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象征著新的開始和團聚。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節總結范文,希望可以給大家提供一種書寫春節總結的思路。
最新云南的春節(優質12篇)篇一
去云南旅游穿什么樣鞋子是一門學問,因為云南的地形比較復雜,平坦的石板路、凹凸不平的石子路、崎嶇的山坡小道、積雪的山路……所以來云南旅游穿鞋子是非常需要注意的。建議驢友們準備:登山鞋或旅游鞋,鞋子的舒適的和防滑性一定要好,這樣行走會比較省力,也不容易傷到腳。在購買時要注意,腳尖和腳后跟的強度要適中,應有防滑條紋;試穿時,腳尖最好能自由活動。長時間的步行會使腳部腫脹,所以出游的鞋一定要比平時穿的鞋子稍大一些,最好是已經穿開的鞋子。
除此之外,驢友們可以多帶一雙漂亮、時尚又舒適的鞋子,無論是拍照,或者逛古城都可以美美地。其他的帽子、手套等可以選擇較薄的類型。
溫馨貼士:
3.對于高原反應,不用太過擔心,提前做好預防,適應期一般在一個星期內,到達后聽從領隊安排。
最新云南的春節(優質12篇)篇二
對于云南省來說,春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春節不僅僅是漢族人的節日,同時也是每一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云南省內的各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習俗和慶祝方式,因此,云南民族春節也被譽為“最民俗”的春節。
第二段:回顧春節期間的活動及體驗。
在這個春節期間,我有機會參與了許多云南民族春節的慶祝活動,感受到了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我去了昆明市翠湖廣場觀看了大型的花燈展覽,看到了精美瑰麗的花燈和龍舞表演;我也去了石林縣的彝族村寨,參加了傳統的抽繭活動,聽到了優美動聽的山歌;此外還去了紅河州的哈尼族村寨,觀看了滿山遍野的花山節和壯觀的打鳥賽。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云南民族春節的魅力所在。與漢族春節不同的是,云南民族春節顯得更加多彩多姿,更具有民族風情。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習俗和儀式,例如彝族的抽繭、哈尼族的打鳥和布依族的踩青。每一個節日都充滿了歡聲笑語和熱烈氣氛。通過這些活動,我們感受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
云南民族春節是一個展示少數民族文化的舞臺,也是凝聚少數民族精神和團結意識的時刻。這一節日不僅帶給了少數民族人民歡樂與祝福,更增強了他們的自尊心和認同感。同時,云南民族春節還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前來,使得更多的人們能夠感受到云南的風土人情和多元文化氛圍,也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在云南民族春節這個民族文化盛宴中,我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獨特的多元氛圍,讓我更加喜歡這片草地、這個民族。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但他們卻同樣珍視這個節日和文化活動的重要性。我們不應該停留在表面上,而更應該深入了解他們,更加致力于傳承和保護這種多元文化的傳統。
最新云南的春節(優質12篇)篇三
云南過年時與漢族一樣,只是習俗因為地區風俗有所改變,那么云南春節習俗有什么呢?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歡迎大家閱讀。
戶對青山六畜旺,門含田疇五谷增;豐衣足食家和順,國泰民安享太平”這樣的民歌。貼好大門的“歌聯”,接著貼堂屋門、樓門、房門、廚房門,再貼犁、耙、鞍等生產工具,最后貼花草樹木……“歌聯”貼到什么東西上面,就以那種東西為“主題”,唱首聯歌“表達”聯意“.如貼在竹枝上的是一副鞭炮的剪紙,人們唱的”聯歌“是”竹報平安值千金,清白傳家振家聲;東風得意花千里,紅日高照萬木春。“這種剪紙、唱歌融為一體的”歌聯“,堪稱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納西族介紹。
納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創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東巴象形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東巴象形文字,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被中外學者譽為”納西族古代的百科全書“.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納西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手工業也有發展,”麗江馬“聞名全國。現已有機修、采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企業。金沙江兩岸出產多種藥材和特產。
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
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后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農歷)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1920xx年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傳承著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
最新云南的春節(優質12篇)篇四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連接家人、傳承文化的重要節點。”而在云南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春節更是不同民族、不同風俗、不同習慣的交融,形成了別樣的過年方式。
春節在云南是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相互融合的體現。在白族、哈尼族、傣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他們按照自己的習俗度過春節。比如,白族人在春節期間會進行“三祭”儀式,祭祀家祖、山神和田神,祈求豐收,同時還會舉辦舞龍、舞獅表演。哈尼族人則會燒天燈、點七星燈,讓燈火照亮整個山村。而傣族人則會舉辦大型潑水節活動,向世人展示傳統文化和熱情好客的民族風情。
云南漢族地區的春節,與其他地區并無太多差異,年夜飯、春聯、桃符、走親訪友、送紅包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是,云南漢族地區又因為自己獨特的地理和歷史背景,春節習俗與其他地區又有所不同。比如在昆明,每年春節期間,就會舉辦“廟會”活動,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賞民俗表演、品嘗各地美食。在文山的黎陽古城,每年春節還會舉行花燈展覽、水燈展覽、打扮花馬等民俗活動。
第四段:春節中的美食。
在云南,春節重要的一項活動就是吃年夜飯。根據地域和民族不同,年夜飯的食材和做法也各自有所不同。比如在昆明和紅河,年夜飯中蘸醬雞和燒羊肉是必不可少的兩道菜。而在麗江,年夜飯中的麻辣火鍋和三文魚更是深受當地人喜愛。另外,在各個民族的春節中,還有許多別樣的美食,如哈尼酸茶、白族火塘魚、傣族酸湯魚等,讓人垂涎欲滴。
第五段:結語。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云南各族人民的歡慶之日。在這個節日里,人們不僅能夠增強家庭情感和社會聯系,更能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春節也是各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機會,讓人們在歡慶中不斷發現新的感動和驚喜。我們期待著每一年的春節到來,共同見證云南這片獨特的多民族文化盛宴。
最新云南的春節(優質12篇)篇五
套用網絡流行語,是“壓力山大”的一年后。而且整年沒有休假,身心疲累,感覺需要徹底放松自己,調整狀態,以待來年更好的沖刺。趁著春節假期,帶著孩子,去云南旅游,感受山與水的壯闊和寧靜。
春節去云南旅游好嗎,云南最好別是春節期間去,一是漲價的厲害,機票比平時至少貴1倍,房價是平時價格的3-4倍,吃飯很多地方會關門放假,當地的交通也很沒準,初一初二基本沒車,只能包車,包車的價格大概也要貴1倍。到云南,基本都是先到昆明,不論麗江、版納似乎直飛比較少,需要從昆明轉機。
不同的景區,氣候可能完全不同。比如昆明四季如春,沒有寒暑的痛苦。全年溫差雖然很是接近,但白天的`溫差還是很大的。通常在昆明,冬季的日溫差可達12-20℃,這個季節去昆明只要帶上外套和毛衣,晚上則要另添衣物了。而麗江因為是高原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所以春節期間來麗江游玩最好帶上羽絨服。春節期間的西雙版納卻非常的干燥,沒有太大降雨量,旱濕情況很明顯,所以這期間來西雙版納還是很不錯的,不需要穿太多的衣服,保暖就行,最冷的時候一件毛衣也ok。
最新云南的春節(優質12篇)篇六
云南民族春節的氣息充盈著濃郁的民俗文化。自來水工程考試報名時間早在一個月前,廣場、街道、巷子都張燈結彩,各種特色的燈籠和彩綢裝點著每一處角落。三五成群的老老少少,手捧著祭品在街頭跳舞,以求祈福平安。這些都讓我感受到了一種濃郁的年味和溫暖。
第二段:品嘗云南特色年菜。
云南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擺上一桌豐盛的年夜飯。這時,云南特色年菜就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其中蒸米粉被譽為“云南年菜之王”,酸辣白菜、鹵鴨、米飯餃子等都十分美味。這些美食讓我不僅在味蕾上感受到了節日的氣息,也讓我了解了云南的民族風情。
云南民族春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在節日期間參加了一些民俗活動,如:龍燈舞、賽馬、射劍等,并在云南民俗館參觀展覽。我看到那些精美的手工藝品和展示陳年歷史的飾物,感到十分自豪。這些民族文化也讓我更加了解了云南的歷史和背景,讓我也對我所處的民族文化更加自豪和熱愛。
第四段:體驗云南民族的習俗習慣。
一個地方的習俗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云南民族的習俗習慣在春節時也得以展示。在云南的一些小城鎮,居住著很多少數民族。他們在節日期間給年長長輩拜年,也會互相邀請,互相贈送禮物。戲曲、歌舞等表演也是他們喜愛的活動。這些習俗的存在是讓我們學習和了解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
在這個越來越多元化的社會中,保護和發展好云南的民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云南民族春節會越來越完美和多樣化。畢竟,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我國的文化創新和文明創造的歷程中,也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總結:
云南民族春節是一個美好、充滿活力和熱情的節日。它體現了云南特有的歷史文化、習俗、習慣和美食,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希望我們可以繼承和發揚這些傳統,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喜歡和支持云南的民族文化,也希望云南能夠越來越好地展示其多樣化的民族文化。
最新云南的春節(優質12篇)篇七
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后,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游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布依族。
布依族:陰歷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后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燈,晚上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
土家族: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征富裕有余,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初三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族。
壯族: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燉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寢。正月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制成。男女多于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節日期間喜愛舉行拋花包活動。男女青年各分一隊,雙方相距約50米,劃出界線,互相拋接,凡拋出界線或沒有接著便為輸者。
景頗族。
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哪個小伙子獲勝,姑娘就會把水酒作為獎品送到他的嘴邊。春節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傣族。
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將舉行“象腳鼓比賽”,選手們精神振奮、擊鼓不停,誰的動作優美、鼓聲好即獲獎。春節期間,小伙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獨龍族。
獨龍族:過年一般在每年農歷十二月下旬舉行,具體日期由各個家族自己卜卦決定,節期長短也視準備的食物多寡而定。由于獨龍族沒有文字,過去邀請客人過年節,就只好用刻木或結繩作“請柬”。一個家族決定哪一天過節后,計算出離過節還有幾天,如果以刻木記日,就在特制的木板上刻上幾格,每一格代表一天,然后剖為兩半,一半自己留著,一半送給客人。以后雙方每過一天就削去一格,削到剩最后一格時,就知道第二天要過節了。如果用結繩記日,離過節還有多少天,就結多少個結,然后將結繩送給要邀請的親友,自己留一條,每過一天解一個結,解到最后一個“結”的時候,就知道是過年了。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縣境內的卡多人,過年時間在農歷正月初六。傳說古時勇敢的卡多青年為了抵抗外來的侵略,出征應戰,臨行時留下話,他們哪天還鄉,新的生活就從哪天開始。戰爭結束后,因征途遙遠,直到新年初六日他們才回家。家鄉人就把這一天定為新的一年開始。過年時,他們殺豬宰羊,跳大鼓舞,以此慶祝。
水族。
水族:春節期間,男女青年喜歡開展踢毽比賽。比賽項目有單踢、雙踢、正反腳踢、優勝者獲獎。
普米族。
基諾族。
基諾族:云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群眾在過年時歌手們輪番互相對歌,輸了則留下一塊包頭布,到第二年再去對。過年時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婦女們一邊品嘗酒肴,一邊跳大鼓舞,男女青年們乘此時機談情說愛,尋找自己的情侶。
滿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里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慶有余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納西族。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并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藏族。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春節期間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
彝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表達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羌族。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后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瑤族。
瑤族:大年初一,人們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觀看風趣別致的“耕作戲”。這個戲由三個人扮作耕牛、耕田的人及扛鋤頭的農夫,又歌又舞,表示歡慶農業的豐收。演戲時,扮演耕牛的人要善于做出各種各樣逗人發笑的動作,引起觀眾一陣又一陣歡笑。按當地風俗,誰能摸到牛的眉心,誰就最幸福。
拉枯族。
拉祜族: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擴塔”節(拉祜語為春節)。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征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后跑到泉邊,迎接象征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為快。同時,帶著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
佤族。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最新云南的春節(優質12篇)篇八
云南2020春節放假安排時間表:春節放假是201月24日到2020年1月30日,2020年1月19日和2月1日需要補班。
拼假前:春節假期7天。
1月24日(星期一)——1月30日(星期日)。
1月19日(星期日)2月1日(星期六)需上班。
拼假后:春節假期10天。
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
國辦發明電〔〕1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經國務院批準,現將2020年元旦、春節、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國慶節和中秋節放假調休日期的具體安排通知如下。
一、元旦:2020年1月1日放假,共1天。
二、春節:1月24日至30日放假調休,共7天。1月19日(星期日)、2月1日(星期六)上班。
三、清明節:4月4日至6日放假調休,共3天。
四、勞動節:5月1日至5日放假調休,共5天。4月26日(星期日)、5月9日(星期六)上班。
五、端午節:6月25日至27日放假調休,共3天。6月28日(星期日)上班。
六、國慶節、中秋節:10月1日至8日放假調休,共8天。9月27日(星期日)、10月10日(星期六)上班。
節假日期間,各地區、各部門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衛等工作,遇有重大突發事件,要按規定及時報告并妥善處置,確保人民群眾祥和平安度過節日假期。
國務院辦公廳。
11月21日。
2020年云南少數民族放假的節日有哪些。
僳族:闊時節,公歷12月20日至21日。
祜族:葫蘆節,又稱阿朋阿龍尼,公歷4月8日至9日。
佤族:新米節,農歷八月十四日至十五日。
納西族:三多節,農歷二月八日至九日;摩梭人朝山節,農歷七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
瑤族:盤王節,農歷十月十五日至十六日。
景頗族:目瑙縱歌節,農歷正月十五日至十六日。
藏族:藏歷新年,藏歷正月一日至二日。
布朗族:桑衎新年節,公歷4月11日至12日。
布依族:六月六節,農歷六月六日至七日。
阿昌族:阿露窩羅節,公歷3月19日至20日。
普米族:吾昔節,農歷十二月六日至七日。
蒙古族:那達慕節,公歷12月13日至14日。
怒族:乃仍節,又稱仙女節,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六日;如密期節,公歷3月6日至7日。
基諾族:特懋克節,公歷2月6日至7日。
德昂族:澆花節,又稱潑水節,公歷4月13日至14日。
水族:三月三節,農歷三月三日至四日。
滿族:頒金節,農歷十月十三日至十四日。
獨龍族:開昌哇節,又稱卡雀哇節,公歷1月10日至11日。
最新云南的春節(優質12篇)篇九
做法:
2、青蒜拍一下,切斜刀段,肉切成大薄片,看你的刀功了,越薄越好。
3、鍋內放少許油,下白肉,煸炒,肥肉變的卷曲,透明后,把肉鏟到鍋邊(這個是懶人的做法!呵呵!其實應該是把肉先鏟出來在炒豆瓣醬的),下豆瓣醬,煸出紅油,下豆豉,姜絲,青蒜,同炒。這個菜炒時不用加鹽,因為豆瓣醬已經夠咸了。
4、青蒜略變軟,淋黃酒,就可以出鍋了。
最新云南的春節(優質12篇)篇十
傣族是我國西南一支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所謂“傣”,是“酷愛和平之人”的意思。云南省是我國傣族的主要聚居地,省內的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素有“林海明珠、芒果之鄉、佛教圣地”的美譽,而世代繁衍于此的景谷傣族,擁有豐富多彩的民俗。那么就讓老黃歷為你介紹,景谷傣族春節習俗:打大秋。
所謂“打大秋”,其實是當地民間對“打秋千”的俗稱。在傣語中叫做“翁棟假”。每年農歷大年初一,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下轄民樂鎮,幾乎每個傣族村寨都要搭建秋千。
搭建秋千的柱子是由本村村民自發上山砍取,在過年前幾天砍回來放在即將搭建秋千的地方。每年都會由不同的村民(4—5戶組成一個小組)輪流來負責本年的搭秋千,各項所需材料也由該年搭建秋千的小組做好準備。
年初一吃過午飯后,負責搭建本年度秋千的小組負責人就會到各家各戶籌集酒肉、糯米粑粑等食物以供大家在打秋千時享用。之后村里所有的青壯年男子們都要聚集到打秋千的場所,開始搭建秋千。
搭建秋千一般歷時2小時左右,在這個過程中,村里的長老來負責監督他們搭建,在搭建結束后,長老要通知各家帶上早晨制作的三尖角粑粑,點上六枝香,負責搭建秋千的小組負責人也會把各家各戶籌集到的酒肉帶到大秋搭建場地。
當“大秋”搭建得初具規模時,長老便要向“大秋”獻茶獻酒,同時由村里的一名未婚男青年向秋千扔雞蛋,雞蛋需扔過秋千的橫梁,以此祈禱本年度中群眾在玩耍過程中一切平安,完成這一切之后,伴隨著鞭炮聲,本年度的“大秋”正式搭建完成。
“大秋”搭建完成后,首先由村里的長老第一個打秋千,隨后第二和第三次,則由本村一對男青年、一對女青年分別打,這也是打大秋的高潮,只見打秋的青年男女越打越高、速度越來越快,觀望的人群也不時的發出一陣陣的驚嘆聲。
根據老一輩人的說法,之所以第一遍秋千讓長老打,是暗示來年全村順順利利、第二、三遍讓青年男女來打秋千,則是暗示來年全村人生活步步高升、人丁家畜興旺。
在長老、青年男女打完“大秋”之后,接下來就是群眾自由娛樂的時間,此時,大家圍坐在秋千周圍,吃著、喝著、玩著、說著、笑著……秋千場頓時成了一個充滿年味的歡樂海洋。
最新云南的春節(優質12篇)篇十一
材料:西紅柿,雞蛋,蔥花,西紅柿配料:植物油,食鹽,食糖。
注意:西紅柿炒雞蛋不用放雞精或者味精,因為西紅柿炒雞蛋是吃一個“鮮”字,而西紅柿炒雞蛋的時候就有形成鮮味的物質析出,不需要再放提鮮的味精或者雞精。這也是做這道菜的時候不放姜蒜的原因。
制作過程:
1.西紅柿切成塊,要大小不一,什么形狀無所謂,青椒切成菱形小片,雞蛋打開放入碗中放入少許溫水,打勻,放入少許的鹽,怕味重的就不放鹽。
2.鍋內放入適量(炒雞蛋的時候,油放多少很關鍵,我的經驗是放相當于雞蛋雞蛋液的2/5)的油,等油熱了的時候,倒入雞蛋液。
然后把雞蛋從鍋里取出來(也可以不取,不過等熟練以后再說吧),
等到西紅柿的水沒完全出來的時候,這個時候把炒好的雞蛋放進去,放入少許鹽,翻炒幾下,出鍋。
最新云南的春節(優質12篇)篇十二
大家都知道,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其隆重程度不亞于外國人的圣誕節。中國各個地區的'春節習俗都與眾不同,有著自己的傳統色彩。今天我將要與大家說說關于我的故鄉——彩云之南的春節習俗。
云南的春節習俗與北京的春節截然不同,從大年三十到元宵期間才是春節,元宵過了,春節也便完結了。云南沒有臘月之分,也不吃臘八粥,所以我至今都沒有嘗過北京的臘八粥和臘八蒜的味道。
先來說說大年三十這天吧!這天早上我們必須去集市趕集,購買年貨和做團圓飯的食材。小孩去山上撿松葉。下午要把棉被、衣服洗了,還有把渾身上下都洗干凈,因為我們那里有個禁忌——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三都不能洗衣物和洗澡。大年三十晚上便是除夕夜,這是過春節的高潮。大家忙做團圓飯,家家戶戶的煙囪直冒白煙。團圓飯做好后,大人把孩子們撿的松葉鋪在地上,當孩子們看見自己的戰利品被大人夸獎的是,總是要驕傲地手舞足蹈。吃團圓飯前我們還得燒紙錢祭祖,飯后才把紙灰倒掉。等這一切準備好了,大家席地而坐,毫不拘束地享受春節的團圓飯。吃完后,大人忙著撿碗,收桌子。小孩子歡歡喜喜的開始他們的“鞭炮大戰”,大人圍坐在電視機前守著春節聯歡晚會,不想看春晚的大人就擺桌子打麻將。這其樂融融的景象持續到深夜十二點,昏昏沉沉的人們點燃爆竹,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響徹云霄,迎來新的一年。鞭炮放完了,忙活了一天的人們倒床而睡。
睡到近午夜三點的時候,人們又得陸陸續續從床上爬起來,做飯吃飯。這是四點鐘的“迎春飯”,因為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所以要吃飯迎接。吃完飯人們又回到被窩,一覺睡到大天亮。
正月初一不能去別人家,只能到外面逛逛,這也是云南一大奇怪習俗。初二我們就去逛縣城,就跟逛北京的廟會一樣,縣城里琳瑯滿目的商鋪和千奇百怪的玩意兒讓我們留戀不已。元宵節大家不吃湯圓,照樣好酒好菜,不掛燈,但是照樣熱鬧,一家人去山上跳腳,也看別人跳腳。春節過后,該干活的干活,該回深圳的回深圳。熱鬧過后的鄉村,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