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是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系統規劃的基礎工作。小編精選的教學計劃范文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直接應用于教學實踐。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一
單元學習目標:
1.能欣賞文章所描寫的優美畫面,體會作品的語言風格。
2.能聯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3.開展一次調查家鄉民俗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領略家鄉的民俗風情,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4.能多留心、多觀察、多思索、多積累,學會從生活中尋找豐富的.寫作材料。
5.學會進圖書館檢索書目,能制作摘錄卡片,養成勤讀書、勤摘錄的好習慣。
單元課時安排:共13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1課時。
社戲2課時。
端午日1課時。
本命年的回想1課時。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2課時。
常州“民俗風情”專題活動1課時。
寫作:從生活中找“米”3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走進圖書館1課時。
單元小結1課時。
教材分析:
民俗風情源遠流長,民俗文化是斑斕多彩的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單元所選的文章,向我們介紹了過年、端午、中秋三大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以及農村社戲的民俗風情。讀罷這些文章,更可激發我們了解更多的民俗風情的熱情,更加熱愛我們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
教學設計:
第1課時單元整體學習。
第一塊:了解單元內容,明確單元學習目標。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讓學生瀏覽目錄、課文,以及《新課程伴你學語文》。明確任務。
2巡視,指導。瀏覽目錄、課文等。
3問題情境:哪些內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內容是你最感興趣的?請同學們隨便談談。談感受(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印象最深刻的內容)。
4布置任務:根據單元內容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
教學反思。
第二塊:制定活動方案,組建活動小組。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情境:你知道我們常州有哪些風俗習慣嗎?給大家講講。討論,交流。
2針對單元主題,商討單元學習專題,并擬訂實施方案,如以訪問的形式開展一次了解家鄉傳統節日習俗的調查活動等。自由交流,確定自己的專題。自由組合專題研究小組。
3巡視指導,給予一定的提示、幫助。制定活動.計劃、方案。
教學反思。
第2課時社戲(一)。
學習目標: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領會文章的詳略安排。
2.能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留戀之情。
3.能欣賞文中優美的景色描寫,體會“人在圖畫中”的感覺。
課前學習:通過查閱書籍或網絡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魯迅及其主要作品。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在上一個單元,我們領略了快樂美好的金色童年,請大家講一講童年留給自己最美好的回憶。人們回憶往事,總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魯迅這樣的斗士,回憶起童年往事,筆調也是溫馨的。讓我們一起跟隨他去看一出《社戲》。傾聽,講童年趣事。
2布置任務:請仔細閱讀課文,看看文中一共回憶了哪些事情,課文中的哪個詞能概括平橋村在少年魯迅心中的地位,為什么?閱讀課文,思考。
3組織交流、評價。發表見解。
教學反思。
第二塊:精讀“社戲”。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布置任務:再讀課文,結合文章的標題“社戲”,說說按事件的發展進程可將本文分為哪幾部分?速讀課文,思考,討論。
2組織交流、評價。發表見解。
3問題情境:從課文的描述來看,當夜的社戲其實并不精彩,但為什么作者說“以后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思考,小組討論。
4組織交流、評價。各抒己見。
5你在生活中曾有過這樣的“感覺”嗎?請給大家講一講。講述。
教學反思。
第三塊:賞析月夜美景。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布置任務:在社戲途中有兩處景色描寫,請放聲朗讀。你覺得美嗎,為什么?如果你處在這幾段文字描繪的情境中,將是怎樣的心情,有怎樣的感受?誦讀,討論。
2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3課文中的景色描寫充滿了詩情畫意,你有沒有過“人在圖畫中”的經歷?描繪給老師和同學聽聽。小組討論,交流。
4組織交流、評價。講述,評價。
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背誦“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第3課時社戲(二)。
學習目標:1.能把握人物的性格,體會作者對平橋村人的深厚感情。
課前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背誦“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課堂學習:
第一塊:平橋村人物譜。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我”之所以喜歡平橋村,除了“社戲”外,更為關鍵的是還有一群淳樸、友愛的小伙伴。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討論,交流。
2組織交流、評價。各抒己見。
3問題情境:請給平橋村的村民寫一個人物譜,分別用幾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人物的身份、性格。思考,.寫作。
4組織交流、評價。討論,交流,評價。
教學反思。
第二塊:語文活動――辯論賽。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情境:有人說雙喜他們偷豆的做法是應該批評的,你認為呢?討論,交流。
2組織辯論。分組,辯論。
3主持、參與、評價。自評、小組互評。
教學反思。
第三塊:平橋村印象。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情境:你喜歡平橋村嗎,喜歡平橋村的生活嗎,為什么?思考,討論。
2組織交流、評價。各抒己見。
3問題情境:如果平橋村要發展旅游業,請你給他們寫一則導游詞,你將怎樣寫?思考,.寫作。
4組織交流、評價。自評、小組互評。
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你是否也有過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難忘的探親故事?請寫下來。
第4課時端午日。
學習目標:1.通讀全文,概括湘西人民端午日的風俗。
2.能欣賞賽龍船場面的精彩描寫,掌握虛實相生的寫法。
3.能體會賽龍船表現的激勵爭先、合作、奮發向上的精神。
課前學習:1.通過查閱書籍或網絡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沈從文及其《邊城》。
2.向家中長輩了解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端午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我們這兒端午節有哪些風俗?今天我們就要走進湘西茶峒人民的端午日。傾聽,講述。
2請同學來介紹一下作者沈從文的情況。介紹沈從文及其《邊城》,其他同學補充。
3布置任務:請閱讀課文,說說端午日這天湘西人民舉行了哪些活動?和我們這兒的端午習俗有什么異同。閱讀,思考。
4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教學反思。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二
一、單元教學目標:
1、能讀會寫課文中的生字詞,養成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的良好習慣。
2、以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寫的民俗風情,欣賞文章所描寫的優美畫面,體會作品的語言風格,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語言。并利用圖書資料和網絡資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風情,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3、開展一次調查家鄉民俗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領略當地的民俗風情。
4、懂得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學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豐富多彩的寫作素材。
5、走進圖書館,學習檢索書目,檢查工具書,根據需要進行摘錄,養成做讀書卡片的習慣。
二、單元課時安排:共13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1課時。
《社戲》3課時。
《端午日》1課時。
《本命年的回想》1課時。
《中秋詠月詩》2課時。
寫作從生活中找米3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走進圖書館1課時。
單元小結(學習反思)1課時。
三、單元介紹。
本單元的閱讀教學。
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民俗文化絢麗多姿,民俗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單元所選的三篇閱讀教學文章,從不同的側面向我們展示了異地的民俗風情,有的是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如魯迅的《社戲》;有的是對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紹,如沈從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對京郊運河家鄉舊時過年習俗的深情回憶,如劉紹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樸實清新的語言,展現了一幅幅別開生面的優美畫面。讀文如臨其境,有在畫中游之感。讀罷這些文章,更可激發我們了解更多的民俗風情的熱情,更加熱愛我們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
四、教學過程。
第1課時確定本單元的學習專題。
第一塊:明確單元專題含義: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指導語:分節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搜集、整理。
2指導語:將搜集來的民俗文化分門別類交流、綜合。
第二塊:了解單元大概內容: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2巡視、參與、指導瀏覽目錄、課文,做好記錄。
3指導語:交流讀后感悟并提出思考交流、記錄單元需解決的問題。
第三塊:確定單元學習專題并擬定實施方案: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第四塊:學習評價。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2小結自我反思。
教學反思。
第2課時《社戲》(一)。
學習目標:通讀課文、理清思路,把握敘事有詳有略的'安排。
課前學習:了解魯迅及其主要著作。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課前學習情況檢查匯報成果。
2指導語:組織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利用工具書疏通字詞,并能了解文意。自讀。
3組織交流、檢測檢測、發表見解。
5組織交流、評價發表見解。
6、課文中的哪個詞能概括平橋村在少年魯迅心中的地位?發表見解。
第二塊:理清文章脈絡,想像優美畫面。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2組織交流、評價小組代表發言。
4巡視、參與、討論小小組交流、討論、繪畫。
5組織交流小組代表發言,自評、互評。
課后學習:1、劃出文中描寫精彩的語句,熟讀成誦。
2、搜集所生活的環境中的趣聞逸事。
第3課時《社戲》(二)。
學習目標:1、感受文章描寫的優美畫面;
2、結合對文章的理解,談自己對城市生活或農村生活的感受;
課前學習:1、劃出文中描寫精彩的語句,熟讀成誦。
2、搜集所生活的環境中的趣聞逸事。
課堂學習:
第一塊:品位秀美畫面,評價城鄉樂趣。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指導語:組織學生閱讀劃出的精彩片段,并加以點撥和評價閱讀并闡述理由。
第二塊:語文活動:辯論賽。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2將學生按城鄉分成兩組交流趣事。
4組織辯論:正方:城里的生活更有趣反方:鄉下的生活更有趣開展辯論。
5主持、參與、評價自評、小組互評。
第4課時《社戲》(三)。
學習目標:把握人物的性格,體會作者對平橋村人的深厚感情。
課前學習:完成上堂課的思考問題。
課堂學習。
第一塊:把握人物性格,評價人物形象。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2組織交流,小結人物性格小組代表發言,補充、評價。
3指導語:你較喜歡哪個人物形象,為什么?組織交流,鼓勵、評價發表見解,談感受。
第二塊:拓展質疑,領會作者的寫作感情。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組織討論:豆和戲都很普通,作者在意的是什么呢?討論。
2組織交流發表見解。
3設置情境:在你的生活中,有類似作者的經歷嗎?思考、寫作。
4指導語:對文章本身還有可質疑的地方嗎?思考、質疑。
5解疑、小結自我小結。
教學反思。
第5課時《端午日》。
學習目標:1、了解湖南湘西端午習俗;
2、學習本文虛實相生的場面描寫手法;
3、開展一次探討端午習俗的研究活動,了解更多的端午習俗;
課前學習:1、運用工具書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熟讀課文。
2、查資料,了解作者基本情況。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檢查課前學習情況,熟悉作者自我檢測。
3組織交流,評價發表見解。
第二塊:語文活動模擬記者采訪,呈現湘西端午習俗。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指導語:文中是怎樣介紹端午日賽龍舟和捉鴨子的場面的。再次閱讀,圈點勾畫。
3組織模擬記者采訪男女生角色扮演。
4鼓勵、評價自評、互評。
第三塊::拓展延伸學習虛實相生的場面描寫手法。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指導語:文中賽龍舟場面的描寫,作者采取了怎樣的描寫手法?朗讀、思考。
2組織交流發表見解。
3指導語:學習虛實相生的寫法,擴寫捉鴨子的場景。(巡視)思考、寫作。
4組織交流、評價推薦交流,自評、互評。
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1、到網上瀏覽各地的端午習俗,向父母或親屬了解當地的端午習俗,并加以比較。
2、將獲得的信息整理,匯總成探究報告。
課后學習推薦資源。
圖書資源《沈從文傳》(作者:凌宇)《沈從文文集》(十二卷本)(作者:沈從文三聯書店香港分店與廣東花城出版社合作出版)。
第6課時《本命年的回想》。
學習目標:1、利用工具書,準確疏通文意。
2、能夠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并說出其文化內涵。
3、比較今昔過年習俗的異同,說出自己對過年習俗的理解,并能合理想像和聯想,預測將來過年習俗。
課前學習: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2巡視、參與、指導閱讀、小組合作學習。
3組織交流、評價小組代表發言、小組互評。
第二塊:今昔比較,加深對過年習俗寓意的理解。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2指導語:你是如何評價舊時過年習俗和現在過年習俗的小組交流。
3組織交流、評價談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塊:展開聯想和想像,推想未來的年將有的習俗。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2組織交流、評價暢想、互評。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三
本冊教材的教學內容有: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包括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式題的運算),認識圖形(三),米、千克的認識,表內乘法(一)(包括乘法的初步認識,2~6的乘法口訣,求相同加數和的應用題),表內除法(一)(包括除法的初步認識,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個數里包含幾個另一個數的應用題)。重點是表內乘法和相應的除法,這是學習一位數乘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
1、了解加減兩步計算式題的運算順序,能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2、了解乘法的含義,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稱,掌握2~6的乘法口訣。
3、了解除法的含義,知道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稱,初步了解乘除法的關系,能運用乘法口訣熟練地計算表內除法。
4、掌握乘除法簡單應用題的結構特征和數量關系,并能正確地列出算式,注明得數的單位名稱,書寫答案。
5、認識長度單位米和質量單位千克,初步建立1米、1千克的觀念。
6、直觀認識圓柱和球。
7、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品質的培養。
1、要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不光憑經驗,過去怎樣提,現在也怎樣提;也不能搬課本,凡是課本上的有的內容,都作統一的.教學要求,而應該根據教學指導綱要,結合教學進行適當的調整。要防止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2、要尊重學生,注重學法滲透。在學習中,教師不要包辦代替和以講代學,要把課堂中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探索、交流和練習。
3、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
4、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還誚鼓勵學生動用所學的知識解答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以致用的意識。
5、要注意適當滲透一些數學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學生對某些數學內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學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課本中的一些例題和習題的編排,突出了思考過程,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暴露思維過程,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7、要精心設計教案,注重多媒體的應用,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松,覺得扎實。
8、要滲透德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四
通過第一學期的“比長短”的學習,學習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本單元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主要特點有:
1、注意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
3、改變了線段的編排。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5、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1、在活動中,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約5課時。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五
本單元文體都是小說,主題是少年生活。所以教學重點為兩個:一是小說的學習,通過情節、語言,分析感受人物性格,理解作者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建議采用思路教學和人物分析教學方法;二是感受和體驗作品中所反映的少年生活,并聯系生活中自己的少年生活,激起學生對自己生活的思考。
9、故鄉。
一直來我們把《故鄉》定位在批評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反映舊中國農民的辛苦生活。然而這樣的理解明顯帶有時代和政治色彩,而且對一個中學生來說,顯得十分牽強。這篇小說比較深刻全面地反映舊中國的社會生活,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多角度理解小說的主題。
1、故鄉是中國人精神的反映。從孩子的純真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鈍,表現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殺的過程。這樣的悲劇在今天或許還在演繹。不過是麻木的特點不同而已。
2、從閏土、楊二嫂的身上可以看到舊中國社會的愚昧、落后、貧窮的輪回。
3、渴望純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释枢l可以說是渴望一個純真、美麗的精神家園。然而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和現代社會的思想道德的庸俗化,使作者感到十分的失望。
以上幾種主題的理解都是可以的,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一方面結合小說的時代、人物探究主題;另一方面也可以聯系現代社會的現象理解小說反映主題的典型性。
第二個教學建議是把教學重點放在人物分析上,學會從人物的語言、神態及前后變化推演出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命運的原因。這個環節的處理一定要注重細節,注重落實在具體的語言上。
第三個教學建議是因為小說篇幅比較長,人物較多,思想深刻。所以更要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和自主探究。要放更多的時間給學生閱讀和分析討論,切忌教師的分析或教參的理解代替學生的理解。
教案設計:
第一課時:自主閱讀,梳理故事情節,自主設計問題。
第二課時:問題反饋和探究,人物性格分析。
第三課時:主題理解和作品延伸。
10.孤獨之旅。
這是一篇寫少年成長的小說,比較切合學生的心理和生活。杜小康在因家道中落,隨父遠離家鄉去放鴨。因而失去了上學機會,也失去了同學、朋友。過早得經歷人生成長的艱辛。但是這個孤獨之旅也促使他的成熟,使他很快變的堅強、勇敢。這個經歷看似是杜小康獨有的,其實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有這樣的經歷和磨難,沒有這樣的經歷和磨難的人可能永遠不會“長大”。被“拋”后的精神轉變,是成長的催化劑。
小說著重描寫了小康在這個過程中的心理歷程,而且善于通過其它事物來映照小康的心理,如鴨子的活動、周圍環境的.渲染等。所以這篇小說不僅寫出了一個少年成長中普遍的心理歷程,而且構思巧妙,寫法獨特,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教學建議:
(1)抓住小康的心理活動組織教學,要學生從自己的視角理解小康的心理,這樣更切合學生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例如“當時假如是你會怎樣想?怎樣做等?!?/p>
(2)要注意環境描寫的作用。鴨群的活動、蘆蕩的描寫、風雨的描寫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教學的一個重點。不僅要理解,最好安排一些片段訓練,使學生也能有意識的運用這些寫法。
(3)課外引導學生閱讀《孤獨之旅》全文。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梳理情節,討論主題。
第二課時:學習寫法,體味語言。
11、我的叔叔于勒。
這是一篇老文章,小說反映一種普遍的社會問題。金錢與人情之間的矛盾。文章非常真實又非常赤裸裸地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丑陋本質。小說篇幅比較簡短,故事情節比較清晰,主題也比較突出,所以理解起來不會有很大的困難。但是小說在技巧運用上十分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寫、懸念的運用、情節的安排等,要注意讓學生多比較,多體會。
(1)圍繞菲利普夫婦一家對于勒的態度的變化安排情節,使小說情節跌宕,懸念疊出。并且在人物態度不斷變化中,把人物的個性和心理真實的呈現在讀者面前。
(2)“我”的形象在小說中雖只是一個旁觀者,但是他的對這件事的態度,暗含著作者的態度,所以需要認真探究。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初讀整體感知,分析菲利普夫婦一家對于勒態度的變化,探究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
第二課時:通過比較法,探究小說情節安排的特色。從“我”的作用入手,進一步探討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六
(略)。
本冊教材的教學內容有:
1、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包括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式題的運算)。
認識圖形(三);
2、米、千克的認識;
3、表內乘法(一)(包括乘法的初步認識,2~6的乘法口訣,求相同加數和的應用題)。
4、表內除法(一)(包括除法的初步認識,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個數里包含幾個另一個數的應用題)。
重點是表內乘法和相應的除法,這是學習一位數乘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
1、了解加減兩步計算式題的運算順序,能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2、了解乘法的含義,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稱,掌握2~6的乘法口訣。
3、了解除法的含義,知道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稱,初步了解乘除法的關系,能運用乘法口訣熟練地計算表內除法。
4、掌握乘除法簡單應用題的結構特征和數量關系,并能正確地列出算式,注明得數的單位名稱,書寫答案。
5、認識長度單位米和質量單位千克,初步建立1米、1千克的觀念。
6、直觀認識圓柱和球。
7、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品質的培養。
1、要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不光憑經驗,過去怎樣提,現在也怎樣提;也不能搬課本,凡是課本上的有的內容,都作統一的教學要求,而應該根據教學指導綱要,結合教學進行適當的調整。要防止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2、要尊重學生,注重學法滲透。在學習中,教師不要包辦代替和以講代學,要把課堂中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探索、交流和練習。
3、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
4、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還誚鼓勵學生動用所學的知識解答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以致用的意識。
5、要注意適當滲透一些數學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學生對某些數學內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學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課本中的一些例題和習題的編排,突出了思考過程,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暴露思維過程,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7、要精心設計教案,注重多媒體的應用,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松,覺得扎實。
8、要滲透德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略)。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七
――元月24日。
復習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三冊全部內容。
時間、內容安排提示:
第一階段:2004.12.27――12.31。
掃描課本全部內容。
第二階段:.元.3――元.7。
應用題復習一(平均數、倍數應用題)。
第三階段:元.10――元.14。
應用題復習二(有余數、綜合應用題及提數學問題)。
第四階段:元.17――元.21。
計算題、方向與路線、時間、統計圖表的應用。
第五階段:元.22――元.24。
綜合測評及答題技巧。
題型提示:
1、填空題(時間單位、換算)、判斷題、連線題(可能性、觀察物體)。
2、計算題(1――9的乘法口訣的運用)。
3、應用題(平均數、倍數、有余數的除法、統計圖表、提出并解決數學問題)。
知識點提示:
※1――9的口訣。
乘除法計算、口訣運用(逆運用)、規律的填寫。
※時間。
時間換算、時間單位填寫、求經過的時間、看鐘寫時間、看時間畫針。
※應用題。
平均數、倍數、有余數的除法、統計圖表、提出并解決數學問題。
※路線與位置。
辨認方向、給地址畫地方、求經過的路程。
※觀察物體。
從不同方向辨認物體的'形狀(立體圖)。
※統計與猜測。
看統計圖完成統計表,再解決問題或提出再解決;摸球,用“可能”、“一定”、“不可能”填空、連線或寫一句話。
方法提示:
※圍繞課本為中心,以《學會學習》為輔導資料進行復習、鞏固。
※精選題型(例題)、拓展知識點、整合知識、舉一反三、升華運用。
※講――練――測――評――思(總結)――再測。
※從各知識點綜合知識的運用(解決實際問題)。
※個別――全體――個別(針對易錯的知識及題型)。
溫馨提示:
※因人施教。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特別是對學困生要降底要求,可針對理解能力較弱,從計算題入手來提高成績,如計算的準確性及速度。
※積極評價。
微笑,放平衡自己的心態去善待每一個生命的個體。以積極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可愛與進步,以寬容來面對學生不小心犯下的錯,讓我們好好地去呵護那一個個正待雨露滋潤的生命,用心去拎聽我們那以逝去的童年。讓我們的心靈在這神圣的教育事業中凈化和升華。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八
教材簡介: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小數乘法、積的近似值、有關小數乘法的兩步計算、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筆算,并能對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釋。
2.使學生會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積是小數的近似值。
3.使學生理解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于小數同樣適用,并會運用這些定律進行關于小數乘法的簡便運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4.使學生體會小數乘法是解決生產、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
教學措施:
1.重點引導學生用轉化的方法學習小數乘法。
2.指導學生對小數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釋,提高簡單的推理能力。
3.注意引導學生探索因數與積之間的大小關系的規律。
課時安排:
6課時。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九
一、單元教學目標:
1、能讀會寫課文中的生字詞,養成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的良好習慣。
2、以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寫的民俗風情,欣賞文章所描寫的優美畫面,體會作品的語言風格,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語言。并利用圖書資料和網絡資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風情,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3、開展一次調查家鄉民俗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領略當地的民俗風情。
4、懂得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學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豐富多彩的寫作素材。
5、走進圖書館,學習檢索書目,檢查工具書,根據需要進行摘錄,養成做讀書卡片的習慣。
二、單元課時安排:共13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1課時。
《社戲》3課時。
《端午日》1課時。
《本命年的回想》1課時。
《中秋詠月詩》2課時。
寫作――從生活中找“米”3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走進圖書館1課時。
單元小結(學習反思)1課時。
三、單元介紹。
本單元的閱讀教學。
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民俗文化絢麗多姿,民俗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單元所選的三篇閱讀教學文章,從不同的側面向我們展示了異地的民俗風情,有的是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如魯迅的《社戲》;有的是對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紹,如沈從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對京郊運河家鄉舊時過年習俗的深情回憶,如劉紹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樸實清新的語言,展現了一幅幅別開生面的`優美畫面。讀文如臨其境,有在“畫中游”之感。讀罷這些文章,更可激發我們了解更多的民俗風情的熱情,更加熱愛我們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
四、教學過程。
第1課時確定本單元的學習專題。
第一塊:明確單元專題含義: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指導語:分節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搜集、整理。
2指導語:將搜集來的民俗文化分門別類交流、綜合。
第二塊:了解單元大概內容: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2巡視、參與、指導瀏覽目錄、課文,做好記錄。
3指導語:交流讀后感悟并提出思考交流、記錄單元需解決的問題。
第三塊:確定單元學習專題并擬定實施方案: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第四塊:學習評價。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2小結自我反思。
教學反思。
第2課時《社戲》(一)。
學習目標:通讀課文、理清思路,把握敘事有詳有略的安排。
課前學習:了解魯迅及其主要著作。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課前學習情況檢查匯報成果。
2指導語:組織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利用工具書疏通字詞,并能了解文意。自。
[4][5]。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十
一、單元教學目標:
1、能讀會寫課文中的生字詞,養成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的良好習慣。
2、以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寫的民俗風情,欣賞文章所描寫的優美畫面,體會作品的語言風格,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語言。并利用圖書資料和網絡資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風情,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3、開展一次調查家鄉民俗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領略當地的民俗風情。
4、懂得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學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豐富多彩的.寫作素材。
5、走進圖書館,學習檢索書目,檢查工具書,根據需要進行摘錄,養成做讀書卡片的習慣。
二、單元課時安排:共13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1課時。
《社戲》3課時。
《端午日》1課時。
《本命年的回想》1課時。
《中秋詠月詩》2課時。
寫作――從生活中找“米”3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走進圖書館1課時。
單元小結(學習反思)1課時。
三、單元介紹。
本單元的閱讀教學。
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民俗文化絢麗多姿,民俗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單元所選的三篇閱讀教學文章,從不同的側面向我們展示了異地的民俗風情,有的是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如魯迅的《社戲》;有的是對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紹,如沈從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對京郊運河家鄉舊時過年習俗的深情回憶,如劉紹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樸實清新的語言,展現了一幅幅別開生面的優美畫面。讀文如臨其境,有在“畫中游”之感。讀罷這些文章,更可激發我們了解更多的民俗風情的熱情,更加熱愛我們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
四、教學過程。
第1課時確定本單元的學習專題。
第一塊:明確單元專題含義: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指導語:分節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搜集、整理。
2指導語:將搜集來的民俗文化分門別類交流、綜合。
第二塊:了解單元大概內容: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2巡視、參與、指導瀏覽目錄、課文,做好記錄。
3指導語:交流讀后感悟并提出思考交流、記錄單元需解決的問題。
第三塊:確定單元學習專題并擬定實施方案: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第四塊:學習評價。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2小結自我反思。
教學反思。
第2課時《社戲》(一)。
學習目標:通讀課文、理清思路,把握敘事有詳有略的安排。
課前學習:了解魯迅及其主要著作。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課前學習情況檢查匯報成果。
2指導語:組織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利用工具書疏通字詞,并能了解文意。自讀。
3組織交流、檢測檢測、發表見解。
5組織交流、評價發表見解。
6、課文中的哪個詞能概括平橋村在少年魯迅心中的地位?發表見解。
第二塊:理清文章脈絡,想像優美畫面。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2組織交流、評價小組代表發言。
4巡視、參與、討論小小組交流、討論、繪畫。
5組織交流小組代表發言,自評、互評。
課后學習:1、劃出文中描寫精彩的語句,熟讀成誦。
2、搜集所生活的'環境中的趣聞逸事。
第3課時《社戲》(二)。
學習目標:1、感受文章描寫的優美畫面;
2、結合對文章的理解,談自己對城市生活或農村生活的感受;
課前學習:1、劃出文中描寫精彩的語句,熟讀成誦。
2、搜集所生活的環境中的趣聞逸事。
課堂學習:
第一塊:品位秀美畫面,評價城鄉樂趣。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指導語:組織學生閱讀劃出的精彩片段,并加以點撥和評價閱讀并闡述理由。
第二塊:語文活動:辯論賽。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2將學生按城鄉分成兩組交流趣事。
4組織辯論:正方:城里的生活更有趣反方:鄉下的生活更有趣開展辯論。
5主持、參與、評價自評、小組互評。
第4課時《社戲》(三)。
學習目標:把握人物的性格,體會作者對平橋村人的深厚感情。
課前學習:完成上堂課的思考問題。
課堂學習。
第一塊:把握人物性格,評價人物形象。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2組織交流,小結人物性格小組代表發言,補充、評價。
3指導語:你較喜歡哪個人物形象,為什么?組織交流,鼓勵、評價發表見解,談感受。
第二塊:拓展質疑,領會作者的.寫作感情。
教學步驟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備注。
1組織討論:豆和戲都很普通,作者在意的是什么呢?討論。
2組織交流發表見解。
3設置情境:在你的生活中,有類似作者的經歷嗎?思考、.寫作。
4指導語:對文章本身還有可質疑的地方嗎?思考、質疑。
5解疑、小結自我小結。
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推薦資源。
圖書資源《魯迅全集》(1938年版作者:魯迅魯迅全集出版社)《魯迅選集》(上下冊)(1959,人民文學出版社)《魯迅傳》(作者:王曉明)。
第5課時《端午日》。
學習目標:1、了解湖南湘西端午習俗;
2、學習本文虛實相生的場面描寫手法;
3、開展一次探討“端午習俗”的研究活動,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十一
不夯實基礎,難建成高樓。
1.算一算。
16+13=1-15=。
2.在下面的括號里填上分數,在上面的括號里填上小數。
3.在里填上“”“”或“=”。
450.90.7910。
2.42140.25725。
0.166164250.16。
綜合提升。
重點難點,一網打盡。
4.填上合適的數,使每行的3個數量都相等。
5.把下面各分數寫在相應的圈里。
271925415011154971652621100。
6.算一算。
拓展探究。
舉一反三,應用創新,方能一顯身手。
7.學校準備在”六一”兒童節為學生購買一些水果,以下是學生喜歡吃水果的情況統計表:
(2)喜歡吃桃子、香蕉和西瓜的學生人數共占學生總數的幾分之幾?
(3)如果只購買一種水果你建議買什么?為什么?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十二
1.100以內的筆算加法和減法:
(1)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
(2)初步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估算方法,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性。
2.表內乘法:
(1)知道乘法的含義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熟記全部乘法口訣,熟練地口算兩個一位數相乘的積。
(2)能熟練運用所學的乘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長度單位: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建立1米、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認識線段,會量整厘米線段的長度;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3)初步形成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4.角的初步認識:
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三角板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學會畫線段、角和直角。
5.觀察物體:
(1)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2)認識軸對稱現象,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3)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6.統計:
(1)了解統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7.數學廣角:
(1)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二、出題分工。
高瑜――100以內的筆算加法和減法。
藍峻杰――表內乘法。
盧平――長度單位和角的初步認識。
張江英――觀察物體和統計。
(注:數學廣角的相關知識的復習結合課本、課堂作業本自行整理復習)。
三、出題要求。
1.題目要精選:根據各知識點,搜索各種有代表性的題型,認真出好練習卷。
2.統一格式:
(1)試卷標題“銀河小學數學第三冊期末復習卷”;
(2)第二行標出知識點。
(3)標出班級、姓名。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十三
一、基本情況:
本學期我擔任塞波中學九年級1個班的數學教學工作,我深感教育教學的壓力很大,在本學期的數學教學中務必精耕細作。使用的教材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課程標準教材?如何在教學中貫徹新課標精神?這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創新意識、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必須巧做安排。為此,特制定本計劃。
二、指導思想:
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教學方針為指導,按照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來實施,其目的是教書育人,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獲得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通過九年級數學的教學,提供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良好個性品質以及初步的唯物主義觀。
三、教學內容:
四、教學目的:
教育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觀念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正確、合理地進行運算, 逐步學會觀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會用歸納演繹、類比進行簡單的推理。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識技能目標: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數在生活中的意義。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有關概念;會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理解命題、定理、證明等概念;能正確寫出證明;掌握銳角三角函數的性質;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質;能運用三角函數及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性質及判定方法; 掌握概率的計算方法;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應用。
過程方法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推理、歸納的能力,發展學生合情推理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推理認證表達能力,提高知識綜合應用能力。
態度情感目標:進一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聯系,同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教育。
通過講授證明的有關知識,使學生經歷探索、猜測、證明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并能運用這些知識進行論證、計算、和簡單的作圖。進一步掌握綜合法的證明方法,能證明與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腰梯形、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等有關的性質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夠證明其他相關的結論。在解直角三角形和相似圖形這兩章時,通過具體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在教學概率的計算時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概率是描述隨機現象的數學模型。
五、教學重點、難點
率穩定于理論概率,必須借助于大量重復試驗,從而提示概率與統計之間的內存聯系。
六、教學措施:
1、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鉆研新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材適度安排教學內容,認真上課,批改作業,認真輔導,認真制作測試試卷。
2、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介紹數學家,數學史,介紹相應的數學趣題,給出數學課外思考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3、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構建,營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發現快樂的課堂。
4、引導學生積極歸納解題規律,引導學生一題多解,多解歸一,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根本途徑之一,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處于一種思如泉涌的狀態。
5、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陶行知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有助于學生穩步提高學習成績,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彌補智力上的不足。
彩的課外活動,帶動班級學生學習數學,同時發展這一部分學生的特長。
7、開展分層教學,布置作業設置a、b、c三類分層布置分別適合于差、中、好三類學生,課堂上的提問照顧好各個層次的學生,使他們都得到發展。
8、把輔優補潛工作落到實處,進行個別輔導。
七、各章節教學課時數及考試目標: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十四
本單元的內容包括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千米的認識;以及質量單位:噸的認識。在學習這部分知識之前,學生對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及質量單位“千克”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在這單元中,將要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質量單位“噸”,通過學習,使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單元的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后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 1毫米 、1分米、和 1千米 的長度觀念。認識質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2、學生知道常用的長度單位間、質量單位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恰當地選擇單位。
3、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和質量,會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測量。
4、在實際操作中,增強學生合作交流意識,提高操作技能,發展實踐能力。
編排特點
1、關注學生已有經驗,提供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
建構性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是學習者將正式的知識以自己日常的知覺經驗聯系起來的過程。本單元在編排上充分考慮了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積累,并將它作為發揮學生主動性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比如: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以厘米的認識作為知識的起點,借用學生能較熟練地運用學生尺進行測量的經歷作為經驗基礎。所以本單元的內容是讓學生在估、測、議的基礎上,進而引出要學習的新知識。同時,采用了學生所熟悉的環境:課堂、操場、校園等,打開學生學習的窗口。
2、合理安排活動內容,為教師組織學生活動提供便利。
本單元的內容是“測量”,無論是分開的“測”或“量”,還是連在一起的“測量”,都預示著強烈的活動性。所以本單元在編排上都是以活動的方式展開的,其目的是為教師安排學生的活動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認識中測量課本,分米認識中的測量書桌,以及通過具體活動感受 1千米 等等。
3、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本單元在編排上的又一大特點。將所學的概念,設計在學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讓學生去發現、探究、體驗。比如:在噸的認識中,創設小動物過橋的情境,提出了問題 “他們能同時過橋嗎?”,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興趣。并將“限重1噸”作為一個重要的條件,以確定情境的主題。
4、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生活中,在測量長度或質量時,有時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確的結果,即使需要精確的結果,也要做一個恰當的判斷,以確定所用的測量工具。教材在編排上加強了學生的觀察、操作活動,并力求將 1毫米 、1分米、 1千米 及1噸與生活的事例聯系起來,形成表象。比如:“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 1毫米 ”,“運動場的跑道通常一圈是 400米 ,2圈半是 1千米 ”“在操場上量出 100米 的距離,走一走,看看有多遠,10個 100米 就是 一千米 ”等等。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十五
本學期我繼任九年級數學,這班共有學生 49人,上學期期末檢測及格 17人,及格率為 36%,平均 52分;,7299分 12人,6071分 5人,40~59分 21人,30~40分 7人;30分以下 4人。本班學生基礎較差,兩極分化太嚴重,且低分太多。大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不少學生對學習數學失去了信心。為做好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特制定本計劃。
九年級數學是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教學方針為指導,按照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來實施的,其目的是教書育人,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此數學學習過程中獲得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通過初三數學的教學,提供參加生產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良好個性品質以及初步的唯物主義觀。
本學期所教九年級數學包括第一章 反比例函數,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第三章 圖型的相似 第四章 銳角三角函數第五章用樣本推斷總體。
難點是:相似三角形的應用?!朵J角三角函數》的重點是:解直角三角形,正確地選擇關系式,先將已知和未知聯系起來,然后進行正確地計算是解直角三角形的關鍵?!队脴颖就茢嗫傮w》的重點是通過實驗活動,理解總體平均數與方差的估計方法。難點是統計的應用。
針對上述情況,我計劃在即將開始的學年教學工作中采取以下幾點措施:
1、教學過程中盡量采取多鼓勵、多引導、少批評的教育方法。
2、教學速度以適應大多數學生為主,盡量兼顧后進生,注重整體推進。
3、新課教學中涉及到舊知識時,對其作相應的復習回顧。
4、復習階段多讓學生動腦、動手,通過各種習題、綜合試題和模擬試題的訓練,使學生逐步熟悉各知識點,并能熟練運用。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十六
本班共有學生12人,其是男生8人,女生4人。在經過了兩年半的數學學習后,學生在數學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對學習數學有著一定的興趣,樂于參加學習活動中去。大多數學生上課大膽發言,學習效率較高;一小部分學生貪玩,上課經常不能注意聽講。在本學期的教學中,首先要抓好學生的學習習慣,二要對少數差生注意個別指導。在本學期的教育教學中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探尋良好的學習方法,采用各種激勵機制,讓孩子迎頭趕上。
本冊教材包含以下單元:
1、兩位數乘兩位數
2、千米和噸
3、解決問題的策略
4、混合運算
5、年、月、日
6、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8、小數的初步認識
10、期末復習
1、使學生經歷探究兩位數乘兩位數算法的過程,會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以及整十數乘整十數,會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會進行簡單的估算,并能運用有關運算解決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和噸的含義,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以及1噸的質量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3、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學會從問題開始分析數量關系,學會用畫線段圖的方法分析數量關系。
4、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兩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學會含有兩級的混合運算、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并能運用綜合算式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5、認識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知道1年中的月份數、大月、小月的天數,以及判斷平年、閏年;認識24時計時法,會用24是計時法表示生活中的時間,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6、結合實例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能選用適宜的面積單位估計、測量、表達圖形的面積。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計算或估計有關的面積。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7、能初步理解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幾?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能用簡單的描述一些生活現象,能通過實際操作表示相應的分數;能比較熟練、認、讀、寫簡單的分數。
8、使學生能結合具體內容初步了解小數的含義,會認、讀、寫一位小數;能結合具體內容比較一位小數的大??;會進行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
9、使學生學習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先分組再匯總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掌握統計數據的記錄方法,并能根據統計圖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讓學生了解把數據按照不同標準進行分類,體驗統計結果過在不同分類標準下的多樣性。
1、發展數感,發展抽象概括與推理能力,發展抽象思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合情推理和初步演繹推理能力,發展統計觀念,初步具有清晰地表達自己思考過程的能力。
2、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學習簡單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換思想,并能應用集合和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1、使學生在不斷創設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并能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逐步形成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2、以多種新式的的操作和感知活動認識千米和噸,會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3、聯系生活經驗初步掌握一些求簡單的經過時間的方法,;熟練應用面積的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4、能應用在本冊教科書里學到的小數、分數運算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能利用估計、判斷解決問題結果的合理性。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3、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4、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5、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兩位數乘兩位數、千米和噸、解決問題的策略、混合運算以及年、月、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十七
學堂五年級是原學堂五年級和馬鄧五年級、木廠五年級的混合班級,學生來源很廣,包括學堂、馬燈和木廠三個村的學生,是新組建的學習班級。五三班共有學生31人,男生17人,女生14人,少數民族25人,而且學生大多年齡偏小,只年滿10周歲的占全班的30%。四年級數學期末成績為:及格率61.3%,優秀率19.3%,三十多分及以下者9人,占本班學生人數的29%。從成績來看,后進生是該班學生最為嚴峻的問題。
針對學生情況分析,我認為本學期要重點抓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教師方面
本學期所教學的教材是新課程教材,對于我來說還是還是一個新領域,所以:
1、認真備課、研究教材是備課的一個重要工作;
3、與有經驗的本?;蚱渌麑W校教師交流,爭取多方面的幫助;
4、多進行教學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育理念,教學業務能力,用先進的教學經驗為參照,不斷審視,不斷調整,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
5、由于本學年接的是一個新的班級,學生情況還很陌生,所以熟悉學生還是我的一個工作重點。新學期伊始,經過接觸,已經多學生有大致的了解,但還不是那么全面。今后一段時期的工作還是對全班學生進行了解和熟悉。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行為習慣以及家庭環境等諸方面的情況。
(二)學生方面
通過對上學年的學生成績分析,也通過我開學以來教學感覺,本班學生不乏有頭腦靈活,基礎扎實,勤奮好學的,如劉曉芳、張希成、付平等幾個同學,他們對課堂上的學習,接受能力較強,一般的知識稍點即通。另外學習習慣養成較好,如作業整潔、課前預習、自主學習、不懂就問等。這是一些好的行為習慣,是全班學生學習的榜樣??梢宰屗麄內尤?。
但也凸顯讓我頭痛的幾個方面。差生占的比例過大,幾乎占全班的三分之一。他們中主要問題是數學基礎差,接受能力弱。而且行為習慣也不行。如,楊正芬、楊正仙、李奇鴻、王瓊、張萬星和王有瓊幾個學生連乘法口訣都不能熟練背下來,更不要說應用。所以就連整數乘法都沒掌握,在沒基礎或基礎弱的情況下學習新的知識,無疑難上加難。擺在我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后進生的輔導工作。那么多后進生,靠我一個人的力量很難應付過來,所以還要調動本班可以調動的力量,讓好的指導幫助差的。除為后進生進行知識補課以外,還要對其進行思想補課,多查找差的原因,從思想上給與鼓勵,行為上給與指導,知識上給與輔導,用一切可以提高數學基礎的方法促其進步。
由于學生層次分明,本學期教學進度難免造成一定的影響,既不能推優生,又要拉差生,所以教學進度也要分層次進行,讓優生多一些自主學習,可以按正常教學進度或稍為加快學習進度,教師給與鼓勵,還要適當進行大綱要求以外的能力訓練,教師連扶帶放,讓其充分發展。而后進生,我們要放慢教學進度,放低要求,讓其力所能及,教師不急于求成。課堂與課后,多關注,多輔導,多鼓勵。
對于本學期我只要求我的教學會有些許收獲,在我和我的學生的努力下,使我班的數學成績邁進一小步??茨懿荒軐崿F,實現不了以后繼續努力。我們的目標為:到本學期末數學甲等生達9人,丙等及以上學生達22人,消除20分記錄。
給自己的話:不管遇到什么,不管在什么情況下,請你燃起你的熱情,用積極的心態面對。
教材包括的內容:小數乘法、小數除法、簡易方程、觀察物體、多邊形的面積、統計與可能性、數學廣角和數學綜合運用等。
教學重點:小數乘除法、簡易方程、多邊形的面積、統計與可能性等。
教學任務及教學目標:
1.比較熟練地進行小數乘法和除法的筆算。
2.在具體情境中會用字母表示數,理解等式的性質,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并解決問題。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
4.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
5.理解中位數的意義,會求數據的中位數。
6.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戲規則的公平性,會求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能對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預測,進一步體會概率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7.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數字編碼的思想方法,培養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十八
本學期,我們高數組全體成員將認真貫徹我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要點,在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的指導下,圍繞“生本教育”的教學理念,以更新觀念為前提,以育人為歸宿,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重點。轉變教學理念,改善教學方法,優化教研模式,進取探索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研工作新體系。繼續推進“生本教育”改革的進程,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努力讓本組數學教師成為有思想、有追求、有本事、有經驗、有智慧、有作為的新型教師,使教研組的工作更上一個臺階。
1、努力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使各班數學成績到達學校規定的有關標準。
2、在數學學科教研教改中注重素質教育,讓本組教師成為一支思想素質、業務素質過硬的數學教師隊伍。
3、狠抓生本教育,加強數學課堂改革力度,開展各項教研活動,提高現代教學水平,切實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手段,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4、開展業務學習活動,在全組構成教研之風、互學之風、創新教育之風,共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5、加強團體備課。本學期,我們組將按照學校的教學計劃如實開展教研活動,認真開展合作研練活動,按照“個人研究、同伴交流、達成共識、主備撰寫、實踐改善、反思提高”的步驟進行團體備課,聽課后認真評課,及時反饋,如教學資料安排否恰當。難點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當,教學手段的使用,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是否貼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的教學基本功等方面進行中肯,全面的評論、探討。爭取使我們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1、把握教材關:
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鉆研教材,把握各單元、各節的教學要求和重難點,熟悉教材的特點和編者的意圖,訂好所教學科的教學計劃。計劃要體現每單元重難點以及采取的措施,研究解決難點的方法。從而改善自我的教學方法和練習策略。對教材中存在的問題及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進行記錄,及時進行反思,認真反思個人的教育教學心得。
2、規范日常工作:
嚴格規范數學教學常規。每位教師要認真制定教學計劃,認真備課、上課、布置和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組織數學學科的質量調查。學生作業的規范性要求,包括學生書寫作業的規范和教師批閱作業的規范。
3、教師主角的變化:
全組成員要進取實踐生本教育,真正實現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是學生的合作伙伴,不再是在“講”的基礎上“扶”著學生、“牽”著學生去掌握知識,而是要將知識“放”給學生,放心、放手地讓學生自主學習。
去思考,用自我的語言去表達,用自我的心靈去感悟。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十九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單元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并認識簡單的路線圖。教材能依照兒童空間方位認知順序進行編排,同時又提供豐富的生活和活動情景,幫助學生辨認方向。
1、通過現實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2、結合具體情景,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北和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3、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單元教學重、難點:學生能在具體的情景中辨認方向,描述方向,并且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1、 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 在辨認、描述、交流物體所在方向等數學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用到方位的知識,探索辨認方向的方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的觀念。
3、 能夠積極參與辨認、描述、交流物體所在方向的數學活動,并在活動中體會方位知識的作用和價值,感受方位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能根據自身方位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體會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之間的關系。
一、創造情景,導入新課:
1、讓學生說說“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轉”。復習和感受方位。
2、組織學生活動: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師:“誰認得東、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樣認識的?”
4、全班學生分四組按如下形式站好。(也可以給各組取組名)
第二組
第四組 第一組
第三組
3、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描述這四個組的位置與方向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東、南、西、北。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認識東、南、西、北
(2)學生分組討論,并根據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進行判斷,如: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小時侯學過的辨認東、南、西、北的兒歌……。遇到困難時,教師給予啟發和幫助。
(3)各組匯報討論結果,并說說是怎么知道的?在各組明確自己的方向后,把標牌放在各組的面前。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二十
1、首先要求學生做到“五會”即“會看、會聽、會說、會想、會做”,在看一看、聽一聽、想一想、說一說、動一動的過程中,通過觀察,思考、想象、分析、判斷等來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
2、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敢于質疑、獨立思考、不怕困難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考、觀察、動手操作、創新等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
3、培養學生與人合作、與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并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以數學思維訓練為途徑,通過學生數學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數學思維能力,本學期重點讓學生在觀察、想象等多項活動中,多角度,多層次地看看,做做,想想,試試,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去訓練、去思考、去探索,并能在實踐中得到提高。
1、以新課程的理念和當下的習慣特色為指導思想,以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現有知識水平為依據,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愿意主動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敢于質疑,樂于討論探究各種現象,喜歡和他人合作解決問題。2、學習內容以數學游戲、數學故事、數學實踐活動為主。通過一系列數學活動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把數學與兒童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看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學生學起來也親切、自然。
3、課前教師認真準備好課堂內容,學生認真準備好學具等學習材料,課上共同配合好每一個教學活動,把每一個教學設計都落實下去。
4、在課堂已有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強化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培養和強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應用中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二十一
二年級的小朋友經過了一年的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以及學習習慣等相對來說已有了較大的轉變;完成作業情況也較好,大部分同學作業清楚,態度端正,對數學表現出了較大的興趣。不過還有一小部分同學由于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種種原因,尚不能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學起數學來感覺還是有點累。學生樂于計算,但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就有點麻木,不注意審清題目意思,急于動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沒有很好的解決問題。需要更加的嚴格要求,多動手,多思考。加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的投入到學習當中來。
1.認識計數單位“百”和“千”,知道相信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系;掌握萬以內的數位順序,會讀、寫以內的數;知道萬以內數的組成,會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能用符號和詞語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理解并認識萬以內的近似數。
2.會口算百以內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口算整百、整千數加、減法,會進行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計算,并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
3.知道除法的含義,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乘法和除法的關系;能夠熟練地用乘法口訣求商。
4.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含義,經歷從生活中發現并提出問題、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知道小括號的作用,會在解決問題中使用小括號。
5.會辨認銳角、鈍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會在方格紙上將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或豎直方向平移。
6.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統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5個單位)和簡單的復式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并能進行簡單的分析。
8.會探索給定圖形或數的排列中的簡單規律;有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0.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第一單元:解決問題
1、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
2、通過購物等活動,初步感受混合運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運用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和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讓學生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4、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體會到混合運算要有一定的順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以及小括號在運算中的作用。
5、引導學生掌握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第二、四單元:表內除法
1、引導學生經歷分蘋果等實際操作,初步體會有余數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應用。
2、使學生體驗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能正確掌握商是一位數的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
3、探索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體會到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第三單元:圖形和變換
1、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直觀認識直角、銳角和鈍角,會借助三角板辨認以上三種角。
2、通過觀察、測量、比較、歸納,使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
3、使學生能夠按要求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和正方形。
4、結合生活情境,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平行四邊形。
第五單元:萬以內數的認識
1、聯系生活實際學習萬以內的數,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通過實際操作,具體感受大數的實際含義,能運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逐步發展數感。
3、通過“撥一撥”等教學活動,認識萬以內數的數位順序;會讀、會寫萬以內的數,會比較數的大小,并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二十二
五年級三班和四班現有學生人。大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進取性比較高,能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獲取知識,抽象思維本事也有了必須的發展,基礎知識掌握比較牢固,有必須的學習數學的本事。在課堂上大部分學生能進取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具有必須的觀察、分析、自學、表達、操作、與人合作等一般本事,在小組合作中,同學之間會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討本事不高。也有一部分的學生基礎知識差,上課不認真聽講,不能獨立完成學習任務,需要教師督促并輔導。還有一部分比較認真但解決問題的本事較差,只能掌握一些基礎知識,稍稍拐個彎就不知所措。本學期重點還是抓好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教學,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創設愉快情境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進入學習的動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讓每一位學生都在數學學習上得到限度的發展。
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因數與倍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因數與倍數,在前面學習整數及其四則運算的基礎上教學初等數論的一些基礎知識,包括因數和倍數的意義,2、5、3的倍數的特征,質數和合數。教材在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分數的加法、減法,結合約分教學公因數,結合通分教學最小公倍數。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觀察物體、圖形的變換、長方體和正方體三個單元。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經過豐富的現實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認識圖形的軸對稱和旋轉變換;探索并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圖形之間的關系,及圖形之間的轉化,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及表面積公式,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
在統計方面,本冊教材讓學生學習有關單式和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知識。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結合分數的加法和減法、長方體和正方體兩個單元,教學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引導學生經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向學生滲透優化的數學思想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綜合應用活動,讓學生經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本事。
1、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比較分數的大小,會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或整數,會進行整數、小數的互化,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約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數和倍數、質數和合數、奇數和偶數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數的特征;會求100以內的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
3、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比較熟練地計算簡單的分數加、減法,會解決有關分數加、減法的簡單實際問題。
4、明白體積和容積的意義及度量單位,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感受有關體積和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
5、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
6、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以及將簡單圖形旋轉90°;欣賞生活中的圖案,靈活運用平移、對稱和旋轉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7、經過豐富的實例,理解眾數的意義,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并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根據具體的問題,能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一樣特征。
8、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需要選擇適宜的統計圖表示數據。
9、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構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本事。
因數與倍數,長方體和正方體,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統計。
1、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和網絡等現代化教育資源,提高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為提高教學質量打下基礎。
2、進取學習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和經驗,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本事,使他們學的簡便歡樂,使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和學習的效率。
3、教師要從自身做起,嚴格要求自我,認真備好課、上好課,批改好作業及導學案,以進取認真的態度來影響學生,提高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的興趣,使學生愿學、樂學。
4、加大培優輔差的力度,以激勵表揚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展開競爭,使不一樣的學生得到不一樣的發展,對后進生給予更多的關心,做到課堂上多提問,課下多關心,作業做到面批面改。使他們進一步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全班教學質量的提高。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二十三
1.出示口算:
2.豎式筆算:
1.教師出示圖:(或演示動畫“二、三位數乘一位數(例1)”)
(1)請同學看圖列出算式:
教師板書:
(2)請同學口算出結果,并且說出算理.
(4)全班動筆試算(讓每個同學在練習本上寫豎式)
(5)向同學展示正確算式.
教師邊板書邊強調寫豎式時要把乘數的個位與被乘數的個位對齊.
(6)設疑引思:教師出示提綱學生討論:
a.計算時,先從哪一位乘起的?接下來乘的順序是什么?
b.積的個位是6,它表示什么?怎樣來的?
c.積的十位是3,它表示什么?怎樣來的?
d.積是36,是哪部分合起來的結果?
學生邊回答,教師一邊在圖上畫出來或繼續演示動畫“二、三位數乘一位數(例1)”)
(7)教師說明計算過程中,中間過程可以簡化,直接寫成:
(8)再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計算時乘的順序和積的書寫位置.
(9)反饋練習:
2.教學例2
(1)教師出示
提問:被乘數是幾位數?乘的順序是什么?待學生回答后,教師讓全班試做.
(2)讓一學生到黑板邊板書邊敘述乘的過程.(演示動畫“一位數乘二、三、四位數(例2)”)
(3)反饋練習
3.比較例1和例2的異同點(采取學生先討論,最后交流達成共識)
相同點:算理與算法相同,都是從個位乘起.而且都是不進位的乘法.
不同點:例2比例1被乘數的位數多,例1被乘數是兩位,例2被乘數是三位.
4.驗算的方法.
師:如何檢查做的對不對呢?
生:可以再乘一遍.
5.反饋練習:
1.計算并驗算
(1)一個因數是233,另一個因數是3,積是多少?
(2)342乘2,積是多少?
(3)3乘331,積是多少?
2.筆算下面各題:
3.應用題:
動物園有一只東北虎重213千克.一頭野牛的體重是東北虎的3倍,這頭野牛有多重?
板書設計
例1 計算 例2
第三冊數學教學計劃(匯總24篇)篇二十四
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資料都比較感興趣。在上學期期末測試中孩子的成績都還比較好。對本班的學生,我認為應當關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經基本構成的興趣再接再厲地堅持,并逐步引導到思維的樂趣、成功體驗所獲得的樂趣中。培養本班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本事應是本學期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
本冊教材包括: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四則運算,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三角形,位置與方向,折線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綜合運用活動等。其中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資料。
1、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展數感,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掌握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掌握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探索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計算本事。
3、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明白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以和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5、認識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學會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
6、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構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本事。
7、初步了解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構成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構成觀察、分析和推理的本事。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深入教材,認真備課,定好單元計劃,提前一周備課。
2、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側重發展學生思維本事。
3、抓重點、難點、各個環節的突破。
4、重視學生的智力開發,抓好素質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重視課堂40分鐘的利用,大面積提高教學成績。
5、對學生要高標準嚴要求,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利用教科書掌握例題、習題之間聯系,舉一反三,靈活學習,真正地把知識學會。
6、精心設計作業,有層次,講究目的性、科學性。
7、抓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耐心輔導,因材施教。
一、四則運算(5課時)。
二、觀察物體(二)(1課時)。
三、運算定律(7課時)。
四、小數的意義和性質(9課時)。
五、三角形(5課時)。
六、小數的加法和減法(4課時)。
七、圖形的運動(二)(2課時)。
八、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3課時)。
九、數學廣角—雞兔同籠(1課時)。
十、總復習(4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