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范文是一種通過對某一主題或事件的全面分析和歸納,向他人傳達相關信息的書面材料。為了方便大家學習和了解報告范文的寫作要求和技巧,我們特意整理了一些經(jīng)典的范文,供大家參考閱讀。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一
空氣占據(jù)空間。
實驗目的:空氣是否占據(jù)空間。
所用器材:(裝置)盆子,玻璃杯,水等。
1、打一盆清水,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豎直倒扣在裝滿清水的盆中。
2、觀察玻璃杯里是否進滿了水。
實驗現(xiàn)象:水不能充滿整個玻璃杯。
認識與結論:說明空氣也占據(jù)空間。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二
實驗室。
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
綠豆芽、水、紙巾。
1、在一個盤子里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fā)芽的綠豆并排放在吸水終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濕潤。
2、3——5天后觀察觀察。
實驗現(xiàn)象。
豆芽的根會向有水的方向生長。
實驗結論。
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當環(huán)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
儀器管理員簽字。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三
轉(zhuǎn)眼間,一個學期的教學工作結束了,為能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先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huán)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區(qū)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
從思想上重視課程改革目標的能動性。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教育戰(zhàn)線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實施科學新課程標準,除了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學的教學中參考和滲透“新課標”的要求。認真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同時培訓材料,明確目標和任務,理清新課程的結構、理念。
2、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把科學課程建立在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和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真正做到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xiàn)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3、嚴格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的學生實驗與課堂演示實驗。
實驗是探究式教學與探究式學習的最主要的載體之一,依靠實驗,一些客觀的科學現(xiàn)實能夠轉(zhuǎn)變了學習探究的科學規(guī)律,從而使學習在科學的實驗操作過程中體會著科學規(guī)律有存在,體驗著科學知識的形成。
4、創(chuàng)造性的挖掘課程教學資料,布置探究式的課外作業(yè)。
為了結合探究性學習方式的要求,轉(zhuǎn)變評價方式與知識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資源,使課外作業(yè)盡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課題。雖然那些課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課題,但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生在科學學習的興趣與探究能力上有長足的進步。
通過努力,本學期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困惑,以待于以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解決:
一是知識的全面性問題,特別是一些原有教材中沒有而新增的內(nèi)容,有待于進一步去學習;。
二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術與新課程進行整合的問題;。
三是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更多的外界條件的支持,但是學校的條件往往達不到這方面的要求,如何去合理地解決好這一問題。四是如何把新課程的實施與學生升學更好的融合的問題,有待于進一步去思考。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四
實驗室。
認識陽光的強弱和溫度的關系。
溫度計1支,鏡子3面,膠布。
1、用膠布將溫度計固定在墻上。
2、用鏡子反光對著溫度計(一鏡反射或多鏡反射)。
一次照射的溫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溫度低。
一次照射的溫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溫度低。
實驗人、實驗時間、儀器管理員簽字。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五
實驗室。
蚯蚓適宜的生活環(huán)境是什么樣的?
蚯蚓、泥土、水、盒子。
1、
(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5)再做2次。
2、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zhì)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干燥,一邊濕潤。
(2)把10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記錄。
(4)再做2次。
1、蚯蚓向黑暗的一方爬行。
2、蚯蚓向濕潤的一方爬行。
1、蚯蚓喜歡黑暗的環(huán)境。
2、蚯蚓喜歡濕潤的環(huán)境。
儀器管理員簽字。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六
實驗室。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用事實說話。
生態(tài)瓶、小魚、水草。
1、減少生態(tài)瓶里的水。
2、增加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
1.由于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比較多。
2.水草增加,產(chǎn)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shù)會增多。
實驗結論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發(fā)生態(tài)群落的變化。
實驗人、實驗時間、儀器管理員簽字。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七
室外。
物體的顏色和吸熱。
白色紙、粉色紙、黑色紙、黑色蠟光紙、鋁箔紙對折做成的紙帶,溫度計。
1、把不同顏色的直對著做成袋狀。
2、分別插上溫度計放在陽光下。
1、深色紙比淺色紙升溫快。
2、黑色蠟光紙比黑色無光紙升溫慢。
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本領有關,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快備注。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八
實驗室。
分析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條件(陽光)。
綠豆芽、實驗盒、
將種有相同綠豆芽的兩個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條件不變,過一段時間觀察。
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的綠豆芽生長較好,放在黑暗的地方的綠豆芽生長的不好甚至死亡。
綠豆芽生長需。
儀器管理員簽字。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九
實驗室。
分析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條件(陽光)。
綠豆芽、實驗盒。
將種有相同綠豆芽的兩個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條件不變,過一段時間觀察。
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的綠豆芽生長較好,放在黑暗的地方的綠豆芽生長的不好甚至死亡。
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
實驗人、實驗時間、儀器管理員簽字。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十
室外。
觀察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
木板、白紙、橡皮泥、木棒。
1、做一個簡易的日影觀測儀。
2、每隔十分鐘,量鉛筆影子的長度,在白紙上做下記錄。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儀器管理員簽字。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十一
實驗室。
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卡紙4張,其中3張在同一位置打一個洞(一枚硬幣大小,夾子,手電筒、水管3段,彎頭2個)。
1、用夾子夾住卡紙,橫立在桌面上排成整齊的一行,間隔距離為15cm。(沒有孔的放在最末端)。
2、用手電筒照射有孔卡指和管口。
光在物質(zhì)中是直線傳播。
光在同一物質(zhì)中沿直線傳播。
實驗人、實驗時間。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十二
實驗室。
種子發(fā)芽的條件是水、空氣、溫度。
種子發(fā)芽實驗盒、注有“1”、“2”的標號紙、綠豆種子、紙巾、實驗記錄表格。
1、準備好6個水杯,每個水杯都放好紙巾(中間挖兩個洞)貼上標簽。
2、將種子放入洞中。
3、6個小盤中1號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適量的水。
4、用塑料紙將3號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號杯,用紙箱罩住6號杯。
5、將1號杯和2號杯,3號杯和4號杯,5號杯和6號杯進行對比。
種子發(fā)芽的必需條件是水、空氣、溫度。
種子發(fā)芽的條件是水、空氣、溫度缺一不可。
實驗人、實驗時間、儀器管理員簽字。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十三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科學》三年級上冊是整套科學教材的起始冊,三年級一期的學生初涉科學課程,所以將教學定位在扶和引。
三年級小學生對于自然事物與現(xiàn)象的把握是很具體的,只有便于體驗和理解的內(nèi)容在他們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過程中才有意義,因此科學課堂主要將以生活經(jīng)驗和周圍環(huán)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
三年級學生擅長于用感官觀察、識別物體的基本特征。根據(jù)物體的相同和不同點對物體進行比較、分類,符合這階段學生的認識特點,因此,教學中將注重發(fā)展學生此項技能,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其他技能。
《科學》三年級上冊是科學教材的起始冊,選擇的教學內(nèi)容是以學生“尋訪、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第一單元是對學生科學意識的培養(yǎng),啟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第二單元是考驗學生平時的觀察能力,并在以后各單元中安排了“水”、“天氣”、“空氣”等三個單元的內(nèi)容。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生命,自己去發(fā)現(xiàn)自然現(xiàn)象和物質(zhì),并對物質(zhì)現(xiàn)象進行觀察,認識物質(zhì)成分、作用、與我們生活的關系,認識常見的材料,了解簡單物質(zhì)的基本構成,學會簡單的科學測量、思維方式。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學習了一些淺顯的科學知識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實驗操作,觀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養(yǎng)。
1.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思維方法,努力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愿意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zhuǎn)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3.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4.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shù)據(jù),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5.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jù)、敢于質(zhì)疑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6.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關心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
1.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思維方法。
2.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3.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1.本冊課本開篇之初,便設計了很多的對比分析、對比實驗、對比研究,對于初涉科學的小學生此項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2.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認知習慣,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又一難點。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玩具、文具、量杯、不倒翁、雨量器、風向儀、改變浮和沉實驗盒、實物、掛圖、課件 七、課時安排: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十四
首先,我拿一個生雞蛋小心翼翼地放入水中,只聽“撲通”一聲雞蛋很快就沉底了,于是我把一勺鹽放入水中,咦?怎么沒動靜呀!然后我再連續(xù)入了5勺鹽,鹽進入水的一瞬間,我發(fā)現(xiàn)雞蛋往上浮了一厘米,我興奮極了!可是很快的雞蛋又沉了下去。后來我干脆把雞蛋拿出來放在桌子上,再用筷子的反面放在水里攪了幾圈。我想:等到鹽融解了,雞蛋一定要浮起來呀,要不然實驗可能就失敗了。最后,我把雞蛋再次放入水中……啊!雞蛋終于浮起來了,而且還露出了一個小“頭”呢!我高興極了:“爸爸媽媽!快來看呀,我成功了!”爸爸媽媽跑來一看,異口同聲說:“兒子,你真棒!”
“鹽水浮雞蛋”的實驗真是妙不可言呀!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十五
x年級x班x組組長:
xx。
讓小燈泡亮起來。
自主認識小燈泡、電池、導線的構造。
(裝置)電池、電池夾、開關、小燈泡、燈座、導線、回形針、紙片等。
1、用一根導線、一個燈泡、一節(jié)電池,連接好電路,讓小燈泡亮起來;
2、增加電池夾、小燈座、開關,讓小燈泡亮起來。
簡單電路由電源、用電器、開關和導線四個部分組成。
燈泡要亮須有電源、導線、開關等。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十六
想辦法把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開。
(裝置)燒杯、玻璃棒、水、土壤等。
1、在燒杯中裝半杯水,把土壤慢慢倒入水中。
2、用玻璃棒沿著一個方向輕輕攪拌。
3、靜置一會兒,觀察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成了兩層。
上層的土壤顆粒小,是粘土;下層的土壤顆粒大,是砂。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十七
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實驗室。
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
綠豆芽、水、紙巾。
1、在一個盤子里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fā)芽的綠豆并排放在吸水終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濕潤。
2、3至5天后觀察觀察。
豆芽的根會向有水的方向生長。
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當環(huán)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
實驗人、實驗時間、儀器管理員簽字。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十八
今天我做了一個小實驗,可是沒有“成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成功。
我做的實驗是“燒不斷的棉線”。這是我經(jīng)過仔細查看,才發(fā)現(xiàn)唯一能做的實驗。這個實驗需要的材料很簡單,一根棉線,一杯清水,一盒火柴和鹽。火柴我們家里沒有,就先用打火機代替吧。
首先,用勺子往盛滿清水的小罐子里放鹽,一邊放鹽一邊攪拌。我不敢放太多的鹽,只放了三勺鹽,一勺還不夠半勺。我覺得夠了,就瘋狂地用筷子攪拌起來。可是……時間過去了五分鐘,我正滿頭大汗地攪拌著;時間過去了十分鐘,我還是在大汗淋漓地攪拌著;……時間過去了一個小時,里面的鹽顆粒還是沒有完全溶解!我快要累趴下了!再仔細看看,現(xiàn)在的鹽粒已經(jīng)很小了,就當是忽略不計了!我馬上把白色的棉線放進小罐子里浸泡。大約浸泡了兩分鐘,我就用筷子小心翼翼地把浸在水里的線夾了出來,盡量不把線上的濃鹽水撒出去。這濃鹽水聞著有一股咸不咸腥不腥的味,很難聞,而且水還不是透明的。我把線夾出來,放到陽臺上面晾曬,也盡量避免碰掉線上的濃鹽水。過了大約六分鐘,我摸了摸陽臺上的棉線,已經(jīng)干了,我就用筷子夾起棉線,用打火機從底部開始烤。可是情況并不像博客中所說,火會順著繩子慢慢地往上燒,而是點著了,只會燒一小段,就必須再用打火機點。而且燒出來的也不是黑黑的細線,而是黑黑的粗坨坨,用手一捻,都是一些黑黑的小顆粒。于是,第一次實驗算是失敗了。
第二次,我找了一根更長的棉線,浸泡的時間更長了一些,晾曬的時間也變長了,可是,這一次少的比上一次還要快,而燒糊的鹽粒也幾乎沒有了。
就在我要放棄的時候,剛回家的爸爸給了我一個提示:是不是鹽加少了?我覺得挺有理,就加了整整兩勺鹽,又找了一根比剛才的還要長的繩子,看看這一次的效果。晾干以后,我用手抹了抹,果然比上一次的好,這一次的比較硬。可是,用打火機點燃了以后……居然比上兩次的還可悲!
雖然我的實驗沒有成功,不過我也明白了為什么會有“燒不斷的棉線”這種狀況。因為鹽是不能燃燒的,之所以會有黑色的“線”留下來,因為那是燒焦的鹽粒,棉線早已燒干凈了。
唉,這一次的實驗沒有成功。不過,失敗是成功的媽媽,我一定會讓失敗把成功交給我的!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十九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學情分析:
《科學》三年級上冊是整套科學教材的起始冊,三年級一期的學生初涉科學課程,所以將教學定位在扶和引。
三年級小學生對于自然事物與現(xiàn)象的把握是很具體的,只有便于體驗和理解的內(nèi)容在他們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過程中才有意義,因此科學課堂主要將以生活經(jīng)驗和周圍環(huán)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
三年級學生擅長于用感官觀察、識別物體的基本特征。根據(jù)物體的相同和不同點對物體進行比較、分類,符合這階段學生的認識特點,因此,教學中將注重發(fā)展學生此項技能,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其他技能。
三、教材分析:
《科學》三年級上冊是科學教材的起始冊,選擇的教學內(nèi)容是以學生“尋訪、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第一單元是對學生科學意識的培養(yǎng),啟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第二單元是考驗學生平時的觀察能力,并在以后各單元中安排了“水”、“天氣”、“空氣”等三個單元的內(nèi)容。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生命,自己去發(fā)現(xiàn)自然現(xiàn)象和物質(zhì),并對物質(zhì)現(xiàn)象進行觀察,認識物質(zhì)成分、作用、與我們生活的關系,認識常見的材料,了解簡單物質(zhì)的基本構成,學會簡單的科學測量、思維方式。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學習了一些淺顯的科學知識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實驗操作,觀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養(yǎng)。
四、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思維方法,努力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愿意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zhuǎn)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3.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4.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shù)據(jù),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5.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jù)、敢于質(zhì)疑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6.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關心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
教學重點:
1.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思維方法。
2.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1.本冊課本開篇之初,便設計了很多的對比分析、對比實驗、對比研究,對于初涉科學的小學生此項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2.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認知習慣,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又一難點。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7.充分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教學具準備:
玩具、文具、量杯、不倒翁、雨量器、風向儀、改變浮和沉實驗盒、實物、掛圖、課件七、課時安排:
八、教學安排: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二十
教材以學生科學探究為核心,通過“科學在我們身邊”讓學生了解周圍的生活,初步探索周圍的科學。“我們怎么知道”在這里是對科學探究方法的初步訓練與感知“水的科學單元”通過以物質(zhì)世界中學生最熟悉的物質(zhì)水入手,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物質(zhì)世界。,而“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是學生通過對天氣觀察進一步將科學與生活結合起來。“我們周圍的空氣”體會和認識空氣的有關用途和性質(zhì)。以及空氣對我們?nèi)祟惿畹挠猛竞鸵饬x。從而讓學生走近科學感知科學,科學方法掌握技能,親歷科學 ---自主探究體驗過程 。
教材讓學生認識科學、掌握科學、探究科學、設計了“用感官判斷玩具的特征”、“認識周圍常見的動植物”、它們都與學生平日生活相關,便于學生直接感受“科學在我們身邊”的道理,能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更重要的是教科書在培養(yǎng)學生方面層次性強,較好的樹立了開放教學觀念,科學課不僅局限于教室,而是將學生領入到家庭、社會和大自然中去學科學、用科學。
三年級的學生剛剛開設科學課,重要的是他們對科學這個詞有著神秘感,同時生活中的許多為什么也激起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我希望通過我的科學課學生能夠熱愛科學,培養(yǎng)起他們濃厚的興趣。
三年級學生視野雖然比較開闊,但是,在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聽課的技巧相對不如高年級的學生。課堂上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本學期的科學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要對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發(fā)展學生們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學期中我要從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種植、小實驗、小調(diào)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結合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合理的運用電教媒體,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科學在我們身邊》《我們怎么知道》、《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水的科學》、《我們周圍的空氣》五個單元。
使學生以自主體驗為手段,以科學探究為核心,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探究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及科學知識各有側重,且由易到難,逐漸上升。
三年級上冊【10個分組 2個演示】
三年級下冊【12個分組 5個演示】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二十一
一、課標要求:
教材以學生科學探究為核心,通過“科學在我們身邊”讓學生了解周圍的生活,初步探索周圍的科學。“我們怎么知道”在這里是對科學探究方法的初步訓練與感知“水的科學單元”通過以物質(zhì)世界中學生最熟悉的物質(zhì)水入手,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物質(zhì)世界。,而“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是學生通過對天氣觀察進一步將科學與生活結合起來。“我們周圍的空氣”體會和認識空氣的有關用途和性質(zhì)。以及空氣對我們?nèi)祟惿畹挠猛竞鸵饬x。從而讓學生走近科學感知科學,科學方法掌握技能,親歷科學---自主探究體驗過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讓學生認識科學、掌握科學、探究科學、設計了“用感官判斷玩具的特征”、“認識周圍常見的動植物”、它們都與學生平日生活相關,便于學生直接感受“科學在我們身邊”的道理,能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更重要的是教科書在培養(yǎng)學生方面層次性強,較好的樹立了開放教學觀念,科學課不僅局限于教室,而是將學生領入到家庭、社會和大自然中去學科學、用科學。
三、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剛剛開設科學課,重要的是他們對科學這個詞有著神秘感,同時生活中的許多為什么也激起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我希望通過我的科學課學生能夠熱愛科學,培養(yǎng)起他們濃厚的興趣。
三年級學生視野雖然比較開闊,但是,在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聽課的技巧相對不如高年級的學生。課堂上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本學期的科學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要對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發(fā)展學生們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學期中我要從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種植、小實驗、小調(diào)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結合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合理的運用電教媒體,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四、教學目標: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
《科學在我們身邊》《我們怎么知道》、《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水的科學》、《我們周圍的空氣》五個單元。
難點:
使學生以自主體驗為手段,以科學探究為核心,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探究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及科學知識各有側重,且由易到難,逐漸上升。
六、實驗計劃安排。
三年級上冊【10個分組2個演示】。
三年級下冊【12個分組5個演示】。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二十二
1、認識各大類巖漿巖的主要代表巖石,學習肉眼鑒定巖漿巖的方法。
2、了解巖漿巖的結構、構造和它們在地殼中的產(chǎn)出狀態(tài)。
3、學習沉積巖的肉眼鑒定方法,加深對沉積作用的理解。通過鑒定初步認識常見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沉積巖。
4、通過實驗了解變質(zhì)巖的主要特征;認識一些常見變質(zhì)礦物和變質(zhì)巖類型,加深對變質(zhì)作用的理解。
5、通過對未知巖石標本的鑒定,達到復習和鞏固對三大類巖石特征的認識,了解變質(zhì)巖、巖漿巖及沉積巖的一些主要區(qū)別,進一步掌握肉眼鑒定巖石的步驟和方法。
2.1巖漿巖的常見造巖礦物如石英、鉀長石、斜長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閃石、輝石、橄欖石等。
2.2巖石的結構和構造概念。
2.3巖漿巖的分類依據(jù)及其主要代表性巖石。
2.4巖漿巖的主要特征及肉眼鑒定方法。
2.5了解沉積巖的形成過程和分類;巖石的構造與結構;各沉積巖類具代表性巖石的特征。變質(zhì)作用的概念;變質(zhì)礦物;變質(zhì)巖的結構與構造;變質(zhì)巖的分類及其代表巖石。
標本:
巖漿巖:花崗巖、偉晶花崗巖、正長巖、閃長巖、輝長巖、橄欖巖、花崗斑巖、流紋巖、金伯利巖、玄武巖、流紋巖、安山巖。
沉積巖:礫巖、粗砂巖、細砂巖、豆狀灰?guī)r、生物灰?guī)r、粉砂巖、頁巖、油頁巖、石灰?guī)r、鮞狀灰?guī)r、竹葉狀灰?guī)r、豆狀灰?guī)r、白云巖、波痕、泥裂、水平層理、波狀層理、交錯層理、結核等。
變質(zhì)巖:片巖、千枚巖、板巖、片麻巖、石英巖、大理巖、蛇紋巖、矽卡巖、角巖、混合巖。
工具:小刀,放大鏡,稀鹽酸等。
主要分類及分析。
(1)巖漿巖:
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長石、角閃石、黑云母、輝石、橄欖石。酸性巖漿巖中前幾種礦物居多,而基性巖漿巖中則偏向于后者。也因此,在巖石的顏色上來說由肉紅色--灰白色--黑色變化。
結構上來說,侵入的巖漿巖里面的礦物應該是較均勻的分布,巖石呈現(xiàn)塊狀。而噴出的流紋巖中會呈現(xiàn)一些流動構造;以及噴出的安山巖和玄武巖中會有氣孔和杏仁狀構造,這種特殊的結構構造也是它們的鑒定標志。
(2)沉積巖:
由于組成沉積巖的礦物都是經(jīng)過了風化和搬運,所以一般來講每種沉積巖在成分上相對較簡單。沉積巖的劃分就是根據(jù)成分劃分的,泥巖、碳酸鹽巖、石英(長石)砂巖。所以沉積巖就以某種成分為主(如以泥質(zhì)、或以石英等)。構造上沉積巖一般都呈現(xiàn)層狀構造。當然如果手表本很小的話可能見不到層理而是塊狀的。沉積巖還有一大特點就是生物的出現(xiàn)。尤其在碳酸鹽巖里面貝殼等生物的出現(xiàn)很普遍,這是一大鑒別標志。
(3)變質(zhì)巖:
變質(zhì)巖是巖漿巖和沉積巖經(jīng)過后期的高溫或者高壓過后,原來的巖石經(jīng)過了成分和構造上的改造而形成。所以成分上來講除了與前兩種巖有相同的造巖礦物外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屬于變質(zhì)巖的專有礦物或者礦物組合。例如紅柱石,出現(xiàn)紅柱石的巖石就必定是低級變質(zhì)作用形成的巖石;石榴石與紫蘇輝石組成的代表高溫高壓環(huán)境的麻粒巖。
但手表本鑒別變質(zhì)巖更主要的.依據(jù)是其結構構造。應力作用下形成的變質(zhì)巖很多都具有片狀結構,也因此變質(zhì)巖能以結構構造來命名為片巖、片麻巖等。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二十三
這學期,科學老師給我們布置過一項作業(yè),那就是豆芽對比實驗。
那次,我一回到家,就準備了兩個杯子,再拿了20幾顆綠豆放在1號杯里,澆上水,等著它快快成長;又在2號杯里,放進20 顆綠豆,不澆水,看它能不能生長。
第一天,我發(fā)現(xiàn)1號杯里的`綠豆長胖了,顏色變深了,有的已經(jīng)撐開了豆皮,綠豆皮有了破爛的跡象,發(fā)出一點淡淡的豆腥味。冒出了小芽兒,黃黃的。而2號杯沒有絲毫變化。我重新給1號換上水,綠豆開始了第二天的生長。
第三天,5厘米的芽兒長成了8厘米,形成小樹枝那樣苗條的身材,下端開始長出根須,綠豆已裂成了兩瓣,還有一條線在牽連著,綠豆瓣隨著莖,一直到了頂端。我想:接下來可能就要長葉了,但是豆腥味越來越濃了。我又想:什么時候才能開花呢?我可又犯愁了。2號杯的里的綠豆仍然在沉睡,我又把1號杯換上新鮮的水。
第五天,真是想得好,做不好啊!放學了,我又照例去看我的綠豆,呀!豆芽腐爛了!發(fā)出了難聞的臭味。2號杯沒有變化,還是一顆顆的干綠豆。我想:植物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或土壤,1號杯是因為加水太多才導致其腐爛,2號杯一直就沒有澆水,所以沒有變化。但這次實驗失敗了!我很懊悔!
總結第一次的經(jīng)驗教訓,我又重新做了一次,這一次,我小心換水,注意水量,豆芽長勢很旺。通過六天的生長,莖已冒出了杯口,四片葉子形成了菱形,像一個個亭亭玉立的小姑娘。我的實驗成功了!
通過這次科學實驗,我知道了:失敗是成功之母!難怪古往今來的科學家經(jīng)過無數(shù)失敗,總結經(jīng)驗,吸取教訓,最終取得了輝煌的科學成就!
小學科學實驗總結報告(優(yōu)秀24篇)篇二十四
放大鏡可以點燃樹葉?一樣的綠豆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葉子顏色不一樣?泡沫、鞋盒、錫紙和礦泉水瓶子可以做成什么東西?當老師告訴我們要拿這些材料做成太陽能熱水器時,教室里一片沸騰,好像就是一鍋燒開的粥。
下課后,我、小吳、小鄧組成了一個小組,然后我們分好工,各自帶什么材料。
熊老師高興地說:“好,那誰先來呢?”
科學課上,只有我們帶齊了材料,老師就讓我們做。我們就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了,一個同學說:“應該把錫紙?zhí)舆@里!”
“不,應該把這里涂成黑色。”于是我們手忙腳亂地照著書上做。當然,我們也不順利,有時把錫紙貼錯了,有時涂錯地方了。下課時,我們雖然做成了,但是個錯的。
回家后,我立刻找出一個相當不錯的盒子,然后把瓶子放在中間,接著把四周貼上錫紙,再小心翼翼地把泡沫填滿剩余的空間,最后拿筆把盒子旁邊涂成黑色,這樣是為了吸熱。
科學課上,我們把太陽能熱水器拿到了操場上,老師還讓我們玩了太陽能電板,用它可以把小燈泡點亮,可以節(jié)約不少資源呢。我們也把自己的太陽能熱水器打開,陽光可以直射,然后也把太陽能電板放到了陽光直射的地方,兩面鏡子放在旁邊,使陽光反射到太陽能電板上面。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我們只要耐心等待就行了。于是我們趴在地上,眼睛瞪得圓溜溜的,心里都在祈禱:“快點亮吧!”如果有同學擋住光線,我們就毫不猶豫地把他趕走。有些同學耐不住寂寞了,就把泡沫弄在跑道上,使操場上泡沫漫天飛,好像下雪了似的。
叮鈴鈴,下課了,雖然小燈泡沒亮,可我的冷水卻變成了溫水,看來效果還是有的。
這個科學實驗不但好玩,而且讓我悟到了一個科學道理:科學是嚴格的,不能容納一點錯誤,所以每一個實驗、每一件事情我們都要認真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