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是指教師根據學科要求和學生特點,制定的一種有針對性的教學安排。研究不同學科的教學計劃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傷仲永課文教學設計(優秀15篇)篇一
知識:學習并掌握常見文言詞的意思。
能力:能夠順暢朗讀課文,提高準確翻譯課文的能力。
德育: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多媒體電腦、投影。
1、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解決生字詞。
一、課文導入,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成為順應時代發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變成一個庸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板書課題)。
出示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世稱王荊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學過他的詩,誰能背誦一首)。
文題含義:傷:哀傷,嘆惜。為仲永的遭遇而感傷、惋惜。王安石為什么要對方仲永哀傷、嘆惜呢?同學們認真學習了課文自然就會明白。
二、出示學習目標(學生看一分鐘)。
1、讀熟課文,讀準字音,讀準文言語句的停頓。
2、積累文言詞匯,在理解的基礎上翻譯課文。
3、領會文中蘊含的道理。
三、初讀課文。
(一)出示初讀要求:(三分鐘后比比誰讀得熟讀得好)。
1、根據注釋,讀準字音。
2、注意讀準句中的停頓。
3、反復朗讀,把課文讀熟練。
(二)指名讀,根據情況板書糾正重點字的讀音。
隸:謁:扳:稱:泯:
四、二讀課文,譯講課文。
(一)出示自學指導(一)。
結合注釋翻譯課文,八分鐘后分小組比賽試譯課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號等專用名詞,不用翻譯。
2、按照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適當調整語序。
3、把省略的內容補譯出來,使譯文通順準確。
(難理解的字詞、句子可請教小組的其他同學,小組解決不了,可以記下來全班討論)。
(二)學生自由譯講課文,討論難理解的詞句,教師巡視、指導。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投影出示課下注釋沒有的重點字詞。
c、重點句子翻譯。
還自揚州:〔自揚州還,從揚州回來。〕。
得為眾人而已耶?〔反問句。恐怕他連普通人還不如吧?〕。
(三)提出難以翻譯的字詞或句子討論。
(四)小組展示翻譯,一組推薦一人譯講一段,其他成員進行補充、評價。教師根據情況就翻譯不準確的句子進行點撥。
五、三讀課文,理解內容。
(一)出示自學指導(二)。
結合課文內容思考: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組討論交流,三分鐘后回答。
(二)學生自學討論,教師巡視。
(三)討論上述問題。
1、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泯然眾人矣”。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從作者最后一段的議論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時機,努力學習。
六、齊讀全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七、當堂訓練。
(一)解釋字詞。
(二)翻譯重點句子。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3、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4、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
(三)以“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提示:1、可選擇不同的角度(方仲永、方父、邑人)。
2、自由準備兩分鐘。
3、語言要簡練、聲音要洪亮。
傷仲永課文教學設計(優秀15篇)篇二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4、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能明白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5、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1、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體會揣摩語言的簡潔、洗煉。
3、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學時間:二課時。
傷仲永課文教學設計(優秀15篇)篇三
知識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掌握它們的音、形、義;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3、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掌握課文結構;
4、思讀課文,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講明的道理。
能力目標:
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課下注釋,能自己釋義、翻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讓學生明白成才與后天努力學習之間的關系,培養勤奮好學的習慣。
1、重點:朗讀背誦這篇文言文,積累文言詞語,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講明的道理。
朗讀——理解——討論
多媒體課件
1、多媒體課件展示《古希臘演說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引出課題。
2、出示課題,明確課題中的“傷”的含義,“傷”——“為……哀傷”或“感傷、嘆惜”
3、課件展示:走近王安石(作者簡介)
4、老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準字音,聽清節奏。
5、課件展示重要字詞,讓學生認讀,并抄寫。
6、課件展示幾個重點句子的節奏劃分,老師強調并讓學生反復讀。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在熟讀的基礎上把握句讀,整體感知內容。
7、檢查朗讀情況,糾錯、評價,再分組讀、齊讀課文。
8、課件展示課文內容(無標點),分組抽學生代表來讀,小組之間互相評判。
9、要求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口譯課文,遇到譯不通的地方,可以請同學幫助,也可以請老師幫助。之后老師檢查最后一段的翻譯情況。
10、課件展示練習題,檢查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情況。
11、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幾個問題,理清本文的結構:
(1)依據表達方式,如何把課文分成兩大部分?
(2)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的議論說明了什么道理?
以上問題,讓學生討論回答,在回答的同時,課件分步展示如下內容:
仲永變化的——(生五年)指物作詩立就
第一個階段
敘仲永變化的——(十二三)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二個階段
仲永變化的——(又七年)泯然眾人
第三個階段
議: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
才的重要作用。
12、議一議,說一說:
(1)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2)說說你所知道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學的故事。
13、課件展示幾句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學故事舉例。
14、作業:熟背課文。
15、結束這節課。
傷仲永課文教學設計(優秀15篇)篇四
這篇文章敘事部分淺顯易懂,學生閱讀起來不會感到大的困難,可引導學生自己讀懂。議論部分稍難,要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方仲永會有這樣的轉變,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哪些教訓。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時,只節選了前兩段,沒有第三段的議論。雖然沒有這一段的議論,學生讀后也會有所領悟,但可能體會要膚淺些。因為作者不僅就事情本身加以評說,而且還引發開去,說明賢人不受后天的教育如此,何況像我們大多數人那樣的普通人呢?這其實也就是在告誡我們要重視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可以讓學生就方仲永這個故事本身談自己的想法,只要談得合情合理就可以。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稍稍、賓客、環謁、泯然”等,掌握它們的讀音、詞義。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識,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
3、雖然本課沒有要求背誦,但仍要重視誦讀。課文一定要熟讀,最好能背下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觀。
4、生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5、要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學習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6、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7、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歲能詩,但到二十歲卻“泯然眾人”這一變化的原因。通過學習本文,引導學生認識人的知識才能并非一成不變,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決定作用這一道理。
1、討論法:
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通過生生互動,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勵他們大膽發表意見,傾聽他人看法,學會思考,學會傾聽,學會與人交流。
2、競賽法:
適合年齡特點,在競賽中激發他們的趕超意識。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仁宗慶歷進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強化統治力量,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政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
傷仲永課文教學設計(優秀15篇)篇五
了解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文章能力;。
引導分析人物最終變成常人的思考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意識到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匯;正確、流利地朗讀文章。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分析人物最終變成常人的原因以及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方法:三段九環節教學法、整體感知法、自主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一、準備階段。
1、身心準備。以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為話題,展開交流討論。
2、導入課題,板書課題。
3、知識準備。
二、導學階段。
(一)自讀文章、整體感知。
1、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2、重點字音提示(ppt2):隸、邑、扳、謁、泯然。
3、師生交流。
4、齊讀。
(二)、默讀文章、自主翻譯。
1、要求:默讀文章1-2自然段、結合課文注釋、自主翻譯。
2、師生交流(教師翻譯第一段,故意翻譯錯誤幾個古今異義詞,學生糾錯)。
3、重點字義提示(ppt3):隸、嘗、異、自是、立就、文理、環謁。
(三)、再讀課文、合作探究。
1、仲永的變化歷經幾個階段?從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2、“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3、師生交流、雙邊對話、板書。
三、應用評價階段。
1、你從仲永的變化得到什么啟示?有什么看法?
(完善板書,完成情感目標)。
2、拓展延伸:評價學生的看法;引入教師的看法;延伸名人的詩文。
嘆仲永。
仲永平庸因自我,父圖其利再銷磨。
當年神采引**,如今思緒無奈何。
觀古知今恒心變,讀書養志毅力多。
人生哪來輕易事?唯勤唯實永拼搏。-20xx.4.27。
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3、作業布置:
預習文章第三段,看看作者王安石的看法。
課下搜集“江郎才盡”的故事,對比閱讀。
背誦全文。
傷仲永。
第一步。
神童-----凡人------眾人。
個人家庭。
說明:以“天字”為雛形,引出線索、階段、原因(天,本義人的智慧、天資)。
傷仲永。
神童凡人眾人。
荒廢利益。
傷仲永課文教學設計(優秀15篇)篇六
問題來自學生,答案也來自學生,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誰答案更準確(要是以前教師可能經常尋找一個比較“準確”的答案拋出了),而在于在這樣活動的過程中同學的思維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這事又使我想到,一篇課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學都懂,或沒什么大問題了。這次高拓同學提出了這個問題,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它超出了我教學設計的范圍,說明同學的思維有時是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范圍的。它讓我深感到,一個責任心強的教師、應善于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及時給予鼓勵、引導。請隨時提供給同學暢所欲問、暢所欲答,盡其所未盡,知其所未知的學習空間吧!要知道,超常的思維更能有超常的創造,“節外生枝”花更艷!
文檔為doc格式。
傷仲永課文教學設計(優秀15篇)篇七
了解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文章能力;。
引導分析人物最終變成常人的思考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意識到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匯;正確、流利地朗讀文章。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分析人物最終變成常人的原因以及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方法:三段九環節教學法、整體感知法、自主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流程預設:
一、準備階段。
1、身心準備。以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為話題,展開交流討論。
2、導入課題,板書課題。
3、知識準備。
二、導學階段。
(一)自讀文章、整體感知。
1、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2、重點字音提示(ppt2):隸、邑、扳、謁、泯然。
3、師生交流。
4、齊讀。
(二)、默讀文章、自主翻譯。
1、要求:默讀文章1-2自然段、結合課文注釋、自主翻譯。
2、師生交流(教師翻譯第一段,故意翻譯錯誤幾個古今異義詞,學生糾錯)。
3、重點字義提示(ppt3):隸、嘗、異、自是、立就、文理、環謁。
(三)、再讀課文、合作探究。
1、仲永的變化歷經幾個階段?從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2、“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3、師生交流、雙邊對話、板書。
三、應用評價階段。
1、你從仲永的變化得到什么啟示?有什么看法?
(完善板書,完成情感目標)。
2、拓展延伸:評價學生的看法;引入教師的看法;延伸名人的詩文。
嘆仲永。
仲永平庸因自我,父圖其利再銷磨。
當年神采引**,如今思緒無奈何。
觀古知今恒心變,讀書養志毅力多。
人生哪來輕易事?唯勤唯實永拼搏。-20xx.4.27。
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3、作業布置:
預習文章第三段,看看作者王安石的看法。
課下搜集“江郎才盡”的故事,對比閱讀。
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傷仲永。
第一步。
神童-----凡人------眾人。
個人家庭。
說明:以“天字”為雛形,引出線索、階段、原因(天,本義人的智慧、天資)。
傷仲永。
神童凡人眾人。
荒廢利益。
傷仲永課文教學設計(優秀15篇)篇八
1.掌握文學常識,及相關文言實詞的含義。
2.了解文言虛詞“之”“于”的用法以及詞類活用情況;。
3.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4.使學生認識到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對發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從而端正學習態度。
二、重點、難點。
1.文言實詞的讀音及含義,訓練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2、使學生認識到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對發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1、故事導入。
2、作者介紹,你對王安石的了解有多少?(交流反饋,補充,板書)。
3、課題探究:我們先來看看課文的題目,“傷”是什么意思?(哀傷、哀憐)課題“傷仲永”又該怎樣理解呢?(為仲永而哀傷)那么作者為什么要為仲永而哀傷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的經歷。
(二)字詞學習。
1、出示字詞,包括讀音和解釋。
2、自由朗讀,解決字詞,要求會人會讀會寫。
3、交流反饋。
(三)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請同學們聽老師把課文讀一讀,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為仲永而哀傷?)。
(那么在仲永身上究竟發生了什么,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課文。)。
(1)出示板書,注明仲永三個階段的年齡。
(2)請同學們找出仲永在每個時期的特點。
3、反饋交流。
仲永生五年:“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十二三矣:“不能稱前時之聞”
又七年:“泯然眾人矣”
(四)交流探究。
1、作者認為仲永淪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用課文中的原話回答。
(王安石認為他成為普通人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也”。)。
(才能的形成需要通過后天的教育和學習,即使天賦很高的人,也需要接受教育和學習,否則就會變的和常人一樣)。
(五)拓展延伸。
2、交流。
(六)小結。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加百分之一的靈感”,大科學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這么說,那么,我們呢?我們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拋掉“我聰明,慢慢來”,“我不學也行”等說法吧,珍惜現在的學習時光,學習環境,努力學習!
(七)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與作業。
附:
字詞:
之
忽啼求之:
借旁近與之:
余聞之也久:
不能稱前時之聞:
傳一鄉秀才觀之:
邑人奇之:
于
環謁于邑人:
于舅家見之:
賢于材人遠矣:
受于人者不至: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利其然:
傷仲永:
故事導入:
有這么一個故事。
有人得到一顆非常珍貴的種子。這顆種子種下以后,會開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會結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幾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為它已枝粗葉茂,開花結果了,紛紛前來向他要這顆果樹的種子,誰知道,他連那顆種子都還沒有種下去呢。
“你為什么不種下去呢?”朋友們詫異了。“我怕種下去會曬死。”那人回答說。
“可以早晚澆點水嘛。”
“我怕澆水會把它泡爛。”
“那可以開溝排水呀!”朋友們指點著。
“啊,這么珍貴的種子,不怕被飛鳥啄掉嗎?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請大家都想想說說:這顆種子的結局怎樣?
種子干癟了,死了,再也不能開世上最美的花,結世上最甜的果。
沒了大地的營養,沒了風雨的磨煉,少了后天的培養,種子再好也不可能體現它的價值。
種子如此,那先天聰明優秀的人呢?不經過后天的努力學習,他(她)會怎樣?讓我們來看方仲永吧,聽聽他的故事。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傷仲永》。
傷仲永課文教學設計(優秀15篇)篇九
……)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還有很多,你們還能舉一些例子嗎?(大家紛紛發言,如稱象的曹沖、砸缸的司馬光、讓梨的孔融、《鵝》的作者駱賓王……)這些天資聰明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學習,會出現什么后果呢?(同學們都惘然)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這樣的故事。(板書:傷仲永)。
二、介紹作者。
上節課老師布置讓大家課下搜集有關王安石的介紹,下面我來找學生說一說。(學生紛紛舉手,談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師最后總結: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江西臨川人,字介甫,晚號半山,慶歷進士,世稱荊公,死后謚號文,故后人又稱他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生標注生字詞。
2、小組合作再讀課文,要求能復述課文中的故事。
3、學生自主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逐句翻譯課文,師適當指導,指出并出示重點文言詞語的含義。
四、合作探究。
1、速讀課文思考:。
童年時期:天資聰明“忽”“即”“立”
少年時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青年時期:已經和平常人一樣。“泯然眾人矣”?
2、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體現這個道理?(引導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為什么詳寫方仲永才情初露時的的情景?
(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是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賦,與后來的“泯然眾人”形成反差,從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通過我們上述分析,你認為作者對方仲永的態度和情感如何?
(明確:“傷”。寫可傷之事,說何以可傷之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矣”的惋惜之情,對“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態度鮮明。)。
五、體驗反思。
活動一:辯論。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
反方:天資聰穎是成才的關鍵。
(學生通過辯論明確“受于天”與“受于人”的關系,深入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
六、教師小結,情感激勵。
論遇到多少坎坷,最終于你的永遠是希望!愛拼才會贏!”
(多媒體播放歌曲《愛拼才會贏》片段,余音中結束本課。)。
七、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悲劇給了你什么啟示?形成文字寫下來。
八、教學反思:。
《傷仲永》是一篇借事說理的文言文。文章以方仲永天資過人到泯然眾人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言簡意深、說理嚴謹,怎樣使學生讀懂并喜歡這篇課文。我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激情導入,讓學生想學。
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上好這堂課的關鍵。我由學生喜歡的話題——神童、天才導入。因為大多數學生會認為神童、天才都會大有作為,反而會對不成大器者表示疑惑,借著學生的思維,自然導入本課,也給學生一個大大的警示,后天不努力就會一事無成。
(二)、學習文言詞語,疏通文意。
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我要求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并將故事復述出來,接下來,學生討論解決疑難問題直到能疏通文意,這一環節主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學習探究,理解言語文意。
為了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涵,我設計如下的思考題:
(1)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文中哪些詞或句子可表現出來?
(2)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體現這個道理?(引導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為什么詳寫方仲永才情初露時的的情景?
(5)、通過我們上述分析,你認為作者對方仲永的態度和情感如何?
(學生閱讀思考回答,教師引導學生,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方仲永才能變化的原因,并從中汲取教訓。經過學生的探究、思考,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才是讀懂課文。)。
(四)、成功之處。
文檔為doc格式。
傷仲永課文教學設計(優秀15篇)篇十
教學目標:
知識:學習并掌握常見文言詞的意思。
能力:能夠順暢朗讀課文,提高準確翻譯課文的能力。
德育: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多媒體電腦、投影。
教學準備階段:1、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解決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成為順應時代發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變成一個庸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板書課題)。
出示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世稱王荊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學過他的詩,誰能背誦一首)。
文題含義:傷:哀傷,嘆惜。為仲永的遭遇而感傷、惋惜。王安石為什么要對方仲永哀傷、嘆惜呢?同學們認真學習了課文自然就會明白。
二、出示學習目標(學生看一分鐘)。
1、讀熟課文,讀準字音,讀準文言語句的停頓。
[4][5][6][7]。
傷仲永課文教學設計(優秀15篇)篇十一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根據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能明白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4、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1、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體會揣摩語言的簡潔、洗煉。
3、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激趣。
什么是神童?你能舉幾個古今中外的神童的例子嗎?
馬來西亞華裔神童張世明,12歲從初中跳到美國大學一年級,15歲攻讀博士,博士畢業后,由于沒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壓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終英年早逝。
我國神童寧鉑,兩歲半能背誦幾十首詩詞,4歲時學會了400多漢字,13歲就進入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成為大學生。然而卻無法和社會、他人溝通,屢次單獨出走,最終丟掉大學講師職位,出家為僧。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歲時就掌握了1000多個漢字,
4歲念書,13歲考上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上中科院碩博連讀研。
究生。然而,他卻中途肆業回家。他退學的原因很簡單:自己無法一。
個人去面對社會。
看著神童們的這些悲劇,我不禁想問自己,到底是誰造就了神童。
的悲劇,到底這悲劇帶給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二、自主學習。
(一)了解作者。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晚號半山,江西臨川人,世稱臨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
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
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罷相。晚年封為。
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韓愈柳宗元。
蘇洵蘇軾。
蘇轍歐陽修。
曾鞏。
(二)題解。
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傷”是哀傷,痛惜的意。
思.表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哀傷,惋惜之情。
王安石。
(三)朗讀課文。
做到:準確、流利。注意課下注釋。
(四)譯讀課文。
根據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譯懂全文,記下疑難。
三、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中的問題。
四、展示點評。
五、鞏固提升。
見幻燈片最后“當堂檢測”
第二課時。
一、導入激趣。
回顧基礎知識導入。
二、自主學習。
默讀課文并思考:。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有見有聞,有詳有。
略,這樣安排用意何在?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幼年時天資過人,有作。
詩才能;聞。
“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十二三歲時才能衰。
退,大不如前;見。
“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又七年后完全變成平庸之人。聞。
本文敘事采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第一段是“聞”,第二段是先“見”
后“聞”。這種見聞錄的方式給人以真切真實之感。
本文為什么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一是說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與后文“泯然眾人矣”形。
成強烈對比。
二是點明“泯然眾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了后天教育對。
成才的重要性。
3、歸納本文主題。
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
1、本文題目為“傷仲永”,“傷”的具體內涵有哪些?
一因仲永的悲劇而“傷”,幼時天資過人最終卻“泯然眾人”;
二“傷”社會上如仲永之父貪財短視的可悲之輩;
三“傷”邑人聞聽盛名趨之若鶩的不良心態,這也正是文中感慨。
“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遠意味。
2、第一段為什么特別交代方仲永“世隸耕”?
“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
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
看的?
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
邑人”。其父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
從道理上來說,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
的教育。
4、“受之天”與“受之人”哪一個重要?
作者所說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資;“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后者更為重要,即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
成才是至關重要的,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5、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愚昧無知的句子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6、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因素是三個字:不使學。
四、展示點評。
五、鞏固提升。
1、什么是天才?怎樣成為天才?請搜集關于天才的名言。
(1)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魯。
迅
(2)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
——華羅庚。
(3)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華羅庚。
(4)天才就是長期勞動的結果。——牛頓。
(5)天才是指異乎尋常的忍耐者而言。——列夫·托爾斯泰。
(6)非常的單純,非常的明確——這是天才的智慧的最可驚人的品。
質。——車爾尼雪夫斯基。
(7)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巴爾扎克。
(8)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愛因斯坦。
2、自寫格言比賽:
天才就是——(請你續寫)。
(1)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勁。
(2)天才就是入謎。
(3)天才就是長久的忍耐……。
3、自由發言:
—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1)人們的智力發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它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學習。
(2)僅有后天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自身的努力。
(3)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賦,有后天教育,有主觀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傷仲永課文教學設計(優秀15篇)篇十二
2、學科:語文。
3、課時:1。
4、學生課前準備:
1)查閱資料,了解王安石這個人物。
2)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3)利用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本課是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篇課文,這是一篇借事說理的文言文,,學習本課需要完成以下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及用法,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2)理解課文內容,能復述文中的故事。
3)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學習的重要性,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
【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傷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是這一冊的第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安排的是以“成長”為主題的文章,通過了解課文中人物的成長歷程,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成掌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與敗。
《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作者由方仲永的故事引發議論,說明“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學習有關”這一道理,使學生認識到勤奮學習的重要性。
2、課文解讀。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的成長故事;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本文的語言十分精當,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學情分析】。
作為初一學生來講,學習古文還是比較吃力的,因為他們接觸的古文篇目不多,
對古文僅僅有點初步的認識,這就要求我們仔細引導學生,在認真領悟課文意思的基礎上做主題等方面的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及用法,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2、理解課文內容,能復述文中的故事。
3、通過朗讀課文,領悟蘊涵道理,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過程與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作者對人才毀滅所做的挽歌,體味作者對家庭和社會的不良風氣對人才的摧殘。
2、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學習的重要性,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課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內容,領悟蘊涵道理;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縱向對比的寫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學法。
【教學思路】激情導入―整體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課堂小結。
【教學過程】。
傷仲永課文教學設計(優秀15篇)篇十三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掌握它們的音、形、義;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3、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掌握課文結構;
4、思讀課文,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講明的道理。
能力目標:
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課下注釋,能自己釋義、翻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讓學生明白成才與后天努力學習之間的關系,培養勤奮好學的習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朗讀背誦這篇文言文,積累文言詞語,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講明的道理。
三、教學方法:
朗讀——理解——討論。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1、多媒體課件展示《古希臘演說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引出課題。
2、出示課題,明確課題中的“傷”的含義,“傷”——“為……哀傷”或“感傷、嘆惜”
3、課件展示:走近王安石(作者簡介)。
4、老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準字音,聽清節奏。
5、課件展示重要字詞,讓學生認讀,并抄寫。
6、課件展示幾個重點句子的節奏劃分,老師強調并讓學生反復讀。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在熟讀的基礎上把握句讀,整體感知內容。
7、檢查朗讀情況,糾錯、評價,再分組讀、齊讀課文。
8、課件展示課文內容(無標點),分組抽學生代表來讀,小組之間互相評判。
9、要求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口譯課文,遇到譯不通的地方,可以請同學幫助,也可以請老師幫助。之后老師檢查最后一段的翻譯情況。
10、課件展示練習題,檢查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情況。
11、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幾個問題,理清本文的結構:
(1)依據表達方式,如何把課文分成兩大部分?
(2)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的議論說明了什么道理?
以上問題,讓學生討論回答,在回答的同時,課件分步展示如下內容:
仲永變化的——(生五年)指物作詩立就。
第一個階段。
敘仲永變化的——(十二三)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二個階段。
仲永變化的——(又七年)泯然眾人。
第三個階段。
議: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
才的重要作用。
12、議一議,說一說:
(1)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2)說說你所知道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學的故事。
13、課件展示幾句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學故事舉例。
14、作業:熟背課文。
15、結束這節課。
傷仲永課文教學設計(優秀15篇)篇十四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
3.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4.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
(l)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
(3)翻譯全文。
難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2)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朗讀課文,,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本文選用《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害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題解:
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傷”是哀傷,良傳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哀傷,惋惜之情。
1·朗讀課文。
2.請學生翻譯課文。(可一人一句,要講清重點詞語)。
補充課文注釋:
“世隸耕”隸:屬于。
“未嘗識書具”嘗:曾經。
“父異焉”焉:語氣代詞,代這件事。
“即書詩四句”書:動詞,寫。
“并自為其名”自:自己。為:動詞,題上。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自:從。是:這。就:完成。
“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以賓客之禮相待。
“或以錢幣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動員的以動用法,以……為利。然:這樣。
“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還自揚州”:從揚州回家。
“賢手材人遠矣”賢:比……好,優秀。
“卒之為眾人”卒:最終。
“且為眾人”且:況且。
“固眾人”固:本來。
“得為眾人而已耶?”反問句。恐怕他連普通人還不如罷了。
3.提問:訪歸納文章的投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段:寫方仲永才華初露時的情形。
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終于成為普通人。
第三段:議論雖有先天的聰明,但后天的學習更重要。
4.提問:文章第一段介紹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嘗識書具”的。
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襯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資。一個沒有家學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見其大資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學”的原因。
5.提問: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有兩層,試歸納層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層:寫仲永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
第二層:寫其父貪利而“不使學”的錯誤作法。
6提問: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終成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討論并歸納:原因是其父負其利不使學。
7.提問:第三段議論寫作者的觀點。清簡要說說作者的觀點是什么?討論并歸納: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8.提問:請把本文與《孫權勸學》相比較,說說你的人才觀。討論并歸納: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而像目蒙這樣大字不識幾個的武將,通過學習,也具有了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前兩段敘事,最后一段議論。敘事部分詳寫方仲永幼年才能出眾的情形,而略寫此后的情況,先仰后場,對比鮮明,表達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說理,提出作者的見解,畫龍點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1.課后練習一、二、三。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解釋了列加點的豐。
a世隸耕。
b.未嘗識書具()。
c.即書詩四句()。
d.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e.或以錢幣乞之()()。
f從先人還家()。
g賢于材人遠矣()。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b.借旁近與之()。
c.邑人奇之()d.或以錢幣丐之()。
(三)翻譯下列文有句子。
1.稍稍賓客其父。
2.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附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給全鄉的秀才看了。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的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傷仲永課文教學設計(優秀15篇)篇十五
課題:(第一單元第5課)傷仲永。
所在年級:七年級下冊。
以下為正文:
教材分析:本課在初中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五課。這個單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長為主題的課文。本文通過講述由“神童”變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簡介《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講述了方仲永由一個“神童”變化成一個普通人的經歷,然后由此引發議論,表達了對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學本文,要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方仲永會有這樣的轉變?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哪些教訓?可以讓學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談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備課反思: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時,只節選了前兩段,沒有第三段的議論,學后也會有所領悟,但可能體會要膚淺。加上本段,學生學習有難度,但結合學生的成長教育極有意義。
學情分析:學生正處在成長階段,與方仲永年齡相仿,是進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學生喜歡學習古文,尤其對情節有趣的文章更感興趣。教學中注意調動積極性、激發學習熱情并給予學法指導。
教學/學習目標極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第二部分第十二條中規定: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學習目標:
知識:學習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
能力:能夠順暢朗讀課文,提高準確翻譯課文的能力。
德育: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采用“三步入境法”。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內容和活動過程:
教學準備階段:1、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解決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