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作文充滿著藝術的美感,讓人賞心悅目,讀后回味無窮。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一
香港是一個游玩的好地方。那里有充滿同童趣的迪斯尼樂園,游著小魚的海洋公園。當然,無論什么地方,都少不了我最愛的美食,接下來我就給您說說香港美食。
魚蛋是香港不可缺少的小吃,隨處可見,其中翠華茶餐廳的魚蛋特別出名。它由鮮黃魚、馬鮫魚、鰻魚、小參鯊、制成,與溫州的魚丸很類似,只是外形是圓的,通常與米粉一起燒。魚蛋的口感爽滑q彈,在湯汁的咸味中,保留鮮魚自身的鮮甜,一口魚蛋,一口湯,那感覺十分美妙,是我每天的必點早餐。
蛇羹,顧名思義,就是蛇熬成的湯。蛇肉被手撕得細細的,與木耳絲混雜在一起,撒上姜絲和蔥絲,一看到就讓人直流口水。品一口,十分鮮美,爽滑干脆的木耳絲和細嫩鮮美的蛇肉,加上香料中陳皮特有的香味,妙不可言,作為宵夜再合適不過了。
香港的外國人很多,西餐也做得很出色。其中海港城里blt的牛排被米其林推薦,久聞其名,被列入了我們此次香港之旅的必去點。我點的七分熟的菲力牛排上桌了,切一塊嘗嘗,外面一層焦而不苦,里面則鮮美細膩,且很有嚼勁,果然名不虛傳,個人覺得堪比和牛肉,遺憾的是事后我們才知道blt最有名的是沙朗牛排。
既然到了香港,當然不得不提美味的甜品。許留山是香港小有名氣的甜品店,我點了其招牌甜點楊枝金露,其中的凍芒果像冰淇淋一樣絲滑柔順,西米q彈有嚼勁,柚子粒則苦中帶甘,在配上稠滑的芒果汁,在逛街的途中來上一杯,實在是一大享受。
聽了我的介紹,你一定是等不及了,如果你要去香港,記得一定要嘗嘗我推薦的美食哦!
這次來香港,我不僅品嘗到了香港的美食,也感受到了香港美食的文化。
那天,我和爸爸媽媽座小火車去香港太平山山頂。到了山頂,我的肚子開始叫了:“還沒吃早飯呢!餓死啦!”于是,我和爸爸媽媽來到了香港久負盛名的“萃華餐廳”。我畢竟不是第一次來到香港了,我一入座就點了這里的招牌點心:豬油包和煎蛋;媽媽點了一碗魚旦面;爸爸點了豬油包和奶茶。不一會兒,我們的點心全來了。我的豬油包金黃金黃的,香氣撲鼻。咬上一口,外面脆脆的,里面軟軟的,上面的豬油甜甜的,特別好吃。煎蛋咸咸的,里面的蛋黃很滑,還qq的。媽媽的`魚旦面上面有許多魚丸、蝦丸。媽媽讓我也嘗嘗,我嘗了一個魚丸,那魚丸一咬,湯汁全從丸子里面流了出來,鮮鮮的,面條很滑,一不小心就從你的筷子中間溜走,放入口中,面很有嚼勁。爸爸的奶茶雖然有些苦,不過放入糖以后,有一絲絲甜味,苦中帶甜,很好喝!
游覽了香港太平山上的美景,下午我又來到了“海港城”,那里人流如織,在人群中有一家不起眼的店鋪,但圍滿了人,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許留山”。許留山是香港著名的甜品店,其中最著名的莫過“多芒小丸子”。我們全家一人點了一碗,一共三碗。我還點了“糖不甩”和“烤雞翅”。那多芒小丸子有許多糯米小丸子和鮮芒果、芒果味的冰激凌混合起來。小丸子小小的,咬起來軟軟的,芒果吃上去很甜,冰激凌配上芒果汁真是絕妙的搭配!糖不甩很有彈性,芝麻甜甜的,很好吃。許留山的店鋪在香港有很多家,是香港港式甜品的“代名詞”,店鋪雖小,但客流卻多到經常等位子。許多外地人都是沖著這招牌慕名前來品嘗的。
這就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小吃和甜品,它們各式各樣,不僅份量足,還質量好,讓人流連忘返。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二
在吃貨的眼里,銀泰城是美食天堂。一至五樓,每樓都有自己的美食。有味千拉面、日韓料理、牛排、滿記甜品、阿香米線……你想不到的,想到的,都在這里聚集。
今天,我和我的媽媽一起去銀泰城,走到四樓的佐鄰鐵板燒,隔著玻璃,我看見一位高帽子的廚師拿著鐵鏟在食物上翻來翻去,可以一邊吃著一邊看廚師用靈活的雙手做菜。我便走進餐廳,找了個位置坐了下來。
開背蝦:廚師拿起鐵鏟把蝦的背剖開,加上油、鹽、再撒上沙拉醬,一道美食就大功告成。
鵝肝蒸蛋:先把蛋開個小口,里面放點鵝肝、蝦仁,在蛋快熟的時候加上蟹子。一口放到嘴里,一個個蟹子在嘴里炸開了花,盡飽了眼福,又解了口饞。
每一道菜都牽動著我的味蕾。要說舌尖上的美味在哪里?就在銀泰城。
文檔為doc格式。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三
世界上有許多不一樣的菜系,不一樣的菜系里又有許多不一樣的菜。
在杭州,有一種叫做“松子桂魚”的美食,它但是我的最愛啊!每次到外面的酒店、飯店里去吃飯,這道菜但是必點哦!沒有了這一道菜,好象其他再好吃的菜,都變得沒有味道了。
在很久以前,因為被魚刺刺到了喉嚨,所以那時的我但是不吃魚的,別說一塊了,一“滴”都不可能。
可就在那時,桌上出現了一道黃澄澄的菜,在燈光的照耀下,好象還閃閃發(fā)光呢!我一下子就被這道外形靚麗的菜所吸引了。瞧,旁邊還有些兒點綴的小星星――松子呢!這但是讓我大開眼界了。
我稍微夾了一小塊,發(fā)此刻那層黃澄澄的皮的里面,竟然是這么潔白,給人感覺又嫩嫩的肉啊!我毫不猶豫就把它往嘴里送。
含在嘴里的時候,有一股濃濃的味道糊上了我的心上。那味道,甜里帶了點酸味,酸里又帶了點甜味,真是讓人回味無窮啊!
我輕輕地咬了一口。嗯,外面酥酥的,味道濃濃的,又好象是脆脆的。總之,就是美味極了。
而里面,我已開始還擔心那肉會沒有味道,讓人難以下咽呢。可吃了下去,才明白原先那肉不僅僅又嫩又滑,該有的味道,一點兒也沒有少啊,甜甜的,酸酸的,真是吃了一塊還不夠,還想要再來一塊呢!
那點綴的小星星――松子,不僅僅又脆又小,味道十足,外面,好象也包裹了一層濃濃的松子鮭魚的味道。
品嘗完,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魚,竟然有這么入味,這么好看,這么美味,這么完美的魚!我對這道菜的評價只有一個字,那就是――贊!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四
我并不就是一個美食家,但就是我就是一個對吃很講究的人,我從不亂吃東西,我吃東西就是從健康的角度來思考的,只要就是對身體健康有利的東西,不管就是好吃還就是不好吃,我都要吃,而且我在飲食的過程中還會注意各種膳食的合理搭配,比如:肉類與素菜的搭配呀,水果與雜糧相配合呀等等,此刻許多人都在追求所謂的綠色食品,這證明人們對美食的要求已經上升到了對健康有利的概念了。
我吃東西也講求變化,就算就是再好吃的美食,要就是天天重復吃,也不會覺得好吃了,有些東西偶爾難得吃上一兩回的時候,那才算好吃,畢竟物以稀為貴吧。
說到吃我最清楚因為我很胖!
中國菜肴素有四大風味和八大菜系之說。四大風味就是:魯、川、粵、淮揚。八大菜系一般就是指:山東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蘇菜、浙江菜、安徽菜、廣東菜和福建菜。
粵菜系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廣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慶、韶關、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內。地域最廣,用料龐雜,選料精細,技藝精良,善于變化,風味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郁,擅長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潮汕菜故屬閩地,其語言和習俗與閩南相近。
我很喜歡吃肉但就是我要奉勸同學們肉不能吃太過!多吃蔬菜。
我給大家說幾種蔬菜不明白大家喜不喜歡。炒土豆絲:土豆切絲,水中泡五分鐘,洗去表面的淀粉,表辣椒一個,切絲。鍋里放油燒熱,倒入土豆絲、辣椒絲同炒,放入少量鹽、醋、雞精、味精。炒熟裝盤。
豆腐西紅杭湯:豆腐切成手指大小的塊,西紅杭切塊,鍋里放油燒熱,倒入豆腐,加入盛湯用的盆子的半盆水,放少量鹽、雞精、味精,燒開后再燒3分鐘,倒入西紅杭燒開盛入盆子。
豆腐白菜湯,做法同上,倒入白菜燒開后再燒一分鐘盛入盆子。
青辣椒炒雞蛋:青辣椒三個,切成絲,雞蛋二個,鍋放油燒熱,倒入雞蛋炒熟盛起,鍋里放油燒熱,倒入青辣椒絲炒,加少量鹽、味精、雞精、醬油,倒入炒熟的雞蛋炒熟裝盤。大家能夠學著做。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五
麥芽糖是用小麥與大米合制而成,先是讓小麥發(fā)芽,磨成糖漿,再將浸泡過的大米磨成粉漿。然后,將兩種漿合在一起煮熟,再過濾,之后,將過濾后的糖水在鍋里煮,邊煮邊攪拌,最后形成有相當粘度的糖漿,冷卻變硬后,用一種特殊的方法拉扯,反復拉扯后,糖漿越來越白,最后就形成了麥芽糖。麥芽糖有很多的用途,一是當時的農村過年時制作糖果、麻糖時必須用到麥芽糖,二是麥芽糖能直接吃。
制作麥芽糖對于農民來說是非常實惠的事,麥芽糖能賣錢或是換大米回來。過濾后余下的糖糟用來喂豬。因為這其中能有一定的利潤,八十年代,我爺爺奶奶在冬天的時候就做麥芽糖。印象中,我們李氏家族在當地特別會制作麥芽糖,我們家族出品的麥芽糖顏色白,味道甜。爺爺經常對別人家的麥芽糖不屑一顧。
因為是手工制作,產量有限,一次只能一鍋。為了做出更多的麥芽糖,爺爺奶奶每天要起很早,晚上收工也很晚。爺爺奶奶每天凌晨的時候就起床開始煮漿,早上一大早,爺爺吃了早飯便挑了前一天制作好的麥芽糖去賣或換大米。因為本鎮(zhèn)人都擅長制作這個,所以大家都是要步行十幾公里去其他鄉(xiāng)鎮(zhèn)賣。那時交通基本是靠走,爺爺早上挑著麥芽糖出去,下午挑著大米回來。作為孩子的我們,上午會幫著爺爺奶奶們去過濾糖漿,下午會幫著家人拉扯冷卻了的糖漿直至成為麥芽糖我與二哥有時會幫忙推一下石磨。印象中,那時的冬天每天都很忙碌。
小時候的我也愛吃這種糖。煮糖漿的時候,有時奶奶會給我一碗已經煮沸的糖漿;在麥芽糖漿冷卻的過程中,我會經常用筷子挑糖吃,有時候甚至會制作糖球玩耍;在拉扯麥芽糖讓它變白的過程中,我就坐在固定麥芽糖的板凳上,邊看大人們拉扯麥芽糖,邊扯上幾條吃。
麥芽糖味美,但制作麥芽糖的過程非常辛苦,用石磨磨漿,過濾,扯糖,都是非常重體力的活,爺爺奶奶在制作麥芽糖的季節(jié)整天都早起晚睡的。作為去賣麥芽糖的爺爺則是更為辛苦,有一次,他因為太餓累倒在了離家二百米的地方,我們兄弟姐妹們跑出去把他抬了回來,他吃了幾碗飯后,精神就馬上恢復過來了。
后來,農村過年時的年貨越來越豐富,愛吃麥芽糖與炒糯米制作而成糖果的人越來越少,家鄉(xiāng)制作麥芽糖的人越來越少。不知道是從哪一年開始,當地人已經不再制作麥芽糖了。制作麥芽糖,也就成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了。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六
奶奶做的海蠣炸尤為好吃,鮮香,多汁,外酥里嫩,是我兒時記憶中不可抹去的一筆。
海蠣炸是奶奶的拿手菜。每逢周末,我們一大家子人全都涌到奶奶家,她便樂呵樂呵地到廚房中炸海蠣給大家吃。聽著大伙兒拉扯著家常,每周一次的海蠣炸,大家也不膩煩,反而每每都很期待。
常常看奶奶炸海蠣,哪些步驟我早已爛熟于心。奶奶的雙手帶有薄繭,卻能極為靈巧地將一大盆海蠣挑挑揀揀,把肚子未破的海蠣都挑進另一個盆中清洗。他又拿起蒜葉與姜,整齊放置于菜板上,又展現起自己的刀工來,“篤篤篤”幾聲,很快將蒜葉與姜切成約莫一寸長的碎末。再加入幾勺地瓜粉和少許的鹽,拿勺兒輕輕攪動,速度均勻,極快地將食物原料混在了一起。
最精彩的是下鍋的時候。
煤氣灶上紅藍的火焰舔舐著鍋底,很快,油就噼里啪啦地跳了起來。奶奶不緊不慢地熱了鍋,用大的鐵勺鏟起一團海蠣,輕抖勺柄使它滾入鍋中。油花滋滋地濺著,一個個海蠣團子在鍋中翻來滾去,漸漸被裹上一層金黃。
母親也很喜歡奶奶的手藝,因此常在此時向奶奶誠懇地請教,奶奶便也極有耐心地教她,婆媳二人擠在小小的灶臺前,氣氛溫馨而融洽。母親學會這一手后,也常在家中擺弄,喜滋滋聽我和父親的贊美。
海蠣炸不久便可以出鍋了。外表被炸得金黃,盛在光滑雪白的瓷盤中,顯得極為誘人。奶奶站在一旁,看著大家爭相恐后地夾起一塊塊金黃的海蠣炸塞入嘴中,連臉上的皺紋中都塞滿了笑意。
用牙輕輕咬開海蠣炸酥脆的外皮,輕輕一撕,噴香的肉團滾出,多汁香嫩的海蠣在舌尖上滑動,脆柔交接。享受啊!
奶奶現在已經不在人世了,但這炸海蠣的手藝并未失傳。每每吃著母親炸出來的海蠣,我眼前常會浮現起奶奶生前的模樣,父親也會感慨道:“還是一樣的配方,還是一樣的味道!”
在這海蠣炸金黃的脆皮下,不僅包裹著美味的海蠣,還有著對奶奶的思念,有勤勤懇懇一家人之間的關心與愛。這些東西,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淡、消失,即使物是人非,仍然源遠流長。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七
若想嘗嘗地道的港式飲茶,那么翠亨村是不錯的選擇。它也是香港美食節(jié)得獎的常客,這里最出名的三大招牌菜是:沙鍋雞包翅、蔥油脆皮雞、冰花燉官燕。下午時分,有服務生推著點心車來回服務,建議你不妨攔下咸水餃試試看,據說,這兒的咸水餃是全香港最好吃的。
香港人不大喜歡糯米,因此過年所蒸的年糕,無論甜咸,一定是以粳米粉為主,有時攙合少許糯米粉,極少完全用糯米粉的。蒸年糕并不用蒸籠,而是用銅制的或鉛鐵的糕盤,每一盤為一底。原料的'分量和蒸制時間的久暫,都是以一底為標準。甜的年糕是用白砂糖或片糖調米粉蒸制的。砂糖蒸的甜年糕色白,黃糖或片糖蒸的色黃,那樣子就象平時的松糕。
b仔涼粉是由一間名為佳記甜品的糖水店所創(chuàng)出的涼粉,特點是份量特大。到了現在,“b仔涼粉”已經是該店的另一名稱。該店開業(yè)自1985年,十多年來只有面對香港元朗山貝河的一間本店,直至b仔涼粉名氣使慕名而來客人增多。b仔的名稱據稱來自糖水店的一位熟客:外號“b仔”,他是當時駐守元朗區(qū)警署的警員。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八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中國的飲食文化是極為豐富的,各地都有獨特的美食。而在西安,美味羊肉泡饃就成了你必須品嘗的佳肴之一。
美味羊肉泡饃無論做法還是吃法都是很講究的。制作時先將優(yōu)質羊肉洗好切成片,再加以各種佐料大火煮爛。這時,店家會給你一個大碗和兩個饃。
吃美味羊肉泡饃最主要的就是掰饃,越細越好,泡起來才更入味,通常黃豆打小就可以了。接著將滾燙的羊肉湯倒入碗中,同時配以蔥末、香菜、粉絲、鹽、味精和地道的陜西油潑辣子,一碗美味羊肉泡饃就完成了。
看著這碗美味羊肉泡饃,就像一件完美而又杰出的藝術品。紅紅的辣子油漂浮在湯上、灰蒙蒙的羊肉、翠綠的香菜和蔥末、晶瑩剔透的粉絲、雪白的饃,真令人賞心悅目。看著看著我仿佛看到羊肉湯變成了大海,粉條就像層層波浪,饃塊的肉片就像星羅棋布的小島,而翠綠的蔥末就像點綴在小島上郁郁蔥蔥的樹木。
美味羊肉泡饃的香味也十分誘人。那濃郁的香味早就已經隨著熱氣四處彌漫,它就像一只無形的手勾住了我的鼻子,令人垂涎三尺。
這時我也顧不上什么紳士風度,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真是鮮、香、辣。羊肉的醇香,香菜和蔥末的清香,泡饃的柔軟筋道,油潑辣子的香辣,這就是美味羊肉泡饃的特色。再喝上一口羊肉湯,真是鮮美至極!如果再配以幾顆糖蒜,就更是享受了。湯鮮而不膻,羊肉肥而不膩,泡饃細膩柔軟充滿湯的鮮美和饃原有的香味,粉條爽滑可口,這就是我對美味羊肉泡饃的評價。一股腦吃完這些,全身發(fā)熱,頭上也冒汗了,總之就一個字:“爽!”
美味羊肉泡饃不僅色香味形俱全,歷史也很悠久,也許是因為它是古城西安的名吃吧。美味羊肉泡饃早在周朝就有了,那時叫做羊羹。關于它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未得志時生活貧困,流落長安街頭。一天,他身上只剩下兩塊干饃,十分干硬無法下咽。一位好心的羊肉鋪店主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碗滾燙的羊肉湯。趙匡胤將干饃掰碎吃了起來,吃得渾身發(fā)熱,饑寒全消,后來他當上了皇帝,這一美食就出了名。
美味羊肉泡饃如今已享有盛名,它深受北方各族人民喜喜歡,許多國際友人也爭先品嘗,一飽口福。美味羊肉泡饃已經成為陜西小吃的“代表”。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九
點評:東西很好吃,品種很多,每個時段都會有特價點心,也有按人數的優(yōu)惠套餐。在香港喝茶人均的高低跟點餐的時間段很有關!其實那里的價位跟國內的差不多啦,并不貴!如果按現在的匯率,甚至應該比國內某些餐廳還便宜呢!
推薦美食:蝦餃,叉燒包。
點評:“《米其林香港澳門指南》上推薦”的粵菜館。出品確實“沒話說”,用料“異常精良”,口味“上乘”,只是量“不多”,“僅夠淺嘗”。服務并非亦步亦趨,但“一有需要”總是及時出現,實在“貼心”,若是去的.次數“多”了,服務生會“記住”你的姓氏,令人覺得“特別親切”。
推薦美食:楊枝甘露。
點評:外賣了2次鮑魚雞粥與乳鴿,個人感覺乳鴿比上海的唐宮出品近年(前幾年的比較好吃)的味道更勝一籌,鮑魚雞粥可以吃到大片的車輪鮑,好幾大塊雞,用料十足,買了一百多元外賣費用比堂吃還要貴40多元。可能是不收茶水費和服務費吧。
推薦美食:乳鴿,鮑魚雞粥,蝦餃。
點評:“很正宗”的港式茶餐廳,保持著“手推車”賣茶點的傳統(tǒng)。食材“新鮮”自不必說,菜品味道也“不錯”,尤其是蝦餃,每咬一口都能嘗到“緊致”的蝦肉和“嫩滑”的餡料;還有鳳爪、腸粉、魷魚須……都“好正點”。
推薦美食:蝦餃,燒賣,鳳爪,伊面。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十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佳肴,你看:柳州螺螄粉、桂林米粉、南寧老友粉,而融水,卻是濾粉。是我們融水的著名的風味小吃。下面我給大家介紹融水的特色美食——濾粉。
濾粉味兒好,看相也好,一條條白花花的粉絲侵在白色的湯里,一個香香脆脆的燒介、綠色的蔥花、米黃色的碎肉末、紅通通的辣椒,白花花的米粉散落其間,真是令人垂涎三尺、回味無窮啊!因是現做的,既新鮮又衛(wèi)生很受本地人的喜愛。
濾粉的做法很簡單:來了客人,先將糯米和粳(jing)米按比例混合,浸泡軟后磨成米漿,米漿是稀的但又不能太稀,用鐵皮做一個小桶,兩邊有把可握持,底部鉆有很多小孔,將米漿倒入小鐵桶內,桶底放一塊薄板墊著,煮時將底部薄板抽走,米漿就通過小孔自然地漏入燒開的鐵鍋內。滾過兩次后就熟了,撈起,澆上肉末、湯汁,再加點花生末、蔥花、香菜、喜歡吃辣的客人還可以放點辣醬,最后,在加上湯水就可以吃了。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濾粉就做成了。
吃濾粉也挺有意思。吃濾粉時,我喜歡先把配料撈一撈,把配料撈均勻以后,一大夾一大夾的,張開嘴巴,“噓”地一下吸進嘴里,真是順滑爽口呀!吃燒介,我先用牙簽插入燒介里,用舌頭舔一舔它的“粗”味道,再細細地咀(ju)嚼,品嘗它的“細”味道。
暑假的一天,我和外婆在融水老家的一家濾粉店吃濾粉,我先把配料撈均勻,由于撈得太用力了,湯濺到了我眼睛,我趕緊用力的眨了眨眼睛,湯隨著眼淚被擠了出來,在來吃濾粉。當我夾起那燒介時,淘氣的燒介跳進湯里,我再次夾起燒介時,它又頑皮的跳進湯里。一連來了好幾回,都夾不了,婆婆對我說:“你想辦法怎樣讓它不會掉進湯里,不就好了嘛,還夾來夾去的,真麻煩。”聽了婆婆的話,我立即想到了用筷子插入燒介里,這樣就不會掉了。外婆和我開心的笑了,外婆說:“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要想辦法才對啊!”
融水的小吃——濾粉有悠久的歷史了,在柳州地區(qū)很出名。濾粉很像榨粉,因為粉絲是過濾出來的,所以故稱濾粉。
這就是我融水老家的風味小吃——濾粉。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十一
壽司色澤光鮮艷麗。紫瑩瑩的”外衣“包著白白的米飯細長的黃瓜絲和胡蘿卜絲緊挨在一起,好像兩個好姐妹在一起互相說著悄悄話,橙色的壽司散落在其間。看著這一盤色味俱佳的壽司,早就令我垂涎欲滴了。
這么好吃的壽司,要做可不難哦!先將做好的米飯冷涼,加入醋、糖、鹽拌勻。再把黃瓜、胡蘿卜切成細絲,然后取竹簾,放上一片烤紫菜,在靠自己一頭鋪上黃瓜絲、胡蘿卜絲,撒上肉松。將竹簾卷起,全部卷起后再用雙手合力擠幾下竹簾卷。去掉竹簾,把壽司切成合適的大小就可以了。壽司一口吃掉,松軟而不失彈性。軟軟的米飯和香脆的黃瓜塊和胡蘿卜絲,再咬一口,就可以吃到誘人的肉松。海苔的鮮香伴著清爽的黃瓜塊,每一口都令我回味無窮,真是大飽口福了。
吃壽司時也”灰常灰常“蘸料時應該用有料的一面,而不是米粒的那面,要將壽司有料的部分先接觸舌頭。
我這個吃貨愛美食,但更愛壽司!
壽司是日本一道家喻戶曉的美食,無論是它的色澤還是味道,都叫人垂涎三尺。
今年的兒童節(jié),老師要求每人帶一道美食和大家分享,我便將媽媽的好朋友“壽司大師”劉美蘭阿姨請來教我做壽司。
做壽司還是需要些技巧,我看了好幾次才學會了。首先將糯米泡在冷水中半天,然后放入鍋中蒸,要蒸到很黏很黏才行。糯米蒸熟后要與少量專用壽司醋攪拌幾分鐘,鋪在準備好的紫菜上直到抹均勻為止。接著將火腿、三文魚、黃瓜等材料切成粗細差不多的絲條,整齊地排放在鋪好的糯米中央,再在整張鋪了糯米的紫菜上灑一些肉松擠上適當的沙拉醬,用特制的竹簾卷起來。卷壽司時還有一些技巧,要一步步卷起,卷每一段是都要用力,這樣卷出來的壽司才結實,不松垮,讓人看起來更是食欲大增,吃起來也會更有嚼勁。將卷好的壽司先切掉兩頭,然后將剩下的部分切成約三厘米寬的壽司,最后在切好的壽司上擠一點咖喱味的魚子醬,這樣一道日式美食就完成了。
做好的壽司讓我看的垂涎欲滴,它的外形不僅小巧,而且精致。外圈的一圈紫菜里裹著一團晶瑩透亮的糯米,宛如水晶一般。中間的火腿和黃瓜給晶瑩的糯米增添了色彩,而且更是讓人流口水。壽司上擠的魚子醬似一顆顆透明的珍珠,樣子又q,又誘人,讓我想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十二
提到河南小吃,洛陽的水席、開封的包子、鄭州的燴面,就是河南齊名的三大小吃。這天我就給大家簡紹一下這:河南燴面。
這燴面,看上去賣相極好:透白的面條,配上像碧玉般的香菜。但就是讓人食欲大增,還沒吃呢,哈喇子估計就要留下來了。如果再淋上辣椒油,白里透紅,綠配紅。當藝術品展出都能夠了!
看著好看,做法嘛……說簡單也不簡單,說難也不難。說白了,就就是羊湯煮面,但想做好,那里面的門道可就多了去了。
先要熬煮面用的羊湯。用羊肉和羊骨頭,配上八角、大料、草果、茴香一齊用紗布包裹,制成調料袋,放進鍋里煮。先用大火煮開,再用小火慢燉2——3小時。(怎樣感覺像某些方便面的廣告……)煮完放鹽,放在一旁備用。煮完出鍋的羊湯,帶著一股鮮味。還沒吃面呢,胃口都已經打開了。
之后和面。和面前要先加上一勺鹽。之后,每揉10分鐘,就要醒20分鐘。而且要反復3——4次,不然面條可不會勁道。但就是,這個步驟,也確實有點麻煩。面條揉完后,搟成適宜的形狀。還能夠抹一些色拉油,增加色澤。再蓋上保鮮膜,然后再醒20分鐘。在醒面條的時候,還要準備一些配料:羊肉、粉條、黃花菜、香菜、豆腐絲、海帶(或選用木耳)、鵪鶉蛋。
之后就要煮面了。鍋中放入熬好的羊湯,然后把羊肉、香菜等配料放入攪勻。之后放面,并加鹽調味。煮熟出鍋。一碗美味的燴面就做好了!
吃的時候,就就是一種享受了。依照我的習慣,先把配料吃了。各種鮮味,沖入嘴中。一下把胃口打開。之后吃面,一口口面片帶著羊肉的鮮味入口,一點也不覺得膩,而就是很爽滑。吃碗面,再喝上一口鮮美的羊湯。一聲“爽!”脫口而出,真乃人間第一美味!
不光就是好吃,這燴面的來頭也很大。傳說,在李世民(也就就是唐太宗。)登基前。他患病落難與一個農民家。一個老婦人將一頭“四不像”(麋鹿)宰殺,燉成湯。做面條給李世民吃。他一吃,病就好了。
怎樣樣?這就就是我們河南的特色美食:燴面。各位“吃貨”(指個性喜歡吃的人)們,動心了就趕緊找家燴面館,買一碗大快朵頤吧!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十三
坐擁壯麗海景的太平山餐廳可謂名聞遐邇,地點就在太平山頂古跡建筑物內,風景絕佳,環(huán)境也很舒適。這里提供多元化的國際美食,包括壽司、咖哩、印式燒烤、意式面食、海鮮,以及素食菜式等,可以滿足客人的不同口味。
地址:香港島山頂道118號山頂廣場地下1b號鋪。
一家以各種創(chuàng)新口味的薯條為主打的餐廳,深受年輕人的歡迎。不同于一般美式快餐店的薯條,這里的薯條更粗,份量更足,炸得外脆里嫩,而且口味十分豐富,有意大利肉醬芝士、黑椒牛仔、咖喱雞、田園蔬菜等可選。此外也供應美味的熱狗和各種冷飲。
茶室淡紫色的墻面搭配粉色系列的'茶罐、茶具、餐具及簡約的家具,充滿優(yōu)雅的設計感,而吧臺及半開放式的廚房設計,則予人放松自在的感覺。這里最大賣點是有9種自家品牌的茶葉,其他選擇還有味道濃郁甘醇的英式早餐茶、帶有香料氣味的masalachai。食物方面的選擇也很豐富,像全日早餐、沙律、甜品、三文治、周末brunch、午市套餐、afternoonteaset等,味道都很不錯!
地址:香港半山般咸道64號嘉麗苑地下2號鋪。
一家以日式班戟為主打的甜品店,店內座位不多,裝潢很有日式咖啡館的清新風格。這里的班戟有十余款口味,推薦先試試原味班戟或草莓班戟。原味班戟搭配干果牛油、忌廉、楓葉糖漿,口感軟綿香甜,干果牛油可是店家自制的哦。草苺班戟把4片頗厚的松餅疊在一起,單看就知份量不少,香滑的忌廉與草苺配在一起,每一口都是幸福滋味。
地址:香港島山頂山頂道118號山頂廣場地下1號鋪。
一家以份量小但品質一流的云吞面聞名中外的餐廳,全店只賣芥蘭及全蛋幼面,不設送外賣服務。其云吞以新鮮全蝦及大地魚末為餡料,湯底則以大地魚及蝦子為主要材料,面條采用全鴨蛋不加水。早年由人手以竹升打面,現在則由機器打制。不少香港及外國名人,如李國寶、蔡瀾等都曾光顧麥奀。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十四
香港飲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云吞與北方的餛飩相似,其餡料以鮮蝦、豬肉為主,傳統(tǒng)的餡料比例是七分鮮蝦三分肉。
湯底很有講究,用豬骨、鮮魚、蝦米等熬制而成,面條則以精細的全蛋面為主,吃起來爽口。
燒味【2】。
燒味包括豉油雞、叉燒、燒肉、乳豬、燒鵝、扎蹄等。
其中,肥瘦相間的.叉燒很受歡迎,肉質軟嫩多汁,燒鵝也是港式燒味中的經典,豐腴肥美、入口甘香。
一碗米飯配上單拼或雙拼燒味,十分美味。
港式奶茶【3】。
港式奶茶也稱為絲襪奶茶,是香港獨有的飲品,正宗的港式奶茶奶要夠濃,茶葉要夠香,入口先苦澀后甘甜。
港式奶茶的茶葉選用斯里蘭卡進口的錫蘭紅茶,濃度和香味剛好。
各大茶餐廳里都可以品嘗到港式奶茶。
避風塘炒蟹【4】。
避風塘炒蟹是一款常見的美味可口的名菜。
有著蒜蓉的獨特風味,甘口焦香,脆而不煳,蒜香味與辣味、豉味完美結合。
與螃蟹共烹,滿滿的香蒜包裹著好吃的蟹肉,兩者相得益彰。
經營避風塘炒蟹的食肆有好幾家。
菠蘿油【5】。
香港有名的地道美食,金黃色的表面有凹凸的脆皮,形似菠蘿而得名。
在新鮮出爐的菠蘿包理夾上一片黃油,等到黃油慢慢融化,整個菠蘿油散發(fā)出濃厚的牛油香味。
搭配一杯港式奶茶,可謂正宗的港式早餐或下午茶。
魚蛋【5】。
魚蛋是香港人日常生活中的流行小吃。
香港專賣魚蛋的小店非常多,甚至是便利店都有的賣。
一般魚蛋店有辣味與原味兩款魚蛋選擇,辣味魚蛋通常泡在咖哩汁或沙爹汁中加熱,原味魚蛋則泡在清湯中加熱,咖喱魚蛋最受歡迎。
雞蛋仔【6】。
雞蛋仔是香港地道街頭小吃之一,以雞蛋、面粉、淡奶等造成汁液,使用兩塊蜂巢狀鐵制模版烘烤成,造型獨特,香氣濃郁,色澤誘人,外殼酥脆,夾心軟綿,更有朱古力、椰絲、海苔等多種口味可供選擇。
粵式腸粉【7】。
粵式腸粉是香港茶樓的必備小食,看起來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蟬翼、晶瑩剔透,搭配芝麻醬、南乳汁等特制醬汁,吃起來鮮香滿口、細膩爽滑、還有一點點韌勁,讓人一吃難忘,無論作為主食還是小吃,都很合適。
西多士【8】。
西多士是港式茶餐廳最常見的小吃之一,由法國傳入,做法簡單且非常好吃,當作早餐或下午茶都可以。
一塊西多士配上奶茶或者咖啡,特別正點。
西多士在香港有兩種吃法,一種是以咖醬做餡,蘸滿蛋漿炸香,再拌牛油食;另一種則是無餡西多士,蘸蛋炸后跟牛油煉奶同吃。
無論哪種都令人回味無窮。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十五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導游。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到廈門中山公園美麗的景點去玩。希望我的講解能夠讓大家滿意。廈門中同公園有許多風景名勝,如:東聯蓼花溪,西抱魁星河,北有荷庵,南臨靖山麓接道署等等。你們想去看看嗎?那就let’sgo吧!
親愛的叔叔、阿姨、小朋友們,我來為你們介紹中山公園吧!
中山公園位于廈門舊市區(qū)。建于1920xx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定名“中山公園”,利用當年的天然形狀,東聯蓼花溪,西抱魁星河,北有荷庵,南臨靖山麓接道署(現市圖書館),東西寬320米,南北長650米,是不規(guī)則長方形,面積13.8公頃。是一個集展覽、科普、娛樂、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公園。是廈門最早、最重要的公園之一,也屬國家重點公園之一。園內各具特色的東、西、南、北四個園門,尤以南門最為壯觀。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孫中山先生紀念碑,碑高20米,上書“天下為公”四個大字;看啊!孫中山站立銅像,多么莊嚴肅穆!
再往前直走就可以看到美麗的園內魁星山、魁星河、廖花溪和亭臺樓榭、小橋等構成一幅江南山水畫,令人心曠神怡;太美了!
叔叔、阿姨、小朋友們你們今天玩得開心嗎?喜不喜歡我再當你們的小導游?
這次就先介紹到這兒吧!當然,我們廈門還有著許多名勝。音樂之島鼓浪嶼,奇林怪狀的“萬石植物園”,好玩刺激的“海濱公園”,美麗如畫的“椰楓寨”,書名學院之稱的“廈門大學”,如詩如畫的“南譜陀”等等!
歡迎你們再來廈門旅游,我再逐一為你介紹!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十六
pearlonthepeak是由澳洲名廚geofflindsay掛帥的四星食府,人氣主廚、創(chuàng)新菜式、無敵美景是這里最大的亮點。凌霄閣1樓102號。
巨八日本料理店里有一半的座位可以欣賞到半城山色半城海景的好風光,特別是窗戶兩人座,美景觸手可得。凌霄閣2樓205號。
太平山餐廳是香江最具特色的.露天餐廳之一,主體石屋是前纜車工程的工作站。西歐風格的花園區(qū)優(yōu)雅迷人,張柏芝、馮德倫、陳慧琳等明星都是座上客。太平山頂道121號。
峰景餐廳二樓大面的落地窗能將維港美景盡收眼底,成為情侶最愛專座,提供復合式異國美食。太平山頂廣場2樓。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十七
廟街的夜市為香港別有特色之處,每天下午四時后街側開始擺滿攤檔,五光十色,人潮不斷,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地攤貨。從傍晚6點到深夜12點是最熱鬧的。考慮到氣氛與危險程度,晚上您最好還是在8點到9點間前往為好。
香港廟街營業(yè)時間:每日下午4:00至午夜12:00。
香港廟街交通指南:地鐵佐敦站a出口,右轉后沿佐敦道前行三個路口。港鐵油麻地站c出口,沿文明里步行至廟街。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十八
今年暑假,大姨、媽媽、表哥和我去了聞名遐邇的港口城市—香港。我們在那里玩了孩子們夢寐以求的天堂—迪士尼樂園,世界上最大的公園—海洋公園。但說起我最喜歡的,就要數香港的風味小吃美食了。
來到香港街頭,到處彌漫著芒果的陣陣香味。這是從哪發(fā)出的香味呢?哦,原來是一家家許留山“芒果專賣店”發(fā)出的香味。找一家店坐下,你就會發(fā)現來這兒的人很多,小小的店堂都快撐不下了,可見這里的東西十分美味。我們點了一份芒果布丁,芒果布丁一會兒就到了。只見芒果布丁裝在一個橢圓形的盤子里,整個盤子里都被涂滿了橙色的芒果醬,盤子四周放了四塊芒果,中間有一個橙色的布丁,布丁上還放了一個黃澄澄的冰淇淋球。芒果醬、芒果、布丁、冰淇淋球,看得我們垂涎三尺,拿起勺子大吃起來。芒果肉甜中帶著酸,十分可口。布丁上的冰淇淋球有一股濃濃的奶香味,口感倍醇。最好吃的就數底下的布丁了,挖一勺布丁,發(fā)現里面還夾雜著許多拇指大小的芒果肉,將布丁放進嘴里,感覺布丁滑滑嫩嫩,芒果味十足,如果再加些蜂蜜,那就更好吃了。一會兒工夫,一大盆芒果布丁就被我們吃得一干二凈了。吃完芒果布丁,感覺特別涼爽,口中的香味也久久不散,讓你回味良久。
除了芒果布丁,香港那鮮嫩的蝦肉云吞,那飄著濃濃奶香的雙皮燉奶等等許多美食總令我興奮不已。這也讓我們對香港的美食文化更加地了解了。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十九
香港向有“美食天堂”之譽,因為這個小島,集中了世界各地美食,食物素質高而收費合理。至于香港的道地飲食文化,則不但承傳中國傳統(tǒng),且受著外國文化的影響,可說薈萃中外特色。
1.云吞面。
云吞面是在五十年代香港經濟最低潮時興起的,到今天,云吞面依然甚得人心,而價格方面則有貴有平。不過這些小販式經營己成為歷史陳跡。而香港的云吞,是香港獨特的蝦肉餃子,只有香港才可以吃到,放湯或油炸,再配合油菜或炸魚皮,真的是一流的享受。香港很多做街坊生意的食肆都有車仔面和云吞面售賣,如果想品嘗一下車仔面和云吞面的美味,香港的大街小巷可是隨處。
“一碗上乘的云吞面,除了要注意云吞本身的味道、口感、外形、色澤之外,面條和湯底都要搭配得宜。”香港的“云吞”與北方的餛飩相類似,但在用料和烹調要求上有所不同。港式的云吞,無鮮蝦不成話,可說是香港別具一格的道地食品。
一般人品嘗港式云吞的時候,都特別留意蝦的鮮味,但一碗上乘的云吞面,除了要注意云吞本身的味道、口感、外形、色澤之外,面條和湯底都不能掉以輕心,必須搭配得宜。面條要有蛋香,爽滑而彈牙,更要色澤鮮明。湯底亦非常重要,必須澄清透澈,鮮香撲鼻,才可突顯云吞和面條的色澤和口感。
2.嘆早茶:在悠閑中品味人生滋味。
香港的早茶,其實是一頓豐盛的早餐,遠勝過內地匆忙、簡易的早飯。香港人喜歡“嘆早茶”,一壺靚茶,幾籠精致巧手的粵式點心,一頓早餐吃的如此愜意,難怪“港式飲茶”一直聲名在外。
早年上海人認識港式和粵式飲食文化是從喝早茶開始的,幾輛放食品的小推車被上百人招呼著,便覺得這是吃早餐最熱鬧的地方。到了香港之后方知此乃“小巫”。香港大一點的酒樓食肆,上百道點心,數百位食客會聚一堂不足為奇。不論工作日還是休息日,扶老攜幼,呼朋喚友喝早茶成為香港一個很獨特的文化現象。
在香港,所謂喝早茶,其實就是吃早點,當然也有茶水。喝早茶,可以在路邊的小攤,也可以上茶餐廳。燒賣、包子、云吞(餛飩)、面條,中式的早點品種一應俱全,還有各色的小吃,如雞翅、雞爪、肉丸、魚蛋、海鮮等。
喝早茶,講究的是悠閑、雅致,是品味、是感覺,當然也是交流,所以需要趕時間的人就別去摻和了。
說是早茶,其實時間不需要起大早,八九點開始也可,甚至十點也無妨。
3.茶餐廳:香港市民的文化招牌。
對訪港游客來說,要領略地地道道的“港式文化”,方式有很多。不過,其中最具風味的,莫如花半個小時,享受一下港式茶餐廳文化。
以獨具風味自家研制的咖啡及奶茶作主打,再配合其它冷熱飲品,當中又以刨冰類最受歡迎,其中“紅豆冰”、“菠蘿冰”,更是盛暑時候的熱賣小品。
茶餐廳已成為香港招牌,最偉大發(fā)明是聞名中外的“絲襪奶茶”。港式奶茶或凍鴛鴦(新興奶茶混咖啡),又香又滑,依然是香港人最常叫的飲料。
小吃方面,亦是從西方演變過來。不少傳統(tǒng)茶餐廳,都具備自己的面包工場,制作各款咸甜面包糕餅,于早餐及下午茶時段推出,其中以“菠蘿包”、“雞尾包”、“腿蛋包”、“蛋撻”及“紙包蛋糕”最受青睞,不少移居海外的港人,回港第一件事,很可能就是到其心愛的茶餐廳享受一番。
一間具規(guī)模的茶餐廳,必然具備“粥”、“粉”、“面”、“飯”四類食物以饗食客。“粥”,貴乎其綿綿之“粥底”,“粉”則以家傳戶曉之“干炒牛河”為代表,特別注意其“鑊氣”,“面”則以傳統(tǒng)之粵式“云吞面”、“牛腩面”及潮州“魚蛋面”為代表。至于“飯”,一般以“中飯西吃”的“碟頭飯”配例湯最受歡迎。具備粥粉面飯,食客就不愁沒有選擇了。
在香港,最富當地特色的當然是港式茶餐廳,它是感受地道的港式市民文化的絕佳地。銅鑼灣的渣甸坊、時代廣場、利舞臺廣場、百德新街等地方就集中了不少這樣的茶餐廳。
4.鏞記酒家:燒鵝霸王中餐之冠。
叫得上燒鵝大哥大的鏞記燒鵝,坐落在中環(huán)的威靈頓街,與蘭桂坊近在咫尺,已擁有50多年的歷史。近年連續(xù)蟬聯香港十大餐館之冠。
鏞記酒家的的醬汁,別有風味。喜歡食肉,味濃而不肥膩的,可以挑鵝背吃;喜歡肥美的,醬汁濃郁的,挑鵝腩吃;年輕人愛啖啖肉,就吃鵝胸。鏞記酒家的當家菜是“鏞記鵝瀨”,你要想點此菜,需要聲明是要“正路”的還是“不正路”。所謂的“正路”,是指瀨粉用純米漿做,夾得起,不算滑口但有彈性,由于要人手磨漿,成本高,在一般餐館很難吃得到;“不正路”是指在吃瀨粉時要用“暴力”對待,不顧儀態(tài),因為夾不到。瀨粉湯底都是就地取材,用去皮鵝頸熬,最重要還加有豬骨、羅漢果、黃豆及安南蝦干,故尤其鮮甜濃美。
香港不少粵派的酒家飯館,制作的燒鵝亦見功夫,食味不俗。如市面眾多的販賣“燒鵝瀨(粉)”、“燒鵝飯”的食店、中式快餐店,乃至街市燒臘檔出售的燒鵝,不少都是質好味佳價廉。
5.魚蛋粉。
如果說魚蛋粉最能代表香港地道美食,相信沒有人會有異議。這碗看似簡單的魚蛋粉,要做得精和令人再三回味卻絕不容易。一碗魚蛋粉,是很多人的「求其一餐」,不是嗎?滿街通巷、任何一間港式食店都可以吃得到魚蛋粉,香港人吃魚蛋粉都吃得麻木了。德昌魚蛋粉店是香港一家出名的小吃店,魚丸是這里的招牌,曾獲過“美食之最大賞”小吃組的至高榮譽獎。小小的店面不過八九張桌子,四五個素不相識的人擠在桌子旁,如果點的多一點兒,桌上放不下,必須盡快吃完。好像很多年前那種國營的老字號,這邊幾個人吃,邊上就站著幾個等座的。德昌的門口還是有人等座,老板也不催你,等的人也極有耐心。魚皮餃的湯頭很足,云吞面里蝦仁個大飽滿,足有完整的兩三個。香港人極愛吃魚丸,這里的個大筋道,用料實在,不像有些家的用面粉來摻。
至今德昌也不過只有這樣小小的兩家店鋪。香港是個很講專業(yè)能力的地方,做魚丸不在做到店面多少還是大小,只要做到有名,在魚丸行業(yè)里是個狀元,老板也很心滿意足。最大最貴不一定是最好,就拿德昌來說,敞胸露懷、脖子上掛條粗粗晃晃金鏈子的計程車司機,會在德昌停下來打尖,身著考究制服、面孔精致的白領也側身其中,而且沒有絲毫的不適感。那些在內地貴得離譜、菜品差強人意,抑或靠包裝主題便可顧客盈門的餐廳,在香港似乎很難有人緣。口舌之歡上的務實品味多少能影射出香港人的特質。正如香港著名食評家蔡瀾所說:“最原始最基本的平民菜肴才是最佳的美味。”
6.九記牛腩。
有90年歷史的九記牛腩,連特首曾蔭權家中3代都是常客,經常會前去光顧。店中大廚每天都會把從肉檔送來的幾百斤牛腩自行加工,湯底則由中藥秘方制成,清甜甘香,再加上名人效應,所以經常都會座無虛設。如有機會到此一嘗的話,記得要點鎮(zhèn)店之寶“清湯爽腩”,其口感味道真的令人流連忘返。
7.雞蛋仔。
“雞蛋仔”這一具有香港特色的小食,在香港極負盛名,伴隨香港人幾十年,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雞蛋仔”以獨特的配方,考究的選料,嚴密的制作工藝,加上外脆內軟的口感,一直獲得人們的青睞。“雞蛋仔”造型非常迷你可愛,每一板都有幾十粒排列整齊的酷似小雞蛋形狀的“雞蛋仔”,并且,在每一粒熱氣騰騰的“雞蛋仔”里含有豐富的蛋香和奶香,非一般小食可比。“吃出新鮮,才能品出美味”這也是“雞蛋仔”所倡導的即點即做的獨有特色。
8.魚蛋與牛丸。
魚蛋與牛丸是香港人常吃的食品,魚肉及牛肉剁碎后打成泥狀,攪至起膠才擠成丸狀,在廚師們的嘗試下,還有墨魚丸的出現,好吃的丸子必須有彈性,爽口,才算是極品。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二十
衙前道一帶供應各式東南亞美食如泰國和越南菜,還有火鍋、廣東菜和潮州菜等,極受歡迎的本地甜品店也不少。這里很多食肆都是家庭式經營,雖然沒有華麗的裝修,但食物質量與著名餐廳相比也不遜色。
南角道一帶供應各式東南亞美食如泰國和越南菜,還有火鍋、廣東菜和潮州菜等,極受歡迎的本地甜品店也不少。這里很多食肆都是家庭式經營,雖然沒有華麗的裝修,但食物質量與著名餐廳相比也不遜色。
龍崗道一帶供應各式東南亞美食如泰國和越南菜,還有火鍋、廣東菜和潮州菜等,極受歡迎的本地甜品店也不少。這里很多食肆都是家庭式經營,雖然沒有華麗的'裝修,但食物質量與著名餐廳相比也不遜色。
太子道一帶供應各式東南亞美食如泰國和越南菜,還有火鍋、廣東菜和潮州菜等,極受歡迎的本地甜品店也不少。這里很多食肆都是家庭式經營,雖然沒有華麗的裝修,但食物質量與著名餐廳相比也不遜色。
香港的美食和景物(優(yōu)質21篇)篇二十一
傳說以前有一對恩愛夫妻,媳婦甘愿賣身為家翁治病。失去妻子的丈夫并沒氣餒,努力研制出一款味道奇佳的餅,最終以賣餅賺錢贖回妻子,重新過上幸福生活。這款美食制法流傳至今被稱為“老婆餅”。沒想到這小小的糕點里還蘊含著一個如此動人的愛情故事。
而關于老婆餅的另一個傳說則源自于廣州的蓮香茶樓。去過廣州的人都知道蓮香茶樓是廣州名店,而潮州老婆餅則是它的看家點心。清朝末年,當時蓮香樓請了一位潮州籍的師傅。有一年他探親回家?guī)Я嗽S多蓮香樓的點心給家人,誰知他妻子在吃了點心之后大為不滿:“你們蓮香樓的點心還比不上我娘家炸的冬瓜角呢。”點心師傅聽了妻子的話,很不服氣:“那就把0家的冬瓜角做出來,跟我們蓮香樓的點心比一比!”第二天,妻子準備了一鍋冬瓜茸,用白糖、面粉來做餡料,再用面粉皮包成小角,放在油鍋里炸至金黃色。點心師傅嘗了一口,連聲贊好。回到廣州后,他把妻子做的冬瓜角帶給茶樓的師傅們品嘗。蓮香樓的師傅什么樣的點心沒見過?可是,他們吃了冬瓜角后,都贊不絕口。蓮香樓的老板知道了,也來嘗了一個。老板說:“嗯,味道很好!這是哪里的名點啊,叫什么名字?”潮州師傅一時也回答不出來,其中一個師傅便說:“這是潮州師傅的老婆做的,就叫它‘潮州老婆餅’。”
有趣的是和“老婆餅”相對應的還有一種餅叫做“老公餅”,它們在形狀上稍有差異,吃起來味道別具風格。“老婆餅”形狀小巧,口感細膩,一粒粒的芝麻吃完后還覺得唇齒留香,真的猶如小女人一般細致周到。“老公餅”形狀則稍大,味道和面包有點相似,倒有點像個大大咧咧的大男人。
香港有售各式令人垂涎的傳統(tǒng)中式餅食和應節(jié)美點,包括嫁娶禮餅、中秋月餅等,適合婚嫁和不同的節(jié)日場合,選擇極多元化。「老婆餅」、棋子餅、蛋卷、杏仁餅等特制美點,可口味美;時興的.精美獨立包裝,保證衛(wèi)生,作為送禮賀品更顯體面。旺角、尖沙咀、灣仔、銅鑼灣、北角各區(qū)均設有不少專門店和連鎖餅店,部分餅家并於主要百貨公司設有分銷柜位。
牛腩是牛的肚皮部分,周圍有筋膜,具有美容養(yǎng)顏的功效,是經典的粵菜材料,特色小吃之一。在香港,牛腩的吃法一般為咖喱牛腩和清湯牛腩,并衍生出牛腩面、牛腩河粉。正牌的牛腩一定要將牛腩與牛骨一起煲熬數小時,使牛腩綿軟可口,同時使精華溶于湯中。清湯牛腩還會加入白蘿卜,更加美味爽口。
推薦:九記牛腩。香港最出名的牛腩店,首創(chuàng)清湯牛腩聞名全港,牛腩伊面、咖喱牛腩也味道很不錯。九記從中午一直營業(yè)到23點,但19:30時會打掃衛(wèi)生一個小時。中環(huán)歌賦街21號。地鐵上環(huán)站a2出口。
生記清湯牛腩。香港老字號小吃店,生意興旺,牛腩高湯醇厚,牛腩軟綿,牛筋爽口,生滾靚粥也是一絕。上環(huán)畢街,臨近庇利街。地鐵上環(huán)a2出口。
記得多年前,在內地北方吃到的玉米棒子,印象中淡而無味。然而正是這種玉米棒子,如今在香港小吃市場上掀起火熱旋風,旺角的街頭巷尾總會有一檔熱氣騰騰的玉米小攤常駐,生意不絕。食家說:玉米旋風去年初已“登陸”,現在已雄霸街頭小吃市場。
九龍城一小吃店推出的玉米杯是一種新美食,把金黃的嫩玉米粒煮透,用小巧的杯子盛起,淋上牛油蜜糖濃汁,吃起來玉米爽口得甜,牛油味噴香撲鼻,只售10元(港元,下同),很多年輕人都愛人手一杯,邊走邊吃。花生醬杯裝玉米也頗有特色,醬色啡黃,醬味微微蓋過玉米的香甜,但吃來覺得配合得出奇的好,售價8元,玉米迷們紛紛嘗新。另一家“豆品坊”以往以賣豆類食品出名,如今也不甘人后,亮出咸脆煙肉玉米杯,混合牛油的玉米粒上鋪滿了炸香的煙肉粒,滿口肉香,令人吃完又想再來一杯。玉米棒子是傳統(tǒng)的北方食品,而如今在香港添加新意,稱為“原汗原味原支玉米”,大受歡迎。在旺角某食店內,廚師在來自美國的原條玉米上涂上植物油后,放在電爐上烤到微熱,然后涂一層特制的日本醬油和蜜糖,再將玉米烤至帶少許焦黑,此時,圍觀“現場操作”的食客已聞到四溢的“日本正宗粟一燒”的香味,個個食指大動,希望手執(zhí)一棒,嚼個開杯。廚師在玉米棒子上撒上芝麻、乳酪粉和辣椒粉,“粟一燒”便大功千成了,每支12元,即時售罄。廚師說,因為即叫即燒,供不應求,生意特別好,所以食客們大多需要排隊輪候。旺角“鐵哥速食”小店直接引人臺灣的燒玉米烤爐,但將其做法更新。因為新,這種臺式風味玉米的捧場客甚眾。臺灣燒玉米的做法是將原支玉米棒放在電爐上烤熱再涂上烘烤,而“鐵哥”卻先把玉米煮至九成熟,然后放在電爐上烘烤,再抹上微辣的沙茶醬,約5分種后待其入味便可品嘗。陳小姐說,她曾在臺灣吃過燒玉米,但覺得這里的改良品種更好吃,10元一支,她大嘆:“抵食(合算)。”
最花心思、最花功夫的可算是玉米制成品。旺角一家餅屋開張不到半年,推出的玉米健康包子、玉米蛋糕、玉米曲奇餅等,全部用來自韓國的鮮玉米磨粉制成。老板說,最特別的是玉米包子和玉米餅干,前者外表金黃,內軟外香,是鮮玉米粉發(fā)酵做成的包子,個大味香甜,最適合年青小伙子品嘗、玉米餅干實際上并不太干,咬下去內夾有葡萄干、玉米粒,口感新奇有趣,小學生們最愛吃。食客楊行生一家大小常來光顧,他說,餅屋的食品全用植物原料制成,沒有牛油和豬油,最百分之百的健康食品。一家粥面食店也破天荒推出“玉米腸粉”,把香港人愛吃的腸粉融入玉米新作中。白色半透明的腸粉內餡是鮮嫩的黃玉米,光看外觀已很吸引,食客要時師傅才從熱騰騰的蒸籠拿出來,再淋上醬油,誘人垂涎。嘗過后,你會發(fā)現這新口味確實不錯。
“布丁”即內地人說的果凍,現大也成了玉米美食新內容。某糕點店的玉米布丁,外形可愛,成心形,小巧粉嫩、金黃透明,入口即化,仔細品嘗不有小粒玉米在齒間流動,新意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