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與書籍之間的對話,可以讓我們的思維更加開闊和深入。在以下范文中,可以找到不同領域、不同風格的讀后感寫作,作為自己寫作的參考。
孩子教育讀后感(通用16篇)篇一
假期里,有幸拜讀了顧明遠老先生寫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一書,感觸頗深。書中精選了數十篇顧明遠老先生的教育隨筆,內容涵蓋:教育理念、素質教育、教書育人、教師發展、童心與教育等方面。看完之后,令人深思,給人啟迪。
蹲下來傾聽孩子們的聲音,他們的要求并不高,就像前面提到的,也許就是不寫那種枯燥反復的作業而已。我們為孩子們安排好的道路,也是不是他們想走的,太過一帆風順的人生就會失去生命中本該有的五彩斑斕。有些事情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才會真正成長起來,而我們的家長、老師就是起到引領的作用,而不是進行大包大攬。不管我們作為家長,還是老師,在我們以后的教育中,我們要學會多傾聽、少說教、善引領,這樣才能知道孩子們真正的心聲,才會引導他們往更好的方向去發展。
總之,讀了顧先生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一書,我茅塞頓開,它不僅讓我對當前的教育改革有了更全新的認識,同時也讓我了解了自己的教育觀念有哪些偏差,并及時作出調整。我會把從顧先生那里學到的教育理論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讓我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孩子教育讀后感(通用16篇)篇二
一個四年級男生,做作業常常拖拉,有時干脆不做。這一天,他又沒能及時、很好地完成作業,而大課間活動就要開始了。今天的大課間活動,班上分成兩組舉行拔河比賽。同學們都去了,操場上好不熱鬧。他的眼睛不時地看向窗外,但在我面前裝出無所謂的樣子。我知道他的內心一定非常著急,他一定想像飛一樣感到操場。他是他們這一組中的主力。
我問他想不想去拔河。他看看我,搖搖頭。我故意說不想就算啦,先在教室里寫作業吧。他著急了,連聲說想去。我問他知道同學們為什么能去拔河嗎,他說知道,說他們都做完作業了。
我點點頭說:“你先去參加拔河比賽,結束后找我。我們一起把作業做好。”
他一聽,滿臉興奮,向我鞠了一躬,跑出教室。
拔河比賽結束,這個男同學所在的一組贏了。老師沒有幫他補課,而是帶他回到教室進行比賽總結。贏的一組說,幸虧他及時趕到,否則就懸了;輸的一組說,如果不是他趕到,他們就贏了。他一下子成了班級的明星。
第二天,他不僅交了作業給老師,還交給老師一封信——。
拔河比賽小組的勝利離不開我,我是主力。班級的進步也離不開我,我掉隊就是拖全班的后腿。我要努力,做班級進步的主力。
這件事情發展到后來,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老師以前沒少幫助這個男同學,但收效甚微,仿佛“山窮水路已無路”。一次并不正規的班級拔河比賽,起了關鍵的作用。
孩子教育讀后感(通用16篇)篇三
學會學習,學習愛做家長的不僅要學會提高自己的修養,自身努力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怎樣給孩子正確的愛,只有愛的對了,才能給孩子好的成長環境。......
一本能改變你的家庭的書。第一次我如饑似渴的讀完這本書,感覺這么多年來我心靈的指導師終于出現了,書中提到的許多家長所犯的錯誤我幾乎全犯過,同樣的問題王老師處理的結果令我茅塞頓開,于是我第二次讀的時候認真的做了筆記,把書中的案例及解決方法都整理出來,然后照著實施,效果果然不錯,和孩子的溝通愉快了,孩子學習勁頭也變高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感謝王老師的書,希望各位家長都能拜讀一下,你會受益匪淺的!
學會溝通。
以前我也很羨慕那些和孩子們打成一片的爸爸媽媽,也許是我個人的原因,總有做長輩的威嚴,所以對孩子總是要求很嚴格,盡量以一個嚴父的角色來對待兒子,搞得我們之間的話題越來越少,孩子看見我就犯怵,有什么事情也是直接跟他媽媽說。前一段時間經朋友介紹,我才認識了王金戰老師的教育方法,不得不承認,在教育孩子這個方面,我還真的做的很差勁。我現在也在按照王老師所說的這些告訴我們家長的招數里面來調整自己的心態,盡量去多表揚孩子,不再那么嚴肅地去和孩子交流,現在我們的父子關系也在慢慢改善,昨天晚飯的時候,兒子還竟然給我講起了在學校里的趣事,說真的,我很感動。在找自己的缺點的同時我也在嘗試慢慢改進,就想王老師說的那樣,我們既然把孩子帶到了人間,就有責任有義務把他教育好,給他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希望有一天我們也可以成為人人羨慕的父子兄弟。
從這本書我已經知道孩子學習教育方應該從什么地方著手。
王老師真是一位懂得孩子心里的好老師,不知道未來我的孩子能否有幸也碰上這樣的好老師,起碼現在在幼兒園她的老師可不咋地,對孩子們兇神惡煞般,孩子老跟我要說不想去幼兒園了,覺得沒意思,幼兒園沒意思那意味著什么?可見孩子們是多么沒有自由,多么受拘束。
看了這本書,我覺得未來在孩子學習教育方面應該從什么地方著手了。孩子沒有所謂的好壞與優差之分,人為的劃分,只會扼殺一個個有潛質的孩子,了解孩子,欣賞孩子,從孩子的角度和立場與孩子溝通,就可以跨越隔代之間的鴻溝。就可以將“差”生在短時間內轉變為優等生。
孩子教育讀后感(通用16篇)篇四
《我們怎樣教育孩子》是張廣利校長結合他在學校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對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思考的文字呈現。
《我們怎樣教育孩子》是好久好久以前學校發的一本書,當時順手放在了辦公桌里,一直沒有再翻出來。
這學期無意間翻出來,就順便看了看,結果就被里面那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和撥出問題看實質的質樸的語言吸引了。
《我們怎樣教育孩子》是張廣利校長結合他在學校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對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思考的文字呈現。
其“社會即學校,家庭即學校,父母即教師”的觀點,是我伴隨著教育工作年限的增長,感觸越來越深的。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原本就是一個整體,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基礎,學校和家庭應形成合力,共同承擔起培育孩子的責任,為孩子的一生發展負責。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談舉止、處世態度、生活方式及對每一件事、每一個問題的看法都會對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在孩子的心中打下烙印。
“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該播種些什么”使我更加清晰的知道:讓孩子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學會合作、學會共處、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比學習書本的知識更重要。
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該播種些什么,教育孩子從小該崇尚什么,反對什么,珍惜什么,愛護什么……是值得我們做父母和老師應該注意和深思的問題。
“一心渴望偉大,追求偉大,偉大卻了無蹤影;甘于平淡,認真做好每一個細節,偉大卻不期而至。”這是汪中求先生說過的一句話。
我想,從這句話中,我們能夠體會到: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我們不要期望自己的孩子未來多么偉大,關鍵是要關注孩子成長的當下,讓孩子在平凡的生活和學習中成長,從小事做起,從腳踏實地地做事中體驗成功,從平凡的經歷中發現偉大,成就孩子真實而豐碩的人生。
一篇一篇細細品讀下,再與自己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所做的一切相對比,發現自己對孩子的某些教育行為是不恰當的。
或許,我們早就知道,或許,我們才發現,但這需要我們改變。
“要想改變孩子,首先應該改變自己”。
這是一句非常簡單好記的話,但做起來卻相當困難。
就像教我們家的小姑娘識字,發現就是簡單的“東南西北”這四個字,她在學習時卻東張西望,一遍一遍記不住,在那里胡猜。
大怒,訓斥一頓之后,孩子一邊哭,一邊嚇得往大人懷里鉆,還得一邊繼續胡猜。
或許,冷靜之后想一想,讓孩子休息一下,等她能精力集中時再來認,效果一定比邊哭邊學習的效果要好。
但當時盛怒之下,知道是錯的,卻還在和孩子,也和自己較著那個勁。
掌握孩子成長的規律,做個智慧的父母和老師,我想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追求的。
為此,我們都要努力呀!
假期看過這樣一篇文章《美國媽媽這樣教育孩子》,講述的是一位美國媽媽教育孩子的故事,其中一個故事中講述的媽媽,就好像是我們眼中的后媽,對孩子有點“漠不關心”。
這位媽媽的底線:只要沒有生命的危險就行。
當孩子掉進小水池時,媽媽看見就像沒看見似的,當孩子從水池中爬出來帶著濕漉漉的衣服又和其他孩子打鬧,美國媽媽還是沒有去關注孩子,甚至沒有讓孩子去換衣服。
問其原因:你越是阻攔,孩子越是好奇,大人的阻攔可能導致孩子偷偷地去玩,那時候孩子可能發生危險,當他嘗試掉進水池的感覺并不好玩時,他才會下次注意并保護自己,當他感覺到濕的衣服不舒服時,他才會有意避免下次再發生這樣的事情。
美國媽媽重視孩子自己體驗生活,在親身經歷中學會自理,學會自立,學會創新,學會生存。
但是中國媽媽首先會連哄帶嚇的制止孩子不要到危險的地方去玩耍,當孩子掉進水池,中國媽媽們會快步急走把孩子扶起來,甚至還會埋怨水池,給孩子換上干凈衣服那是每個中國媽媽們必須要做的事。
故事二說的是一位美國機械工程師竟然不會計口算10.3-5.8等于幾,問其怎樣成為工程師的,雖說數學和其他學科平常考試都不及格,但是可以借助計算器計算,還有他的爬樹和手工是很棒的,他的爸爸對的要求底線就是:保證一門功課是優秀的就行。
想想我們自己對孩子教育的底線:各門功課必須是優。
要求孩子全面發展,但是孩子的能力畢竟有限,最后顧及不了就成了一個平庸者……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家庭的教育,更有利于培養出創新人才,更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家長朋友們應該給孩子創設一個“寬松”“和諧”“開放”的育人環境,讓孩子自由、快樂的健康成長。
孩子教育讀后感(通用16篇)篇五
開學來,有幸拜讀了顧明遠老先生寫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一書,深有感觸。書中精選了數十篇顧明遠老先生的教育隨筆,內容涵蓋:教育理念、素質教育、教書育人、教師發展、童心與教育等方面,讀后讓我深有感觸。今天,我想說說我對教育理念篇的一些感受:
翻開教育理念篇,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四行大字: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現在,我將從這四方面具體談談我的感受: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讀過顧老先生的文章后,我深深地進行了自我反思:在我所從事的這份事業中,我究竟投入了多少真愛?我是真的愛學生嗎?我所做的教學活動是否真的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了呢?沉思后,我發現,原來現在很多行為都違背了我的初衷。在教育教學中,只有真正愛學生才會站在他們的角度設身處地的思考問題。
熱愛學生是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是教師所特有的一種職業情感,是教育教學工作取得成績的重要因素。
顧老先生說“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的確,有了興趣,才能談如何學習,才能尋求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可見興趣對教學的成功起著定向作用。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最強的動力。
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就能激發他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激勵為主,促進學生學習的成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要用到玻璃杯,華老師在課前為學生準備了大量的實驗用玻璃杯,面對過大的玻璃杯,華老師把它否定了,因為孩子手很小,拿著這樣一個杯子,根本無法做好實驗,一不注意,杯子也許會從手中脫出,容易發生危險。經過幾番選擇后,終于選擇確定了一個既適合實驗用又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玻璃瓶。
就是這一小小的細節,讓我感受到了震撼。
認真的對待每一節課,哪怕僅僅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瓶子,而這樣的認真和謹慎,這樣的細致和精心,也正是成為一個合格教師的先決條件。
顧老先生最后還說到學生成長在活動中,記得周恩來曾說過:“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生活就是一本書。生活中,有益的活動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讓他們熱愛校園生活,煥發青春的活力,熱愛生命,熱愛自然。
去年我們學校組織了一次遠足活動,師生共同到郊外去呼吸新鮮空氣,欣賞綠色,那是多么愜意!遠足那天,我們來到了郊外,大家唱啊,跳啊,說啊,笑啊,一張張燦爛的笑臉讓我看到了孩子的童真,感受到了童趣。那天我也被他們的情緒感染了,與他們一起做游戲,似乎自己也年輕了許多。回來后,學生又結合遠足的活動,以《我的綠色之旅》為主題,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了自己對自然的熱愛,對這次郊游的難忘。
孩子教育讀后感(通用16篇)篇六
近日有幸拜讀了顧明遠先生寫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一書,深有感觸。書中精選了數十篇顧先生的教育隨筆,內容涵蓋:教育理念、素質教育、教書育人、教師發展、童心與教育等方面,讀后感觸頗深。今天,我想重點談談教書育人在細微處。
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讀過顧老先生的文章后,我深深地進行了自我反思:在我所從事的這份教育事業中,我究竟投入了多少真愛?我是真的愛我的學生嗎?我所做的教學活動是否真的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了呢?沉思后,我發現,在教育教學中,只有真正愛學生才會站在他們的角度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熱愛學生是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是教師所特有的一種職業情感,是教育教學工作取得成績的重要因素。
我的一個學生――小明(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隱去他的真名)是一個來自香港的小男孩,他父母的情況較一般家庭比較特殊,他媽媽是大陸人,他爸爸是香港人,而且常年在港工作很忙,他媽媽為了讓他能夠從一年級開始就學習說好普通話和簡化漢字就帶著孩子來了北京,而且小明的父母都屬于年齡較大才有的這個孩子,所以用他媽媽的話來說,那真是從小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百依百順。因此這也養成了他極強的個性,聽不得別人對他的批評,哪怕是善意的提醒或勸告,這一點也正是他媽媽與我交流時最擔心的。開學不久,有一次上英語課小明因為玩文具、表現不佳,英語周老師提醒了他幾句,他就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沖周老師大喊:“我討厭你!我不喜歡你!”這樣的孩子如何教育,成了一個擺在老師和父母面前的難題,我給他的媽媽打電話溝通孩子的情況,他媽媽也對此非常憂慮,后悔不該從小太慣著他,以致孩子現在個性這么強,并表示非常愿意配合老師幫助孩子改掉壞毛病。有一次周日晚返校,小明的媽媽走了以后,我發現他情緒不佳,嘴里老在嘟嘟囔囔,就關切地詢問他出了什么事,他告訴我由于他嘴部干裂,媽媽答應給他買香梨帶來學校,吃香梨可以去火還可以補充營養,他最愛吃香梨,可是這周來學校時因為匆忙媽媽忘了給他買了,所以他才不高興。了解到這個情況后我安慰他:“江老師幫你買,明天一早就給你拿過來,放心!”他聽完很開心,告訴我:“買四個就夠了,我一天吃一個,正好星期五就回家了!”多可愛呀,到底還是個孩子!晚上八點下了晚自習,我就趕快往學校附近的水果店跑,生怕去晚了關門了沒有香梨了,那就無法實現對孩子的承諾了。真幸運,總算趕在水果店關門前買到了!考慮到他的嘴部干裂,我又給他多買了幾個。買完香梨后,我給小明的媽媽打了個電話,告訴她我已經給孩子買好香梨了。她聽后非常感動,告訴我孩子因為老舔嘴唇,嘴巴周圍一圈的皮膚已經紅腫干裂,周末帶他去醫院,醫生給開了抹的藥膏并叮囑多吃水果,孩子愛吃香梨,她就答應孩子給他買香梨帶到學校吃,結果周末一忙就給忘了!我告訴她這周我會每天給孩子洗好香梨讓他吃,請她放心!第二天一大早,我早早地來到學校為小明清洗好他愛吃的香梨,并且用果盤擺好放到了他的桌上,看到桌上的香梨,小明欣喜萬分,他高興地跑過來,大聲地對我說:“謝謝!謝謝江老師!”我從他那雙滿含謝意的大眼睛里分明看到了對我的愛和信任,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說的就是要想讓孩子聽從你的教導,那么你就要讓他親近你,讓他深切地感覺到你對他的關愛,這樣他才能夠信任你,才會愿意接受你對他的教導。小明很愛吃我給他買的香梨,一天能吃兩個,每天我都堅持課間給他抹藥,邊給他抹藥邊與他談心,我們倆聊學校和宿舍的趣事,聊他的開心與不開心。我微笑著問他為什么要沖英語老師大喊大叫,他說他就是不喜歡別人批評他,尤其是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他,他更是不能忍受,他喜歡別人表揚他。在家里的時候媽媽批評他,他也不高興,媽媽往往等他平靜了再跟他講道理,他還是聽的。我暗想,看來這還是一個很要面子的孩子,要面子從某方面來說就是有上進心的一種表現,了解到這一情況,我再次跟他媽媽打電話溝通,他媽媽介紹了他在家的表現,證實他說的話確實如此,我們又詳細商議了如何在校在家采取一致措施,幫助他改掉不能正確接受別人意見的不良習慣,學會友善待人,他媽媽表示非常愿意配合學校和老師采取措施。同時,我也跟各科老師們溝通小明的情況,商量對他采取批評、建議的方式和方法,老師們在他的教育問題上達成了很好的共識。每天我給他洗香梨、抹藥膏,我們倆總有聊不完的話題,漸漸地他的嘴好了,性格也變得活潑開朗了許多,也不再那么聽不得別人對他的批評了,他變得越來越懂事、明事理了。
孩子的心就像一塊透明的水晶寶石,雖然因為種種原因,再透明的水晶也會蒙上灰塵,但老師的愛就像綿綿春雨,為蒙上灰塵的寶石洗滌污漬、浸潤心田,讓它煥發光彩,熠熠生輝!著名教育家、知心姐姐盧勤曾經說:“心中有愛才能發現愛!”沒有愛,就不會有成功的教育方法;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管理;沒有愛,也不會有豐碩的教育成果。教書育人在細微處,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話、甚至一個小動作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作用。作為一名小學一年級的教師更要學會用愛的眼睛去發現,去洞察,去交流。當你帶著這種心態去面對孩子的時候,你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
孩子教育讀后感(通用16篇)篇七
近在工作閑暇之余,恢復讀書。選擇《我用閱讀教育孩子》這本書第一是因為我本來就對閱讀感興趣,感覺書里的世界是一個新鮮的世界,可以打破地域和交際圈的限制,去領略不同的世界。而且閱讀這個習慣相對來說比較廉價,成本低而且收益高。所以我一直很重視閱讀。第二是因為自己懷孕,對教育也有了興趣。所以看到這個書名,覺得十分感興趣,就想要一睹為快。
讀的過程中,十分佩服這本書的作者周璐。她是青少年閱讀教育專家、有書少年的總編輯,曾任中信書院副總,北大《后e視野》主編。資深媒體人,曾采訪過比爾·蓋茨、柳傳志、林毅夫等國內外眾多知名企業家、經濟學家。她用閱讀培養了優秀的女兒,并且在培養的過程中十分用心。文中她提到了親子共讀,讀書會,戲劇教育等,這都讓我感覺到她絕對是一個隊教育十分用心的人。
今天,閱讀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絕大部分家長的認可,很多家長都已經認識到了閱讀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要性,閱讀對于寫作的重要性,閱讀對于增長孩子的見識、開闊孩子的視野、開啟孩子的心智之不可替代的作用。
記得我小的時候,我哥哥已經開始給我買兒童書,雖然當時不知道什么,但是現在想來,對于個人的成長還是很有幫助的。當時買的書有詩詞,猜謎語,童話故事等等,對于一個農村孩子來說,能有這種待遇已經十分可貴。
好的閱讀能帶給孩子家長們所給不了的人生智慧,好的閱讀對于孩子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品行和情操的培養、情商的提升、道德的完善、習慣的養成等等都將起到不可估量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正如大文豪雨果所言:“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
好的書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比家長更有說服力的人生導師,可以取代家長的嘮叨和說教,孩子由此可以完成自我教育的過程,從而實現教育的最高境界。
如果一個孩子能自我教育,那真的是一種很好的境界。我經常接觸學生,見慣了太多家長對已經成年的孩子事無巨細,大包大攬,這樣的孩子一方面自己的能力很差,另一方面待人接物也讓人很不適用,想來正是因為家長太過于想要保護自己的孩子,想要去替孩子做事情,溫室里的花朵永遠都是脆弱的,所以我的小孩我一定會盡早讓他培養獨立能力,要讓他自己去做事情。即使有的事情是付費的,托付給別人做的,但是我也會要求孩子盡力多參與,只為培養孩子的能力。
同時在工作中,我也能發現,為什么有的孩子習慣很好,有的小孩習慣于抱怨,習慣于去依賴別人,除了家長的言傳身教,我們還應該注意什么呢?如何去培養一個小孩形成良好的習慣?這個也是我感興趣的,以后有時間想要多多去了解。
現在深刻的感悟到,有了小孩之后,自己還有好多要去努力,比如說想要去多讀書,以后才能多陪孩子領略更多的書中的世界,而且能更好的做出指引。但是現實是,目前我讀的書很少,連四大名著都沒有讀完,更何況是國外的名著了,像日本的東野圭吾、法國的雨果、英國的毛姆都是我想要去了解的作家。相比這些書籍讀了會讓人的眼界更加開闊,至少會比現在的我優秀的多。另外,有的主題書籍也是我想要去涉獵的,比如說寫作的書,我總覺得寫作是一種自由抒發情緒的一種途徑,像畫曼陀羅一樣,你可以自由的表達,天馬行空,沒有限制,而且不用去考慮傾訴對象的感受。寫作可以真實記錄你當下的心情,有的情緒是稍縱即逝的,包容讓人打開心扉,去挖掘更多深層次的東西,確實會有一種療愈的效果。
跑題太多,想到哪里就寫到哪里,也許某一天回過頭來,看到自己寫的東西,又會覺得很有意思。最近的生活讓我有一種“黑云壓城城欲摧”的感覺,壓力和責任都在追趕著我向前走。去負責另一個小生命的成長,去教育他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不容犯錯的事情,未免有些焦慮,想要好好去預習去準備怎么帶給他更好的將來。物質上可能能力有限,實在給不了太多,只能是用心去教育,去呵護。
孩子教育讀后感(通用16篇)篇八
看完《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本書,感悟深刻,啟發很多,讓我更清楚地知道了該如何去教育孩子。原來它是一本來自芭學園內部的《教師手冊》,書的內容既有對教育理念說明,也有對教育者的要求,還附錄有芭學園的課程結構以及一日流程,書不是很厚,讀完卻令我回味良久。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的《芭學園的教師守則》,它對老師的工作內容進行了一些細致入微的要求。比如,守則中有一條說:不可以因一個活動而催促活動慢的孩子,而是要發現孩子的需求對他們進行切實的幫助。回想自己平常帶班,總是比較著急,面對孩子出現的一些狀況常常會禁不住急得質問他們:“為什么我說了那么多遍,你還是做不到呢?”孩子茫茫然不知如何作答。
孩子教育讀后感(通用16篇)篇九
《來吧孩子》,是著名作家池莉的一部紀實性的新作。作家以一個普通母親的筆觸,主要寫了自己對孩子的教育與培養,寫了母女倆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一路在中國教育的重壓下尋求快樂成長的艱辛與努力,直到孩子考取了英國的優質高中和著名大學。
池莉是一位優秀的著名作家,她的著作等身,而她所有作品中最優秀的無疑是她的女兒,她的女兒也一定是她的最得意之作。從這方面講,池莉也是一位成功的、偉大的母親。
作家就是作家,她教育孩子的理念是獨特與大膽的,她的做法當然也是不入中國教育的大流的。
池莉認為,那句流傳甚廣的話“千萬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混賬至極,為此,她創建了自己的育兒“三項基本原則”:讓女兒盡情與小朋友相處和玩耍;服從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讓她在最喜歡最開放狀態中接受自然啟蒙;從小為孩子講故事和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正因為把快樂放在第一位,池莉做了很多令家長們吃驚的事情。整個小學期間,她堅持讓女兒9點半睡覺,不惜為她因此沒有完成作業而給老師寫假條并簽名;高中階段,女兒偷偷用榔頭砸開學校琴房的門進去彈琴,結果被學校當小偷進行偵查,池莉卻告訴女兒,“你什么都沒有做錯。”
她還寫道:“我希望我的女兒,首先能夠從生活中懂得生命意義。如果她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種大事,勤儉是一種美德,心靜是一種大氣,寬容是一種真愛,知曉是一種最好,那天下還有什么功課她拿不到a的呢?”
因為有如此優秀的母親,所以她培養的女兒也是如此優秀與杰出。我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常常為如此優秀的孩子而嘆服。她在六年級確定要報考外校,于是只用半年時間的沖刺,便達到了連母親都還感到忐忑不安的目標;中考她順利考取外校高中;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高中時,她自己與英國的優質高中校長聯系,溝通,并獲得報考名額,一舉考上了英國的c.c高中。在辦理出國簽證手續的過程中,幾乎是她一人完成各種事物,并攻克了許多難關。做這一切都是用全英文的,她還只是一個不滿17歲的高中小女生啊。優秀,太優秀了。至于她后來考上英國名牌大學,成長為一位品學兼優的美女也就順理成章了。
讀完此書,我下意識地,不知天高地厚地要與作家比較。我有作家的教育理念嗎?我有她的耐心嗎?我有她的那種對孩子持之以恒的殷切關注嗎?我知道,還有能力,條件等都是不可比的。那么,我們就只有認真學習了,努力學著做點什么,總是可以的吧。
孩子教育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
《水孩子》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名叫湯姆的掃煙囪男孩,他從小就失去了爸爸媽媽,他的師父經常打他、罵他。在一次掃煙囪時,他被仙女變成了水孩子,從此他就在水里快活的游來游去。他身上有許多壞毛病,但他勇敢的生活下去,努力改掉自己身上的壞毛病,經過了許多挫折和困難,最終使自己變成了一個善良、可愛的水孩子。
我比湯姆可幸運多了,我有爸爸媽媽,沒有多少壞習慣,又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湯姆有勇敢面對困難和堅持到底的好習慣,我卻沒有,所以我要向他學習者兩點,才能成為更優秀的孩子呀!
讓我們向湯姆這個勇敢、堅強的孩子學習吧!
孩子教育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一
“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的是笑,要認識一個人,就要看他在適當的時候會不會笑。”這是《出賣笑的孩子》中的一句話,笑可以買賣?我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
這本書寫了一個名叫蒂姆的男孩,居住在一個貧窮狹窄的胡同里,母親在他三歲時去世,父親為他找的繼母,給他留下了一堆凌亂不可磨滅的記憶。后來唯一能給他快樂的父親也去世了。為了有錢給父親立一塊大理石碑,為了還清繼母欠下的蛋糕錢,他做了一筆讓人意想不到的交易——出賣了自己的笑。而他換回的就是——每次打賭必定會贏。從此以后,蒂姆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小百萬富翁”。但他覺得:自己不會笑,世上最富有的人,卻變成了世人中最可憐的人。于是,他決心找這位陰險狡詐,向他買笑的勒菲特先生要回自己的笑。這對一個十四歲的孩子來說,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歷盡千辛萬苦,在朋友的幫助下,終于找回自己的笑。
讀完這本書,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靜。
“用錢是買不到笑的。”正如卡耐基說的:“笑是人類的特權。”笑,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和幸福。失去了笑,也就失去了天真和信任。
從蒂姆身上我深深地懂得:人可以拒絕做一個百萬富翁,可以拒絕當一個國王,但決不能拒絕來自內心深處的笑。
笑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要做笑的國王!
孩子教育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二
曾經的我們,就像這吵鬧村里的孩子一樣,有那使我們歡呼雀躍的事情;有那使我們覺得很無聊的事情;有那和伙伴們一起感到慶幸,感到愉悅的事情;還有那伴隨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吵鬧村有七個孩子,我們卻有47個,吵鬧村的孩子們過的生活,是我們現在沒有擁有的。他們大膽、勇敢,他們會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他們的腦袋里永遠有著你意想不到的主意。今天烤甜點、明天去油東西。唱著歡快的歌,走在去學校的路上。這些我們都沒有嘗試過。他們獨立、自由,任何事情打聲招呼就行了。他們動手能力強,會自己照顧自己,而我們卻不行。
我們的動手能力很弱,自己絕不會碰油漆,也不會去想著自己烤甜點,獨立性雖說有,但絕對不會自己跑出去待一個晚上,也不會和朋友們去玩探險一類的游戲。這使我感到很悲哀。
說句實在的,我很向往吵鬧村。那里有歡歌笑語,那里有最純真的一切,那里有的,是我們都缺少的七美德:誠信、希望、慈善、正義、勇敢、節制和寬容。這些,我們身上都可以呈現,但是,誰又敢保證,這七美德一定會出現在我身上呢?吵鬧村的孩子做到了,從他們的身上,我找到了這七種美德。這就是我們要向他們學習的。
孩子教育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三
一個清靜的午后,我看了一篇文章,感觸頗深,題目是《會飛的孩子》。
更讓我們值得學習的是,族人孩子的獨立,他們是自己做飯吃,自己做作業,傍晚在“飛”過去,枕著江濤入夢,還有,他們的樸素也值得我們學習,他們見有人有危險,毫不猶豫地將其拯救。族人孩子的勇敢,獨立,更是襯托出了城市孩子的嬌生慣養。
城市孩子不會樂于助人,不會勇敢面對危險,相反,他們喜歡遇到危險就向父母求救。
孩子教育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四
這本書名取得很實在,如果一雙鞋子不合你的腳,你會覺得舒服嗎?當然不會,就如同教育,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就像孩子的腳,教育就是為了這種自然規律所做的鞋子,如果你的教育不適合你的孩子,那么你的孩子也就不會舒服。
·
真正地愛孩子是發自心靈深處的情感和責任感,你在任何時候看到孩子有困難都會不顧一切地幫助他,在你的眼里只有孩子,沒有可愛和不可愛之分,如果你把幫助孩子當成你生活中最有意義的事情,看到孩子時,你的眼睛就會無意識地被吸引,那么肯定你已經愛上孩子了,這才是真愛。
孩子教育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五
今年寒假,我看完了好幾本課外書,其中一本叫《好孩子與壞孩子》,這本書很好看,我從這本書里學來了很多。好孩子與壞孩子里面的好孩子他寫作業的時候非常的仔細,而那壞孩子做作業不但粗心,而且看到一道題寫不來的時候,他就把這道題給涂掉。 我看到一處最好笑的地方:有一天晚上那個壞孩子尿床了,三更半夜就醒來了,然后發現自己尿床了,他急忙想辦法,然后想了半個多小時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他點燃一支蠟燭,放在床上對著蠟燭曬一曬,過了不一會兒,好不容易快要曬干時一不小心把床燒了一個大洞。我長大了之后我一定要做一個好孩子,讀好書,又要孝順父母。可是絕對不能做個壞孩子,因為那壞孩子很粗心,我也很不喜歡。
今天,我讀了《好孩子與壞孩子》這篇寓言,這篇寓言主要講了著名成功學家拿破侖,他因為母親去世了,所以從小被認為是一個壞孩子,連他父親也這樣認為。自從父親娶了一個后媽,后媽不相信拿破侖是個壞孩子,給予了他信心,使他成為了著名成功學家。我從中悟出一個道理: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的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變的越來越壞。
我的朋友曾遇到過同樣的事情。
在我讀一年級的時候,有一位好朋友,她跟我同班,同姓,同性別,就是有一樣不同,那就是家庭情況不一樣,她的爸爸媽媽離婚了,加上爸爸只顧著工作,沒時間理她,她只能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學校里,大家都嘲笑她沒勇氣。為什么呢?因為她一犯了錯誤,就哭;上課不積極舉手發言;成績也一般,更不主動跟同學交往。只有我和幾位女同學愿意跟她玩。很容易看出,她的自尊心全被同學們毀了。我也替她難過,就不由自主地告訴了老師,老師向她了解了情況后,就像親媽一樣照顧她。
從此,她的精神面貌好了,每天都帶著笑容回到學校。犯了錯誤,她也勇于改正,不再哭泣了;上課積極舉手發言;成績也名列前矛,因此,跟她交往的同學越來越多了。我覺得非常奇怪,為什么她會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呢?為什么她會變化那么大?放學后,我懷著好奇心,走到老師跟前,把我的問題一一說出來。老師卻笑著說:“其實,信心是很重要的,每個人都需要它,只要你鼓勵一個人,他就會信心十足。就是說,只要你信心十足,做什么事都會很順利。”
從此,我做什么事都信心十足,結果真的很順利。
在暑期里,老師讓我們讀了黃蓓佳的《我要做好好孩子》這本名著。其中讓我最有感觸的是《好孩子,壞孩子》這一章。
我在這里談一談讀完這一章的感受。
平日里我們覺得好孩子就是每次考試都能拿總分100分的.同學就是好孩子,但是在這一章中主人公金鈴卻與我們的想法不同,所以在書中金鈴的心里非常矛盾。好學生,壞學生......自己在同學眼里是壞學生嗎?好學生又有什么了不起?好學生做了錯事就該縮起頭,讓別人背黑鍋?好學生如果這么自私,怯懦,算什么好?100分再多,三好學生獎狀再多,假的!人格上只有"0"分!她金鈴看不起她們!我要告訴大家:不論你是優等生、中等生、差等生,都要在人格上考到100分。如果你的人格只有“ 0”分,誰會看得起你,我也看不起你。
讀完《好孩子、壞孩子》這一章后的又一感受是:我們一定要做一個人格和成績都是100分的好學生。
同學們,讀完了上述讀后感后,你是不是想讓時間過得快一點,早點到9月6日,就可以考一個100分讓媽媽看看。記住人格上也一定要考100,爭取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好孩子。
孩子教育讀后感(通用16篇)篇十六
我讀了查理金斯萊寫的《水孩子》之后,我知道了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個掃煙囪的小男孩湯姆,湯姆的師傅格林姆不管生氣還是不生氣都常常打湯姆,有時候還不給東西他吃。
湯姆一天當中,有哭,有笑。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