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時間,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請看以下教學工作計劃的示例,希望對大家的教學實踐有所幫助。
對圖形的認識教案(優秀18篇)篇一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和空間觀念.。
能夠掌握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并且理解相互之間的聯系.。
根據平面的基本特征,能夠理解平面圖形的相互之間的聯系.。
1.復習特征.【演示課件平面幾何圖形的認識】。
(2)全班匯報.。
2.判斷反饋.。
(1)一條射線長5厘米.()。
(2)通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
(3)通過兩點可以畫一條直線.()。
(4)通過一點可以畫一條射線.()。
1.什么叫做角?請你自己畫一個任意角.。
提問:根據你畫的角說說,怎樣的圖形是角?(板書:角)。
2.復習各部分名稱.。
學生填寫各部分名稱.。
教師提問:(1)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畫的長短無關)。
(2)角的大小的計量單位是什么?
3.復習角的分類.。
教師說明:根據角的度數,可以把角分類.。
教師提問:我們學習過哪幾類角?每種角的特征是什么嗎?
(板書:銳角直角鈍角平角)。
1.教師提問:在什么情況下可以說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你能舉出日常生活里的例子嗎?
在什么情況下可以說兩條直線平行?
誰來舉出平行線的例子?
2.畫圖.。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畫一組垂線和一組平行線.。
(一)復習三角形的概念.【繼續演示課件平面幾何圖形的認識】。
1.提問:什么叫做三角形?你能夠畫出幾種不同的三角形?
老師板書分類:a.按照邊分類;b.按照角分類。
2.教師口述,學生作圖.。
(1)等腰三角形。
(2)等腰直角三角形。
3.判斷.。
出示一組三角形,讓學生說說各是什么三角形.。
4.復習三角形的內角和.。
提問: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和是多少度?我們是怎樣發現的?
(二)復習四邊形.【繼續演示課件平面幾何圖形的認識】。
教師提問:四邊形是怎樣的圖形?我們曾經學習過哪些四邊形?
對圖形的認識教案(優秀18篇)篇二
目的:
1.復習鞏固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半圓形的認識及兩種圖形的轉換關系。
2.培養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思維的靈活性。
準備:
1.彩色立體房子、紙制小路(上面鏤刻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圖形)。
2.兔子頭飾1個。請1名大班幼兒學會情境表演。
3.形狀、大小不同的幾何圖形多個,小塑料筐6個。
過程:
一、觀看情境表演。
1.這是小兔的家。你們瞧,小兔出來了。
2.天氣真好,小兔想到外邊去玩。剛走出家門,就摔了一交,小兔只好一瘸一拐地回家了。
3.小兔為什么會摔倒呢?(因為地上有坑)這些坑是什么樣子的?(長方形、圓形……)。
二、復習圖形。
1.瞧,這里也有一些圖形。你們看,這是什么形?(長方形)長方形是什么樣子的?
2.正方形是什么樣的?正方形和長方形什么地方不一樣?
3.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
4.圓形有沒有角?
5.這是什么形?(半圓形)。
6.你們看,這里有兩個一樣大的正方形。我只要說聲“變”,它們就會立刻變成另一種圖形。不信,你們瞧,它們現在變成什么形狀了?(長方形)這個長方形是怎么變出來的?(兩個一樣大的正方形拼在一起變出來的)。
7.用同樣方法把兩個一樣大的半圓形變成圓形。
三、鋪路。
1.小兔家門口的小路上有各種形狀的坑。誰能想出好辦法,讓小兔走在路上不摔倒?(把坑填平)。
2.我們一起來鋪路吧,請你們把圓形材料放進圓形的'坑里,把三角形材料放進三角形的坑里,把正方形材料放進正方形坑里……直到把坑全部填平(邊講解邊演示)。
3.幼兒操作。要求幼兒根據坑的形狀、大小尋找相對應的材料。引導幼兒思考當長方形、圓形材料較少時,怎樣做才能把坑填完。(分別用正方形和半圓形拼合而成)。
四、游戲。
1.小兔出來啦,小朋友快藏起來!(眾幼兒藏在椅子背后)。
2.小兔從家中出來,見到坑坑洼洼的小路鋪平了,高興地說:“是誰幫我把路鋪平了?我去找找看。”
3.找到小朋友后,小兔向大家表示感謝。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用彩色紙、皺紙等材料把這條小路裝飾成一條五彩路。
對圖形的認識教案(優秀18篇)篇三
1、在觀察、操作、交流中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辨認軸對稱圖形,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通過觀察、操作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充分感受數學中的對稱美,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具:多媒體課件、一些簡單的幾何圖形、蝴蝶圖形。
學具:一些簡單的幾何圖形(一些對稱、一些不對稱)。
1、游戲“猜一猜”:課件依次出示“剪刀、掃帚、飛機、梳子”的一部分,分男、女生猜。
2、認識對稱物體。
(1)師質疑:為什么女生猜得又快又準呢?
(2)小結:像這樣兩邊形狀、大小都完全相同的物體,我們就說它是對稱物體。(板書:對稱)。
(一)初步感知對稱圖形。
1、將“剪刀、飛機、扇子”等對稱物體抽象出平面圖形,讓學生觀察,這些平面圖形還是不是對稱的。
2、師小結:像這樣的圖形,叫做對稱圖形。(板書:圖形)。
(二)猜想驗證對稱圖形。
2、尋找驗證方法:師引導學生尋找驗證對稱圖形的方法。(板書:對折)。
3、小組合作驗證:用對折的方法,驗證以上平面圖形。要求學生對折后認真觀察:將對稱圖形對折后有什么發現?理解“重合、部分重合、完全重合”。
師小結:這些對稱的圖形通過對折能夠完全重合。
(三)理解認識對稱軸,軸對稱圖形。
師:打開折過的對稱圖形,你有什么新的發現?
師小結:對稱圖形,對折后能完全重合的這條折痕,我們就把它叫“對稱軸”。這些圖形就叫“軸對稱圖形”。
1、基礎練習:判斷。(是否是軸對稱圖形)。
2、應用練習:猜一猜。(課件出示p120的.第2題)。
3、生活中數學:例舉生活中的軸對稱物體。
1、欣賞生活中的軸對稱物體,感受對稱美。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什么圖形?什么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板書設計:
完全重合。
對折。
對圖形的認識教案(優秀18篇)篇四
1、認識簡單的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知道它們的名稱。
2、能在很多的圖形中辨認這幾個立體圖形。
3、培養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4、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課件,不同形狀的積木若干。
一、通過觀察,發現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不同:
1、出示小朋友搭好的作品,鼓勵幼兒說一說:用到了哪些圖形?
2、結合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圖形。
3、引導幼兒觀察自己所說的平面圖形與搭建作品中的立體圖形進行比較發現它們的不同。
二、簡單認識立體圖形。
1、認識圓柱體。
(2)教師小結圓柱體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樣粗,兩頭是圓的,平平的。
2、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
(1)分別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積木,請幼兒找出和圖片上的哪個圖形是一樣的?它們叫什么?找一找它們都有幾個面?(6個平平的面)。
(2)請幼兒找出它們的不同點。(長方體:長長方方的,大小不一;正方體:四四方方的大小一樣)。
1、分別出示不同的立體和平面圖形幼兒說說名字。
2、教師描述一種圖形的特征,幼兒猜出相應圖形的名字。
四、幼兒操作:
1、分發幼兒操作用書,請幼兒翻到第14—15頁。
2、請幼兒看看14頁畫面上的積木有哪幾種,并進行點數,將玩具卡上的數字取下,貼到方框里。
3、再請幼兒看第15頁的畫面,引導幼兒從數量和積木種類上判斷哪一個是正確的積木造型。
在執教的過程中缺少激情,數學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識的時候,就需要老師以自己的激情帶動孩子的學習,在今后的教學中這方面也要注意。
對圖形的認識教案(優秀18篇)篇五
教學過程:
直線、射線、線段。
提問:1)分別說一說什么叫直線、射線、線段?
直線、射線和線段有什么區別?
完成123頁上面的“做一做”。(學生筆做)。
角
提問:1)什么叫做角?
2)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整理:把表中的空格填寫完整。
完成123頁下面“做一做”的1題、2題。
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
大于0°。
小于90°。
垂直與平行。
提問:
1)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相互位置有哪幾種情況?
2)什么樣的兩條直線叫做互相垂直?
什么樣的兩條直線叫做互相平行?
回答:下面幾組直線中,哪組的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哪組的兩條直線互相平。
完成教材124頁的“做一做”
三角形。
提問:
1)什么叫做三角形?
2)在下面的三角形中,頂點a的對邊是指哪一條邊?
先筆做:以頂點a的對邊為底,畫出三角形的高,并標出底和高。(前頁一幅圖)。
在下面的表中填寫三角形的名稱和各自的特征。
名稱。
圖形。
特征。
回答: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聯系與區別。
四邊形。
提問:什么叫四邊形?
回答:看圖說出下面各圖的特點,再說一說圖中各字母表示什么。
完成125頁“做一做”中的1、2題。
對圖形的認識教案(優秀18篇)篇六
【教學實錄】。
教師:上課!
學生:起立,老師您好!
教師:小朋友們好,請坐!
教師:今天這節課呀,李老師邀請了一位小客人,大家想認識一下嗎?
學生:想。
教師:那給點掌聲,咱們歡迎歡迎。(學生鼓掌,教師出示課件)。
(課件動畫中出現一位機器人)。
學生:有。
教師:看來同學們今天是信心十足啊。都想得第一。現在,機器人就想考驗大家了。首先,請大家把桌面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學生開始擺東西,一會后,教師播放音樂示意學生坐端正)。
(音樂停)。
教師:第一、第三和第六小組的同學動作最快。(教師表揚該三組的學生)。
教師:同學們都分得很好,誰能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呀?
(學生舉手回答)。
教師:來,你來說一說,你怎么分的?
學生:他們都是一樣的。
教師:他們形狀都是一樣的,對嗎?誰再來說說?你來。
學生:我這個是正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
教師:正方體,她課前預習了,真棒啊,她都知道這個是正方體了。誰再來說一說?來,你來說一說。
學生:我是按圖形分類。
教師:哦,按照形狀相同的分,這些,圓圓的物體,對嗎?(教師拿著圓柱形的教具),好,請大家再把它輕輕地放進去。
教師:其實,這些形狀相同的物體,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想知道嗎?
學生:想。
教師:大家拿出數學書出來,翻到32頁,看一看,叫什么名字。
學生: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學生一邊回答,教師一邊板書)。
教師:大家表現得真好,來,給自己鼓鼓掌。
(學生鼓掌)。
學生:好。
教師:(舉起一個長方體)這是?
學生:長方體。
教師:真棒。(舉起圓柱)這個。
學生:圓柱。
教師:(舉起球)這個?
學生:球。
教師:(教師舉起正方體)這個。
學生:正方體。
教師:恩,剛剛是我舉起來,現在,我說一個物體,你們舉起來,好嗎?
學生:好。
教師:請大家舉一個長方體。
(學生動起來,找出長方體,并舉起來)(教師巡堂指導)。
教師:好,放下,再來,請大家舉一個圓柱。
(學生動起來,找出圓柱,并舉起來)(教師巡堂指導)。
教師:好,請大家舉正方體。
(學生動起來,找出圓柱,并舉起來)(教師巡堂指導)。
教師:好,放下。1、2、3(教師做出坐端正的動作,示意要學生坐端正)。
學生:坐端正。
學生:好。
教師:小組活動。
(小組活動熱鬧地開展起來,學習氣氛濃厚,教師巡堂)。
(教師播放音樂,示意學生安靜并坐端正)。
教師:我剛才看了一下,每個小組的同學都積極地參與了活動,非常棒。同學們,我們現在能說出它們的名字了,老師這里有它們的大頭貼,誰能對號入座,把它們貼上去呢?(教師舉起手,示意學生舉手回答)。
(學生舉手)。
教師:好,來,這位女同學。
(學生上黑板貼)。
(學生舉手)。
教師:好,你來。(學生貼長方體的圖片)。
教師:還有很多照片呢,誰再來?來,你來。
(學生貼圓柱的圖片)。
教師:還有一張照片,請那位男同學來。
(學生貼球的圖片)。
教師:它們都貼對了嗎?
學生:貼對了。
學生:想。
教師:好,請你們選擇一個做你們的好朋友,然后摸一摸,看一看,看看它們是張什么樣,摸上去是什么感覺。好,開始。
(學生活動起來,教師巡堂指導)。
對圖形的認識教案(優秀18篇)篇七
教學目標: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立體圖形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正確運用公式,熟練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復習。
基本練習(立體圖形的認識)。
說出各圖形的名稱,說一說圖中各個字母表示什么。
如果把這些圖形分成兩類,可以怎樣分?為什么?
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特點?它們有什么不同?
說一說圓柱和圓錐有什么特點?
完成131頁“做一做”中的1、2題。
鞏固練習。
練習二十八1、2、3。
第六課時。
鞏固練習(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
教學目標: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的概念,掌握立體圖形表面和體積公式的推導,并能熟練運用公式正確計算。
教學過程:
基本練習。
說出各圖形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說一說它們有什么聯系。
說出它們的表面積應怎樣計算。
圓柱體表面積=正方體表面積=長方體表面積=。
134頁第11題。(計算后讓學生說一說理由)。
第七課時。
綜合復習(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
教學目標:通過復習使學生更加深刻理解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的概念,熟記它們的公式,正確計算,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說一說你學過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它們的計算公式各是什么?
說一說你學過哪些平面圖形的周長?它們的計算公式各是什么?
說一說你學過哪些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它們的計算公式各是什么?
說一說你學過哪些立體圖形的體積?它們的計算公式各是什么?
比較。
平面圖形的面積和立體圖形的表面積有什么不同?
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計算單位有什么不同?
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量單位有什么不同?
鞏固練習。
149頁練習三十三和153頁練習三十四自編練習題。
對圖形的認識教案(優秀18篇)篇八
1、能正確辨認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并能說出圖形的名稱。
2、學習使用基本圖形拼出各種不同的事物。
ppt、三種圖形的大小卡片若干、圖形拼擺圖4幅。
今天鄭老師要帶小朋友們和圖形寶寶做游戲,猜猜會有誰呢?(幼兒根據已有認知大膽猜測)喔,小朋友認識這么多圖形,下面我們就和圖形寶寶做游戲。
先請出第一個圖形寶寶(教師出示圓形ppt圖片)。
1、圓形寶寶長得什么樣?(圓圓的),它有一條邊。
請你用身體表現圓形的樣子。(幼兒動作表現)
請小朋友想想你吃過、玩過、見到的什么東西是這種形狀的?(引導幼兒進行聯想)
2、三角形寶寶長得什么樣?(通過觀察引導感知三角形有角、有邊)我們數數三角形有幾條邊?(師生點數)有幾個角?噢,有三條邊,三個角。
請你用身體動作表現三角形的樣子(如:雙手指尖相對舉過頭頂,代表三角形等)。
請小朋友想想你吃過、玩過、見到的什么東西是這種形狀的?(引導幼兒進行聯想)
3、正方形寶寶有幾條邊?幾個角?誰來數一數(幼兒點數,回答)
師:正方形有四條邊,并且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
請用身體動作表現正方形的樣子。
請小朋友想想你吃過、玩過、見到的什么東西是這種形狀的?(引導幼兒進行聯想)
你們真是善于觀察、善于表現的好寶寶。
1、 播放ppt,欣賞幾種圖形拼擺組合。
2、引導幼兒說出都是哪些圖形拼出來的。
師:圖形寶寶不僅喜歡捉迷藏,還會變魔術呢!你們想不想和圖形寶寶一起變魔術?(想),現在就和桌子上的圖形寶寶們一起變魔術吧!
哇,圖形寶寶們能變出這么多神奇的造型,你們還想不想試一試呢?(幼:想)今天就帶圖形寶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繼續變魔術,好嗎?(幼:好)祝你們表演成功!(鼓掌)
對圖形的認識教案(優秀18篇)篇九
教學內容:教科書105頁“整理與反思”的前半部分,完成“練習與實踐”第1~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幾何體的特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的表面積的意義的認識。
2.運用分析、比較等方法,理解體積和容積的聯系和區別。
3.運用立體圖形表面積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表面積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能靈活運用表面積知識正確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表面積計算。
1.復習表面積的意義。
提問:什么是立體圖形的表面積?拿出立體圖形的教具,觀察這些形體,一邊用手摸一邊說出每個形體的表面積包括哪幾部分的面積。
2.復習圓柱的側面積。
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么形狀?側面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有什么聯系?
3.歸納表面積計算方法。
互相說說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表面積計算方法,然后指名交流,教師及時板書。
4.引導思考圓柱表面積有沒有其它計算方法?結合圓柱表面展開圖和圓的面積推導過程,學習小組展開討論。
5.第3題。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讓學生說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二、復習體積(容積)知識。
1.復習體積(容積)的意義。
提問:什么是物體的體積?什么是物體的容積?體積和容積之間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2.復習體積(容積單位)。
提問:常用的體積(容積)單位有哪些?(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讓學生用結合實際生活比畫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師:你能說一說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嗎?
3.第1、2題。
說明單位換算的方法:在名數換算時,要先看是高級單位換算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換算成高級單位,再想這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然后用相應的方法求出結果。
三、綜合練習。
1.第6題。
要求說一說解題的每一步求的什么,三道題解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第4題。
配上的這塊玻璃是什么形狀?它的長、寬各是長方體的哪條棱?
指名學生板演。集體訂正。
3.第5題。
要求學生合作小組討論,學生獨立完成。
四、小結。
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交流。
五、作業。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
板書設計。
關于圖形的認識、測量的復習。
關于圖形的認識、測量的復習。
教學內容:教科書105頁“整理與反思”的后半部分,完成“練習與實踐”第7~11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常見幾何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及其推導過程,體會相關體積公式的內在聯系,感受探索幾何體體積計算方法的一般策略。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學生靈活應用相關數學知識和方法的能力。
3.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理解幾何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及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
能靈活運用相關數學知識正確解答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二、整理與反思。
1.提問:你能說一說各立體圖形體積的計算公式嗎?
學生口答計算公式。
2.請大家回憶立體圖形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想一想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同學們進行交流。
三、練習與實踐。
1.第7題。
學生讀題后獨立思考并解答,重點使學生認識到:填在沙坑里的沙可以看成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長和寬大約等于沙坑的長和寬,高就是填入的沙的厚度。
2.第8題。
學生讀題后說說從題中獲得了哪些信息,如由題中已知的圓柱儲水箱的側面展開是一個正方形可以知道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相等,都是6.28分米。
3.第9題。
學生讀題后說說解題思路,如根據圓錐的底面周長可以先求出圓錐的底面半徑,然后求圓錐形小麥堆的體積,最后求小麥堆的重量。
追問:計算過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計算圓錐體積時不能忘了乘以1/3;最后要將小麥堆的重量改寫為“噸”。)。
4.第10題。
學生讀題后說說對計算機包裝箱尺寸的理解,即這個長方體包裝箱的長是380毫米,寬是266毫米,高是530毫米,然后計算體積,并將最后結果取近似值。
5.第11題。
學生思考每一個問題是求什么,如:第一個問題是求圓柱的底面積;第二個問題是求圓柱的表面積--一個底面面積加上側面積;第三個問題是先求圓柱的容積,然后再求水的重量。
四、小結。
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交流。
五、作業。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
板書設計。
關于圖形的認識、測量的復習。
關于圖形的認識、測量的復習。
教學內容:完成“練習與實踐”第12~13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正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能在展開圖中找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相對的面,能判斷一些平面圖形折疊后能否圍成長方體、正方體。
2.通過選擇幾張合適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圍成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3.通過“包裝箱的設計”,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選擇出合理的包裝樣式,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同時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觀察相對的面在不同展開圖上的分布情況,發現其中的規律。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長、正方體的展開圖。
1.復習長方體和正方體面的特征。
2.提問:沿著長方體或正方體的棱剪開,可以得到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展開圖。
(投影展示長方體、正方體展開圖各一幅)。
展示學生的不同的展開圖,發現規律。
二、圍長方體或正方體。
1.第12題。
(1)引導學生理解題意:
第一,每種規格的長方形或正方形鐵皮都有若干張,無論怎樣選擇,鐵皮的張數都有足夠多;第二,焊接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水箱是無蓋的,因此每次只需選擇5張鐵皮。
(2)學生自行選擇后進行交流,教師及時評價。
三、
1.出示兩只火柴盒,讓學生思考,有幾種不同的包裝方法,怎樣包裝最省料?
2.交流歸納:有三種不同的包裝方法,a面重疊(上下疊);b面重疊(前后疊);c面重疊(左右疊)。大面重疊,比較省料。
3.練一練:完成教科書p107頁第13題。
(1)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比較合理的三類方案,第一類,擺2層,每層12塊;第二類,擺3層,每層8塊;第三類,擺4層,每層6塊。每一類的具體擺法都有若干種。
(2)學生完成后教師及時展示學生的方案(可畫出每種方案的示意圖),做出評價。
四、小結。
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交流。
五、作業。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
板書設計。
關于圖形的認識、測量的復習。
對圖形的認識教案(優秀18篇)篇十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師:那好,在玩之前,請聽好老師的要求:請小朋友們一塊兒動手拼一拼,擺一擺,合作拼搭出一個你們喜歡的作品,并給它取個名字。老師要看哪個小組最會合作,擺的又快又好。小朋友們可以先商量商量,再動手擺擺看!請大家趕快行動吧!
二、拼擺物體,初步感知。
(學生動手進行拼擺,教師巡回指導)。
師:停!小朋友們真棒,擺出了各種各樣的作品,哪個小組愿意把你們的作品介紹給大家!
(學生紛紛舉手)。
一組:我們擺的是城堡。
師: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
二組:我們擺的是火車。
師:你們的作品很有創意!
三、整理物品,感受特征。
師:現在,我們要把這些物品收起來,聽老師說先收什么樣的?首先我們把圓圓的,到處滾動、最不容易擺的物品找出來,放進塑料袋里。再把橫著放來回滾動,但豎著放就能站穩的物品找出來。剩下的愛滾動嗎?它們都不愛滾動,都很容易擺。小朋友們看看它們的形狀是一樣的嗎?(討論)把每個面都是正方形的收起來,把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的收起來。
四、分類起名,認識特征。
師:(出示機器人奇奇。)今天,我還要給大家介紹一個新朋友,它就是我用廢舊物品制作的機器人奇奇(掌聲歡迎)小朋友們知道嗎?在制作機器人的時候,老師遇到了很多的難題。第一個難題就是:我想把機器人的頭固定住,可是它圓圓的,總是滾來滾去,最后,老師用了很多的雙面膠,還用透明膠帶纏了很多道才把它固定好。那小朋友們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物品也是這樣圓圓的愛滾動。
生:……。
師:數學家也發現了這樣形狀的物體最愛滾動,于是就給它們起了個名字,誰來猜猜這樣的形狀叫什么名字。
板書:球。
(請一個學生上前找出球,貼在黑板上。)。
師:老師在粘貼機器人的腿和胳膊的時候,就發現如果不小心把這些易拉罐碰倒,它就會來回滾動,有時還能滾掉到地上,但是只要豎著放好,它們就能站穩。那小朋友們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物品像易拉罐一樣,橫著放能來回滾動,豎著放就能站穩。
對圖形的認識教案(優秀18篇)篇十一
教科書第32~33頁的內容,練習五的第2題。
1、通過操作和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空間觀念。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1、6袋各種形狀的物體。
3、計算機軟件、投影片。
一、質疑激情。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組活動。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教師巡視。
(2)小組匯報。問:你們是怎樣分的?為什么這樣分?
學生可能回答分成以下幾組:一組是四四方方的;一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組是圓圓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位置、大小、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概念,并板書名稱。
2、摸一摸,感知特點。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發現在小組內交流。
(2)匯報交流。
學生可能說出:長方體:是長長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體: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圓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樣粗細,兩頭是圓的,平平的。
球:是圓圓的。
(如果學生說出長方體、正方體有6個面等,應給予肯定,但不要求學生必須說出來。)。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投影出示實物圖“鞋盒”,引導學生說出它的形狀是長方體,然后抽象出長方體圖形。
用同樣方法出示“魔方”、“茶葉桶”、“足球”等實物圖,抽象出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
2、記憶想像。
(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先讓學生辨認,然后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貼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應的實物。
(2)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四種圖形的樣子(教師說圖形,學生想)。
(3)讓學生閉上眼睛按教師的要求摸出四種不同形狀的實物。
(4)先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后摸教師給出的一種實物,由學生判斷它的形狀。
(5)出示位置、大小、顏色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讓學生辨認。
3、讓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四、分組活動,體驗特征。
1、做“做一做”第1題。
(1)讓學生拿出長方體和圓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學生發現圓柱會滾動。
(2)讓學生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搭一搭。通過搭,使學生明確:球沒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滾動;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比較隱固。
2、游戲:“看誰摸得準”。
(1)每小組一人說出物體的名稱,其他同學按指定要求摸,看誰摸得準(參照“做一做”第2題)。
(2)教師說物體形狀,學生摸。
投影出示練習五的第2題,問:這只小動物是由什么圖形拼成的?各用了幾個?讓學生在教科書上完成。
五、全課小結(略)。
六、游戲。
先讓學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狀的實物能搭出什么來?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對圖形的認識教案(優秀18篇)篇十二
1、使學生能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能夠辨別這些圖形。
2、引發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3、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一些長方體、正方體的實物,同樣大小的正方體8個。
一、新課。
1.初步認識長方體。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的物體有不同的形狀,(拿出一個紙盒)。大家看,這是一個紙盒,誰知道它是什么形狀的?板書:長方形。
讓學生數一數紙盒有幾個面?教學生有順序的數法:上下,左右,前后各兩個面,一共是六個面。
再出示一個長方體實物,其中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學生看一看長方體的各個面和相對面有什么特點。
這樣使學生明白長方體有6個面,相對的兩個面的形狀相同。
2.初步認識正方體。
3.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圖。
4.辨認長方體和正方體。
出示一些實物,讓學生辨認。
課間活動。
5.做p72的“做一做”
二、鞏固練習。
做練習十五的第1—4題。
三、小結。
回憶長方體有幾個面,相對面一樣嗎?
對圖形的認識教案(優秀18篇)篇十三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2~33頁的內容,練習五的第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和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空間觀念。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
1、6袋各種形狀的物體。
2、圖形卡片。
3、計算機軟件、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質疑激情。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組活動。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教師巡視。
(2)小組匯報。問:你們是怎樣分的?為什么這樣分?
學生可能回答分成以下幾組:一組是四四方方的;一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組是圓圓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位置、大小、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概念,并板書名稱。
2、摸一摸,感知特點。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發現在小組內交流。
(2)匯報交流。
學生可能說出:長方體:是長長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體: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圓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樣粗細,兩頭是圓的,平平的。
球:是圓圓的。
(如果學生說出長方體、正方體有6個面等,應給予肯定,但不要求學生必須說出來。)。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由實物抽象實物圖形。
投影出示實物圖“鞋盒”,引導學生說出它的形狀是長方體,然后抽象出長方體圖形。
用同樣方法出示“魔方”、“茶葉桶”、“足球”等實物圖,抽象出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
2、記憶想像。
(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先讓學生辨認,然后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貼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應的實物。
(2)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四種圖形的樣子(教師說圖形,學生想)。
(3)讓學生閉上眼睛按教師的要求摸出四種不同形狀的實物。
(4)先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后摸教師給出的一種實物,由學生判斷它的形狀。
(5)出示位置、大小、顏色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讓學生辨認。
3、讓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四、分組活動,體驗特征。
1、做“做一做”第1題。
(1)讓學生拿出長方體和圓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學生發現圓柱會滾動。
(2)讓學生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搭一搭。通過搭,使學生明確:球沒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滾動;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比較隱固。
2、游戲:“看誰摸得準”。
(1)每小組一人說出物體的名稱,其他同學按指定要求摸,看誰摸得準(參照“做一做”第2題)。
(2)教師說物體形狀,學生摸。
3、數圖形。
投影出示練習五的第2題,問:這只小動物是由什么圖形拼成的?各用了幾個?讓學生在教科書上完成。
五、全課小結(略)。
六、游戲。
先讓學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狀的實物能搭出什么來?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對圖形的認識教案(優秀18篇)篇十四
教學內容:教科書97~98頁“整理與反思”前半部分,“練習與實踐”第的1~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加深對直線、射線和線段特征的認識,進一步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認識立體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
3.感受空間與圖形領域學習內容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使學生加深對直線、射線和線段、角等特征的認識,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用量角器量角、畫角,理解垂直與平行的關系,畫垂線。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從今天起我們將對小學里學過的幾何初步知識進行系統復習。
今天我們先用“畫一畫”的方法復習線和角。
二、復習線段、射線和直線。
1.用兩點畫線:根據已知的兩點,你能畫怎樣的線?看看你畫的線有什么特點?
(先獨立畫線,然后互相說一說各自的發現再填在表格里)。
指出:線段、射線和直線都是直的,線段是直線的一部分;線段有兩個端點,是有限長的;射線只有一個端點,直線沒有端點,射線和直線都是無限長的。
2.完成“練習與實踐”第2、3題。
三、復習角。
剛才,我們復習了線段、射線和直線的知識,接下來用同樣的方法來復習角。
1.讓學生自己畫一個任意角。
讓學生過一點畫兩條射線,說一說這兩條射線組成了什么?(板書:角)。
你能說說怎樣的圖形是角嗎?(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圍成的圖形,叫做角。)。
2.畫不同的角:從一點引兩條射線畫不同的角,并將角分類,同桌比一比,看誰畫得角種類多,并交流各種角的特征。
3.完成“練習與實踐”第5題。
4.量角。
嘗試完成練習與實踐第6題,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量角的方法:頂點與中心對齊,一條邊與0刻度線對齊,從0度起讀出另一條邊指向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數。
每位同學任意畫一個角,先判斷是銳角還是鈍角,再測量,同桌互相檢查和指導量角的方法。
四、復習垂線和平行線。
1.任意畫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畫兩條直線,并研究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2.完成“練習與實踐”第1、4題。
學生交流。
五、小結。
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交流。
六、作業。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
板書設計。
關于圖形的認識、測量的復習。
關于圖形的認識、測量的復習。
教學內容:教科書97~98頁“整理與反思”后半部分,“練習與實踐”第的7~10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加深對平面圖形基本特征的認識。
2.感受空間與圖形領域學習內容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認識立體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整理與復習。
請大家回憶,我們學過哪些圍成的平面圖形?如果把這些平面圖形分成兩類,可以怎樣分?
引導:由線段圍成的平面圖形分為一類,由曲線或由曲線和線段共同圍成平面圖形分為一類。
學生畫出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高,在畫出的圓中用字母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
二、復習三角形的知識。
1.三角形的概念。
我們已經學過三角形,請同學們自己畫出幾種不同的三角形。教師巡視。
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這一特性?
想一想三角形的高指的是什么,怎樣畫一個三角形的高。
2.三角形的分類。
同學們剛才畫了幾種不同的三角形,它們有什么不同?是按照什么標準分類的?
(兩種標準:按角分類,按邊分類。)。
按照三角形中角的不同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幾類?它們分別叫做什么三角形?
(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類: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
每類三角形的三個角各是什么角?我們學過什么特殊的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3.出示三角形的集合圖。
提問:你是怎樣理解上面這個圖形的?
什么樣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樣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4.完成“練習與實踐”第8、9題。
第8題讓學生先獨立選一選,再要求說說選擇時是怎樣想的。
第9題先讓學生獨立算一算。填一填,再指名說說計算時的思考過程。
三、四邊形的復習。
1.四邊形的概念。
什么樣的圖形是四邊形?自己畫-個四邊形。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有什么關系?
教師可以用準備好的活動的平行四邊形進行演示。正方形與長方形有什么關系?”
2.指導完成“練習與實踐”第7題。
提醒學生要借助工具規范地作圖,再指名說說具體的畫圖過程。
四、指導完成“練習與實踐”第10題和思考題。
第10題先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分割圖形的方法,并試著分一分,再通過交流和評點,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不同分割方法的特點。
思考題可以先讓學生在圖中畫出相應的線段,再數一數三角形一共有多少個,并說一說這些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五、小結。
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交流。
六、作業。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
板書設計。
關于圖形的認識、測量的復習。
對圖形的認識教案(優秀18篇)篇十五
教學內容:教科書100頁的“整理與反思”,“練習與實踐”第的1~8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意義與區別。使學生了解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并會運用這些公式進行正確計算。
2.滲透轉化思想,并能運用這一思想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認識立體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復習計算公式及推導過程,并能熟練的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平面圖形?學生回答后出示學過的平面圖形。
我們已經了解了它們的周長和面積,今天,我們再來一起回顧一下。
二、整理復習。
1.周長和面積的概念。
(1)什么是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呢?
(2)那么誰能概括地說說什么是平面圖形的周長?
(3)誰來說說我們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它們之間的進率分別是多少?
學生回憶后完成“練習與實踐”的第1題。
(4)那什么是平面圖形的面積?
(5)回憶一下我們學過哪些面積單位呢?它們之間的進率分別是多少?
完成“練習與實踐”的第2、3題。
2.周長和面積的比較。
我們已經知道了周長和面積的意義,老師這里有兩幅圖,請你分別比較它們的周長和面積。
出示“練習與實踐”的第5題。
學生交流。
小結:由此可見周長和面積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3.周長計算公式。
那同學們還記得怎樣計算這些圖形的周長嗎?
指名說出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
4.面積計算公式。
我們已經一起回憶了平面圖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呢?
學生交流。
像這樣把新問題轉化成已學過的知識,從而解決新問題,是數學學習中一種很常見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與實踐”的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
2.完成練習與實踐的第6~8題。
學生交流,教師指導。
四、小結。
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交流。
五、作業。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
板書設計。
關于圖形的認識、測量的復習。
關于圖形的認識、測量的復習。
教學內容:教科書102頁的“練習與實踐”第的9~11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會對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進行面積和周長的計算。
2.對新舊知識點的復習和加深學習,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靈活運用。
3.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有關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的實際問題,豐富解決問題策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教學重點:
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豐富解決問題策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我們都學習過哪些平面圖形?
用字母公式表示出這些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
二、鞏固練習。
1.第9題。
學生先自己在方格紙上畫一畫,再說一說分別怎么畫。要注意哪些地方。
2.第10題。
組織學生探索。在正方形里畫一個最大的圓,直徑是6。面積是28.26。畫4個符合要求的圓,每個圓的直徑是3,面積也是28.26。畫9個符合要求的圓,每個圓的直徑是1,面積也是28.26。
引導學生分別計算出各個圓的面積。明確:圓的面積之和占正方形面積的百分比是不變的。
3.第11題。
根據條件進行列舉,要提醒學生:長方形的長和寬的含義是相對的,寬的米數大于長的米數的也要進行考慮。
用16根1米的小棒圍成一個長方形,圍成的長方形的面積最大是多少?
用24根1米的小棒圍成一個長方形,圍成的長方形面積最大是多少?
學生交流。
三、小結。
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交流。
四、作業。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
板書設計。
關于圖形的認識、測量的復習。
關于圖形的認識、測量的復習。
教學內容:教科書103頁“整理與反思”,完成“練習與實踐”的習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進一步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的特征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2.在系統復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與同學合作交流以及獲取知識的樂趣,增進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進一步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的特征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
教學難點:
進一步體驗與同學合作交流以及獲取知識的樂趣。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前幾節課,我們復習了平面圖形的有關知識,從今天開始,復習立體圖形的知識。
提問:我們學習過哪些立體圖形?
出示立體圖形,分別說一說每個立體圖形的名稱及各部分的名稱。
(板書: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
它們有什么特征呢?
1.復習長、正方體的特征。
小結:因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定點數相等,只是正方體的棱長都相等,所以正方體可以說成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它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可以用集合圖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2.復習圓柱和圓錐的特征。
學生討論圓柱體和圓錐體有什么特征?
學生從正面、上面和側面分別觀察這幾種形狀的物體。
3.完成練習與實踐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可提醒學生根據這個長方體正面和上面的圖形,先擺出或畫出這個長方體,再根據擺出的形體判斷從左面看到的圖形。
三、綜合練習。
1.第1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讓學生說出另外三個面在展開圖中的位置。
2.第2、3題。
第2題著重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一剪、折一折。
第3題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轉一轉,從而根據長方體的長和寬推想相應圓柱的底面直徑和高。由三角形的底和高推想相應的圓錐的底面周長和高。
3.第5題。
學生拿出學具盒中的小正方體動手擺一擺、看一看,教師還可以請學生畫出從前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圖形。
4.完成思考題。
四、小結。
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交流。
五、作業。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
板書設計。
關于圖形的認識、測量的復習。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
對圖形的認識教案(優秀18篇)篇十六
一、導入: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幾位老朋友,你們認識它們嗎?
1。認一認。
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讓學生認一認,并說出物體的名稱。(課件出示)。
2。選物體。
你們的學具盒里有這些物體嗎?請小朋友挑出自己喜歡的物體,挑好了嗎?
3。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貼一貼)。
師:請你選擇一個面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覺呢?
那么,你想把摸到的面留在紙上嗎?誰能想個好辦法?請小朋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摸到的面留在紙上,并用小剪刀把它剪下來,我們要聽音樂來比一比,看哪個小朋友剪得又快又好。
你們想把自己剪得圖形貼出來讓別的小朋友也看看嗎?(師生共同貼出剪得圖形)。
二、
小朋友們剪得圖形真漂亮,你們想看的更清楚嗎?看!老師已經把你們剪得圖形移到了大屏幕上了。
誰能給這些圖形取個好聽的.名字?
現在,大家看一看那些圖形長的比較像?
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
過渡: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認識圖形》。
三、
這四種圖形我們已經認識了,下面我們來動手圍一圍,擺一擺。
1。用釘子板圍。
2。用小棒擺。
四、
今天我們又認識了新的圖形,孩子們,你們高興嗎?下面就讓我們用歌聲來慶賀一下吧!(師生共同表演唱《幸福拍手歌》)。
五、
1、找一找(在生活中找有關的圖形)。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這4種圖形,請大家仔細想想我們的生活中有嗎?(有)。
請你找出來,找到的小朋友請告訴你小朋友們!
2、辨一辨。(教師出示一些實物,指著有關實物有表面搶答。)。
師:小朋友,你們都找了這么多有趣的圖形,老師也找了一些回來,你們想不想看看?下面進行搶答游戲,知道的小朋友馬上站起來說。這是什么?它的面是什么形狀的?(老師出示準備的幾個實物課件)。
3。數一數。
看,數學多有意思,就連我們今天學的圖形也能組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孩子們,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數數這些有趣的圖形吧!(課件出示組合的圖形)。
4。認一認。(多媒體出示交通標志)。
小朋友,看!這是什么?(交通標志)這些交通標志表示什么?每個圖形里有哪些圖形?誰來說?(過馬路要走斑馬線)(進行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學生要認清交通標志,遵守交通規則,安全行駛。)。
六、
1、導入。(多媒體出示學校的體育室,導入“小小設計師”。)。
師:小朋友真聰明!那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這就是。
我們學校的未來的體育運動室)。
漂亮嗎?這位設計師利用了哪些圖形來設計呢?這個是什么圖形?這個呢?。。。。。。
原來用我們今天所學的圖形能設計出這么漂亮的圖畫。
2、設計圖畫。
聽音樂,運用今天學過的圖形設計一幅美麗的圖畫。
3、匯報成果。
教師把設計好的圖形展示給同學們欣賞。
4、教師小結。
其他學生設計得也不錯,課后我們就開個“小展覽”大家一起來評一評,好不好!
今天,我們每個同學都做了小小設計師,只要大家努力學習,長大后,一定會成為著名的設計師。老師相信經你們之手,一定會把我們的祖國設計的更加美麗、壯觀!
對圖形的認識教案(優秀18篇)篇十七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拼圖。
3、認識銳角、直角和鈍角。
第1課時。
教學目的:1、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會自己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準備:小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板直尺。
教學過程:一、創色情景引入新課。
1、同學門,你們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嗎《生活中那些物體是長方形和正方形?
2、學生找后口述。
3、你是怎樣辨認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我們今天舊來討論。
板書課題。
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1、小組動手實踐,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教師指導方法,用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
3、跨組交流。
三、合作交流。
1、小組匯報交流結果。
2、教師整理并板書。
4條邊4個直角。
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相等。
四、鞏固拓展。
課堂活動練習十四。
課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103頁――104頁。
教學目的:1、認識直角、銳角和鈍角。
2、會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
教學過程:一、創色情景,引入課題。
1、出示:各種角,如紅領巾黑板桌角等。
問:你在生活中還見過什么角?
學生匯報。
2、揭示課題。
其實,在生活中,角到處可見,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角。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
展示三個角。
老師:觀察角,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觀察,討論,交流。
學生匯報。
2、組織研究。
請用三角板比一比3個角,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比較探后交流。
教師板書:比直角小比直角大。
教師:通過看書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板書:銳角比直角小鈍角比直角大。
三、鞏固提高。
1、你能用手臂比出大小不同的直角銳角和鈍角嗎?
2、用紙折角。
3、用小棒擺角。
四、嘗試畫角。
同學們能比,能折,能擺這3種角了,你會畫嗎?
學生畫角。
五、練習。
六、課后記。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105頁。
教學目的:1、認識平行四邊行的特征。
教學過程:一、創色情竟,引入新課。
教師:課前同學門觀察了樓梯扶手,防盜欄,籬笆等實物,請你們說說觀察結果。
學生匯報。
學生匯報。
平行四邊形到處可見,今天我們一起認識平行四邊形。
二、實踐操作,初步感知。
學生用紙條做長方形后拉一拉,看有什么變化?
小組合作交流。
全般匯報。
課后記:
教學目的:1、會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平行四邊形平圖。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過程:一、創色情景,引入新課。
1、談話引入。
老師今天帶大家到圖形王國去完。
2、出示各種圖形。
3、出示各種圖形平成的實物圖片。
二、討論觀察。
1、大樹葉子想什么?樹干呢?
2、魚和帆船,象什么圖形,你會拼嗎?
3、生活中還有那些物體是我們學國的圖形拼成的?
4、學生交流。
三、操作實踐。
1、學生動手拼圖形。
學生展示評價。
2、學生用三角行拼正方形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
3、七巧板。
介紹七巧板。
學生用七巧板拼圖。
四、小結。
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記:
對圖形的認識教案(優秀18篇)篇十八
1、系統整理學過的圖形,溝通各種圖形間的聯系,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構建各種圖形之間的關系網絡。
2、復習所學的各種圖形的特征,總結探索圖形特征的方法,鞏固所學的識圖、畫圖等技能。
1、系統整理學過的圖形,形成知識網絡。
2、用網絡圖表示出各種圖形間的關系。
實物投影
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師:同學們都有自己的理解,回顧一下:我們小學階段學過哪些圖形?
生: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生: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球
1、你們能用自己學過的整理方法,把學過的這些圖形分類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識網嗎?
2、生各自整理。
3、展示交流:對學生展示的知識網進行評價
4、完善自己的知識網。
結合知識網,進一步讓學生找各部分知識間的包含關系
1、仔細觀察,連一連。
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連線,理解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之間的聯系。
通過練習讓學生理解面在體上,面圍成體
2、完成書上的第2題。
(1)小組交流
(2)全班交流
(3)師生總結
3、說一說生活中見過的平面圖形或立體圖形,都運用了圖形的哪些特征?
1、完成檢測題。
(1)生獨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自主評價
2、課堂總結
本節課是將小學階段學習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集中進行初步復習,內容涵蓋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方方面面,因此本節課的復習容量極大。從學生來看,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自己進行整理復習的能力,因此把本節課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將分散的知識歸納,并將那些有內在聯系的知識點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串在一起,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