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能夠引發讀者的思考,激發他們對主題的深入思考和討論。以下是一些獲獎作文的摘錄,希望能夠給你提供一些寫作的參考。
游歷中國山水(匯總14篇)篇一
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
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并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于西方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依照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趨向及因此而產生的藝術手法而創作。
中國畫的“畫分三科”,人物、花鳥、山水,表面上是以題材分類,其實是用藝術表現一種觀念和思想。所謂“畫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個方面:人物畫所表現的是人類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山水畫所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花鳥畫則是表現大自然的各種生命,與人和諧相處。三者之合構成了宇宙的整體,相得益彰。透過畫面的氣氛,體驗畫面的情調:是深沉或是豪放,是樂觀或是悲傷。再還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結合作者的身世、創作特點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等進行分析。 這是由藝術升華的哲學思考,是藝術之為藝術的真諦所在。
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山水畫(俗稱風景畫、風光畫或彩墨畫),是專門的.藝術學科,歷史悠久。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于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骕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自唐代以來,每一時期,都有著名畫家,專尚從事山水畫的創作。盡管他們的身世、素養、學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夠用過筆墨、色彩、技巧,靈活經營,認真描繪,使自然風光之美,欣然躍于紙上,其脈相同,雄偉壯觀,氣韻清逸。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山、水、石、樹、房、屋、樓臺、舟車、橋梁、風、雨、陰、晴,雪、日、云、霧及春、夏、秋、冬氣候特征等。
在政治、經濟(特別是商業、文化發達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廣州等中心城市,匯聚了一大批畫家,即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畫家群,如任頤、虛谷、吳昌碩、黃賓虹、劉海粟、潘天壽、朱瞻、張大千、傅抱石、錢松喦、陸儼少等人;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畫家群,如齊白石、陳師曾、金城、陳半丁、王雪濤、李苦禪、蔣兆和、李可染等;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畫家群,如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何香凝、趙少昂、關山月、黃君璧等人。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更迭,上述地區的畫家亦有流動,如抗日戰爭時許多畫家來到西南地區,1949年后又有許多畫家如張大千、黃君璧、趙少昂等人移居國外和港臺地區。今全國大多數省市成立了畫院,在3個中心之外,又出現了許多新的中心 ,畫家隊伍空前擴大。
1、畫的作者介紹和時代背景。
2、畫面的意象、色彩、意境。
3、表達的主題思想。
4、以及繪畫技法。
《江山如此多嬌》這幅中國畫;隨后將本人曾經在太行山寫生回來創作的作品《觀景》談一我在畫畫時的感受,這樣有利于中國畫的理解。1、畫的作者介紹和時代背景。畫面的意象、色彩、意境。表達的主題思想。以及繪畫技法,鑒賞中國畫的各個角度。
20xx年市教育局美術教研活動去河南學習考察,幾個老師去順便去太行山寫生到畫成國畫的一過程。講給學生聽:用實物太行山的照片談談太行的險峻和當時的心情,思想創意。用陸滿松的國畫《觀景》來講解創作過程:國畫講究筆墨,這幅作品主體物中間的大山和近山,所以用了干畫法,遠景和云用了濕畫法,人不能畫的太大否則表現不出太行山的氣魄。國畫講究意境,淡雅、空靈、勁遒,透出別樣的清新和淡泊,一幅好的國畫欣賞一首優美的詩篇,就是在享受一首動聽的歌!那讓我們好好的品味國畫神韻吧!
盧治浩同學在廣東省書畫比賽獲特等獎的山水畫作品,讓他點評自己的獲獎作品,談談學生的思想情感和感受。
請回家后在報紙或雜志找一幅中國畫,分析與理解你對中國畫的認識。
游歷中國山水(匯總14篇)篇二
星期五晚上,小兔、小豬和小鹿約好星期六早上九點到小山羊家去玩。到了第二天早上,他們走出家門,才發現起了濃濃的大霧,籠罩了整座山,山里迷迷蒙蒙,連路也看不清了。
小豬抱怨道:“今天的霧怎么這么大?路也看不清了,怎么去小山羊家呢?”“是啊,這可怎么辦呢?”小鹿著急地說。小兔安慰道:“別急,別急,讓我們想想辦法。”于是,他們絞盡腦汁地想啊想。很快,小豬說:“我們不如明天再去吧。”“不行,不行,這樣我們就是說話不算數了。”小鹿擺擺手,反駁道,“要不,我們等霧散了再去吧。”小兔搖搖頭說:“這樣就會遲到的。不如我們這樣吧——我排在最前面,小豬排在我后面,小鹿跟在小豬后面,我們手拉手,互相照顧,就不怕迷路了。”小鹿和小豬異口同聲地說:“只能這樣了。”
就這樣,他們排成一列,小兔拉著小豬的手,小豬牽著小鹿的手,小心翼翼地往山下走。一路上,他們看見藤就扯,看見樹就扶。忽然,小兔沒有抓住藤,滑了下去,幸虧小豬眼疾手快抓住了他。小鹿也趕緊上前把小兔扶起來。這時,小豬主動提出:“接下來,我來領頭吧。”
于是,他們重新排成一列,繼續艱難地一步一步往山下走。走著走著,小豬沒看清路,“撲通”一聲,撞到一棵大樹,摔倒了。小兔和小鹿連忙把小豬扶起來。這時,小鹿也自告奮勇地提出:“接下來,由我來領頭。”
他們輪流著領頭。秋風婆婆見了,被他們互幫互助的行為感動了,她大聲地對著他們喊:“就讓我來幫助你們吧。”話音剛落,秋風婆婆就“呼呼——”地吹了起來。漸漸地,霧散去了,路慢慢地清晰起來,他們的步伐也變得輕快起來。
最終,他們如約地來到了小山羊家。他們抬起頭,一齊大聲地對著秋風婆婆喊道:“謝謝您,秋風婆婆!”
游歷中國山水(匯總14篇)篇三
1、知識目標:讓學生對中國山水畫有一定的了解,能進行簡單的欣賞。
2、技能目標:讓學生嘗試著山水畫的畫法,掌握一定的筆墨技巧。
3、情感目標: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感悟中國山水畫的能力。
1、學生有一定的欣賞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學生在觀賞作品時體會作品的內涵。
2、學生在審美和造型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思維上有一定的邏輯性,有利于在作品欣賞過程中有自己獨特的體會,并通過自我實踐感受山水畫。
一節課(40分鐘)
1、教學內容:
(1)通過作品展示激發學生興趣。
(2)通過現實的景物與圖片對比分析,感悟山水畫家的內心思想。(3)通過不同畫家的畫面,學會畫家的繪畫技巧。
2、重點:如何分析山水畫的構圖、筆墨技巧、體會意境
3 難點:如何進行山石、樹的畫法。
山水畫作品
一、導入:
先欣賞屏幕的山水畫,由此引入新課,
1、中國畫介紹
2、中國畫的分類
3、中國畫的發展
二、了解山水畫
三、欣賞山水畫
1、《江山如此多嬌》《萬山紅遍》《富春山居圖》《千里江山圖》
觀賞屏幕上的山水畫圖片,對畫家簡單的介紹,體會畫家感情。
四、學畫山水畫
(一)、山石畫法步驟
介紹山石繪畫是中國畫的基礎,必須掌握山石畫的基本繪畫過程:勾、皴、擦、染、點。
(二)、樹的畫法步驟:
介紹樹木是山水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畫好山水畫要學會畫樹。(1)樹木的結構:
樹木的種類繁多,形狀也千差萬別,但每株樹都是由枝、干、根、葉構成,
它們的生長規律是:主干粗、枝干細,枝干越分越細。(2)樹干、樹枝的畫法:
畫樹的順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點葉。
作畫步驟:
以一棵樹為例,邊畫邊講解。
畫枝干,一要注意穿插關系,樹枝交叉的最小單位是三根枝條,這三條枝構成的狀態以不等邊三角形最美。落筆時,從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層層生發開去自可收到“齊而不齊,亂而不亂”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關系,有收有放,才有風致。
用墨要前枝濃,后枝淡,適當地把空間距離拉開。(3)畫樹葉
樹葉的表現法雖很多,但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即:點染法和雙溝法。點葉。
點葉從樹端點起,注意疏密、濃淡及樹冠的造型。畫完后,還可在后面添加叢樹和遠樹。
五、學生作品欣賞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六、作業要求
臨摹一棵樹或多棵樹。
要求線條流暢,墨色有濃淡變化,以體現前后關系。
教學策略: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充分地進行圖畫展示來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好奇心,通過集作品、山石、樹的圖片和現場示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中國山水畫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畫山石、畫樹的技巧。
本課通過講解,達到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使其對中國山水畫有一定的了解,并體會樹的塑造。考慮到中國山水畫并不是一下就能學會,所以教師在上課時不能著急,對于學生意象思維的開發重在培養,過度的干涉、強迫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輕松的課堂會讓學生的學習更具主動性,通過作品圖片引導,老師示范會更容易接受。教學中,要求教師必須有耐心和較強的專業技能。
游歷中國山水(匯總14篇)篇四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一個陽朔的夏令營。老師帶我們去了著名的相公山,當我們爬上山頂,往下俯視,整個陽朔美景盡收眼底。
漓江的兩旁,屹立著一座座拔地而起,連綿起伏的山峰,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千姿百態。
這樣的水倒影著這樣的山,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就像一幅畫一樣!
陽朔的山水真是美不勝收,讓我久久難忘。
徐老師的話:這個夏令營真好,讓煒軒收獲滿滿。寫得不錯。繼續加油吧!
游歷中國山水(匯總14篇)篇五
中國山水畫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繪畫形式,它有自己獨特的規則和表現方式。它追求的是自然與人文的相互融合,以及對于自然的贊美和敬畏。學習中國山水畫不僅僅可以提升人們的藝術修養,也可以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和欣賞中國文化。下面我將分享我的中國山水心得體會。
第一段:中國山水畫的特點和風格。
中國山水畫以自然山水為核心,它的繪畫方法和繪畫風格是獨特的。中國山水畫注重意境的表達,同時強調對自然景觀的精神傳達。中國山水畫高度重視人文元素,意在通過畫面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顏色多樣、線條流暢、構圖講究,將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是中國山水畫的獨特魅力所在。
第二段:中國山水畫對于觀察力和想象力的要求。
一幅優秀的中國山水畫,不僅僅是對外界物象的再現,它還需要畫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現力。山水畫家必須對自然山水有深入的理解和關注,觀察和感受自然環境中的各種氣氛、色彩、形態,然后在畫布上以自己的創意進行表達。這不僅考驗了畫家的觀察力,也考驗了畫家的想象力和表現力。
中國山水畫強調的是心靜自然生,意為心靜才能獲得對自然的認同和贊美。在空靈幽深的山水畫面前,觀者的內心也隨之平靜,并能夠得到疏解和涵養。所以學習中國山水畫,需要借助于一種專注而靜心的態度,使自己能夠完全融入到畫中。這不僅僅能夠提高人們的藝術修養,也能夠幫助人們調整心態和緩解壓力。
第四段:中國山水畫對于歷史文化和文學的熏陶。
中國山水畫所描繪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觀,有著濃郁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歷史上眾多文人雅士也鐘愛于中國山水畫,將其作為生活中調節心情的一個重要方式。同時,中國山水畫也經常被運用到文學作品中。中國山水畫可以給予文學作品更多的思想、情感的內涵和深度。
中國山水畫所倡導的是一種全新的審美觀念和精神追求。觀賞山水畫可以使人更好地了解自然、體悟人生,以及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學習山水畫也可以培養人們的思辨能力和對于人生的認知,從而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總之,學習中國山水畫可以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和欣賞中國文化,同時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繪畫技能和藝術修養。通過中國山水畫的學習,也可以對于自然和人生產生更深刻的認知和感悟。
游歷中國山水(匯總14篇)篇六
大家知道要如何畫中國山水畫呢?中國山水畫技法是什么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筆用中鋒,墨用淡墨,畫出屈曲燎繞的細線,來表現云的動態。常用短的筆線,以表示云的聚積,故短線處多層次密集才能 顯 示出厚度來;長的筆線則甩來表現云的流動,故長線處層次宜少,才能表現出云的輕柔飄忽。畫云要分出陰陽,上面為陽,也叫云頭, 筆線稀少些,下面為陰,也叫云腳,筆線密集些。這樣勾出的云,既有體積感,又有韻致。為了使線條畫得流動而富于變化,執筆時拇指與食指可稍松,筆桿稍向右上斜,、用中指撥動筆桿,畫出的線條才靈活。勾云法略帶裝飾風味,多用于較工整的山水畫中。唐宋的大青綠山水中,常用白1粉勾云、染云,青白相襯,鮮明生動;有的甚至用金粉勾云,更是金碧耀映,鮮艷奪目。
又稱烘云法。不勾出云紋,用水墨烘染出云塊,常用以表現渾厚的凝云和云海,迷蒙浩蕩,幽深莫測。染云法,一要注意云塊的形態美,可用淡鉛筆順山峰林木之勢輕輕勾出云的形態,一幅畫中云塊的大小、勢動、形態,要相互呼應,在變化中連成一氣,切不可渙散零亂。二要注意水分的掌握,初學者可由淡漸濃,層層染出;技巧熟練之后,方可濃淡兼施,一氣呵成。烘染中,既不能留下累累筆痕,也不能不講筆法,涂成一片死墨。因此,常要保持紙面的一定濕度,要講究用筆的層次。在青綠山水中,也有用白1粉行染云法的,其手法與水墨烘云法相同。
古人畫云,不僅止于畫出云(有積云、流云、云霧、云海、云瀑之分)的形似,而且要求表現出不同氣候條件下云的意態。如韓拙在《山水純》中所說:“春云如自鶴,其體閑逸和而舒暢也;夏云如奇峰,其勢陰郁,濃淡暖魂而無定也,秋云如輕浪飄零,或若兜羅之狀,廓靜而清明;冬云澄墨慘翳,亦其玄溟之色,昏寒而深重”。古人對大自然的觀察體驗何等細致深刻。我們要畫好云,還得要從“師造化”上下功夫。
云(包括霧、煙、嵐、靄、霞等)是山水畫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構圖上有以虛景襯實景的作用,畫了云,山才顯得神采飛揚,活潑而秀美。
古代青綠山水多用勾云法,用淡墨依照云的形態勾成起伏的曲線,再以朱砂赭石加勾,并以白1粉渲染。水墨畫盛行后,多用染云法(烘云法),染云法不宜露出筆跡而失掉云的.輕柔之態,染云法通常用淡末散鋒層層擦染,云要畫得流動不滯,云彩的大小和方向要有變化,切忌厚重或呆滯。
云霧能增強畫面的蒙籠美和悠遠感,古代畫云多以祥云和留白云為主,破白云比較少見,現在破白法巳廣泛運用于傳統山水畫中。所謂破白云,是指大膽破壞留白的地方,用不同的筆法墨法或皴或染,塑造出云霧形態。
古祥云畫法:用濕墨及行云流水描線條勾肋出云層形狀,再用淡墨染云層陰面,多用在工筆畫中,適用熟宣。
留白云畫法:勾皴渲染時,直接留出空白代表云彩,染時用干染法淡染。
橫層云畫法:用淡墨橫抹,迅速用清水筆將上下邊緣染開淡化,此法適用熟宣。如是生宣,宜用破墨法,涂上淡墨,速用水破墨。干皴云畫法:用枯筆蘸淡墨皴擦出云層紋理,個別地方用濃墨加深。此法生熟宣均可施用。
濕染云畫法:將紙噴濕再用淡墨染,留出空白以代表云霧,此法生熟宣均可施用。
瀑布、水面也是山水畫的重要景物,特別是在南派山水中,廣闊的水面往往占據畫面很大的面積。水體主要有瀑布水、溪流水、鏡面水、微波水、浪濤水等多種形態。
瀑布水畫法:用清水筆在筆尖上蘸一點濃墨,在瀑布位置從上到下運筆,使上濃下淡,逐漸收筆。
鏡面水畫法:鏡面水表示水面平靜,可完全留白,也可畫一些山石和景物的倒影。
微波水畫法:在水面畫一些波浪線,待干后用濕墨烘染一下,波浪線根據內容需要可多可少。
溪流水畫法:用戰筆水紋描法在水面畫出婉延的曲線即可。
浪濤水畫法:勾畫出波濤形態,光亮面留白,用淡墨、濕墨分染陰面。
游歷中國山水(匯總14篇)篇七
透視“0教案”
――記魏新華和他的“0教案”
教案是什么?為什么要寫教案?答案容易找到,卻又讓無數人困惑與無奈。“0教案”改革的實質就是用來解放教師時間、輔助教師成長,進而讓備課真正貼近課堂的一種手段。
――摘自魏新華工作日記。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小營中心小學是魯北平原上一所很不起眼的學校,平實得甚至略顯寒酸。遠遠望去,校園里一棵榆樹,散披著些凌亂,微風里孩子們的讀書聲,若濃若淡地飄進我們的耳朵。
就是這樣一所普通的農村小學,卻突然名聲雀起――他們的“0教案”改革令整個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界爭得面紅耳赤,使“0教案”的`話題炙手可熱。
時間追溯到2002年11月2日,這一天濱城區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局召開了教學管理經驗交流會,小營小學校長魏新華做了《“0教案”的實踐與思考》的報告,一下子就震驚了在座的全區200多名校長。
33歲的魏校長,成了第一個敢向教案叫板,直陳教案詬病的“教案改革第一人”。
許多人瞪大眼睛問他,沒教案怎樣上課?簡直不可思議。精瘦的魏校長侃侃而談,所謂教案是課堂教學前教師預先設計的教學方案,是教師認真鉆研課程標準、教材、教參,分析學生情況后,在頭腦里形成的教學目標要求、重點難點、教學思路、教學環節和策略的表現形式。教學質量的高低,是由教案實用與否、是否符合教學實際、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決定的,而不是由教案的具體表現形式決定的。現實中長期機械僵化的備課管理制度,逼得老師只能被動地抄教參、抄教案,這些費時又誤工的千篇一律的“形式教案”,缺乏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即便是按照教案上課,有時效果并不好,還會扼殺學生的創造力。教案就只剩下了應付領導檢查這一項功能,其實是徹頭徹尾的偽教案。
改革教案,并非僅僅為了“0教案”
[1][2][3]。
游歷中國山水(匯總14篇)篇八
今年上半年,出乎人們意料,經受非典沖擊的中國經濟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長,gdp增長了8.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了31.1%,是1994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個時期;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2.9%,為1996年以來的.最高值;進出口同比增長39%,比上年同期加快26.7個百分點.這些數據使人們看到中國經濟旺盛的生命力.輿論普遍認為,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開始.但同時,一種認為中國經濟開始出現過熱的聲音也悄然升起,中國經濟是否真正過熱?如何看待這次過熱之爭?本刊結合經濟學者和權威部門提供的信息將有關問題進行綜述,希望有助于讀者認識當前經濟形勢和未來走向.
作者:王均文胡正梁作者單位:刊名:山東經濟戰略研究英文刊名:shandongeconomicstrategyresearch年,卷(期):2003“”(9)分類號:關鍵詞:
游歷中國山水(匯總14篇)篇九
本課教學內容可歸結為欣賞。評述和造型。表現兩個學習領域,為此我安排兩課時完成,此為第一課時。
選取教材內中國元四家之一倪瓚的《漁莊秋霽圖》和教材之外英國著名風景畫家康斯泰勃的《干草車》進行欣賞、對比、評價。希望通過分析找出各自特點,以此深刻主題,使學生了解追求意境是中國畫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國山水畫的靈魂,對意境的創造是山水畫家畢生追求的意境。
初中學生對作品欣賞的能力和對作品的評價能力都很薄弱,這種能力的培養也是我們美術課程欣賞。評述領域特別強調的。課堂上學生對于著名的美術作品有一種看熱鬧的感覺,麻木、無動于衷,優秀的美術作品無法給他們以心靈的觸動,這使得我們美術教師的任務更顯艱巨。
好在大多數同學有極大的興趣極高的熱情,教師娓娓道來能夠吸引他們,今后的教學中還是重在引導吧!
游歷中國山水(匯總14篇)篇十
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脈絡和風格特點。
教學重點:各種皴法的認識。
一、導入:請同學們閉上眼,播放音頻:山泉流動的聲音和啾啾的鳥鳴聲。
二、提問:聽了剛才的聲音,你們想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仿佛到了大自然當中。
提問:同學們都到過哪些名山旅游過,你覺得哪里最美?
學生回答——林州紅旗渠,石板巖,桃花谷,輝縣八里溝等。
三、我們現在每逢節假日都喜歡外出旅游,喜歡游覽的心情古今都是一樣的,但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很少有人能像徐霞客一樣足跡遍布我國的名山大川。有很多時候,古人提倡“目游”,即屋里掛一幅山水畫,手捧一壺清茶,往藤椅上一躺,目光隨著畫中的山間小徑游移,好像自己已經到了名山之巔,江河之畔一樣。這也是中國古代山水畫興盛的原因。
四、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觀察下面幾幅圖來對比魏晉南北朝時期及隋代的山水畫的.特點。
播放幻燈:1、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2、隋代展子虔《游春圖》。
3、《洛神賦》局部,重點標出進出的樹和元代的文人畫中近處的松樹進行對比。
4、《洛神賦》中的山和《游春圖》中的山進行對比。
五、學生討論:魏晉時期和成熟期的山水畫分別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總結:(1)魏晉時期(中國山水畫的萌芽期):風景沒有脫離風俗畫,風景知識襯托。“人大與山,水不容泛”“畫樹如伸臂布指”
(2)隋代(山水畫的獨立期):山水畫已經和人物畫脫離,人物只是點綴。“遠山無石,遠水無波,遠人無目,遠樹無枝,丈山尺樹寸馬豆人”
六、播放幻燈:唐李思訓《明皇幸蜀圖》,吳道子《青山訪友圖》并講述傳說:李思訓數日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
提問:李思訓數日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說明了什么?
——中國山水畫出現了工筆山水和寫意山水的分別。
播放幻燈:五代荊浩《匡廬圖》,簡介荊浩是河南濟源人,晚年隱居于林州洪谷山。
五代關仝《關山行旅圖》。
五代南塘巨然《秋山問道圖》。
五代董源《龍宿郊民圖》。
北宋米芾米家山水。
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
南宋馬遠《踏歌圖》。
提問:以上這些繪畫的用筆方法都一樣嗎?你看到了哪些用筆方法?此處可以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這些皴法。
總結:披麻皴,牛毛皴,馬牙皴,米點皴,斧劈皴。
八、播放幻燈:1、太行山2、南方的山3、陜北黃土山4、武夷山并和剛才的山水中的皴法進行印證。得出結論:藝術遠處生活,山水畫的用筆方法同樣來源于生活。
九、繪畫練習:每位學生發太行山風景速寫一張,木炭條一根,五分鐘練習。
游歷中國山水(匯總14篇)篇十一
本課題《中國古代雕塑欣賞陶俑》選自蘇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第16冊第9課。這一課屬于“欣賞評述”學習領域。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有很高的成就,如同中國傳統的繪畫、書法藝術一樣,也具有本民族的美學特征。中國古代雕塑如同一顆璀璨的夜明珠,注解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本課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積極參與到中國古代雕塑文化的傳承中。本課的學習要求學生結合網上的資料及生活中獲取的知識,積極地參與研究性活動,具有時代性。
學生分析。
本課采用網絡教學與實踐練習相結合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欣賞課不能只單單欣賞,還要學會評述,并與動手練習相結合。如果讓學生課前尋找資料,一是加重學生負擔,二是可能學生尋找的資料沒有針對性。
網絡的普及使八年級同學已經具備比較良好的網上學習的能力,自主地在網上探究問題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教學設計中加入了自己動手實踐的環節,則兼顧了學生個性發展和知識技能習得兩方面的需要,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設想。
教學目標。
知認目標: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雕塑中陶俑藝術的主要藝術成就極其藝術特點,初步學會欣賞中國古代雕塑中陶俑的藝術。
技能目標:
1、讓學生從直觀感受形象入手,加深對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理解,從而提高欣賞能力。
2、學會在網絡的自由領域中自主學習,懂得如何探究問題并且自己解決問題。
情感目標:通過欣賞體驗雕塑的造型藝術,激勵學生熱愛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秦始皇兵馬俑的表現形式;
2、體驗陶泥雕塑造型。
教學難點:秦、漢代雕塑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時代特征。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教師提問“你在生活中見過什么雕塑?”,目的是聯系學生生活,使學生產生了解中國古代雕塑的興趣。導入課題。
二、知識積淀。
請學生根據預習書本回答“什么是雕塑?雕塑的分類有哪些?”“什么是陶俑?”這幾個問題。
(一)雕塑的概念。
雕塑是雕、刻、塑三種制作方法的總稱。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體材料,通過不同的手法制作出的能夠表達思想、觀念、情感的三維實體造型藝術。按其不同的功能可分為宗教雕塑、陵墓雕塑、紀念雕塑、建筑雕塑、園林雕塑、民間雕塑、架上雕塑等。按其形式,一般分為圓雕、浮雕、透雕。中國古代雕塑又分為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
(二)什么是陶俑?
陶俑是古代陪葬用的陶器,他的題材有人物、馬、牛、狗及建筑物等。
三、網上探究。
教師播放《秦始皇兵馬俑》和《漢代陶俑》兩段視頻,然后提出三個問題:
教師開放網絡平臺,學生自己選擇最感興趣的一個問題去探究答案。
師共共同交流答案,各抒己見。
這一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總結、觀察、比較、分析,從而獲得新知識。
四、實踐體驗。
請學生用手中的陶泥雕塑一個陶俑,表現手法和內容不限。
請完成的且比較有代表性的三五位同學將自己的作品到前臺展示,并作自評,然后請同學對他們的作品進行評價,學生的自評與互評后,教師略作評價。
這一活動的目的是通過實踐進一步掌握知識。
五、課后拓展。
教師為學生布置拓展主題:尋找身邊的陶傭。
游歷中國山水(匯總14篇)篇十二
學習中國山水畫,最開始可以先臨摹,選取臨摹對象非常關鍵,這個階段最易誤入歧途。應以臨摹線條為主,也就是國畫的勾骨,建議選取寫生手稿、線條勾骨明朗的畫。
第二步:寫生。
學習中國山水畫,寫生是尤為重要的階段,這個階段有可能伴隨一生。主要是提煉概括,取其表現物象之生態部分,不是逐一全景照搬。寫生二字,一寫一生,要抓住有生機的部分,不但要有生態,更要有靈氣。自然中之自然物,一草一木,山間堡壘……,皆有生命,生機盎然,妙生情趣,彰顯性靈。要有取舍,多者舍之,不足者補之寫生不僅僅在于師法自然、技法訓練,更是心靈的感悟。要以己身溶于自然,體驗自然、感受自然、悟得自然。物我合一,以我心寫生自然,正所謂代山川而言,到處皆是生機。在第1、2階段,空閑時可以書法練筆(毛筆),只求掌握用筆,不為筆所使,否則在第3階段為筆所使,徒勞枉然。
第三步:圖畫自然。
把第1、2階段的訓練技能,落在宣紙上,此階段會熟悉宣紙特性。開始最好先作圖寫稿,再按寫稿畫,要經過淡筆勾骨。前兩階段主要是掌握勾骨,此階段著墨補肉,最后設色,是勾骨、涂肉、補色的過程,一幅畫最后有骨有血有肉。實際上不是皆然獨立的,勾骨涂肉有時合在一起的,筆即是墨,墨即是筆,甚至是墨色相合,這個是根據自己需要定的。看似第三階段很重要,實則相反。只有第1、2階段基本功練好了,這個階段自然而然,輕車熟路,是由你自由發揮的。此階段要求畫作,防止生搬硬套,要自然而然。特別是第2階段持之以恒,為第3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才會有發揮的能量。過了寫生關,你會不再說什么斧劈皴、披麻皴等等這些技法,不再會羨慕某某人什么法了,無法而至法。走完三個階段估計至少要二十年,更者是三、四十年。到此你才是一個真正的畫家了。
游歷中國山水(匯總14篇)篇十三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以提問的方式使學生著重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獨特的藝術傳統,教師堂上示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懂得如何領會和感受藝術的美,提高藝術欣賞能力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
二、教學重點:
三、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創造,既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的重要藝術傳統之一,也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重要方面。
四、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常規)。
二.引入新課:
本課內容為中國古代山水畫欣賞。通過對典型的中國古代山水畫名作的賞析,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性質、畫法,各種藝術風格和獨特的藝術傳統。
1.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性質和它在中國古代繪畫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古代繪畫習慣按傳統分成人物、山水、花鳥三個畫科。中國古代山水畫的主要描寫對象是自然風景。它不但表現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自然觀與社會審美意識,甚至從側面間接地反映了社會生活。中國山水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科比人物畫晚,但它在中國繪畫史上得到了突出的發展,并且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多種畫法和藝術風格。主要的有:青綠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青綠山水——青綠是指中國畫顏料中的石青和石綠,用這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作“青綠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筆少,著色濃重,如《千里江山圖》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略施青綠兩色,如《游春圖》。
淺絳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
水墨山水——以渲染為法,用筆簡練奔放,強調水墨效能的發揮。
北宋的山水畫,雖然在所描繪的自然景物中包含著畫家對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還是以客觀地描寫自然物為主。代表人物是范寬、郭熙和王希孟。
范寬《溪山行旅圖》絹本水墨。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占據畫面約三分之二,聳立在中的主峰,右側有深谷瀑布,另一邊矮小的側峰。中景與主山間,被云氣阻絕,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氣勢。這幅畫構圖并不復雜,細部的描寫卻很仔細,顯示出畫家有高度觀察能力和寫實的工夫。描寫的手法也極其生動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規律。范寬運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顫動的筆觸,畫山石的輪廓和皴紋,分出巖石的塊面,然後用濃淡層不同,雨點般的短線,順著石塊組織的方向,逆筆皴擦,產生明暗深淺的立體感,而且加強了由皴紋引導的山石的動勢,賦予山石強韌的生命力。
《溪山行旅圖》中,山的地位遠遠超過人物,它顯示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滅,人類則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暫停留的過客。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南宋的山水畫與北宋的山水畫有明顯的不同,突出表現在追求詩的意境。許多南宋山水畫的標題就很富有詩意,如寒江獨釣、風雨歸舟等。著名的山水畫家有馬遠、夏圭等。
從以上作品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畫家善于運用空白的藝術手法,稱之為“以白當黑”。南宋的山水畫盡管題材、場景、畫面小得多了,但由于極力追求詩的意境,善于進行大膽的藝術概括,運用以少勝多的藝術手法,作品的意境更為濃厚、鮮明,顯示了中華民族美學傳統的重要特色。
元代的山水畫在意境的創造上更強調主觀抒發與個人風格的創造。代表畫家有倪贊、王蒙等。
2、其次,中國古代山水畫在空間的處理上,采用“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手法。就是把山水畫家自己看作是一個巨人,面對自然,就象人觀盆景狀。這樣,千里江山也可盡收眼底,或用長卷的形式表現,如《千里江山圖》,長達11米。或以中國畫特有的高遠、平遠、深遠的構圖方法,畫十分繁復的山嶺,如《溪山行旅圖》、《早春圖》、《青卞隱居圖》等,其空間處理突出地體現了中國山水畫獨特的構圖方法。中國古代山水畫創造的這種獨特的處理空間關系的藝術手法,既體現了中國畫家獨特的觀察自然的方法,同時也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審美胸襟,體現了中國人的自然觀。
3、此外,中國山水畫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表現程式。
如表現各種山石就有各種皴法,什么披麻皴、雨點皴、荷葉皴等。在這些表現程式的應用上,主張靈活運用,不斷有所發展。在山水畫的筆墨技法上,也更為豐富多變,如筆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種皴法和點苔法等;墨法中濕者為“染”,干者為“擦”,還有“破墨”、“積墨”等等。可見,中國古代山水畫也同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傳統和體系。
三.小結。
游歷中國山水(匯總14篇)篇十四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掌握中國山水畫的分類和各類山水畫具體的特點。
2、在中國山水畫的特點中,通過講解讓學生用哲學的思想去感悟山水畫的意象造型原則,筆墨表現形式和意境要素的生成以及對時空處理特殊性和詩書畫印的完整性。
二、教學內容:
就色與墨的關系而言,中國山水畫可分為青綠、淺絳和水墨三類。青綠山水是以色為主的一種山水畫格式;在水墨上賦以赭石為淺絳山水;水墨山水即是以水墨為主的山水畫。
青綠山水又有大青綠、小青綠和金碧山水之分。墨骨不顯者為大青綠,在大青綠上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