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的編制還需注意時間安排的合理性,合理分配課時,確保教學內容的全面和深入。接下來是一些經過實踐驗證的教學計劃示例,希望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啟發。
青銅美術教學設計范文(16篇)篇一
1、培養學生的觀察力,繪畫表現力和設計制作的能力。
2、提高學生對兒童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
3、增強學生的保健意識,消除學生對醫院,醫生的恐懼感。
1、2教學用具:
(1)師:課件
(2)生:水彩筆,鉛筆,圖畫本
1 課 時
一、引導階段:
1、談話導入:老師從昨天開始有點不舒服,頭痛,嗓子也有點疼,怎么辦啊,請來給老師出個主意。(看大夫)
2、提問并回憶當時的情景:你們看過大夫嗎?當時是什么樣的?誰來表演一下?(注意輔導學生的表情和動作)
4、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發展階段。
1、展示課件,(p24---25小朋友的畫。)提問:小朋友是怎么了?大夫在給他怎么治?周圍環境是什么樣的?小結:小朋友神態略為緊張的躺在床上,張著大大的嘴巴,露出了蟲牙,醫生們正在全神貫注地進行治療,護士阿姨則笑瞇瞇地托著器械站在旁邊。畫面醫院的場景的主色調為黃色,給人以溫暖的感覺。
2、比一比。(小組探究)p25的畫和原畫有什么不同?(原畫:主體突出,人物特征鮮明,色彩明快,畫面內容豐富,氣氛溫馨. 對比一:背景單一,缺少環境烘托氣氛。 對比二:色彩壓抑,不美觀。 對比三:主次混淆,主體不突出,畫面缺乏表現力。
3、想一想:你準備畫看大夫過程中的哪一個片斷,怎么表現呢?
三、學生作畫,老師巡視輔導。
1、注意畫出不同人物的外形特點與表情。
2、適當添加背景環境,色彩效果溫馨明快。
四、評價。展示優秀學生作業,自評,互評。
五、拓展:
1、你常生病嗎?你是怎么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課件展示:健康小常識。
2、兒歌結束:生了病,看大夫,大夫治病真細心,小病小痛要早治,學習才能有精神。
青銅美術教學設計范文(16篇)篇二
1、引導學生欣賞古代青銅藝術,了解青銅藝術的發展史及其特色。
2、指導學生學習欣賞的基本方法,提高審美能力。
了解青銅器的發展,欣賞青銅器藝術的方法。
課本、圖片。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一)引導階段:
1、播放幻燈片,初步讓學生瀏覽,導入本節課要學習的課題:珍愛國寶--古代的青銅藝術。
2、讓學生來說自己所了解的青銅器及其發展過程。(課前布置學生收集相關內容)。
3、師:我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遠在四五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經開始出現。商帶和西周是青銅器鑄造的鼎盛時期。
(二)發展階段:
1、欣賞教材中的青銅器圖例:先讓學生看書中的圖例以及下面的文字說明。2、探討怎樣來欣賞,請學生來說說。3、歸納欣賞的基本方法:
(1)從造型上來欣賞,根據不同用途,青銅器有各種不同的造型。
(2)從紋樣上來欣賞,青銅器上常有動物紋、幾何紋以及人事活動等圖案,反映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3)從文字上來欣賞。
(三)根據上面幾點欣賞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欣賞青銅器藝術。
(四)師出示現代的青銅器,引導學生欣賞,看看與古代的青銅器又有什么不同。
(五)知識窗:青銅是紅銅和錫的合金,也有的是紅銅和鉛的合金。紅銅加了錫、鉛以后,使銅的熔點降低,硬度加強,因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銅。
三、讓學生討論要怎樣來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藝術。
青銅美術教學設計范文(16篇)篇三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欣賞古代青銅藝術,了解青銅藝術的發展史及其特色。2、指導學生學習欣賞的基本方法,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了解青銅器的發展,欣賞青銅器藝術的方法。
教具學具:課本、圖片。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一)引導階段:
1、播放幻燈片,初步讓學生瀏覽,導入本節課要學習的課題:珍愛國寶--古代的青銅藝術。
2、讓學生來說自己所了解的青銅器及其發展過程。(課前布置學生收集相關內容)。
3、師:我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遠在四五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經開始出現。商帶和西周是青銅器鑄造的鼎盛時期。
(二)發展階段:
1、欣賞教材中的青銅器圖例:先讓學生看書中的圖例以及下面的文字說明。2、探討怎樣來欣賞,請學生來說說。3、歸納欣賞的基本方法:
(1)從造型上來欣賞,根據不同用途,青銅器有各種不同的造型。
(2)從紋樣上來欣賞,青銅器上常有動物紋、幾何紋以及人事活動等圖案,反映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3)從文字上來欣賞。
(三)根據上面幾點欣賞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欣賞青銅器藝術。
(四)師出示現代的青銅器,引導學生欣賞,看看與古代的青銅器又有什么不同。
(五)知識窗:青銅是紅銅和錫的合金,也有的是紅銅和鉛的合金。紅銅加了錫、鉛以后,使銅的熔點降低,硬度加強,因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銅。
三、讓學生討論要怎樣來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藝術。
青銅美術教學設計范文(16篇)篇四
1、通過對靈璧奇石的欣賞,感受自然美。
2、利用石頭、顏料及其他材料進行簡單的造型創作。
3、培養學生珍惜自然資源和熱愛生活的情感,激發學生創作、表現的欲望,提高設計、制作的興趣和能力。
重點:進行石頭造型設計、制作。
難點:石頭造型的新穎和富有美感。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各種形狀的石頭、鉛筆、彩色水筆、水粉顏料、毛筆、筆洗筒和生活中的廢舊材料等。
教師石頭造型作品、ab膠或502膠等。
教學過程
1、 欣賞靈璧奇石圖片,感受奇石自然美。
2、揭示課題:《靈璧奇石》
2、分析制作步驟:
(1) 老師分解石頭小動物:身體——石頭形狀有很生動的動態。
耳朵——兩塊小小的石頭。
尾巴——獨特的石頭。
(2)把其他卵石作品分發到各小組,學生討論研究、學習。
(3)師歸納卵石動物的造型特點。(夸張、概括又極具變化)。
請學生拿出自己所帶的石頭,進行卵石藝術品的創造。
師分步驟進行指導,學生邊做。
(1) 設計構思——可以從較大的石頭入手,也可以多塊石頭加以組合,對石頭的原有形狀加以想象。
(2) 固定——確定作品造型后將石頭之間用ab膠或502膠固定。
(3) 裝飾——根據表現需要,用水粉顏料、油畫棒等繪制,也可以用實物,如銅絲、毛線等加以裝飾。
教師及時為學生提示、指導。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大膽創造。
1、請學生說說自己作品的特色與想法。
2、談談在創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難,怎樣克服?
青銅美術教學設計范文(16篇)篇五
1、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的光輝成就。
2、理解青銅器是如何以其造型紋飾和銘文體現其重大的社會flash課件模板下載作用。
青銅器藝術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各有不同的時代特點: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禮樂制度:春秋戰國禮崩樂壞。
學生對夏商周時代社會歷史環境陌生及古代青銅器名稱生僻字較多,用途不明確。
一、導入:
引言: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工藝美術品。如果說陶器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的象征,那么青銅工藝就成為工藝美術的典型代表。
板書:夏商周青銅器。
二、新授。
1、什么是青銅器?
以銅為主加入錫鉛合金,用蠟或泥模鑄造的青銅器具。
2、青銅器的工藝三峽學案答案的產生和歷史背景:
引導學生根據已學歷史知識簡單闡述。
3、青銅器的功能。
結合作品賞析:
禮器:司母戊鼎樂器:鐘。
兵器:越王勾踐其他生活工具:
4、青銅工藝在造型和裝飾上發生重大變化的四個時期及各個時期青銅工藝的主要特征。
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禮樂制度:春秋戰國禮崩樂壞。
商代前期多以日用品為主,大多薄胎紋飾簡單主要為饕餮紋。
商代晚期胎壁加厚,紋飾逐漸豐富,構圖完整。欣賞《龍虎尊》《婦好角瓜》。
引導賞析。
三、小結:古代青銅器藝術的產生、發展、變化是與當時的社會情況緊密結合的,大家要了解青銅工藝在造型和裝飾上發生重大變化的四個時期及各個時期青銅工藝的主要特征。
四、布置課后作業。
熟讀書后“小辭典”。
青銅美術教學設計范文(16篇)篇六
1、知識目標:“泥巴真聽話”是對泥土性能、氣味、特性的體驗,通過玩泥巴的游戲活動體驗感受泥性,嘗試并掌握幾種玩泥的基本方法。了解民間藝術的種類以及泥塑藝術的起源與發展,欣賞泥塑藝術作品。
2、能力目標:學生初步了解泥塑藝術及泥塑創作步驟;通過動手實踐,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泥塑的創作,培養學生的造型設計能力和藝術想象力。
3、情感目標: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分類;通過游戲活動,共享玩泥巴的快樂,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協作的精神,初步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1、探索感知泥性,歸納玩泥的幾種方法。
2、感受、探索、泥性及口頭表達。
學生:小水桶、毛巾、可塑泥、可用來印紋的小物品
教師:教學圖片、媒體素材、不同干濕的泥材。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
教師拿出三個布袋,內有三種濕度不同的泥巴。提問,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揭開謎底:是泥土。你們想玩嗎?
出示圖片欣賞,初步認識泥塑藝術,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種類。
到戶外,與學生一起無主題的玩泥巴游戲 ,提出問題:怎么才能讓泥變得不粘呢?你還有其它辦法讓泥變得不粘嗎?大家試一試!
聯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泥巴的用途是什么?有哪些東西與泥巴有關?
比賽活動:
看誰做的圓球最圓?看誰做的泥條最長?
整理現場,清潔衛生。
引出問題:
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嗎?
鼓勵學生上前摸一下,聞一下布袋。
提問:你玩過泥巴嗎?你是怎樣玩的?玩時有什么樣的感覺?
講解泥巴是如何被運用的。
建議: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來做東西,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力求與眾不同。
教師在游戲過程中要指導和提示學生通過觸摸、觀察、嗅覺、摔打、重量來更為細致的感知泥性。
簡介幾種泥巴的用途。
教師經過講解、評比后給予適當的獎勵。
引導學生把工具清洗干凈放回原地,打掃地面衛生,給自己清理。
觀察
用簡單的形容詞,回答自己的感覺,如:柔軟、泥土氣息等。
觀賞作品
學生分組交流,發表自己對泥的不同感受。找到問題答案:泥巴太濕的時候,可以經過摔打后濕度適中;泥巴太干時,可以加點水攪和一下,即可。
學生略答。
成組討論問題。
講一講自己的見解與看法。
通過本課的學習,調動和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使學生在游戲活動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及自己動手實踐的親身體驗,感知泥性并自我解決如何使泥巴聽話,如何玩出新的方法這一問題。同時,在教師的鼓勵下,使學生能大膽自由的進行造型活動并大膽發表自我感受。
青銅美術教學設計范文(16篇)篇七
1.感受畫框對繪畫作品及其他平面藝術作品的裝飾美感。
2.學習應用紙質材料設計、制作自己喜歡的小畫框。
3.通過對小畫框的設計制作,拓展學生的美術視野,提高學生的美術應用。
能力,培養學生美化生活的情感。
重點:學會畫框的基本設計制作方法。
難點:能設計、制作富有創意的小畫框。
《小畫框》是一堂貼近學生生活、培養學生美術應用能力及立體造型能力的手工課。教材的編寫意圖是讓學生充分感受和欣賞畫框對繪畫及其他平面作品的裝飾美感。因此我在課依始便運用畫框小故事配以制作畫框的錄象激發學生對畫框興趣,接著讓學生畫自己以前印象中的畫框,再出示用手工制作的獨特的小畫框,是學生發現兩者的不同之處,進行改造創新,而同齡人的作品也無疑給學生更多的設計靈感和自信。最后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發揮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鑒賞能力。
新美術教育理念讓我們認識到,小學美術教學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培養美術專業人才,會欣賞美,能應用美術知識去美化生活及創造力的培養比能完成一幅嚴謹的素描、色彩作品更為重要。
(教師):課件、自制小畫框范作。
[結合生活,利用故事與片段的欣賞,激發學習興趣]。
1.教師邊向學生講述畫框的小故事,同時并配以播放制作畫框的全過程。
2.引出課題:小畫框。
[感觸體驗,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畫框的樣式和特點]。
1.請學生談談你生活中見過的畫框樣式極其特點。
2.教師出示各種畫框的實物。
3.讓學生把見過的最喜歡的畫框簡單地畫出來。
4.學生介紹自己的初稿作品。
[學以致用,學生思維得到反饋與拓展開發]。
----出示自制的精美小畫框。
師:老師這也有個獨特的畫框,你能猜出是商店里買的還是自己動手做的呢?
生:學生回答。
師:看的出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和平時見過的畫框有什么不一樣?
生:形狀不一樣,顏色不一樣……。
小結:說的真好,我們在設計一個獨特的新畫框時就可以通過改變外框和內框的形狀和顏色等等。
1.新畫框的外框設計改造。
----展示各種同齡人的獨特的外框設計,學生欣賞。
----啟發學生談談還能用什么形狀制作外框。
2.新畫框的內框和顏色設計改造。
----同桌討論:你將要制作怎樣與眾不同的畫框?
——學生反饋想法。
1.學生用自備卡紙等設計一個獨一無二的小畫框。
2.教師巡視指導。
1.學生將制作的畫框掛于黑板,自己覺得很棒的學生介紹自己的畫框。
2.欣賞、評價他人的作品,學生說說你最喜歡誰的作品,評出各個設計獎項。
3.游戲:出示不同風格的作品,請學生用展示臺上的畫框進行搭配。
[進一步了解畫框的作用,并能通過搭配感受畫框對平面作品的裝飾美感,。
挖掘學生的審美體驗。]。
4.課堂延伸:
(1)欣賞各種其他材質(鐵絲/橡皮泥/剪紙/線團等)制作的小畫框,鼓。
勵學生回家后動手試一試。
(2)用設計的畫框搭配自己的作品裝飾自己的家或房間,美化生活。
青銅美術教學設計范文(16篇)篇八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對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中具有悠久歷史和高度成就的玉器、青銅器和漆器,有所了解,有所認識,達到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欣賞古代工藝美術的能力,提高藝術欣賞水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
從工藝美術的種類來講,教學重點應該放在青銅器方面,因為他是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繼彩陶之后的又一個最燦爛的篇章。從掌握知識和掌握欣賞方法來講,重點應放在欣賞方法上。
本課的難點專業名詞的理解和歷史文化知識。
導入新課。
在中國古代早期的工藝美術中,除陶器工藝外,成就最突出、且最富民族特色的就是玉器、青銅器和漆器工藝。它們各有特色,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工藝。
講授新課。
一、玉器。
玉器在中國光輝的歷史文化中,是一顆燦爛的明星,在世界藝術中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我國的玉器自公元前五千年左右河姆渡文化出現始,一直不間斷地綿延發展了七千余年。玉器在中國的歷史上流傳之所以久遠,除因玉材豐富、質地優良、品種繁多、制作技術先進、造型美觀外,最主要的是由于玉在中國一直被奉若神明,被認為是一種吉祥的象征,象玉如意就是一件典型的工藝品,還有頭飾、玉墜、玉手鐲等等,深得人們的鐘愛,使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中,充當著特殊的角色,發揮其它工藝美術品所不能取代的作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玉,石之美有五德者",代表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文人對玉的特征和內涵的典型概括。象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其實就是一個玉的傳說,賈寶玉的前身就是一塊玉石,而林黛玉是玉石下的一棵仙草,而賈寶玉轉世為人時口里還含著一塊玉。
我國的玉器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初期,當時我國先民們就以石頭作為生活、生產工具的材料,在選擇、打制、琢磨石器的勞動過程中,逐步認識了比石材美麗的彩石,這些比較美觀的被用作裝飾品,到后來人們知道了打磨、穿孔、鏤雕等加工手段,玉器的使用就更加廣泛了。所以起初的玉,其實就是指美麗、有光澤、有花紋的石頭。新石器時代后期,癲糯郵中分離出來成為工藝品i討蓯貝,作為玉器,有用于祭祀和禮儀"禮玉",有用于服裝佩飾的"佩玉"或稱"飾玉"。周代更以"佩玉為尚",人們將玉當作修身的標準和衡量個人品德的尺度,成為一種具有社會道德含義的特殊物品,這種觀念一直流傳幾千年。甚至在經濟高度發展的現代,玉器還是非常流行,可能許多同學就有。
商周玉器的美表現在材質、色彩、造型、串綴組合方面,琢玉的技術很高。這是我國玉器的成長期,玉器藝術有象征性和裝飾性的特點,我國玉器由原始社會彩石玉器進入了真玉為主的時期。春秋戰國時向華麗、琢雕、鏤空方面發展,到了漢代由于出產玉石的西域通道暢通,玉料來源增多,玉品的琢制與使用更為普遍。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玉器發展的強盛時期。隋、唐、五代時期,這時期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玉器工藝的發展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局面。許多玉器近似石雕風格,制作非常精致。人物、動物形玉器,重在揭示對象的精神世界,對其形體采取夸張手法以突出關鍵部位,使用較密集的陰線裝飾細部,類似繪畫上的鐵線描,注重起伏,使玉器渾厚自然,氣韻生動。在這基礎上,宋、遼、金玉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從琢磨技藝上著重與現實主義方面相適應,鏤雕技藝更加高超,把繪畫用于玉器雕刻之中,富于一種濃厚的生活氣息。這時期的玉器已達到?"形神兼備",真實自然。元、明、清時期,這時期的玉器藝術是鼎盛時期,制玉業高度發展,已形成了幾個生產地。其中最重要的產地是蘇州專諸巷,這里名工薈萃,技藝精絕,對當時的玉器藝術的提高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時期制玉業眾多,規模之大、產量也都是空前的,所用的玉質較好,品種繁多。在玉器中描寫山水、花卉、人物等題材,追求神韻與筆墨情趣,把制玉的技藝提高到了新水平。
玉器的設計創作方法,是因材施藝,剜(wan)臟去綹(liu)(是玉器加工過程中常用的一種專業用語,"臟"是指玉器中的雜色,不能背利用的顏色,這些顏色對造型有壞的影響,所以要除掉,所謂美玉無暇,不僅是玉石中沒有雜質,而且無臟色,綹原來是指線、頭發、胡須等細絲狀東西順聚在一起,這里也是指雜質),要"俏色"、"巧色"。給同學們出個問題,看看大家設計水平怎樣。有五快通體白色的玉石,上面有一些紅點和黑點,經過精心的設計,制成了五只生動活波的鵝,這玉石上的紅色和黑色怎么辦?假如其中一塊玉石只有一個黑點怎么辦?(也是指玉器加工過程中常用的一種專業用語,科學的利用玉石的本來顏色,紅色成為鵝頭上紅色的斑點,黑色就成為烏溜溜的眼珠。但是其中有塊玉石只有一個黑點,于是就設計成鵝的頭向下歪,做成正在爭事物吃的狀態,只看到一顆眼睛,這樣就巧妙的解決了所有問題,科學地利用材質、色澤,盡其玉材美的光澤。)。
欣賞作品《玉人》是商代婦好墓出土的一件玉器,婦好是商代的第23代王的配偶,這是目前唯一和甲骨文印證能確定年代的王室墓地,在河南安陽西北約100米處。出土了一千多件配葬品,其中玉器就約有300件,書上選擇的這件跪坐的玉人形象,刻畫最為傳神。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大概是平民還是貴族的形象?為什么?上節課我們學過欣賞工藝美術的五個方面,現在我們就來復習一下,造型(圓雕,雙手撫膝,長臉尖頜,細長眉,塌鼻突嘴,兩眼看前方,頭發盤在頭頂,還戴有卷形的帽子,腰束寬帶,腰左側插著武器)紋飾(衣服)色彩(黃褐色)材質、技藝(雕琢精細,生動逼真)請同學們根據這五個方面分析一下。
《玉佩垂飾》是周代的作品,為佩玉,鏤雕得玲瓏剔透,兩只虎形態各異,虎踏一跪人,三個大小不同的玉體配合恰當,玉體只刻出幾條簡練的紋線,概括地表現出虎的骨路的主要關節及毛路,而紋線彎曲呈"方中有圓,圓中有方",給人一種剛柔相濟的力感,充分顯示玉材本身的質地美,這是工藝美術設計遵循的法則之一。
我國玉器工藝美術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在數以萬計的玉器中,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我國古代玉器的發展歷程,也表現了我國民族特色藝術的輝煌成就。
青銅器。
青銅器是中國古代美術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民族風格。民間流傳的"夏鑄九鼎"的歷史故事,說明中國青銅器的鑄造在夏代已經開始了。商代和周代,是它的鼎盛時期,秦、漢兩代還有所發展。青銅器的范圍非常廣泛,它包括禮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工具、度量衡器等。青銅是銅和錫或鉛的合金,我們常見的黃(紅)銅熔點很高,但是硬度卻很低,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在黃銅中加入錫或鉛,不僅可以降低熔點,而且可以增加硬度。同時,融化的青銅在冷卻凝固時略有漲大,填充性比較好,氣孔少,因此得到了廣泛得運用,當然這是在鐵器出現以前。而這個歷史階段也被考古學家稱為"青銅時代"。
中國青銅器以品種繁多、制作精美著稱于世。這首先是由于中國是文明古國,青銅器的產生很早,源遠流長,匠師們在幾千年過程中積累了精湛的技藝,形成了獨特的傳統,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工藝、形制、紋飾都有自己的風格,在世界美術史上都是獨樹一幟。同時,中國自古以來是多民族的國家,在祖國遼闊大地上生息繁衍的各國古代民族,對青銅器美術各有創造,這又為中國青銅器帶來豐富的多樣性。
接下去我們就邊欣賞作品,一邊來了解我國得青銅器工藝。我國得青銅器發展一般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商代、西周、春秋和秦漢時期,最興盛得是在商代和西周,由學生對比代表作品,得出特點,并講出形成這種特征的原因?教師作總結。
商代。
1、青銅器是奴隸主地位的體現,稱為"禮器"如"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西周中期神秘色彩逐漸淡化簡樸、追求樸素、典雅之美《盂鼎》饕餮。
商代:代表作品有《司母戊方鼎》和戰國曾侯乙墓整套編鐘?!端灸肝旆蕉Α罚谴吨笃鳎彩钱敃r最重要的禮器,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鼎是古代常見的炊器,主要是煮或盛魚肉用。他的形狀大部分是圓形或,三足,兩耳,也有四足的方鼎,象司母戊方鼎。器形莊嚴厚重,耳部外側的浮雕是兩只相對的猛虎,張大著口,銜著一個人頭,充滿神秘的色彩,體現了商代奴隸主貴族的無上權威。《虎食人卣》,不論其造型和紋飾如何不同,也都具有上述的特色。是一種盛酒器,是商代后期著名的青銅器。造型呈老虎坐形,豎耳瞪眼,張著大口,老虎的牙齒露出來,兩爪抓一個人,坐食狀,十分恐怖。器定有蓋子,上有立獸,提梁飾夔紋,兩端有獸頭,老虎的前爪上飾龍紋,背部飾牛紋,尾巴飾鱗紋。整個文飾極其精致,可惜此器流散在外。
西周:《盂鼎》西周早期的作品。造型雄偉凝重,文飾簡樸。主要采取饕餮紋。
春秋:《蓮鶴方壺》、戰國時期的《十五連盞樹形銅燈》就是這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前者是一種盛酒器,器形高大(高117厘米),壯麗精美,頂蓋上立一展翅欲飛的鶴,它那要向遠方飛翔的神態,與商、周以來青銅器的莊重、威嚴的風格截然不同。承托壺身的獸和壺體上的所有向上援攀的龍獸,相互印和,給人一種輕盈,移動的感覺。壺蓋上的雙重蓮花瓣形的裝飾,向四周翻仰,有力的烘托出中心一只展翅欲翔的仙鶴。仙鶴形象生動真實,在早期的青銅器中是非常罕見的,被學術界認為是春秋時期時代的象征?!妒暹B盞樹形銅燈》構思巧妙,燈形象一棵樹,樹枝上有十五個燈座,樹上群猴戲耍,鳥鳴相應,樹下有兩個赤膊在拋食物戲猴子,極富生活情趣。整個燈具結構靈活,移動時可以拆為八節,融實用與審美為一體。
秦、漢時期:《長信宮燈》、《虎牛形祭案》等青銅器,便是這時期著名的優秀作品?!堕L信宮燈》作宮女跪坐持燈狀,通體鎏金,各部分鑄成后合成,燈盤可轉動,燈罩能啟合,以便調節燈光照射的方向和照度的大小。宮女的右臂和軀體中空,煙氣通過右臂進入體內,煙灰貯留體中,可保持室內清潔。此燈設計靈巧,結構合理,宮女造型生動,是實用與美觀高度統一的工藝美術品?!痘⑴P渭腊浮肥窃颇鲜」糯釃乖岢鐾恋木哂袕娏业牡胤教厣挠糜诩漓氲那嚆~器。案作牛形,背有沿,形成盤狀,便于安放祭品。為保持器物的穩定性,牛尾處設計了一只咬住牛尾的小虎。牛的腹下橫一頭小牛,別有一番生活情趣。牛與虎都是滇民族青銅文化中常見的母題,故此器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漆器。
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聰穎、富有創造性的民族。在我們祖先多種多樣的發明創造中,采用天然漆樹的汁液用來作日用品的粘合劑、增固劑,并進而加工煉制,摻調色料,使之光彩奪目,絢麗生輝,再用此做成形態各異,用途廣闊,花色繁多的工藝品和美術品。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這是一項對人類有重大貢獻,可夸耀于世界的杰出成就。
我國發現最早的漆器,是距今約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第三文化層中出土的一件腹部瓜棱形的木碗。木碗的外部有朱色涂料的生漆,造型美觀,色彩鮮艷。到商、周、春秋時期,鑲嵌、螺鈿、彩繪漆器已達到了高度水平。許多出土的棺木漆皮尚好,并有許多彩漆雕花木板,可以代表商代漆器最高成就的當推河北臺西村出土的漆器。這些漆器技藝復雜,制作考究,裝飾華美。到戰國、秦漢時期,是漆器繁盛時期,戰國漆器產量之多,品種之優,制作之精,分布之廣,都遠遠超過了前代。漆器改進了質量,具備無異味、抗酸耐腐等特點,作為觀賞品,漆器加油彩,五光十色,花紋絢麗。較為著名的《虎座鳥鼓架》是漆、雕、繪三者結合得非常精美的工藝品,是當時許多墓中出土漆器的代表作。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蛙鳥獸盤結而成的《彩繪透雕小座屏》,漆、雕、繪三者有機結合,周身黑漆為地,并以朱紅,灰綠,金銀等色進行彩繪,造型生動,工藝精湛。用了透雕的手法,共雕了四十九個動物形象,大蛇二十、小蛇十五、青蛙兩、鹿、鳳凰、仙鶴各四,造型優美,生動,相互結合自然,體現了高度的水平。
而秦漢時期漆器也有驚人的成就。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數量大,品種多,眾多的器形說明漆器已在生活各方面廣泛使用。這些漆器造型精巧,其中有內裝七只耳杯的《漆盒》,套合嚴密,充分利用了盒體內的有效空間,是實用與美觀相統一的范例。但東漢之后漆工業有微衰的現象。漆器質量有所下降,主要是瓷器的興起,迅速成為生活的必需品??墒瞧崞魉囆g還是在發展。
到唐宋元時期,雕漆登上了歷史的頂峰。明清漆器主要特點是將多種漆法結合在一起,富于變化,絢麗多姿,超過以往任何時期,出現了描金、描漆、堆漆、雕填、犀皮、百寶嵌等漆法,制作出相當數量的器物傳世,使傳統漆工藝出現了豐富多彩、美不勝收的成就。
作品欣賞:
現存的明代牡丹紋剔紅蓋碗,是元、明兩代漆器工藝流行?"剔紅"的代表作。這是一種在層層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出所需要的紋樣的漆器工藝,由于這種技法大多用于鮮明的紅漆,故稱"剔紅",又稱"雕漆"。
清代乾隆年間的三鳳牡丹紋朱漆描金碗,運用了"彩金象"、"搜金"等多種漆工藝,使器物顯得更加華貴,反映了清代漆器工藝的高度水平。
小結:縱觀七千年的漫長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古代漆工藝不斷前進、不斷發展的規律,并在技法上竟有重要的突破,把制漆工藝傳播到全世界。
青銅美術教學設計范文(16篇)篇九
組織學生欣賞大師作品,要求學生會解讀大師作品的創作特點及富有創意的表現形式。
1、指導學生摹仿大師們的表現方法及形式,結合學生生活中的具體形象來塑造形象。
2、引導學生嘗試用各種材料表現物體形象,通過討論交流,相互啟發,形成創造性的作品。
大小不同、顏色各異的塑料袋、繩子等材料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1、引導階段:欣賞大師作品,思考:大師的作品是用什么方法來畫的?
小結:大師的作品多用點、線、面來表示,而且顏色大多很鮮艷,對比強烈。
2、引導學生觀察:
大師的'作品中用了什么材料?他們畫的東西你都看得懂嗎?
小結:大師用不同的材料表現畫面,而且有些很抽象,看不懂。
三、發展階段:
1、小朋友,你們在畫的時候可以摹仿大師的畫法,加上自己大膽的想象,不一定畫出很真實的東西,盡量用點、線、面和各種鮮艷的顏色。
2、作業:用你們找到的各種材料如塑料袋、舊報紙、彩色繩子等拼貼、組合,大膽創作。
四、學生作業,教師輔導
五、欣賞、評價:
六、小結:表揚優秀作業
我也是藝術大師
教師示范掛圖掛圖
學生展示學生展示
青銅美術教學設計范文(16篇)篇十
了解小學階段繪畫、手工工具的基本特點,知道使用工具的基本方法。運用看看美術工具,想想工具使用的方法,用工具來畫一畫,說一說自己是怎樣使用的,并且尋找出每一個工具的特點以便于今后的學習。結合最后貼小紅星的方法來評價一下這節4課的成果。激發運用嘗試的愿望,逐步養成備齊工具、合理使用工具的好習慣。
認識小學階段要使用的各類美術工具。
學會靈活運用工具的特點創作。
本節課是新生入學,他們對小學學習還很陌生。所以為了創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首先肯定了他們在幼兒園的知識積累,告訴他們老師知道你們中有不少人是繪畫小能手,這樣他們感到有一定的自信,隨后引出成為小能手的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有繪畫工具,并且正確使用好每一種工具會使我們的作品更美麗。那么這些工具就是我們的好朋友了,用好朋友來帶出對用過工具的回想和新工具的認識,讓學生更好的進入到今天的上課內容中。從最基本的一張鉛畫紙開始,慢慢的展開,使整堂課有一個遞進的過程。在了解了鉛畫紙的同時,告訴學生應該把班級姓名學號寫在紙的右下角,把這個習慣從一開始就牢牢的記住,以便于今后的工作開展。運用實物投影展示各種工具,并且在投影中示范這些工具的用法,為后面的試試做好鋪墊??戳死蠋煹慕榻B,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嘗試,隨便在紙上畫畫,涂涂。重點不在于畫的有多好,主要是試試這些工具就可以了。這樣的操作進行3到4分鐘即可。讓學生拿著自己的畫紙到前面來給大家看看自己用的是什么工具,是怎樣畫的。對于學生來說這也是一次鍛煉,以前都只要畫,今天要說一說,這樣的過程中使別的學生更快的了解了其它工具的運用方法。教師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恰到好處的進行一些指導,這樣更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說完以后,老師結合剛才展示的這些工具,運用媒體讓學生觀賞同樣是一年級學生用這些工具畫出來的畫,讓他們知道只要他們努力就可以畫的一樣好,激發他們上好美術課的信心。有了這些鋪墊以后回過來繼續完成剛才沒有完成的那幅畫,繼續來試一試你們的工具。這樣學生就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接下來該怎樣運用工具了。在學生繪畫的過程教師配以輕松的音樂來因造愉悅的氣氛。完成畫后進行自評和互評,每人的紙上都有兩顆五角星,一顆表揚自己一顆表揚你覺得運用工具最好的小朋友的紙上。這樣的評價可以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一個積極進取的精神。評好后把你們的畫貼在各自小組的展板上,展示一下。這樣的展示滿足了低年級學生好表現的特性?;钴S了課堂的氣氛。教師把剪刀、膠水和雙面膠一并的介紹給學生,使他們知道這些手工工具也是我們的好朋友。最后在總結的時候要讓孩子們知道每次課都要整理好自己的美術工具,保護好教室環境。學習習慣的養成要從剛開始的時候就要重視,這樣的培養對于今后的學習會有很大幫助。
經過了這次教學使我深深的感受到學前準備期的重要性,為我們對于學生的了解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也為學生今后的美術學習走好了信心的第一步。在整堂課中我感到同剛進入小學的學生接觸還可以在語言上更兒童化一點,設計練習上也可以更童趣一些,這樣可以更加的貼近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
青銅美術教學設計范文(16篇)篇十一
1、正確認識書法的含義。
2、認識漢字的特點和書寫藝術特點。
3、學習欣賞漢字書法藝術。
多媒體課室的影視設備,電腦,介紹書法的vcd光碟等。
一、講述關于漢字和漢字書法的有關知識。
書法是我國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凝聚著炎黃子孫的無窮無盡的智慧,不僅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
1、什么是書法?
2、中國文字書法的發生的諸因素
3、漢字書法藝術的形成因素
4、書法藝術與其他藝術的關系
(1)書法與中國畫。
(2)書法與篆刻。
二、介紹書法欣賞的有關內容(如何欣賞書法作品)。
書法欣賞就是欣賞者接觸書法作品而產生的一種審美活動。
1、書法欣賞的特點。
(1)書法欣賞的再創造
欣賞者欣賞書法作品,總是根據自己的學識修養在感受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對書法作品進行積極的能動的再創造。
(2)書法欣賞的模糊性。
書法欣賞的模糊性是什么?首先是線條的`抽象性。中國書法中的線條,是書法者內心感情活動的軌跡,它區別于幾何學上的線條,它活生生,有感情,有力量,有形象。但它究景是什么情調和意趣,難以確指。
2、書法欣賞的標準。
書法欣賞同其他藝術的欣賞一樣,有個相對的審美標準。具體主要有下面幾方面。
(1)點畫的線條美;
(2)結構的造型美;
(3)章法的整體美;
(4)風格的個性美;
(5)構思的意境美;
三、展示一些書法作品并欣賞。
1、實物展示。
2、電腦上播放(投影)。
3、現場示范書寫。
青銅美術教學設計范文(16篇)篇十二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 新課
(三)講授新課
[生上前示范刺繡的制作]
3.風箏(1分鐘)
師:放風箏是男女老少都喜歡的集運動、娛樂于一體的活動,同學們放過嗎?今天我們來看看北京的風箏,請大家看書本第5段,討論北京風箏的藝術。
[生介紹自己看過的風箏。及放風箏的感受]
4.玩具(2分鐘)
[生回憶兒時的玩具]
師:每個人的童年幾乎都是由各種玩具隨著成長的,民間玩具充滿了人們對兒童深沉的愛和美好的祝愿,我國的民間玩具歷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過加工制作,使之成為精美的民間藝術品。
5.編織(1分鐘)
6.剪紙(2分鐘)
[放背景音樂《喜洋洋》]
[老師通過表演剪、貼、看的一系列動作,請同學們猜含義。]
生:過年貼窗花。
師:剪紙通過在紙上剪刻,就靠一把剪刀,就能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生活,你看(邊剪邊展示),是不是很美。
(四)布置作業 (12分鐘)
同學們親手嘗試手工藝制作。[放背景音樂烘托氣氛]
(五)學生作業 [有的剪紙,有的刺繡,有的做泥塑]老師巡回輔導
(六)舉行作品發表會[布置時放背景音樂《喜洋洋》,烘托熱鬧氣氛]
(七)小結(1分鐘)
師:通過學習《,同學們有什么感想?[生暢談感想]
(八)生聽音樂,出教室。
青銅美術教學設計范文(16篇)篇十三
一、學生現狀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經過了五年的美術學習,他們對美術了解的也相對較多,大多已經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其抽象思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動手制作能力也相對有所提高。本學期繼續一方面進一步培養學生認識美術這一學科的特點,了解更多的美術知識,嘗試使用不同的工具,運用不同的表現方式,體驗形、色的變化與魅力。另一方面則更加側重對美術文化的學習和滲透,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感受美術所帶來的樂趣。
二、教學總目標:
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運用各種工具材料進行制作。運用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了解書作品的特征,了解美術表現的多樣性,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熟悉美術語言的基本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教材分析:
該教材貼近學生的心理,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每課的主題都有美術帶來的有趣的驚喜。六年級美術教材一共分為23課。每一課都側重于“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中的一個方面,同時也有不少系列的課,教學內容前后聯系比較緊密,非常適合學生較深入地做一個專題。并且有些教學內容還設計成了案例學習、問題學習和項目學習,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應多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學習,增加學生集體合作的機會。其次本冊教材繼續體現了人美版教材的可操作性強、貼近生活、關注美術文化的滲透和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等特點。
四、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造型·表現”:在教學中,讓學生運用形、色與肌理等美術語言,選擇合適自己的各種工具、材料,記錄與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發展美術創作能力,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設計·應用”:運用對比和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等組合原理,了解一些簡單的創意、設計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進行設計和裝飾,美化身邊的環境。
“欣賞·評述”:欣賞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料、形式與內容等特征,通過描述、分析與討論等方式,了解美術表現的多樣性,能用一些簡單的美術術語,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綜合·探索”:結合學校和社區的活動,以美術與科學課程和其他課程的知識、技能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策劃、制作、表演與展示,體會美術與環境及傳統文化的關系。
重點:在學習中逐步體會美術的學習特征,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了解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靈活的掌握對造型、色彩的運用,發展美術實踐能力,滲透人文精神。
難點:發展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現能力,培養審美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同時滲透德育教育。并且繼續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養。
五、教學措施:
1、教師本人積極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多看、多讀、多思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案例。在深入透徹地鉆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靈活多樣的實施教學。
2、在教學中,多遵循審美的規律,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比較。多通過比較、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鑒別、判斷,努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鼓勵學生在欣賞活動中,開展探究性的學習,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4、創設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涵養人文精神。
5、注重教學評價,使評價能真正地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地發展。
6、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以感受、觀察、體驗、表現以及收集資料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
7、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故事、游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像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盡可能嘗試計算機和網絡美術教學,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資源開闊視野,進行自學。
六.教學進度安排:
課時安排。
1、第一課《追尋文明的足跡》2課時。
2、第二課《探訪自然的奇觀》2課時。
3、第三課《我的書包2課時。
4、第四課《畫故事》2課時。
5、第五課《裝飾畫》2課時。
6、第六課《裝飾色彩》2課時。
7、第七課《彩球的設計》2課時。
8、第八課《奇思妙想》2課時。
9、第九課《添畫人像》2課時。
10、第十課《用各種材料來制版》1課時。
11、第十一課《裝飾柱》1課時。
12、第十二課《動畫片的今昔》1課時。
13、第十三課《擬人化的卡通》1課時。
14、第十四課《發現老房子的美》1課時。
15、第十五課《留給母校的紀念》1課時。
16、第十六課《我的成長記錄》1課時。
17、第十七課《剪紙中的古老技藝》1課時。
18、第十八課《繡在服裝上的故事》1課時。
19、第十九課《復制與傳播》1課時。
20、第二十課《青花瓷》1課時。
21、第二十一課《四川皮影》1課時。
22、第二十二課《水墨藏鄉情》1課時。
23、第二十三課《自貢扎染》1課時。
青銅美術教學設計范文(16篇)篇十四
秋天是一年中色彩最豐富的季節,小學生認識秋天,往往都是從色彩變化開始的。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認識色彩的作用,觀察自然界的色彩,學會運用不同的色彩表現事物。
欣賞表現秋天的藝術作品,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他們之間在藝術表現手法的不同特征。
學習用自己的方法,用繪畫的手段表現秋天。
課件,圖片
1.看《曬糧》
學生討論回答:秋天。
2.看一些風景圖片。
教師提問:這些圖片中有秋天,也有別的季節,誰能把其中的秋天挑出來。
學生挑出秋天,并說出自己的理由。
3.看大師所畫的秋天
看大師所畫的一些秋天的景色,看大師是用什么方法畫的。
學生討論,說出自己的看法。
4.秋天主要是要畫出秋天獨特的色彩,那么在內容上,秋天究竟有什么特點呢?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瓜果成熟了,掛滿了枝頭,糧食成熟了,田野里一片繁忙,植物葉子開始落了下來,地下一片金黃。
5.教師板演:秋天的幾種植物
這些植物都可以是什么顏色的呢?這些植物還可以有什么其他的畫法呢?
學生討論,回答,并上臺作畫。
6.作業要求:創作一幅表現秋天的畫面,要求在色彩和內容上符合秋天的特點,
并畫出自己的感受。
7.學生作畫,教師巡回指導。
青銅美術教學設計范文(16篇)篇十五
1、通過停電后黑影的猜測,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自由表現出自身的所想、所感。
2、鞏固蠟筆畫的作畫方法,使作品豐滿。
1、各種形狀的黑影若干,每人一張白紙,一支勾線筆、一副蠟筆。
2、投影機一臺。
1、“小朋友,昨天晚上李老師在家看電視時,忽然,停電了,真糟糕!你們想一想,晚上停電的時候,看見的東西會是怎么樣的呢?”(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2、出示黑影。
(用投影機將黑影放大到黑板上面的白紙上。)。
“是啊,我就看見許多黑乎乎的黑影,而且我用照相機把它們拍了下來,請你們看看,這圓圓的'黑影可能會是什么呢?”(如皮球、餅干、盤子……)幼兒講一種,教師就畫一種(畫的時候,用勾線筆在白紙上將黑影描下來)。
(幼兒自由回答)。
“現在,李老師把這些黑影都放到了你們的桌子上,請你選自己最喜歡的一個,用勾線筆把輪廊勾出來,然后把你剛才說的畫出來,并涂上漂亮的顏色。拿到黑影后不要急著畫,要多看看。多想想,想好了再畫。”
1、引導幼兒從不同方向觀察、想象,千萬不要忘記外形的邊。
2、指導幼兒涂色要均勻、鮮艷、畫面要豐滿。
1、請個別幼兒將自己的作品給小伙伴們看,并說出:我看到的這個黑影可能是什么?
2、“啪嗒”一聲,燈亮了?!靶∨笥眩鞄е愕淖髌啡ダ罾蠋熂艺艺?,有你們畫的東西,好嗎?”
3、幼兒出教室,結束。
青銅美術教學設計范文(16篇)篇十六
了解色彩調和的概念、分類和表現方法,能對不同的美術作品和色彩現象進行色彩分析。
通過對優秀作品的賞析和對于色彩調和的體驗,色彩分析能力和造型能力。
培養自主探究意識,對色彩的興趣,充分感受色彩調和含蓄的美,關注色彩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了解色彩調和的概念,掌握色彩調和的方法。
對美術作品進行色彩分析,辨識出其中的色彩調和關系。
教師出示課件,展示四幅圖案分別代表春、夏、秋、冬,請學生將圖案與其代表的季節一一對應。提示大家感受四季風景的色彩和諧關系,順勢引出課題《色彩的調和》。
出示莫奈的作品《池塘》,提問:畫面中有哪些色相?這些色相在色相環中有什么關系?
學生通過觀察并回答:藍、綠,它們屬于相鄰的關系。
進而繼續追問:畫面描繪了什么內容?給人什么感覺?學生舉手回答:莫奈運用藍色和綠色描繪出靜謐的夏日池塘景色。幾塊濃重的綠蔭和點點睡蓮以及橋欄的亮部使畫面富有節奏,各種不同的綠色使畫面達到了和諧的效果。順勢總結出色彩和諧的概念: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時的效果,使人感受到的是一種統一協調的色彩現象。
教師展示藍色調、綠色調和紫色調三個畫面,請學生分析色調調和的色彩關系。
學生思考并回答,教師總結:以藍色色調作品為例,底色偏湖藍、稍亮,書桌和電腦偏鈷藍,稍暗,形成明度變化。明度不同、冷暖不同打破了容易產生的單調問題,從而使畫面在統一中達到活潑、對比的效果。進而總結出:同色相調和的方法,可采用明度變化、純度和冷暖的變化。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總結:秋天的樹林呈現一派絢爛的橘紅色,深深淺淺的大紅、中黃、赭石、土黃等交替出現,雖有不多的綠色隱藏其中,但其零星的分布和較暗的色調也不足以和大面積的紅黃色調抗衡,畫面達到了和諧統一的效果。進而總結出:不同色相調和的方法,可采用帶有某些明確色彩傾向的色調,弱化各色相的.個性或直接采用灰色調進行統一。
展示教材中的四個花瓶,請學生辨認哪些是同色相調和,哪些是不同色相調和?
結合剛才所學的兩種色彩調和規律進行分析,進一步掌握色彩調和的方法后,教師運用同色相調和進行示范,學生觀察學習。
1.布置活動練習:以教材中的花瓶圖案為參考,為媽媽設計一塊色彩調和的圍巾。根據時間提示創作。教師巡視輔導,輔導要點:注意運用本課所學的色彩調和的知識設計圍巾的色彩搭配。
2.展示學生作品:從能否積極參與對色彩調和知識的認知、探討色彩調和的原理等各個方面進行評價。教師引導學生從色彩、形象、想象力等多方面評價作業。
1.總結重點知識,并升華情感,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更多關于色彩的美術現象。
2.課下搜集色相調和在生活中其他領域的運用,下節課與同學進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