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學工作計劃可以根據不同學科和年級的要求進行調整和參考。
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桂林山水教案范文(18篇)篇一
一、教學目標: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背誦。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4、領略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事物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感受漓江水、桂林山水的獨特美。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三、教學過程:
一、啟發導入,板書課題(幻燈展示)。
板書:《桂林山水》(課件展示)。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幻燈展示)。
1、讀課文,思考:本課重點描述了什么?
2、(師)提問:你們懂得了什么?
3、交流:課文先講了什么,又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三、略讀課文,思考(幻燈展示)。
1、作者為什么去感受桂林山水?
2、是按怎樣的層次向我們介紹桂林山水的?
3、作者是抓住了漓江水的那幾個特點來寫的?
4、作者為什么在開頭先寫大海和西湖的水?
四、組織交流,全班參與,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練習背誦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六、板書設計:
奇靜。
山秀水清。
險綠。
作者郵箱:wanglianyuan@。
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桂林山水教案范文(18篇)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結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維中的分離,看看作者從“桂林山水”這一背景中分離出哪些事物來寫的?體會作者對這些事物的感受。
2、學習作者感受事、物的技巧并由物展開聯想和想象的方法,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通、讀懂課文內容。找出文中優美語句及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句,體會作者游覽美景時的舒適、愜意和心曠神怡的感受。鍛煉學生想象思維能力,培養語文學習與寫作技巧相結合的良好習慣。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從作者游覽美景的親感實受中,體會作者對祖國自然、山水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愛自然、愛生活、愛祖國、愛人類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結合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維中的分離來理清文章機構思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學習作者形象的比喻句和優美的排比句的運用技巧,從而把語文學習與寫作技巧有機的結合起來。
教學過程與方法: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游覽觀賞美景是人人所向往的。為什么呢?(學生各抒己見:因為美景使人愉悅、使人欣喜、使人心曠神怡等)對,優美的景色會使人神清氣爽,使人陶醉、使人留連忘返。那么優美的景色是大自然所賜予我們的。因此,我們要感謝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下面,讓我們大家共同欣賞作者筆下的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的美景,從文章和圖畫中來領略一下優美的桂林山水吧!
二、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師范讀課文(或聽朗讀錄音),學生注意讀準生字讀音,了解大意。
2、學生齊讀課文,找兩名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生評價,教師指正。
三、熟讀課文,深度感知課文內容。
1、通過預習和聽、讀課文后,你知道了課文中的什么內容?(包括大意、排比句、比喻句等)(學生各抒己見)。
2、請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及聯想和想象句來畫出桂林的山水圖畫。教師適當提示、點撥,再與文中的圖畫對照。(不要求盡善盡美,鍛煉聯想、想象思維)。
3、小組討論:依據作文三步法分想思維的分離方法,編寫文章的結構提綱,理清作者的思路,然后找學生回答:
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漓江水靜、清、綠--桂林的山奇、秀、險--桂林山水美如畫。
四、重點研讀賞析。
1、找出你喜歡的精彩句段,并說出符合作文三步法中的形象聯想和再生聯想句來,體會作者豐富而奇特的想象力。
學生找出并說出體會:
課文第二段的形象聯想句:把漓江的綠水比作“一塊無暇的翡翠”。
第三段的形象聯想句:把桂林的山奇比作“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
第三段的再生聯想句:說桂林的山秀由“翠綠”聯想成“屏障”、“竹筍”。
把桂林的山“危峰兀立”的險,說成“會栽倒下來”。
課文第二段的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時一塊無暇的翡翠。
第三段的排比句: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桂林的山真秀啊,......像屏障,像竹筍......桂林的山真險啊,......好像會栽倒下來。
豐富而奇特的想象力,形象的比喻句、優美的排比句,讓人有身臨其境、如見其景之感,形象、生動、感人!
五、設疑解疑、談感受(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鼓勵、肯定)。
1、學生自由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答。
2、談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六、教師小結: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作者記錄自己觀賞桂林山水的親身感受,來抒發熱愛自然、熱愛山水的思想感情。
學習本文,我們要懂得:愛自然、愛生活、愛祖國、愛人類的重要性。同時學習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及優美語言的運用,把語文學習與寫作技巧結合起來,以便為提高我們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服務。
作者郵箱:zuowen_baojinhua@。
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桂林山水教案范文(18篇)篇三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二、三自然段。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激發熱愛祖國山河美的情感。
(3)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是:
引導學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獨特的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一、析題引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叫《桂林山水》,(板書:桂林山水)一看到這個“林”字,你就會想到什么多?(樹多)。
那么,顧名思義,“桂林”是什么樹多呢?(桂樹多)桂林位于我國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是我國著名的風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們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二、初讀課文,理清結構。
1、檢查預習:詞語掌握得怎么樣?
2.理解詞語:“波瀾壯闊”
你能讀出它的氣勢嗎?同法理解“峰巒雄偉”
3、出示: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教師指導讀好“啊”字的變音。3.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理清楚了課文的"結構。(邊引領學生小結邊板書)。
三、細讀課文,品味文字,積累語言。
1、整體把握特點:
過渡: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大概是有意而為之,分別用三個字來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點,用得那么精當,讓我們讀起來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說過目不忘。
2、品讀漓江的水。
我們先來讀讀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樣具體漓江的水的靜、清、綠的?(指名一人讀)。
(1)、找依據理解“靜”
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
(2)、找依據理解“清”
作者在談到漓江水清的時候,說“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
說話訓練:
假設是你站在這漓江的游船上,你還可以看見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這樣的表達句式來說?(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現在把我們看到的這些事物用一個排比句表達出來?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3)、讀表現漓江“綠”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理解“無瑕”的意思。
(4)、把三個特點連起來讀,感受排比句的特點。
(5)抓對比。
作者既然是寫漓江水,為什么開頭分別寫大海、西湖,這是否浪費筆墨呢?
小結:作者這樣寫是有目的,是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獨特之美啊!(板書:對比)。
(6)集體有感情朗讀第二段。練習背誦。
3、自讀桂林的山,練習背誦。
四、拓展研讀,感受文化。
1、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桂林,欣賞這迷人的風光(配樂播放一組桂林山水圖片:下面配《桂林山水歌》)。
過渡:百聞不如一見,作者乘著木船蕩漾在漓江上,欣賞著這如夢似幻的人間仙境,不禁發出由衷的贊嘆: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齊讀)。
這哪里是流淌在筆尖的文字,這分明是作者一顆靈動的心啊,讓我們發自肺腑地由衷贊嘆——(齊讀)。
2、學習“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這一段中哪—句話最能夠起到總結的作用呢?
這句話,為什么用引號引起來呢?
(如果別人說的話剛好能夠表達你的感受或者能夠代表你的觀點,就可以引用過來。當然,用引號標注上,也表示對原作者的尊重。)。
3、學習“桂林山水甲天下”
課文中還能發現這樣的例子嗎?(“桂林山水甲天下。)。
資料:這句話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個叫王正功的人說的。
作者、讀者、游客、詩人、中國人、外國人、……。
古今中外的人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4、課文小結:
古語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绻幸惶?,你也能夠走進桂林的話,一定別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風景之美,領略它的文化之美。
板書設計:
2、桂林山水。
總述桂林山水甲天下。
漓江的水靜、清、綠。
分述。
桂林的山奇、秀、險。
總結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桂林山水教案范文(18篇)篇四
知識與能力:
1、認識生字新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感受優美詞句并積累。
過程與方法:
搜集資料、思考交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北國天山的美景,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能說出天山景物的特點,能從作者的字里行間感受天山的美景從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云:“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痹娙斯P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讓我們隨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進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課題,明確學習任務。
1、讀課題,學生利用資料介紹天山。
2、解題,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寫山川景物為主要內容的游記散文,選自于《天山景物記》,作者碧野。(簡介作者)。
“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p>
(三)根據“閱讀提示”速讀全文,理清全文所記敘的游覽順序,引導理解內容。
1、學生根據提示自讀課文;。
2、引導閱讀:
(1)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讓學生找出地點變換的句子。這些句子表示空間的轉換,順序從山的外圍寫到山的深處。
(2)學生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課文描寫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寫的?(讓學生議論,然后交流)。
(明確:寫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繪方法:a、襯托,如:以藍天和云影襯托雪峰之高大、靜美;以溪流、游魚的活躍襯托天山的寂靜。b、比喻,如:說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開的“白蓮”。)。
(3)第三段集中寫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4)朗讀四自然段(或放配樂朗誦)。
自讀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點進行描繪的?(學生用筆在書本上做出標記)。
(四)細品語言文字,小結學習內容。
1、課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現方法主要運用襯托和比喻。
2、引導學生從描寫景物形態、描繪聲音、描繪動態、描繪色彩、描繪感覺上去找比喻句、體會精妙之處。
3、積累自己喜歡的字詞和句子。
4、課外閱讀《天山景物記》。
(五)拓展訓練。
小練筆:練習寫景狀物作文,要求寫一段特定環境下的景色,如校園的早晨、公園的景物、節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桂林山水教案范文(18篇)篇五
教學要求:1、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品讀文字語言,根據自己的理解,感悟桂林山水的獨特美。2、通過錄像等想象手段創設情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領會作者具體形象地描繪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探究桂林山水的美,品讀體驗。
教學過程:一、導入情境,激發興趣。1、啟發談話:今天,我們一起去廣西著名的游覽勝地桂林領略一下那里的山水風光。2、課件演示。學生觀看。3、桂林旅游局需要一批宣傳員對那里的山水風光進行宣傳,大家來出個主意,該怎樣宣傳?二、整體感知,明確目標。1、自讀課文。找出文中最能反映作者的感受的一段話。2、讀一讀最后一句話,理解甲的意思。理解整句話的意思。說說為什么這段話最能反映作者的感受。3、提出目標。三、學生質疑,討論篩選。1、學生提出問題。2、討論篩選。四、合作探究,品讀體驗。(一)、提出學習方法。教師指導方法。(二)、小組合作討論。(三)、交流:探究詞句,品讀體驗。(研究桂林的水)1、小組交流:桂林的水:(1)、抓住水的特點靜,清,綠來概括說說桂林的水的特點。(2)、感悟出自己最深的地方,可以抓住一個方面具體來分析??凑n件同時感受。(與大海,西湖進行比較。)(3)、同時指導朗讀。2、積累語言,美讀欣賞。(!)、教師引讀。學生接讀。注意讀啊。(2)、熟讀成誦,嘗試配音。自由練習。看課件配音誦。3、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宣傳桂林的水。(四)、按照以上方法學習研究桂林的山。1、學習說一說學習方法。2、學生自學。3、交流。
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桂林山水教案范文(18篇)篇六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昨天老師布置大家收集,閱讀了關于描寫祖國自然景觀的好文章,說一說:哪處景色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讓大家與你共同分享。
2、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來欣賞桂林山水,欣賞課件,然后讓學生談談觀后感。
3、導入新課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
二、自讀課文,感悟語言,交流學習。
1、自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在腦中浮現畫面,讀完后,同座交流(或四人一小組)談談各自的感受。
2、小組交流,談體會。
3、結合學生的感受,學習課文第二段。
(2)自由練讀,指名讀,指導讀,用感情朗讀去感受漓江水的靜、清、綠。
(3)齊讀提問:漓江的水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呢?
(2)自由練讀,競賽讀,指導讀,引導學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險。
(3)齊讀。用語言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險的特點。
5、出示課件,教師由“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導讀課文。
(1)引導朗讀,感悟,重點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2)再讀第四自然段,引導讀出陶醉之感。
三、自由選擇,品讀課文,賞佳詞句。
2、教師組織集體讀議交流,結合學生的朗讀,相機品賞,抓住重點指導品讀二、三兩個自然段。
品讀第二自然段。(1)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體會: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靜”;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了漓江水的“綠”。(2)出示課件,以“漓江真美啊!”作為總起句,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說段寫段。(3)自由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怎么背下來,然后指導背誦。
品讀第三自然段。(1)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想象的豐富,用詞的精妙。(2)出示課件,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并選一座山峰,發揮想象說話。(3)比較二、三兩段,找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感悟比較襯托的寫法并注意分號的用法,然后指導背誦第三自然段。
四、朗讀全文,理清脈絡,指導背誦。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是怎樣描寫桂林山水的。
(第一段總的說人們贊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第三兩段分別描寫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靜、清、綠的特點和山奇、秀、險的特點;最后將桂林的山水聯系起來,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畫。)。
2、練習背誦。
3、提示線索,全班背誦課文。
五、轉換角色,運用語言,拓展延伸。
1、同學們,桂林山水如此美麗,大家都很喜歡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贊美桂林山水。
喜歡繪畫的同學請拿出你的畫筆,讓桂林山水在你的筆下生輝,喜歡說的同學可以選擇圖上某一處景物,練習做導游;喜歡文學的同學請用你最美的語言贊美桂林山水,幾句話、一首詩都可以。
2、組織交流匯報,展覽、評點。
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桂林山水教案范文(18篇)篇七
1.通過看圖、學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從而受到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教育,陶冶愛美情趣。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教學難點:想象美景。
教學方法:讀書指導法,自學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掛圖或放映投影片,同時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進行范讀,對圖文進行整體感知,爾后讓學生談感受。
二、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
找出來讀一讀,導入學習第一自然段?!凹滋煜隆笔鞘裁匆馑??(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們和作者一起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
三、觀賞漓江的水(學習第二自然段)。
1.觀察圖畫或投影、錄像中的漓江水。
問:漓江的水與別處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點?
(可用圖畫、錄像等手段,展示波濤洶涌的大海,以幫助學生理解“波瀾壯闊”;展示風光旖旎的西湖,以幫助學生理解“水平如鏡”。)。
2.歸納漓江水的特點自讀課文,畫出漓江水的三個特點,想想課文是怎樣分別描寫的。
(特點之一“靜”。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靜”。)。
(特點之二“清”。課文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點之三“綠”。課文用“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從色彩和品質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綠”和“純”。翡翠:綠色的硬玉,有光澤。無瑕:沒有斑點,非常純凈。)。
3.體會最后一句。
4.練習朗讀,讀出漓江水的靜、清、綠,讀出對漓江水的喜愛之情。
注意指導讀好“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
四、觀賞桂林的山(學習第三自然段)。
1.觀察圖畫或投影、錄像中桂林的山。
問: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可用圖畫、錄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幫助學生理解“峰巒雄偉”“紅葉似火”。)。
2.歸納桂林山的特點自讀課文,畫出體現桂林山特點的三個詞,想想課文是怎樣分別描寫這些特點的。
(特點之一“奇”。課文從兩方面描寫。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連”。一般的山脈逐漸高上去,且連綿不斷,桂林的山卻是從平地崛起,互不相連。二是“奇峰羅列,形態萬千”。羅列:排列。形態萬千:各有各的樣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教師還可補充介紹。)。
(特點之二“秀”。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寫出“秀”的表現:郁郁蔥蔥,色彩明麗。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本課指桂林一帶的山。)。
(特點之三“險”。課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的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危峰兀立:即高峰聳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
3.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
(重點指導讀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險氨。)。
五、我們觀賞了漓江的水,觀賞了桂林的山,總的有什么感覺?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學習第四自然段)。
1.看圖或投影,啟發學生把山、水聯系起來讀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2)理解“畫卷”“連綿不斷的畫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畫卷”繪畫長卷,一般要卷起來收藏?!斑B綿不斷”,接連不斷?!斑B綿不斷的畫卷”,即很長很長的畫卷。從桂林到陽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綠水,美不勝收,說桂林山水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十分貼切?!爸坌斜滩ㄉ希嗽诋嬛杏巍?,道出了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是一種美的享受,充滿情趣,與開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應。)。
3.練習朗讀第四自然段讀出蕩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讀全文。
七、作業。
1.朗讀課文2.識記生字。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1、讀出音樂美、形象美。以一個游覽者從容、輕松語氣語速朗讀,突出幾處強調重音,如“卻從沒見過”、“靜、清、綠”、“奇、秀、險”等。注意以上幾點,分小組讀課文,在讀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生感受到一連串意象的美。
2、配樂讀課文使學生審美感受又進一層。
首先讓學生劃出你認為好的語句,并用“這句話好,因為______________”句式說話。有的說我認為“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名不相連,像老人、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這句話好,因為它的比喻真巧妙。
有的同學說我認為“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這句話好,因為這句話中峰巒雄偉,紅葉似火詞語用得好。因為為學生創設了非常好的學習氛圍,所以學生能感受美,體驗美,想象美!受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觀察、想象、理解、表達能力。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3.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方法:讀書指導法,自學法。
教具準備: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指名讀課文。
二、自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然后討論。
1.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內容和開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關系?
(第一段總的說人們贊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們對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閱讀下文。后三段講作者蕩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兩段分別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讀者對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則將桂林的山和水聯系起來,使我們讀了在頭腦中形成連綿不斷的活動畫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確是天下第一。)。
2.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想象“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是怎樣一種景象,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然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三、識記生字,練習書寫。
漓:注意右半部的寫法。
瀾:前鼻音。右邊“門”里面是“柬”。
瑕:可與“假”進行比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結構,下邊是兩個“習”,整個字要寫緊湊。巒:前鼻音,與“瀾”比較讀音。與“戀”比較字形。筏:上下結構,右下不要丟撇。
四、指導背誦。
1.在了解句與句關系的基礎上,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地練習背誦。
2.在了解自然段之間的關系及自然段與全文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練習背誦全文。
一字詞;格式要正確,字跡要工整;想想分號的用法(長六、全班背誦課文。
七、作業。
1.背誦課文。
2.抄寫字詞。
瀾(微瀾)(波瀾壯闊)瑕(無瑕)(瑕不掩瑜)。
巒(山巒)(峰巒雄偉)拔(拔蘿卜)(拔地而起)。
教學反思:
古人讀書非常重視背誦,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到四書五經無一例外要求背誦。背是古人學習“千古真經”。一些精品應引導學生先吞下去,為其打下精神底子,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豐富積累,培養語感?!豆鹆稚剿菲鋬灻勒Z言,豐富詞匯,以及其中表現出的優美意境,是語言中精品,應引導背誦,怎么背誦,有其方法,通過篩選信息,選擇主要信息進入意識是背誦的主要方法。
我想新理念如何與課堂教學結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漸進,需要不斷琢磨反思。但我的追求始終不諭,希望能成為新理念通往課堂教學實踐的一座橋梁。
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桂林山水教案范文(18篇)篇八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這是一篇描寫桂林山水景色的文章,文章用優美的文字給我們展現了一幅“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畫面,讓我們感受到了祖國山河的壯美,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山河美景的熱愛。
學習目標:。
1、認識8個字,會寫11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模仿課文例段,學習用相同句式寫一段話。
重點難點:。
學習運用排比句式,了解分號的用法,了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
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采取了自讀交流與寫作相結合,讓學生充分感悟桂林山水美如畫這一畫面。接著讓學生運用課文中學到的描寫景物的方法,來練習寫其它景物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cai課件,課文配樂磁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桂林山水的畫面。
想一想:愿不愿和老師一塊走進這連綿不斷的畫卷,一起去暢游這兒的山山水水呢?
二、自讀交流感悟語言。
1、自由練習朗讀課文,邊讀邊在動腦中浮現畫面。
2、指名學生配樂朗讀,組織學生交流對課文總的印象和感受。
3、小組合作探究:課文是怎樣描寫桂林的山、桂林的水的?
4、師生共同參與朗讀比賽,引導學生感受桂林山水美如畫。
三、轉換角色運用語言。
同學們,桂林山水如此美麗,大家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贊美這桂林山水吧。
生:這里的山和水太美啦!我非常喜歡這兒。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名不虛傳!我們祖國的山河是那么的壯麗美好,我多么自豪呀!
生:桂林的山山水水深深吸引了我,這是多么令人向往呀!
教學反思:學生暢所欲言談談對學習課文后的感悟。
四、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文中喜歡的詞語。
2、練習用相同句式來寫一段描寫景物的話。
教學反思:。
讀與寫相結合,讓學生運用課文中寫景的方法來練寫描寫其它景物的習作。
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桂林山水教案范文(18篇)篇九
一、設境激趣,觸發情感。
1、師: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國,風景名勝數不勝數,有水平如鏡的杭。
州西湖,有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有氣勢雄偉的長江三峽……今天,我們有辛來到廣西的桂林游覽一番,讓我們隨著畫面一起來感受吧!
2、教師范讀課文,課件演示《桂林山水》圖片!
3、學生談感受。(可以用書上的句子)。
4、出示課題,全班齊讀。
二、潛心品讀,體驗情感。
1、師:同學們,作者蕩舟漓江,領略了秀麗的山水,惰旋的風光后,發出了一句贊嘆。請你們打開書本找一找,然后讀一讀。
出示:“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師:誰想讀就站起來讀。(學生讀,教師與學生一同評價)。
2、師: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作者為什么會這樣贊嘆?找出句子說明。
師:“這樣的山”是指怎樣的山?“這樣的水”是指怎樣的水?找出句子。
3、師:選擇你最喜歡的句子讀一讀。
4、分小組朗讀喜歡的小節。
交流:漓江的水(第2小節)。
1、請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一個句子)說說你對漓江水的感受。
2、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漓江水的特點。
教師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靜啊……漓江的水真綠啊……。
1)體會句子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把漓江水的特點描寫形象的。(指名讀、同桌讀、齊讀)。
教師小結:所以我們寫作文的時候,不僅要說出景物的特點,還要作具體、生動、細致的描寫,這樣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會讀也會說:媒體出示。
今天的天氣真冷啊,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真__啊,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樣波瀾壯闊,也不像西湖那樣水平如鏡。
師:那漓江的水怎么樣呢?老師給你一個關聯詞“雖然……但是”,把句子補充完整。
媒體出示:漓江的水雖然____________,也不像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
交流:桂林的山(第三小節)。
1、交流朗讀。
2、師:下面我們能不能同樣也用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來說說對桂林的山的印象?(奇、秀、險、怪)。
3、分句朗讀,點評。
4、小組合作:
媒體出示:美讀讀出自己的感覺和理解。
巧畫畫出山的特點和風格。
妙寫寫出山的導游解說詞。
5、交流。
三、抒情表達,豐富情感。
1、師:你能不能用剛才學到的方法寫寫桂林的山或漓江的水。
2、師:是啊!山水相映,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點綴,江上竹筏小舟,構成了一幅立體的畫,動態的景。讓我們再來蕩舟漓江,觀賞這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桂林山水吧!
(再次課件出示,音樂伴奏)。
3、師:此時此刻,面對此景,你不想抒發一下對桂林山水的贊美嗎?
4、齊讀全文。
四、拓展延伸,積淀情感。
1、師:我有一個朋友,創辦了“上海唯一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現在要開辟“唯一桂林”的游覽線路,請你幫他寫一個廣告詞。
2、交流,師:同學們的廣告詞已經把我撩撥得心動了,我一定去桂林!
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桂林山水教案范文(18篇)篇十
教材簡介:
《桂林山水》是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文質兼美的精讀課文,寫的是桂林山水的美麗景色,表達了作者對桂林自然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課文按先總——分——總的寫法,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以優美的語言,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深受學生的喜愛,是一篇很適合訓練、指導誦讀的好教材。
教學思路:
本課教學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力求在優化課堂結構、改革閱讀教學上有所突破和創新,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新課標指出閱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由于本文在表達上極其凝練、豐厚,如果用講授法,學生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利用多媒體集圖、文、聲、像于一體,以及它豐富的表現力,快速的信息傳遞,有利于學生直觀的欣賞,有利于學生自主、個性化地閱讀,也有利于學生的體驗和想象,提高審美能力。設計上體現以下幾點:。
1、先整體后部分再整體,也就是先“整體感知,直奔中心”,接著“精讀課文,感悟美景,”最后“再現整體,深化中心”。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安排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盡可能地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感受,把學生領進一個觸目可及的自然世界中,讓學生對桂林山水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2、創設情境,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感受到桂林的美麗景色,體會到大自然的偉大和美好,激發同學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樹立“教是為了學”的觀念。在重視改進教法的同時,更要重視學法的指導;在讓學生“學會”的同時,更要指導學生“會學”。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結合的方法。第二段的教學由教師“扶”,第三段“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要充分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4、抓好語言文字的訓練,做到因道學文,以文悟道,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言文字課。教給學生“從中心句入手”學課文的方法以及抓關鍵詞學句的方法。在讀中感悟,培養學生語感,在感悟中探究,體驗想象桂林的美麗景色。
教學目標: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思想感情,培養愛美的情趣。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形象具體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4、會認“瀾、瑕、攀、巒、駱、駝、障”等7個生字,會寫“漾、鏡、瑕、巒、覽、駱、駝、羅、障”等9個字,掌握“蕩漾、無瑕、峰巒、游覽、駱駝、奇峰羅列、屏障”等詞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獨特的美。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直奔中心。
1、談話:
同學們,在我們的家鄉渾源縣境內有一處舉世聞名的游覽勝地,誰知道是哪兒嗎?(聞名遐邇的北岳恒山和巧奪天工的懸空寺)是的,我們家鄉的北岳恒山以其悠久的歷史,濃厚的文化和雄偉的山川,吸引了無數的中外游客,令他們流連忘返,也令我們渾源兒女由衷地感到自豪,也由衷地感到驕傲。其實在我們中國像北岳恒山一樣的游覽勝地還是有很多,比如,水平如鏡的杭州西湖,峰巒雄偉的東岳泰山,紅葉似火的北京香山,還有風景秀麗的桂林山水……。
2、導入: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陳淼先生的一篇觀賞桂林山水的課文。(板書課題)桂林,是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一座美麗的城市,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覽勝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游客前往參觀旅游。人們觀賞歸來時都喜歡用這樣一句話來贊美桂林的山水,那句話呢?誰知道呀?(板書桂林山水甲天下)先學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二、精讀課文,感悟美景。
(一)觀賞漓江的水。
2、師生對話:交流畫住的語句,漓江水的特點是(板書靜、清、綠)。
(1)請同學們用字或者關聯詞把這三個字連接起來,組成一個句子,報告給老師。(漓江的水又靜又清又綠;漓江的水不但靜,而且又清又綠。)。
(2)假如我們把靜、清、綠三個字重疊起來,怎么說?(漓江的水靜靜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綠綠的。)你聽了之后有什么感覺?(用親切、親昵或者可愛來評價,疊詞使語氣加重,就使人覺得漓江的水很靜、很清、很綠。)。
(3)我們看到漓江的水這么美,這么獨特,這么有個性,感嘆起來,該怎么說?
“靜”念輕聲,拖長聲音,然后把聲音壓平。(示范)。
“清”先向上揚一點,再輕輕拖一下,要念出清得見底的意思來。(示范)。
“綠”是很美,念時要念出美的意思來。(示范)。
3、漓江水靜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綠到什么程度,要具體說明。老師讀上半句,你們對下半句。
(1)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靜”。
(2)課文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3)課文用“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從色彩和品質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綠”和“純”。翡翠:綠色的硬玉,有光澤。無瑕:沒有斑點,非常純凈。并在課件中學習“瑕”字。
(4)練習把句子寫具體。
教室里真靜啊,靜得????????????????????????。
公園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4、這三個寫漓江水特點的句子是用什么標點符號隔開的?
5、這樣寫是什么修辭手法?(排比句)把這種又靜又清又綠的氣勢寫出來了,給我們很深的印象。誰能把這種氣勢念出來?再讀出漓江水的靜、清、綠,讀出對漓江水的喜愛之情。
6、仿寫排比句。今天我們學了排比句,我請你們做個小作業;我愛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這是一個句子,大家把它說成個排比句。
7、學到這兒,老師有個問題,這段明明是寫漓江的水的,干嘛從一開始就寫什么大海呀什么西湖呀?讀第一句,大海的水“波瀾壯闊”,很美;西湖“水平如鏡”,也很美??勺髡哒f“從沒見過漓江這樣的水”,說明漓江的水勝過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獨特,更美麗,這是對比手法,可以襯托出漓江水又靜又清又綠。
8、讀最后一句,找見一對反義詞,(前進和后移)其實第一段中的一個詞和第二段中的一個詞是近義詞,你們找到了嗎?(欣賞和觀賞)大家跟我說,欣賞桂林山水,觀賞桂林山水。(生跟說)用“欣賞”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換上“觀賞”。比如可以說欣賞水平如鏡的西湖,也可以說觀賞水平如鏡的西湖。但是有時候,可以用“欣賞”的句子卻不能用“觀賞”代替。比如說我欣賞音樂,不能說我觀賞音樂。為什么?因為觀賞是看,欣賞可以是看,也可以是聽。
(二)觀賞桂林的山。
2、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3、歸納桂林山的特點。(依次請學生板畫山)。
(特點之一“奇”。課文從兩方面描寫。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連”。一般的山脈逐漸高上去,且連綿不斷,桂林的山卻是從平地崛起,互不相連。二是“奇峰羅列,形態萬千”。羅列:排列。形態萬千:各有各的樣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想象,使學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態萬千,目不暇接。)。
(特點之二“秀”。課文用了兩個比喻句“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本課指桂林一帶的山。并在課件中學習““障”字。)。
(特點之三“險”。課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的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危峰兀立:即高峰聳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
4、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
三、再現整體,深化中心。
師過渡:我們觀賞了漓江的水,欣賞了桂林的山,總的有什么感覺?
1、理解“空中、山間、江上”這樣的層次、方位、立體感覺。(板畫云霧迷蒙、綠樹紅花)。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3、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1)理解:“連綿不斷”,接連不斷?!斑B綿不斷的畫卷”,即很長很長的畫卷,(完成板書的畫卷)。
(2)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先學懂詞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綠的波浪;畫,畫卷;游,游覽。再學懂句意:小船行駛在碧綠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麗的畫卷中游覽。(板書)。
4、練習朗讀第四自然段讀出蕩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探究內化。
1、看課文視頻,此時此刻你們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嗎?我們的祖國很大,像桂林這樣的山水全國各地都有,所以我們可以把“桂林”改為“祖國”,想象一下祖國的山水。
2、加形容詞來表示祖國山水的美?(秀麗、錦繡、美麗)。
3、說一句話表示祖國山水的美?
4、改成感嘆句,會嗎?
5、再加重語氣,改成反問句,會嗎?
是的,第七課《走進麗江》,你將看到古城美,雪山美,第八課《五彩池》,你將看到形狀美,顏色美……同學們!只要我們善于閱讀,善于發現,善于感悟,善于探究,美就會映入我們的眼中,走進我們的心里。
五、布置作業,滲透訓練。
六、板書設計。
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桂林山水教案范文(18篇)篇十一
1、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3、領悟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引導學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獨特美。
兩課時
一、設計理念
本課的設計以讀為突破口,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賞讀,體會中國語言文字的優美,感受桂林山水景色的優美。在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的同時,進一步鉆研文本。再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中去。
二、三維目標
知識和能力: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其獨特的美。
2、領悟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3、在進行語言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感悟積累和運用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
以讀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在讀中積累,運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祖國語言美,感受祖國山河的美,使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出示課件:(桂林山水風光圖)配樂讓生欣賞。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
1、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從課文中找出一個總寫桂林山水的句子。
三、抓住重點,深入領悟。
1、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
1)這段主要寫了什么?
2)是按怎樣的層次向我們介紹漓江水的?
2、齊讀第二自然段
3、畫出描寫漓江水的句子。
思考:
1)漓江的水有什么特點?
2)作者是怎樣描寫的?(女生齊讀)
四、品讀課文,感悟寫法。
再讀第二自然段,想想我們是怎樣學這段文字的?
五、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1、根據總結出來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第三自然段,學完后匯報。
2、男生有感情地齊讀第三自然段。
3、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
1)師范讀。(出示配樂風景圖)。
2)生說出自己最想說的一句話。
六、語言繪畫,師生共醉。
學生自主探究地分析出文章的結構。
七、積累語言,拓展運用。
選我們當地的一處風景,想一想它有什么特點。然后寫一段話,可以選用本課的句式或詞語。
板書設計:
總述甲天下
漓江的水:靜、清、綠
1、桂林山水分述喜愛
桂林的山:奇、秀、險
總述美如畫卷
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桂林山水教案范文(18篇)篇十二
1.品味文章詩意美。
2.領略和鑒賞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態。
3.學習本文嚴密的結構和準確的用詞。
4.理解作者以寫景散文來反映時代側影的努力。
1.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復吟誦中體會文章的詩意美。
3.通過對課文中景色描寫的欣賞提升學生對自然風景的審美能力。
1.領略和鑒賞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態,提升學生對自然風景的審美能力。
2.欣賞祖國山河的優美、懂得珍惜現代的美好生活。
重點
1. 品味文章詩意美。
2.學習本文嚴密的結構和準確的用詞,品鑒文章的詩意美。
難點
1.學習和嘗試運用間接材料:來豐富作品內容表現事物的方法。
2. 理解作者以寫景散文來反映時代側影的努力。
1.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復吟誦中體會文章的詩意美。
3.通過對課文中景色描寫的欣賞提升學生對自然風景的審美能力
(第1課時)
3.講解:接下來就讓我們來學習楊朔的散文《畫山繡水》。板書課題,并引起學生注意。
4.講解:這篇課文的題目是“畫山繡水”,同學們知道這四個字的意思嗎?指出,題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點。
5.等學生回答完后,出示板書:褒貶,攢聚,玲瓏剔透,恍惚,圩子,裊裊,黑黝黝。點名讓兩三位學生注音或解釋。
1.提示: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我們何不一起來朗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導學生帶著感情自由朗讀。
2.巡視課堂,等學生瀆完課文后,提問:大家讀了這篇課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3.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思考。同學們都回答得很好,我們接下來看看作者的寫作思路。課文開頭引用了唐人贊美桂林的詩句,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帶著我們一路欣賞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來,文章過渡相當自然。
4.按照作者的寫作思路,課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給文章劃分層次。
5.巡視課堂,不時給以指導。并提示:游記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蹤來寫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勵學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歸納出:第一部分(第1—3段),總寫桂林山水的特點;第二部分(第4—15段),寫桂林到陽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來歷的種種傳說;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對極美的江山,牢記過去,暢想未來。
7.引導學生明確第二部分的兩個層次。課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這部分是分兩個層次來寫的。讓學生一齊回答,并指出這篇課文結構的嚴密。
8.引導學生對課文語言的體會。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結合課后第二個思考題,體會課文語言特點。
1.這篇課文語言十分優美,讓我們來朗讀課文,比比看誰讀得好。點名讓幾位學生朗讀,每位學生讀1一2段。
2.讀完后作比較評價。然后小結:楊朔散文的語言使用很考究,對景物總是極力描繪,寫得很細致。優美的語言讓文章產生詩一般的意境。
3.引導學生思考課后第一題。
(第2課時)
1.讓學生齊聲朗讀課文,并要求讀出感情。
3.同學們做得很好,大家讀書的時候都非常用心。我們接下來就對其中的一些問題來討論交流。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鼓勵。然后指出:在作者所見到的景色中,也有重點,如水色只寫了不多的幾句,山石重點寫,但是也只挑選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來寫。
3.講解:從材料的選擇上就可以看出,楊朔的散文工于構思。他在動筆寫散文時,“總是要像寫詩那樣,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寫成文章”。請大家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理解。
5.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鼓勵。引導學生思考兩者是怎樣結合起來的。提示:這些故事和傳說,是借船家指點江山敘述出來的,邊欣賞邊聽故事,景與故事兩相比附。
6.指出本文的寫作意圖:作者這樣寫就是要人們在觀賞美麗的自然風景時不要忘記階級壓迫,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2.讓學生交流學習感想。
本課總結
本文是一一一篇描寫桂林山水的優美散文。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領略到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到了_般寫景散文的寫作思路和構思方式。通過反復的誦讀練習,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桂林山水教案范文(18篇)篇十三
1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山河壯美,風景秀麗,不少文人墨客游覽過這些風景名勝后都會留下一些贊美的詩句。其中,這個地方有詩人留下了這樣的詩句,猜猜這是哪個地方?今天,老師就和你們一起去觀賞桂林山水,去領略它獨特的美。
2、板書并讀題:2 桂林山水
1、自由朗讀全文,看看桂林山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讀了課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小結:怪不得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板書: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甲乙丙丁,“甲”排第幾?那這句話的意思是 。
4、用贊美的語氣讀一讀。
(一)水之美
1、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領略這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默讀第二自然段,看看哪些風景吸引了你,可以做個記號。
2、把你發現的美跟同桌分享一下,讀讀自己劃出的地方。
3、看來大家都很用心去感受桂林的鎂,下面我們先來領略漓江之水。漓江的水美在哪兒?指名讀(板書:靜 清 綠)
4、誰能用關聯詞把這三個特點連成一句話說一說?
是啊,這一句話舊能把漓江水三個特點都說出來了。
5、老師再換一個說法,聽,漓江的水靜靜的。
(指著清、綠)這句該怎么說?
7、那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么描寫的。(課件出示排比句)
指導感情朗讀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還可以看見什么?)
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
7、翡翠是什么呢?無瑕的翡翠又是什么呢?多美的翡翠??!
8、讓我們再美美地讀讀這句話。(生看課件,師打手勢輔助朗讀)
9、讀得真美啊,捧起書,再把這句讀一次。
10、小結導背
大海的美雄偉壯麗,西湖的美寧靜柔和,而漓江的水美得獨特。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餓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以至于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
(二)山之美
1、教師范讀
2、同學們,這段有好幾個詞不好讀,請大家像老師這樣讀一讀,讀通順,讀流利。
3、讀完這段,老師想聽聽你們有沒有把這些詞語讀準確。指名讀(課件出示六個詞語)
4、讀了這些詞,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見了怎樣的山?
隨機:
a、奇峰羅列、形態萬千
想像說話:有的像( )有的像( )還有的像( )
是哪個詞帶給你這樣的感受的?當年陳毅爺爺也看到了這樣的山,他寫下了這首詩,大家讀一讀。
小結:這就是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是奇?。。ò鍟浩妫?/p>
b、色彩明麗、倒影水中
剛才我們看到了不同形態的山,在看看這些詞,你還看到了什么?顏色呢?(翠綠的山、山間還開滿了花等)
小結:哦,色彩秀麗(板書:秀)
c、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我們已經通過這些詞感受到了山的奇,山的秀,看著詞語再仔細想像,你還能感受到桂林的山怎么樣?(板書:險)
你是從哪個詞看出來的?
這個詞為什么讓你感到險呢?究竟怪石嶙峋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峻峭的石頭重重疊疊地在一起,就是怪石嶙峋了。
8、自由練讀 剛才我們通過詞語感受到了桂林山的奇、秀、險,那么課文又是怎樣具體描述的呢?請同學們捧起書,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自己練讀練讀。
9、指名讀 哪位同學來讀讀?(教師起,桂林的山真奇啊!)
10、相機指導險一句
看到如此險的山,你的心情會怎樣?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
11、小結,齊讀
是啊,同樣的山,泰山峰巒雄偉,香山紅葉似火,桂林的山卻奇、秀、險,讓我們一起讀出桂林山的特點。(教師起,我攀登過、、、)
1、從課文的言語中我們感受到了桂林的水以它的靜、清、綠聞名于世。(板書:水、水、水又);桂林的山又以它的奇、秀、險聞名遐邇。(板書:山、山、山亦);重要的是山美得不孤獨,水美得不寂寞,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連綿不斷的畫卷吧?。ㄐ蕾p視頻)
2、同學們,拿起書齊讀最后一段。
3、板書:舟行碧波畫中游,
4、總結:今天我們一起觀賞了奇麗的桂林山水,讓我們也留下一首小詩送給美麗的桂林吧!齊讀:
板書:
2 桂林山水
水靜水清水又綠 ,
山奇山秀山亦險 。
舟行碧波畫中游,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桂林山水教案范文(18篇)篇十四
教學目標:
一、創造自主學習的課堂空間,讓學生在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中自學自悟,自得其樂。
二、通過領悟桂林山水的特點,陶冶愛美情趣。
三、學習作者細致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
感悟文章中優美詞句的內在美。
教學方法:
發揮個性,自主學習;“像”“文”對照,多向導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帶學生進入圖文描繪的美景中。
1、播放錄像片,配以課文朗讀。
2、學生對圖文進行整體感知,談談感受。
3、學生自由讀課文。
二、學習課文第一段,思考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
1、自由小聲讀課文,學生質疑問難。
2、換詞練習:區分“觀賞”與“欣賞”。
3、指導朗讀,讀出贊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語氣。
三、觀賞漓江的水,學習第二自然段。
1、觀看投影或錄像中的漓江。
2、讀課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較?比較的目的是什么?
3、引導學生找合作伙伴,結成學習小組,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表現大海的“波瀾壯闊”和西湖的“水平如鏡”。
4、讀課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點。
5、引讀自悟,學習這個排比句的寫法。
6、指導學生用聲音的變化讀好“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
第二課時。
一、朗讀第二段,表達自己對桂林的水的特點的感悟。
二、觀賞桂林的山,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學第三自然段,分小組討論解決問題。
(1)伴讀、輪讀或自由讀課文,畫出描寫桂林山的特點的詞句。
(2)再讀課文,想一想這一段與第二段在寫法上有什么相似之處?
(3)學生在小組中觀察自備的圖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顯著的特點?每組推選“優秀小導游”發言。
2、學生匯報學習情況。
(1)請學生上板演桂林山“奇”“秀”“險”這三個特點。
(2)請學生匯報兩段文字在寫法上的相似之處。
3、請學生自由發揮想像,動手畫一畫桂林的山。
4、指導朗讀,體味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看圖,啟發學生把山水聯系起來讀。
(1)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理解“畫卷”“連綿不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等詞句。
2、自讀自悟作者的感受。
4、自主運用多種朗讀開工,讀出蕩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
四、課外搜集寫祖國名勝、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三課時。
一、朗讀、背誦最喜愛的段落。
二、朗讀課文摘抄的文章或段落。
三、自擬題閱讀作業。
例:
1、找近反義詞;
2、劃出一個比喻句,寫出本體、比喻詞、喻體;
3、分層(寫句序),寫出層意;
4、“這樣的水”指的是什么?“這樣的山”指的是什么?
水靜水清水綠。
山奇山秀山險。
舟行碧波畫中游,
對于這類寫景美文,主要還是引導學生多讀,特別是多讀有關句子。
資料提供者:丘艾。
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桂林山水教案范文(18篇)篇十五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通過看圖和理解課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以及課文的語言美,受到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愛美的情趣。
3、學習并領悟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點和運用對比、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注意修辭手法。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1、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受到美的熏陶。
2、圖文并茂,學習領悟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注意修辭的妙用。
3、運用多媒體技術、圖文結合、品詞析句,展開豐富的想象,入情入境的去讀,去體會山水的自然之美。
1、生字詞卡片、不同的課文彩圖、影視彩圖及資料。
2、朗讀錄音。
1、教師:談一談自己都游覽過哪些地方?感受如何?(學生各自暢談)
教師評價小結:從各位同學的談論中得出,我們偉大祖國的風景十分優美。可是,在我國南方有一個游覽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異、園美,它就是桂林。(播放錄音并放映多媒體課件)
2、教師: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游玩一番。(板書課題:桂林山水)“坐好了,開車出發!”(學生做坐車樣子)“各位同學,桂林游覽勝地到了,請下車!讓我們好好游覽一下。
教師引導學生看圖談感受。
a:看啊,景色真美呀!
b:真是山青水秀,優美動人!
c:有山有水,山水輝映,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4、教師肯定學生評價并引導,“桂林到底有多美,不妨親身去體會。”
1、教師指名讀第一句。
學生讀文: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p>
學生:“天下第一”。
2、教師:桂林山水真是天下第一嗎?讓我們乘木舟來欣賞一下。
學生:集體讀第一自然段。
3、思考: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個什么作用?
引導:從人們的話中使我們知道桂林山水總的特點,也就是“甲天下”,因此,在文中起到了總起的作用。
1、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桂林漓江的水。加以情景化語言帶領大家靜聽錄音朗讀,感受水之美。
學生:邊聽邊仔細看圖,觀察漓江水的特點。
2、指名帶感情得度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水有什么特點?從哪兒可以看出?
學生:“靜、清、綠”
讀文:“漓江的水真靜啊,靜的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
3、投影以上片段,體會詞語與句子。(板書:靜、清、綠。)
教師引導學生集體朗讀。注意“真”“啊”的使用,以及“啊”的不同讀法;采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
師:漓江的水真靜啊——
生: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師: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
師:漓江的水真綠啊——
生: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
小結:這段話由感覺、視覺、想象上展示出漓江水“靜”“清”“綠”的三個特點,用“真”“啊”來說明作者的贊美之情,再加上形象的比喻,從色彩和質地上突出漓江水綠得純凈可愛。
4、作者拿什么和漓江水相比?比得目的是什么?
讀文、看圖后回答:拿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和漓江相比;襯托了漓江水奇特的美,與眾不同的美,兼有大海的動和西湖的靜之美。
5集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要求:獨處漓江水的美,讀出對漓江水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1、用多媒體課件,先播放峰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以及桂林的山,以情景化的語言帶領學生聆聽錄音,展開想象。
學生:仔細看課件、聽錄音,以泰山和香山與桂林的山相比,發揮現象,感受桂林山的與眾不同。
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從哪兒可以看出來?
2、獨立作答:“奇、秀、險。”讀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3、投影,引領學生集體朗讀,感受山的特點。(板書:奇、秀、險。)
師:桂林的山真奇啊—————————
生: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
師:桂林的山真秀啊——————————
生:,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
師:桂林的山真險啊——————————
生: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小結: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精妙的用詞、再加上排比和比喻的修辭,使我們一下子體會出桂林山有奇、秀、險的特點,更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山的形美、色美、樣子險,讀起來朗朗上口。
4:作者拿什么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拿峰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襯托了桂林山水的美,兼有泰山的雄偉和香山的秀麗。
5、練習朗讀和背誦第三自然段。
同桌互相練習,注意讀出桂林山的特點和喜愛之情。
1:看書中彩圖,進行朗讀,想像是怎樣一幅景象?
2:放映游客乘竹筏暢游桂林山水的動人畫面,讓學生把山和水聯系起來觀賞,并相機引導。
生答: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p>
3、作者用一句話,真實的反映了我們的感受那就是——————
生答:“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教師板書)
4、小結:作者采用了這句話結尾,既總結了全文,有照應開頭,小船在碧綠的上面上行駛,人仿佛在畫卷中游覽,多美的景色!以此結尾,意蘊無窮。
1: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記,課文先由人們的話,引起對桂林山水的興趣,再從山和水兩方面抓住特點,以優美簡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贊美那奇美無比的景色;最后,又用一句話來寫出感受,也就是以“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來寫的,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無比熱愛之情。
2:在第二、三自然段中,作者運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的手法來寫,使文章更生動形象,景美文更美。
3:檢查字詞的預習。
(1)出示生字卡片:學生認讀,教師糾錯并強調應注意的地方。
(2)根據投影聯系上下文理解詞意。
2、桂林山水
總桂林山水甲天下
分水:靜清綠
山:奇秀險
總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首先是播放錄音,讓學生對整篇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通過播放錄音把他們領入文本;其次是個人讀,讓學生深入文本,與文本對話,從而獲得自身的體驗;此外還有小組讀,男女同學讀等等,讓他們與文本對話,從而能有所思,有所悟,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在深入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我隨機指導,從而使學生在讀中具體感受到桂林山水帶給人們的美。學生通過讀已經充分體會出了作者所要表達的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愛,感受到了祖國山河的美。這時候,我設問:那么作者又是怎樣把這種情感在文字中表現出來的呢?隨后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特別精彩的地方。通過朗讀和交流學生能體會到詞語的優美,如:“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边@一處排比生動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點描繪了出來,結合課文,我相機指導,讓學生仿照寫例句,結合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很好地運用在排比句,既訓練了學生的遣詞造句,又增加了學生的美感意識。我還抓住許多典型的句子進行講解,如“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看見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弊寣W生知道此句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以及運用對比后的表達效果。讓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受到這方面的熏陶,并模仿作者的寫作方法進行小練筆,相信對今后的習作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桂林山水教案范文(18篇)篇十六
本文描繪了桂林山水如詩如畫的美,表現了作者珍惜現在,創造未來的人生理想。
知識與能力
1.品味文章詩意美。
2.領略和鑒賞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態。
3.學習本文嚴密的結構和準確的用詞。
4.理解作者以寫景散文來反映時代側影的努力。
1.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復吟誦中體會文章的詩意美。
3.通過對課文中景色描寫的欣賞提升學生對自然風景的審美能力。
1.領略和鑒賞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態,提升學生對自然風景的審美能力。
2.欣賞祖國山河的優美、懂得珍惜現代的美好生活。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1. 品味文章詩意美。
2,學習本文嚴密的結構和準確的用詞,品鑒文章的詩意美。
1.學習和嘗試運用間接材料:來豐富作品內容表現事物的方法。
2. 理解作者以寫景散文來反映時代側影的努力。
1.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復吟誦中體會文章的詩意美。
3.通過對課文中景色描寫的欣賞提升學生對自然風景的審美能力
(第1課時)
3.講解:接下來就讓我們來學習楊朔的散文《畫山繡水》。板書課題,并引起學生注意。
4.講解:這篇課文的題目是“畫山繡水”,同學們知道這四個字的意思嗎?指出,題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點。
5.等學生回答完后,出示板書:褒貶,攢聚,玲瓏剔透,恍惚,圩子,裊裊,黑黝黝。點名讓兩三位學生注音或解釋。
1.提示: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我們何不一起來朗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導學生帶著感情自由朗讀。
2.巡視課堂,等學生瀆完課文后,提問:大家讀了這篇課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3.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思考。同學們都回答得很好,我們接下來看看作者的寫作思路。課文開頭引用了唐人贊美桂林的詩句,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帶著我們一路欣賞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來,文章過渡相當自然。
4.按照作者的寫作思路,課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給文章劃分層次。
5.巡視課堂,不時給以指導。并提示:游記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蹤來寫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勵學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歸納出:第一部分(第1—3段),總寫桂林山水的特點;第二部分(第4—15段),寫桂林到陽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來歷的種種傳說;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對極美的江山,牢記過去,暢想未來。
7.引導學生明確第二部分的兩個層次。課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這部分是分兩個層次來寫的。讓學生一齊回答,并指出這篇課文結構的嚴密。
8.引導學生對課文語言的體會。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結合課后第二個思考題,體會課文語言特點。
1.這篇課文語言十分優美,讓我們來朗讀課文,比比看誰讀得好。點名讓幾位學生朗讀,每位學生讀l一2段。
2.讀完后作比較評價。然后小結:楊朔散文的語言使用很考究,對景物總是極力描繪,寫得很細致。優美的語言讓文章產生詩一般的意境。
3.引導學生思考課后第一題。
(第2課時)
1.讓學生齊聲朗讀課文,并要求讀出感情。
3.同學們做得很好,大家讀書的時候都非常用心。我們接下來就對其中的一些問題來討論交流。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鼓勵。然后指出:在作者所見到的景色中,也有重點,如水色只寫了不多的幾句,山石重點寫,但是也只挑選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來寫。
3.講解:從材料的選擇上就可以看出,楊朔的散文工于構思。他在動筆寫散文時,“總是要像寫詩那樣,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寫成文章”。請大家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理解。
5.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鼓勵。引導學生思考兩者是怎樣結合起來的。提示:這些故事和傳說,是借船家指點江山敘述出來的,邊欣賞邊聽故事,景與故事兩相比附。
6.指出本文的寫作意圖:作者這樣寫就是要人們在觀賞美麗的自然風景時不要忘記階級壓迫,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2.讓學生交流學習感想。
本課總結
本文是一一一篇描寫桂林山水的優美散文。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領略到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到了_般寫景散文的寫作思路和構思方式。通過反復的誦讀練習,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桂林山水教案范文(18篇)篇十七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獨特的美,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3、了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會仿寫片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老師邀請同學們一起去觀賞桂林山水,領略它獨特的美。請伸出手和我一起板書:11、桂林山水。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
1.課前老師布置了朗讀課文,現在檢查預習情況。找四名同學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其它同學正音。
2.課文第一句話:“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對,就是第一。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秀麗之景堪稱天下第一,此句總領全文。
課文哪個自然段具體描寫桂林的山水呢?(第二三自然段)最后一個自然段總結感受,所以這篇文章的結構就是總-分-總。
三、細讀感悟。
1.我們先來看第二自然段,借助學習提示品讀漓江的水:
圈出漓江水的特點,找找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描寫的,再有感情地讀一讀。
先自學,再群學。
2.學生匯報。漓江的水靜、清、綠。運用了比喻、排比修辭手法(用筆標記)。
3.指導朗讀。a:我們來看這組排比句,把漓江水的特點展現在我們眼前。
誰先來讀一讀第一句?!袄旖乃骒o啊”
看到這么靜的水,作者沒說很靜啊,沒說好靜啊,而是“真靜啊”,讓作者感到十分贊嘆!你能試著讀一讀嗎?(指兩名學生讀前半句)。
靜得怎么樣?它沒有流動嗎?只是流動得緩慢,所以我們讀的時候就要徐緩的柔和的。(指名讀)我們整體來讀這一句。(自讀)你也乘木船蕩漾在漓江這么靜的水上,感覺舒服嗎?帶著這種感覺再讀一遍(自讀)(指名讀)。
b:不但靜,還清,誰來讀這句話。
清到什么程度呢?(指名讀)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連沙石都能看得見,,你不驚訝嗎?帶著這種感覺再讀一讀。(生再讀,指名讀)。
水這么清,說明什么?干凈、無雜質、沒有污染,在驚訝同時又令人感到欣喜,請你再讀表達出這么驚喜。(生再讀,指名讀))。
c:漓江的水又靜又清又(綠)誰再來讀讀表現漓江水綠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無瑕的翡翠,晶瑩剔透,說明漓江的水又純又綠,讓作者感到非常贊嘆。請你再讀一讀。
5.讀到這里,漓江的水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美、迷人。剛才我們根據特點進行朗讀,現在我們帶著這種情感再讀。(自讀這個排比句)。
每句讀時的感受都不同,寫水靜時感覺欣慰;水清是驚喜;水綠時贊嘆。找一名同學配音樂讀,讓我們感受一下,誰來試試?好美啊!想不想都來試試?增加難度了,背誦讀,背不下來的同學可以看書。(配樂背誦讀)。
各種景物都有它獨特的美。運用這種對比寫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點――靜、清、綠。(同學們在旁邊標記,對比)。
7.我們一起回顧剛才品漓江水美的方法:先概括特點,找修辭手法,讀出感情。
8.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寫法和第二自然段相同,我們學以致用來品桂林的山。
圈出漓江水的特點,找找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描寫的,再有感情地讀一讀。
9.學生匯報:桂林山的特點:奇秀險,修辭手法:對比、排比、比喻。
指導朗讀:(哪句讀得不好讀哪句)。
9.這樣美的山,這樣美的水,山水相依,缺一不可,所以……(指名讀)。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山與水交相輝映,作者借景抒情,處處充滿了對桂林山水的贊美之情。讀到這里,我們也會發出一聲贊嘆:“桂林山水甲天下”。課文前后都引用詩句,使文章渾然一體,給人以美的享受。同學們在旁邊標記:引用。
四、拓展。
1.在寫景文章中,這篇課文堪稱典范,我們回顧一下,它的寫作結構是:總分總,抓住景物特點,運用排比、引用、比喻等修辭手法,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熱愛的情感。
我們也可以仿照這種方法學寫身邊的美景。我們金恒基的校園環境就很獨特,說說我們的校園有哪些特點呢?(寬敞、美麗、干凈)圍繞校園特點寫一段話,運用兩種以上的修辭手法進行描寫,表達你對校園的喜愛之情。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桂林山水的教學設計桂林山水教案范文(18篇)篇十八
1.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觀察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愛美的情趣。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及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培養學習的自學能力。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有著數不清的美景勝境。既有令世人稱奇的人文景觀,也有風光秀美的自然景色。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如詩如畫的《桂林山水》?!?/p>
圍繞文章的中心“桂林山水甲天下”。啟發、引導學生學習漓江水的特點是什么?課文是怎樣具體描寫的?等問題,層層深入組織教學。
1、漓江水的特點是什么?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找這一段共寫了幾句話?哪一句寫了漓江水的特點?(找學生讀一讀)寫出了漓江水幾個突出的特點?分別用一個字概括各是什么?然后交流自讀情況,了解漓江水“靜、清、綠”這三個特點。
2、在歸納出漓江水的三個特點的基礎上,逐一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是怎樣具體形象地描寫漓江水這三個特點的。
通過相應圖片,給學生以直觀印象,加深課文理解。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漓江水的特點的句子,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漓江水“靜、清、綠”這三個特點。
3、齊讀第二段的第一句,讓學生體會作者在第二段的開頭不直接寫漓江水的特點,卻寫“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明確寫法:通過對比,強調漓江的水有它獨特的美。
教師在領學第二段的基礎上,讓學生按照學習第二段的方法,帶著下面幾個問題以小組為單位自學第三段。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具體描寫這些特點的?
2.第一句在第三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3.體會桂林山的特點,并有感情地朗讀出來。每組推選一個代表讀。
,并在此基礎上齊讀最后一段,了解作者的感受。最后教師配樂,指名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全文,進一步了解本文的結構,及相關知識點。
1.把描寫漓江水的特點和桂林山的特點的句子摘抄到讀書筆記本上。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水:靜 清 綠
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奇 秀 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