比方,讓同學想一想,說一說,小鳥飛走以后,青蛙有沒有跳出來呢?假如跳出來的話,它會看到些什么呢?又會說些什么呢?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同學暢所欲言,描繪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畫面,一個又一個富有創意的構思從小朋友心底流露,真令人欣喜。低年級同學以想象見長,給同學創設一種寬松的表達環境,讓他們不拘形式、自由表達,是提高交際能力的一個好方法。
大班教學隨筆短篇大班教育隨筆篇五
做老師多年,我逐漸意識到,保護孩子的奇思妙想,讓孩子擁有自由想象的空間,如植物般自然成長是多么重要。
我所在的學校,家長大多很重視孩子的閱讀,孩子的領悟能力也比較強。那天,我給低年級孩子上《水鄉歌》,這是一首詩歌,共三節:水多、船多、歌多,形式極為相似。上課時,我把這作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絕好文本,因此我在重點指導學生感悟品讀了“水多”之后,和學生一起小結了第一節的學習方法:(1)讀一讀,畫出讓你感覺到船多的詞;(2)再讀一讀,把船多用聲音表現出來。希望學生按這樣的方法來自主學習“船多”。
在學生自主學習過后,我再提問:“你從哪看出水鄉的船多呢?”學生的回答往往都很順利,他們很快便能找到“千”“萬”“白帆片片”“飄滿”等詞,課堂氣氛很活躍,理解很到位。
可有一次我去一所郊區學校送教,這個問題一問出,課堂氣氛突然變冷,無人舉手。我意識到由于生源的差異,這種“半扶半放”的學習方式對這些初次嘗試的孩子來說,還是有點難了。
終于盼到一個孩子舉手回答,誰知他開口便說:我從“駁”字看出船多。這太出乎預料,在后面聽課的班主任也急得直搖頭。而此時,我不能叫這個孩子坐下,因為本就無人發言,若叫他坐下否定他,那么教學無疑進入死胡同。
突然,我腦中閃過備課時找的有關“駁”的圖片,產生一個念頭:會不會這個孩子見過駁?我追問:“能告訴大家,你的理由嗎?”這個孩子吞吞吐吐地說:“因為船一個連一個。”我一聽這話,內心一陣驚喜,果然如此,于是趕緊問:“能說得再具體些嗎?”他說:“我在老家看到過的,湖面上的船像排隊一樣,連在一起,爺爺說那是駁。”我當時真有一種撿了寶的欣喜。我雖然在備課時充分關注了“駁”這個字,查了字典知道它是“由拖輪帶動的船,往往一只連一只,很多,載貨量極大”,并且還找了圖,但我當時的目的僅僅是幫助孩子理解這個字,卻從未關注過“駁”自身就體現著船多的特點。在備課過程中,不論是教參,還是收集的同行教學設計,都從未有人提過這個字能表現船多。
這個孩子出人意料的回答,不僅解決了課堂難點,還帶動了課堂的氣氛。我慶幸在他脫口而出“駁”字的時候,沒有否定他,沒有錯過那個“駁”字帶來意想不到的精彩。在那一刻,他是我的老師,他用一個字讓我意識到成人思維太過僵化,太容易被已有經驗所限制。這個“駁”字向我展示了兒童思維的無限開闊性與獨特性。只是,若不是公開課,我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呢?在我們日常的課堂與生活中有著太多像“駁”字這樣的契機,只可惜我們未必會如公開課般耐心引導,積極贊許,而是常止步在大人的習慣思維中,忽略、錯失、甚至傷害了這份含苞未及綻放的兒童智慧之花。
教無定法,順應兒童思維的教育探索永無止境。兒童思維的智慧是一種本真的表現,是容易遺失的,僅靠自身是難以成長并發展的,它需要家長和老師用一顆真誠的心去守候,用一種充滿希望的眼神去關注,用一種長遠的目光去培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兒童智慧健康成長的守護者與點燈人。而且,孩子們往往會用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給我們打開另一扇窗,展現我們成人從未見過的或錯過的美景,這才真是一種無法預約的精彩。
我們常說蹲下身來和孩子交流,這絕非僅僅拉平身高的落差,縮短空間的距離,而是能放下成人思維的束縛,用心來感受兒童的思維世界,認同他們,理解他們,用適合他們的方式來教學才是真正的“蹲下身子”。
要知道,被我們大人一點點遺忘掉的那個小孩的世界,其實是一個有著奇思妙想,有著無限創造,有著太多驚喜的世界。只有當大人努力尋回自己曾丟失的童心,做個有成人眼和孩子心的人,與孩子貼心交流、用心引導,才有可能培養出“非常了得”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