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一篇凝練、有條理、思想深刻的作品,它可以展現一個人的才華和思維能力。感謝大家的關注,下面是一些優秀作文的精華部分,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和欣賞的樂趣。
傳統節日的端午節(專業17篇)篇一
讓我來介紹一下端午節的來歷吧。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你們知道嗎?
傳統節日的端午節(專業17篇)篇二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我開心極了,因為又可以吃到奶奶包的粽子啦!吃過早飯,就見奶奶在客廳整理那一大堆的粽葉,又是清洗,又是剪去多余的邊葉······忙得有條不紊。我湊過去,這時媽媽已把洗凈糯米端來,只見奶奶先拿來粽葉然后把它折成喇叭狀,把米放進去,又在中間放一粒我最愛吃的紅棗,再把粽葉左繞右繞的,最后拿一根線沿著對角扎起來。嗬!一個有棱有角的粽子就包好了。
我問奶奶:“為什么每年的五月初五,大家都要包粽子呢?誰第一個包粽子的`?”奶奶一邊包粽子,一邊說:“這里有關于粽子的一個感人的故事,想聽這個故事嗎?”
我連忙央求奶奶,說:“想聽!奶奶你給我講講吧!”奶奶說:“傳說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原來個忠臣是楚國的大夫,他受到的奸臣的陷害,不能保衛自己的國家。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為了喚起楚國百姓的愛國之心,屈原就抱著大石頭跳入了汨羅江里以死來抗爭。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后才醒悟過來,于是就讓去打撈屈原的尸體,但是屈原已經跳江有兩三個鐘頭了,怎么撈得到呢?而且水里又有許多蛟龍。當地的農民怕屈原的肉體在水里會被蛟龍吃掉,于是便把飯團、雞蛋等東西投到江里。后來人們就努力的修改,就變成現在的粽子。”
我看著籮筐里一個個粽子,似乎看到愛國的屈原抱起石頭正往汨羅江跳······。
傳統節日的端午節(專業17篇)篇三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在這個傳統節日里,大家又是怎么過的呢!讓我來給大家一一解說。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制品和絲線繡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怎么樣,這么多端午節的活動,我想你們一定不全知道吧!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傳統節日的端午節(專業17篇)篇四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看啊,端午節對人們多么重要。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陽、端五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來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同多于異的。
說到端午,大家應該都會想到“吃粽子、賽龍舟”吧。可是大家知道為什么要“吃粽子、賽龍舟”嗎?讓我來告訴大家吧!
傳說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受人陷害后,抱著石頭投江自盡了。楚國的百姓知道這個消息后,便劃著船去追趕拯救屈原,結果一直到了洞庭湖。這就是劃龍舟的起源。從此以后每年的'農歷五月十五時,人們便會劃龍舟以紀念屈原,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的魚兒,以免它們吃掉屈原的尸體。在這天人們還會煮糯米飯或棕糕投入江中,送給屈原吃。因怕糯米飯或棕糕被江中的魚兒吃掉,所以要用竹葉包著。慢慢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粽子這種習俗。
還有哦,在端午節中我們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子和雄黃酒。而且還要佩戴香囊,并在手腕上用五彩繩系上,表示驅邪平安之意。
端午節還要畫門符,一般都用“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來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防瘟疫、驅“五毒”
傳統節日的端午節(專業17篇)篇五
1.荷葉包得住粽子,卻包不住少年的心事,十八歲,粽意一個姑娘。
2.祝愿你一切都如意,端午節安康!
3.端起友情,把寂寞打倒;端起祝福,讓溫馨圍繞!端午節安康。
4.愿你端著吉祥,“舞”走憂傷。
5.糯米純,糯米甜,糯米香甜情意長。
6.粽子嘗一嘗,瑞氣滿口香。
7.祝你佳節人團圓,開開心心每一天!
8.粽子黏黏,思念甜甜。
9.粽子滿滿,人生暖暖。
10.祝福我送上,端午節安康!
11.祝大家端午安康,事業順利,合家歡樂!
12.事業展宏圖,如日在當午。
13.親愛的,端午粽:我粽是對你保存著那溫情與喜愛!
14.愿你品嘗出粽子里深深地情誼,端午節安康!
15.每逢佳節“粽”思你,好友之間“粽”是情。
16.祝你時時都開心,事事都順心。
17.愿你一切如意,萬事順利,端午節安康。
18.祝你能力“粽”是強。
19.端午時節,一條短信勉勵你我,與時俱進,努力生活!
20.送你一杯童真雄黃,愿你把快樂釋放。
21.速度快一點,粽香近一點。
22.歡聚,有酒有菜,有熱情。
23.心意送到了,真情粽飄香,祝你端午節安康!
24.粽子嘗嘗,幸福久久萬年長。
25.舉家融泄泄,幸福又溫馨。
26.一顆粽子一種樂,祝你時時都快樂!
27.吃粽子,品四季幸福滋味,裹一年健康希望。
28.送你一葉艾草,愿你“艾”得甜蜜。
29.端午即來臨,粽子又飄香!
30.掛艾草,帶香包,香香甜甜百福招。
傳統節日的端午節(專業17篇)篇六
今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每當這時我的耳邊總會響起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在我的家鄉天臺,家家戶戶都要在端午節里包粽子、掛菖蒲、艾葉、噴黃酒……誘人的粽子最讓人垂涎三尺了,長長的米粒煮得泛黃,里面包了豆沙或紅棗餡料,一口咬下去,滿嘴便充滿了米香,我常常吃得是“滿嘴小胡子”。吃著香甜可口的粽子,我總會想起外婆教我包粽子的情形來。
外婆有一雙巧手,她拿起兩片粽葉一卷,再放上糯米、棗子,接著三折兩疊,再拿起草條一綁,一個有4個棱角的粽子便展現在我們面前了。我看后贊嘆不已,一心想學這絕招。外婆細心地教我包起了粽子。
雖然有了外婆的指導,但我的粽子卻沒有一個像樣的棱角,像只“丑小鴨”。外婆卻鼓勵我:“孩子,能做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只要不放棄一定會更好的。”聽了外婆的話,我又學著包起來。外婆邊教我包粽子,邊給我講了關于粽子的傳說,原來這粽子還和大詩人屈原有關呢!今天可學到了不少呢!
我喜歡這滿滿粽香的端午節!
傳統節日的端午節(專業17篇)篇七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每天讀著屈原的《楚辭?卜居》,每天看著屈原的一個個故事,端午節悄然無聲地走來。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別稱"女兒節",聽媽媽是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每到端午節都要賽龍舟、吃粽子。
雨不停地下著,滋潤著沉睡已久的大地,我冒著雨,疾步走到資江河,"嘿喲,嘿喲"劃龍舟的鄉親們同時發出雷鳴般的聲音,"嘩啦啦"水快速地流著像個姑娘在不停的訴說著什么,我擠進人群中,靠著護墻,踮起腳尖看,三只船的動作是那么協調,左一下,右一劃,完全不分勝負。咦!我看到前面有一個人像著了魔似的敲鼓,"咚叭!咚咚叭叭!"一聽到這鼓聲劃槳的人們是斗志剛昂,"多么有團結心呀!"一位中年婦女贊嘆道。"團結心?"我的嘴巴嘀咕著,這句話是頗耐人尋味的。
雨漸漸停了,我獨自站在橋邊怔住了,是啊!團結就會取得勝利,一區弱小的螞蟻竟能抬起重量是自己幾百倍的大骨頭,那是因為它們共同的'力量凝結在了一起。一個雪球的力量是多么渺小,可一堆雪球滾在一起卻能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劃槳的人們之所以能取勝,是因為他們都一心一意要為團部爭光,只有這樣想了,這樣做了,才能取得驚人的成就。
這真是個難忘的端午節,它給我上了一堂從為上過的課!
傳統節日的端午節(專業17篇)篇八
比賽雖然結束了,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來,眼前的那一幕一幕在我的腦海里回蕩。
農歷五月初五,粽香四溢。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茶雞蛋,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端午節熱鬧非凡,有著獨特的民俗。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吧!
端午節的來歷: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后為蚊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里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后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粽子要包扎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著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國,發展于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傳統節日的端午節(專業17篇)篇九
1.你可能現在正在品味我給你包的粽子,你可能發現粽子里只有米沒有餡,都怪的包粽子時太想漏餡了,這寓意我對你的愛是無限(餡)的。祝你端午節快樂!
2.生命中總有一些讓人難以忘懷的朋友,生活中總有些讓人無法忘記的日子,有緣相識,從陌生到熟悉!雖然沒有時刻問候,卻一刻未曾忘記!預祝端午節快樂!
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粽”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萬水千山“粽”是情。端午節,要吃“粽”,祝你“粽”橫四海,“粽”是走運!端午節快樂!
4.端午節,賽龍舟,爭先恐后,好熱鬧!一齊來過個開心的端午節吧!
5.清清淡淡酒飄香,醉入愁腸化思量;簡簡單單情不變,千里之外常掛念;長長久久勿忘懷,地老天荒的愛戀;又是一年端午節,彼此雖然難相見,一條短信表思念,端午快樂我心愿。
6.每逢佳節“粽”思你,好友之間“粽”是情,端午節即將臨,“粽”言“粽”語祝福你,愿萬事‘粽’順利,生活“粽”快樂,“粽”之,樣樣“粽”比我好!
7.楊梅紅、杏兒黃、五月初五是端陽,棕葉香、包五糧、剝個粽子裹上糖;艾草芳、龍舟忙,追逐幸福勇向上;美好的生活萬年長!祝您端午節快樂!
8.讓幸福的花都在今天開放,讓所有的歡樂與溫馨,都圍繞在你的身旁,粽子一包,小禮一份,以最誠懇的心意,為你獻上濃濃的祝福。祝你端午節快樂!
9.如果我的字典里面有愛這個字,那么后面的解釋一定是你,如果我的詩句里面有想念這個詞,那么纏綿的一定是你。親愛的,端午節快樂。
10.端午節已到,送你一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為葉,以寬厚的包容為米,以溫柔的叮嚀做餡,再用友情的絲線纏繞,愿你品嘗出人生的美好和五月五的情懷!
11.快樂粽語:餃子說:我代表吉祥;湯圓說:我代表如意;月餅說:我代表團圓;粽子說:我把好事都包起來,趁端午送給你!祝你端午節快樂!
12.端午節快到了,我用幸運米+開心果+美麗豆+愛心棗+美滿仁+如意蜜+健康糖+無憂水+做一個粽子送給你,愿你的生活就像它的味道一樣豐富甜美!
13.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
14.蒲月的驕陽,披發著火紅的熱浪;蒲月的鮮花,流淌著醉人的芳香;蒲月的節日,點綴著夏日的清涼。端午節,祝你在這個夏天擁有愉快好心情,節日快樂!
15.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看龍舟。齊歡聚,賀佳節。祝你節日快樂!五月節,扒龍船,龍鼓響,大江邊,呵呵,你那兒可以看到賽龍舟嗎?祝你端午節快樂!
16.端午節祝你:粽兒香香,美味芳芳;粽兒粘粘,福祿全全;粽兒長長,朋友廣廣;粽兒飽飽,財源好好;粽兒滿滿,人生暖暖;粽兒甜甜,情意綿綿。
17.每逢佳節倍思親,親朋各為糊口拼,無暇一起來親近,端午佳節又勞心,只要彼此念不停,天涯海角若比鄰,祝愿天下的親朋與摯友,端午節快樂!
18.端午節了,送個粽子,表達情誼。含量成分:100%關懷,配料:一分甜蜜、一分快樂、一分好運、一分如意、一分健康、一分關愛,保質期:一輩子。祝端午節快樂開心樂陶陶、幸福甜蜜“粽”纏繞。
19.其實海不寬,此岸到彼岸,其實夢很淺,萬物皆自然,其實天很藍,陰云總要散,其實淚也甜,祝你心如愿,我的想法很簡單,只要你快樂!祝端午節開心!
20.端午節含蓄蘊藉,內斂而不事張揚。它沒有磅礴的氣勢,也沒有宏大的場景,一切都是那么平緩而舒坦。每家每戶獨自為節日的喜慶而忙碌。
21.五月五,是端午,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戴香囊,送祝福,給友人,祝愿你,‘粽’如意,常幸福,‘粽’開心,常好運,‘粽’而言之,愿你端午節快樂。
22.五月五,是端午,端出“五好”來祝福。好身體“五”所不能,好事業“五”尚光榮,好收入“五”花八門,好朋友“五”湖四海,好生活“五”彩繽紛!愿你端午節,全家幸福!
23.五月端午粽子香,送你幾個嘗一嘗;包糖包棗包健康,保你吃了鴻運旺;財旺福旺身體棒,愿你每天喜洋洋;祝端午節快樂!
24.粽子甜,甜出你幸福生活的美好。粽子咸,咸出你和美生活的味道。粽子香,香出你節日的歡笑。端午節快到了,不能與你共品粽子,道聲祝福:節日快樂!
25.家和睦,人像仙,瀟灑走人間;酒當歌,曲輕彈,霓霞舞翩翩;花兒美,碧水漣,日月彩云間;夢成真,福祿全,祝愿開心每一天;祝端午節快樂!
26.花兒嬌,酒兒醇,酒不醉人人自醉;水兒清,蜜兒濃,蜜不甜人人自甜;節兒樂,粽兒香,粽不迷人人自迷。端午,節不樂人人自樂!
27.緣—字有你有我,愛—字有甜有苦,情—字有思有戀,想—字有牽有掛,你—永遠是我好朋友!祝福我的朋友,端午節開心快樂!落日余輝,映著彩霞,迎著微風,向著天際。
28.端午到,一笑憂愁跑,二笑煩惱消,三笑心情好,四笑不變老,五笑興致高,六笑幸福繞,七笑快樂到,八笑收入好,九笑步步高,十全十美樂逍遙,端午節快樂!
29.天使說只要站在用心畫的九十九朵郁金香前許愿,上帝就會聽到。我把花畫滿整個房間,終于上帝對我說:許愿吧。我說:要看短信的人端午節快樂!
30.送你一個香甜的粽子,以芬芳的祝福為葉,以溫柔的叮嚀作餡,再用友情的絲線纏繞,愿你品嘗出人生美好的五月天!端午節快樂!
31.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里頭別有一番滋味。
32.花兒嬌,酒兒醇,酒不醉人人自醉;水兒清,蜜兒濃,蜜不甜人人自甜;節兒樂,粽兒香,粽不迷人人自迷。12,是端午,節不樂人人自樂!
33.糅取關懷為米飯,萃取關心為棗糖,用片片真情包裹,用滴滴深意纏繞,香味里飽含好運,甘甜中附帶祝福,愿你端午節牙好,身體就好,精神倍棒!
34.端午節即至,希望你事業上一鳴驚人,生活上一生平安,做生意一本萬利,買彩票一不小心就中大獎。
35.說了又不聽,聽了又不懂,不懂又不問,問了又不做,做了又做錯,錯了又不認,認了又不改,改了又不服,不服又不說,說,說,端午節快樂!
36.風柔,雨潤,花好,月圓;良晨美景年年伴,幸福生活天天隨!冬去,春來,似水,如煙;流年不復返,人生需盡歡!說一聲吉祥道一聲平安,祝端午節快樂!
37.端午節到,心中思念更甚前。艾草萋萋門前掛,粽子迷香鼻尖傳。十全十美心盼望,舉家團圓日夜期。短信祝福悄來到,愿你端午合家歡。
38.我讓葉子伴著風兒游走,讓水晶隨著花兒飄散,讓太陽跟著藍天回家,讓月亮帶著星星共舞,上帝問我還要什么,我只要讓看短信的人端午節快樂!
39.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40.端午節了,我收集世上一切美好的東西為原料,用無憂為外衣,以我的真心祝福為絲帶為你包了一個特別的粽子送給你!吃了它你永遠快樂幸福!
傳統節日的端午節(專業17篇)篇十
再過兩個月,就是農歷五月初五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長輩告訴我,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在春秋時期,有位叫屈原的大臣,他非常愛自己的國家。可是后來被人誣陷,罷了官,被趕出了京城。在他流放時,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于是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跳江自殺。愛戴屈原的人民爭先恐后地趕到江邊向江里投飯團,并且還劃小船尋找屈原的尸體。漸漸地,五月初五就成了我們所說的端午節。
在端午節期間,各地經常會舉行龍舟賽。比如在杭州西溪濕地的洪園,就會舉辦國際龍舟賽。這天上午,所有人都像趕集似的從四面八方聚攏來,說說笑笑,非常激動。起點上停著許多形態各異、五顏六色的龍舟。比賽開始了,“咚咚、咚咚……”選手們打起鼓兒,這可真有節奏感!劃龍舟的小伙子不甘落后,跟著鼓兒的節奏飛快地劃著,嘴里喊著響亮的口號:“嘿呦、嘿呦……”向終點奔去。龍舟賽可真熱鬧啊!
除了龍舟賽,家家戶戶還要吃粽子呢!每逢到了端午節,我們家就會包香噴噴的粽子吃,味道別提有多好了!
端午節時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
傳統節日的端午節(專業17篇)篇十一
粽香艾香滿堂飄,又是一年端午節。
為進一步弘揚和培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讓我班孩子更好地了解、認同和喜愛傳統節日,進而內化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6月24日上午我班開展了端午節主題教育活動,王老師講解了端午節的起源,孩子們各自帶了粽子和雞蛋,親身感受了端午節氛圍。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于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于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接下來請大家一起來感受咱們三班老師和孩子們的節日氛圍吧!
傳統節日的端午節(專業17篇)篇十二
中國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重陽節……可我最喜歡的是端午節。
早上,我的`媽媽和奶奶早早地拿出洗好的糯米和粽葉,媽媽先把粽葉弄成一個漏斗形,再把糯米放進去,然后把余下的粽葉包上,最后用繩子綁起來,一個個美味的粽子就完成了。媽媽把包好的粽子一個一個地放進鍋里,蓋上蓋子,過了四十分鐘香氣撲鼻的粽子就出鍋了。
轉眼就到中午了,媽媽一手拿著雄黃酒一手拿著一把艾草,先用艾草沾了一些雄黃酒,再輕輕地將它們灑到地上。媽媽在門前門后都灑上一些酒,我問媽媽:“為什么要灑上雄黃酒?”媽媽說:“灑了酒,老蛇就不敢來了。”
這時候,奶奶就在家里用五味草煮雞蛋,煮出的雞蛋就變成了金黃色的,好看極了!把煮完雞蛋的水倒到桶里,當洗澡水,據說用五味草燒的水洗澡可以驅邪避濕,對身體大有益處。我們洗完澡就換上了新衣,我們的新衣可好看了。
晚上,我們在沙發上看賽龍舟。
傳統節日的端午節(專業17篇)篇十三
我國有很多的傳統節日,而這些節日中我最喜歡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掛艾蒿、包粽子……,說到包粽子還有一個傳說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被奸人所害,流放他鄉。家破國亡后他悲痛不已,投河自盡。每次聽到這個故事,我都被屈原的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打動。
去年的端午佳節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這天一大早,我拉著媽媽去菜場,我們分別買了粽葉、糯米和繩子……。回到家,我們把粽葉和糯米清洗干凈,然后就開始包粽子。可是不知道為什么,媽媽手像有魔法,不一會兒一個長著四個尖角的胖家伙就變出來了,可我的手里還是一堆的糯米,我沮喪極了。這時媽媽看見了,在一旁說道:“很多東西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但是只要自己注意觀察、多動腦筋,就一定能尋找到方法。記住:失敗是成功之母哦!”聽完媽媽的話,我認真觀察起媽媽來。
首先,她把粽葉放到自己的手窩里;然后,在粽葉里放滿米使勁壓住;接著,邊壓邊用繩子捆緊;最后,把繩子打上結。我按照媽媽的方法,一遍一遍的嘗試,終于一個個長著角的“胖娃娃”也在我手中誕生了,我興奮極了。看著這群活潑可愛的小家伙,不禁垂涎欲滴。
美味的粽子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分享。我立馬把鍋里放入水,讓這些“四角娃娃”在里面盡情的游泳,不一會屋里香氣四溢。“爸爸、媽媽、妹妹,吃粽子啰!”我呼喊著。看著一家人圍著桌子,歡聲笑語的吃著我親手包的粽子,心里甜滋滋的。
從此,那清甜的粽香便刻進了我的心里。
傳統節日的端午節(專業17篇)篇十四
20xx年的端午節,是一個難忘的節日,不僅因為它是我國法定節假日的第一個端午節,更是因為我過了一個別開生面而又非常開心的"網絡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古老的傳統節日,一定有它迷人的傳說和多彩的慶祝活動。于是,我帶著滿心的好奇,早早的就打開電腦,游樂于端午的喜慶和神話境地。在這里,我了解了,二千多年來中華各族人民歡慶節日的"龍舟競渡"、"吃粽子"、"佩香囊"、"懸艾草菖蒲"、"掛鐘馗像"等傳統習俗。我還了解了,端午節的由來和意義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紀念春秋時期的忠良伍子胥的忌辰,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和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的。
其實,讓我最掛心的,不知不覺當中推著我的思緒走的,還是想知道汶川災區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小同學小朋友們,他們的端午節有粽子吃嗎?過得快樂、幸福嗎?帶著這個牽掛,我再次走進網絡。在網絡上,我看到了琳瑯滿目的活動場景:有"情系汶川端午節愛心交友活動",有的人通過電話交談獻上一份關懷,有的人悄悄為災區小朋友送上端午節文具、勵志書籍、粽子等禮物,獻上心中的一份愛;有"牽手災區同齡人端午創意活動",萬名學生向災區同齡人發出了"撫慰信",在千紙鶴上寫上自己對災區同齡人的美好祝愿;廢墟邊上、帳篷里,有做取名叫"傳遞愛"的游戲的,大家齊動手,開展包愛心粽子的比賽活動……風雨后彩虹依舊燦爛,這些來自遠方充滿愛和希望的祝福,通過節日把全國人民與四川災區人民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同歡樂、同悲傷、同堅強。"同樣的節日同樣的愛",看到這些,我那顆懸著的心終于安了下來,開心終于戰勝了憂心。
是啊,端午節寄托的是一種哀思,是對家國的眷念和對生命的關愛。"地震無情,人間有愛",人性之美、同胞之情,我們中華民族崇高的傳統美德,在這次傳統節日中再次得到集中的體現和升華。我欣喜,我自豪,仁愛之心得到無限傳遞,寶貴精神永駐人們心間!
20xx年的端午節,雖然沒有一家人一起去爬山、采野花、燒烤、吃農家宴的詩情畫意和閑情逸致,但它卻讓我最難忘!
傳統節日的端午節(專業17篇)篇十五
每當端午節到來的時候,家家戶戶在門口掛艾草、菖蒲,以求避邪求福。通常是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而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也是過端午節必不可少的活動。彩繪的龍舟,整齊的著裝,還有那如潮的人群,那熱烈的場面令人悠然神往。比賽在人們的翹首以待中開始。青年橈手們意氣風發,頭上腰上各束一塊紅布,在朝陽的光線下熠熠生輝。鼓聲響起,龍舟便如一支離弦的箭,在江上來去如飛。一時間,吶喊聲、鑼鼓聲、劈劈啪啪的鞭炮聲交匯在一處,在江面上回蕩,震耳欲聾。
端午節又怎能少了粽子呢?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很期待過端午節,因為每年只能在端午節吃一次粽子,所以在端午節還沒真正到來的前幾天,嘴就饞的不的了,特別想馬上吃到奶奶做的粽子。但是要最后吃到又香又好吃的粽子,可要花費不少的時間啊。每次過節總在想這這粽子該熟了吧,長長的米粒煮得泛黃,里面包了豆沙或棗子的陷。米有些透明,也露出些泛紅的顏色,四角倔強的翹著,可愛極了。包粽子的葉子上沾滿了水,也沁入一點米的香味。一口在粽子上咬下去,滿嘴便充滿了米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的餡兒。餡兒甜甜的,有了米,這種甜也不膩了;米中融入了棗或豆沙的香甜,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這一天還得戴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佩香囊,雖是一種民俗,但也是一種預防瘟疫的方法。在夏季傳染病開始抬頭的時候,古人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健康,用中藥制成香袋拴在孩子們的衣襟和肩衣上。
我非常喜歡端午節,因為小時候那些永遠不能忘懷的美好回憶,那熟了的香噴噴的粽子,還有端午節那豐富的歷史文化。
傳統節日的端午節(專業17篇)篇十六
五月五日端午節,為紀念大詩人屈原而設定的`一個傳統節日。
相傳五月初五這天,屈原跳入河中,人們怕魚蝦會吃掉屈原的肉身,而向河中投入粽子,在河面賽龍舟。千百年來,吃粽子,賽龍舟,成了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習俗。至今還記得小時候端午,奶奶手工粽子的味道。
小時候,每逢端午,奶奶都會自己動手包粽子。爸爸媽媽不準許我吃現成飯,總讓我給奶奶打下手。洗粽葉、調粽餡、包粽子、綁粽子……。媽媽幫著調餡,奶奶負責包粽子,而年幼的我則端著一大盆水洗粽葉。“一片一片慢慢洗,小心別弄濕衣服了。”“知道啦。”身后總傳來奶奶不放心的叮囑。洗完整齊放進小盆子里,我打起了幫奶奶包粽子的鬼主意。“奶奶,我來幫你。”“好呀,來這邊坐,我來教你。”我擼起衣袖,打算大干一番。“丫頭喜歡那種餡啊?”“就光包糯米的。”“先拿著這片粽葉。”……。只見奶奶手中左轉一下右轉一下,一個大大胖胖的粽子就包好了。我學著奶奶的模樣,剛塞好餡,葉子一滑全散了,媽媽看見我笨手笨腳的小模樣不禁笑出聲來。
媽媽也加入了包粽大軍的隊伍。
“先這樣在這樣,好啦”……我開始認真的學著。雖然包出來的粽子形狀特別,不成模樣,但這一個個奇形怪狀的粽子卻包含著來自一個家人的愛。端午未至,粽香卻早已傳遍千里,甚有端午的溫馨氣氛。又是一年端午,卻與爺爺奶奶相隔千里,莫名懷戀故鄉。
年幼時的美好畫面被粽香勾起,一幕幕浮現在我的腦海,時光有情讓粽香悠揚;歲月無情讓兩鬢斑白。想吃粽子卻又覺得無味,是因為這沒有愛的味道嗎?我想,是的吧,奶奶的手工粽子總有這濃濃的愛的清香。
粽香飄飄傳千里,思戀遙遙萬里傳。
傳統節日的端午節(專業17篇)篇十七
說起我家過這個端午節呀,我還真是感慨萬分啊!實屬讓人哭笑不得!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民謠生動地表達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我的家鄉沒有江河湖水來劃龍舟,不過每逢端午,還是可以看到人家門前插著一束艾草或菖蒲,更可以聞到從各家各戶傳來的陣陣粽子的香味。
其實也無太大區別。還不就是過個端午節!只是我家的氣氛不對頭。
人家過端午,都歡歡喜喜,熱熱鬧鬧的;可我家卻是硝煙彌漫,分成兩派,年年都要斗上兩回合,才肯罷休。
第一回合:吃粽子。
傳說在屈原投江時,人們因為撈不上屈原的尸體,所以用棟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的粽子投入汨羅江以祭祀屈原,不讓江里的蛟龍吃掉屈原的尸體。從這以后,端午節包粽子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如今的粽子在講究飲食文化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下,不論是造型還是原料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而我家的分歧之一就在這粽子餡兒上。
爸媽喜歡吃糯米粽、蠶豆粽;而我和弟弟則喜歡吃豆沙粽和肉粽。可媽媽在包粽子的時候總是以種種理由來反對包豆沙粽和肉粽。于是就有了第一回合的較量。
“媽,這次有包豆沙粽和肉粽嗎?”
“包那兩種粽子多麻煩!包豆沙粽又要洗、又要磨的你想累死你媽我哇!肉粽又油膩膩的,多吃對身體健康無益。還是糯米粽和蠶豆粽比較好!”
“‘青菜蘿卜,各有所好。’我們兩姐弟就是喜歡吃這兩樣嘛!難道您連這一小小的要求都不肯答應嗎?”
“那好啊,你們有本事就自己包去,現在我沒空!”
“包就包,誰怕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