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可以幫助教師進行教學評估和反思,為教學改進提供參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工作計劃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2023年苗嶺的早晨教案(精選17篇)篇一
教學目標:
2.了解口笛的形狀與音色。
3.認識“飛歌”,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感受樂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與表達的不同的情緒。
2、學生感受民族音樂,激發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教學方法:聽賞法、引導法。
教學設計:
一、組織教學:
播放《愛我中華》的歌曲,學生走進教室。
二、教學導入:
(一)初聽全曲:你覺得苗族是一個怎樣的民族?你還仿佛聽到了什么聲?
生:清脆的鳥叫聲。
師:如此清脆的鳥叫聲是會是一天中的什么時候呢?(清晨)。
(二)出示課題:剛才我們聽到這首樂曲,就叫《苗嶺的早晨》接下來讓我們分段來聆聽。
(三)分段聆聽:
1、初聽第一部分:請你邊聽邊思考兩個問題。
(1)這么動聽的鳥叫聲是用什么樂器來演奏的?(口笛)。
(2)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畫面?
2、介紹口笛的形狀與音色。
口笛是一種小巧玲瓏、可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它既能吹奏悠揚的旋律,又具有模仿鳥類鳴叫的造型功能,因而賦予樂曲以生動的趣味。
3、復聽第一部分:
(1)速度、節奏是怎樣的?
(2)邊聽邊劃圖形譜,分析旋律的走向。
4、認識“飛歌”:
介紹“飛歌”的特點,結合旋律的走向,并引入宋祖英《小背簍》進行拓展,進一步了解“飛歌”的特點。
5、再聽:用你豐富的肢體語言來表現苗嶺的早晨。
6、初聽第二部分:
與第一部分進行對比:速度、節奏有什么變化?又表現了一個怎樣的畫面?
7、唱一唱:填詞來哼唱這個主體部分的旋律(介紹“飛歌”的另一個特點:三個主音5、降3、1,其中降3是色彩音)。
8、跳一跳:加入一些苗族的動作來感受苗族的韻味。
9、拍一拍:加入節奏xxxxx為歌曲伴奏或加入打擊樂器。
10、表現第二部分:唱一唱、跳一跳、拍一拍進一步感受苗族人民愉快勞動和喜悅的心情。
11、初聽第三部分:這一段與哪一段樂曲相似?節奏、速度又是怎樣的?仿佛又出現了一個怎樣的畫面?(重現了苗寨的錦繡山川和悅耳的鳥啼)。
(四)曲式分析:aba曲式結構。
(五)完整聆聽:加入動作等方式來表現。
五、小結:音樂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想說些什么?
在優美的音樂聲中,美麗的風光里結束今天的音樂課吧!同學們再見。
2023年苗嶺的早晨教案(精選17篇)篇二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通過聽賞《苗嶺的早晨》使學生充分感受音樂所表現的意境和情趣。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區分樂曲段落的能力和音樂的記憶力。
情感目標:聆聽《苗嶺的早晨》這首口笛獨奏曲,體驗音樂作品的音樂情感,培養學生的意識和想象力。欣賞歌曲感受民族音樂,激發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難點:
一、區分樂段。
二、感受音樂所表現的意境和情趣。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口笛、畫筆、白紙和打擊樂器等。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歌。
二、欣賞教學。
1、導入:播放《愛我中華》。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家,它流傳著幾千年的文化,其中民族音樂是我國的瑰寶之一。民族音樂是我們的驕傲和自豪。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歌曲《愛我中華》。
我們的國家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它的民族特色,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有關苗族音樂。
提問:樂曲中有什么樂器演奏?(口笛)。
4、出示口笛樂器,簡單介紹口笛的'構造、音色和表現力。
(這首樂曲是笛子演奏家于孫發創作的一首口笛獨奏曲,以苗族“飛歌“的音調為素材,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口笛是一種小巧玲瓏、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能吹奏出悠揚起伏、自由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樂特點。)。
5、(出示民間笛子)請一名學生用口笛試吹。
試吹后提問:它能模仿出什么聲音?
6、復聽樂曲,樂曲可分為幾個樂段?(三個樂段)。
聆聽樂曲感受速度的變化。請學生邊聽音樂邊用手勢隨著音樂速度的變化進行。
7、分段欣賞。
(仔細聽聽第一樂段的速度、力度、節奏、氣氛所帶來的不同感受和畫面。)。
第一樂段:從緩慢自由的速度中感受樂曲舒展輕柔的情緒,從中想象到苗嶺早晨的美麗景色和寧靜的氣氛。
(用“口笛”把我們引入晨曦初露、薄霧繚繞、群山疊翠、美麗恬靜的苗嶺晨景春色之中。布谷鳥在歡鳴,百鳥在呼應,寧靜的氣氛中充滿了勃勃生氣。)。
第二樂段:樂曲的主體部分節奏活潑、旋律歡快,描繪了苗族人民歡歌曼舞、愉快勞動的熱烈場面。不斷出現的鳥聲是音樂氣氛更為活躍。
第三樂段:是第一樂段的再現。再次把我們引入晨曦初露、薄霧繚繞、美麗恬靜的苗嶺晨景春色之中。
提問:a、此樂曲最歡快的樂段是哪一段?(第二樂段)。
b、第三樂段是哪一段樂段的再現?(第一樂段)。
8、列表。
第一樂段第二樂段第三樂段。
速度。
力度。
節奏。
氣氛緩慢自由快速弱緩慢自由強弱寬松緊湊寬松寧靜熱烈寧靜。
9、(出示課件)。
a、請學生聆聽音樂用不同色彩表現這三段樂段。
提示:氣氛熱烈可以采用鮮艷的顏色。氣氛寧靜可考慮黯淡的色彩。
b、加入模仿鳥聲的笛子、用報紙模仿自然聲源、并加上打擊樂器創作出另一個苗族音樂。
10、播放多媒體課件,介紹苗族的風土人情、服飾。
苗族人民主要居住于我國西南地區,其中以貴州省最多。這個民族歷史悠久、忠厚樸實、勤勞勇敢、能歌善舞。每逢節日、聚會,都以歌唱來表達祝賀、友情、和對下一代的傳統教育。
11、選擇喜歡的樂段進行繪畫。請三位同學找同伴上臺合作苗嶺的圖畫。各組進行評價。誰畫的好?為什么?其余的同學一起作畫,并選擇代表性圖畫進行展示。
三、擴展。
欣賞樂曲《瑤族舞曲》。悠揚起伏的樂曲《苗嶺的早晨》是民族樂曲。我國還有許多很好聽的民族音樂,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欣賞悅耳的民族音樂《瑤族舞曲》。
四、小結。
回顧樂曲帶來的美麗晨景。想想我們聆聽了三首風格各異的民族音樂,我們的民族團結友好,手拉手一心向著黨,向著美好的明天前進!
2023年苗嶺的早晨教案(精選17篇)篇三
1、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想象力,引導他們體驗和描繪出作品所刻畫的形象,充分理解音樂的內涵。
2、指導學生為樂曲區分段落,領會速度、節奏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3、激發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
指導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充分體驗苗嶺早晨美麗的景色,同時享受苗族音樂獨特的美感,從而激發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指導學生為樂曲區分段落,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緒,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我將引導學生在聽辨旋律速度和節奏變化中進行分段。并采用分段欣賞和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在體驗和理解作品意境的基礎上,感悟速度、節奏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從而突破難點。
《苗嶺的早晨》是人教版小學音樂教材第七冊第六課的音樂欣賞課程,是由笛子演奏家俞遜發創作的一首口笛獨奏曲。
樂曲可分為三段。它以苗族山歌體裁中的“飛歌”曲調為素材,具有鮮明的民族地方特色。把人們帶入晨曦初露、薄霧繚繞、群山疊翠、美麗恬靜的苗嶺春色晨景中。感受到苗家山寨的美麗與寧靜的意境。
多媒體課件、電腦繪制圖片、音樂磁帶、錄音機、小黑板。
【課時安排】一課時。
運用綜合教學形式,把音樂與地理、美術、表演、舞蹈等學科相結合,借助電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學和啟發式教學法”進行教學。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啟發想象、提問、組織討論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作品,享受音樂的美感。
引導學生用聽、說、看、體驗、想象、繪畫、表演等多種方式學習。即聽音樂,說對比變化,看意境畫面,體驗作品的內容和情緒,通過想象,用繪畫和表演的形式表達對音樂的情感體驗。
一、導課:
1、播放課件:介紹苗族的地理風光、音樂特色以及勤勞的苗族人生活和勞動都離不開音樂歌舞的特性,為指導學生理解苗族音樂作品埋下伏筆。
二、欣賞作品初步感知。
1、完整的欣賞音樂。(提示學生注意音樂的速度和節奏變化,使學生初步了解作品。)。
設問:你認為樂曲可分幾段?
2、介紹樂曲的作者和演奏樂器(課件出示口笛圖片)。
3、分析作品。
(1)樂曲旋律的速度和節奏有什么變化?
(2)根據這些變化,談談自己的感受。(如意境、樂曲的風格特點)。
三、賞析作品情感體驗。
師:細聽音樂各段落,比較它們之間的變化、對比關系。進一步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
1、欣賞第一段。引導學生說出這段旋律的速度和節奏。
設問:這段緩慢而又舒展的旋律使你聯想到苗嶺早晨什么樣的畫面?
意圖:啟發想象,讓學生用簡筆畫的形式描繪出苗嶺早晨美麗的景色。并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說出感受到什么氣氛?加深情感體驗。(板書)。
2、欣賞第二段。指導學生對比第一段,在速度、節奏和氣氛上比較兩者有什么不同?
設問:說說樂曲開頭采用這種速度和節奏起什么作用?它讓你感受到什么樣的氣氛呢?這美好的早晨里,苗族人們在做些什么呢?(板書)。
3、欣賞第三段。與前二段對比,找出樂曲的特點。
(2)指導小組分角色,用形體表演的形式描繪出苗家山寨秀麗的景色。
四、擴展延伸體驗升華。
引導學生對比上一課欣賞曲《牧童短笛》,說說二者的結構有何相似之處?課后找找還有哪些樂曲是再現三段式的結構。
結束:隨著音樂一起邊跳舞邊走出教室。整堂課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結束。
教學過程設計為導課、分段、總結、擴展延伸五個環節。我以學生為主體,將音樂審美體驗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相信學生一定能得到美的享受。結合多媒體畫面,讓學生再次完整的欣賞苗族樂曲《苗嶺的早晨》,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在優美的旋律中,配上老師有感情地解說,讓學生在苗族樂曲美妙的意境中,享受美感,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2023年苗嶺的早晨教案(精選17篇)篇四
二、教材分析:
《苗嶺的早晨》是作曲家陳鋼于1975年根據同名口笛曲改變的。樂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繪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麗圖景,又以明快、熱烈的勞動節奏,表現苗族人民的愉悅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樂曲分三段。曲首以富有苗族音樂的“飛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們帶進了山巒起伏的苗家山寨。接著,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顫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現布谷鳥婉轉清脆的歌唱和百鳥呼應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潑的節奏,熱烈歡快的旋律,巧妙的調性轉換,與第一段音樂形成鮮明的對比。由小提琴和鋼琴輪流演奏主旋律,不時地插入模擬鳥兒鳴叫的簡單音調,表現出一個歡樂熱烈的場面。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區奏出粗獷有力的音調,速度由慢漸快,此起彼伏、互相呼應,宛如芒筒低吟,蘆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勞動號子回蕩在山野田間。高漲而富于情趣的音樂,贊美了苗家的勤勞,表現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樂的緊縮再現。小提琴再次奏出“飛歌”的第一樂句,接著模擬鳥兒鳴叫的聲響,樂句越來越短,與第一段遙相互應,再次重現苗寨的秀麗景色。
三、教學目標:
2、初步認識西洋樂器中的弓弦樂器――小提琴。
3、體驗樂曲的情緒特點并能隨著音樂動一動。
4、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力。
5、培養學生聆聽音樂的好習慣。
6、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
四、教學重點:感受音樂所表現的意境和情趣。
五、教學難點:感受音樂所表現的意境和情趣。
六、教學具準備:
1、地圖、錄象資料、多媒體、音響。
2、學生準備彩筆、白紙。
七、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導言。
(出示地圖)。
生1: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我知道的民族有新疆維吾爾族、藏族、傣族……。
生2:……。
生3:….
(在說這些民族的時候,可對照地圖找一找這些民族在祖國的具體位置。這樣做,學生覺得直觀、親切、易接受,同時可以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師:你聽過這些民族的音樂嗎?你會唱這些民族的歌曲嗎?
指名說一說。(學生若說不出,老師可以放一些學生熟知的歌曲如:《娃哈哈》、《愛我中華》、《北京的金山上》等,鼓勵學生隨音樂舞蹈、律動。)。
師對同學們的回答做一個小結,并揭示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欣賞《苗嶺的早晨》。
(二)新課教學。
1、師:我們班有小朋友認識或學習小提琴嗎?你能為大家介紹一下小提琴嗎?
生答:…….
(由于現在的孩子學習樂器的很多,所以此環節的教學可以發現人才,也同時可以讓孩子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
(1)完整聽賞樂曲一遍。
先自己體會樂曲的意境。
(2)師簡要介紹苗族的相關知識。
苗族是我們祖國56個民族組成大家庭中的一員。苗族聚居在我國的貴州、廣西、云南、湖南等地。他們有自己的獨特語言、音樂和服飾,有自己的傳統音樂歌舞節――蘆笙節。過節時,身著盛裝的苗族人民圍聚在山坡或廣場上,吹起了蘆笙,唱起了歡樂的歌,跳起了苗族舞蹈。我們剛剛聽到的音樂就是描寫苗嶺春晨以及苗族人民生活的樂曲。
(這一節的教學,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苗族的了解。在沒有同學知道的情況下,老師再做講解,并配以相關的錄象資料片放給學生看。)。
師:你能試著為樂曲分一分段嗎?
當你覺得是一段的時候,你就舉手示意一下。
(由于二年級的學生還小,這里不要求學生一定分準、分對。)。
(4)分段帶學生欣賞。
欣賞第一段:
師提出欣賞要求:把你聽到音樂后的.感受,聯想到景象用線條、色彩或繪畫等方式描繪出來。
指名說一說你對音樂的理解與想象,鼓勵學生用故事一樣的語言,并讓他們配以音樂來敘述,同時讓學生展示自己創作的其他表現音樂形象的作品。
教師加以評價并配樂講解(或請學生試著配樂描述):清晨,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苗嶺的早晨空的鳥兒也醒了,它們自由盡情地歌唱著。苗嶺的早晨真美啊!
欣賞第二段:
師:在美麗的苗寨生活的人們,這時會在干什么呢?音樂的速度有沒有變化?請同學們欣賞第二段。
聽完后讓學生討論。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老師評價并做小結:好象是苗族人民在愉快的勞動,速度漸快。
師:苗族人民能歌善舞(將剛才看的苗族短片配上《苗嶺的早晨》第二段音樂),請同學們與苗族人民一起勞動、一起歡歌齊舞。
欣賞第三段:
請學生仔細聽賞,聽完后問學生,有什么發現?
學生可能說:這一段好象聽過了;這好象和第一段有點像……。
師:同學們說的都不錯,那么作曲家為什么要這樣寫呢?請同學們互相討論一下。
指名說一說。
教師做簡要補充講解。
(分段聽的這一環節教學,盡量讓學生自己去感受音樂的美,去體會音樂的意境,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方式大膽地表現音樂的情緒。)。
(5)整曲再聽:(用音樂配上畫面,媒體播放。)。
讓學生可以隨音樂舞蹈;可以繼續用線條、色彩、圖畫表示樂曲。
1、聽一段蘆笙演奏的樂曲。
2、聽一段小提琴演奏的樂曲。
(樂曲都要短小精悍,如果我們老師自己會演奏,現場演奏效果更加。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熱愛之情。)。
(三)全課總結。
今天,同學們都有哪些收獲?你覺得音樂美嗎?你喜歡聽音樂嗎?
(總結要和學生形成交流、互動。鼓勵學生說出各種收獲,如:我知道了我們國家還有一個苗族;我知道了苗族有個蘆笙節;我認識了蘆笙和小提琴這兩種樂器;我覺得音樂真好聽等等。學生有任何收獲,老師都要給予肯定和表揚。)。
摘自《教之初》。
2023年苗嶺的早晨教案(精選17篇)篇五
1、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想象力,引導他們體驗和描繪出作品所刻畫的形象,充分理解音樂的內涵。
2、指導學生為樂曲區分段落,領會速度、節奏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3、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充分體驗苗嶺早晨美麗的景色,同時享受苗族音樂獨特的美感,從而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為樂曲區分段落,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緒,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我將引導學生在聽辨旋律速度和節奏變化中進行分段。并采用分段欣賞和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在體驗和理解作品意境的基礎上,感悟速度、節奏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從而突破難點。
【教材分析】。
《苗嶺的早晨》是人教版小學音樂教材第七冊第六課的音樂欣賞課程,是由笛子演奏家俞遜發創作的一首口笛獨奏曲。
樂曲可分為三段。它以苗族山歌體裁中的“飛歌”曲調為素材,具有鮮明的民族地方特色。把人們帶入晨曦初露、薄霧繚繞、群山疊翠、美麗恬靜的苗嶺春色晨景中。感受到苗家山寨的美麗與寧靜的.意境。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腦繪制圖片、音樂磁帶、錄音機、小黑板。
【課時安排】一課時。
【設計思路】。
運用綜合教學形式,把音樂與地理、美術、表演、舞蹈等學科相結合,借助電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學和啟發式教學法”進行教學。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啟發想象、提問、組織討論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作品,享受音樂的美感。
引導學生用聽、說、看、體驗、想象、繪畫、表演等多種方式學習。即聽音樂,說對比變化,看意境畫面,體驗作品的內容和情緒,通過想象,用繪畫和表演的形式表達對音樂的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一、導課:
1、播放課件:介紹苗族的地理風光、音樂特色以及勤勞的苗族人生活和勞動都離不開音樂歌舞的特性,為指導學生理解苗族音樂作品埋下伏筆。
二、欣賞作品初步感知。
1、完整的欣賞音樂。(提示學生注意音樂的速度和節奏變化,使學生初步了解作品。)。
設問:你認為樂曲可分幾段?
2、介紹樂曲的作者和演奏樂器(課件出示口笛圖片)。
3、分析作品。
(1)樂曲旋律的速度和節奏有什么變化?
(2)根據這些變化,談談自己的感受。(如意境、樂曲的風格特點)。
三、賞析作品情感體驗。
師:細聽音樂各段落,比較它們之間的變化、對比關系。進一步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
1、欣賞第一段。引導學生說出這段旋律的速度和節奏。
設問:這段緩慢而又舒展的旋律使你聯想到苗嶺早晨什么樣的畫面?
意圖:啟發想象,讓學生用簡筆畫的形式描繪出苗嶺早晨美麗的景色。并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說出感受到什么氣氛?加深情感體驗。(板書)。
2、欣賞第二段。指導學生對比第一段,在速度、節奏和氣氛上比較兩者有什么不同?
設問:說說樂曲開頭采用這種速度和節奏起什么作用?它讓你感受到什么樣的氣氛呢?這美好的早晨里,苗族人們在做些什么呢?(板書)。
3、欣賞第三段。與前二段對比,找出樂曲的特點。
(2)指導小組分角色,用形體表演的形式描繪出苗家山寨秀麗的景色。
四、擴展延伸體驗升華。
引導學生對比上一課欣賞曲《牧童短笛》,說說二者的結構有何相似之處?課后找找還有哪些樂曲是再現三段式的結構。
結束:隨著音樂一起邊跳舞邊走出教室。整堂課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結束。
【教學后記】。
教學過程設計為導課、分段、總結、擴展延伸五個環節。我以學生為主體,將音樂審美體驗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相信學生一定能得到美的享受。結合多媒體畫面,讓學生再次完整的欣賞苗族樂曲《苗嶺的早晨》,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在優美的旋律中,配上老師有感情地解說,讓學生在苗族樂曲美妙的意境中,享受美感,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2023年苗嶺的早晨教案(精選17篇)篇六
太陽悄悄的升起,露出了半張臉,好似一個害羞的小姑娘似的。漸漸地,霧散了,太陽的面貌也漸漸的清晰起來。這時的苗嶺好似被太陽遮上了紅色的紗巾。
有一只可愛的小松鼠悄悄的睜開了眼睛,它伸了一個懶腰,打了一個哈氣。揉揉眼睛,它在寂靜的苗嶺,一個人,于是它便去叫它的小伙伴了,第一個伙伴是一只小鳥,他知道小鳥愛吃蟲子,于是它自己就捂著鼻子捉了一只小蟲子,塞進了小鳥的嘴巴里,可是貪吃的小鳥只吃蟲子可就是不睜眼呀!他竟然把他那毛茸茸的大尾巴插到了小鳥的鼻子中。害的人家小鳥一直打噴嚏,可他卻在一旁笑著。小鳥就和小松鼠一起去把苗嶺的小動物們都叫醒了。他們該工作了,在他們干活的地方,有的在搬運,有的在傳遞,還有的在睡覺呢!有一只很可愛的小松鼠只靠在樹上睡覺呢!他還用兩片樹葉遮著腦袋,仿佛心中默念:看不見我,看不見我。還有兩只小鳥在樹枝上聊天呢!
他們正在開心的時候,突然來了一個大怪物,有一只小鳥面色發綠的大喊了一聲:“啊!”就連忙多了起來。這時這個大怪物走了過來,她穿著一個白色的裙子手里拿著一個紅通通的蘋果,還拿著一些松果。苗嶺中的小動物們一看見他就都躲了起來。有的躲在了大樹后面,有的躲在枝頭,還有的縮在一起。這是,那個大怪物把松果放在地下,躲到了樹后面,一只貪吃的小松鼠居然想去偷吃松果,他正準備下嘴去吃時,大怪物從他后面出來了,嚇得小松鼠瑟瑟發抖,可是大怪物又給了這只小松鼠一些松果,這是這只小松鼠吃完又回到樹上睡覺去了。怪物手中還有一個紅彤彤的大蘋果,放在地下,大怪物又在一旁看著,一只小刺猬悄悄地從樹上爬下來,他準備去扎那個蘋果,他躡手躡腳的往前走,他走一步,小伙伴就為他捏一把冷汗,它一滾,就縮成了一團,一下子就把蘋果扎到了背上。這時這個奇怪的大怪物坐下來,摸摸小刺猬的頭。這時小動物們知道了他是我們的朋友。于是小動物們知道了他是我們的朋友。于是小動物們都紛紛從樹上下來了。一只小猴子在他的頭上,這調皮的小猴子居然把人家的發卡自己戴上了。小猴子還在人家頭上擺起了姿勢,好似一個窈窕淑女。還有一只小兔子,非要人家抱著她,可是他還在人家懷里睡著了。小松鼠在他的肩上坐著,還用毛茸茸的大尾巴在人家的鼻子上蹭來蹭去。太有一只可愛的小狗在他的肩上,把他的頭發披在了自己身上,可真是可愛極了。
太陽高照,小朋友也該回去吃飯了,小動物們也回巢了,苗嶺又恢復了往日的寂靜。
文檔為doc格式。
2023年苗嶺的早晨教案(精選17篇)篇七
早晨,苗嶺的霧還沒散,像在下雪一樣。過了一會兒,晨霧散去,帶來了陣陣清香。太陽從東邊出來了,太陽一出來,就可以看到金黃色的麥田,像一個金色的地毯。綠油油的茶田,像一個綠色的地毯。忽然一聲鳥叫,讓還在睡覺的人們起了床。
大家吃了早飯,小姑娘們拿起籃子向茶田走去。有的小姑娘幫在家里干活,小伙子們有的拿起鐮刀向麥田跑去,還有的小伙上身飛馬,趕著羊群向山上奔去。小姑娘來到茶田里,把茶葉摘下向身后的竹筐中扔去,在空中飛起的茶葉不計其數,飛起來的茶葉好像一只只的小蝴蝶在空中飛舞。不一會兒就采了非常多的茶葉,多得連數都數不過來,不一會兒第一筐就滿了,小姑娘高興的看著自己的收獲,高高興興走回家了。
在田中耕種的小伙子的鐮刀起落的非常快,不一會兒就割了一大堆的小麥。他看天還早,便來到蘿卜田中,拔了一大堆的紅蘿卜,紅色和黃色在一起的樣子非常美麗,好像一幅美麗的畫,小伙子一看筐滿了,便回家去了。
中午到了,一位老人坐在大樹下的一個躺椅上喝著茶,看著滿園的葡萄,一臉高興的樣子。一只二哈沉浸在這美麗的茶園中。
2023年苗嶺的早晨教案(精選17篇)篇八
2.了解口笛的形狀與音色。
3.認識“飛歌”,激發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感受樂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與表達的不同的情緒。
2、學生感受民族音樂,激發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聽賞法、引導法。
播放《愛我中華》的歌曲,學生走進教室。
生:清脆的鳥叫聲。
師:如此清脆的鳥叫聲是會是一天中的什么時候呢?(清晨)。
剛才我們聽到這首樂曲,就叫《苗嶺的早晨》接下來讓我們分段來聆聽。
1、初聽第一部分:請你邊聽邊思考兩個問題。
(1)這么動聽的鳥叫聲是用什么樂器來演奏的?(口笛)。
(2)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畫面?
2、介紹口笛的形狀與音色。
口笛是一種小巧玲瓏、可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它既能吹奏悠揚的旋律,又具有模仿鳥類鳴叫的造型功能,因而賦予樂曲以生動的趣味。
3、復聽第一部分:
(1)速度、節奏是怎樣的?
(2)邊聽邊劃圖形譜,分析旋律的走向。
4、認識“飛歌”:
介紹“飛歌”的特點,結合旋律的走向,并引入宋祖英《小背簍》進行拓展,進一步了解“飛歌”的特點。
6、初聽第二部分:
與第一部分進行對比:速度、節奏有什么變化?又表現了一個怎樣的畫面?
7、唱一唱:填詞來哼唱這個主體部分的旋律(介紹“飛歌”的另一個特點:三個主音5、降3、1,其中降3是色彩音)。
8、跳一跳:加入一些苗族的動作來感受苗族的韻味。
9、拍一拍:加入節奏xxxxx為歌曲伴奏或加入打擊樂器。
10、表現第二部分:唱一唱、跳一跳、拍一拍進一步感受苗族人民愉快勞動和喜悅的心情。
11、初聽第三部分:這一段與哪一段樂曲相似?節奏、速度又是怎樣的?仿佛又出現了一個怎樣的畫面?(重現了苗寨的錦繡山川和悅耳的鳥啼)。
aba曲式結構。
加入動作等方式來表現。
在優美的音樂聲中,美麗的風光里結束今天的音樂課吧!同學們再見。
2023年苗嶺的早晨教案(精選17篇)篇九
《苗嶺的早晨》是一首小提琴曲,反映的是苗家人民歡樂幸福的生活情景;描繪出一幅苗嶺晨曦的秀麗景色。在聽賞中我考慮到七年級的學生愛動,想象力豐富等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去欣賞、感受、討論、表現音樂,突出主題,重在欣賞。
先從導入新課說起,運用苗族特有的舞蹈“蘆笙舞”引入主題,讓學生們去欣賞去思考,這樣的舞蹈屬于哪個民族,學生們通過電視等媒介肯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苗族的風俗、文化,讓他們談談對苗族的了解。再有教師簡單講解,很自然的把同學們的思路引導“苗族”,一邊引出課題《苗嶺的早晨》。
導入課題以后,就趁熱打鐵,介紹樂曲作者,完整的欣賞樂曲,讓同學們從整體上把握音樂,并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給樂曲劃分段落。接著就分段聆聽,在分段聆聽的過程中,加以討論、律動。最后,再一次欣賞全曲,讓同學們再一次置身于美麗而神秘的大山中,融入美麗的勞動人民中去。
2023年苗嶺的早晨教案(精選17篇)篇十
清晨,苗嶺一片安靜,煙霧朦朧,整個苗嶺好像變成了一片仙境一樣。山間的溪水慢慢的流著,河水干凈得像玻璃一樣,都看見底部了。從遠處看,就像一條又長又細的帶子一樣,在苗嶺的山谷里流動著,平靜的山谷里傳來布谷鳥和百靈鳥等等鳥兒的聲音,它們的歌聲在山谷里回蕩。火紅的太陽升了起來,整個山谷被太陽給照成黃色的了。
這時,苗嶺的人起來要上山去采茶了,小姑娘穿上花花綠綠的裙子,背上竹籃,開心的走在山路上,從遠處看那些小姑娘像是在山路里走來走去的小花朵。來到種茶樹的茶樹園里,輕輕的用手把茶葉一片一片的摘了下來,又向后輕輕的一扔,茶葉像在空中跳舞一樣,落進后面背的竹籃里面。這時,小孩子在山間里玩游戲,嘻嘻哈哈一片笑聲,在山谷里回蕩。
采完了茶,又回到了家里,開始休息了。老人在椅子上坐著,聽布谷鳥和百靈鳥的歌聲。他們家的二哈也在那里邊吃狗糧,邊聽歌聲,其他人也在聽著歌聲,聽著這音樂,我好像來到了音樂廳。
2023年苗嶺的早晨教案(精選17篇)篇十一
在聽賞《苗嶺的早晨》教學中,考慮到三年級的學生愛動,想象力豐富等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去欣賞、感受、討論、表現音樂。突出主體,重在欣賞。
具體表現為:課始,不告之作品名稱,作者情況等,讓學生先聆聽音樂作品,感受音樂特點、情緒,根據自己的經驗,理解音樂,展開想象。之后同學間進行交流討論,甚至繪畫、編舞等形式進行表演。但在教學中,有一個學生竟然根據音樂講出了一段發生在苗家山寨的故事,從苗嶺的早晨一直講到苗嶺人們白天的生活,他們的名俗等,這些雖與我要的表現意圖有所出入,但學生所說的音樂形象﹑音樂背景都是通過認真聆聽而得到的,具體、實在。課堂上,往往同學聽得認真,而我也覺得很輕松,氣氛活潑熱烈。同時,也使學生有一種成功感。
總結經驗:我覺得,在欣賞教學中,重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要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感受和見解,要引導學生勇敢地說“不”——不同意教師的理解,不同意課本的解釋。老師要拋棄那種“惟師是從、惟書是從”的傳統教育思想,要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實現音樂教學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動過程,實現學生體驗美感,豐富情感,促進想像力的過程。
2023年苗嶺的早晨教案(精選17篇)篇十二
清晨,在苗嶺的村莊里傳來“布谷”的聲音,原來是布谷鳥和百靈鳥在叫醒還在睡夢中的人們。煙霧朦朧中閃耀著初升太陽的金色光芒,太陽用自己的陽光告訴人們天亮了,可以起床去干活了。在瓦藍的天空中,一大群排著整齊劃一的“人”字形的大雁,正在天空中練習飛翔,樹梢上一窩剛剛破殼而出的毛絨絨的小麻雀正“嘰嘰喳喳”的大叫,等待爸爸媽媽覓食回來。小姑娘們背著竹籃上山采茶,用靈巧的手把一棵棵茶樹上的茶葉放進出來,一邊跳著鈴鐺舞,一邊興高采烈的往家走,一路上都發出叮叮當當的響聲。山下的田野里,幾個頑皮的小孩子在玩游戲,在稻田上你追我趕,玩的不亦樂乎。幾個有力壯實的小伙子正在賣力的干著農活。還有的正騎著馬,拿著一根鞭子大聲喊著號子,把那些貪吃的山羊趕回羊圈。
到了中午大家都回家了,大街小巷一個人都沒有,這時一戶人家的一位已經退休的老奶奶,正坐在搖椅上,悠閑的曬著太陽。一只手拿著茶杯喝著茶,一只手扇著扇子,旁邊一只哈士奇正吐著舌頭在向主人要吃的東西,可是主人一點也不理會它。
2023年苗嶺的早晨教案(精選17篇)篇十三
三年級下冊欣賞課《苗嶺的早晨》,以欣賞課課程標準要求為準,我對這節課做了以下設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抓住音樂欣賞課“讓學生充分聆聽”的特點,從開課的律動設計,優美的'旋律就給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音樂的氛圍,接著通過苗族風光、風土人情課件欣賞的形式導入了本節課的教學,通過師生對唱,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中感受學習音樂的主旋律;再次聆聽時,我趁著學生學習情緒興奮,播放短片,采取視聽結合體驗的方法,把學生的情緒進一步推向高潮。在欣賞完短片的同時讓學生注意聆聽主題旋律共出現了幾次,以加深學生對音樂主旋律的印象。在學生完全融入到音樂中后,進行“分解欣賞”,學生自己把整個樂曲分成三部分,進行了更加細致地體驗。在分解欣賞的同時,為增強學生的興趣,我還設計了“畫旋律”、“找相同句”、“樂句對比”的形式以實現本節欣賞課音樂知識的教學。學生了解了相應的音樂知識后,再次聆聽整首歌曲,給學生以整體美的感受。當學生完全沉浸在歡快的音樂時,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充分地調動起來————編排、表演,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了在課的結尾部分再次突現主題,我設計了游戲實踐環節,通過此環節讓學生充分體會苗族飛歌的音樂特點,在學生愉快的歌聲與表演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音樂欣賞課比較難把握,我想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嘗試,能使自己在“欣賞課”課型上能有一點進步。
1、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因是外校學生,學生狀態、學情把握不是很準確,剛一開課把學生的狀態沒有積極調動起來,如果一開始學生的活力就能充分體現,我想會為這節課添彩不少。
2、分解欣賞部分,環節太多,聽得太細,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些難。
1、上課之前和學生做一些放松游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表揚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
2、分解部分,有些環節可以合并,知識教學的難度也可再降低些。
3、可以嘗試讓學生運用形體、語言、繪畫等形式去感受音樂。
2023年苗嶺的早晨教案(精選17篇)篇十四
新授。
課時。
一課時。
設計教師。
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目標:1、指導學生根據音樂的情緒為音樂分段。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3、了解作曲家俞遜發,激發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教學方法設計。
聽賞法、引導法。
教學程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教學程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師生互動設計(4)聽全曲二、小結傾聽多種版本的演奏,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剛才我們一起走進了苗族,領略了苗族的風光,下面我們再來聽一遍由小提琴演奏的《苗嶺的早晨》,說說你的收獲。(3)現在讓我們伴著《苗嶺的早晨》第二樂章的音樂走進苗族,談對苗族的了解。1、課件出示“笛子”:同學們聽過笛子演奏的《苗嶺的早晨》嗎?2、請欣賞:苗族舞蹈《苗嶺的早晨》它的伴奏音樂是用笛子演奏的,注意傾聽和觀賞喲!(學生聽賞)。
板書設計。
笛子、小提琴。
課后反思讓學生先聆聽音樂作品,感受音樂特點、情緒,根據自己的經驗,理解音樂,展開想象。之后同學間進行交流討論,甚至繪畫、編舞等形式進行表演。但在教學中,有一個學生竟然根據音樂講出了一段發生在苗家山寨的故事,從苗嶺的早晨一直講到苗嶺人們白天的生活,他們的名俗等,這些雖與我要的表現意圖有所出入,但學生所說的音樂形象﹑音樂背景都是通過認真聆聽而得到的,具體、實在。課堂上,往往同學聽得認真,而我也覺得很輕松,氣氛活潑熱烈。同時,也使學生有一種成功感。
2023年苗嶺的早晨教案(精選17篇)篇十五
銀子是苗家可愛的女兒,她帶著自然與泥土的芳香從湘西大山深處走來,她樸實善良,熱情而奔放,全身上下融合著唯美的古典與現代的氣息,她穿著藝術而另類,總讓人感覺目不暇接,流連往返,尤其是她明凈的雙眼浸透著智慧的光芒,靈動而清澈,深邃而悠遠,我很想全身心地去欣賞她,可她在我的視線里就象流動的風景,來去匆匆,我知道她是在追求人生的文學藝術,我知道她是在追求著人間的真愛,我知道她是想融合陌生的人海,我知道她是想尋找自我的清新與自然,把更多的快樂留存在她撒滿鮮花的原野。
在苗嶺的山寨,銀子從小就深深喜歡這片讓她神往的土地,她會時常眺望由近漸遠的美景,象一副美麗的山水畫靜靜地鋪灑在藍天白云之間,叫人美不勝收,只見前方山水相連,綠葉環抱,層林浸染,郁郁蔥蔥,云霧繚繞,忽隱忽現,在美麗的詩情畫意的長廊里,沱江之水從山的兩側緩緩地流過,如同一條長長的五彩斑斕的飄帶,蜿蜒曲折地仿佛從自己的心上流過,在這里,她不斷地感受自然最真實的美,在這里,她不斷陶冶自我的性情,更多地與大自然親近與融合,在這里,她不斷地開闊自我的胸襟,讓美麗的山水盡情濃縮在心靈的足跡,在這里,她追求著生活的純凈與超然,純潔著自身,純美著她人性的寧靜與高貴的氣質。
時光浸染在山水間,永不回頭地向前走去,走向更加廣漠的空間,高中畢業后,銀子因為家境貧困,無心再去高校升造,她又回到了可愛的大山深處的山寨,她時常會想起熟悉的同學還有尊敬的老師,他們是否還記得渺小的可憐復可嘆的我呢?她記得畢業離開校園的時候,她在靜心品味著校園的周圍的每一人,每一物,欣賞著,留戀著,她知道,就將離別,也許以后再來,早已物是人非,正如沱江的流水,昨日與今日還有將來,我還是停留在這里,然歲月的沖刷已經使我變換著模樣,使我改變著心情,使我找不回曾經的過往,那曾經歲月的流水,已經隨著我心潮的涌動走向更加遙遠的陌生。
在一次舉辦苗族歌舞晚會的時候,我遇見了楚楚動人,清純亮麗的'銀子,她窈窕的身材,穿著傳統的民族服飾,在銀光閃爍中,在耀眼燈光的照射下,銀子激情地跳著苗族傳統舞蹈的步履,在人海里,在歡歌笑語中,我能從中感受到她迷人的氣質,還有那從自然深處走來的反璞歸真的情懷,都融合在這心靈的旋律里,她曾對我說:美是自然的,也是真實的,更是流動的,在不斷變遷的風景里,只有勇敢地走出來,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天空,試想山水雖美,但走不到天空的另一頭,伊人再俊俏,也只能隱逸在山水之間。任憑歲月的洗禮,在日復一日的平淡歲月中消失著往日的容顏,我就是墜落,也要心生希望的翅膀,我就是卑微,也要走向更加廣漠的空間,融合到多姿多彩的世界中去。
在人世沉淀與升華的瞬間,銀子對苗嶺內心深處是難以割舍的,這里是可愛的家鄉,這里有令人心弛向往的山水美景,這里有朝夕相伴的父母,還有曾經走過無數次的山間小路,都是那么親切與熟悉,銀子在離開家鄉的前一天,一個人靜靜地走進大山里,深情地對著大山呼喚,我是銀子,我是苗嶺的女兒,我愛你們,在悠遠的山林,回音在山的那一頭回旋,是那樣的低沉,是那么的輕輕地響起,好象無數次在輕敲到她的靈魂,銀子的過往已經深情地融化在這片神氣的土地,她在回望,她在沉沉地思索,淚水從她心上流過,灑向沱江清澈的湖里。
融合在茫茫的滄海,銀子是渺小的,她時常感到孤獨,感到自我的身心不能徹底地釋放,她也很難被世人所關注,她時常想,要是固守在苗嶺,也許心靈愈加純凈,思想更加單純,生活的欲望也不至于如此強烈地渴望生活的美好,在自然與生活的碰撞里使銀子矛盾而困惑,然外面的誘惑也促使銀子有了更多的向往與追求。
歲月無痕地飛向遠方,在人生的期許與渴望中,銀子也有過短暫的婚姻,而更多是與孤獨為伴,在心靈的影子里,她時常嘴嚼著寂寞,品味著茶香的余味,感味苦澀的咖啡里是濃還是淡然好呢?是需要簡單地濃縮,還是需要復雜地添加更多的調味品呢?在一個人的日子里,銀子會在寂寞的黃昏游走在寂寞的雨巷,在悠長的小巷中,她打著心愛的花雨傘,看雨水的滑落,看熙熙攘攘的人流從她的身邊輕輕地消散,她潮濕的心靈和著淋漓的雨水在輕盈地融合,流向生活的縱身。
夜是充滿無限神秘的夢幻,在華燈初上的夜晚,銀子學會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桌前沉思,開始學會用手中的筆尖去書寫心靈的故事,她很想留駐青春的腳步,很想在歲月沉寂里,學會與生命的另一個我去真心地交流,很想在有限與心靈無限的世界,有一個人,總會有那么一個人,會悄然地走近,給她如春風的溫暖,給她人性般真心的關懷,用心去聆聽,真心地相融,默默地凝望,心與心交流,她相信會有那么一天會真實地來到,來填滿她內心的空洞。
偶然中我會給她真誠的祝福!因為我知道走過歲月的風雨,她似乎越來越堅強地面對生活,我會問銀子,這么多年過去了,你還是如往昔般的青純與美麗,銀子呵呵地笑了!風淡云輕地對我說:走出苗嶺20多年了,我感受到歲月的年輪豐盈著我的生活,其中參雜著情感的緣聚緣散,事業上成功與失敗的經歷,人生的困境與生命的困惑都一步一步地使我走了出來,人不管流落在哪里,都要擁有一顆高貴的靈魂,學會熱愛生活,懂得生命的迂回曲折只是暫時的,總會有那么一天會峰回路轉了,那是大山的呼喚,那是人性的執著與堅守,還有一顆完整的心去融合在滄海,融合在拼搏與奮斗的人生征途上。
銀子在紅塵里依然漫步于心地向前走去,她通過多年的努力,終于在省城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在成功事業的路上,相信她會走向事業的更高峰,獲得人生更大的收獲。
銀子永遠是苗嶺的女兒,我仿佛看到她穿著苗族美麗的服飾,從高山峽谷中走來,走向更加成功的舞臺,銀子帶著她心中的向往,在人生的殘缺與真實中,追求著她完美與不完美的情結,追求人生中最純潔的美好的情感,追求她真愛的天空,追求在有限的生命里融化在充滿無限的心靈世界,銀子永遠是成功的,因為她從大山的自然中走來,最后又將走向更加寬闊的大自然。
2023年苗嶺的早晨教案(精選17篇)篇十六
《苗嶺的早晨》是一首小提琴曲,反映的是苗家人民歡樂幸福的生活情景;描繪出一幅苗嶺晨曦的秀麗景色。在聽賞中我考慮到七年級的學生愛動,想象力豐富等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去欣賞、感受、討論、表現音樂,突出主題,重在欣賞。
先從導入新課說起,運用苗族特有的舞蹈“蘆笙舞”引入主題,讓學生們去欣賞去思考,這樣的舞蹈屬于哪個民族,學生們通過電視等媒介肯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苗族的風俗、文化,讓他們談談對苗族的了解。再有教師簡單講解,很自然的把同學們的思路引導“苗族”,一邊引出課題《苗嶺的早晨》。
導入課題以后,就趁熱打鐵,介紹樂曲作者,完整的欣賞樂曲,讓同學們從整體上把握音樂,并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給樂曲劃分段落。接著就分段聆聽,在分段聆聽的過程中,加以討論、律動。最后,再一次欣賞全曲,讓同學們再一次置身于美麗而神秘的大山中,融入美麗的勞動人民中去。
通過教學,感觸頗深:
1、學生的思維發散,教師不要去刻意的指導學生的思維方向。
2、在欣賞過程中,教師的語言不能過多,以防打亂學生的思維。
3、教師的口頭語不能太多。
2023年苗嶺的早晨教案(精選17篇)篇十七
《苗嶺的早晨》是作曲家陳鋼于1975年根據同名口笛曲改編的一首小提琴獨奏曲。樂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繪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麗圖景,又以明快、熱烈的勞動節奏,表現苗族人民的愉悅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樂曲分三段。
曲首以富有苗族音樂的“飛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們帶進了山巒起伏的苗家山寨。接著,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顫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現布谷鳥婉轉清脆的歌唱和百鳥呼應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潑的節奏,熱烈歡快的旋律,巧妙的調性轉換,與第一段音樂形成鮮明的對比。由小提琴和鋼琴輪流演奏主旋律,不時地插入模擬鳥兒鳴叫的簡單音調,表現出一個歡樂熱烈的場面。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區奏出粗獷有力的音調,速度由慢漸快,此起彼伏、互相呼應,宛如芒筒低吟,蘆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勞動號子回蕩在山野田間。高漲而富于情趣的音樂,贊美了苗家的勤勞,表現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樂的緊縮再現。小提琴再次奏出“飛歌”的第一樂句,接著模擬鳥兒鳴叫的聲響,樂句越來越短,與第一段遙相互應,再次重現苗寨的秀麗景色。
1.指導學生根據音樂的情緒為音樂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遜發,激發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讓學生感受樂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與表達的不同的情緒。
體驗音樂的第二樂段,感受其音樂中的歡快。
1、通過音色對比初步感受小提琴和口笛音色的不同。
2、通過體驗的方法感受音樂的情緒和特點。
多媒體設備、課件、打擊樂器、填詞卡。
一、導入。
1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誰知道有多少個民族呢?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音樂文化,今天我們就要到其中一個民族去探訪。
2聽音樂猜一猜這是哪個民族?
(播放《苗家兒童慶豐收》教師跟音樂律動。)。
3介紹苗族。
苗族主要聚集在貴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廣西等地。
而貴州的苗嶺,因是苗族集中聚居區所以得名。(出示圖片)。
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會在閑暇時聚在一起,跳舞唱歌,高興時還會邊勞動邊唱歌。(出示圖片)。
二、欣賞。
1、簡介樂器:
《苗嶺的早晨》是作曲家陳鋼根據同名口笛曲改編的一首小提琴獨奏曲。
(出示:小提琴圖片)師:西洋樂器中的小提琴音色華美,音域寬廣,它的表現力極為豐富,所以經常作為獨奏樂器來演奏。
(出示:口笛圖片)師:口笛是笛子演奏家俞遜發用短竹管發明制作而成的。
聽辨:哪段音樂是小提琴演奏的,哪段是口笛演奏的?(播放兩遍用不同樂器演奏的第二樂段的第一主旋)。
2、完整欣賞:
小提琴演奏,這首樂曲先是優美抒情的旋律,后旋律轉為歡快躍動,最后又回歸優美,所以音樂可分為三樂段。
3、分段欣賞。
(1)第一段。
從音樂中你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它的節奏是怎樣的?(鳥鳴,山林。)。
這一段開頭的旋律富有苗族飛歌的特色。
苗族飛歌是一種山歌體裁,它的音調高亢嘹亮,豪邁奔放,有強烈的感染力,是青年男女在隔山隔水的情況下,為互表誠意,邀約游方而放聲抒懷的一種情歌。
讓我們跟著音樂也來互相邀請吧。
用“啊”隨音樂演唱開頭部分。
(2)第二段。
聽一聽第二樂段與第一樂段的關系是怎樣的?(重復、對比)。
樂曲所要表現的是什么場面?速度與節奏是怎樣的?
再讓我們來聽一聽這一段的旋律演奏時音區有什么變化?展現了怎樣的旋律特點?(師生共同分析)。
多么歡樂的場面,讓我們也加入他們吧!你們想用什么方式來參與音樂?(小組準備并練習)。
唱歌:為學生準備好部分歌詞,請學生填寫并演唱。
伴奏:用打擊樂為樂曲伴奏。
跳舞:為音樂編一個舞蹈動作。
勞動:用道具鋤頭表現苗族人辛勤勞動的場面。
小組展示。
(3)第三段。
聽一聽第三段音樂與哪一段相似?
第三段音樂是第一段音樂的再現。音樂最后又把我們帶回那苗家山寨的秀麗景色。
4、再次完整體驗音樂。
剛才我們一起領略了苗嶺的風光,體驗了苗族人的快樂生活,下面讓我們再聽一遍《苗嶺的早晨》,請你將在這節課的收獲、感想或問題,用一句話寫在紙上。
三、拓展:
苗族人民勤勞善良,聰明勇敢,有很多名人就是苗族人,比如我們知道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阿幼朵就是苗族人,下面就讓我們來欣賞由阿幼朵用苗語演唱的《苗嶺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