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教師在一學期或一學年內對教學工作進行安排和規劃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成績,我覺得我們應該制定一個教學計劃了。優秀教學工作計劃的評比活動,鼓勵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和提高。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精選18篇)篇一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是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以抒發感憤,寄托慰藉,表達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首句寫出了春光消逝時的蕭條景況,渲染了環境氣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對王昌齡“左遷”赴任路途險遠的描畫,顯出李白對詩友遠謫的關切與同情;三、四兩句寄情于景,對詩友進行由衷的勸勉和寬慰。全詩選擇了楊花、子規、明月、風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編織出一個朦朧的夢境,雖未追敘與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誼,但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把友情抒發得真摯感人。
【知識與能力】。
1、學生背誦,感知詩意。(重點)。
2、學生品味,感悟詩情。(重、難點)。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讀,賞析,感悟。
3、多媒體輔助教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理解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
(一)學生說詩。
(二)教師評詩。
平時,我們經常不知道作者的詩說是李白的,何止是張冠李戴啊!網上還傳說李白是預言家呢!(看ppt)其實,要說李白的預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說“隨風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貶到比湖南夜郎縣更西的貴州夜郎國。
(一)詩人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西域碎葉城(吉爾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與“詩圣”杜甫并稱“李杜”。其詩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清新,音律和諧,意境奇妙。寫月名,捉月死。
學過詩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靜夜思》、《贈汪倫》、《夜宿山寺》、《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望天門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二)背景解說。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詩家天子”,與李白并稱“七絕圣手”;學過《芙蓉樓送辛漸》、“唐人七絕壓卷之作”《出塞》)被貶夜郎而作。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與李白傲岸不羈較為相似,因“不護細行”而被謗貶龍標尉。李白此時正在揚州,聽此不幸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慰藉。
(一)朗讀試背:聽讀、齊讀。(節奏、平仄、押韻)。
(二)感知意象:楊花、子規、明月。
(三)品悟感情:憂傷、同情、牽掛、安慰。
(一)語言美:自然流暢,生動形象。
(二)韻律美:平仄諧調,押韻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摯淳樸,深切感人。
1、默寫這首詩。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詩并標上平仄。
3、探究“龍標”、“五溪”、“夜郎”的變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精選18篇)篇二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一、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年),生日72月8日,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我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二、背景。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三、注釋。
1、王昌齡:唐代詩人,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左遷:貶謫,降職。龍標:唐代縣名,在今湖南黔陽縣,唐時這里還是非常荒遠的地方。
2、左遷:古尊右卑左,左遷即貶官。
3、楊花:柳絮。子規:即杜鵑鳥,啼聲哀婉凄切。
4、子規:即杜鵑鳥。
5、龍標:今湖南黔陽,唐時甚僻。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條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
7、隨風:一作“隨君”。
8、夜郎:漢代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曾在今貴州西部、北部和云南東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建立過政權,稱為夜郎。唐代在今貴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設過夜郎縣。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縣境,與黔陽鄰近)。李白當時在東南,所以說“隨風直到夜郎西”。
四、譯文。
樹上楊花落盡,子規鳥兒在不住地啼叫,
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
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五、詩歌賞析。
1、詩中融情人景,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參考答案: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一名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擬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將“愁心”帶給遠方的朋友,詩句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以及對友人的關切之情。
3末句“隨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詞,有兩種解釋:一與成語“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貴州省西部桐梓縣,古稱夜郎國;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縣。細讀課文,分析一下哪種解釋更合理。
參考答案:據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縣。
參考答案: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凄慘地啼叫著。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5.本詩的作者是朝的大詩人。
參考答案:唐李白。
6.“楊花”和“子規”歷來被詩人借用寄托之感、之意。“過五溪”點出了。
參考答案:漂泊離愁漂泊過的地點。
7.這首詩中蘊含了作者情感。
參考答案:對暮春時節特定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同情和關切的思想感情。
8.這首詩很能打動人心,得益于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選擇一個角度,聯系詩歌內容略作分析。
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賦予客觀事物,讓它同樣具有情感。
通過把明月人格化,讓明月成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到偏遠荒涼的所在。同時,還不僅表現出詩人和朋友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還在,兩人的友誼就會像皓月一樣長存之意。
9.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c)。
a.王昌齡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即出自他手。
b.李白在聽到王昌齡被貶官的不幸遭遇后,寫詩從遠道寄給他,傳遞同情和關切之情。
c.本詩前兩句著力寫景,后兩句側重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詩的一大特色。
d.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寄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于無知無情的明月,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使月人格化。
10、“直到”的“直”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參考答案:表現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達朋友身邊的焦急的心情。明月雖可寄托,長風雖然迅疾,但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邊畢竟需要時間,作者希望長風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點把自己對友人的牽掛與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邊。
參考答案:寄:寄托,托付。與:給。
——“愁心”即對朋友遠行偏遠蠻荒之地的牽掛之心;是對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無端被貶而愁,為友人的前途命運而愁。
——(1)明月是圓的,讓人想起“團圓”這個概念,如果月圓人不圓,就會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時,天地之間是寧靜的,明月的光輝是柔和的,人們在夜的寧靜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無限的遐思。
(3)明月升起,遠隔兩地的親友都能同時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們望月時容易想起遠方的親朋和故鄉。
(4)明月給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瑩潤澤,它象征了親情友情的純潔。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具有以上特點,所以,再也沒有什么比一輪明月更能讓人產生思鄉,懷舊,念遠之情。
12、“楊花落盡子規啼”寫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樣的感情?
參考答案:楊花和子規的啼鳴。
作用:(1)點明時令:點明時令,暮春時節。
(2)渲染氣氛:黯淡,凄楚的氣氛。
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規啼鳴:離愁別恨,與友人分離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這句話中,含有對友人遭遇的同情,對友人離別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精選18篇)篇三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是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以抒發感憤,寄托慰藉,表達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首句寫出了春光消逝時的蕭條景況,渲染了環境氣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對王昌齡“左遷”赴任路途險遠的描畫,顯出李白對詩友遠謫的關切與同情;三、四兩句寄情于景,對詩友進行由衷的勸勉和寬慰。全詩選擇了楊花、子規、明月、風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編織出一個朦朧的夢境,雖未追敘與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誼,但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把友情抒發得真摯感人。
1.學生背誦,感知詩意。(重點)。
2.學生品味,感悟詩情。(重、難點)。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讀,賞析,感悟。
3.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生理解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
(一)學生說詩。
(二)教師評詩。
平時,我們經常不知道作者的詩說是李白的,何止是張冠李戴啊!網上還傳說李白是預言家呢!(看ppt)其實,要說李白的預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說“隨風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貶到比湖南夜郎縣更西的貴州夜郎國。
(一)詩人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西域碎葉城(吉爾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與“詩圣”杜甫并稱“李杜”。其詩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清新,音律和諧,意境奇妙。寫月名,捉月死。
學過詩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靜夜思》、《贈汪倫》、《夜宿山寺》、《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望天門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二)背景解說。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詩家天子”,與李白并稱“七絕圣手”;學過《芙蓉樓送辛漸》、“唐人七絕壓卷之作”《出塞》)被貶夜郎而作。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與李白傲岸不羈較為相似,因“不護細行”而被謗貶龍標尉。李白此時正在揚州,聽此不幸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慰藉。
(一)朗讀試背:聽讀、齊讀。(節奏、平仄、押韻)。
(二)感知意象:楊花、子規、明月。
(三)品悟感情:憂傷、同情、牽掛、安慰。
(一)語言美:自然流暢,生動形象。
(二)韻律美:平仄諧調,押韻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摯淳樸,深切感人。
1.默寫這首詩。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詩并標上平仄。
3.探究“龍標”、“五溪”、“夜郎”的變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精選18篇)篇四
在唐代,人們把較少格律限制的詩叫古體詩(格律:詩、詞等關于字數、句數、對偶、平仄、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規則);把唐朝時出現的講究格律的詩稱為近體詩(古體詩和近體詩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說法,古體詩因產生年代早,相對于唐朝人已經是古代的詩體了;格律詩在唐朝時是剛剛成熟的,相對于唐朝人來說是“新近”產生的,所以唐朝人稱它為“近體詩”。我們現代人不過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說法,實際上“近體詩”離我們不但不近,反而已相當久遠了。)近體詩又分為兩類:律詩和絕句。
古體詩近體詩
形成年代唐代之前唐代
格律要求較少限制限制嚴格
形式分類古詩,古風律詩,絕句
舉例登幽州臺歌送杜少府(律);聞王昌齡(絕)
1.標題:
聞:聽說
左遷:遷,調動官職,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為尊,左遷就是降職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詩人王昌齡于天寶8年被貶偏遠之地,當時李白正在揚州,聽說此事,便寫下此詩,寄托對朋友的牽掛。
1.第一句寫了哪些事物?
――楊花,子規的啼鳴(不是子規)。
2.寫這兩個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點明時令:暮春時節
(2)渲染氣氛:黯淡、凄楚的氣氛
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規啼鳴:離愁別恨,與友人分離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這句景物描寫中含有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友人遭遇的同情,對友人離別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寫景的目的:一般詩文,寫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為了抒情,絕大多數景物描寫本身,就蘊含了作者的`情感。寫景是為抒情鋪墊(準備)。
5.第一句是寫景,第二句是敘事。“聞道”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聞道:聽說。表現了作者的驚惜之情:友人已經走了,而且已走了很遠,而且是受了貶謫而走。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精選18篇)篇五
古詩簡析: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首句于景中見情,次句便直敘其事。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意味,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教學目標: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能根據注釋,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4.通過品悟、誦讀,了解內容,體會古詩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精選18篇)篇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2、聯系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
3、通過誦讀這首詩,體會詩人對朋友的同情和關切之情。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重點)
2、聯系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詩人對朋友的同情和關切之情。
二、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同學們,在我們的文學長河中,有一顆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詩。有成就的詩人更是數不勝數,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二)、作者介紹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我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三)、學習詩歌
1、教師范讀,領讀詩歌
2、請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3、學生自讀體會。
4、交流
(1)指名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一名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
(4)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詩人與老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
(5)你從哪里體會到的?
(四)、詩歌賞析
1、詩中融情人景,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的句子是: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凄慘地啼叫著。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2、這首詩很能打動人心,得益于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選擇一個角度,聯系詩歌內容略作分析。運用了擬人的表現(修辭)手法,分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作者在這里把明月和輕風人格化了,把未來無知無情的明月,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觀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賦予客觀事物,讓它同樣具有情感。通過把明月人格化,讓明月成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到偏遠荒涼的所在。同時,還不僅表現出詩人和朋友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還在,兩人的友誼就會像皓月一樣長存之意。
3、“直到”的“直”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參考答案:表現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達朋友身邊的焦急的心情。明月雖可寄托,長風雖然迅疾,但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邊畢竟需要時間,作者希望長風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點把自己對友人的牽掛與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邊。“楊花落盡子規啼”寫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樣的感情?作用:
(1)點明時令:點明時令,暮春時節。
(2)渲染氣氛:黯淡,凄楚的氣氛。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規啼鳴:離愁別恨,與友人分離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這句話中,含有對友人遭遇的同情,對友人離別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三、嘗試背誦。
四、相同題材詩歌交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等。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精選18篇)篇七
1、積累“落盡、子規、愁心”等文言詞匯。
2、了解詩詞有關知識;詩歌五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4、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準確背誦詩歌;
5、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6、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誦讀并背誦。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誦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欣賞品味法。
2課時。
1、作者簡介。
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還有“詩仙”之稱。著有《李太白全集》。
2、自主:題解,作者。
1題解。
(1)聞:聽到,聽說。
(2)左遷:古人尊右卑左,即貶謫。
(3)龍標:今黔陽。
2作者。
李白: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
王昌齡: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詩家天子,七絕圣手。因“不護細行”被貶龍標(黔陽)尉。
3、讀詩品詩。
指導朗讀詩歌。
4、感悟詩意。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風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品詩欣賞。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而于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總稱,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
6、總結。
楊花:漂泊無定。
寫景:離愁別緒。
子規:不如歸去。
明月:陪伴友人、抒情、關懷、思念。
主題:表達了朋友的關切和同情。
探究。
1在詩中找出與懷化有關的內容。
答:龍標、五溪、夜郎。
2作者為何要寫楊花與子規?
答: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節,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傳說它是蜀國國王杜宇魂化而成,叫聲凄涼哀婉。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3作者為何“寄愁心與明月”?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答: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這里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4本詩主題是什么?
答:借月抒懷,表達驚訝、悲憤、同情、關切、安慰之情。
第二課時。
課堂同步練習。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精選18篇)篇八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我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1、王昌齡:唐代詩人,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左遷:貶謫,降職。龍標:唐代縣名,在今湖南黔陽縣,唐時這里還是非常荒遠的地方。
2、左遷:古尊右卑左,左遷即貶官。
3、楊花:柳絮。子規:即杜鵑鳥,啼聲哀婉凄切。
4、子規:即杜鵑鳥。
5、龍標:今湖南黔陽,唐時甚僻。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條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
參考答案:據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縣。
4詩中沒有單純的寫景,總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聯系《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寫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詩的開頭寫景為什么選取“楊花”“子規”來寫?參考答案: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凄慘地啼叫著。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5.本詩的.作者是朝的大詩人。
參考答案:唐李白。
6.“楊花”和“子規”歷來被詩人借用寄托之感、之意。“過五溪”點出了。
參考答案:漂泊離愁漂泊過的地點。
7.這首詩中蘊含了作者情感。
參考答案:對暮春時節特定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同情和關切的思想感情。
8.這首詩很能打動人心,得益于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選擇一個角度,聯系詩歌內容略作分析。
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賦予客觀事物,讓它同樣具有情感。
通過把明月人格化,讓明月成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到偏遠荒涼的所在。同時,還不僅表現出詩人和朋友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還在,兩人的友誼就會像皓月一樣長存之意。
9.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c)。
a.王昌齡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即出自他手。
b.李白在聽到王昌齡被貶官的不幸遭遇后,寫詩從遠道寄給他,傳遞同情和關切之情。
c.本詩前兩句著力寫景,后兩句側重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詩的一大特色。
d.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寄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于無知無情的明月,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使月人格化。
10、“直到”的“直”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參考答案:表現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達朋友身邊的焦急的心情。明月雖可寄托,長風雖然迅疾,但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邊畢竟需要時間,作者希望長風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點把自己對友人的牽掛與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邊。
參考答案:寄:寄托,托付。與:給。
——“愁心”即對朋友遠行偏遠蠻荒之地的牽掛之心;是對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無端被貶而愁,為友人的前途命運而愁。
——(1)明月是圓的,讓人想起“團圓”這個概念,如果月圓人不圓,就會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時,天地之間是寧靜的,明月的光輝是柔和的,人們在夜的寧靜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無限的遐思。
(3)明月升起,遠隔兩地的親友都能同時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們望月時容易想起遠方的親朋和故鄉。
(4)明月給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瑩潤澤,它象征了親情友情的純潔。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具有以上特點,所以,再也沒有什么比一輪明月更能讓人產生思鄉,懷舊,念遠之情。
12、“楊花落盡子規啼”寫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樣的感情?
參考答案:楊花和子規的啼鳴。
作用:(1)點明時令:點明時令,暮春時節。
(2)渲染氣氛:黯淡,凄楚的氣氛。
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規啼鳴:離愁別恨,與友人分離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這句話中,含有對友人遭遇的同情,對友人離別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精選18篇)篇九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2、聯系內容理解詩句的意作文吧思,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
3、通過誦讀這首詩,體會詩人對朋友的同情和關切之情。
教學重難點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重點)。
2、聯系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詩人對朋友的同情和關切之情。
二、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同學們,在我們的文學長河中,有一顆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詩。有成就的詩人更是數不勝數,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二)、作者介紹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我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三)、學習詩歌。
1、教師范讀,領讀詩歌。
2.請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3.學生自讀體會。
(四)、詩歌賞析1.詩中融情人景,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的句子是: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凄慘地啼叫著。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2.這首詩很能打動人心,得益于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選擇一個角度,聯系詩歌內容略作分析。運用了擬人的表現(修辭)手法,分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作者在這里把明月和輕風人格化了,把未來無知無情的明月,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觀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賦予客觀事物,讓它同樣具有情感。通過把明月人格化,讓明月成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到偏遠荒涼的所在。同時,還不僅表現出詩人和朋友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還在,兩人的友誼就會像皓月一樣長存之意。3.“直到”的“直”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參考答案:表現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達朋友身邊的焦急的心情。明月雖可寄托,長風雖然迅疾,但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邊畢竟需要時間,作者希望長風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點把自己對友人的牽掛與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邊。“楊花落盡子規啼”寫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樣的感情?作用:(1)點明時令:點明時令,暮春時節。(2)渲染氣氛:黯淡,凄楚的氣氛。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規啼鳴:離愁別恨,與友人分離的痛苦。(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這句話中,含有對友人遭遇的同情,對友人離別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三、嘗試背誦。
四、相同題材詩歌交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等。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精選18篇)篇十
古詩簡析: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首句于景中見情,次句便直敘其事。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意味,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教學目標: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能根據注釋,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4.通過品悟、誦讀,了解內容,體會古詩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讀題,介紹背景,解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王昌齡:唐代詩人,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左遷:貶謫,降職。龍標:唐代縣名,在今湖南黔陽縣,唐時這里還是非常荒遠的地方。
2.初讀課文,讀準讀通詩句。
(1)師范讀,學生評一評。
(2)學生練讀,互評。
(3)比一比,看誰讀得好。
3.精讀課文理解古詩。
分組合作學習古詩,學生可以運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問題與小組交流。解決不了的可動筆記一記,以便在班上交流解決。
4.品讀悟詩情。
針對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悟情。
(1)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楊花落盡了,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叫,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回讀全詩,感受意境。
拓展延伸。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站在高高的黃鶴樓上,遠眺孤舟,寫的是遠景。而王維捕捉的是船夫蕩槳的細節,寫的是近景。同樣寫送行,李白之瀟灑與王維之細膩,可見一斑。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精選18篇)篇十一
又是一個漫漫長夜,卻被那左遷的消息無情地擊碎。李白,你的心痛,我明白。落盡的楊花,啼叫的子規,傾訴著你對王昌齡深深的同情之心與關切之意。飄零之感,離別之意,在你的心中回蕩。明月,在空中照著你,也照著他;你向著他,也向著明月,訴說著你的愁心和思念。
月明幾凈,明月的傾聽,回蕩著凄涼,沉浸著憂傷。你的悲痛,無人能解,只有明月明白。然而,詩仙終究是那個豪邁的詩仙,盡管人隔兩地,難以相隨,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詩仙的愁思,就寄予了明月,讓它隨風而去,月照五溪,一路相隨。你只是對他說了一句:月亮代表我的心。
你的心,月懂,所以月是你的知音;而你,終究是要回歸本我,成為那率性而為的詩仙。不是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才是原來的你,本真的你!這才是狂傲的你,放蕩不羈的你!
而你對好友王昌齡的情義,一如明月,潔凈凄婉——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既有鐵骨,亦有柔情的男子漢。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精選18篇)篇十二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注釋]。
聞:聽說。
王昌齡(698-757?):唐代詩人。《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燦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左遷:古人尊右卑左,習慣上稱降職為左遷。即貶官。
龍標:今湖南黔陽,王昌齡這次是被貶為龍標尉。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
遙:遠遠地。
子規:即杜鵑鳥,又稱布谷鳥。
五溪:唐人所說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當時屬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
與:給。
隨君:一作隨風。
夜郎:漢代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曾在今貴州西部、北部和云南東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建立過政權,稱為夜郎。唐代在今貴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設過夜郎縣。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縣境,與黔陽鄰近)。李白當時在東南,所以說“隨風直到夜郎西”。
[譯詩、詩意]。
楊花落盡啦,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
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
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賞析一】。
《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左遷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古人尚右,故稱貶官為左遷),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的得罪貶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問題,而只是由于生活小節不夠檢點。在《芙蓉樓送辛漸》中,王昌齡也對他的好友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沿用鮑照《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李白在聽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寫了這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而于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溪、辰溪之總稱,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這里的夜郎,并不是指位于今貴州省桐梓縣的古夜郎國,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縣的夜郎縣。沅陵正在黔陽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于將夜郎的位置弄錯了,所以定此詩為李白流夜郎時所作,那是不對的。
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意境,已見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缺,隔千里兮共明月。臨風嘆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曹植《雜詩》:“愿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都與之相近。而細加分析,則兩句之中,又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通過詩人豐富的想象,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夠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
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的特點之一和優點之一。當詩人們需要表現強烈或深厚的情感時,常常用這樣一種手段來獲得預期的效果。(沈祖棻)。
【賞析二】。
“我寄愁心與明月”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精選18篇)篇十三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譯文。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的時候,聽說你路過五溪。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能隨著風一直陪著你到夜郎以西。
創作背景。
這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寶十二載)。當時王昌齡從江寧丞被貶為龍標縣(今湖南省黔陽縣)尉,李白在揚州聽到好友被貶后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
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卻相當沉重。它一開頭便擇取兩種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楊花即柳絮。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相傳這種鳥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鳴聲異常凄切動人。龍標在這里指王昌齡,以官名作為稱呼是唐以來文人中的一種風氣。
五溪為湘黔交界處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這一帶還被看作荒僻邊遠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齡要去的貶所。讀了這兩句詩,我們不難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詩人,時當南國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紛紛飄墜的柳絮,耳邊是一聲聲杜鵑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夠撩人愁思的了,何況又傳來了好友遠謫的不幸消息?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實際卻包含著比較豐富的內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寫了時令,也寫了氣氛,既點明題目,又為下二句抒情張本。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緊承上文,集中抒寫了詩人此時此地的情懷。“君”字一作“風”。這里所謂“夜郎”并不是指漢代的夜郎國,而是指隋代的夜郎縣,其地當在今湖南辰溪一帶(見《輿地紀勝》卷七十一);而龍標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說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蘊藏著豐富內容的.,值得細細玩味。
詩人為什么滿懷愁思呢?不妨說,這里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王昌齡貶官前為江寧丞,去龍標是由江寧溯江而上的(見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自然無法與老友當面話別,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
借明月以抒發旅思鄉愁懷舊念遠的感情,這種聯想和表現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詩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現過。鮑照詩:“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湯惠休《怨詩行》:“明月照高樓,含君千里光。”南朝樂府《子夜四時歌》中也有“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
但拿它們和李白這兩句詩相比,李詩可以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前代詩人還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聯想到異地的親友或進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這里不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讓明月作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邊遠荒涼的所在。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精選18篇)篇十四
此詩一說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八載(749年),一說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當時王昌齡從江寧丞被貶為龍標(今湖南洪江)縣尉。《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左遷龍標尉,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的得罪貶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問題,而只是由于生活小節不夠檢點。在《芙蓉樓送辛漸》中,王昌齡也對他的好友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沿用鮑照《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李白在揚州聽到王昌齡被貶的不幸遭遇以后,寫了這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精選18篇)篇十五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這首七絕,是李白寫給他的好友王昌齡的,題為《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左遷龍標(今貴州省錦屏縣隆里鄉)尉(古人尚右,故稱貶官為左遷),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的得罪貶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問題,而只是由于生活小節不夠檢點。在《芙蓉樓送辛漸》中,王昌齡也對他的好友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沿用鮑照《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
李白在聽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寫了這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卻相當沉重。
它一開頭便擇取兩種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楊花即柳絮。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相傳這種鳥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鳴聲異常凄切動人。龍標在這里指王昌齡,以官名作為稱呼是唐以來文人中的一種風氣。五溪為湘黔交界處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這一帶還被看作荒僻邊遠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齡要去的貶所。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實際卻包含著比較豐富的內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寫了時令,也寫了氣氛,既點明題目,又為下二句抒情張本。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二句緊承上文,集中抒寫了詩人此時此地的'情懷。“風”字亦作“君”。這里所謂“夜郎”并不是指漢代的夜郎國,而是指隋代的夜郎縣,其地當在今湖南辰溪一帶(見《輿地紀勝》卷七十一);而龍標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說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蘊藏著豐富的內容,值得細細玩味。詩人為什么滿懷愁思呢?不妨說,這里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王昌齡貶官前為江寧丞,去龍標是由江寧溯江而上的;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自然無法與老友當面話別,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
借明月以抒發了思念家鄉懷念朋友的感情,這種聯想和表現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詩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現過。鮑照詩:“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湯惠休《怨詩行》:“明月照高樓,含君千里光。”南朝樂府《子夜四時歌》中也有“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們和李白這兩句詩相比,李詩可以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前代詩人還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聯想到異地的親友或進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這里不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讓明月作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邊遠荒涼的所在。
中國古詩的體裁至唐代而大備。作為一代宗匠的李白,無論對于哪種體裁,用起來無不得心應手、揮灑自如;不過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絕的精湛成就為后人所津津樂道。在李白集中,題材是懷人贈別而體裁又是七絕的多達數十首,但絕無一首構思或表現方法雷同。“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用“比”,“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寓情于景,“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哭晁衡卿》)情景交融。不管用哪種手法,都能真切而生動地傳達出作者對朋友的一片赤誠,使人回味無窮;而本篇則以想象的馳騁和構思的別致在同類詩篇中獨具一格。詩人匠心獨運和技巧之嫻熟,于此也可窺見一斑。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精選18篇)篇十六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1、作者: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選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齡,字少伯,唐代詩人。
2、背景。
天寶年間,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作者聞訊,寫了這首詩寄給他,表示慰問。
3、詞義:
左遷:降職。楊花:柳絮。子規:杜鵑鳥。五溪:五條溪水名。
4、譯文。
5、主題:
表達了對友人的同情和關切之情,同事也流露出對自己遭遇的感傷情緒。
6、賞析: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先寫景后敘事,寫景時獨取漂泊不定的楊花和凄厲的子規,渲染了一種悲傷的氛圍。“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表達了自己滿懷愁緒的心情,有飄零之感,又有離別之恨。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此句通過豐富的想象,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化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將“愁心”帶給遠方的朋友,詩句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感傷自己過去的遭遇的憂愁和無奈,以及對友人的關切之情。
(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7、藝術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達了對朋友的真切關懷,也展示了詩人飄逸豪放的性格。
運用浪漫主義手法,憑借想象讓自己的心獨立于身體之外,或隨狂風,或隨明月,飛向遠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達了悠遠深邃的感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精選18篇)篇十七
又是一個漫漫長夜,卻被那左遷的消息無情地擊碎。李白,你的心痛,我明白。落盡的楊花,啼叫的子規,傾訴著你對王昌齡深深的同情之心與關切之意。飄零之感,離別之意,在你的心中回蕩。明月,在空中照著你,也照著他;你向著他,也向著明月,訴說著你的愁心和思念。
月明幾凈,明月的.傾聽,回蕩著凄涼,沉浸著憂傷。你的悲痛,無人能解,只有明月明白。然而,詩仙終究是那個豪邁的詩仙,盡管人隔兩地,難以相隨,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詩仙的愁思,就寄予了明月,讓它隨風而去,月照五溪,一路相隨。你只是對他說了一句:月亮代表我的心。
你的心,月懂,所以月是你的知音;而你,終究是要回歸本我,成為那率性而為的詩仙。不是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才是原來的你,本真的你!這才是狂傲的你,放蕩不羈的你!
而你對好友王昌齡的情義,一如明月,潔凈凄婉――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既有鐵骨,亦有柔情的男子漢。
盛夕武老師點評: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教案(精選18篇)篇十八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卻相當沉重。詩篇一開頭便擇取兩種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楊花即柳絮。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相傳這種鳥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鳴聲異常凄切動人。龍標在這里指王昌齡,以官名作為稱呼是唐以來文人中的一種風氣。五溪為湘黔交界處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這一帶還被看作荒僻邊遠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齡要去的貶所。讀過了這兩句詩,我們不難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詩人,時當南國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紛紛飄墜的柳絮,耳邊是一聲聲杜鵑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夠撩人愁思的了,何況又傳來了好友遠謫的不幸消息?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實際上卻包含著比較豐富的內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寫了時令,也寫了氣氛,既點明題目,又為下二句抒情張本。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二句緊承上文,集中抒寫了詩人此時此地的情懷。“君”字一作“風”。這里所謂“夜郎”并不是指漢代的夜郎國,而是指隋代的夜郎縣,其地當在今湖南辰溪一帶(見《輿地紀勝》卷七十一);而龍標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說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蘊藏著豐富內容的.,值得細細玩味。那么詩人為什么滿懷愁思呢?不妨說,這里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王昌齡貶官前為江寧丞,去龍標是由江寧溯江而上的(見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自然無法與老友當面話別,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
借明月以抒發旅思鄉愁懷舊念遠的感情,這種聯想和表現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詩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現過。鮑照詩:“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湯惠休《怨詩行》:“明月照高樓,含君千里光。”在南朝樂府《子夜四時歌》中也有“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們和李白這兩句詩相比,李詩可以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前代詩人還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聯想到異地的親友或進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李白在這里不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讓明月作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那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邊遠荒涼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