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教學工作計劃時,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科特點、學生需求以及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小編整理了一些常用的教學工作計劃模板,供大家參考使用。
阿房宮賦獲獎教案(實用18篇)篇一
教學目的:
1.理解常見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2.了解體會作者對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寫作目的。
3.感受課文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像、大膽奇特的夸張特點。?。
4.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的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二.作者介紹:
杜”(李白和杜甫稱“老李杜”)。同學們知道杜牧的多。
作品呢?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點拔(選其中的幾首)。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贈別?其一》。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知。
《贈別?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三.背景介紹與解題:
六、講解第一段。
(一)補充解釋。
1?六王畢,四海一???一:數詞作動詞,統一。
2?驪山北構而西折???而:表順接的連詞。北、西:名詞作狀語。走:達。
3?各抱地勢???抱:適合,隨著。
4?盤盤焉???焉:……的樣子。
5?矗不知其幾千萬落???落:量詞,座,所。
6?復道行空???行空:橫跨半空。
7?不知西東???西東:互文見義,指各個方向。
8?歌臺暖響???響:聲響,指歌聲和樂聲。
(二)分析內容。
2?第二句:從全景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
3?第三四句:寫阿房宮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奪天工的氣派。
4?第五句:由實寫樓閣、廊檐到虛寫長橋復道。
5?第六句:用夸張、襯托的手法,借寫歌舞的冷暖來陪襯它的宏大寬廣。
(三)板書總結:
七、作業:課后自譯并背誦第一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第一段:檢查翻譯、背誦及活用詞掌握理解情況。
二、分析第二段。
(一)補充解釋:
1?辭樓下殿??辭:離開。下:走下,名詞作動詞。
2?輦來于秦??輦:名詞作狀語,坐著輦車。
4?為秦宮人??為:成為。
5?綠云擾擾,梳曉鬟也???綠云:黑發。
6?雷霆乍驚???乍:突然。
7?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動詞,往,到。
8?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收藏、經營:動詞作名詞,金玉珍珠。
9?齊楚之精英??精英:出類拔萃的人。
10?金塊珠礫???塊、礫:名詞作動詞,當土塊、當石子。
(二)分析內容:
1?第一句:照應“六王畢,四海一”。
2?第三句:寫宮人梳妝打扮,著力表現其明艷動人。
3?第四五句:寫宮人的凄慘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驕奢淫逸。
4?第六七句:由寫人的被欺辱轉而寫物被踐踏。
三、分析第三段。
(一)補充注釋:
1?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心:心意,意愿。
2?秦愛紛奢???紛:多,繁華。
3?人亦念其家???念:顧念。
4?奈何取之盡錙銖???奈何:怎么,為什么。
5?多于南畝之農夫???于:比。南畝:田間。
6?多于周身之帛縷???周:全。帛縷:借代衣物。
7?戍卒叫,函谷舉???舉:被攻占。
(二)分析課文:
1?前四句:對比人心事理,質問秦統治者的貪婪與殘暴。
2?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4?小結:由描寫轉入本段的議論抒情,逐漸顯示文章旨意。
四、分析第四段。
(一)補充注釋: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詞作動詞,族滅。
2?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如果。愛:愛護。
3?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遞:傳遞。為:做。
4?誰得而族滅也???得:能夠。
5?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嘆。
6?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意動用法,以為鑒。
(二)分析內容:
1?第二句: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
2?第四句:申述論據,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息息相關。
3?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統治者不要重蹈覆轍,意味深長。
4?小結: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向當世統治者發出警告。
五、總結全文。
1.揭示主題:不愛人民的統治者必將導致滅亡。
2.簡要比較《阿房宮賦》與《六國論》、《過秦論》在寫法上與本文的異同。
分析:共同特點是:都以秦與六國的興亡為論題,都針對當時朝政。
有為而發,規勸當政者要引以為鑒。各篇的獨創性是:
(2)、蘇洵論六國之亡,第一次從“六國破滅”的內部因素。
的角度來立論,對這些內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
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多方面,而且處處顯示了自己的。
獨到見解。
(3)、《阿房宮賦》,可以說是用賦的形式來寫議論文,這。
寫法本身就具有獨創性;其次,作者選擇了一個具體、形象。
的事物作為立論的角度,把阿房宮作為秦始皇驕奢淫逸的象。
征,作為秦始皇壓榨人民的見證,作為秦王朝覆滅的標志,
這種立論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阿房宮賦獲獎教案(實用18篇)篇二
1.認識封建統治者荒淫奢侈、魚肉百姓的罪惡,理解秦王朝自取滅亡的道理。
2.了解作者杜牧和“賦”的文章體裁特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
3.識記和理解“畢、兀、構、縵、霽、杳、邐迤、紛奢、負、庾、舉、族、念、哀”等文言詞語,了解文中詞語活用的現象和文言句式。
4.背誦課文,歸納“焉、而、夫”等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能力目標。
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
阿房宮賦獲獎教案(實用18篇)篇三
1.感受課文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像、大膽奇特的夸張特點。
2.學習本文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諷喻的目的。
學習重點。
文章一、二節。
自讀程序。
1.讀注釋,了解文章寫作背景。
2.熟讀教材,依據課下注釋,梳通文意。
3.再讀教材,總體把握文章內容,根據賦的特點,找出“體物”與“寫志”部分。
第一步總體把握:全文分為兩部分,即“體物”部分,包括1、2兩段;與“寫志”部分包括3、4兩段。
第二步反復研讀“體物”部分,即1、2段,這是課文的重點部分,要求熟讀成誦。
第三步細致研讀“寫志”部分即3、4兩段,弄清彼此之間及與前一部分相輔相成的關系。
4.品讀比較。對文體特征、表現手法、思想內容進行拓展,并完成課后練習題。
第一步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用意。
第二步感悟文章的藝術概括力。
自讀點撥:
一、解題(教材補充注釋1內容):
阿房宮,秦始皇所建造的宮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全部工程秦滅亡時猶未完成。阿房者,一說:“此以其形名宮也,言其四阿旁廣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索隱)為了建筑阿房宮,秦發“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工程浩大,耗費民力財力極多,加劇了當時的社會危機,促使農民起義的爆發。秦亡后,此宮為項羽所焚,現尚存夯臺基。
這個歷史教訓,就是杜牧在賦中所表現的諷喻意義。
賦:是古文中介于韻文之間的一種特殊文體。它是由《詩經》、《楚辭》發展起來,《詩經》是“賦”的遠源,《楚辭》是“賦”的近源。到漢代就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賦者,鋪者;鋪采文,體物寫志也”(《文心雕龍?詮賦》。它鋪陳文采,描寫事物,以抒寫情志,重視辭藻和押韻,以鋪陳、對比、對偶、夸張等傳統技法為主,文章顯得整齊和諧,清新流暢而又具有磅礴的氣勢。唐宋古文化運動興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方法寫賦,使之由駢儷趨向散文化,稱為“文賦”以區別于六朝的“駢賦”以及唐代用來科舉考試的“律賦”。杜牧的《阿房宮賦》被視為初期文賦的典范之作。
阿房宮賦獲獎教案(實用18篇)篇四
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情況(抽查2~3名學生)。
二、導入新課。
名篇《阿房宮賦》歷來受到人們的高評。“至杜牧之《阿房宮賦》,古今膾炙”(元朝祝堯《古賦辨體》);“古來之賦,此為第一”。文章不僅有嚴謹巧妙的結構,而且還有絢麗華美的語言。這優美的語言中既有堆紅疊翠的亭臺樓閣,又有百姓的嘆息、宮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吶喊之聲。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優美的語言吧!
阿房宮賦獲獎教案(實用18篇)篇五
六國滅亡,秦始皇統一了天下。蜀山的樹木被伐光了,阿房宮才蓋起來。(從渭南到咸陽)阿房宮占地三百多里,樓閣高聳,遮天蔽日。(它)從驪山向北建構,再往西轉,一直延伸到咸陽。渭水和樊水浩浩蕩蕩,水波蕩漾地流入阿房宮的圍墻。每隔五步(有)一棟樓,每隔十步(有)一座閣。走廊寬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鳥嘴)向上噘起。樓閣各依地勢的高下而建,像是互相環抱,各種建筑物都向中心區攢集,屋角互相對峙。盤旋地、曲折地,像蜂房,像水渦,矗立著不知有幾千萬座。長橋橫臥在渭水上,(人們看了要驚訝:)天上沒有云,怎么出現了龍?在樓閣之間架木筑成的通道橫空而過,彩色斑斕,(人們看了要詫異:)不是雨過天晴,哪里來的彩虹?樓閣隨著地勢高高低低,使人迷糊,辨不清東西方向。人們在臺上唱歌,歌樂聲響起來,好像充滿著暖意,如同春光那樣融和。人們在殿中舞蹈,舞袖飄拂,好像帶來寒氣,如同風雨交加那樣凄冷。一天之內,一宮之中,而天氣竟會如此不同。
六國王侯的宮妃、女兒、孫女,辭別本國的樓閣宮殿,乘著輦車來到秦國。早晚彈唱,成為秦王朝的宮女。(光如)明星閃亮,是(宮女們)打開梳妝的鏡子;烏云繚繞,原來是她們正在早晨梳理發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層垢膩,原來是她們潑掉的脂粉水;空中煙霧彌漫,是她們在焚燒椒蘭香料。如雷霆般的聲音響起使人驟然吃驚,是皇上的宮車馳過;聽那車聲漸遠,也不知駛到哪兒去了。任何一部分肌膚,任何一種姿容,都嬌媚極了,耐心地久立遠視,盼望皇帝能親自駕臨。可是有許多宮女整整等了三十六年,還未見到皇帝。燕、趙、韓、魏、齊、楚收藏的財寶,聚斂的金玉,搜求的珍奇,這都是多少世代、多少年月以來,從人民那里掠奪來的,堆積得像山一樣。旦夕之間國家滅亡,珠寶都被運進阿房宮。把寶鼎當作鐵鍋,把美玉當作石頭,把黃金當作土塊,把珍珠當作沙石,隨意丟棄,秦人看見了也不覺得可惜。
唉!一個人的想法和千萬人的想法是一樣的(都想過好日子)。秦始皇喜愛奢侈,老百姓也顧念自己的家業。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財物一分一厘都不放過,揮霍時卻像泥沙一樣毫不珍惜呢?讓那(阿房宮中)負載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農夫還多;架起側梁的椽子,比織布機上的女工還多;顯眼的釘子,比谷倉里的稻米還多;橫直密布的屋瓦,比(老百姓)身上的衣服上的線還要多;縱橫的欄桿,比天下的城郭還多;樂器的演奏聲,比鬧市的人說話聲還多。秦統治者窮奢極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但是不敢言。秦始皇卻越來越驕橫頑固。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四方響應,函谷關被攻破,項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宮變成了一片焦土。
唉!使六國滅亡的是六國自己,而不是秦國;使秦國滅亡的是秦國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國統治者都能愛護本國老百姓,那么就有足夠的力量抗拒秦國。如果秦國統治者同樣能愛護六國的人民,那么秦就能從三世傳下去,甚至可以傳到萬世都為君王,誰能夠滅掉秦國呢?秦人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哀嘆,只好讓后世的人為他們哀嘆;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嘆而不引以為鑒,那么又要再讓后世的人為后世哀嘆了。
阿房宮賦獲獎教案(實用18篇)篇六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夸張等藝術特點及其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賦的特點。學習本文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三)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的罪惡。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喻的目的。
二、難點、重點解析。
(一)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要回答此問題,可參見自讀提示。《阿房宮賦》作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唐敬宗李湛十六歲繼位,貪好聲色,大興土木,游宴無度,不視朝政,求訪異人,希望獲得不死之靈藥,因此在位三年即為宦官劉克明所殺。作者預感到唐王朝的危險局勢,就借這篇賦,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貪色奢侈,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借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勸唐朝的當政者,要以古為鑒,不能哀而不鑒,最終只能落得“后人復哀后人也”的結局。
(二)本文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筑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
一層(段首前12字)兩句偶句,交待建宮背后的巨大耗資。
二層(“覆壓”……“直走咸陽”)寫宮之宏偉規摸。
三層(“二川溶溶”……“不知西東”)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
四層(“歌臺暖響”……“氣候不齊”)宮中人物活動。
第2段:鋪敘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層(前6句)寫供玩樂的宮人來源。
二層(“明星熒熒”……“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層(余下各句)從珠寶陳設寫荒淫,揭示搶掠行徑。
第二部分(第3、4段)議論分析,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轍。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一層(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統治者只圖私利不顧民槽,橫征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二層(“使負棟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縱欲紛奢,以致眾叛親離。
三層(余下各句)簡練概括地寫出了秦皇無道,導致了農民起義、宮殿被焚的后果,進而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
第4段: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
一層(開頭到“誰得而族滅也”)引歷史教訓,指出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
二層(余下各句)諷諫唐王朝勿悲劇重演。
分析:細讀全文,不難看出作者旨在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第1段鋪陳阿房宮的宏偉壯麗。第2段敘寫官中美女之眾,珍寶之多。第3段夾敘夾議,點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統治者驕奢淫逸,濫用民力,致使農民起義,一舉亡秦。第4段轉入議論,進一步指出:六國衰亡,秦朝覆滅,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愛民。篇末4句言簡意賅,暗寓諷諫之意,含蓄地告誡后人,如不以歷史為鑒,還會重蹈覆轍。
由此可見,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用以敬誡“后人”是全文主旨。聯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啟》中所說的“寶歷(唐敬宗的年號――5;者)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以看出這“后人”指的應是當時最高統治者。
(四)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極力描寫阿房宮的?這樣描寫對表達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課文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筑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眾,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宮。寫建筑,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復道、歌臺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興會,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然而鋪陳阿房官規模大,宮室多、美女眾、珍寶富并非作者作賦的目的。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作者旨在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征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觀止》的篇末總評說:“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可見,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為后面的正義宏論張本,為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分析: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總寫和細寫相結合的寫法。
總寫部分,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覆壓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廣,“隔離天日”,狀其樓閣之高;“驪山”兩句,寫其倚山傍水,氣勢非凡。
細寫部分,作者工筆重彩,精描細繪。先寫重摟疊閣、長廊高檐,不計其數;再以長橋如龍、復道似虹映襯宮宇之宏偉、摟閣之高大。上面所述,寫的還只是建筑之外觀。接著,作者的筆觸,又深入建筑內部。歌臺舞殿是互文的寫法,臺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謂宮內處處皆是輕歌曼舞。“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則承“暖響”“冷燦”兩句,進一步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這幾句,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
這一節中,作者由遠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紹了阿房宮之奇觀。敘述中時有前后照應之妙筆。如寫樓閣“各把地勢”就與前文“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這一廣闊背景相連。敘述中時有貼切生動之比喻,例“長橋臥波,復道行空”,用筆經濟,形象生動。敘述中也間有動態描寫,像寫“二川”,寫歌舞,狀聲摹形,引人入勝。再加上大量對偶排比句式的運用,致使文句音節鏗鏘,兼有音韻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幾十個字,阿房宮之豐姿盛態就顯現于讀者眼前。
(六)在第2段中“明星熒熒”等四句話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在哪里?
[4][5][6]。
阿房宮賦獲獎教案(實用18篇)篇七
學生思考后,明確:文章可分兩大部分(第1、2段為第一部分;第3、4段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敘事,第二部分是議論。“賦”的特點在于“體物寫志”,即鋪敘事情,抒發情志。
因此說,兩部分之間是鋪事與寫志的關系。鋪事是寫志的基礎,寫志是鋪事的目的。
2.討論:文章的第3段與第4段是否能對調?為什么?
明確:兩段之間不可對調。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第2段宮殿的奢華與人民的貧困對比中引申出來的。第4段的議論則穿透了歷代封建王朝改朝換代的表面現象,直逼其壓迫人民掠奪人民的政權本質。“眼光”更深遠,將一千年前的“史實”與一千年后的“現實”聯系起來,生發成一條規律。
3.由以上分析看,這篇文章的結構具有怎樣的特點?
學生思考后,明確:文章的結構十分嚴謹、巧妙。先寫阿房宮的排場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著秦統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著他們的前途。再寫秦的紛奢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火山即將爆發的形勢。最后寫秦不以六國為鑒,終于自食其果;那么當時的統治者如不以秦為戒,又會有什么結果呢?環環相扣,真可謂“筆所未到氣已吞”!
五、課堂小結。
阿房宮賦獲獎教案(實用18篇)篇八
2.學習借鑒本文借古諷今,敘議結合的構思和寫作特點;。
4.背誦課文。
【探海導航】。
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杜牧的這篇《阿房宮賦》是傳誦千古的名篇。學習時,可參照課文注解和查找資料,先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加深對這篇賦諷喻現實的思想意義的認識;通過對本文賦體特點的認識將這篇“賦”和本單元學過的其他三篇“古文”作一些比較,掌握賦在描寫、敘事、議論等方面的鋪陳排比、想象夸張、正反述說的特點,為熟讀背誦打下基礎。本文在寫作方面還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煉字的精當、詳略的適宜、比擬的寫法,用韻、不堆砌典故等,要結合字詞的理解和句法的分析,把握本文的寫作特點。詞語方面要重點辨析一、愛、取、族、霽、杳、妍、焉、而、夫等的意義和用法。認真做一做后面的跟蹤試題。
【思路結構】。
文章的主旨在于借古諷今。作者要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秦王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的最高統治者發出警告。因此,作者一開始先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極寫阿房宮的非凡氣勢,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著寫阿房宮里的望皇帝幸臨的美人和棄擲逶迤的珍寶,揭露秦朝統治者奢侈的生活,下文的議論設下埋伏。作完了這些必要的敘述和描寫后,再由描寫轉為議論,指出阿房宮興建及秦人奢淫的生活與秦國滅亡的內在因果關系,顯示出作這篇賦文的本意。最后再以慨嘆作結,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向當朝統治者發生警告。結構圖:
原因第一段(敘):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建筑。
第二段(敘):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
結果------第三段(議):失掉民心,迅速滅亡。
借鑒------第四段(議):愛民保國,免踏覆轍。
【疑難指津】。
本文在描寫和議論中是如何運用“賦”的表現手法的?所謂賦的表現手法就是鋪陳排比,言盡意致。本文從整體結構來看,前兩段以描寫為主,后兩段以議論為主。前面的描寫是為后面的議論作鋪墊的。但是,無論描寫還是議論,都大量采用了鋪排的手法,敘事言情,極盡其致,氣勢奪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寫中鋪排的例子,如“明星熒熒,開妝鏡也”一段;議論中鋪排的例子,如結尾一段的正反述說。這固然是賦體的傳統寫法,但值得稱道的是杜牧沒有像編類書一樣堆砌相同詞語,寫得不繁縟冗雜,而是恰到好處。且駢句散行,錯落有致,增強了表現力。
如何理解本文的議論特色?賦作為一種文學體裁一般是反對直接抒發議論的。但杜牧的《阿房宮賦》卻很藝術地做到了這一點。作者先以約占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簡練地敘述、生動地描寫了阿房宮的興建、規模和用途,形象鮮明而含意深廣。“嗟乎”以下,開始抒發議論。其議論很有特點:其一,議論中有描寫。例如“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一段,不加判斷,只用農民、工女及其所生產的粟粒、帛縷等的數量與阿房宮上的柱、椽、釘、瓦等相比較,而階級矛盾的尖銳化已見于言外。其二,議論帶有濃烈的抒情性。以“嗟乎”、“嗚呼”,“嗟夫”開頭的各小段,都洋溢著憤慨、痛惜與哀怨交織而成的復雜情感。這種把議論,寫景(廣義的.景)、抒情結合起來的藝術特色,也表現在杜牧的詩歌創作中。比如為人傳誦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之類,都是這樣的。文學創作中的議論能夠以形象性和抒情性表現出來還是很見藝術功底的。
【語言揣摩】。
1.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評析:起勢雄健,涵蓋全文。乍看似乎僅僅是敘事;實則于敘事中寓褒貶,并為此后的許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筆極言秦興之驟,實為下文議秦亡之速埋下伏筆。“六王”為什么會“畢”?“四海”為什么能“一”?一亡一興,關鍵何在?讀完全篇,這些問題就會得到解答。“六王”之“畢”,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統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這兩句一抑一場;而揚秦又是為更有力地抑秦蓄勢。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樂,六個字概括了無限深廣的內容。“兀”“出”兩字,力重千鈞,而從“兀”到“出”的過程,更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阿房宮的宏大,秦始皇的驕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見。更深一層來想,“六王”既以“不愛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將自己的淫樂建筑在人民的苦難之上,那么,從“六王”的已“畢”,不是很可以預見秦的將“畢”嗎?以四個三字句發端,一句一意,層層逼進;又句句押韻,音節迅急,有如駿馬下坡,俊快無比。
運用:六國滅亡了,天下統一了,四川山疏導樹木砍光了,阿房宮建成了。
2.“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評析:本句從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說明人心沒有區別,都追求幸福快樂、都掛念家小,對秦統治者的殘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擊。“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兩句,“秦”、“人”并提,說明并無高低貴賤的區別。接著以“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的憤慨語,總括秦的紛奢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剝削和掠奪之上的,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用“嗟乎”表感嘆開頭,繼以“奈何”詰問相承接,揭露和控訴了秦的自私無道。
阿房宮賦獲獎教案(實用18篇)篇九
1.比較《阿房宮賦》和《史記》中有關阿房宮描寫和記述的不同點。
出示多媒體投影: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驪山。
(選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1)提問:兩者有關阿房宮的內容有何不同?
明確:不同有三:一是建宮原因不同;二是建宮時間不同;三是建宮規模大小不同。
(2)兩者的不同說明了什么?
明確:《史記》重在歷史事實的記述;而《阿房宮賦》重在文學藝術的想象和夸張,極盡“賦”體鋪陳之能事。
明確:關于秦朝滅亡的議論,本文與《過秦論》相似的地方有:都肯定了秦朝的強大,都強調秦朝滅亡是毀于自身,都說明了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政”。它們的立論角度又有所不同。《過秦論》從先后對比的角度說明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道理;《阿房宮賦》則從“秦愛紛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滅亡的原因。《過秦論》以秦朝的興盛反襯它的滅亡,《阿房宮賦》則以對阿房宮“寓言”式的描寫,表明秦朝必然滅亡的結局。《過秦論》作為一篇政論,重在正面說理;《阿房宮賦》作為一篇文賦重在諷喻現實。
六、課堂小結。
阿房宮賦獲獎教案(實用18篇)篇十
1.學生輕聲朗讀課文,找出自己認為好的句段并畫出來。
2.結合“賦”的語言特點,師生共同品析學生畫出的句子。
(1)品析“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
http://http:///article/“兀”“出”兩字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可以想見在“難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運送巨大木料的艱難;可以想見阿房宮是多么宏大,秦始皇是多么驕奢;可以想見“覆壓三百余里”的阿房宮建造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
(2)品析“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兩句。
明確: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將橋喻龍,復道喻虹,分別寫出了它們形態的高大、色彩的絢麗。從驚嘆語氣中表達了建筑物的觀感,且給客觀描寫涂上了濃烈的抒情色彩。
(3)品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一句。
明確:這一段文字膾炙人口。作者用“明星、綠云、漲膩、霧橫”等詞語比喻,又用排比的句式和夸張的手法間接地寫出美人之多,及秦始皇的驕奢淫逸。
(4)品味“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一段。
明確:一個“使”字領起,擺出了秦統治者把自己的奢侈享樂建立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罪證。一連串用準確的比喻構成的排比,前后對比,盡情夸張,形象地表現了“秦”與“人”、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一樂一苦的兩種情形,躍然紙上,可謂精彩妙極!
(5)品味“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一句。
明確:這句話簡練地概括了戰爭的始末,秦王朝滅亡的過程,且含無盡感慨于其中,又開啟了后文的議論。
明確:用得最多的一種寫法是夸張;用得較多的修辭手法是比喻、對偶、排比;從全文看,多用四字句,句式整散結合。
4.用簡潔的話概括《阿房宮賦》的語言特點。
明確:鋪采摛文,語言華麗。
阿房宮賦獲獎教案(實用18篇)篇十一
語文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具有初步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宮賦》為晚唐文賦,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賦講究鋪陳和聲韻,而本文不但有華美的語言、和諧的聲律,還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在韻文發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單元中有極高的欣賞價值。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課文善用豐富的想象、對偶、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方法的特點,并明確它們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愛、取、族”等實詞的用法,培養朗讀、背誦的能力。
2、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善于從多種角度,具體、生動、細致地描寫藝術形象,并在此基礎上議論的寫作特色。
3、德育目標。
通過作者對秦亡原因的闡釋,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諷今、諷時刺世的寫作目的,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必然導致覆亡的道理。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本文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
四、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經過上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基本上能夠閱讀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在本文的教學上,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教師講解一些文中重要知識點,讓學生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并讓學生感知文章的語言美,了解賦的特點。
五、教學方法。
1、研讀法。
2、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六、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預習學案;預習時遇到的問題。
2、老師準備:課前預習學案,了解學生預習情況。
七、課時安排:
兩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1、提示文中重要詞語,請學生到黑板上注音。
詞語:驪山縵回囷囷初霽媵嬙剽掠鼎鐺儷迤錙銖欄檻。
2、請三位學生分別朗讀全文。
3、作者及背景:
杜牧(803~852),字牧之,后人稱之為“杜樊川”.擅長詩、賦、辭,其中詩歌創作成就最大,人們將他和杜甫相比,稱他為“小杜”;又和他同時代的.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散文氣勢雄渾,多針砭時事;詩歌語言流麗而又風味清新,氣勢豪宕而又情致婉約。著有《樊川文集》。
本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此時已是晚唐,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喜歡游獵,大興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寫這篇文章意在借古諷今,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毀滅,來總結秦王朝驕奢遙逸終政亡國的歷史教訓,從而向唐朝統治者發出警告,希望唐朝統治者能夠引以為戒,不要重蹈覆轍。
(二)情境導入、展示目標。
導入:清代的圓明園是一座皇家園林,它輝煌壯麗,它可堪稱是“東方凡爾賽宮”,可惜的是它于1860年被英法聯軍摧毀了,如果要我們描繪出昔日圓明園的勝景來,恐怕是難上加難了。然而,在阿房宮被焚千年之后才出生的晚唐著名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卻通過神奇的想象,運用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手法,將昔日阿房宮宏偉的氣勢,精巧的樓閣宮殿……描繪的生動傳神,讓人讀來歷歷在目。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杜牧筆下的阿房宮是什么樣子。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文言知識點。解釋句中知識點,并翻譯。
a詞類活用:
1、六王畢,四海一(“一”,數詞作動詞,統一)。
2、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北”“西”,名詞作狀語,向北,向西)。
3、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朝”“夜”,名詞作狀語)。
4、蜂房水渦(“蜂房”,“水渦”,名詞作狀語,像蜂房,像水渦)。
5、輦來于秦(“輦”,名詞作狀語,坐著輦車)。
6、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意動用法,以......為鑒)。
b古今異義詞:
阿房宮賦獲獎教案(實用18篇)篇十二
1.感受課文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像、大膽奇特的夸張特點。
2.學習本文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諷喻的目的。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3。
教學方法:誦讀法研習文本。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預習內容:
1.讀準文章字音。
2.讀注釋,了解文章寫作背景。
3.熟讀教材,依據課下注釋,梳通文意。
一:導入新課:
1.導入。
2.歷史背景可參見自讀提示。《阿房宮賦》作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唐敬宗李湛十六歲繼位,貪好聲色,大興土木,游宴無度,不視朝政,求訪異人,希望獲得不死之靈藥,因此在位三年即為宦官劉克明所殺。作者預感到唐玉朝的危險局勢,就借這篇賦,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貪色奢侈,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借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勸唐朝的當政者,要以古為鑒,不能哀而不鑒,最終只能落得“后人復哀后人也”的結局。
3:解題(教材補充注釋10內容):
阿房宮,秦始皇所建造的宮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為了建筑阿房宮,秦發“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工程浩大,耗費民力財力極多,加劇了當時的社會危機,促使農民起義的爆發。秦亡后,此宮為項羽所焚,現尚存夯臺基。
這個歷史教訓,就是杜牧在賦中所表現的諷喻意義。“賦”的內容見《赤壁賦》相關知識“賦”的字義是鋪述,這種文體的特征是“鋪采摛(chi舒展)文,體物寫志”(劉勰語)“鋪采摛文”是賦的形貌,“體物寫志”是賦的內容。體物是摹寫事物,漢大賦更多摹山范水,敘寫宮苑游獵之作,大量羅列各種珍禽奇獸花木魚等。“寫志”在文章結尾盡諷諫之意。
二:檢查預習:
兀驪山()縵()媵嬙()()鐺()庾()。
阿房()()霽()邐迤()()錙銖()橫檻()。
四:“體物”部分。
1:包括1、2兩段第1段: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
一層(段首前12字)兩句偶句,交待建宮背后的巨大耗資。
二層(“覆壓”……“直走咸陽”)寫宮之宏偉規摸。
三層(“二川溶溶”……“不知西東”)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
四層(“歌臺暖響”……“氣候不齊”)宮中人物活動。
板書雄偉壯觀的阿房宮學生再讀或再背課文。
2:具體研習第二段。
(1)一名學生朗讀。
(2)第2段:鋪敘統治者生活的奢靡。
一層(前6句)寫供玩樂的宮人來源。
二層(“明星熒熒”……“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極寫宮中生活奢靡。
三層(余下各句)從珠寶陳設寫,揭示搶掠行徑。
板書:美人之多珍寶之富。
(3)學生齊讀。
五:作業:
1:整理重點實虛詞。
2:背誦1、2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1)研習體物部分(2)語段精讀。
一:檢查上節內容。
二:分析三四段。
三:研習第三段(1)學生齊讀(2)分組討論。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一層:從珠寶陳設寫,揭示搶掠行徑。
二層(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統治者只圖私利不顧民槽,橫征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三層(“使負棟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縱欲紛奢,以致眾叛親離。
四:研習第四段。
(1)教師范背。
(2)提問:“嗚呼”一詞開頭的作用表現何感情?其后四句說出何道理。明確:領起全段表現對歷史教訓的沉痛感觸,加強感情色采。后四句闡述興亡自取的道理。
(3)“嗟夫”后用假設語氣要說明?明確:申述論據,指愛民與長治息息相關。
(5)作者認為六國與秦滅亡的原因,一句話概括。明確:都是不愛其民。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
板書:總結教訓警告當世戒奢愛民。
(6)齊讀三四節。
五:“體物”“寫志”的關系。
事物的描寫總是淋漓盡致,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結尾部發一點議論,以寄托諷刺之意。,成功地運用了鋪陳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方法。從全文看,雖以鋪陳描寫為客筆,抒情議論為主旨,但在前兩段描寫時,卻用盡工筆,以華美的文辭,豐富的比喻,極度夸張地寫出了阿房宮的規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寶之豐,靡費之巨,從而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罪行。在鋪陳描寫的基礎上,后兩段抒情議論,揭示全文主題,顯示作者的見解和寫作意圖,見出褒貶之情,諷喻之意,前兩段為后兩段張本,后兩段是前兩段的深化、升華、歸宿。鋪敘描寫抒情議論緊密結合,使得文章有景有事有情有理,具有強大的藝術力量。(各取所需)。
六:總結。
七:【語言揣摩】。
1.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評析:起勢雄健,涵蓋全文。乍看似乎僅僅是敘事;實則于敘事中寓褒貶,并為此后的許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筆極言秦興之驟,實為下文議秦亡之速埋下伏筆。“六王”為什么會“畢”?“四海”為什么能“一”?一亡一興,關鍵何在?讀完全篇,這些問題就會得到解答。“六王”之“畢”,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統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這兩句一抑一場;而揚秦又是為更有力地抑秦蓄勢。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樂,六個字概括了無限深廣的內容。“兀”“出”兩字,力重千鈞,而從“兀”到“出”的過程,更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阿房宮的宏大,秦始皇的驕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見。更深一層來想,“六王”既以“不愛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將自己的淫樂建筑在人民的苦難之上,那么,從“六王”的已“畢”,不是很可以預見秦的將“畢”嗎?以四個三字句發端,一句一意,層層逼進;又句句押韻,音節迅急,有如駿馬下坡,俊快無比。
運用:六國滅亡了,天下統一了,四川山疏導樹木砍光了,阿房宮建成了。
2.“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評析:本句從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說明人心沒有區別,都追求幸福快樂、都掛念家小,對秦統治者的殘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擊。“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兩句,“秦”、“人”并提,說明并無高低貴賤的區別。接著以“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的憤慨語,總括秦的紛奢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剝削和掠奪之上的,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用“嗟乎”表感嘆開頭,繼以“奈何”詰問相承接,揭露和控訴了秦的自私無道。
八:簡要比較《阿房宮賦》與《六國論》、《過秦論》在寫法上與本文的異同。
分析: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學樣式,所以它的文學色彩更濃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寫、鋪陳、夸飾等文學手法的運用,所以《阿房宮賦》前三小節不拘于具體的“現實和真實”,而是發揮想象和聯想極力描繪秦的奢靡。《過秦論》和《六國論》嚴格說應是一篇史論,它應以史為依據、基礎,所以應集中更多的筆墨來陳述、記敘相關的歷史史實,再在史實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
阿房宮賦獲獎教案(實用18篇)篇十三
1.領會本文駢散兼行,音韻流暢的藝術風格,語文教案-阿房宮賦。
2.理解本文詳略適宜的寫作特點。
3.體會本篇的鋪排手法和代古諷今的作用,以及豐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張。
4.理解并歸納“一、愛、取、族、焉、而、天”等詞語的用法。
5.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及難點
1.明確運用想象,夸張等多種手法具體描寫阿房宮這一藝術形象,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加強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2.理解文章內容并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秦代時,秦始皇嫌都城咸陽人多,原來的宮廷狹小,就在謂南營造新宮,面積龐大,隔離天日,到秦之都沒有完工。直到項羽帶兵攻入咸陽,一把火將它燒毀,據說大火足足燒了三個月不滅。這座龐大的宮殿建筑群現在只剩下夯工和臺基,它就是阿房宮。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杜牧的《阿房宮賦》。
1.文體
“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是介于散文和詩歌中間的一種體裁。《文心雕龍詮賦》中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 體物寫志,是賦的內容;鋪采摛文,指鋪的手法。
賦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時注重鋪陳和夸張;結尾多發議論,以寄托諷喻之意。
賦體的流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多個階段。本文屬于文賦。
2.背景
本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此時的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風雨飄搖。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獵,務聲色,大興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諷今,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毀滅,總結秦王朝驕奢遙逸終政亡國的歷史教訓,從而向唐朝統治者發出警告,希望唐朝統治者引以為戒,不要重蹈覆轍。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讀,熟悉課文。
3.學生對照書下注釋疏通例文,劃出疑難。
(一)第1段:
1.第一層:“六五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寫了阿房宮的背景。
重點詞:
兀:形——動,被砍光。
一:名——動,統一。
學生背誦。
2.第二層:覆壓三百余里。
寫阿房宮的面積。
學生背誦,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阿房宮賦》。
3.第三層: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寫規模氣勢。
重點詞;北構而西折:北、西 名——狀
直走咸陽:趨向。
學生背誦。
4.第四層;五步一樓……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寫阿房宮的樓閣廊檐。
重點詞:
鉤心斗爭:古今異義。
蜂房水渦:蜂房,水渦, 名——狀,像蜂房,像水渦。
學生背誦。
5.第五層:長橋臥波……不知西東。
寫長橋復道。
重點詞:
未云何龍:云、龍、名——動,出現之出現龍。
不霽何虹:虹 名——動,出現彩虹。
學生背誦。
6.第六層:歌臺暖響……而氣候不齊。
寫歌臺和舞榭。
重點詞:
氣候:環境氣氛。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阿房宮的興建背景,面積,規模,樓閣廊檐,宮內的長橋復道,歌臺舞榭等方面描寫了阿房宮規模的壯麗。
(二)第2段
1.第1層:妃嬪媵嬙……為秦宮人。
寫宮人的來歷。
重點詞:
輦 名——歷 乘車。
學生背誦。
2.第二層:明星熒熒……焚椒蘭也。
寫宮女眾多。
重點詞:
綠云:綠即青,不用青,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美感。
梳曉鬟也:曉梳鬟也。
學生背誦。
3.第三層:雷霆飛驚……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寫宮人的命運。
重點詞:
縵之:長久地。
而望幸焉:寵幸。
學生背誦。
4.第四層:燕趙之收藏……亦不其惜。
寫宮內奢侈的生活。
重點詞:
鼎鐺玉石,金塊縷礫:把寶鼎當作鐵鍋,把寶石當作石頭,把金子當作土塊,把珍珠當作瓦礫。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宮人的情況和宮人的生活來寫阿房宮內奢侈的生活。
1.背誦1、2段。
2.預習3、4段。
第二課時
1.重點詞:
(1)秦愛紛奢:豪華
(2)直欄橫檻:欄桿
(3)可憐焦土:可憐,可惜;焦土: 名——動。變成焦土。
(4)族:滅族
(5)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動——意動,以……為鑒。
2.段落大意:
第3段:寫秦始皇的`荒淫導致秦國滅亡。
第4段:總結歷史教訓,希望當世統治者引以為戒。
3.總結:
第3段用“嗟乎”緊承上兩段的鋪陳,轉入對秦之歷史教訓的議論,并領起后文一嘆再嘆的筆調。使用了六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盡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最后寫民眾的反抗,迅猛異常,摧枯拉朽。
第4段諷勸后人引以為戒,是前一段的擴展。作者連續慨嘆,情不自禁,“嗚呼”之后提出論點,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論據,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的息息相關。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統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轍。
本文的寫作目的是借古諷今,借回領歷史來向當地統治者進行諷喻,希望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提醒唐敬宗不要為自己享樂而勞民傷財,最終落得亡秦的下場。
1.背誦3、4段。
2.完成練習二、三、四。
附:板書設計
阿房宮賦獲獎教案(實用18篇)篇十四
1.感受課文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像、大膽奇特的夸張特點。
2.學習本文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借古諷喻的目的。
學習本文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兩課時
預習學案
1.了解與寫作背景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西安市)人,晚唐杰出的詩人。為別于杜甫,后人稱之“小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以別于“李杜”)。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別墅在樊川(長安縣),故名)。
本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來大興土木,廣征聲色。文章借秦建阿房宮為題,借古諷今,意在諷喻皇帝借鑒秦亡的歷史教訓,否則將重蹈其覆轍。
2、了解文體
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它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詳細地敘述)夸張之能事,而于結尾部分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托諷諭之意。
二、賞析學案
回答提示:第一段:極力描寫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
第二段:極力描寫阿房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宮這樣的建筑、生活說明秦統治者的窮奢極欲,因而殘酷剝削、橫征暴斂——導致滅亡,就以意在借古諷今,并為下文的議論做好了鋪墊。
2、為議論的兩段概括主旨,注意體會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導致滅亡(不恤民力導致滅亡)。
第四段:諷喻唐統治者要愛護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轍。
3、課文末出現了四個“后人”,都分別說的是什么人?
回答提示:“后人哀之而不鑒之”的“后人”暗指唐統治者。
其余第一個“后人”指秦以后的統治者;
第二個暗指唐統治者(敬宗李湛);
第三個暗指敬宗以后的統治者;
第四個暗指唐統治者(敬宗之類)。
4、文末一段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根據是什么?請從文中找出來(二條)。
回答提示:其一: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其二: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
倚疊如山。
5、本文借古諷今,你還學過這樣的文章嗎?舉例說說。 回答提示:《六國論》以六國破滅弊在賂秦,以諷喻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不應為遼和西夏積威之所劫而一味納幣輸絹以求茍安。
6、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極力描寫阿房宮的?這樣描寫對表達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課文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筑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眾,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宮。寫建筑,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復道、歌臺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興會,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然而鋪陳阿房官規模大,宮室多、美女眾、珍寶富并非作賦的目的。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旨在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征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觀止》的篇末總評說:“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可見,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為后面的正義宏論張本,為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7、描寫阿房宮建筑的宏偉壯麗,僅用了一百多字,卻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是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阿房宮的建筑的?為什么會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分析:這一部分用的是總寫和細寫相結合的寫法。
總寫部分,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覆壓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廣,“隔離天日”,狀其樓閣之高;“驪山”兩句,寫其倚山傍水,氣勢非凡。
不齊”,則承“暖響”“冷燦”兩句,進一步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這幾句,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
這一節中,由遠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紹了阿房宮之奇觀。敘述中時有前后照應之妙筆。如寫樓閣“各把地勢”就與前文“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這一廣闊背景相連。敘述中時有貼切生動之比喻,例“長橋臥波,復道行空”,用筆經濟,形象生動。敘述中也間有動態描寫,像寫“二川”,寫歌舞,狀聲摹形,引人入勝。再加上大量對偶排比句式的運用,致使文句音節鏗鏘,兼有音韻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幾十個字,阿房宮之豐姿盛態就顯現于讀者眼前。
阿房宮賦獲獎教案(實用18篇)篇十五
教學目標解釋:
高中進新課改以后,課程理念、教材編制和教學方法都面臨著變化。作為一線老師,很現實的問題是面對新教材,我教什么?如何教?為什么這樣教?從語文教學來看,不但語體文教學碰到這樣的問題,古詩文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尤其迫切。教材內容多而教學時間少的矛盾怎么解決?背誦積累和鑒賞感悟孰輕孰重?落實基礎和創新拓展怎樣才能彼此兼顧?學生自學和教師串講的關系如何處理?應該偏重于語言文字、文章體式等形式要素教學,還是注重民族傳統、古代文化等內容要素的熏陶?文言文教學是學習古代漢語,還是傳承經典?這些問題無論進入課改試驗區與否,都可能是我們在教學古詩文時必須要思考和探索的。
教學重難點解釋:
應該說,古詩文教學,我們已經有相當悠久的教學傳統,已經有行之有效的前人經驗,但在新課改浪潮之中,如何適應新的課程結構,如何體現新的課程理念,如何達成新的課程目標,又要我們在教學行為的層面上有所創新。黃厚江老師的《阿房宮賦》這一課例,恰是繼承與創新的良好示范。
教學過程的實錄與隨感:
師:上課!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三個專題第一個板塊的第二篇課文《阿房宮賦》。同學們在課前預習課文時,提了很多問題。但是大家提的問題我們在課堂上不可能一一解決,實際上也沒有必要一個一個地解決。因為很多問題,只要把注釋用心地琢磨一下,把上下文結合起來想一想,就能夠自己解決。在這里,我們一起研究幾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入題簡潔,但包含了三層意思:一、不可能一一解決,是因為問題多,沒有必要一個個解決,是因為有些問題沒有太大的價值,這里隱去不說了,有些是可以自己解決的,大凡一線老師都有同感,學生有時候碰到問題,是因為“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二、指出了解決問題的途徑,也指點了一種讀書方法:看注解、察語境、做比較。文言文的很多問題不就是這樣解決的嗎?三、“普遍性的問題”,也是典型性的問題,正是教師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課堂時間有限,新課程語文教學的時間更有限,教師選擇教學內容的主動性起作用了。)。
生1:一日之內,一宮之間,地方不同而氣候不同,是強調宮很大。
師:哦,是強調宮很大,很好。其他同學有沒有不同理解的?
師:哦,兩位同學的理解不一樣。一位同學從實處來講,是說阿房宮太大了,就像經歷了四個季節。一位同學是從主觀上講,宮廷里頭不同的宮女受到不同的境遇而感受不一樣。都有道理,但我更傾向于后一種說法。因為你看上文,“歌臺暖響,舞殿冷袖”,這個“暖”和“冷”,主要是主觀的,寫感受的。——大家看,把兩個同學的理解一結合,這個問題解決得多好啊。(教師點評又有三層意思:指出兩位同學理解的角度不同,從實處來講,從主觀上講,通俗,準確;表示老師立場,并且提供例證;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激勵。事實證明學生自己是能夠解決問題的,學生應該大受鼓舞,與某些新課程講堂里廉價的表揚不同。)。
有很多同學問第三小節“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這個句子怎么理解。我們把這個問題一分為二,有哪位同學能根據對全文的理解,說說“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怎么理解?這個句子有難度,有沒有人愿意嘗試?請這位同學——(“一分為二”見出教學經驗。常見課堂上綜合性、高難度的問題拋出后,學生苦苦思索,老師苦苦等待的情景,學生索解無門,教師指導乏力。但這里,經驗告訴老師,該問題難在句式凝練,難在詞類活用,應該先化解以降難度,分步驟以清條理。而且“這個句子有難度,有沒有人愿意嘗試”,也是一種激勵和鼓動。)。
生3:這句話是說“如果一天沒有的話,就再把它搶過來。
師:哦,是“如果一天沒有的話,就再把它搶過來”,(生笑)很好,這是一種說法。理解這個句子的關鍵在于主語,大家想一想,根據上文來看,這主語是誰呢?(盡管老師知道該生的翻譯是不妥的,盡管老師接下去要糾正這個不妥,但仍然說了“很好,這是一種說法。”如果苛求的話,我以為這里“很好”二字是不必講的,也許老師的“很好”并非是對學生翻譯質量的評價。當然,巧妙的是老師抓住主語,主語一明,“輸”字明確,“一旦”也明確了。)。
生全體:六國。
師:對,是六國。這個“一旦”,你體會下來和我們今天說的“一旦”是同還是不同?傾向于“不同”的舉手。不要講理由,憑感覺。有覺得不同的嗎?(“一旦”在這里為什么不能解作“一天”,為什么跟現代漢語中的“一旦”意義和用法接近,要講理由也可以,譬如,聯系上文“幾世幾年”,這里的“一旦”便有迅速之意,其聚也難,其散卻易,兩相對比,感嘆自在其中了。但憑感覺判斷直接真切,文言虛詞的體會,有時候確實需要語感參與的。)。
師:你(舉手者)說說看,不同在什么地方?說得出來嗎?(生搖頭)哦,說不出來。我說過,不一定要說理由的。從具體的背景看,從上文看,六國已經亡了。六國亡了,珍寶來了,王子皇孫——公主們也都來了,應該說這“一旦”和我們今天的用法比較接近——六國一旦不能再享有這些東西;“輸來其間”呢?那位同學說“就再把它搶過來”,當我們認同主語是“六國”的時候,還同意這種理解的同學請舉手。(無人舉手)連那位同學自己都不同意自己的意見啦?哦,——。這說明只要一揣摩,就知道不對了。“輸來其間”,是說寶物都被秦國運到阿房宮里來了。(當明確主語是六國時,“輸”的義項就不需要專門闡發了。老師采用了舉手表決法輕輕帶過。)。
后面一句“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是一直有分歧、有爭議的句子。“鼎鐺”,(板書“鼎鐺”)有很多書上認為是意動。同學們自己學習的時候,你也認為這是意動用法的,舉手給我看看,有沒有?(部分同學舉手)哦,請放下。認為不是意動的,也請舉手。(老師連續叫同學舉手了。這里,舉手有調查學情的意思,學生在某些問題上的原初認識是怎樣的,教師是需要了解的,這是教學的起點。)。
生4:我覺得是。
師:是意動?
生4:是意動。
師:當然,這也是一個說法,可黃老師不認為是意動。為什么道理呢?同學們想一個你們以前學過的比較典型的意動用法的句子。(不是直接給與答案,而是溫故知新。文言文聯系舊知、啟發新知的教法非常重要。)。
生5:《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妻之私我者,美我也”。
師:吾妻之私我者,美我也。是“私我”還是“美我”?
生5:哦,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生笑)。
師:是“美我”。(板書“美我”)什么叫“美我”啊?把我看作美麗的,認為我是美麗的。那么“鼎鐺”是什么意思?看注釋是怎么說的,是把寶鼎當鐺。再想一想,它是意動嗎?如果是,哪一個詞是意動?還有同學認為是意動的嗎?(沒有同學舉手)沒有了?同學們課后根據注釋再琢磨琢磨,有不同意見,我們再討論。(這里似乎解作“意動”更妥當一些。意動用法,據王力所言,有兩種,一是形容詞的意動,一是名詞的意動。學生所舉,是形容詞的意動,與“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比較價值不大,如果舉“古人不獨親其親,子其子”“友風而子雨”為例,同類相當,都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更容易講清楚。一般而言,用如意動的名詞后跟著一個名詞或者代詞做的賓語,“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按正常的句法結構,應該是“鐺鼎石玉,塊金礫珠”,用如意動的當是“鐺”“石”,“塊”“礫”,但杜牧寫的是賦體文章,“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這幾句押的是“i”韻,為押韻起見,詞序作了調動了。當然,老師說根據注解再琢磨,再討論,也就是說是一家之說,并不是定論。這樣對有爭議的地方留有余地,是較為明智的做法。)。
好,這是比較難的幾個句子。后面還有一個句子“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我想我們班同學會很快就能翻譯出來。有哪位同學愿意翻譯一下?有同學翻譯出來嗎?(無人舉手)這出乎我的意料。你說說看(指名一位同學)。
生6:一個人的想法,同時也是千萬人的想法。
師:這“一人”是指誰啊?
生6:秦始皇。
師:對,是指秦始皇。后面“千萬人”指誰?
生6:廣大人民。
師:對,是廣大人民。本來呢就應該用“民”,為了避李世民諱,避諱,所以用“人”。你秦始皇自己如此奢侈,貪圖享受,同樣表現了每一個人的心理啊。你一個人奢侈,普通人民也會珍惜自己的財富的啊。就是這樣一個道理。(用語很有分寸,如果說,“你秦始皇自己喜歡財富,貪圖享受,天下的人也一樣啊。”感情彩色就沒有把握好,現在說成是“也會珍惜自己的財富”,就準確的多了。教師用語的細微慎辨正是匠心和功底所在。)。
生全體:阿房宮。
師:阿房宮。那么“焦土”和前面什么內容有關系啊?
生全體:楚人一炬。
師:對,那么這個句子就比較好翻譯了。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這個“焦土”是名詞動化,是“化作焦土”;還有一種說法是“焦土”前面省略了一個動詞。這兩種說法都有依據。大家覺得哪一種更好?(文言文說法歧出是正常的,教師擺出眾說,然后取舍,有立場、有態度,學生心中就有底。)。
生全體:第一種。
師:是第一種?我也覺得是第一種說法好。這樣呢,更切合原文的特點。非常簡潔,非常有力。
還有些問題,我們會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解決,也有些問題需要同學們在課后參照我們課課堂上的學習方法自己解決。(葉老說:“課文無非是一個例子”,其實,一堂課也無非是一個例子,成功的教學總是時時不忘提醒學生觸類旁通、學以致用的。)。
同學們,我讀《阿房宮賦》,反復讀反復讀,越讀越短,讀到最后呢,這篇文章只剩下幾個句子,我大膽地把它縮成這樣一段話:
(投影顯示)阿房之宮,其形可謂()矣,其制可謂()矣,宮中之女可謂()矣,宮中之寶可謂()矣,其費可謂()矣,其奢可謂()矣。其亡亦可謂()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可()矣!
這就是黃老師讀《阿房宮賦》讀到最后剩下的幾個句子——后來只剩下幾個字——我們后面再說。現在請同學們根據你對課文的了解,想一想在這些括號里填上什么樣的詞比較合適,看看你們想法和我是不是一致。(這是課堂的亮點之一。讀文章需懂“出入法”,讀進去,又要跳出來,也可謂“厚薄法”,先要讀厚,再要讀薄。如果一個老師備課時能夠把一篇文章讀成一段話,一句話甚至一個字,那么,他本人一定吃透了教材,教學時一定能居高臨下、統率全局的。如果從新課程理念來講,這個環節正是教師創新課程資源的極好例證。另外,從這一段話的呈現來看,也蘊含了教學的機智,不是和盤托出,而是留有懸念:“想一想在這些括號里填上什么樣的詞比較合適,看看你們想法和我是不是一致。”學生的興趣來了。)。
師誦讀:阿房之宮,其形可謂某矣,其制可謂某矣,宮中之女可謂某矣,宮中之寶可謂某矣,其費可謂某矣,其奢可謂某矣。其亡亦可謂某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可某矣!(生笑)(讀一遍,效果比單純在屏幕上呈現要好得多。這里有文言的語氣情調,從現場看來,氣氛活躍。)。
阿房宮賦獲獎教案(實用18篇)篇十六
教學目的:
1.理解常見文言詞語“一”“焉”“之”“流”“走”等的含義和用法。
2.了解體會作者對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寫作目的。
3.了解唐代文賦的特點及與駢體文的區別。
4.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的特點,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詞語用法與作者觀點。
教學難點?:駢散結合的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賞讀法。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由回憶《過秦論》的內容開始,引入新課。)。
二.作者介紹: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萬年(陜西西安)人,著名詩人、文學家,唐宰相杜佑之孫。文宗太和二年(828)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為宣州、揚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歷任監察御史,黃、池、睦等州刺史,官終中書舍人。杜牧年少時即有經邦濟世的遠大抱負,猶喜論政治、軍旅之事,主張固邊、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人稱其有“王佐之才”。文學上主張“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衛”,強調文章形式要為內容服務。文、賦、詩皆工,詩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稱“老李杜”)。
三.背景介紹與解題:
阿房宮,秦宮名,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萬,工程浩大,至秦滅時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為阿房,故稱“阿房宮”。杜牧此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825),自稱有諷喻敬宗“大起宮室,廣聲色”之意。“賦”是古文中介于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形成于漢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鋪陳夸張手法,極盡渲染之能事,語言講究對偶,注重聲律,辭藻華麗,富有文采,稱為駢賦。唐宋時,它已經爪尖散文化,句式參差,長短不齊,多以散代駢,押韻也比較自由,人稱“文賦”。
四、下列加點字的注音、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不霽何虹(雨過天晴)?????b?盡態極妍(美麗)。
c?鼎鐺玉食(鐵鍋)?????????????d?直欄橫檻(欄桿)。
e輦來于秦(坐車)??????????????f?朝歌夜弦(早上)。
五、斷句:
1、驪山北構而西折。
2、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3、杳不知其所之也。
4、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5、多于庾之粟粒。
6、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六、講解第一段。
(一)補充解釋。
1?六王畢,四海一???一:數詞作動詞,統一。
2?驪山北構而西折???而:表順接的連詞。北、西:名詞作狀語。走:達。
3?各抱地勢???抱:適合,隨著。
4?盤盤焉???焉:……的樣子。
5?矗不知其幾千萬落???落:量詞,座,所。
6?復道行空???行空:橫跨半空。
7?不知西東???西東:互文見義,指各個方向。
8?歌臺暖響???響:聲響,指歌聲和樂聲。
9?而氣候不齊???而:然而。氣候:天氣(風雨晴雪),指情況。齊:相同。
(二)分析內容。
1?前四個3字句:寫出秦始皇一統天下的豪邁氣概,也寫出阿房宮興建營造的非同凡響。
2?第二句:從全景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
3?第三四句:寫阿房宮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奪天工的氣派。
4?第五句:由實寫樓閣、廊檐到虛寫長橋復道。
5?第六句:用夸張、襯托的手法,借寫歌舞的冷暖來陪襯它的宏大寬廣。
(三)板書總結:
七、作業?:課后自譯并背誦第一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第一段:檢查翻譯、背誦及活用詞掌握理解情況。
二、分析第二段。
(一)補充解釋:
1?辭樓下殿??辭:離開。下:走下,名詞作動詞。
2?輦來于秦??輦:名詞作狀語,坐著輦車。
3?朝歌夜弦??朝、夜: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詞作動詞,彈弦,奏樂。
4?為秦宮人??為:成為。
5?綠云擾擾,梳曉鬟也???綠云:黑發。
6?雷霆乍驚???乍:突然。
7?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動詞,往,到。
8?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收藏、經營:動詞作名詞,金玉珍珠。
9?齊楚之精英??精英:出類拔萃的人。
10?金塊珠礫???塊、礫:名詞作動詞,當土塊、當石子。
(二)分析內容:
1?第一句:照應“六王畢,四海一”。
2?第三句:寫宮人梳妝打扮,著力表現其明艷動人。
3?第四五句:寫宮人的凄慘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驕奢淫逸。
4?第六七句:由寫人的被欺辱轉而寫物被踐踏。
5?小結:寫阿房宮里的美人和珍寶,揭露秦朝統治者奢靡的生活,為下文的議論做準備。
(三)板書內容要點:
三、分析第三段。
(一)補充注釋:
1?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心:心意,意愿。
2?秦愛紛奢???紛:多,繁華。
3?人亦念其家???念:顧念。
4?奈何取之盡錙銖???奈何:怎么,為什么。
5?多于南畝之農夫???于:比。南畝:田間。
6?多于周身之帛縷???周:全。帛縷:借代衣物。
7?戍卒叫,函谷舉???舉:被攻占。
(二)分析課文:
1?前四句:對比人心事理,質問秦統治者的貪婪與殘暴。
2?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3?第六七句:寫“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驕固”的統治者進行較量,結果阿房宮成了一片焦土。
4?小結:由描寫轉入本段的議論抒情,逐漸顯示文章旨意。
(三)板書要點:
四、分析第四段。
(一)補充注釋: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詞作動詞,族滅。
2?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如果。愛:愛護。
3?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遞:傳遞。為:做。
4?誰得而族滅也???得:能夠。
5?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嘆。
6?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意動用法,以為鑒。
(二)分析內容:
1?第二句: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
2?第四句:申述論據,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息息相關。
3?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統治者不要重蹈覆轍,意味深長。
4?小結: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向當世統治者發出警告。
(三)?板書要點:
五、總結全文。
1?揭示主題:不愛人民的統治者必將導致滅亡。
2?寫作特色:
(1?想象、比喻與夸張相結合,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2?描寫、鋪排與議論抒情相結合。
(3?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六、作業?:課后練習。
阿房宮賦獲獎教案(實用18篇)篇十七
3、 學習積累有關的文言知識。
3—4課時。
歷史是一面鏡子,所以唐太宗說:“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一個朝代的興和衰,總是有其規律的。杜牧在政治上是密切注視世事的作家,他曾表示自己十分注意歷代“治亂興亡之道”、“古人之長短得失”。他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見這是一篇諷時刺世之作。文中對歷史的回顧,有著現實的用心。杜牧企冀統治者以秦為鏡,回心轉意。這篇《阿房宮賦》就是他匡世濟國的思想的體現。
“賦”是古文中介于韻文和散文的一種文體,到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裁,講究鋪敘夸張渲染,講究詞藻,還講究音韻對仗等。
1 要求學生不看課文注解,通讀全文,把不懂的字、詞、句標出。然后對照注解再讀全文,尚有不懂的.地方標出(1)、(2)……序號。
(讓學生通讀課文,大致了解內容,并且有層次地運用已有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借助課本注解、字典進行自學。教師在巡視中發現較普遍的問題作篩選,尋求教學的針對性、集中性和實際性。)
2 板書補充,學生討論,教師指導:
(1) 注音:
驪(li)山 不霽(ji)何虹 妃嬪(pin)媵(ying)嬙(qiang)
輦(nian)來于秦 盡態極妍(yan) 鼎鐺(cheng)玉石
管弦嘔(ou)啞(ya)
(2)注解:
不霽何虹:雨(霧)過天晴
高低冥迷:幽深
杳不知其所之也:深遠,不見盡頭,不見蹤影;到,去
齊楚之精英:精華
秦愛紛奢:多
可憐焦土:可嘆
(“可憐身上衣正單”——值得同情;“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可愛)
(3)詞類活用:
輦來于秦:名——》狀
朝歌夜弦:名——》狀;名——》動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動——》名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名——》動
族秦者秦也:名——》動(使動)
廊腰縵回:名——》狀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意動
(4)句式:判斷句、被動句在文中的運用
例如:明星影熒熒,開妝鏡也
戌卒叫,函谷舉
(5)完成“思考與練習”四、五
3 翻譯全文(口頭練習)
1 文章開頭幾個字的用意是什么?
點明阿房宮出現的時代背景。因為下文中的妃嬪、珍寶均來自六國,秦始皇的的紛奢驕橫,也是因為他滅了六國之后,自以為功高千古,隨心所欲造成的,所以這點明時代背景的12個字,是這篇賦的總綱。
2 這篇賦的寫作思路:
宮殿的宏偉壯麗(宮中的歌舞之盛)——》宮人宮藏之多(秦人的驕奢)——》驕奢導致滅亡,阿房宮被燒毀——》分析原因,抒發感慨。
(1) 是秦始皇驕奢的見證
(2) 是封建獨裁的象征
(3) 是秦王朝滅亡的標志
所以,選取這一形象,用來論秦很是貼切。由于寶歷年間正大建宮室,以阿房宮來論今很恰當。而要把這一典型的生活形象變為散文中的藝術形象,就要充分從多個角度對這一形象加以描繪,作者在塑造形象時,充分發揮了“賦”的特點。
4 試舉例分別說明“賦”體的特點:
(1) 潑墨如云,鋪張蹈厲
(2) 鋪敘有序,環環相扣 舉例(略)
(3) 妙于用語,珠圓玉潤
形式雖華美,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卻給人以強烈印象,并揭示了歷史本質的真實,因而總結的歷史經驗教訓,也能夠深入人心。
5 本文的構思是借古諷今,是議論時政,鋪敘描寫是議論的鋪墊,是必備條件;議論是描寫的歸宿,是必然之結果。本文因宮而起,緣宮而發。越是寫得壯觀繁華,后面的議論越是扎實可信。唯其描寫筆墨之淋漓、酣暢,議論文字才顯恣肆汪洋。
歷史的回顧,有著現實的用心。最后作者議論,給唐王朝不啻澆了一瓢冷水。文章突出一個“鑒”字,以昔借以諷今,企冀唐統治者更弦易轍,作者到這一步,才揭示了他的寫作本意。
6 比較《過秦論》的寫作手法及思想內容:
(1) 均先鋪敘,后議論;
(2) 均借古鑒今:《過秦論》喻漢朝皇帝,《阿》喻唐朝統治者;
(4) 《阿》用的是“賦”的形式,《過》也具有濃厚的“賦”的色彩。
寫作思路:
宮殿——》宮人宮藏——》驕奢而亡——》不愛其人
“賦”體特點:
(1) 潑墨如云 鋪張揚厲
(2) 鋪敘有序 環環相扣
(3) 妙于用語 珠圓玉潤
阿房宮賦獲獎教案(實用18篇)篇十八
(一)理解課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夸張等藝術特點及其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賦的特點。學習本文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三)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的罪惡。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喻的目的。
(一)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阿房宮賦》作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唐敬宗李湛十六歲繼位,貪好聲色,大興土木,游宴無度,不視朝政,求訪異人,希望獲得不死之靈藥,因此在位三年即為宦官劉克明所殺。作者預感到唐玉朝的危險局勢,就借這篇賦,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貪色奢侈,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借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勸唐朝的當政者,要以古為鑒,不能哀而不鑒,最終只能落得“后人復哀后人也”的結局。
(二)本文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筑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一自然段: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
一層(段首前12字)兩句偶句,交待建宮背后的巨大耗資。
二層(“覆壓”……“直走咸陽”)寫宮之宏偉規摸。
三層(“二川溶溶”……“不知西東”)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
四層(“歌臺暖響”……“氣候不齊”)宮中人物活動。
第二自然段:鋪敘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層(前6句)寫供玩樂的宮人來源。
二層(“明星熒熒”……“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層(余下各句)從珠寶陳設寫荒淫,揭示搶掠行徑。
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議論分析,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轍。
第三自然段: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一層(“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統治者只圖私利不顧民情,橫征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二層(“使負棟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縱欲紛奢,以致眾叛親離。
三層(余下各句)簡練概括地寫出了秦皇無道,導致了農民起義、宮殿被焚的后果,進而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
第四自然段: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
一層(開頭到“誰得而族滅也”)引歷史教訓,指出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
二層(余下各句)諷諫唐王朝勿悲劇重演。
分析:細讀全文,不難看出作者旨在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第一自然段鋪陳阿房宮的宏偉壯麗。第二自然段敘寫宮中美女之眾,珍寶之多。第三自然段夾敘夾議,點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統治者驕奢淫逸,濫用民力,致使農民起義,一舉亡秦。第四自然段轉入議論,進一步指出:六國衰亡,秦朝覆滅,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愛民。篇末4句言簡意賅,暗寓諷諫之意,含蓄地告誡后人,如不以歷史為鑒,還會重蹈覆轍。
由此可見,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用以敬誡“后人”是全文主旨。聯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啟》中所說的“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以看出這“后人”指的應是當時最高統治者。
(四)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極力描寫阿房宮的?這樣描寫對表達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課文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筑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眾,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宮。寫建筑,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復道、歌臺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寫珍寶,既寫六國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興會,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然而鋪陳阿房官規模大、宮室多、美女眾、珍寶富并非作者作賦的目的。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作者旨在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征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觀止》的篇末總評說:“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可見,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為后面的正義宏論張本,為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分析: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總寫和細寫相結合的寫法。
總寫部分,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覆壓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廣,“隔離天日”,狀其樓閣之高;“驪山”兩句,寫其倚山傍水,氣勢非凡。
細寫部分,作者工筆重彩,精描細繪。先寫重摟疊閣、長廊高檐,不計其數;再以長橋如龍、復道似虹映襯宮宇之宏偉、摟閣之高大。上面所述,寫的還只是建筑之外觀。接著,作者的筆觸,又深入建筑內部。歌臺舞殿是互文的寫法,臺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謂宮內處處皆是輕歌曼舞。“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則承“暖響”“冷袖”兩句,進一步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這幾句,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
這一節中,作者由遠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紹了阿房宮之奇觀。敘述中時有前后照應之妙筆。如寫樓閣“各抱地勢”就與前文“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這一廣闊背景相連。敘述中時有貼切生動之比喻,例“長橋臥波,復道行空”,用筆經濟,形象生動。敘述中也間有動態描寫,像寫“二川”,寫歌舞,狀聲摹形,引人入勝。再加上大量對偶排比句式的運用,致使文句音節鏗鏘,兼有音韻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幾十個字,阿房宮之豐姿盛態就顯現于讀者眼前。
(六)在第二自然段中“明星熒熒”等四句話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在哪里?
分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熒熒”是比喻句的喻體,“開妝鏡也”是本體。以璀璨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讀者印象更為強烈。“綠云擾擾,梳曉鬟也”,與上一句的表達方式相仿。第三句說丟棄脂水竟使渭流漲膩,用的是夸張手法,極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寫焚燒椒蘭竟至煙斜霧橫也是夸張,效用同第三句一樣。四句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加之新鮮的比喻,巧妙的夸張,讀來使人有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開鏡、梳妝、棄脂水、焚椒蘭這些生活細節形象地寫出了宮中美女之多,宮室之廣。寫宮室,是承接上文;寫美女,則是開啟下文。所以,作者緊接著便是寫美女望幸。這一層都是寫美人,但是從美人的生活遭際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無度。漢代大賦不少作品鋪張揚厲,堆砌詞藻。杜牧則發揮了賦的長處,著意鋪陳夸張,但所有的鋪敘又都為后文的議論張本,為表現主題思想服務。從這一節對美人的描寫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