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要注重細節的描寫,通過生動的語言讓讀者產生共鳴。讓我們一起來品味、欣賞這些優秀作文,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臘八節初二年級(實用14篇)篇一
農歷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后“年味”日漸濃郁起來。臘八吃臘八粥的食俗,在我國已有千年之久了,別有一番來歷。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并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于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并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釋迦族人,后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后,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宋朝吳自牧撰《夢梁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元人孫國敕作《燕都游覽志》云:“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并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后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光緒順天府志》又云:“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后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
臘八節初二年級(實用14篇)篇二
對于那時的我們來說,臘八也是個很特別的節日,早早地就盼望著臘八節的到來。到初七傍晚,早已迫不及待的我們放學就約好了伙伴,三五成群,男孩背著自制的冰車,女孩拎著個大籃子,一路小跑,直沖我們冬天的樂園——村外大河邊。
不覺太陽已經升起,盡管沒了孩提時的情趣,但那甜甜的臘八粥依然給人以濃濃的回味。
更多熱門
臘八節初二年級(實用14篇)篇三
臘八映雪,吉祥如意,微信朋友圈里的祝福短語鋪天蓋地,其中一條印象極深:臘八節喝臘八粥,黏住愛,黏住美,黏住真,黏住善,黏住德,黏住禮,黏住孝!黏住根。我真感謝那些編祝福微信的寫手們,編的那樣合情合理,特契合歡樂喜慶的氛圍,印證了那句話:高手在民間。
走進小區的花園里,松樹上,積滿了厚厚的雪團子,松針兒經過雪的”洗禮”更加青翠,小湖的冰面被大雪覆蓋,極目眺望,平整如疇,很想踏到湖面上走一圈,留下腳印一串串,可不忍心破壞大自然的造化。
說真的,現在的.雪是多么珍貴呀,生活在城里人們看一場雪多么奢侈呀,而偶然下一場雪,我們剛要感受雪天的意境,感受積雪的愜意,還沒容走在積雪的馬路上,環衛車就在路面上撒下大量的融雪劑,不一會街道上泥濘一片。可話又說回來,現代社會,都市車多人多,不清除積雪不影響交通嗎?反正我對此十分迷茫。
小區的保潔員十分辛苦,下雪如一條無聲的命令,他們起個大早,動用鐵鍬,掃帚等很多工具,把小區路面的雪掃得干干凈凈,看到他們累得滿頭大汗,感動,激動,心疼油然而生,他們拿著不高的收入,干著這樣累的活,的確不容易,但當他們用工具把大自然賦予人間的積雪掃干凈了,明明潔白的積雪經過鍬鏟,掃帚掃,變得黑黑的,堆在路旁,感覺又玷污了雪的圣潔,因此我十分矛盾,也解釋不清!
但無論怎么樣,當臘八節遇到下雪,心情是興奮,亢奮,曼妙的,喝上自己親手熬制的甜甜的噴香的臘八粥,就著臘八蒜,大白菜五花肉燉凍豆腐,俯瞰窗外的積雪,感受雪后空曠的城市,望著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快歡聲笑語的孩子,豈止是用“”臘八節快樂”以及那些微信朋友圈里祝福短語比擬得了的呀。
臘八節來了,春節的腳步近了,濃濃的年味足了!
臘八節初二年級(實用14篇)篇四
東西生明,時光速流,又是一個春節即將來臨,在春節來臨之前,第一個小節便是舊歷年的臘月初八,按家鄉的俗稱叫做“臘八”。“臘八”在我的印象里有著很深的記憶。因為“臘八”這天要吃“臘八粥”哦,每逢此時,一股久違了的香甜也會縈繞在唇齒之間。
我小的時候,家境雖不很富裕,但我的媽媽仍會把每一個節日都過得豐富甜美。記得臘月初八的前一天晚上,媽媽安頓我們幾個兄妹:明天是“臘八”,要早些起來吃“臘八粥”。媽媽說著,像變戲法一樣拎出一包紅棗,我們高興得如饞貓一般,在炕上打著滾,嘴里還“噢噢”地叫著,想要幾粒打打牙祭,媽媽卻在這叫鬧中把幾顆最大的紅棗悄悄塞給了我,哦,那一瞬間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兒了……媽媽準備好了薏米、小米、大米、紅豆等東西,為翌日的工作做好充分準備,然后再一次叮囑我們早起,并說否則會變成“紅眼睛”的。當然這一說法源于何處實在無處考證,因為我第二天還沒見過某個人因在“臘八”這天沒早起就變成“紅眼睛”的。“臘八”這天,媽媽總是起得很早,當我們還在香甜的酣夢中就隱隱聽到了那“呼噠,呼噠”的拉風箱的聲音,“呼噠,呼噠……”聽來是那么悠揚,那么綿長,那么溫馨……天還沒有放亮,但紅彤彤的灶火將屋子映照得燦爛美麗,當濃濃的香味在屋子里彌漫開來,媽媽便開始喊我們起床。當我們洗漱完畢懷著喜悅的心情端坐在炕桌前等待著媽媽把那香味撲鼻,色澤鮮艷的“臘八粥”盛到碗里時,我們激動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會敞開腮幫子大嚼大吃,因為粥燙得歷害,“吸吸溜溜”的聲音響成一片。哥一邊吃一邊還不安分地將碗里的粥用力拋向空中,而最讓我佩服的是那被拋起來如球一樣的粥竟每一次都準確無誤落回到他的碗里,簡直像耍雜技,而我學了幾次不是把粥拋到炕上就是拋到后腦勺,逗得一家人笑不成聲。媽媽端著碗坐在一邊也不管我們,只用那充滿了愛的目光凝視著我們。這時節,屋外往往是寒風呼嘯、冰雪嚴寒,而屋里的我們卻沐浴在媽媽溫暖的目光里,津津有味地吃著香噴噴、熱騰騰的粥,那是一幅多么幸福的情景啊!
如今時過境遷,“臘八粥”已不再是孩子們垂涎的美食了。雖然現在臘八粥用的料已與以前大相徑庭,什么桂圓、蓮子、枸杞、蜜餞等既營養又保健,十分講究,但我吃來卻總感到少了幾樣味道……哦,當我在紛繁俗塵的生活中一身疲憊時,我多么想沐浴在媽媽那溫暖的目光里再吃她做的一碗“臘八粥”喲!
臘八節初二年級(實用14篇)篇五
“吃!”我剛放下書包,父親就急忙喊道。我真的餓了。我想我很快就能吃到媽媽做的好吃的紅燒肉和糖醋魚了,所以趕緊洗手。
“什么?今天喝粥?”我看著大家面前的一碗粥,不滿地哭了。抬頭看著和平時一樣討厭粥的我爸,想找個聯盟,一起“反抗”。沒想到我爸津津有味地一飲而盡。看看媽媽和爺爺,他們都吃得很開心。這是怎么回事?爺爺見我發愣,便放下碗,大有深意地背誦道:“如今佛粥多是互喂,他卻以為江村是存新東西。婷婷,粥是寶,別浪費!”我還沒回過神來,我媽就說了一句:“早(棗)壯(栗)來年大豐收。婷婷,這粥有營養。吃吧!吃完臘八棗,拿起書包跑回家。婷婷,你馬上要放假了嗎?別呆了,快吃!”
“哦……”看來這粥還有什么意思!我剛端起碗,父親咽了一會兒,一碗粥就吃完了。他放下碗,喊道:“別害怕,拉巴!”看著陌生的成年人,我也從他們的長相中學習,開始“吃喝”。很奇怪,一頓猛喝之后,冰涼的手已經暖和起來了。
吃著吃著,聽著他們說話,我才慢慢意識到,今天是十二月初八。據說佛祖釋迦牟尼成佛,上山修行。12月8日,他因饑餓和疲勞倒在路邊。她被一個牧羊女發現,用米粥救活了。后來她才知道自己成佛了。臘八有這一天吃臘八粥的習俗。白米中混有不少于20種的全谷物,食用后能增加幸福感,延年益壽,故又稱“長壽粥”。
原來這碗看似普通的粥有如此深遠的意義,于是我趕緊讓媽媽教我怎么做“長壽粥”。我媽讓我先準備好必要的材料:粥、米、豆、棗必不可少,其他的可以根據我家的口味搭配,比如核桃、栗子、玉米、葡萄干。玉米要提前浸泡3-4小時,其他材料可以混合清洗,然后將所有材料一起放入鍋中,加入足夠的水,用小火煮沸,煮成粥。喜歡甜味的話,放點冰糖一起用紫砂壺三小時喝粥.
在我們那里,臘八粥煮好之后,先拜神拜祖,再給親朋好友。我們必須在中午前把它們送出去,最后全家人都可以吃。吃剩的臘八粥,吃了幾天就留著,是個好兆頭,意思是“一年以上”。
這象征著臘八粥的長壽。別忘了12月8號喝一大碗。
臘八節初二年級(實用14篇)篇六
今天是臘月初八,是喝臘八粥的日子。
臘八粥是一種非常特別的食物。我國有一千多年喝臘八粥的歷史。最早始于宋代。家家戶戶都要做到。傳說在一些寺院里,臘月初八之前,和尚們會捧著布施碗沿街布施,把收集來的米、栗子、棗、堅果等材料煮成臘八粥,分給窮人。傳說吃了可以得到佛祖的加持,所以有些窮人稱之為“佛粥”。難怪這粥料五花八門,好吃!
前一天奶奶忙著這粥。用冷水浸泡黃米、黑豆、紅棗、花生等谷物。光看著就讓人想到好吃的。
一大早,奶奶就用木頭點起一個爐子,支起一個大鍋,加水,輕輕放入備好的五谷雜糧。鍋立刻變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五彩繽紛,散發著淡淡的香味。奶奶用大勺子輕輕攪了攪,鍋里頓時翻騰起來。奶奶滿意地把鍋蓋上,去看電視,我還是很感興趣,小心翼翼地等著。現在終于明白奶奶用木炭的原因了。木炭燒出來的火很軟,輕輕襯托鍋底,這樣做出來的粥會更加香甜可口。木炭稍微向下延伸,所以我把它向前推。為了我們美味的飯菜,實木變成了灰燼。
一個多小時后,白氣從鍋邊冒出來,鍋也濺了一地。我興奮的大叫起來,奶奶走過來拍了拍我的頭。“等等,它來了,你這只小貓!”
她揭開鍋蓋,里面的水幾乎消失了。糾纏在一起的米粒間不時有小氣泡冒出,仿佛是火山噴發。腫脹的紅棗浮在上面,像一群可愛的胖娃娃。我和奶奶都面帶微笑。“好的!”話音未落,我就伸出了碗筷,激起了家人的共鳴。
一家人圍著一張桌子坐著,每個人面前都有一碗紅色的臘八粥。我迫不及待地想吃一口。哇!這粥又糯又好吃!還有一種淡淡的順滑,像吃吻凍時的淺淺歌聲。誘人的紅棗又甜又好吃.
吃了一碗粥,整個人暖洋洋的,冬天的寒冷一掃而光。神話說:“臘八粥好吃又有營養,還能增加幸福感和長壽。”
唉,如果每天都是臘八節,如果每天都能吃臘八粥!
臘八節初二年級(實用14篇)篇七
今天是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們常州地區家喻戶曉的臘八節。
一大清早,天還蒙蒙亮的時候,我在被窩里就聞到了一股香噴噴的味道,好像是花生?是排骨?還是……聞著香味,我趕緊起床,看到媽媽正在忙前忙后,我只好自己去尋找香味的來源。
餐桌上,媽媽已放了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看上去就很誘人:綠色的粥,里面有黑米、薏米、排骨、青菜、桂圓、黃豆、綠豆和大豆。我急忙呈一勺往嘴里送,哇!好燙!不過味道又香又鮮!黑米和薏米很軟,黃豆很有嚼勁,排骨的'香味最是濃烈。
媽媽看我吃得正香,就問我臘八粥的來歷。臘八也有來歷?我怎么答不上來?沒辦法,我只好自己找答案,終于看到了一個有關臘八粥的來歷:原來,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生活極為艱苦。一天,他到一戶人家偷東西吃,結果被抓住了,還被關在一間破屋子里。朱元璋餓的前胸貼后背。他四下找東西吃。結果,他以外的在老鼠洞的旁邊發現了玉米、大豆、綠豆等物。他用這些東西洗干凈后煮成了一鍋粥。味道非常棒。當了皇帝之后,朱元璋就把這粥賜名‘臘八粥’。從此以后,每年的臘月初八,每人都要吃‘臘八粥’,也就把這一天稱為‘臘八節’。
今年的臘八節我不僅享用了美味的臘八粥,還學到了知識,真好!
臘八節初二年級(實用14篇)篇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臘八節。每年臘八節的前夜,媽媽和奶奶便會煮上一大鍋的臘八粥,供一家人品嘗。
夜剛剛降臨,媽媽和奶奶便忙了起來,淘米、泡果子、去核……忙得媽媽和奶奶不可開交。隨后開始煮了起來,等鍋里的水沸騰起來,就開始用微火燉。我一個勁地嚷嚷:“什么時候可以吃了,怎么還沒有好?”媽媽看見我等不及了,便對我說:“早著呢,臘八粥要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燉好。”我掃興地去睡覺了。
第二天的早晨,我一起床,媽媽盛了一碗臘八粥放在了桌上。我顧不上洗臉刷牙,便大口大口地吃起來,一邊吃,一邊看著碗里的各種東西:赤豆、黃豆、紅棗、蓮心、花生……我好奇地問媽媽:“臘八節為什么要吃臘八粥?”
“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寺院煮臘八粥,是為了敬佛;而我們煮臘八粥,一是為了供奉祖先,而是為了節約,你看,這粥里的東西大多是我們以前吃剩下的,趁著臘八煮上一鍋粥,不是一舉兩得嗎?”媽媽停了一會兒,又接著對我說,“臘八粥雖然有一個‘八’字,但它不一定是用八種材料做成的,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葡萄、白果、紅豆、黃豆、綠豆、花生……都可放在一起煮。以前有些講究臘八節的人家,他們還要將果子刻成人形、動物形、花形,再放入鍋中煮呢。”
在我們家里臘八這天,二件事必做,一是熬臘八粥,二是腌臘八蒜。臘八蒜就是將蒜剝皮后放入醋中,媽媽說這一天腌的蒜會變成碧綠色。很神奇,確實如此。多年來一直以為只有臘八這個節氣才能把蒜腌綠,前段時間無意中放入醋中的蒜居然也變綠了,才知道這大概是媽媽為了讓我們剝蒜皮而編出的一個美麗的謊言吧。臘八這天我們小孩子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挑豆子,將壞豆子及石子挑出來,這也是最開心的時刻花花綠綠地灘了一桌子,兩個姐姐仔細檢,我兩手抓滿豆子,滿桌子的和啦,劈啪直往地上掉,惹的她們倆生氣。現在挑豆子這項任務媽媽又交給了她的孫子輩,孫女要比他爸爸小時淘氣多了。臘八粥里除了各式豆子外,還有紅棗、葡萄干、桂元肉、桔皮等,自然少不了米,有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等。熬這種粥要有一定的技巧,既要軟爛黏稠又要不粘鍋,要用時用心的,媽媽熬出的臘八粥有一種特別清香的味道,常常是滿樓飄香,我們都是一路聞著香味上樓的。媽媽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民間美食家,上世紀70年代,物質普遍不太豐富,但我們家因有媽媽的粗糧精做,餐桌上總是有吃不盡的美味佳肴。
想不到臘八節那么有講究,看來我要多了解了解臘八節的知識。
臘八節初二年級(實用14篇)篇九
臘八節這天家家都喝臘八粥,泡臘八蒜。
以往我們家都是買臘八粥,去買時沒有了,所以我母親今年要在家里煮臘八粥。
母親叫我把紅豆、黑米、花生、蓮子、紅棗……,洗干凈,放在盆里,對不起,我忘了要把米和干果分開洗。
開始做了,母親說:“要先在壓力鍋里放大半鍋水,等水開了,把米和干果放鍋里,過幾分鐘放里一把芝麻,等水開了再過二十到三十分鐘,就可以吃了。”
臘八蒜,就是把蒜放入咸菜壇里,把醋和一些水(水不要放太多),放里一些花椒把這些放了作料得水燒開冷涼,倒入咸菜壇里封上口放在外邊。到了。大年初一吃餃子時撈出來,酸酸辣辣的可以讓你多吃幾個餃子。
今天,我給你說的中國習俗你學會了嗎?以后我還會給你們一起說一些中國的習俗。拜拜!
每年的農歷的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節”,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和臘八粥。
臘八粥是由大米、小米、糯米等谷類,黃豆,紅豆,綠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白果等干果一起組成的。臘八粥不僅是時令美食,更是養生佳品,適合在寒冷的天氣里保養脾胃。
在這一日,有些地方的寺廟里會分發一些臘八粥。人們往往會拿著碗到寺廟里去盛一些臘八粥,這一天,尤其是一些老人老早就在寺廟門口排著隊伍等候廟里的人發臘八粥。因為傳說喝了臘八粥,寓意是年年有余。大家都要討個好彩頭,希望來年有個好豐收。
這不,外婆也去寺廟里要了一大碗粥,特意還給我剩了一些,我津津有味地吃著,希望年年有余吧!
今天是臘八節,媽媽在外地出差,年底了,媽媽特別忙,眼看著這個臘八節是不能回來和我們一起過了。
晚上,媽媽給爸爸發了條短信,內容是“今天晚上我回去看你們,給我做點兒好吃的。”但是,由于爸爸不認真,讀成了“今天晚上我回家看你們,我給你們做點好吃的”看完后,爸爸很奇怪,一般都是爸爸做飯,,媽媽怎么想起來做了呢?因此,我和爸爸一直等,等到九點多的時候,媽媽回來了,媽媽問爸爸:“晚上做什么好吃的啦?”爸爸說:“等你做呢。”媽媽說:“我不是讓你做嘛?”爸爸把短信碉出來,仔細讀了一遍,說:“哎呦,我給讀反了。”最后,我們每人吃一帶方便面,我說:“咱們吃的是臘八面!”
臘八節搞了個大烏龍,沒有臘八粥,也沒有大餐,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哪怕只是吃泡面,我也覺得很香,很香!
江浙臘八節的習俗江蘇人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臘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話,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臘八粥則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據說,這種煮粥方法還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
佛祖釋迦牟尼成佛前進山修行,苦苦修行多年一無所獲,一直追逐饑餓折磨,在十二月初八這一天,釋迦牟尼終于再也支持不住,因饑餓勞累栽倒路旁,一位善良有牧羊女從路邊經過時發現了他,并用大米、栗等做成的粥給釋迦牟尼吃,將他救活,一碗小小的粥米讓饑餓中的釋迦牟尼覺得神清氣爽,覺得是世間美味。后來釋迦牟尼潛心修行,終于他大徹大悟.得道成佛。臘八節由些而來。
在我的老家有一句俗語:“臘八臘八,凍掉下巴”。因為進了臘月門,天氣也就真正的到了“數九寒天”了,所以,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做粘米飯,“沾沾下巴”。
臘八節,在我國歷也算得上是悠久綿長了,各地的習俗不同,過法也就不同,飲食的差異也很大。但是,它的受重視程度可不比其他的傳統節日差。因為過了臘八,就離過年不遠,年味也就越來越濃了。
臘八節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
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
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臘八粥的具體做法是:將預先分別泡過的五谷雜糧和粥果放在一起,加水熬煮。五谷雜糧有大米、小米、江米、薏仁米、大麥米、紅豆、蠶豆等,粥果有栗子、紅棗、核桃、桂圓肉等,一邊煮,一邊用長柄勺子不停地攪動。講究一點的還要再另備一盤果料,如瓜子仁、杏仁、松子、葡萄干、蜜餞、青紅絲,這是為了放在粥面上的。
時間可過得真快,想去年的臘八,我還呆在學校里準備考試呢,呵呵。昨天發短信的時候,居然有位大哥問我,臘八是什么?我汗,只好簡單地解釋了一下,不過我自己也是去年的臘八才知道他的典故的,也沒好到哪里去。
臘八節由來已久,為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之一,有關臘八節的傳說,民間也有多種,傳說畢竟是傳說,其中也不乏感人的傳說,下面就來看看最常見的兩種有關臘八節的傳說。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
臘八節初二年級(實用14篇)篇十
臘八節這一天到來的時候,各地都有煮臘八粥的習俗,在寒冷的冬天吃著暖暖的臘八粥,格外的保養脾胃。
而我們老家有些寺廟會分發一些臘八粥,有的時候人們也會拿著碗到寺廟去盛一些臘八粥,因為寺廟的臘八粥又被稱為佛粥。因此在臘八節的這一天,我們家附近的寺廟都會有很多的人在排隊等待著分發的臘八粥,大家都希望喝了臘八粥可以年年有余。
今天的臘八節的時候,外婆一大早上就去寺廟里面盛了一些臘八粥,特意也給我留了一些。吃著臘八粥,心里許愿來年年年有余。
臘八節初二年級(實用14篇)篇十一
相傳“臘八節”起源于遠古時的“臘祭”,傳說每年臘日,古人要舉行祭祖,祭諸神活動。另據宗教界所傳,農歷十二月初八又是佛祖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最初稱為“成道節”。自周代將農歷十二月定為臘月,南北朝時此月要舉行重大祭祀活動,以祈求五谷豐登,吉祥平安。據說“臘祭”有八種神,于是便將初八確定為固定祭日,后來相沿成俗。
有關“臘八粥”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也演繹出許多有趣的典故。據傳為了感念佛祖臘月初八成道之日,各寺院僧侶在這一天集會紀念、誦經演法。并把從八方化緣來的米、麥、豆、谷雜糧,及采集的棗、栗、核桃等干果匯集在一起,用大鍋熬成粥做供品,祭祀佛祖,然后眾僧共享修道成果。遇有進香者,寺院以粥施舍。后來此舉逐漸成為善事,被流傳至今。隨著佛教的不斷傳播,這種活動由寺院傳到世俗民間,熬“臘八粥”漸漸演變成民俗習慣。到了宋代,“臘八粥”廣泛盛行。不論是朝廷、官府、平民百姓乃至寺院,必在此日熬粥祭佛敬祖,并合家團聚共用,或饋贈友人,以此祈求吉利平安。
“臘八節”不僅成為民間重要傳統節日,喝“臘八粥”民俗也被世代相傳下來。
香甜的臘八粥。
一碗香甜的臘八粥,不僅是冰心奶奶對母親的思念,更飽含了后一代對上輩領袖的敬愛。在我們這個時代,誰還會去追究臘八粥的含義,只是吃吃罷啦!而冰心奶奶卻不同,她用這碗香甜可口,而又象征著團結的臘八粥用來紀念母親和周總理。其實那十八種干果包含的正是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的尊敬與思念。
文中講述了作者冰心每年都在臘月初八這一天給孩子們煮臘八粥吃,臘八粥是用糯米、紅糖和十八種干果摻在一起煮著吃的,吃起來香甜可口,這十八種干果象征著十八羅漢,也象征著人民團結一心,冰心奶奶用這香甜可口的臘八粥來紀念她的母親,而小朋友們則用臘八粥紀念我們的前輩,我們敬愛的周爺爺。
緬懷祖先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今思古,來思今,后輩思先人。這種美德又一代一代地向下流傳,就如同文章所講香甜的臘八粥也是后代對先人的思念,對英雄、對周總理、對烈士們的敬愛!讓我們傳承這種美德,同時以此勉勵自己努力學習,為了祖國的明天更加美好、輝煌而奮斗!
臘八節里的“臘八貓”
一年一度的臘八節又到了,今天中午,媽媽拎著一大袋東西回家,剛走進家門,便興致勃勃地說:“今天晚飯,我們就喝臘八粥!”我和爸爸一聽,餓狼撲食般地跑到袋子旁看看里面有什么,結果把媽媽嚇了一跳。
好不容易熬到了晚上,可是我的好奇心卻把我帶到了廚房,來看看臘八粥是怎么做的,只見媽媽先把不易煮爛的米和豆類下鍋,等到豆軟湯紅的時候,再把果仁下鍋,并用勺子不斷攪動……大約過了一個多小時,濃濃的香味開始從鍋沿四溢,并飄到了我的鼻子里。“喝粥了!”我迫不及待地端起把香噴噴的臘八粥,聞一下就垂涎三尺,再輕輕抿一口,黏黏的、稠稠的、還有點甜甜的,味道好極了。我一邊喝一邊舉起大拇指念叨著:“好喝,好喝,真好喝!還是媽媽廚藝高!”爸爸又突然說:“笨蛋!哪有人能比過你媽的廚藝啊!”媽媽笑了。
看來臘八節的趣事真是大浪推小浪,一浪接一浪啊!
香香甜甜臘八粥讀后感。
香香甜甜臘八粥這本書是由中國著名作家協會會員張秋生寫的,中國著名插畫家、美術家協會會員朱成梁繪畫書的插畫的。
張秋生寫的這本書讓人眼前一亮,不僅僅宣傳了中國民俗節慶·臘八節的傳統,還有聲有色的介紹了做臘八粥的詳細步驟。而朱成梁的插畫更是璀璨奪目,每一頁都有精彩的圖畫!鮮艷的顏色加上記憶猶新文章真是妙不可言!
好了,該言歸正傳了!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叫嫣兒的小女孩(主人公)住在一個大山坳里,在過臘八節的時候準備了好多材料,做了一大鍋香香甜甜的臘八粥,味道鮮美極了!當然這一大鍋臘八粥肯定三個人喝不完(三個人是指的嫣兒的媽媽和奶奶還有嫣兒),所以,這一大鍋臘八粥分給了村里幾位年齡大的爺爺、奶奶。還有我們一家,就連小狗和小鳥的在分享著豐年的成果和臘八節的歡樂!最后還剩下一些粥是留給爸爸和叔叔的。
除了這些書里的知識,我還學到了一些書外的知識比如臘八節的由來、臘八節的相關知識等......
總而言之我學到了一句話:勞于讀書,逸于作文!
臘八節與臘八粥。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經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要向文武大臣賜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還是佛教的盛大節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煮粥供佛。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還可以增福增壽。所以人們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很多,其中以北京的最為講究,粥里有紅棗、蓮子……總計不下二十種。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在半夜時分開始煮,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你想,這樣復雜能不好喝嗎?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各種花樣,再放在鍋中煮。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一碗粥有這么多知識,中國真不愧是文明大國啊!我真自豪自己是中國人!
臘八,扎花,支灶,年下。
“臘八,扎花,支灶,年下。”小時候,一到臘八節那天,母親便說這句話。不懂得這句話的意思,只記得這天的母親把我打扮的漂漂亮亮,拿出過年的衣裳讓我換上,仔細地給我梳了頭,洗凈臉,擦上雪花膏,然后在我的兩個辮子上戴上兩朵花。花是母親用一碗豆子從貨郎那兒換來的,兩朵艷粉的絹花。母親給我戴花時,嘴里又念叨那句話:“臘八,扎花,支灶,年下。”
小時候盼臘八,不僅臘八那天能穿新衣裳,戴花,還能吃上臘八糕。為做臘八糕,母親提前好幾天做準備呢。
母親說蒸臘八糕要用江米,江米發黏,口感好。在我看來,那分明是大米,我看不出江米和大米有什么區別,都是白花花,亮晶晶。母親把江米放簸箕里反復簸幾遍,混雜其間的小草葉小石頭什么的都隨著簸走了,江米更白更干凈了。
母親又開始準備蒸糕用的紅棗。紅棗是我家棗樹結的,棗子成熟季節,那些小的或是不好看的母親都讓我們吃了,模樣好的都留起來,曬干,留著過年時蒸臘八糕、蒸棗饃。母親拿出干癟成一團的紅棗用水泡上,眼見著那紅棗滋滋地喝水,又恢復先前的模樣了,又紅又亮。忍不住拿一顆放嘴里,甜,但沒先前的脆勁。
臘八節初二年級(實用14篇)篇十二
每一年的臘八節我都會過得很開心,來和你們分享我快樂的臘八節吧!
臘八粥是每年這一天,奶奶必給我熬的。傳說,在古時候,是因為惡鬼總在農歷臘八這天出來嚇唬小孩。然而這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單怕赤(紅)豆,所以有了“赤豆”打鬼的說法,于是大人們便用赤(紅)豆、綠豆、花生、葡萄干熬成臘八粥,也就是八寶粥。望著那紫盈盈的米粥,用勺子舀一點紫粥,細細品味,會讓你覺得這不是粥而是一個小型的豆類展示會。豆子的清香味道配上米的香醇,那香香的味道,不由得令你再喝一碗這紫粥。
喝完臘八粥,便開始要做第二件事,那就是臘八蒜,在臘八這天泡上的蒜頭,到除夕那天,不再是白色,而是綠色或黃色。綠色的蒜頭綠得晶瑩剔透,猶如一塊無瑕的翡翠,黃的蒜頭則如一個個味道甘甜的杏干,吃著翡翠、杏干樣的蒜頭,恨不得讓你再多吃幾個味道美味的餃子。首先,我按照奶奶的吩咐從櫥柜里找出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密封罐,接著將紫皮蒜頭去皮放入罐中,最后將陳醋放入密封罐中,蓋好蓋子,將一罐臘八蒜放入壇中。
忙了除夕的用品,我便開始準備過年的食品了。首先,我將各種水果、干果、瓜子放在桌子上,再把桌上的盤子清洗干凈,將干果、瓜子、水果一個個的放入盤中,奶奶在一旁笑盈盈的說道:“我的靜靜長大了。”擺放好拼盤,望著桌子上那五花八門的拼盤,我從心里不禁地笑了,畢竟這是我一番辛苦擺出來的。
在這一天,這還從奶奶那知道了北京過臘八節的習俗,得知,來北京的臘八節不僅要吃臘八粥、泡臘八蒜,還要喝一大碗熱熱的羊骨頭湯。
臘八節的習俗還有很多,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里吧。祝大家明天過一個快樂的臘八節。
臘八節初二年級(實用14篇)篇十三
今天是臘八節,家里人說要包餃子,我就迫不及待的看看他們怎么做的,或許我也能露兩手。
我看到外公把羊肉、胡蘿卜和蔥用攪肉機攪成碎末,放到一個盆子里,然后開始攪拌。媽媽在和面,她將一團面揉啊揉,揉得溜光圓滑,又放到另一個盆子里面進行醒面。等外公把餃子餡弄好了,面也醒的差不多了。媽媽將面拉成又長又粗的條切開,按下去,開始捏餃子皮。準備工作做好了,我們準備開始包餃子。
我們每人先拿一根小勺,把餃子皮放到手指尖上,手指尖握住,使餃子皮變圓。用小勺將肉沫放到餃子皮中間,抿平,再將餃子皮兩邊黏到一塊兒,擺到餃子簾上,我準備再去領一些餃子皮兒,剛邁出不到一步,什么都能聽到的我就聽到簾兒上發出了一聲微弱的“砰”地一聲,我轉過身來,發現餃子倒了,以為是誰不小心碰了一下,也就沒多管,去拿皮兒了。
回來時,又把餃子給扶起,可正當我準備包下一個時,它又“跌倒”了。我皺了皺眉頭,準備再次扶起時,爸爸走過來,對我說:“你知道它倒下的原因嗎?”我搖了搖頭,他接著說:“因為你沒有將餃子的底部捏成一個面,而是一條線,它就像你一條腿站著似的,站不穩,所以它會倒。”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將它的底捏平了,成了一個圓形的,果然沒有再跌倒了。爸爸笑了。
我包了好久,那個簾上的餃子也越來越多,盆子里的餃子餡也在慢慢變少。
我包完餃子了,看著那一個個圓不溜秋還長著耳朵的小東西,真可愛啊!開始煮餃子了,鍋里的餃子在沸騰了的水里游來游去。當餃子出鍋了的時候,我看著餃子盤內的那些讓人感到喜悅的豐收成果,心里特別激動,那是我親手包的餃子啊!
等我吃到餃子時,那好吃的味道就在我的嘴里蔓延開了。作者:溫璨宇。
臘八節初二年級(實用14篇)篇十四
你們誰知道臘八粥是用什么組成的嗎?我知道,是用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棗等煮制的,有的還加進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白糖、紅糖、葡萄等作點綴,使臘八粥更精細可口。
臘八節,民間大都流行喝臘八粥。關于喝臘八粥的由來,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故事。
一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壽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節的由來及風俗習慣作文歡度臘八節作文。
對于那時的我們來說,臘八也是個很特別的節日,早早地就盼望著臘八節的到來。到初七傍晚,早已迫不及待的我們放學就約好了伙伴,三五成群,男孩背著自制的冰車,女孩拎著個大籃子,一路小跑,直沖我們冬天的樂園——村外大河邊。
不覺太陽已經升起,盡管沒了孩提時的情趣,但那甜甜的臘八粥依然給人以濃濃的回味。
當地流傳有這樣一句民謠:“臘八棗樹吃米飯,棗兒結得干連蛋。”“干連蛋”,是家鄉的土語,意即棗樹碩果累累,果稠個大。
在我的家鄉,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初八,即臘八節,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就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煮成的甜味或咸味粥。而我們家鄉的人卻喜歡吃咸味臘八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月初八早上,天剛蒙蒙亮,人們就趕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喂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了。人們這樣做的原因,據老人們講,原來我們這個地區的棗樹原都不結果,人們都不愿意種棗樹。棗神見人們都不尊敬她,便變成一個老太婆來到人間。她在離村不遠的地方畫了一片果園,滿園棗樹,紅棗滿枝。人們摘下一嘗,又酸又甜,好吃極了,就紛紛跑到管理棗樹的老太婆那里討教。老太婆告訴大家,只要每年臘月初八給棗樹喂頓米飯,棗樹就會結果。人們按照她說的方法去做,果然棵棵樹上都結出了紅棗。這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其實這里面包含著許多科學道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了果實的營養需求。至于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一種保護傷口愈合的土辦法罷了。
直到現在,家鄉的有些地方還保留有臘月初八讓棗樹吃米飯的風俗。當地流傳有這樣一句民謠:“臘八棗樹吃米飯,棗兒結得干連蛋。”“干連蛋”,是家鄉的土語,意即棗樹碩果累累,果稠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