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制定的一種教學計劃和指導方案,它可以幫助教師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學。我們為大家整理了一些三年級教案的實例,希望能夠幫助到正在編寫教案的教師們。
第八單元第九單元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8篇)篇一
班級學情分析:
我校三年級共有學生43人,大多數數學學習能力較強,但是優劣差距較大,所以教學起來還是有一定困難的。
教學目標:
1、通過擺一擺、玩一玩、畫一畫等實踐活動,了解有關兩兩組合的知識。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問題意識。
3、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思維的學習品質。
4、通過學習學生能應用排列組合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兩兩組合規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能用不同的方法準確地計算出組合數。
教學用具:課件、卡片、鉛筆、直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小朋友們喜歡什么樣的球類運動呢?
(讓學生各抒已見。)當有人說到足球時。老師馬上引到學校冬季運動會,我們三年級3個班的比賽情況,結果我們班得了第一。那我們班比賽了幾場?學生回答兩場。三個班比賽,每兩個班比賽一場,那一共要比賽多少場呢?四人小組合作完成。然后匯報,并說理由。
二、引導參與:4人小組合作完成。然后匯報,并說理由。
三、共同探究:
師:20xx年世界杯足球c組比賽有幾國家?是哪幾個國家?讓學生發表意見。他們說不出,老師再告訴他們。
師:如果這四個隊每兩個隊踢一場球,一共要踢多少場?(課件演示主題圖)。
1、讓學生大膽說一說、猜一猜。
2、四人小組用學具卡片擺一擺、討論討論。
3、學生匯報。
4、匯報時可讓學生利用學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們求組合數的'方法。
5、一小組演示。
6、其他同學認真觀看。
8、然后在相互探討、補充。
9、力求能準確算出比賽場數。
10、方法允許多樣。每種方法都放手讓學生相互交流、學習。老師適當引導。
11、師生共同。
a、用畫“正”字數出要踢多少場。
b、把巴西、土耳其、中國、哥斯達黎加四個國家擺成正方形用連線的方法求出場數。
c、把巴西、土耳其、中國、哥斯達黎加四個國家擺在一直線上在用連線的方法求出場數。
13、用課件將上面第二、第三種方法直觀演示。
14、讓學生把這些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具體化。
15、老師總結。
剛才同學們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況逐一羅列出來,有的同學是用圖示法求出兩兩組合數的,用哪一種方法求都可以,只要這種方法是你喜歡的。
課堂練習:
比賽結束了。運動員相互握手告別。問題是:四個人每兩人握手一共要握幾次手呢?
(1)進行禮儀教育。
(2)四人小組進行實踐。
(3)請1-2個小組代表上臺演示。
作業設計:
提問:如果是5個運動員每兩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幾次手呢?
我的問答:
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所以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任何時候都要放在首位,但這一點也是許多教師都犯的一個通病,把課堂看做自己表演的舞臺,給學生留的空間很少,這就我自己認為是錯誤的,你說呢!
第八單元第九單元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8篇)篇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集合》的內容之一。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在具體的情境中使學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圖的產生過程。
2.數學思考目標:
能借助直觀圖理解題意,同時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集合的思想,進而形成策略。
3.問題解決目標:
(1).能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滲透多種方法解決重疊問題的意識。
4.情感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腦結合、學中激趣,體驗合作樂趣,養成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重疊問題,并且能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
2.難點:對重疊部分的理解;學會用集合圖來表示事物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
觀察法、分析法、討論法、操作法、直觀演示法、嘗試法。
學法指導:
1.借圖觀察、分析、討論、交流、操作。
2.大膽嘗試用集合圖來表示事物之間的關系,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微視頻、切換筆、可以活動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鐵、雙面膠、5朵紅花和5個五角星。一張大白紙。
學具準備:
常規學具、彩筆、作業本。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激情導入,引出例題。
師:上課之前,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段視頻,希望同學們認真仔細的觀看,隨后,要回答老師的提問。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奉獻愛心、從小做起的微視頻)。
師:看完這段精彩而又讓人感動的畫面后,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或事,你應該怎么做呢?(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滲透奉獻愛心、從小做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愛心教育。
生1:我發現在這次“獻愛心”活動中,有捐款的,還有捐物的。
生2:我發現捐款的有5人,捐物的有6人。
師: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1:捐款的比捐物的少幾人?
生2:捐物的比捐款的多幾人?
生3:捐款的和捐物的一共多少人?
2.設問質疑,引發沖突。
師:參加捐款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
生:11人、10人、9人。
師:這么一個簡單的問題怎么會有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生:里面的同學重復了。
師:哪里重復了?(李彤和任一,課件閃動。)。
看來這張表格不能讓我們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那你們能不能想想辦法,在不改變題意的前提下,將表格中的名字作以調整,讓人們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為此,老師特意為大家準備了一個可以隨意活動姓名的表格。請看黑板:(揭示黑板上的活動表格)。
師:下面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如何去調整表格?
二、小組交流,探究新知。
1.分組討論、調整表格。(各組代表匯報、操作、展示)。
師:你覺得你們組這樣擺有什么好處?
生:把重復的兩個同學擺在前面,能引人注意。
(課堂生成:如果學生沒有想到這個方案,可以啟發:當我們讀書的時候,眼睛從左往右看。那么,想引起人們的注意,應該把既捐款又捐物的人名移到左邊。)。
師:哇!你們的擺法很獨特,說說你們這樣擺有什么好處?
生:因為有兩個李彤和任一,我們取下來一個李彤和任一,將剩下的李彤和任一放在中間,既表示捐款的人,又表示捐物的人,這樣,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9人。
師:你們組的擺法真的很有創意,他們組的擺法你滿意嗎?(生生評價)授予你們小組為“勇于創新小組”。同學們,掌聲鼓勵。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積發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學生的思維。
(課堂生成:如果學生沒有想到這個方案,可以啟發:當你和爸爸、媽媽上街的時候,你既想牽爸爸的手,又想牽媽媽的手,你應該走到什么位置?那么,同樣的道理,李彤和任一這兩個同學既捐了款又捐了物,他們應該放到什么位置?)。
2.圈一圈。
設計意圖:(不同顏色的粉筆圈出來更明顯)為韋恩圖的形成奠定基礎。
3.探究韋恩圖。
師:為了讓大家看的更清楚、更直觀,請看大屏幕:
(1)取消表格。
表示捐款和捐物的人名單我們已經用線圈起來了,底下的表格已經沒有用了,可以將它取消。
(2)捐款的移到左邊,捐物的移到右邊。
(3)線條歪歪曲曲的,將它畫好就更美觀了。(課件出現韋恩圖)。
設計意圖:感受韋恩圖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4)介紹韋恩圖。
師: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韋恩圖。(出現韋恩圖三個字)你們知道為什么把它稱作韋恩圖嗎?因為這是英國著名的數學家韋恩在19世紀發明的,后來,就把這樣的圖叫韋恩圖,也叫集合圖。今天,我們就一起探究有關集合的知識《數學廣角》——集合。(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介紹課外知識,拓寬知識視野。
師:同學們,我們通過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將一幅不能很清楚的看到“捐款和捐物一共有多少人?”的表格,經過旋轉演變后,轉化成這副既科學合理又形象直觀的韋恩圖,你們真的很了不起!師:請大家仔細觀察大屏幕,回答老師的提問。
4.列式計算。
(1)課件分別出示韋恩圖的五個部分,學生分別說出每部分所表示的含義,課件一一呈現數學信息。
師:同學們看懂韋恩圖了,也真正領悟到了每部分所表示的含義,并且,從中發現了這么多的數學信息,現在,你能計算出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嗎?請同學們獨立解答。
(2)計算板演。
方法一:5+6-2=9(人)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貼答數)。
討論:為什么要減2?(因為有2個人既捐款又捐物)。
方法二:3+2+4=9(口答)方法三:5+4=9(口答)方法四:3+6=9(口答)。
設計意圖:發展學生思維,體現方法多樣化。
三、實踐應用,鞏固內化。
師: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學會了許多知識和本領,其實,利用韋恩圖可以幫我們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我們來看看:
1.舉一反三(4道搶答題)。
4.思維訓練。
三年級有10名同學參加競賽,其中,參加數學競賽的有5人,參加作文競賽的有6人。
(1)既參加數學競賽又參加作文競賽的有幾人?
(2)只參加數學競賽的有幾人?
(3)只參加作文競賽的有幾人?
設計意圖:有梯度的練習題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收獲。舉一反三搶答題強調重點,內化知識;思維訓練題求重疊部分,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質疑,自我提高。
1.學生說這節課的收獲并質疑。
2.互相評價、共同提高(自評互評生評師師評生)。
師:同學們,你們課堂上,善于觀察、認真思考、踴躍發言、敢于創新。表現得非常出色!通過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學到了很多關于集合的知識,下面,有請獲得紅花和紅星獎勵的小朋友上臺。紅花站左邊、紅星站右邊。
引發沖突:兩種都有的學生應該站哪?(中間)請觀察這一排同學,回答問題:
1.獲得紅花獎勵的指哪些同學?
2.獲得紅星獎勵的指哪些同學?
3.既獲得紅花獎勵又獲得紅星獎勵的指哪些同學?
4.只獲得紅花獎勵的指哪些同學?
5.只獲得紅星獎勵的指哪些同學?
6.獲得紅花獎勵和紅星獎勵的一共有多少人?
設計意圖:內化集合知識;實現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滲透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思想教育。
五、作業布置,知識升華。
我是小小設計師。(課后作業)。
請以講臺前獲得紅花獎勵和紅星獎勵的學生人數為題材,用今天所學到的知識,設計一個集合圖。大膽嘗試吧!只要我們能在知識的海洋里成風破浪、歷練出一身好本領,一定會設計并創造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以講臺前獲得紅花獎勵和紅星獎勵的學生人數為題材,用今天所學到的知識,讓學生自主探索,自己設計出集合圖。充分地利用韋恩圖,讓他們明白韋恩圖在平時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六、板書設計,凸顯重點(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八單元第九單元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8篇)篇三
:教科書練習二十三第12~16題。
1.讓學生進一步學會用連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通過解決具體問題,讓學生獲得一些用除法計算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學過程:
1.聽算。
2.p10413題生獨立解決指名訂正師:你是怎么想的?還有其他方法嗎?
2*7/7=2元。
1.p10412題。
師:觀察題目,你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同桌說,指名說。
師:能直接用32和4元角比較嗎?為什么?
師:你準備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獨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評價。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說,指名評價,鼓勵。
師:通過這道題,你發現了什么?
2.p10514題。
師:觀察題目,你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同桌說,指名說。
師強調:圖中隱含了一個條件,是什么?
師:你準備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獨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評價。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
師:通過這道題,你明白了什么?
1.p10215題。
讓生自己獨立獨題、審題、分析,列式解答。
師:圖中隱含了一個條件,是什么?
師巡視,輔導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評價。
2.p10316題。
讓生自己獨立獨題、審題、分析,列式解答,
師:圖中隱含了一個條件,是什么?
師巡視,輔導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評價。
讓生自編一道兩步計算的連除應用題。
同桌說,全班說。表揚鼓勵。
第八單元第九單元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8篇)篇四
(一)學生情況分析:
在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數學學習后,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學習的目標,對學習數學有著一定的興趣,樂于參加學習活動中去。特別是一些動手的操作,需要合作怕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較難的問題時,有畏縮情緒,只有課堂和數學學習的活動中,才能充分的體現一個孩子學習的其實狀況。因此對學生,我們應該關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經基本形成的興趣再接再厲的保持,并逐步引導的學會數學思考,學會解決問題。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材內容包括下面一些內容:20以內的退位減法,認識圖形(二),認識100以內的數(一),100以內加法和減法,元、角、分,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
二、教學的指導思想。
1、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具體情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聯系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3、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5。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發展,適當改進評價學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學生課堂發言的"奇思妙語錄"等。
三、教學目標與要求。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初步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表示的意義,能夠熟練掌握100以內數,會讀寫100以內數。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順序和大小,會用100以內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會進行簡單的估計和交流。
2、會計算100以內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會用加,減法計算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認識人民幣單位元、角、分。
(二)數學思考方面。
1、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數學信息作出解釋,并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據描繪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2、能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進行恰當的描述,發展空間觀念。
3、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的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和類比。
(三)解決問題方面。
1、經歷從生活中發現并提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3、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
4、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四)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3、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并及時改正。
5、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10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
教學難點:1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以及數學思維的訓練。
五、教學措施。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多采取游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于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難,廣。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3、布置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業,比如動手的作業,少一些呆板的練習,作業分層設計。
第八單元第九單元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8篇)篇五
教學內容:練習二十三的第5、6、7、8題。
教學目標:進一步理解,掌握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口算。
3×86710×2532×44×563×825×678×2310×3。
二、專項練習。
1、一個工人1小時加工零件5個。按這樣計算:
(1)一個工人2小時加工零件多少個?8小時呢?(理解加工零件的個數與時間有關系)。
(2)2個工人l小時可以加工零件多少個?(理解加工零件的個數與人數有關系)。
如果是8個工人,那么1小時可以加工零件多少個?
(3)8個工人2小時可以加工零件多少個?(理解加工零件個數不僅與人數有關系,而且與加工的時間有關系)。
5×8×2=80(人)。
那么5×8表示什么?(解決了什么問題?)5×8×2(再乘2)解決了什么問題?
表示8個工人2小時加工多少個零件。
5×2×2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
2、練習二十三第5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全班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教師評價,激發學生權極性,增強自信心。
三、課堂練習。
1、課本練習二十三的第6、7、8題。
(2)、交流評價:你是怎樣想的?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進一步知道了什么?
第八單元第九單元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8篇)篇六
為圓滿完成新高一的教學任務,使學生全面系統的掌握必修一到四的學習內容,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我們高一數學組秉承高一決定高考,細節決定成敗的.思想,從初、高中銜接起認真分析學情,積極研討,制定本學期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基本狀況:
(1)本年級共12個行政班,學生860人。在中考數學成績滿分120分的基礎上,我級100分以上的人很少,相對來說90分以上屬于高分,絕大多數90分以下;學生數學底子薄弱,學習環節不完整,學習習慣不科學;另外,班級差異大,層次多。我們要加強集體備課力度,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由于初高中分別實施課改教學,高中教學內容與初中所學銜接度遠遠不夠,存在較大斷層,我們需制定并學習銜接材料,并且在新授的同時適時補充一些內容,勢必擠占新課的授課時間,時間緊任務重。我們要珍惜每一堂課,優化每一環節,提高學習效率,探索高效課堂。
(3)高一作為起始年級,作為從義務階段邁入應試征程的適應階段,學生有的是一份執著,期望值也較大。理想的期盼與學法的突變,難度的加強與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沖突伴隨著高一新生的成長,我們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并落實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才能不負眾望。
(4)剛剛進入高一的學生還停留在初中時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以及對數學學習的散漫認識上,我們要從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實際能力出發,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與高一的銜接工作,幫助學生解決好從初中到高中學習方法的過渡。從高一起就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方法,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以適應高中領悟性的學習方法。
二、教學內容任務:
本學期完成數學人教a版《必修1》和《必修2》兩冊內容。
三、教學措施要求:
(1)注意研究學生,做好初、高中學習方法的銜接工作;加強自我學習,特別是兩個綱領性文件《國家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教學要求》和《--年山東省高考數學科考試說明》的學習,吃透大綱,準確把握教學要求,提高教學效率,不做無用功。
(2)加強集體備課,發動全組同志,確定階段主講人,集思廣益,討論優化教學方案;各班級統一進度,分層要求,分層作業,分層考試;注意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數學教學;注意運用多媒體、投影儀、電腦軟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著眼于基礎知識與重點內容,集中精力打好基礎,分項突破難點。充分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學,為進一步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切勿忙于過早的拔高,上難題。同時放眼高中教學全局,注意高考命題中的知識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趨勢,這樣統籌安排,循序漸進,使高一的數學教學與高中教學的全局有機結合。
(4)培養學生解答考題的能力,通過例題,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對所學知識進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導學生了解、訓練數學能力和培養數學素養。
(5)讓學生通過單元考試,檢測自己的實際應用能力,從而及時總結總結總結總結經驗,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準備。
(6)精心組織教學,保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重視數學學習能力培養;抓好尖子生與后進生的輔導工作,提前展開數學分層培養和數學基礎輔導。
第八單元第九單元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8篇)篇七
1、認識年、月、日。
2、24時計時法。
3、簡單的時間計算方法。
認識年、月、日。
教材。
1、引導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識,記住各月的天數。
2、使學生會判斷大、小月。
3、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時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滲透科學的思想方法。
探究發現年、月、日之間的關系。
發現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斷方法。
多媒體各年份的年歷卡。
1、填空。
1時=()分1分=()秒。
1時=()秒240分=()時。
1分25秒=()秒82分=()時()分。
2、提問:
(1)時、分、秒都是什么單位?(時間單位)。
(2)關于時間單位你還知道哪些?(年、月、日、季度、世紀等)。
(3)那么關于年、月、日的知識你想知道些什么?
3、導入新課。
講述: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周經過的時間就是一年,月亮繞地球運轉一周經過的時間大約就是一個月,同時,地球自己也在旋轉,地球自己旋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1、認識年、月、日。
(1)出示材料。
提問:以前我們用鐘、表來研究時、分、秒,那么年、月、日我們可以用什么來研究呢?(年歷卡)。
(2)觀察手中的年歷卡,看看這是哪一年的年歷。
(3)分別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幾。
提問:10月1日是什么節日?申奧成功是在哪一年呢?
(4)請同學們在年歷卡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紀念日,爸爸、媽媽和自己的生日等,看一看,分別是星期幾。
(5)合作探究。
觀察: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一樣嗎?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
(6)討論交流。
教師根究學生的回答內容,板書:
一年12個月365天或366天。
1、3、5、7、8、10、1231天。
4、6、9、1130天。
229天或28天。
(7)質疑:你們每人手中的年歷卡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這幾個月呢?(是)對!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這幾個月。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數都是30天。(是)。
(8)認識大月、小月。
講述:通過同學們認真仔細地觀察,我們已經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這7個月都是31天,4、6、9、11這4個月都是30天,它們是不會發生變化的,我們把每月天數都是31天的這幾個月叫做大月,把每月的.天數都是30天的這幾個月叫做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個月的天數有變化呢?(2月)從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數比大月、小月的天數要少,所以二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
2、鞏固。
3、記住大月、小月。
(1)出示左拳圖。
(2)講清相應部位所表示的每個月的天數。
(3)根據圖,全體一起記憶。
(4)指著自己左拳再次記憶。
(5)再介紹一首兒歌,加強記憶。
七個大月心中裝,七前單數七后雙。
二月是個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觀察今年的年歷。
(1)一、二、三月一共有()天。
(2)六一兒童節是星期()。
(3)四月份有()個星期零()天。
想一想:9月30日的后一天是幾月幾日?
第八單元第九單元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8篇)篇八
1、練習十五第6題獲取信息,確定解題思想,制定解題策略,獨立解答,集體交流。
2、練習十五第7題學生獨立練習。分組討論思考方法,交流時說說各組的解題思路。
五、課堂小結這節課中你有哪些新的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第八單元第九單元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8篇)篇九
一.填一填。(每小題2分,共16分)。
1、今有雞兔共35只,腳共有94只,雞()只,兔()只。
2、有龜和鶴共30只,龜的腿和鶴的腿共有82條。龜()只、鶴()只。
3、停車場有三輪車和小轎車共7輛,總共有25個輪子。三輪車有()輛,小轎車有()輛。
4、2元和5元的`人民幣共9張,合計33元。2元有()張,5元有()張。
5、28名師生去公園劃船,恰好坐滿了大、小船共5只。大船每只坐6人,小船每只坐4人,租了()只小船和租了()只大船。
6、松鼠媽媽采松子,晴天每天采20個,雨天每天可采12個,它一連采了112個,平均每天采14個,這幾天中有()天是雨天。
7、一個工人要將63個零件裝進兩種盒子里,每只大盒子裝12個零件,每只小盒子裝5個零件,需要準備4個大盒子和()個小盒子才能把這些零件裝下去。
8、口袋里有1個黃球、2個白球、3個綠球和4個紅球,這些球的大小相同,從中任意摸一個球,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是(),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摸到綠球的可能性是(),摸到()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選一選。(每小題2分,共12分)。
1.學校買回4個籃球和5個排球一共用185元,一個籃球比一個排球貴8元,籃球的單價是()元。
a、17b、20c、25。
2.鋼筆每支12元,圓珠筆每支7元,共買了6支,用了52元,鋼筆買了()支。
a、5b、4c、2。
3.兩個大人帶幾個小孩去公園游玩,大人門票每人5元,小孩門票每人3元,買門票一共花了22元,則這兩個大人帶了()個小孩。
a、3b、4c、5。
4.甲級鉛筆5角錢一枝,乙級鉛筆7角錢一枝,用7.5元可買這兩種鉛筆各()枝。
a、8,5b、9,7c、8,7。
5.面粉每千克5元,大米每千克3元。王叔買面粉和大米共150千克,共付人民幣650元,面粉買()千克。
a、50b、100c、150。
a、34元b、42元c、56元。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第八單元第九單元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8篇)篇十
1.會認會寫3個一類字,會認5個二類字。理解漫畫大意。
2.通過為漫畫配上適合的詞語,使學生理解每幅漫畫的意思,能講一個完整的幽默故事。
3.培養學生的幽默感,體會漫畫帶來的愉悅。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口語表達能力。
理解12個成語的意思。
詞卡、字卡、實物投影。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生字,學成語,看漫畫,講故事。
教學過程:
一、學習一類字,認讀二類字。
癡:書癡、癡狂、如醉如癡、癡心妄想。
償:如愿以償、償還、賠償、有償。
貫:全神貫注、一貫。
二、指導書寫。重點指導“貫”的上半部分。
三、讀成語,理解成語意思。
課后作業:寫生字,寫成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完成課后練習,積累名人名言。
教學過程:
一、完成課后讀寫詞語習題。
二、讀名言,理解其中深意,豐富學生積累。
三、拓展課堂知識,引入漫畫新題材。
作業:正確書寫生字;自主創作漫畫。
書癡。
六幅漫畫十二個成語三個一類字及擴詞。
第八單元第九單元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8篇)篇十一
本單元主要是先教學數11到20各數,然后教學1到20各數的讀數的順序及大小寫數,最后出現10加幾及相應的減法和十幾加幾、十幾減幾的口算題。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學生的學習要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因此,本單元教材特別注重使學生通過操作進行學習。
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地數出數量在11到20的物體個數,知道這些數的組成,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
2)使學生初步認識“十位”“個位”,初步了解十進制,能夠正確地迅速地讀寫11到20各數。
3)使學生能夠熟練地口算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
2、技能目標。
1)、通過看圖數數,初步培養學生有序觀察、分類觀察等良好的觀察習慣。
2)、通過擺小棒,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二)、過程性目標。
1、在學習數字的.具體情境中,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主動探索發現問題的能力。
重點。
認識數位,了每個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
難點。
1、會讀、會寫11――20各數,掌握這數的組成、順序及大小。
2、認識十位與個位。
3、熟練口算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
4、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
課時安排。
4課時。
第八單元第九單元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8篇)篇十二
3.求未知數x。
x–1085=352356–x=56x+99=200146+x=368。
4.下面各題怎樣算簡便就怎樣算。
5.列式計算。
(1)416比一個數多241,求這個數?
(2)哪個數與98的和是136?
(3)76與9的積加上165,和是多少?
第八單元第九單元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8篇)篇十三
1、每相鄰兩個數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
2、一個數字所在的數位不同,表示數的大小也不同。()。
3、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億位、十億位……都叫做計數單位。()。
4、一個數的最高位是千億位,而且每一位上的數都是9,那么這個數就是最大的自然數。()。
5、最小的六位數比最大的五位數少一。()。
第八單元第九單元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8篇)篇十四
1、通過我對教材的認真學習和虛心請教,本節課我將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做了如下安排:
(1)通過“猜一猜”的游戲活動,讓學生經歷簡單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
(2)讓學生在有趣的游戲中感受推理的趣味性,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學生感受到生活、活動中有“數學”,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濃厚興趣,逐步養成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
而教學教學重難點則是使學生能清晰地、有條理的表達推理過程。
2、設身處地分析學情。
教師如果只關注自己如何教,不關注學生如何學那是不可能上好一節課的。因此在學習分析完教材內容后,關注學生的學就因從現在開始。
本節課所面對的是剛剛又一年級升入二年級的學生,他們爭強好勝,求知欲高,但這幫學生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時間短。要想整節課都能讓孩子跟著教學節奏,興趣盎然參與學習活動。只有從學生的心理出發,心情愉快是學生順利認知的心理基礎,而愉快的心理因素往往是由情境引發的,如愉快的數學游戲、動態的教學圖片、生動的數學故事、歡樂的數學比賽、形象的電教演示等。為學生創造兩好的學習精神環境。
3、抓住本質定教法、學法。
李老師常和我們新老師說:“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學是因為需要學”。道理等同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做為現代的教育工作者思考更多不應再是怎樣教會學生知識,而是怎樣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因此,上課的教師除了對教材、學生清醒的認識、分析外。如何選用合適的教法、學法,這個問題也是需要反復度量的。
本節課學生需要經歷一個直觀猜想、有序思考、簡單推理、驗證結果的過程,因此這節課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法、實驗法。學法則主要采用的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
4、實踐建構精啄語言。
《簡單的推理》一課是李老師實踐過不下5次的課,因此在教學準備這一塊我的資料是很齊全的,整節課以學生喜愛的卡通人物“貝貝、樂樂、歡歡”三個小伙伴之間發生的事情為主線,創設了“猜兄弟關系”、“猜花”、“猜球”、“猜數”、“腦筋急轉彎”等一系列含有數學問題聯起來的情景。以實現從書本情景到實際生活情景的過度,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強化學生的知識體驗過程的目的。
在這樣的結構安排下,我每次試教磨課后形成的教案,一次又一次的被推翻,主要問題出在這是一節邏輯推理課,學生的說在整節課占了相當大比重。如何引導學生嚴謹有序的說清推理的過程,教師的語言準確性、條理性、邏輯性要求甚高,并且本節課讓學生體會推理三種物體只要把已經知道的先確定,其實和推理兩種物體的方法完全一樣。這一難點,我在教學例2時,前面3次的試教都沒能突破,艾校從充分理由律談到與本節課的聯系,從結構談到操作,從學習目標談到教學目標,在這樣的微格評課,我才有所領會,《簡單的推理》就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經歷從可能性到確定性的'過程,有條理的根據條件進行思考作出判斷,并對自己得到結論的合理性做出解釋的過程。
第八單元第九單元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8篇)篇十五
1、結合具體情境,發展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體會除法計,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的除法的口算及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并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重難點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的除法的口算及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并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課程標準中相對應的`知識技能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除法的意義。
2、能熟練地口算整百整十數的除法口算。
3、能計算兩、三位數除以一位的除法。
4、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5、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6、學習驗算的方法。
7、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教材分析:本單元以風箏廠的見聞為大的學習背景,使學生學習用一位數除多位數的方法,內容包括口算除法、估算、筆算除法、驗算四部分。
本冊教材中的除法,每個例題都有配有不同的情境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并在學習中體驗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單元教學建議: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2、探索計算方法,鼓勵算法多樣化。
3、結合教學內容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利用課件創設情境和學生一起“走進風箏加工廠”。
讓學生整體觀察畫面后,重點去仔細品讀情景圖提供的文字信息,并引導學生根據信息聯系實際提出“保證按時交貨”“各種風箏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等一系列問題,引入對新知的學習。
教學時先讓學生根據問題列出算式,再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小組討論,交流出計算方法。
教學中教師注重體現算法多樣化,讓學生體會估算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達到初步培養學生估計的能力。
建議教學課時數:11課時個人補充意見年級三年級課題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上課教師第二單元(組)課時第一課時課型新授教學目標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數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
2、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判斷計算結果的對錯,逐步養成驗算的習慣。
3、結合具體情境,發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掌握整百、整十數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教學過程。
第八單元第九單元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8篇)篇十六
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加例2及做一做。
1、根據《標準》提出的“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的要求,在加法的教學中按照先估算,再計算的順序,以增強學生的估算意識,培養學生的數感,并結合例2,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2、能進行三位數的加法,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
1、本節內容涉及到兩次進位及三位數之間的加法,這些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讓學生獨立計算、口算、估算等方式來對這些內容進行重點教學。
2、本班學困生多,在學習時,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和學習計算方法;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討論和交流。
3、通過對加法計算的教學,使學生養成謹慎仔細的辦事態度;三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計算是學生學習的障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計算法則,會筆算三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
2、學會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
3、提高學生計算的速度和準確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2、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
1、列豎式計算:
59+77。
85+68。
59+89。
問:誰還記得兩位數連續進位加法列豎式時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嗎?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問:不用筆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嗎?你是怎么想的?
1、估算。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把數字轉化成整百整千的數字進行計算,很快估計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數,這也是一種估算的方法。下面讓我們再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數。
爬行類376兩棲類284。
師:你能估計出中國已知的爬行類動物和兩棲類動物一共有多少種嗎?
四人小組討論,要求每人都要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方法。
師:376最靠近哪個整百的數字?(400)。
師:284最靠近哪個整百的數字?(300)。
問:中國已知的爬行類動物和兩棲類動物大約一共有多少種?(700)。
問:如果精確計算,你認為會比700多還是比700少呢?為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們的和肯定不到700)。
2、筆算。
師:請同學們列豎式做精確計算,看看中國已知的爬行類動物和兩棲類動物一共有多少種?
指明學生板演,集體講評。
教師強調: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就要向前一位進1,在計算到前一位的時候不能忘記加進位1。
學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數量關系,形成問題,并列豎式解決問題。
2、做一做:課本18頁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
第八單元第九單元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8篇)篇十七
多媒體課件。
讓同學們試著計算兩位數乘法:35+53=;35+39=;59+93=。
(要求用豎式計算),并讓同學們說出各有什么特點。(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它們的進位次數不同。)。
出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兩位數連續進位的加法。
出示課本第15頁圖片,讓同學們認識這些動物,并引導學生回答這四種動物分別屬于哪個種類。
接著讓同學們看圖下面的《中國部分動物種數統計表》,試著分析。教師讓學生試著講解“已知種類”、“中國特有種數”以及“瀕危和受威脅的種數”各是什么意思。
在此過程中,教師向學生滲透保護動物的思想,讓同學們接受全面的教育。
例1。
讓同學們試著從15頁的《中國部分動物種數統計表》找出問題“中國特有的鳥類和爬行類一共有多少種?”所需要的已知量,而不是去看16頁上面的簡化表。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初步學會觀察統計表。
由學生列出算式:98+25=_____(種)。
再讓同學們不用筆算,是這估計一下結果是多少?(教師指導估算的方法。)。
再讓同學們用筆算計算出,讓一名同學上黑板列式計算并點評。
98。
+215。
————————。
123。
最后提示同學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寫“答”。并根據學生計算的實際情況做單獨指導。
讓同學們先估算、后用豎式計算第16頁“做一做”第1題。
65+7839+8667+9543+88。
教師巡視,并對所發現的問題給與提示與解答,特別是不要忘了進位,計算要認真……。
著重提示計算兩位數連續進位的加法的方法,滲透估算的思想。
1。第16頁“做一做”第2題(用豎式計算);
2。練習四第2、3題。
98。
+215。
————————。
123。
第八單元第九單元三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8篇)篇十八
主備人:唐曉玲。
九統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情境學習數據整理,激發學習興趣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學生感受、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能正確填寫統計表,能從中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重視培養學生的分散思維能力和與人合作的交際能力。
4、初步培養學生的有序觀察、有條理思考的習慣和應用的意識,體驗與同伴合作的歡樂。
教學準備:小紅花、大象卡通圖、果樹。
教學重點:
經歷收集和整理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
教學難點:
感受、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能正確填寫統計表,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激發興趣。
1、今天,教室里來了許多聽課的老師,我們應該跟他們說什么?(老師好)。
二、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2、小朋友真有禮貌!大象爺爺為了感謝大家,決定帶小朋友們去他的神奇果樹園摘水果吃。(出示果樹)這些果樹可真神奇??!樹上長滿了蘋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小朋友想吃嗎?每人摘一個自己最喜歡吃的水果。
3、讓學生摘自己喜歡的水果。師:怎樣才能很快地看出同學們喜歡的水果的個數呢?
4、讓學生貼水果。通過貼水果的活動,初步感知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
5、集體探討交流回答下列問題。
(1)蘋果比梨多個。
(2)蘋果比香蕉少()個。
(3)全班最喜歡吃()的同學最多。
三、合作探究,體會領悟。
師:出示(課本第101頁的圖)有計算機、電腦、算盤、鉛筆的圖片。
1、從圖中,不好看出一共有幾種物品,我們一起來給它們分類,排一排、比一比找你喜歡的東西。
2、小組合作把物品整理在準備的卡紙上,指名板演。
3、學生討論、操作后各組展示作品并匯報整理的過程。
4、比較整理后的圖和整理前的圖。
師:看了這張圖,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計算機有兩個。
生2:我知道電腦有五臺。
生3:我知道算盤有三把。
生4:我知道鉛筆有三枝。
5、能不能用我們學過的比多比少的知識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電腦比計算機多三臺。
生2:我知道了算盤、鉛筆比電腦少二臺。
6、小結。
師:小朋友有這么多發現,都是通過我們自己動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這是一種很好的統計方法。(板書課題:統計)這樣統計,我們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圖中的物品多少的情況。
四、統計圖形應用聯系新課標第一網。
師:看102頁練一練第一題。
這些是我們學過的圖形,看大家能不能找出相同的圖形把這個統計圖畫完整,回答所給的問題?看誰做得最快最好,看誰是最棒的。
1、小組自己討論試著做,然后集體糾正。
2、擇優錄取,選出最優秀的學生。
五、鞏固應用、拓展延伸。
1、統計學習小組得到“小紅花”的情況,給予評價鼓勵。
2、學會了統計,課后你們準備統計什么?回家后選擇一個項目進行統計,然后與同學互相交流。
六、總結評價。
1、師: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2、你想對你的同學、對老師、對自己說些什么?
七、作業。
做課本第101頁練一練的2-4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