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是教師進行教學組織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幫助教師有效地分配教學時間和資源。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些優秀的教學計劃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中班科學教學設計(專業15篇)篇一
1、通過動手做小實驗,初步體驗量的守恒。
2、懂得做實驗后獲得的結果才是正確的結果。
3、能與同伴友好合作地進行實驗。
1、經驗準備:幼兒有從杯中倒水的經驗。
2、物質準備:——教具:一粗一細兩個杯子,里面分別裝有不同水位的水。
3、——學具:粗細不同的杯子若干(數量各為幼兒人數的一半,其中粗杯子里盛有蘭色的水,細杯子里盛有紅色的水),粗細不同空杯子若干(數量為幼兒人數的一半)。
一、哪個多哪個少?
——教師(出示粗細不同的杯子):這兩個杯子一樣嗎?哪兒不一樣?
——引導幼兒發現杯子有粗有細。
——鼓勵幼兒大膽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師:我們能用什么方法證明你猜得對不對呢?
——鼓勵幼兒思考,并提出建議。師幼歸納多種方法,并引導幼兒分析這些方法中哪些可行,哪些方法有難度,現在沒辦法做。鼓勵幼兒發現借助空的第三只杯子可以了解兩杯水是否一樣多。
——兩位幼兒共同做實驗,一人拿一杯水,然后再取一個空杯子。先猜猜兩杯水是否一樣多,誰多誰少,然后再實驗。
——教師觀察指導,了解幼兒的實驗方法。
如,方法一:一幼兒先將自己杯子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做一個標記后把水倒回去。另一個幼兒幼兒再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比較水位與標記的高低:
方法二:一幼兒在自己杯子的水位處作標記,然后把水倒入空杯中,另一個幼兒將自己杯中水倒入做標記的杯子中,比較水位與標記的高低。
——提醒幼兒實驗時注意慢慢倒入,不要將水潑出來。同時要將杯中水全部倒完。
請幼兒介紹實驗的結果,引導幼兒發現,光用眼睛看,結果不一定正確,要通過實驗才能知道正確的結果。
中班科學教學設計(專業15篇)篇二
2、知道可以根據不同角度介紹葉子。
3、感受葉子的多樣與奇妙。
重點:了解葉子的不同特征。
難點:能根據不同角度介紹葉子的種類。
:ppt,視頻,圖片。
一、導入:
小蜜蜂和媽媽一起去采蜜,小蜜蜂卻撿了好多的樹葉,于是他對葉子產生了好奇。
二、基本環節:
1、媽媽從樹葉的形狀出發介紹了不同形狀的葉子,有圓圓的葉子(睡蓮),有扇形的葉子(銀杏葉),有橢圓形的葉子(槐樹),有心形的葉子(綠蘿)。
2、還有一些葉子的形狀很奇特,比如有的葉子像劍,有的葉子像針,有的葉子像羽毛等。
3、葉子除了有各種不同的形狀,有的還有非常神奇的本領,有一種植物會害羞,名字叫含羞草,只要手指或者其他東西碰到它的葉子,他的葉子就會合在一起,就好像害羞了一樣,所以人們叫它含羞草。(含羞草視頻播放)。
4、植物的葉子從顏色來說,大部分的葉子是綠色的,但有些葉子到了秋天就會變顏色,有的變成了黃色,有的變成了紅色。
小結:植物的葉子真神奇!
三、總結。
小蜜蜂總結了今天它外出學習到的東西,樹葉是多種多樣的,有各種形狀的,比如說有圓形的,扇形的,橢圓形的,心形的等;有神奇本領的,比如說含羞草;有會變顏色的樹葉。
媽媽說樹葉的奧秘還多著呢,引發幼兒對樹葉奧秘的進一步探索,比如說讓小朋友找找我們身邊的常綠樹有哪些,它們的葉子一年四季都是綠色的。
《神奇的葉子》這節課是中班科學領域的.一節課,重點在于讓幼兒發現和描述葉子的不同特征、感受葉子的多樣與奇妙,植物名稱并非學習目標。我從幼兒的已有知識出發,根據幼兒的生活實際和年齡特點,創設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以愛探究的小蜜蜂導入,接著出示各種形狀的葉子,引發幼兒思考:為什么葉子都不一樣,接著從不同的角度幫助幼兒理解,通過圖片,視頻的方式讓幼兒直觀感受葉子的多樣與神奇,最后讓幼兒去說去總結。微課制作反思,初次制作微課,各方面還有待改進,不管從設計還是技術支持方面,今后還需繼續努力。
中班科學教學設計(專業15篇)篇三
1、通過做做、玩玩的活動,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幼兒通過動手操作,體驗揉面團的樂趣。
面粉、水、盤子、抹布、小勺、一次性桌布。
小結:面粉是白色,粉狀的、有香味。
1、哪些好吃的東西是用面粉做出來的呢?(面包、饅頭等面粉制品)。
2、教師小結這些好吃的東西是用面團做成的。
3、怎樣把面粉變成面團呢?(加水)。
介紹桌面材料:桌面上有水和面粉,請你們試一試將面粉變成面團。
1、讓幼兒感受面粉變成面團的過程。
2、通過對比幼兒知道面粉加適量的水可以作成面團。
(小天使幼兒園包蓉)。
說課:幼兒喜歡吃各種面食,但對面粉的特性一無所知。面粉的可塑性較大,探索性較強。中班幼兒喜歡探索、喜歡自己動手操作,并且做一些能吃的食品就更為愉快,所以我們設計了關于面粉的主題系列活動。活動前我們為幼兒準備了豐富的面食制品,為開展活動提供感性經驗。本次活動中,幼兒大膽操作、探索,滿足了他們極大的探索欲,并且在操作的同時讓幼兒進一步感知了面粉的特性,體驗了揉面團的樂趣。本次活動分為兩個環節。第一環節是通過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入手,直接引出活動的主題“面粉”,并給予幼兒一定的探索機會,讓幼兒通過各種感官去初步感知面粉的外部特性。第二環節為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活動之前我們帶領幼兒參觀拉面館、水餃店等等,感知面粉加水將面粉變成團的過程。設計中我注重激發幼兒的'主動性,通過嘗試活動發現問題,在動手操作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幼兒自主發現、相互討論、學習經驗并極大地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感知了面粉與水之間的關系,知道放適量的水才能使面粉變成面團。此環節探索性較大,幼兒興趣極高,體驗了揉面團的樂趣。在設計活動時考慮到幼兒在揉面團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水放的過多,造成面團過稀;二是水放的過少,使面團變形。本次活動幼兒的興趣濃厚,基本完成目標要求。
1、幼兒語言詞匯較豐富,語言能力強,教師指導語較好,第一次出示面團時可以出示老師自己的示范團。幼兒不大會搓,教師可以直接在桌面展示、教授方法。操作碗可以選擇盤子,讓幼兒看幼兒作品時也要出示盤子裝的。小結時可以看看小手怎么樣變干凈,教師也要給孩子一些正確的技能。
2、語言精練,環節過度自然,層次清楚,分享經驗不夠及時,要深入幼兒的提問。不要輕易否定幼兒的答案。不要說“好不好?對不對?”座位可圍成圓,教師可成為一員參與,可以考慮增加做好的面食,讓幼兒品嘗會好一些。教師可以參與中去,進行隱性指導。
3、科學活動生活化,滿足幼兒動手操作的興趣。教師的教態、語言很符合幼兒特點,教學要求清楚。座位可采用小組形式,讓幼兒在討論時能再細一些,進行對比。活動開始時可以從主題中來,結束時可以品嘗,回到生活中去。
4、幼兒手上的面團太多時,可以指導幼兒將手上弄干凈的方法。
科學活動:孩子興趣很高,活動時間三十一分鐘。幼兒一點點加水做成面團是需要很大力氣的。對于技能的問題,教師可隨機地進行,愛惜糧食的教育可以滲透進去。教師可以出示做好的面食再說說哪些東西是用面粉做成的。此方面幼兒的經驗少了一些,可以課后進行豐富。教師對于幼兒回答出來的問題反饋的少了一些,每個環節要強化一下,給幼兒一個反饋。可以課后在幼兒面前做成面片,讓幼兒來吃,讓幼兒來體驗制作的成果,也是一種愛惜糧食的體現。教師研究精神值得學習,幼兒上來講述的語言聲音很大,挺好。幼兒在制作面團中興趣很高,在體驗失敗與成功中獲得發展,目標一可具體些,感知面粉的特征。面粉散的特征可以提升。前期準備中要加入知識經驗準備。在探索活動中觀察、指導是本節活動的弱點。幼兒的問題要觀察、提出來。怎么解決問題方面要請幼兒多講,讓幼兒觀察。有的幼兒做的團小,團大,要引導幼兒去觀察,解決問題。
中班科學教學設計(專業15篇)篇四
1.知道空氣無處不在,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的氣體。
2.了解空氣在生活中應用,知道呼吸、燃燒都需要空氣。
3.積極主動探究空氣的秘密,懂得要從小事做起保護環境。
知道空氣無處不在,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的氣體。
了解空氣在生活中應用,知道呼吸、燃燒都需要空氣。
經驗準備:提前滲透空氣污染的原因。
材料準備:透明塑料袋、玻璃杯、蠟燭每人一份,皮球,蠟燭燃燒課件,空氣在生活中應用、環境污染的ppt圖片。
1.出示魔法口袋,了解空氣在生活中的特點。
小結:空氣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的氣體。
2.主動探究,知道空氣無處不在。
提問:空氣都藏在什么地方呢?幼兒先進行猜想然后驗證。請你拿著寶袋去教室找找吧。找之前記得:一定要把你的寶袋裝的滿滿的;在哪里找到的空氣:聽到拍手聲立馬回到座位上。
說說你的空氣是從哪里收集到的?
小結:原來桌子下、空調旁、門后邊都有空氣,空氣無處不在。
3.借助課件《燃燒的蠟燭》以及空氣在生活中應用的ppt圖片,大膽猜想,引導幼兒發現生活中空氣的用途。
(1)通過游戲,了解人類和動物離不開它。
小結:人和動物都需要空氣,沒有空氣,都會窒息而死。
(2)蠟燭燃燒實驗操作,知道蠟燭燃燒離不開空氣。
提問:蠟燭燃燒需要空氣嗎?如果我把杯子扣在蠟燭上會有什么現象發生?你去當個科學家操作一下吧。
蠟燭有神變化?為什么會熄滅?是很快熄滅的還是慢慢熄滅的?幼兒猜向后播放課件《燃燒的蠟燭》幼兒觀看。
小結:燃燒也需要空氣。
(3)觀看ppt圖片,了解空氣在生活中的用途。
提問:看,我今天帶來一個皮球,它里面是什么?想一想在我們生活中你見過的哪些東西里邊是空氣做成的?教師結合幼兒回答出示相應的圖片。
小結:生活中我們踢的足球、游泳圈、結婚龍門等都是空氣做成的,空氣的作用真大。
4.觀看空氣污染ppt圖片,交流空氣污染的原因,萌發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
提問:這個人為什么要帶口罩呢?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教師小結:希望大家成為環境小衛士,自身做起,時刻提醒周圍人們保護我們的環境,相信我們會生活在一個清新的環境里。
現在我們每人拿一個“魔法袋,到戶外收集空氣,去放飛“風等”
中班科學教學設計(專業15篇)篇五
1、在看看玩玩中,了解生活中有些東西在水中會有褪色的現象。
2、嘗試兩兩合作進行操作,能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并連貫講述發現。
3、體驗玩水的樂趣,對水的探究產生興趣。
重點:能在觀察和操作中發現哪些東西在水中會褪色,哪些東西在水中不會褪色,并記錄結果。
難點:理解物體在水中褪色的原因,兩兩合作進行探究。
1、幼兒對水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
2、有把物體放在水中玩水的經驗。
1、ppt。
2、裝了清水的礦泉水瓶若干、教師一張大統計表、幼兒記錄表若干、勾線筆若干。
3、收集生活中的各種顏色的物體(如皺紋紙、蠟光紙、布、毛線、彩虹糖等)。
4、座位安排。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出示彩色水,創設情境:今天,森林里的小白兔要用彩色水裝飾房子,現在需要小朋友幫忙一起制作彩色水。
提問: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沒有顏色的水變成彩色水呢?
(問題是科學探索的起點,創設問題情境是探究式學習的“源頭”,通過問題激發幼兒探索制造風的興趣。)。
二、出示材料,猜想結果。
1.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幼兒觀察和認識。
2.師:請你想一想,哪些材料能制作出彩色水呢?
3.幼兒猜想,教師統計。
(教師支持和鼓勵幼兒大膽猜想,使猜想記錄助推下一環節幼兒的主動探究。)。
三、兩兩合作,自主探究。
1.師:這些材料到底能不能制作出彩色水呢?我們去試一試吧!
2.教師介紹記錄表,交代操作要求。
(1)一次只能選擇一種材料放進瓶子里,試完后可以重新拿瓶子換一種材料試試。
(2)兩人商量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操作和記錄。
(3)一張桌子坐四位小朋友。
(4)聽到音樂聲,暫停操作,回到座位。
3.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幼兒在試試玩玩中親歷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經驗,通過看得見的具體現象感受物體在水中顏色的變化。)。
四、分享探索,拓展經驗。
1.展示幼兒記錄表,引導幼兒與同伴交流。
2.請幼兒借助記錄表,集體交流。
3.教師再次統計并小結:物體放在水中,讓水變了顏色,這是一種褪色現象。生活中,有的物體放在水中會褪色,有的物體放在水中不會褪色。
4.觀看生活中褪色現象圖片,討論生活中應該注意些什么?
比如:生活中一些顏色鮮艷的衣服不能混在一起洗,會相互染色;像彩虹糖、海帶一類的食物要保存好,不能受潮等等。
中班科學教學設計(專業15篇)篇六
我們園現階段的研究重點是種植活動,孩子們通過小組種植、特色活動對一些植物有了初步了解,也能說出一些常見蔬菜的名稱。但是我發現,孩子們對于這些植物好吃的部分長在哪里卻不太清晰。
前期我也開展過語言活動《啪啦啪啦嘭》,通過小鼴鼠找新家幫助孩子梳理哪些蔬菜好吃的部分在地底下。本次活動進行了經驗的拓展,延伸到好吃的部分長在地面上、長在矮株上、爬藤需要搭架子的蔬菜上,進行了經驗的整合。
1、初步了解植物名稱,通過觀察、探究發現植物好吃的部位生長不同位置后進行分類。
2、能大膽猜測,并愿意用語言完整的分享自己的'猜想和發現。
3、逐步關注身邊的、當季的植物,關心周圍事物。
1、土地剖面圖、植物的圖片若干(青菜、茼蒿、蘿卜、土豆、辣椒、豇豆、黃瓜、茄子)。
2、ppt。
3、青菜、茼蒿、蘿卜、土豆、辣椒各1盆。
一、視頻導入:拔蘿卜。
二、通過圖片、土地剖面圖,調動幼兒對蔬菜的認識。
1、出示各種蔬菜圖片,幫助幼兒初步感知。
老師:這些蔬菜你們都認識嗎?你認識哪些?
2、猜測蔬菜好吃的部分長哪里。
三、根據猜測嘗試根據生長位置進行分類。
1、介紹操作材料。
師:老師為你們都準備了一個剖面圖和蔬菜的圖片,請你們將蔬菜好吃的部分送它們的回家。
2、幼兒自由猜想,個別幼兒分享猜想結果。
四、設置真實場景,請幼兒探索好吃部分生長的位置。
(1)老師:老師將這些蔬菜帶到了這里,請你們自己去觀察,看看這些蔬菜好吃的部分到底長在哪里?如果和你的猜測不一樣,記得調整一下記錄表哦。
(2)幼兒自由探索,發現好吃的部分長在哪里。
(3)分享探究結果。
老師:請你介紹一下,你發現蔬菜好吃的部分長在哪里?
(4)老師:除了剛才這些果實,還有一些我們不太確定,老師也沒帶過來是不是?我們共同驗證一下。(出示ppt)。
(5)教師小結:這些蔬菜中有的好吃的部分長在地面上,有的好吃的部分藏在地底下,有的爬藤需要搭架子,有的長在矮株上。
五、深入研討,尋找秋季的植物。
1、引發新挑戰,調動已有經驗。
老師:剛剛我們都給這些蔬菜找到了家,知道他們好吃的部分長在哪里。除了今天老師帶來的蔬菜以外,你這段時間在幼兒園還看到哪些蔬菜呢?(幼兒猜測)。
2、老師:是不是你們猜的那樣呢?我們去幼兒園里找一找。
中班科學教學設計(專業15篇)篇七
3.體驗到植物的根和莖作用的多樣性,形態的多樣性,初步感受生命的豐富多彩。
玉米、胡蘿卜、水葫蘆、菜豆的植株;
新鮮完好的小植株、試管;
牽牛花、玉米、絲瓜、草莓的莖;
帶花小植物、大號燒杯、紅墨水、藍墨水;
食用油、小刀。
一、引入。
1.植物制造食物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養分是怎樣進入植物體內的呢?
2.學生討論、推測,匯報。
二、根的形態的觀察。
1.觀察玉米、胡蘿卜、水葫蘆、菜豆植株根的.不同形態。
2.歸納:植物的形態多種多樣,但它們都長有根,根的形態也是多種多樣的。
三、設計實驗,驗證根的吸收作用。
1.你需要哪些器材?(小型的帶根植株、裝有水的試管兩支、食用油、滴管)。
2.為了保證試管中的水不散發到空氣中,我們需要怎樣做?
3.什么現象能夠說明試管里的水被植物的根吸收了?
4.教師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實驗裝置。
5.學生用自己設計的方法延伸到課外觀察驗證。
6.植物的根在植物生長中還起什么作用?
四、莖的形態的觀察。
1.土壤中的水和養料被根吸收后,又是怎樣被輸送到植物的各個部分去的呢?
2.觀察牽牛花、玉米、絲瓜、草莓的莖。
3.歸納:植物都長有莖,雖然莖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但莖的作用都是一樣的——輸送水和養料。
五、設計實驗,驗證莖的輸送作用。
1.能想出一個方法讓我們可以觀察到莖把水輸送到葉和植物的其他部分嗎?
2.學生設計觀察方法:
……。
3.學生設計驗證性的對比實驗。
4.教師出示事先準備的實驗裝置。
(1)為什么接觸到紅水的植物的葉和花都染成了紅色?
(2)為什么沒有接觸到水的植物的葉和花都蔫了?
5.通過對植物莖的觀察,我們知道莖對于植物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六、小結,延伸。
中班科學教學設計(專業15篇)篇八
1、讀通課文,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段落,了解孩子想考科學家原因。
弄清楚兄弟倆是怎樣考達爾文的。
理解達爾文為什么稱兄弟倆是“小叫蟲”,以及兄弟倆為什么對達爾文更尊敬了。
:生字詞卡片、達爾文的有關資料。
方法:合作探究。
1、教師開門見山,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學習第11課------孩子考科學家。
(2)板書課題,齊讀,認識生字。
2、引導學生對課題質疑:看了這個韙,你想知道什么,或者說你有什么問題要問的?
(1)學生自由質疑。
(2)教師梳理問題,加以板書。
3、教師小結導入讀文:我們班的孩子真會動腦筋提問題,現在就請大家認真地讀一讀課文,從課文中找答案來解決這些問題。
1、教師示范讀課文,學生邊聽邊認識文中的生字新詞。
2、引導感受知故事中的人物。
3、學生自由讀文。
4、分段指名讀課文。
5、評議,糾錯正音。
6、結合評議,認識各自然段中的生字詞。
7、回到文中,同桌一起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
2、教師給提示,引導學生將課文分成三個部分。
3、學生獨立給課文分段。
4、分明名反饋,評議。
1、質疑:孩子為什么要考科學家呢?
2、學生默讀課文第一部分。
3、指名反饋,交流、評議,認識兄弟倆與達爾文。
(1)小兄弟倆很喜歡捉蟲子玩。
(2)爸爸講著名科學家達爾文的故事。
(3)兄弟倆對達爾文很感興趣,想見達爾文,于是想考考達爾文是否真像爸爸說的那樣有學問。
1、教師總結:酷愛蟲子的兄弟倆得知達爾文是個著名的科學家,懂得許多有關蟲子的知識,于是,他們就盼望著見見達爾文,并且想考考達爾文。
2、學生齊讀課文第1~4自然段。
3、鼓勵閱讀與查找資料:兄弟倆接下來是怎么考達爾文的,結果呢?達爾文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科學家呢?請同學們下課后繼續去讀課文,查資料。
1、書寫本課生字。
2、查找資料,了解達爾文。
1、聽寫本課生字組成的新詞。
2、說說上節課學了文中哪些內容,從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3、學生自由發言,回憶兄弟倆到底是怎么考達爾文的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1、學生默讀課文第二部分。
2、教師導言:聽說達爾文要來,兄弟倆的心情如何,他們有什么想法?
3、指名反饋。
4、學生裝有感情地朗讀第5、6自然段,讀出文中感嘆號表示的興奮、高興的語氣。
5、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弟弟在哥哥耳邊說了幾句悄悄話,他會說些什么?
6、質疑:兄弟倆是怎樣制作這個怪蟲標本的呢?
7、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7自然段。
1、教師導言?過了幾天達爾文爺爺綞來了,兄弟是怎么考達爾文工團的?
2、指名分角色朗讀課文第8~17自然段。
3、用橫線畫出文中描寫兄弟倆表情的'語名,引導體會。
4、教師質疑:達爾文真的被考信了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5、學生裝再次有感情地分角色讀課文第8~17自然段。
6、議一議?兄弟倆為什么對達爾文爺爺更加尊敬了?
1、教師總結:這對調皮而聰明的小兄弟一心想用一個拼湊而來的“怪蟲“來考倒達爾文爺爺,然而就被博學多才的達爾文爺爺一眼識破,在這之后,他們對達爾文爺爺更加尊敬了。
2、結束課堂,布置作業。
(1)把文中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收集一些昆蟲的知識與同學們互相交流。
——生理與適應學習目標:一、科學探究目標1.能對游戲中出現的反應現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設。2.能辨別出每一個刺激——反應中的刺激、接受刺激的感官、反應行為......
中班科學教學設計(專業15篇)篇九
1.感知滾動現象,初步理解圓形的物體可以滾動,方形的物體不能滾動。
2.了解圓形物體在平地和斜坡上滾動的速度不一樣。
3.通過游戲活動讓幼兒體驗科學活動的樂趣。
經驗準備:在日常生活中有玩皮球的經歷。
材料準備:圓形物體(如小汽車、罐子、積木、皮球、玻璃珠等)、方形物體(如積木、方形盒子等)。
理解圓形的物體可以滾動,方形的物體不能滾動。
一、活動導入。
1.觀看視頻《足球比賽》,讓幼兒感知足球滾動的現象。
2.探索思考:
(1)視頻中的足球是什么形狀的?
(2)它是怎樣運動的呢?
二、幼兒自己動手玩一玩。
探索發現:
1.圓形物體滾動的特點。
2.圓形物體在平面上是怎樣運動的呢?
3.小結:通過各種圓形物體在平面上的運動,我們可以發現,圓形物體在平面上是以滾動的方式運動。
三、幼兒玩一玩,想一想。
探索發現:
1.圓形物體在斜坡上怎樣運動呢?
2.和在平面上的速度一樣嗎?
3.小結: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圓形物體在平面上和斜坡上滾動的速度不同,在平面上滾動得慢,在斜坡上滾動的快。
四、感知方形物體運動的特點。
1.探索發現:
(1)幼兒在平面上進行實驗,觀察方形物體是否可以滾動?
(2)幼兒在斜坡上進行實驗,觀察方形物體在斜坡上是怎樣運動的?
2.思考:方形物體能在斜面上能滾動嗎?
3.小結:通過以上游戲活動,我們可以發現,方形物體在平面上不能滾動,在斜坡上可以滑動。
五、分享交流。
小朋友們,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那些物品可以滾動呢?和你的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吧!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微課《圓圓方方滾一滾》以幼兒熟悉的《足球比賽》導入活動,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活動以游戲為主要形式,引導幼兒通過自己動手實驗操作、探索,觀察、對比、思考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整個活動過程是以幼兒為活動主體,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幼兒通過“玩中學”知道:圓形物體是以滾動的方式運動,在平面上滾動得慢,在斜坡上滾動的快;方形物體在平面上不能滾動,在斜坡上可以滑動。
中班科學教學設計(專業15篇)篇十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識本課10字生字。
3、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興趣是成功的前提,勤奮是成功的鑰匙。
教學重點、難點:
在朗讀中感受達爾文對科學的熱愛,從而明白興趣是成功的前提,勤奮是成功的鑰匙。
教具:達爾文圖片。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出示圖片,激趣導入。
1、小朋友,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出示達爾文畫像)你對他有了解嗎?
3、師相機揭題:科學的大門。
二、激趣朗讀,體驗感悟。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并劃分自然段。
2、交流讀書感受,相機板書生字新詞:大自然、觀察、浪費、談起、科學、釣魚并認讀。
3、交流:你從文中了解到達爾文小時候都喜歡做哪些事情?并相機指導朗讀。
4、學到這,你想對達爾文說些什么?
5、達爾文的同學對達爾文說了些什么呢?達爾文又是怎樣回答的?(同桌分角色朗讀)。
6、從達爾文的話中你明白什么?帶著你的理解再讀讀這一段。
三、開放課堂,延伸升華。
1、多年以后,達爾文成了英國著名的科學家。一次,他遇見了小時說他“把時間都浪費在沒有用的玩意上”的那個同學。你知道他們會怎樣說,怎么做嗎?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把故事往下編,看哪組編得最精彩。
2、展示續編及表演。
3、師生共談體會。
四、布置作業。
繼續用多種方式搜集有關送爾文的資料,并制成“手抄報”。
中班科學教學設計(專業15篇)篇十一
3、理解水流的力量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
能夠對觀察到的現象提出猜測和假設;能夠采用簡單的儀器進行水流是否有力量的觀察、實驗,采集數據并做簡單的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水流的力量的過程中表達合作與交流;通過實驗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通過水流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意識到用科學知識改善人們的生活;體驗自然界的美。
指導學生認識水流有力量:水流的高度高,流量大,流速快,水流的力量大。
影響水流力量大小的原因:水流高度高,流量大,流速快。
分組:水、水槽、小水輪、漏杯、帶小孔的杯蓋、注射器。
演示:課件。
〔一〕證明水流有力量。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視頻,大家仔細看。
師: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發現?
師:水流沖擊水車,使水車轉動,這說明什么?
生:水流有生力量。
師:看來水流可以產生力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關于水流有力量的問題。
板書課題:水流有力量。
師:生活中,你感受過水流產生的力量嗎?
生:洗手時,水沖在手上有點兒疼。
生:洗澡時,水能沖掉身上的泡泡。
生:沖浪時,水能把人沖動。
生:潑水時,水能把地上的'灰塵沖起來。
……。
〔一〕、猜測、驗證水流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力量大。
1、根據經驗和觀察到的現象作出猜測。
生:水位高的時候產生的力量大。
生:我認為水流量多的時候產生的力量大。
生:我認為水流快的時候產生的力量大。
……。
板書:
多
水流。
高
產生力量大??
快
生:做實驗。
2、分組實驗:引導學生發現,影響水流力量大小的原因。〔深入探討〕。
〔1〕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加強指導。
〔2〕學生匯報實驗現象。
3、小結:有很多原因影響水流力量的大小,杯子舉得越高,水的流量越多,水流的速度越快,水的力量就越大。
〔二〕拓展延伸。
1、了解水流產生的力量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1〕談話:生活中人們很早就開始利用水流產生的力量了。你們注意過這些現象嗎?
〔2〕學生談水流產生的力量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3〕課件演示:水流產生的力量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了解水流產生的力量給生活帶來的危害。
師:生活中人們用水流產生的力量做很多事情,那么水流力量能給我們帶來危害嗎?
4、總結:看來水流的力量確實和我們有密切的關系。利用所學知識,想方法使水流產生的力量更好地效勞于生活。
水流有力量。
高
水流。
多
力量大。
快
中班科學教學設計(專業15篇)篇十二
理解沒有太陽,地球上就沒有生命。科學知識。
有關太陽、太陽系的圖像資料或課件、望遠鏡、鐵架臺、紙板、白紙、卡片紙等。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本課的教學導入可以讓學生先來說一說他們所知道的有關太陽知識。
二、理解:萬物生長靠太陽。
1.討論:怎樣去完成并補充示意圖?用此來表示太陽與地球上萬物的關系。
1.組織學生觀看課件。
2.強調“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陽這樣自己能發光發熱的星球叫恒星。四.觀察太陽。
1.介紹器材和觀察方法2.安全教育:
(1)我們不能直接用肉眼觀察太陽,否則太陽光會傷害我們的眼睛。
五、觀看課件,了解太陽系的組成,填寫資料卡。課件模仿著名叢書《神奇校車》制作。
課件中除了顯示教材內容外,還加進很多的數據和比喻,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特別補充:2006年8月24日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對行星進行了重新定義,冥王星已經不再屬于行星,而是矮行星。大會規定現在太陽系的天體包括: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
六、組織交流。
1.什么是太陽系?由哪些星體組成?2.請介紹你印象最深的內容。
3.教師說明書本中定義的太陽系組成:因為教材是在2005年通過國家審查的,所以教材上關于太陽系的組成仍然沿用的是歷史上的規定。
七、閱讀,了解有關觀察流星與彗星的科技史。
八、課外作業觀察金星1.提示學生特別注意安全。
2.教師告知學生金星是很明亮的星體,它常常出現在朝陽和落日的附近。有時,金星在日出前4小時或日落后4小時出現在空中。在深夜是看不到金星的。板書設計:
太陽和太陽系。
太陽系:太陽、行星、衛星、彗星、流星等。
教學反思:本節課我設定了兩個環節:認識太陽系,建一個太陽系模型。而建太陽系模型是本節課的重點,我采取了多種措施進行授課,如畫圖、帶領學生分析、鼓勵學生提出獨立的建模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太陽系和太陽系》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太陽和太陽系》一課,本單元主題是探索宇宙,教材從孩子們熟悉的太陽入手,學習中逐步提升學生對宇宙的認識,并試圖在學習中培養孩子的科學探究的意識,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可以解答心中疑問,解開宇宙神秘面紗,從而激發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問題的積極性。本節課從了解太陽系的角度出發,使學生初步認識宇宙。
本課的教學目標:科學探究。
理解沒有太陽,地球上就沒有生命。科學知識。
1.知道太陽是一個溫度很高的大火球。2.知道太陽系的組成及行星的排列順序。3.了解金星的基本情況。
二、說教法、學法:教法:
1、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學法:
1、討論法——積極參與,
總結。
規律。
2、探究法——操作體驗,得出結論。說教學程序:
中班科學教學設計(專業15篇)篇十三
1.能夠觀察、探究夏天里動植有哪些變化,并與其他同學交流;能提出自己感興趣的探究四季動植物變化的問題,做出科學的方案和計劃,并能參與探究季節變化對動植物影響的活動。
2.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問題,經歷科學的探究過程;在小組合作中體會分享信息、觀念、思考和相互啟發的意義,獲得交流合作的經驗和能力。
3.認識夏天里動植物生活習性特點及動植物在四季里發生變化的規律。
精心管理移栽的西紅柿,做好觀察記錄。
學生準備:在自己家周圍和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探究動植物在夏天發生了哪些變化;搜集相關的文字資料、圖片或者是實物,為課堂上交流做好準備。
教師準備:教師主要對學生的課前觀察提供一定的觀察指向,提醒學生要進行一些細致觀察并認真做好記錄,還需要提示學生搜集相關的圖片及文字資料;準備一些音像資料或者課件;課前應把前期培育好小西紅柿苗準備好,以備上課時可以進行移栽。
活動時間:一課時。
談話:同學們,炎熱而多彩的夏天來了,大自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你所觀察到的動植物有哪些變化呢?我們來交流一下吧!如果準備了有關夏季動植物的課件或錄像資料,可先播放,讓學生感知夏季動植物的特點,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
活動一:夏天,動物和植物有哪些變化?
1、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交流各自在課前所觀察和發現動植物的變化,把他們討論的結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并選出小組代表準備在全班交流。(要求學生匯報自己的觀察方法、觀察時間和地點等。)。
2、小組代表再將各小組的發現在全班進行交流,其他同學討論、思考。
3、教師適時進行鼓勵、評價,并把交流過程中學生在觀察方法及發現等方面較典型內容板書在黑板上,把一些有代表性的圖片張貼、展示。
5、多媒體展示:動植物在夏天中變化的一些典型圖片和音像資料。
活動二:觀察我們校園里的動植物。
1、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先制定一個觀察探究的計劃,做好分工。
2、小組同學到校園內觀察動植物,找出它們的變化,并做好記錄。(教師參與其中,與孩子們快快樂樂地觀察、交流。)。
3、小組代表交流小組同學的發現,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
4、教師對小組同學的發現進行點評、補充。
活動三:探究四季動植物變化的規律。
談話:剛才我們觀察、交流了動植物在夏天中的變化,以上我們還觀察、探究了動植物在其他季節中的變化。許多同學的表現非常棒,收獲也非常多,一定還有許多問題沒有弄明白,想不想選擇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繼續觀察、探究下去?!
1、小組同學充分討論、交流自己所感興趣的觀察、探究的問題,
(問題是促進發展的主要前提,給學生的思維以方向和動力。找出學生感興趣的、有價值的、有條件可研究的問題,安排學生進行發散性提問,可以使學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把集體所要探究的問題和方向確定下來。)。
2、個人或小組同學自己選擇一二個較喜歡的問題。(提示學生以自己周圍的動植物為主要對象,問題不應過多。)。
3、小組同學根據問題制定本組的探究方案。(教師深入小組,傾聽學生的心聲,解答他們提出的疑問,讓每個小組都制定出一份科學、可行的計劃。)。
中班科學教學設計(專業15篇)篇十四
2、幼兒能操作工具探索風的形成、風速與風力大小的關系,并用流暢的語言講述實驗過程。
3、幫助幼兒了解風的形成以及與人們之間的關系,嘗試用各種材料制造風。
1、課件—聲音:風。
2、氣球,風車,扇子等。
一、動作表演導入主題。
1、教師用肢體動作表演謎語,引起幼兒的好奇。
教師:誰也看不見我的影子,誰也捉不住我的身子,沙沙沙,有時我只搖搖樹枝,嘩嘩嘩,有時我要推倒房子,請你猜猜我的名字。
2、播放聲音:風。
二、探索風的形成。
1、小實驗:滾動的氣球。
教師手托氣球,過渡語:小朋友,你們有什么辦法讓大氣球滾動起來嗎?
大家想一想我們來試一試。
提問:
(1)你想了什么辦法讓氣球滾動的?
(2)為什么用嘴吹或者扇子扇,氣球就滾動了?
(引導幼兒初步感知風的存在)。
2、講述生活經驗,了解風的形成。
(1)我們用嘴吹動空氣就有風,那你能摸到風嗎?你怎么知道風的存在呢?
小結:皮膚可以感受到涼爽,衣服被吹起,帽子被吹掉,樹枝擺動,紙片飛起,聽到風聲。
(2)討論:我們可以看到聽到風的存在,你知道風是怎樣形成的嗎?
(3)小實驗:空氣流動形成風。
教師用扇子在小朋友的臉旁扇一扇,引導幼兒說一說有什么感覺。
感知空氣的流動形成風。
3、啟發幼兒用現有的材料制造風。
怎樣讓風車轉的能快能慢,讓紙片飛的能高能低?請你試一試。
小結:空氣流動快,產生的風力大;空氣流動慢,產生的風力小。
4、談話:風的利用。
風除了能讓我們迅速涼快下來,還有什么用途?
小結:把衣服吹干;吹動帆船;傳播花粉;發電;使風箏上天。
三、嘗試用各種材料制造風。
引導幼兒利用活動室現有的材料,制造風,感知風的形成。
中班科學教學設計(專業15篇)篇十五
(二)所屬教材目錄: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
(三)教材分析:電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風能、水能、熱能等)轉換來的二次能源。
(四)本課共有三個活動:
1、了解各種各樣的電池。教材中列出了干電池、光電池、蓄電池、紐扣電池,以幫助學生了解他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了解它們把哪些能量轉化成了電能。
2、我們來發電。教材中安排了用電動機模擬發電的活動。教材中的用電動機來發電,難度很大,小電動機很小,露出來的小螺絲口很難拴住繩子,為此,我對這個實驗進行了改進。詳見教學過程,活動一。
3、了解發電真的電能從哪里來。
(五)學習情況分析:在上一課中,學生認識了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磁能,這一課認識其他形式的能轉化成電能,這就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電能與其他形式能量的互相轉化;第一課中學生已經能夠制成電流檢測器。學生對于電轉化成磁有了直觀感性的認識,這一課將磁鐵也纏上線圈,移動起來,反過來,就產生了電,可以用第一課的電流檢測器來檢驗磁能是如何轉化成電能的。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電池是把化學能或者光能轉化成了電能,電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轉化來的,發電的方法有多種。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實驗和閱讀資料認識電能的來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貢獻。
(一)重點:第二個活動,我們來發電,將磁能轉化成電能。
(二)難點:電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來的。
本課采取,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完成對“電能是哪里來”的理解。
1、借助第一課和前幾課對電產生磁,引出電能轉化成磁能,進而通過分組實驗,探究磁能轉化成電能的過程直觀看到電磁之間的互相轉化,轉化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發電廠的電是哪里來的。
2、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解剖一節電池,讓學生觀察電池的內部構造,理解電池作為有毒垃圾的特殊處理方法。
3、做一個濃鹽水電池和水果電池,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化學能可以轉化成電能。
(一)教師準備:
1、解剖好的一節1號電池。
2、銅片、鋅片、導線、濃鹽水。
(二)為每個小組準備:
1、電流檢測器(羅盤和線圈組成的)。
2、條形磁鐵。
3、導線一米長。
4、手搖發電機。
5、實驗記錄單一份。
(一)教學環節(注明每個環節預設的時間)。
(二)教師活動。
(三)學生活動。
(四)設計意圖。
(六)出示做好的電流檢測器,說說構成和使用方法。
(七)復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
(八)新授。
活動一:我們來發電(分組實驗)(20分鐘)。
2、觀察各組的實驗情況,適時停止實驗,進行小結。
3、教師小結:
(1)這個實驗說明了,電能是從磁鐵晃動來的。磁能可以轉化成電能。
(2)手搖發電機,也是利用搖把搖動使磁能轉化成了電能。
4、那么電能都是從磁轉化來的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書本的63頁,各種各樣的電池。
(1)各小組按照老師要求,做出簡易發電器,然后,開始實驗如何證明這個發電器發出了電,如何和我們前面做的電流檢測器連在一起。
(2)討論交流實驗發現:
a、電能產生磁。
b、磁鐵來回移動產生了電,電流檢測器里面的小磁針擺動起來了。
(3)給每組下發手搖發電機,讓每個學生進行操作,觀察小燈泡是否亮了,進一步了解發電機的原理。
(4)動手操作,教師適當引導做出簡易發電器,再讓學生進行探究實驗,通過動手操作,真正理解磁能是如何轉化成電能的。
活動二:各種各樣的電池(演示實驗)(10分鐘)。
1、提問:教材中列出了哪些電池,說說是將什么能轉化成了電能。大家一定對電池很感興趣,下面請大家看看老師解剖好的一個一號電池,看看它的內部構造。
(1)教師解剖一個一號電池,讓學生觀察里面的化學藥品。
(2)濃鹽水電池:將銅片和鋅片(廢電池外殼)插入盛有濃鹽水的杯中,用導線連接在“電流檢測器”上,可以看到產生了電流。
(3)水果電池:做一個水果電池,將銅片和鋅片插入水果中,也可以產生電流。
2、請學生思考回答:電池為什么不能亂扔?同學們感興趣的話,可以回到家里,也嘗試做一個水果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