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需要有獨特的視角和獨到的見解,能夠給讀者帶來新的思考和啟示。閱讀這些優秀作文,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發自己對某個話題的思考。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實用17篇)篇一
暑假里,爸爸媽媽帶我去西安旅游。西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是十三朝古都,有許多歷史古跡。其中,秦始皇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許多外國元首來訪問中國,多數都要把參觀兵馬俑列入日程。
一走進博物館的大廳,我立即被里面恢宏的氣勢給震撼了,只見地下4米深的地方,整齊地排列著上千個像真人大小的武士,他們一個個威武雄壯,器宇軒昂,就像整裝待發的戰士,正準備上戰場呢!真是氣象森嚴,令人望而生畏。
走近一看,兵俑身高在1米8到2米左右,全身呈古銅色。他們身穿鎧甲,手持兵器,有的拿著弩,有的舉著槍、有的持著劍,一個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真是太逼真了。再看那一匹匹陶馬,有的4匹一組,拖著木質馬車,有的仰著脖子,似乎在仰天長嘯,有的舉著前蹄,似乎要騰空而起,好一幅萬馬奔騰的畫卷。
聽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兵馬俑是給秦始皇陪葬的地下軍隊,像這樣的陪葬坑還有20多個,由于現在的考古保護力量還不夠,其他陪葬坑還沒有挖掘出來,現在展出的僅僅是冰山一角。
我們的古人真了不起,為我們留下了這么多的歷史文化遺產。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實用17篇)篇二
這個暑假,我和家人來到了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參觀了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
當我們走到大門口——天呀!我根本沒想到,兵馬俑真的是太出名了,進大門都要排像龍一樣長的隊伍。隊伍里哪里的人都有,本地的、外省的、外國的……真是中外聞名啊!
我們終于進了博物館。可想而知,里面也是人山人海!長方形的展廳里,圓拱屋頂下,人挨人,人擠人。有的人只是跟著人群繞了一圈,啥也沒看到,又跟著出來了。爸爸帶著我拼盡全力的擠了進去。我一看,爸爸已經滿身大汗,衣服都濕了。真是太辛苦了!我拉著爸爸的手,跟著他來到兵馬俑面前。“你看,每個坑里的兵馬俑都不一樣。對不對?”爸爸一邊用手指著,一邊對我說。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實用17篇)篇三
從西安建國飯店出發,爸爸駕駛著我們的“白龍馬”——我們的私家車,過二環,上高速,經臨鐘鎮、驪山,歷時一個多小時,我們就到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博物館分一、二、三號展廳和七號坑出土物品展廳。來到一號坑,我們看到排列整齊的俑士們各不相同。有一臉稚氣的新兵和一臉嚴肅的老兵。瞧!這個俑站得像一棵松樹,身上穿著沉重的鎧甲,把那睜不大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敵人來進攻。還有這個!這個俑半跪著,一臉喪氣,也許是做錯了什么正求饒呢!
二號展廳里也是武士俑們,三號展廳里都是戰車馬。這些戰車馬有的一臉傲氣,似乎剛協助武士們打過勝仗凱旋歸。七號坑出土的物品最多了,它們統一放置在一個展廳里供我們參觀。里面有青銅鵝、銅車馬、各種古代兵器等等。
這次取經之路,又讓我長了許多見識。
俗話說得好,沒看過秦兵馬俑,不算去過中國。現在我們前往西安,那里震撼人心的秦兵馬俑,是一只威武之師。
兵馬俑里將軍俑久經沙場重任在肩。武士俑手持兵器,整裝待發……。
兵馬俑規模宏大。已發掘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50個籃球聲那么大,坑內有兵馬俑近八千個。有三個俑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
現在我們正在參觀兵馬俑,看,那是將軍俑,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歇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真壯觀!看那邊,武士俑自信滿滿地站在地上,它們平均身高約1.8米,體格健壯,體形勻稱,它們身穿戰袍,披持鎧甲,看上去已經做好了準備,隨時要上戰場。
兵馬俑,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物,我說也說不完,有時間你們慢慢去游賞吧!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實用17篇)篇四
世界上有八大奇跡,又宏偉壯觀的埃及胡夫金字塔;又神奇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龐大的秦始皇兵馬俑。
最大的兵馬俑非秦始皇兵馬俑不可,我們最早發現的一號坑,東西長二百三十米,南北寬六十二米,大約深五米。一號俑坑的左右兩旁也有兩個兵馬俑坑,就是我們的二,三號坑。這三秦始皇兵馬俑被公認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兵馬俑個個栩栩如生,一行行,一列列的兵馬俑陣勢磅薄,有的身穿戰袍,手持弓弩,是百發百中的弓箭手;有的頭戴長冠,身穿戰袍,戰靴,手中握著寶劍,是沖鋒陷陣的士兵……除了樣貌,他們的神態也不盡相同。有的怒目圓睜,仿佛要更敵人決一死戰;有的顯得十分悠然自得,也許是剛剛獲得勝利,還沉靜在勝利的喜悅之中;有的眉頭皺成了疙瘩,也許是大敵臨前,有些不知所措;有的低著頭,若有所思。大部分士兵肅然屹立,神態堅定又勇敢,好似整裝待發。
這是秦始皇兵馬俑,以上所寫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巧妙之處等著被人發現,我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感到驕傲。
文檔為doc格式。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實用17篇)篇五
暑假到了,如果你讓我推薦一處最有意思的景點,那么我一定首推秦始皇陵兵馬俑。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跡,自1974年在西安出土以后,已經成為西安的一張璀璨的名片。
說起兵馬俑,就要追溯到秦朝的歷史。據說當時秦始皇聽取了李斯的見建議,決定用兵馬俑作為他的陪葬品。于是,工匠們用泥巴做成陶俑的各個部件,再組裝好,最后放入熔爐燒制成真人大小。這些陶俑大多是士兵的模樣,但是由于等級不同,職責不同,所以衣著配飾不同,姿態各異。特別是它們的面部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俗稱“千人千面”。
兵馬俑主要分布在三個坑里。1號坑是三個坑里最壯觀的,坑內面積足足有兩個足球場那么大,據說有六千多個兵馬俑呢!它們組成了一只龐大的軍隊,默默地守護著秦始皇陵。
2號坑是秦始皇的精英特種部隊。但是并沒有全部挖掘,只挖掘了一部分,剩下的會等到以后的文物保護工作更成熟了再進行。
3號坑雖然小,但是卻是全軍的指揮部。還有四匹體型健碩的駿馬巍然挺立著,似乎已勒緊了韁繩,正準備拽著戰車奔向戰場,好不威風。
當你兩只腳邁進秦始皇地陵,看到坑中那一行行一列列排得整整齊齊的兵馬俑時,你的心中一定會滿懷敬意,由衷感嘆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幾千年前的秦朝工匠們居然能創造出如此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說實話,我當時的心都在顫抖,看著它們默默地豎起了大拇指。
有三尊陶俑你一定要擦亮眼睛欣賞。第一尊就是大名鼎鼎的將軍俑。它身材高大,身高在180厘米到190厘米之間,手里仿佛握著一把寒光粼粼的寶劍。雖然寶劍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它衣著華美,紋飾精巧,姿態從容,表情泰然自若,很有大將風度。兩胡子微微翹起,好像士兵們匯報了勝利的消息,他正得得意洋洋。
離將軍俑不遠,緊接著你會看到旁邊超酷的跪射俑。它同樣身披戰甲,整裝待發。和將軍俑不同,它的姿態呈跪式,顯得更加生動。兩手一上一下,似乎緊緊握著弩弓,兩眼炯炯有神盯著前方,十分警惕。跪射俑和立射俑都屬于弩兵俑。
兵馬俑不僅是中華藝術的瑰寶,而且在世界雕塑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所以,它值得向每一個人隆重推薦!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實用17篇)篇六
我的家鄉是陜西,那里有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這個神奇的地方是古時候秦始皇帶領他的臣民建造的,至今已經有2200多年了。
前不久,媽媽帶我去了秦始皇陵兵馬俑。我剛進入兵馬俑博物館的大門,我就看見了,排成5列的兵馬俑,他們都站的整整齊齊。面部神態、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媽媽告訴我這些灰不溜秋的兵馬俑,其實他們原先是有顏色的。我仔細地觀察他們,發現有些兵馬俑的身上還留下了一些暗淡的顏色。我們請了一位講解員,那位阿姨告訴我:這些勇士原來手里都握著各種的兵器。有青銅劍、吳鉤、矛、箭、等等。
突然,我看見放在玻璃罩里面的兵馬俑,那個兵馬俑身旁還有一匹高大的陶馬。那個兵馬俑表情非常的嚴肅,威風凜凜,身穿一套銀光閃閃的的盔甲,好威武呀!他的手臂伸在胸前,四指緊靠、拇指抬起,好像手里握著什么。但我仔細尋找,可是他的手中卻空空如也。講解員阿姨猜到了我的疑問,便告訴我:“他是一名將軍俑,手上原來拿的是箭,因此被保留到珍藏館了。”“哦!原來如此啊!”
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兵馬俑博物館,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了解了古時候人民的勞累痛苦,都是為了給秦始皇陪葬。
我們的家鄉陜西有秦始皇兵馬俑,我真自豪啊!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實用17篇)篇七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初一年級的學生,去參觀秦始皇陵兵馬俑。天空中,小雨飄飄灑灑,車廂內,充滿了我們的歡聲笑語。不一會兒,我們就到達了目的地——秦始皇陵兵馬俑。
下了汽車,我們首先走進了一號坑。這一刻,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威嚴征服了我的內心世界,使我震驚,我呆呆地望著坑內,只見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齊地排列著上千個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因為它們在土里埋藏了兩千多年,出土后被氧化,所以原來身上的彩釉都脫落了,取而代之的是渾厚的古銅色。它們高1.8至1.97米,一個個威武雄壯。兵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東的橫隊,每列有武士俑70個,共210個,似為軍陣的前鋒。后面緊接著是步兵與戰車是的38路縱隊,每路長約180米,似為軍陣主體。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雖為面南和面北的橫隊,每隊約有武士俑180個,似是軍陣的兩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為軍陣的后衛。真是氣象森嚴,令人望而生畏。
離開一號坑,我們來到了二號坑。這里有如真馬大小的陶馬32匹。陶馬4匹一組,拖著木質戰車。兵俑們有的身穿戰袍,有的身披鎧甲,手里拿的青銅兵器,都是實物。組織嚴密,隊伍整肅。幾十匹戰馬昂首嘶鳴,攢蹄欲行。整個軍隊處于整裝待發之勢。
不知不覺地,我們又進入了三號坑。這里保存著出土最完整的兵俑以及青銅兵器。兵俑有長了胡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它們雖然埋在埋土里兩千多年,依然刃鋒銳利,閃閃發光。
這批兵馬俑是雕塑藝術的寶庫,不但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而且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實用17篇)篇八
今天,我在西安看秦始皇兵馬俑。
我們首先來到了一號坑。我看到了許多頭上扎著向左或向右傾斜發髻的兵馬俑。導游講這樣發型的兵馬俑都是普通的士兵。頭上戴著一個長方形頭巾的是小官,戴頭盔的是大官。頭上的帽子不同官位不同。還有衣服也是,普通士兵的衣服是布的,而當官的衣服是結實的盔甲。聽完這些講解我們又來到了二號坑。
二號坑有許多傭沒有被挖出來,聽導游講,兵馬俑剛被挖出來的時候衣服和鞋子都是有顏色的,可是一被挖出來后經過幾秒到幾個小時的時間氧化就失去了顏色。最后,我們又來到了三號坑,三號坑里面和一號坑差不多,里面大部分都是大官。
三號坑參觀完后,導游說可以自行近距離參觀拍照,但不能進入欄桿。
聽導游講,當時修筑秦始皇陵就用了72萬人。最后這些人不是累死就是被作為陪葬品,真是可憐。我真是憎恨那個年代,可惡的秦始皇!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實用17篇)篇九
去秦始皇陵,一直是我的一大愿望。直到去年寒假我才如愿以償,去了秦始皇陵。
一大早,我們坐上了大巴車,早早地來到了秦始皇陵。雖然我們早早地來到目的地,可還是人山人海。看著越來越多的人,啊!這些人手拉手在一起是不是可以環繞地球一周啊?我們排好隊,等了一個小時以后,終于等到我們入場了。我心里早就等不及了,我恨不得一下沖進去看看。秦始皇陵到底是怎樣的呢?它為什么那么出名呢?這些都是我心中的疑問。希望在這次參觀中能解開我心中的疑問。
我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來到了一號坑。我看到坑中的兵馬后,第一就想到了辛棄疾的名句: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那氣勢可不是一般人可以領略到的。仔細一看,每一個人表情、面相都是不一樣的。那些小泥人有的微笑,有的嚴肅,有的似乎不怎么高興。雖說表情大致分為三類,可微笑中也有差異,嚴肅中也有差異。不怎么高興的,差異就大了,有的傷心,有的是無奈,也有的在哭泣。這些人做工細致,不僅面相、表情不同,就連服裝也是不同的,可見在當時工匠的高超技藝。真是讓人嘆為觀止啊!
接著我們跟著講解員來到了二號坑。在路上講解員告訴我們:“三個俑坑中,一號坑最大。”怪不得剛才在一號坑我會被它的氣勢所震撼。二號坑多是一些帶有戰車戰巴的車兵俑。它們有的駕車,有的站在戰車上,還有的騎在馬背上。之前說到它比一號坑小,可面積小,氣勢也是毫不遜色的。
時間過得真快,一眨眼功夫我們就參觀完了所在的俑坑,可講解員告訴我們:“我們今天看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卻是被埋在泥土中。因為技術的原因,我們無法把它給保存好。”不過我相信總有一天那些被埋在土里的俑坑一定會重見天日,在那時它將不是世界十大古墓中名列第二,而是名列第一。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實用17篇)篇十
秦始皇兵馬俑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00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施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制陪葬。而秦始皇陵兵馬俑則是兵馬俑中規范最宏大的一處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在南,長230米,寬62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坑里有8000余兵馬俑,而一號俑坑也是三坑中最大的俑坑。二號俑坑就比一號坑略微小一點,它長124米,寬98米,占地面積才6000平方米。三號坑則更小了,占地面積只有520平方米。雖然三個俑坑一個比一個小,但是作為秦始皇陵兵馬俑,中國最為宏大的兵馬俑,自然,它的成就不止這一點。這三個俑坑出土的武士永約有7000件,戰車100輛,戰馬100匹。
秦始皇陵兵馬俑不僅規劃極其宏大,出土的每一個俑個性鮮明,種類也超多。單從兵馬俑身份上區分,就有士兵與軍吏兩大類,而軍吏又有低級、中級、高級之分。士兵更有步兵、騎兵、車兵三類。更何況步兵、騎兵、車兵又被分為武士俑、車兵俑、立射俑、跪射俑。這還不包括軍吏俑呢!一望去,兵馬俑們千姿百態,看到這些俑,我仿佛穿越都了秦國一統六國的時代一個個士兵無畏生死,如飛蛾撲火般浴血奮戰。生動形象的兵馬俑令我如同親眼看到了那些戰士。就像世上不可能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一樣,在世上,也不可能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兵馬俑。
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的第八大奇跡,又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不管怎樣,秦始皇兵馬俑都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是我們炎黃子孫的自豪!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實用17篇)篇十一
我一直都很想去參觀一下秦朝時期,由秦丞相李斯設計的秦兵馬俑,去年暑假,我有幸參觀到了秦始皇兵馬俑,下面就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1974年3月11日,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后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
兵馬俑,也就是秦始皇兵馬俑,是通過泥塑造成兵馬的形狀而焙燒形成的殉葬品。現在被館藏在陜西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同時它也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出土的兵馬俑種類繁多,所出土的三個陪葬兵馬俑坑就向世人展示了一個強大的“軍事帝國”。
走進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看到了規模巨大的兵馬俑。目前兵馬俑已發掘了三個俑坑,三坑呈品字形排列。一號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為二號坑和三號坑。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一號俑坑是長方形,總面積14260平方米,有6000多個兵馬俑,是一個以戰車和步兵相間的主力軍陣。站在高處鳥瞰,可以看到坑里的兵馬俑,一行行,一列列,排列的都十分整齊,構成一個行止有序,組織嚴密的軍陣編列。
從高處俯看,我們可以看到兩種俑,主要分為兵俑和馬俑。而今天,我們主要講解的是兵俑。其中,兵俑主要分為士兵和軍吏。這時應該就會有人問了:“那二者又應該怎樣體現出他們的不同呢?”其實士兵一般是不戴冠的,這也是最多的一種俑。而軍吏俑是戴冠的,出土數量極少,我們稍后會講軍吏俑。”接著,再往里走去,看到士兵又分為以下幾種俑:
1。車士和馭手俑:車士一般有兩人,分布在馭手的兩側。而馭手俑的地位極其重要,因為在古代戰爭中戰車的殺傷力極強,所以馭手在古代戰爭特別是車戰中,地位尤為重要,甚至直接關系著戰爭的勝負。
2。立射俑和跪射俑:二者都持弓弩,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在陣表,跪射俑在陣心。
3。武士俑:也就是普通士兵,在所有俑中的數量是最多的,有分布在陣表的戰袍武士和分布在陣中的鎧甲武士兩種。平均身高可有1。8米哦!
接下來我們來說軍吏俑:軍吏俑則是戴冠,又有低、中、高之分,軍吏俑在秦俑坑中數量極少,出土不足十件,分為戰袍將軍俑和鎧甲將軍俑兩類。鎧甲將軍俑從外形上看,頭戴雙版長冠或單版長冠,身穿的甲衣有幾種不同的形式。戰袍將軍俑著裝樸素,但胸口有花結裝飾,而鎧甲將軍俑的前胸、后背以及雙肩,共飾有八朵彩色花結,華麗多采,飄逸非凡,襯托其等級、身份,以及在軍中的威嚴。軍吏俑除了服飾上與將軍俑不同外,精神氣度上也略有差異,軍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將軍俑體魄豐滿魁偉,但整體上比較高大,雙肩寬闊,挺胸佇立,神態肅穆。更多的表現出他們勤于思考,勇武干練的一面,有的思念家鄉。
而馬俑又主要分有兩種,分別是:陶馬和鞍馬。1。陶馬,一輛戰車配備四匹陶馬,主要是個頭小、脖頸短、頭部寬闊,長約有2。1米,高約有1。72米。2。鞍馬,是一種騎兵用的戰馬,大小跟真馬差不多,眼睛又大又有神,馬身大約長2米,通首高1。72。
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雖然聽了我的介紹,能知道關于兵馬俑的一些事物,但有機會的話,我還是強烈建議大家一定要去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領略一下兵馬俑的雄偉氣勢!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實用17篇)篇十二
秦始皇兵馬俑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以東約15000米處,它是世界第一大奇跡,在1987年12月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奉始皇兵馬俑規模龐大。它含有四個俑坑,每個俑坑都呈長方形,四個面每一個面都有斜坡門道,其中身穿一號坑的東端排列著全身穿著戰袍的戰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計204人,組成了方陣的后衛。排列著38路戰車和縱隊,組成了軍隊的主體。發掘出了220余陶馬俑,陶馬12匹。
秦始皇兵馬俑的建筑結構特別。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在一號俑坑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分別是二號坑和三號坑兵馬俑坑是從地面一個深約5米挖的大坑,在坑中筑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墻。在土隔墻上密集的搭蓋棚木,鋪上葦席,再蓋上黃土,把陶俑、陶馬放入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門道,就形成了地下建筑。
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文物更是種類繁多。有馭手俑、車馬、鞍馬、軍吏俑、騎兵俑、武土俑、立射俑和跪射俑等。其中跪射俑和立射俑一樣都出于二號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立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跪射俑身穿戰袍,外披鎧甲,頭頂左側一發影、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左腿蹲曲,右膝著地,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弓狀,表現出一個持弓的單兵操縱動作。還有陶馬,一個個都做得栩栩如生,和真馬相似,身長約2。10米,俑高1。72米。它們舉頸仰首,張口作嘶鳴狀,兩側的驕馬脖頸分別向外側微微扭轉,躍躍欲行,異常神駿。
秦始皇兵馬俑真不愧是我國文化遺產。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實用17篇)篇十三
現在我來到了秦始皇兵馬俑,兵馬俑是我國首批的5a旅游景點,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的墓主人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秦始皇,姓嬴名政,生于公元前259年,13歲登基,22歲加冕親政,在他39歲時,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終于“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統一了東方六國,建立了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秦王朝。而秦始皇是第一位皇帝,他的作為也非常多,建立了長城,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還統一法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統一車軌修馳道,統一思想。中國人的大一統思想形成,秦始皇的是功不可沒的。
秦始皇的墓葬非常非常華麗,傳說里面有江河和五湖四海。不過至今考古學家也未能挖掘出來。我就去參觀一下挖掘出來的兵馬俑吧。
現在來到一號坑,一號坑是整個軍陣的主體,是三個俑坑中的一個,它東西長230米,寬62米,均深為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相當于兩個足球場那么大。再看一看那些兵馬俑,仔細觀察,他們的神情、姿態沒有一個是一樣的。而且再看看細節部分,發絲、鞋帶、指甲也雕刻得非常精細。以前的王就是用真人陪葬,但后來覺得太殘忍了,于是就換做兵馬俑陪葬。剛出土的兵馬俑,臉是紅撲撲的,頭發是黑乎乎的,戰甲是綠油油的,鞋子是黑亮亮的,非常好看。不過現在看到的兵馬俑呈土色,因為顏料在土里埋了太久,一接觸空氣,就馬上氧化,顏色就掉光了。
接下來我來到二號坑,二號坑位于一號坑東北端,它的面積為6000平方米,據推測可出土陶俑、陶馬1300余件,木質戰車89輛。二號坑是一個由步兵、騎兵、車兵、弩兵共同組成的曲尺形軍陣,又可以分為四個小陣:即弩兵陣,車兵陣,縱陣,騎兵陣。四個單元有機的聯系成為一個大陣,又可分開構成四個獨立的小陣,能攻能守,靈活機動,反映迅速,是戰斗力的部隊。
來到了三號坑,三號坑看起來比一、二號坑小得多。但是三號坑是整個地下軍隊的指揮部,非常重要的。
在秦陵西側20米處,挖掘出了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按照出土的順序分別被命名為一、二號銅車馬,兩乘車都是駟馬單轅,一號車叫高車,也叫立車,二號車叫安車也叫辒輬車,兩車的總重量為4000多斤,都是按照真車真馬二分之一比例打造的,通體用青銅制作,配以金銀飾件,再施以彩繪,它們是形體,結構最復雜,系架關系最完整的陪葬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兵馬俑剛出土時,并不是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那樣完完整整,而是破碎成瓦片。經過考古學家精心修復,才有了現在氣勢磅礴、場面壯觀的兵馬俑。兵馬俑在土里埋葬了那么多年,為什么不會腐爛呢?因為這些制作兵馬俑的土不是一般的土,是把各種材料放進鍋里,經過炒熟,變成了熟土,以熟土為原料來制作兵馬俑,所以才能完好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看到如此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兵馬俑,我仿佛看到當年大秦的鐵騎踏遍六國。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實用17篇)篇十四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很多,有萬里長城,明清故宮,敦煌莫高窟……其中,我最熟悉的就是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是世界八大奇跡之一,位于秦始皇陵的東側1.5千米處。它里面有許多姿態各異,大小不一,各具風格的陶俑。據說把這些東西建在秦始皇陵的東方,可以在陰間保護秦始皇,使他在陰間也能過著和陽間一樣的生活。
秦兵馬俑在人們挖掘出來后,有四個坑,因為四號坑有坑無俑,因此參觀人少。這三個坑中,一號坑最大,約有陶俑6000個,最小的是三號坑,有陶俑918個。在所有坑中,二號坑的兵種俱全,推測此坑是總主力軍陣,此坑中的陶俑排列秩序井然,不像一號坑那般雜亂。
三號坑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一號坑為“左軍”,二號坑為“右軍”。這樣的軍陣布局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在所有陶俑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要數跪兵俑了。只見他右膝跪地,背部挺直,兩手在右側,仿佛在拉弓放箭。他自信滿滿,好像覺得自己放的每一支箭都能射到敵人。
那些馬俑也各具特點。那一匹匹駿馬,初看似乎一樣,但仔細去瞧,則各有特色。有豎耳細聽的,也有張嘴嘶鳴的。
所有的陶俑都幾乎和真人真物一樣大小,更讓我們感受到秦始皇“軍隊”的真實。
望著這排列整齊的軍陣,我仿佛看到了昔日神威的秦始皇,駕著馬車,率領著他的大軍,浩浩蕩蕩地行走在天地之間。
文檔為doc格式。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實用17篇)篇十五
說到秦始皇的陪葬品,相信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兵馬俑。兵馬俑在中國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由兩千年前秦朝的工匠們打造。作為中國第一位皇帝的陪葬品和世界文化遺產,它是令人驚嘆的優秀作品。
兵馬俑的形成。
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形狀的殉葬品。所以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兵馬俑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燒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畫加彩,有的先燒后接,有的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一套嚴格的工作系統。
走至坑上,你會發現一眼竟然無法看到坑的盡頭。到處看看,你會看到坑的盡頭在你的遠處。畢竟,兵馬俑一號坑的面積約有14260平方米,一眼望去便“無邊無際”。同時,你還會看到在這諾大的坑中,兵馬俑還緊緊挨著,并非分散,這意味著什么呢?沒錯,坑里的兵馬俑就像是形成了“兵海”。
兵馬俑的樣子。
向下望去,你不禁會發出一聲:“啊!”坑中的兵馬俑表情動作都不一樣:先有臉上透露出自豪,站得像一棵松樹;往前走,會看臉上微笑,抬起右手的……而且它們是按照真人1:1打造的,要是世界沒有顏色,那么恐怕沒人能分清兵馬俑和真人。
走著走著,到了二號坑。往前走,你會看到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陣心由蹲跪式弩兵俑組成。這里還有戰車方陣,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套馬,每車后都有一些兵俑,像是在護衛。你還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戰車、步兵俑和騎士俑組成的長方形陣。每匹馬前立一騎士俑,他一手牽馬,一手拉弓狀。每乘車后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許多步兵。軍隊左側,還有一群群的騎士俑和陶鞍馬。
走著走著,又到了三號坑。坑中不僅僅有士兵,還有許多馬車。車子旁邊有扶手,上面有罩子。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一輛馬車前面足有四匹馬在拉。當時有四匹馬拉的,非皇帝即高官。他還笑呵呵的,仿佛想起了別人講的笑話。
我參觀兵馬俑已經是三年前的事情了,但是現在想起來,還是記憶猶新,一直覺得非常壯觀而精細,不得不佩服這世界文化遺產和祖先的智慧。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實用17篇)篇十六
暑假里,我一游西安,參觀了秦始皇兵馬俑。
秦兵馬俑是秦始皇陵周圍的大型陪葬俑陣,在古今中外的雕塑是的,它的發現震驚世界。法國總統希拉克曾留言說:“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跡,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果真如此。走進兵馬俑的1號坑,看到如此壯觀的景象,我真的是嘆為觀止了。
聽導游講,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的1.9米。陶馬俑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都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的。
我細細的觀察了兵馬俑一番,這才發現兵馬俑塑像的精致:俑的頭發都是一根一根刻出來的,眉眼鼻口逼真的像真人。俑的鎧甲層層密密,疊在一起。導游解說道:兵馬的鎧甲設計都是有目的的。這樣設計,戰斗沖鋒起來,人不會受到鎧甲的束縛,可以輕松應戰。哦,原來如此。可是真人需要用這樣的鎧甲,竟然連陶俑都“穿”這么精致的鎧甲,秦始皇對兵馬俑的設計可真是嚴格啊。導游告訴我:這鎧甲還不算點什么,你細細的看每個兵馬俑吧。我照做了。我發現每個兵馬俑的神情、姿態都各不相同。發現了吧?!導游笑著說,這1、2、3號坑中的這么多兵馬俑,沒有一個是一模一樣的!噢,我很驚嘆。
我們同著導游,一個坑一個坑參觀過去。這些兵馬俑相貌各異:有的沉穩剛毅,有的英勇果敢,有的慈善含笑,有的兇神惡煞,真可謂是栩栩如生。那些穿窄袖戰袍外套,披掛齊腰短甲,腳登緊帶獸皮鞋,頭戴防風帽的,顯然是些機警的騎兵。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
導游講解道:原來這些都是彩陶的兵馬俑,可是出土的后三天,這些顏色都氧化掉了,真是可惜。我覺得彩陶的兵馬俑一定更神奇,更逼真吧。
走出兵馬俑坑,我的心中十分激動。終于一覽兵馬俑坑的壯觀景象了,它展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沒錯,沒有看兵馬俑就不算到過西安!
文檔為doc格式。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兵馬俑(實用17篇)篇十七
秦始皇陵是中國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國第一個規模最大布局講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寢。兵馬俑就在里面。
秦始皇下令要李斯征集數千對男孩女孩給自己陪葬。李斯嚇得目瞪口呆,他想:“如果征集這么多人,老百姓可能會造反。”就建議秦始皇用陶做成人的形狀。秦始皇同意了,他要求要和真人真馬大小相同。可是工匠們只燒過磚瓦,誰都沒有燒過陶人。所以做了幾次都沒有成功。因此有一百多名工匠被砍了頭。最后一個老工匠想出了一個辦法。臨死之前告訴了自己的兒子并要他照辦。終于,陶人做成功了。
秦始皇13歲即位時就開始為他自己在驪山修建陵墓,統一六國后,又從各地征伐了十萬多人繼續修建,直到他50歲死去,共建了37年。
兵馬俑在中國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