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兵馬俑博物館游兵馬俑博物館篇一
今天是出門旅游的第二天了,我們又乘了大概六個小時的車,趕到了西安,去了名揚中外的兵馬俑博物館。
我們來到兵馬俑博物館門口,只見那里游人如織,各種膚色、各種語言相互映襯著,我們隨著人流走進了博物館的大門。
我們這個團隊還請了導游,兵馬俑有好幾個展廳,我們先去了一號,剛走進門,我連聲贊嘆:“哇!好壯觀呀!”聽導游說:“1、2、3這幾個展廳中,一號最大,長230米,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不過現挖掘的兵馬俑只有現存的兵馬俑的一萬分之三!”可想而知,兵馬俑的數量之多!規模之巨大!
眼前的兵馬俑活靈活現、神態各異。有的身穿鎧甲,頭發向后,腳半蹲,平視前方,好像想著遠方的親人;有的頭戴官帽,身披鎧甲,皺著眉頭,好像在想著攻打敵人的妙計……最讓我難以忘記的是一個特別的俑,這個傭身披龍袍,頭戴皇冠,兩手放后,不錯,這就是秦始皇。我們不得不贊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隨著導游,我們又去了2號坑和3號坑,2號坑里沒有一個完整的兵馬俑,經導游的介紹我們才明白:一號坑的兵馬俑都是經過藝術家的修補而產生,2號坑根本沒補過,有的身體完好,但是一個無頭怪俑,有的是個瘸俑,兩腿不知哪里去了,還有的`只剩下四肢,身體都不見了……總體看上去凌亂不堪。三號坑和二號坑的狀況不分彼此。
我們從兵馬俑出來,又去了華清池,去領略古代四大美女的楊貴妃的風采。
兵馬俑博物館游兵馬俑博物館篇二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臨潼縣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是全國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東發現三個大型陪葬的兵馬俑坑,并相繼進行發掘和建館保護。三個坑成品字形,總面積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共約7400余件。三個坑分別定名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
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余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后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里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后衛部隊。
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余件,戰車80多輛,并有大量金屬兵器。
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 馬1 車。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俑陣經發掘對外開放后便轟動世界。1978年,前法國希拉克參觀后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兵馬俑博物館游兵馬俑博物館篇三
;繼參觀了驪山華清池景區后,我們馬不停蹄地前往兵馬俑景區。
兵馬俑可以說是西安市數一數二的標配了。從一下火車,四面八方擁上來的旅行社工作人員,舉著牌子,拿著傳單,嘴里無不在喊:“兵馬俑,看兵馬俑了……”兵馬俑成為招覽四方游客的第一招牌。
這也難怪,自從兵馬俑重見天日,它就以其規模巨大、造型精美、技術水平高超而震撼了全世界。不僅是我國人民心向往之,世界各國人民甚至各國元首,也為一睹芳容為快。克林頓、普京等為之折服,尤其是法國前總統希拉克的一席話,更是擲地有聲,他說:“去埃及不看金字塔,就好像沒到過埃及,去西安不看兵馬俑,就好像沒到過西安。”并譽兵馬俑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誠然,兵馬俑的確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人類精神文明的瑰寶”,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一路上,導游以聊天的方式,不停地給我們講述著兵馬俑的前世今生,給我們進行腦補。她說,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東側1500米處。據《史記》記載,秦始皇13歲即位,不僅繼承了其父莊襄王統一六國的遺志,還因為從小就缺乏安全感,決心發奮圖強,不甘落后,最終統一了六國。他自詡“德高三皇,功蓋五帝”,稱自己為“皇帝”,并從“春、秋”中各取一半創造“秦”字。秦始皇統一四海,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歷史功績卓然。然而,他為北卻匈奴而興師修筑長城,四處征伐,修建宮殿陵園,還進行焚書坑儒,顯得殘暴無情,民眾也是苦不堪言,因此,歷史上對秦始皇的評價也一直存在爭議。
秦始皇從即位起,就開始建設陵園,修筑時間長達38年,修陵的勞役達百萬之眾。導游接著說,從前的帝王,逝世后要找活人陪葬。秦始皇當政期間,一位大臣提建議說,活人陪葬對您多有不妥,不如讓能工巧匠打造一支用泥土做成的您那南征北戰、所間披靡的大軍吧。秦始皇同意了這個意見,這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兵馬俑博物館呢!
不知不覺,兵馬俑景區就到了。下車后,發現這里樹林繁多,景色宜人。我們一邊行進,一邊聽導游繼續解說。她說,兵馬俑景區位于臨潼縣西洋村,這里原本土地貧脊,人民生活困難。1974年3月的一天,村民楊志發在打井時,意外發現了一些破碎的陶俑和青銅兵器,沉睡地下2000多年的兵馬俑這才展現在人們眼前。如今,由于旅游業在這里風生水起,人民的生活水平水漲船高,當地如今還流傳著一副對聯呢:翻身不忘共產黨,致富全靠秦始皇,橫批:感謝老楊。這雖是一則趣聞,表現了兵馬俑的發現過程,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地的發展。
導游接著說,整個兵馬俑博物館主要分為三個坑區,分別是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呈“品”字型排列,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約50個藍球場大,挖掘和修復的兵馬俑有8000多個。
我們來到一座高大的拱形建筑,門上用秦代官文篆書書寫著一行大字:秦兵馬俑博物館展廳,顯得古意盎然。導游帶我們走進一號坑參觀,她說,一號坑最早被發現,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面積14260平方米,有兩個足球場大。終于可以一睹兵馬俑的風采了,這可是從小學歷史課本上看見圖片那一刻就開始憧憬著的,如今終于得以實現了,我心里想。盡管天氣十分炎熱,但絲毫沒有影響我們的興致。
一進入大廳內,我們就被眼前的一幕震撼著。只見一列列、一行行真人般大小的陶俑士兵展現在我們眼前,有將軍俑,有武士俑,有騎兵俑,跪射俑,還有陶馬俑,品種多樣,無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這些兵馬俑位于5個門道內,東西兩端有長廊,南北有邊廊,主體向東,南、北、西廊各一排面問外,擔護側翼和后衛。有的少了一只手,有的缺一條腿,還有的少一顆頭,但仍莊嚴地挺立,軍容嚴肅,威武雄壯,顯示出威不可擋的氣勢。
導游告訴我們,那身材魁梧,頭戴鶴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若有所思的是將軍俑,通過鎧甲甲片小而細,前胸系著的彩色花結,亦可以障顯身份的高貴。那身著戰袍,腳穿戰靴,手握兵器,身材矯健,神氣十足,威懾敵膽的是武士俑。那身披鎧甲,騎在馬上,手握韁繩,雄越起氣昂昂,神情凝重,似在等待一聲令下沖鋒陷陣的,是騎兵俑。那陶馬俑,跟真馬一般大小,形體健壯,肌肉豐滿,大有騰空而起之勢,形象逼真。還有那跪射俑,單腿撐地,另一條腿膝蓋向上,眉宇間透出警覺,一副蓄勢待發的神情。人物俑在1、7米至2米之間,身高、神態都與真人無異,喜、怒、哀、樂,各種神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連臉上的皺紋和頭發絲都清晰可見,以至于網上不少人在質疑:這些兵馬俑是否為用真人制作而成。
導游還告訴我們,這些兵馬俑是以秦軍真實作戰陣式排列的,前鋒精銳,主力強悍,側翼靈活。作戰時,第一排為弓箭手,二、三、四排為手持彎刀的敢死隊。戰斗開始后,先由第一排向敵人放箭,接著,二、三、四排的敢死隊舉刀割斷自己的脖子來嚇唬敵人,當敵人被突出其來的情況弄得不知所措之際,后面的秦軍主力部隊已沖上來殺死敵人,大獲全勝。不知這種說法是法屬實,對我來說是聞所未聞,但這壯觀的場景,也足以令我們感受到,當年秦軍以排山倒海之勢,統一六國時兵強馬壯的煊赫聲勢。
二號坑位于一號坑東北側,三號坑東側,我們走進去一看,竟全是土堆,并無一件兵馬俑,我們不得其解。導游說,二號坑規模有一號坑的一半左右,建筑形式大同小異,但陣式更復雜,兵種齊全,應該是對陣的中堅力量。然而,考古學家發現,這些兵馬俑原本是帶顏色的,但出土不到十秒,顏色就被氧化掉了。出于保護文物方面的考慮,暫時不予挖掘,至今,只能看到波浪形的泥土堆而已。我相信,隨著我國技術的發展,不久的將來,這些雄偉壯觀的兵馬俑,還是會重見天日,讓人們找到夢回大秦的感覺。
三號坑于1976年6月發現,位于一號俑坑的兩端北側,南距一號俑坑25米,東距二號俑坑120米。平面呈“凹”字形,東西長28。8米,南北寬24.57米,深5.2~5米,面積約520平方米,規模沒有一、二號坑大,卻是軍陣的核心部隊,相當于現代軍隊的司令部、指揮部。三號俑坑曾遭嚴重破壞,陶俑、陶馬和戰車殘破較嚴重。坑內發掘出戰車1乘,陶質武士俑68尊,青銅兵器34件。考古學家認為,三號俑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隊指揮部形象資料。秦軍一改春秋戰國之前的設置,將指揮部移至中軍,獨立出來,是軍軍技術發展的一大進步,也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三號俑坑的建筑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為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占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飾、裝備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從兵馬俑博物館出來,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感慨萬千。這座規模宏大的博物館,是我國古代藝術的寶庫,我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智慧而深深地欽佩。
首先,是展現了高超的雕塑藝術水平。成千上萬的兵馬俑藝術手法細膩、明快,有著濃厚的現實基礎,可以說是精美絕倫。人俑、馬俑均按真人、真馬設計,大到體形結構,小到毛發須眉和皺紋,無不精雕細琢,惟妙惟肖。并且做到千人千面,沒有雷同,不同性格、心理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你會看見,那將軍沉穩凝重,精神飽滿,為指揮作戰運籌沉思;
那士兵,有的在時刻準備著奮勇拼殺,有萬夫莫敵的架勢;
有的莊嚴肅穆,炯炯有神,似在等待一聲令下;
有的似有所思,也許在思考秦國未來,或許在思念故鄉的親人。唯一發現時極其完整的兵馬俑一一跪射俑,據說,其側面與陜西省平面地圖形狀十分相似,如陜西圖騰一般的存在,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巧合。
其次,展現了秦國強大的軍事國防水平。其排兵布陣多兵種、多手段、多單元、多戰術協同作戰,擁有精銳前鋒,靈活側翼,中軍指揮,主力強大,具有高效能、戰斗力強的特點,再現了"揮劍決浮云"、"大略駕群才”的秦始皇為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展現出的赫赫軍威,讓人深深地體會到當年秦軍"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所向披靡、排山倒海的磅礴氣勢,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堅實基礎。
再次,兵馬俑還是一座巨大的武器庫,體現了高超的科學技術水平。這里出土了劍、槍、弓、弩、鈹、吳鉤、青銅戟、銅矛等先進武器裝備。其中,有一把寶劍出土時,正被陶俑壓彎在下,移開俑后,寶劍立刻伸直。令人驚訝的是,寶劍居然無銹,熠熠生輝,鋒利無比。科學家研究發現,該劍表面涂有10~15微米的防銹氧化層。這項技術,直到20世紀30年代,德國的鉻鹽和美國電子鍍鉻技術,才達到這種防銹水平。兵馬俑出土時是帶色彩的,其中帶有紫色,而紫色是近代才被研制出來,可以秦人冶金技術在當時冠絕世界。此外,俑坑還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馬車,分為裝武器裝備的高車和主將乘坐的安車兩種。銅車比例準確,造型生動,彩繪更增添了精美的藝術效果,冶金鑄造工藝更能體現技術高超。安車由3000多零件組成,采用了鑄造、向前、焊接、子母扣連接等十幾種工藝手法。安車后室寬大,有三窗一門,車窗至今仍可自由開合,窗板全部縷空鑄成菱形花紋小孔,起到了調節空氣、通風保溫作用,車門設計甚至還有如今的茶色玻璃功能。所有這些2000多年前的科技,且其水平遠遠高于其他國家,不得不令人嘆為觀止。這真是一次震撼心靈之旅。這座浩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堪稱一顆異彩獨放的明珠,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不僅為中華民族燦爛古老文化增添了奪目的光彩,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也為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十分光輝的一頁。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網
相關熱詞搜索:;兵馬俑博物館游兵馬俑博物館篇四
暑假已經到來,爸爸媽媽給我準備了一個大禮物——帶我去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看兵馬俑。
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能親眼看一看,可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啊!
我們跟隨講解員叔叔來到了一號坑,哇塞!這里有好多兵馬俑啊!一列挨著一列,一行挨著一行,星羅棋布,就像是電視上看到的古代軍隊一樣,壯觀極了!雖然有些兵馬俑已經支離破碎,但是仍然惟妙惟肖。你們可不要小瞧這一個個兵馬俑,這些兵馬俑出土的時候都是碎渣渣,是工作人員一塊一塊把它們拼起來的,最長的甚至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呢!
緊接著,我們來到二號坑,講解員叔叔說,這個二號坑啊,不看傷心,看了更傷心。果然,我們看了以后確實很傷心,因為里面什么也沒有。其實,也并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因為兵馬俑出土后受到空氣氧化會褪色損壞,而我們目前的技術無法對它們進行保護,所以,在挖掘后就及時回填了,所以我們就只能看到一垛垛黃土堆了。
七月的西安,驕陽似火,氣溫高達三十七、八度,從兵馬俑博物館出來,我們汗流浹背,渾身都已經濕透了!今天來兵馬俑的人特別多,很多都是中小學生,也有很多外國友人,他們跟我一樣,對這段歷史很感興趣卻并不十分了解,所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兵馬俑參觀,讓全世界的人都能了解兵馬俑這個世界第八大奇跡,讓中國文明傳揚世界!
兵馬俑博物館游兵馬俑博物館篇五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為依托的一座大型遺址博物院。同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陵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基于考古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的保護與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覽、休閑等多項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間。
秦始皇陵布局縝密、規模宏富,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目前在秦始皇陵陵區已發現各類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處。1961年,秦始皇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始皇帝陵(含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秦兵馬俑坑發現于1974年,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三個兵馬俑坑成品字形排列,總面積2萬多平方米,坑內放置與真人真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7000余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征。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鈹、矛、戈、戟、殳、弩機以及大量的箭鏃等。大部分兵器歷經兩千多年依然鋒刃銳利,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側,還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每乘車前駕有四馬,車上各有一御官俑。銅車馬造型逼真,裝飾華美,大量使用金銀為飾品和構件,制作非常精巧,被譽為“青銅之冠”。
在秦兵馬俑陪葬坑遺址上建立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1979年正式開放,主要參觀點包括秦兵馬俑一、二、三號坑、銅車馬陳列廳及相關臨時展覽。至今已接待中外觀眾近7000萬人次,其中包括近200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秦兵馬俑先后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個城市展出,海外觀眾超過20xx萬人次。秦兵馬俑每到一處就引起當地轟動,已成為增進國際間政治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20xx年10月1日,占地3386畝位于秦始皇陵核心區的秦始皇陵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主要參觀點包括秦始皇陵封土、已探明的主要建筑遺址、陪葬坑等。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的對外開放標志著我國又一處大遺址保護工程的建成。既是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傳播中華優秀文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舉措,又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帶動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徑。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20xx年9月30日,9901、0006陪葬坑陳列廳正式對外開放。0006陪葬坑位于秦陵內城以內,封土西南,20xx年發現。面積約410平方米,出土彩繪文官俑8件,御手俑4件,銅鉞4件,木車遺跡一乘,殉葬的活馬約20匹。9901陪葬坑位于秦陵內外城之間,封土東南,1999年發現。面積約800平方米,1999年5月8日至6月15日,對陪葬坑的中部進行試掘,試掘64平方米,在中部棚木之上出土青銅大鼎一件,重212公斤,口徑71厘米,高61厘米,在北部過洞中出土11件彩繪百戲俑。出土的陶俑,不著鎧甲、不穿戰袍,上身赤裸,下身著裳。姿態各異,風格、服飾、裝束等都與一二三號陪葬坑出土的兵馬俑迥然不同。有學者認為這批陶俑的原型可能是象征著秦代宮廷娛樂活動。20xx年6月3日,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秦陵博物院又啟動了9901陪葬坑和秦陵部分建筑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
這兩個陳列廳展廳建成后,9901陪葬坑的考古發掘工作將在展廳內繼續開展,并使其與保護、展示相結合,為觀眾提供更為真切的參觀感受。0006陪葬坑則進行原址展示,帶給觀眾真實的展覽效果。同時,通過陳列在展廳內的典型文物、圖片和文字說明,以及相應的講解導覽服務等,向觀眾全面展示這兩個遺址坑的文化內涵,強化秦陵遺址公園的社會教育功能,發揮秦陵博物院在公眾服務和先進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秦始皇陵遺址公園及9901、0006陪葬坑陳列廳與已開放多年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同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組成部分,共同構成了秦陵文物事業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