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閱讀優秀作文,我們可以學習到一些寫作的技巧和表達的方法。通過學習優秀作文范文,我們可以不斷吸收新的寫作技巧和語言表達方式。
初一年味精彩(精選13篇)篇一
又到了一年之末了,雪卻遲遲不肯落下,年味也顯得不那么濃郁了。
街上紅妝素裹的幾家店面格外的顯眼,仿佛在宣張著自己的不同。在像我這樣為了某些目的而行走在街上,過年假期塞滿了計劃的的人,這是僅存的年味了吧。
仍舊如前幾天一般,早早地出了門。中午卻接到了改變計劃的電話要我晚上請假,去吃飯,這時才想起來今天是小年。聽說正好表妹從深圳過來,她也會參加。我便答應,為了看看童年時總盼著的玩伴現在怎么樣了。
于是乎,白天在我的期盼下度過了。站在公交車上,塞著耳機,耳朵里響著早已爛熟于心的旋律,不同往常的是,愉悅的心情讓平日里車上的喧鬧變成了熱鬧,也便有了關注的興趣。這邊一句“今天小年,買了什么,要去哪”,那邊的人即使素不相識,也應一句自己干了什么,仿佛全車人是一家,但唯有我是陌生人。
下車時,回想剛才和老太太聊的那么多,看向周圍,人們臉上原來一直洋溢著過年的喜悅,天邊也綻開了一朵朵煙花。街上的裝扮也與平常看到的`截然不同。直到這時,我才意識到過年了。
今年,雪沒有下,但年味,卻比其他年濃郁了許多。
初一年味精彩(精選13篇)篇二
年味處處有,處處年味濃。
我們來到街上,尋找過年的氣息。
瞧,賣過年裝飾品的攤子比比皆是,攤前的人們在仔細地挑選對聯、裝飾品。那火紅的對聯映照出年的氣息;那精巧的掛飾譜寫著年的贊歌。還有那碩大的燈籠,是過年的象征,是一年收獲的快樂。看得入迷,竟忘了自家還沒買,趕緊湊近一看,哦,要買“福”字,要買“紅辣椒”,還要……不過,今年的對聯是我寫的哦!我們提著袋子,隨著人潮向前走。這個熱鬧街市,年味真濃!
咦,這么多人圍著干什么?我在心頭打了個大大的問號,并奮力地向里擠。哦,原來是賣鞭炮的攤位。有“沖天炮”、“狗尾草”、“菊花炮”……。真是應有盡有。我正準備拉著媽媽進去,眼前卻閃過一片灰蒙蒙的天空,“霧霾”二字躍然而現。如果我再放鞭炮,那清新的空氣不就離我們遠去了嗎?我的腳步不禁放慢,心中在不停地掙扎。最終,我忍痛割愛,沒有買下,過了個“環保年”。雖然沒有買,但我心中有過年的“煙火”,這,就足了!有鞭炮,年味真濃!
不知不覺,夜幕降臨,抬頭一看,滿眼星火。樹上掛滿了一個個紅燈籠,散發著耀眼的光芒。極目遠眺,川流不息的汽車車燈和一路的紅燈籠相映成趣,是一種美,一種意境。身旁的人們拎著大包小包來來往往,這就是年味。燈籠閃耀、星光點點;紅紅火火、共慶新年。年味,真濃!
有年味才叫過年!
初一年味精彩(精選13篇)篇三
年,在我們的心中,或許是充滿愛心的禮物;或許是大家團坐在一起享受著美食;或許是一家人坐在沙發上聊這一年來大大小小的瑣事;或許是窗外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而我認為年是親人們相聚在一起的快樂。
在外公外婆家,他們老早就開始準備食物,為的是過年時家人團聚在一起。
以往,家里就有只幾個鄰居,家里時而熱鬧時而冷清。但到了過年的那天,家里陸陸續續來不少人。車子在房子前排了不少,房子里也十分熱鬧。“嘀嘀——”又來了。外婆邁著輕快的步伐向車聲的方向走去,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嘴里的那顆泛黃的牙齒也露了出來。眼睛也快瞇成一條縫。外婆便會到車窗前看看誰來了。車里的人就會下車,小孩會與她問好和擁抱,大人則會把車里的禮物送給外婆。外婆有時也會與他們聊兩句。外婆就會進屋里忙活。她忙著燒茶倒水,泡芝麻豆子茶。我認為外婆泡得最好,連我媽也要一邊涼快去。其實本質上并沒有什么不同,或許是情感和稀少的原因吧!
外婆這時正在做著她拿手的芝麻豆子茶,她早已準備好了材料姜、芝麻、豆子、茶葉、鹽和一些工具。首先外婆拿起一塊姜,把姜洗凈,露出黃燦燦的果肉,如同一個經過百般擦拭的金子。她拿出一個碗,把姜放了進去,拿起一雙筷子,用大的那一頭對準姜的紋路,用力把姜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姜汁也隨之流了出來,姜汁是白色的,姜、姜汁和筷子組成了一幅圖。姜已經變得支離破散了,一股刺鼻的味道撲面而來。她拿出杯子,把姜放入杯子里,再放入比較好的茶葉和熟了的豆子。加入滾燙的開水,同時,她把搗碎的姜倒進去。頓時,杯子里的水連同其他東西翻滾起來了。最后撒入芝麻。芝麻豆子茶的香氣就這樣流入了我的鼻子更流到了我的心里。香味中有芝麻的香脆,茶葉的清香,豆子的圓潤與姜的辛辣。饞得我直流口水。
外婆端起茶,給每一個人。我端到茶就想喝,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喝芝麻豆子茶也是這樣,滾燙的開水,摸著都燙。終于涼了些,我喝了一大口,滿滿的滿足感涌上心頭。豆子的酥脆讓人回味,茶水的味道只能用一個字來說,“棒!”
家人就快來齊了。一屋人說說笑笑,暢所欲言。喝著世上一級的芝麻豆子茶,看著電視,真是一段愜意的時光。年味也油然而生,所以一家人相聚在一起年味才會更濃,也會更快樂。
初一年味精彩(精選13篇)篇四
家鄉吸引人的不只是那秀麗的風光,還有每年只有一次的濃厚的年味。
新年總在不經意間降臨,仿佛人們還在回味上次的的年味時,下一次的新年又在時光的催促中到來,于是人們又開始忙碌著準備新年的慶祝了。
年味總是洋溢著喜慶的味道,無論是從孩子眼角蕩漾的笑意還是老人們咧開的嘴角無不是一種喜氣洋洋的感覺,火紅的衣服,大紅色的春聯以及通紅的燈籠為凜冽的寒冬帶來了暖意,一輛摩托車、小汽車載著歸家的人們,還有那大包小包的年貨,也載著人們的期盼回家了!通向細長隧道的巷道,一對對春聯喜氣十足,趣味橫生,一個個“福”字剛勁有力,金光燦燦,一輛輛車上走出了滿面春風的兒女;一扇扇門前站著神采奕奕的父母。樓滿了,一間間屋里飄出歡聲笑語;路窄了,占道的是絲絲縷縷扯不斷的親情。
當夜幕降臨,絲絲縷縷氤氳的炊煙升起時,新年最重要的一部分——年夜飯就開始了,當一盤盤美味的佳肴端上桌子時,讓人食指大動,味蕾,鼻尖縈繞的是新年的味道。孩子們在吃完飯后點燃了鞭炮,一時絢爛的煙火照亮了夜空,樹銀花不夜天的火藥味混雜在空氣中,連大人也加入了進來,熱熱鬧鬧的歡笑聲蕩漾在天地間。
煙花落幕,人們圍在火爐旁守起了夜,聊起了家常,老人好不容易見到子女們,心中的話自然如河水般滔滔不絕的說了出來,噓寒問暖之下,時間過得飛快,大概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氛圍才是真正的年味吧。
拜年自然也是新年的重頭戲,人們裹挾著禮物到親朋好友家拜訪做客,人人臉上都掛著笑意,孩子們也在串訪中收到了他們最想收到的紅包,禮尚往來之下,新年也在悄然落幕。
年味看不見摸不著,但卻蕩漾在人們的心間,或許這中帶有獨特氣息的味道才是人們最為歡迎的吧。
初一年味精彩(精選13篇)篇五
很快的,過年了。我住的平靜小區一瞬間染上了濃濃的快樂。
一大早就聽到了弟妹的笑聲和爆竹的脆響。急急地跑到院子里,濃濃的香味迫不及待的竄進我的`鼻子,哇!雞、鴨、魚、肉樣樣全啊!
吃飯了,乳白色的青煙里有若隱若現的紅爆竹屑,快樂,隨著爆竹炸開。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掛著幸福的笑容;快樂,隨著口里的飯菜涌進肚里,竄進心里;幸福,伴著我們的笑聲在屋里縈繞。
緊接著,快樂用紅包裹住,送到我們手里,快樂又變成糖果化在口里,甜的我們笑得合不攏嘴。年味又從我們口里飄出來。
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爸爸、奶奶、二叔、爺爺圍在一起打麻將,年味在麻將的碰撞聲、爸爸的笑罵聲里蕩出來;哥哥、姐姐、姑姑、二嬸娘圍在一起玩紙牌,年味又從哥哥興高采烈的笑聲:“耶!我贏了!哈哈哈哈哈!”中飄出來;叔叔、姑父坐在一起下棋,年味又從姑父的贊揚聲中跳出來;媽媽和嬸娘一起看電視劇,年味又從媽媽、嬸娘的笑聲里蹦出來;我和弟妹們一邊看過年聯歡晚會,一邊嚼糖葫蘆,年味呀,又從我們被染紅的嘴里溢出來。
屋里,笑聲、歌聲混在一起編織出濃濃的年味,編織出濃濃的快樂。
12點到了!黑色的天空里綻放出朵朵絢麗的煙花,金黃色的、綠色的、亮紅色的、深紫色的......交織在夜空中,地下,“噼噼啪啪”響在一片,五顏六色的各種小爆竹一個接一個炸開。新年到了!
爆竹聲中,我們又迎來了一個新的一年。
初一年味精彩(精選13篇)篇六
我問爺爺,爺爺說能吃上一頓飽飯就是年。
我問爸爸,爸爸說一家人能團圓就是年。
我的年味是?
爺爺的年味,是一年到頭全家吃的那一碗肉,每人都可以沾沾肉氣,潤一潤那時常挨餓的胃;是盼著能夠穿上哥哥們換上新衣新褲后不打補丁的舊衣舊褲,能穿上母親納的千層底布鞋;是長輩們圍著火爐,喝著那為數不多的包谷酒,述說著來年會更好。
爸爸的年味,是圍著柴灶,看著母親燉土雞、炸酥肉、燒豬頭、煲豬腳時的欣喜,享受隨時可以試菜的口福;是鄰居們聚在一起打糍粑,有說有笑的熱鬧場景:壯年們揮舞著粑錘,把糯米打粘,婦女們把粘好的米用靈巧的手揉成蘋果大小的米團子后,均勻的放在木桌上,再在上面倒蓋一張大小相同的木桌,這時孩子們便爭先恐后的飛上去,使勁地踩壓,直到把米團擠成又扁又圓的糍粑才肯罷休;是早早穿上新衣,準備好口袋,約上伙伴,帶上小狗,二十幾個孩子呈一字排開,踏著厚厚的積雪,走在田野鄉徑小路上,到村里的每家每戶拜年,齊齊地給長輩們作揖,道聲新年發財!長輩便笑盈盈地給小輩們分發自家產的瓜子和花生時的喜悅。
我的年味,是品嘗媽媽烹制麻辣牛肉干、鹵香雞腳、鐵板魷魚和清蒸龍蝦的美味;是和爺爺爸爸一起寫春聯、貼春聯、掛燈籠時的幸福;是一家子吃團圓飯時的和睦融洽;是全家人在一起看春晚時的笑聲;是在萬家燈火時,觀賞絢爛煙花綻放美麗夜空時的其樂融融;是春運一票難求中包含的鄉愁;是在微信上和同學朋友,老師家人互動,互送溫暖與祝福。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
不一樣的年,不一樣的味,無論什么樣的味,那味里都洋溢著濃濃的親情。
初一年味精彩(精選13篇)篇七
龍興村是陸河縣東坑鎮新東村委的一個自然村,共有110多戶,760多口人。
還沒過年,店老板已經批發好了許多年貨供村民挑選,勤勞的店主還會自己騎著摩托送貨上門。
雞檔,豬肉鋪擠滿了人,村民們開開心心,買完年貨后,大掃除起來,家里,外面一處都不放過掃得干干凈凈。
年三十前,各家各戶總會早早包起叛、釀豆腐準備祭拜公太,到了年三十,人們貼起春聯辭舊迎新,拜完公太、龍興師隊就會舞著著金師上門拜年,討個紅包,村民們也會很慷概的給他們,因為這意味著好兆頭。
到了晚上,人們都會把桌子擺在電視面前,在上面擺滿可口的飯菜,飲料,接著一家人開開心心,吃著團圓飯看央視春晚,小孩子哪喜歡看這種東西,早早就結著群跑出去,用自己的零花錢在小店里買一大袋一大袋鞭炮,一晚上噼里啪啦,孩子們玩得也是不亦樂乎。
到了初四,也就是村民最開心的時候,上午民俗迎王爺,下午,在村里的大廣場擺上120桌,一場千人宴就此開始。
到了晚上七點半,村里福首自行舉辦的村晚接著千人宴繼續進行,節目一個比一個精彩,一個比一個好看,讓人不會感到困意,結束了,大家才依依不舍的離開。
初五拜王爺,拜完后就是民俗“王爺游春”,接著舞起龍來,一整條長隊伴隨著王爺,晚上晚會照常進行,節目還是依舊的精彩,結束時還放起了煙花,瞬間將人們的情緒拉向高潮。
農村年味,鄉土文化,雅俗共賞,文明先行!
初一年味精彩(精選13篇)篇八
餃子一直是北方年夜飯里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它象征著一家人的團圓。但地域的不同,餃子也帶有地方特色。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我們山東特色年味——粉條餃子!
山東人特別喜歡吃粉條,所以餃子餡里的粉條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的粉條餃子可講究了,除了粉條,還要準備白菜、豬肉、香油、鹽十三香等配料。
開始準備食材,關鍵是粉條:太長——會影響餃子的形狀;太軟——會影響口感,一切都得按家人的口味與習慣來做。那長長硬硬的粉條在奶奶的操作下,不多時就變得軟軟柔柔的,晶瑩中不失圓潤,透過那潤澤的粉條,我仿佛就能想象到粉條餃子的美味。接下來,就是拌餡,放入適量的白菜、豬肉,粉條會自己吸收白菜滲入的水分,這樣做出的餃子粉條才會晶瑩有彈性,再加入自家慣用的調料,美味鮮香的粉條餡就完工了。
接下來是包餃子。一張大圓桌上,滿頭銀發的奶奶端上已經和好的面,再擺上調好的粉條餡兒,咱們全家就開始動手包餃子了。你看,剛才還是一個個的小面團,在奶奶的搟面棒下,幾經回合,就變成了一張張薄薄的餃子皮。爺爺不聲不響地包餃子,不時用滿意的眼光環顧著眼前的一家子,嘴角向上咧開,拉動布滿皺紋的臉,看得出一年勞動的辛苦,還有此時的歡喜。爸爸和媽媽手不停,話也不斷。“爸,今年地里莊稼收成如何?”“村里張大叔本站家又蓋房子了!”“我們單位又新進了好多的年輕人……”爺爺和奶奶不時抬起頭,開心地回應著。
我和弟弟插不上嘴,只能自顧自玩,弟弟乘奶奶不注意,扭一個面團,腦洞大開地玩起了面團藝術。我則開始餃子大創作。等大人們回過神來,什么心形餃、楓葉餃、三角餃、兔子面團、魚兒面團已全新上線。一時,歡笑聲替代了說話聲,快樂因子充滿了整個房間。等我和弟弟玩夠了,一篩子滿滿的白胖胖的餃子已經排隊站好了。奶奶指著其中一個說:“這個餃子不光有餡料,還有彩頭哦!看誰能吃到!”弟弟盯著那個餃子出神,好像要把那只餃子的樣子仔仔細細地記下來,讓這“彩頭”非他莫屬。
媽媽把餃子放到滾開的鍋中,餃子在鍋中翻滾著,像胖胖的小兔子在游泳。不一會兒大家就圍在桌上吃美味的餃子了。我夾起還冒著熱氣的餃子使勁地吹了吹,趕緊咬了一大口,呀!怎么這么好吃!粉條和豬肉的香氣在我嘴里盤旋,餃子里的汁水在我的嘴里流動,軟軟糯糯的,太香了!我和弟弟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早忘了那個有彩頭的餃子。爺爺奶奶看著我們,不等我們吃完,又為我們夾起了一只餃子往碗里放,那滿足的樣子比他們自己吃都開心。再看看爸爸,咬上一口,就會閉上眼,回味一下,好像在尋找什么;媽媽則不停地說“好吃!好吃!”
粉條餃子越吃越少,年味卻越過越濃!
初一年味精彩(精選13篇)篇九
記憶中上一次“過年”已經是幾年前的事了,我并不是說前幾年沒過年,只是覺得再也沒有那一次的年味了而已。
記憶中的那次過年是極熱鬧的。上十個人擠在外婆家中,房子很小,卻有著溫馨的感覺,爸爸、小舅、大舅打著撲克,爽朗的笑聲不絕于耳;外婆、外公、舅奶奶、小姨、大舅媽輪著打麻將,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微笑;媽媽在廚房忙著給大家煮湯圓,小舅媽在幫她打下手;而我和表妹,在門外的白雪皚皚中跑著、笑著、鬧著。街上的人不多,晚上走在路邊,總是一片寂靜,但你卻總可以在這種寂靜中感受到濃濃的年味。
但是,這種年味什么時候淡了呢?可能是在每人在飯桌前都捧著手機刷著微博的時候,可能是春晚不再好看的時候,可能是長沙的冬天不再下雪的時候,也可能是人們急于在網上給那些不太熟的朋友新年祝福而忘記家人的時候。過年,仿佛變成了一個任務,一個每年一次的例行任務,人們提著大包小包的禮物送人,于是送禮就變成了攀比;人們選禮物越來越喜歡上網購買,于是網商大肆利用這次機會開創了什么“年貨節”,大撈了一筆,于是選禮變成了商業契機。
年味的消失難道就意味著人們對春節已經越來越輕視了嗎?當然不是,只是在現在這樣日新月異的時代,電子產品早已經充斥了我們的生活,如同寄生蟲一般與我們“相依相隨”,其實說到底,科技的發達才是導致年味變淡的主要原因。
過年,是一個聽著就感覺到溫暖的詞,則不僅僅代表的是一年又過去了,自己又長大了一歲,其中更重要的意義應該是和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吧。我們雖然無法阻止科技的發達,但我們至少可以在春節期間和電子產品“sayno”。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留住春節本來的意義,留住年味。
馬上就要進入20xx年了,在這個春節里,我希望年味兒能夠走進大街小巷,重回到我們身邊!
初一年味精彩(精選13篇)篇十
城市少了爆竹的喧囂,代之而來的是年夜飯后的冷場,走進一戶人家,十人中有九人拿著手機,留下的老人孤獨的看著電視,就這樣,四下無言,而所謂“年味”只是存在于虛擬世界中紛飛的紅包。有的人在朋友圈中刷著新年祝福,有的默默參與在各大平臺的紅包活動中,換而言之就是每個人都在享受自己的年夜。
這種現象在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十分常見,青壯年們默默拿著手機(甚至在吃飯的時候也不忘拿著手機)飯局一片尷尬,老人家欲言欲止,甚至都不知道該不該說話,在這尷尬與沉默中勉強吃完的年夜飯在每個人口中也許是索然無味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容的就是部分吃著年飯卻想著參與各種活動的人。
今年過年,一家人本來和和睦睦的吃著晚飯,而晚輩們一邊吃一邊時不時瞄一眼手機,老人屢次端起杯子示意后輩們敬酒,而他們則不為所動,繼續低著頭看手機。此時,老人已有幾分怒氣寫在臉上,只是礙于面子不好發作,仍然強作歡顏地笑著,但說出的話已有幾分寒意:"小朋友們能不能暫時將手機放下,好好吃飯,這樣對胃不好。”而他的媳婦卻阻止:"爸,孩子們一年也不容易,讓他們玩會吧。‘’顯然,媳婦的這種對兒子的溺愛,讓老人非常不悅,隨著飯局繼續,氣氛也逐漸凝固寒冷。在最后,老人甩下一句“你們和手機過吧”便回來房間,留下一群在驚愕中的人。
這種事情,在當下已愈發增多,青年人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但是老人呢?他們又怎樣,你有手機,有妻子在、兒子,他們已無法隨著時代前進也就是說,他們,只有你。在含辛茹苦養育你多年,他們不希望你最后陪伴的是手機。
初一年味精彩(精選13篇)篇十一
“年味,并不是物質的豐盛,而是文化的豐盛。”它通過各種傳統的方式與形式表達人們對生活的愿望、情感、理想與追求。無論是貼春聯、吃年夜飯、祭祖,燃放鞭炮,拜年等等,這些年文化的方式代代延續,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過了臘八就是年,年的腳步聲越來越響,年關將近,家味越來越濃,承載了太多兒時的記憶揮之不去。
年味是臘肉的'香味。養了一年的豬,這個時候終于派上了用場,豬肉有肥有瘦,老少皆宜,殺豬、熏肉,熏肉切成一塊一塊的放入鍋中,香味撲鼻的臘肉就好了。
年味是房屋的干凈,到了臘月,女人們會在晴天來打掃房間,每樣東西認認真真的清洗一遍,然后將物品擺放整齊,掃去這一年的塵埃,以潔凈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到了大年三十,掛燈籠,貼對聯,房屋里里外外都充滿了年味。
年味是穿上新衣的神采奕奕。放了寒假,孩子們盼望著新年的到來。過除夕,吃團年飯。接壓歲錢。然后急急忙忙的將壓歲錢在新衣服口袋里放好,到了晚上,全家人一起看春晚,聊家常,其樂融融,最后就是等到晚上12點放煙花。然后美美地進入夢鄉,期待著新的一年。
年味是四姨結婚時的喜悅。天下哪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女找到一個好的歸宿,我的外公外婆也不例外,挑了個好日子將自己最小的一個女兒嫁出去了。新郎官已經到了外婆家,當四姨要去新郎官家時,外婆將新郎官抱著說:“以后他到了你家,沒什么親兄弟了,只能依靠你,我把她養這么大,我知道她的性格,她人其實挺好的,別看她平時嚴肅,到底是個姑娘,你要好好照顧她。”新郎官說:“媽,請您放心的交給我吧。我會好好的照顧她。”最后新娘被抱走了,只留下外婆一個人在哭泣。雖然外婆很舍不得,但是我們卻為四姨感到開心。
新年是傳統節日之一,保留了許多中國文化,在外工作的人過年回家。一家人只要在一起就有年味,新年是我們國家最重要的日子,所以我們開開心心的過年。我也將這些事情記在心里,這就是我的新年,滿滿的年味和開心。
初一年味精彩(精選13篇)篇十二
年是什么?也不過就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個飯開開心心的罷了,而你為卻不一樣,它需要我們去認真的尋找,并且發現它。
看,家家戶戶正在精心的準備著年夜飯,有的認真貼著對聯,貼著窗花,門外也掛起了紅紅火火的燈籠,接著,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吃著年夜飯,時不時的開點小玩笑,大家一起望著窗外正燃放著的煙花爆竹,好像為這頓飯添加了不少色彩,吃過飯后,大家又坐在電視機前有說有笑的看著春晚,正是因為這樣溫馨的畫面所以摩擦出了年味。
聽,這正是家家戶戶燃起煙花爆竹的聲音,在這燃起的火花前我們可以聽見的是老老少少的笑聲,能看到與親人之間相互的愛護,這樣富有愛的畫面好像就有些年味了。
我好像知道了什么。
初一年味精彩(精選13篇)篇十三
本來,在記憶中春節是這樣的。
老屋里非常是熱鬧,盡管沒有各種霓虹燈點綴,但足夠多的福字也是令老屋喜氣洋洋。門前的竹竿掛滿了鞭炮,孩子們在井口旁邊玩耍。到了除夕上午,各路宗親便從外地,從城里趕回來參加祭祖,沒有禮炮,沒有奏樂,只為了團聚。在我記憶中除夕或者過年的八九點鐘,便會有各種雜技表演,但也許這只是我記得的非常小一部分,其它都但淡忘了。
如今的我已然將要成人,我眼前所看到的已經不一樣了。祭祖的人看不出比以往多,但他們神色匆匆,點燃香燭,長者引領晚輩三鞠躬,少了些紙錢,放了鞭炮,于是便走了,不復以往之香火裊繞,人聲鼎沸。
或許年味根本沒有淡,因為除了我看到的祭祖的簡化、焰火的漸少,還有我看到的各種新奇的過年方式。人們開始習慣了過年旅游、過年學習、過年運動,牌桌上的人是越來越少了,電視前的人也是越來越少了。從此來看,年味真的沒有淡。我當初下結論說年味淡了,也許是我一時寂寞看到了片影便妄下結論。
的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年齡是大了不少。我已不如兒時天真,當時的我可以拿著鞭炮于各家各戶間串門,在想點燃的時候點燃。現在的我如果這么做卻一定被說幼稚。的確,我必須為這長大作出犧牲。但是如果僅從年齡上看我是長大了,如今我是高中生,壓力令我身不由己,我無力去管得了傳統這些東西。相對于長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我也難體會其萬里歸家只為一聚的艱辛,我沒有像他們一樣的閱歷,從心底認識到家的溫暖,那么我其實是還沒有長大的孩子,我只能在團圓之時感受到過年的溫暖,卻沒有為之付出辛酸。
我一直有感于各種傳統的變遷,但也不像老人般懷古傷今似的,過年對于我來說,我認識到的是傳承的力量,是華夏民族千百年來維系團結的力量,這是我無法否定的。僅僅從我的微薄閱歷來看,年味沒有淡,是我沒有真正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