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一篇富有思想、觀點清晰、結構嚴密、語言優美的文章,它能夠引起讀者的思考。希望大家通過閱讀這些優秀作文,可以找到自己作文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和提高。
天宮課堂第三課(通用16篇)篇一
為培養少年兒童對于科學的興趣,落實“雙減”政策,豐富課堂內涵,激發學生們追尋“科學夢”,10月12日下午,大通一小組織全校師生同步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
在太空授課中,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共同為大家帶來一節趣味十足的太空授課: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項目介紹,并與地面課堂進行互動交流。孩子們能夠如此近距離的感受太空生活,顯得特別興奮,臉上都掛著對宇宙的.好奇和對知識的渴望。
此次與眾不同又意義非凡的“天宮課堂”,不僅讓孩子們學習了載人航天知識,同時,也是一堂珍貴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提高了學生了解航天、走進科學的熱情,培養了孩子們愛國主義情懷。
天宮課堂第三課(通用16篇)篇二
在“天宮課堂”第三課上,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將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讓我們一起觀看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天宮課堂”第三課內容簡介,以供大家參考!
1、問天實驗艙介紹:展示介紹問天實驗艙的基本情況以及科學手套箱、生命生態實驗柜、生物技術實驗柜和變重力實驗柜等設施設備。
2、毛細效應實驗:展示失重環境下液體顯著的毛細現象,講解毛細現象的重要性及其工程應用。
3、水球變“懶”實驗:探究在微重力環境下,液體與液固混合體在相同沖擊作用下的振動表現。
4、太空趣味飲水:展示在微重力環境下,使用超長吸管喝水的有趣現象。
5、會調頭的扳手:展示微重力環境下的扳手旋轉翻轉的現象。
6、植物生長研究項目介紹:介紹生命生態實驗柜進行的水稻種植和擬南芥種植研究項目,演示樣本采集操作。
7、天地互動環節:航天員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天地互動。
嫦娥奔月,那是古人的美好想象;飛天萬戶,那是先民的勇敢嘗試;神舟發射,則是中國人民對浩瀚宇宙的再一次成功探索。仰望星空,你可曾想到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壯闊,可曾想到辛棄疾“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的豪情壯志。
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搭載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陳冬是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指令長,即將出征的他說:“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我準備好了,為祖國去出征太空。”
劉洋,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員。10年前,當完成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離開天宮一號時,她堅定地說:“不久的將來,我一定會再回來。”如今,她即將實現10年前的心愿。
出征在即,蔡旭哲對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的首個載人航天任務充滿期待:“很憧憬很期待去感受我們的太空家園。”
航天精神是不畏險阻的挑戰精神。為了適應太空環境,每一位航大員都要進行一系列高負荷,高風險的地面訓練。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中,航天員要接受肌肉扭曲變形,腦部缺血,呼吸困難反應。為了這個航天夢,無數的航天員,一次又一次的接受艱苦的訓練,一年又一年的無悔堅守,咬牙前進,勇攀天梯。
航天精神是獨立自主的創新精神。“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只有不斷創新,中華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來。”從東方紅、長征、神舟到北斗、嫦娥、天問,我國航天事業創建60多年,一項項關鍵技術的突破,一個個輝煌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一代代航天工作者背后的努力,正是因為這些航天工作者的不斷創新,我們才得以看到今天的神舟14號的成功發射。
無論是再度披掛上陣的陳冬,十年礪鋒的劉洋,還是為飛天準備了12年的蔡旭哲。仰望星空,逐夢前行,中國人探索浩瀚宇宙的腳步從未停止。
“神舟問蒼穹,九天可攬月”,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們的探索永無止境,祝愿航天英雄平安凱旋,祝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
天宮課堂第三課(通用16篇)篇三
看到這個消息,我感到非常興奮,因為我可以看到空間微重力環境中物體運動的一系列奇妙現象。這讓我想起了20xx年的太空授課。
阿姆斯特朗,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曾經說過: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雖然我們只能在千里之外的電視屏幕上觀看太空講座,但我相信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自去太空,與老師面對面交流,感受太空的樂趣。
天宮課堂第三課(通用16篇)篇四
10月12日下午15時45分開始,“天宮課堂”第三課在期待中又和同學們見面了。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采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3名航天員在軌介紹展示了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介紹了植物生長研究項目,隨后與地面課堂進行了互動交流。
在毛細效應實驗中,航天員展示了失重環境下液體顯著的毛細現象,講解了毛細現象的重要性及其工程應用。
學校組織全體學生全程線上觀看“天宮課堂”第三課,觀看結束后每位同學還寫了觀后感,把內心中的感悟用紙筆記錄下來。同學們在感受科學奧秘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時代的變化,祖國的'進步,人類的發展。
天宮課堂第三課(通用16篇)篇五
在首次“天宮課堂”時,王亞平制作了一張漂亮的水膜,還將一朵與女兒一同制作的紙花放置在水膜上。在水表面張力的作用下,紙花沿著水膜表面慢慢綻放,成就了溫馨又經典的一幕。
這次,同樣是向孩子們展現水的表面張力,王亞平手持兩片塑料板,葉光富向塑料板表面分別擠上水,兩片塑料板逐漸接近,水便在板間連起了一座“橋”,王亞平將塑料板的距離拉遠,“橋”也沒有斷開。這便是液橋現象。
其實在地面環境下,液橋也并不罕見。洗手時將兩根濕漉漉的手指貼合,再緩慢分開一小段距離,指間會出現一段小液柱,這便是液橋。不過,由于液體表面張力很弱,在正常的重力環境下,液橋的尺寸通常難以超過幾毫米。而在空間站微重力環境下,表面張力便能“大顯神通”,可以維持大尺寸的液橋不會垮塌。
天宮課堂授課專家組成員、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陳征介紹,“液橋”實驗利用身邊最常見、最普通的水,在微重力環境下展現出令人難以想象的現象,這能夠激發人們的好奇心,“首先被它吸引,然后去探索。”
其實,早在2016年發射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上,就曾搭載了一個液橋實驗箱,用于開展液橋熱毛細對流實驗。通過指令上注,科學家可以在地面上“遙控”實驗箱,其內部機構將相互配合完成一系列的實驗操作。
天宮課堂第三課(通用16篇)篇六
今天我觀看了直播課《天宮課堂》、由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進行授課。
航天員們為大家做了許多實驗。我對太空拋物實驗很感興趣,我認為非常神奇!它演示了太空拋物和天地之間拋物的區別。平時,我們扔東西給另一個人,讓另一個人接住時,扔出的物體會呈現出一條拋物線,然后物體向下落去。而在空間站,當我們扔出東西時,由于太空中沒有引力,拋出的東西就會沿原有的方向勻速地前進著,物體像被什么牽引著一樣始終不會落下去。我定定地看著,覺得特別奇妙。
我們每天只會迎來一次日出,送走一次日落,而在太空中空間站的航天員們,每天會迎來十六次日出日落,因為他們在神舟十三號飛船里面,每九十分鐘就可以繞地球一圈。
在空間站里,因為沒有地球表層大氣層的阻礙,航天員說觀賞到的月亮會比我們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更加的明亮、更加的透徹。
在這堂課中,宇航員們還展現了失重環境下水的表面張力作用、失重狀態下的飽和液體結晶現象……宇宙是擁有無窮無盡的奧秘,等著我們去探索!
讓我們張開夢想的翅膀,向無窮宇宙出發吧!
天宮課堂第三課(通用16篇)篇七
為普及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0月12日下午15:45,西安市浐灞第二十九小學組織全體師生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三課。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繼續采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3名航天員在軌展示介紹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項目介紹,還生動講解了實驗背后的科學原理。此外,航天員還重點介紹了在中國空間站開展的水稻和擬南芥種植研究情況,展示了科學手套箱剪株操作,為同學們揭開了宇宙神秘的面紗,并與地面課堂進行交流,與來自全國的青少年進行連線互動。
由于西安市正處于全市暫停線下教學階段,全體師生居家觀看直播,不過這絲毫沒有影響到孩子們的熱情與向往,通過照片,能夠看到每一位孩子都在全神貫注地盯著屏幕,對課堂上所展示的一切,都流露出了滿滿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平常只能在書本上出現的',只能憑想象出的神奇畫面,今天能夠親眼目睹,令孩子們感受到科技的魅力與宇宙的神奇。
跟隨者宇航員們領略了宇宙的奧秘,同學們也已經按耐不住自己激動的內心,紛紛寫下自己內心的想法與夢想!一起聽聽他們的心聲吧!
天宮課堂第三課(通用16篇)篇八
自近代以來,我們中國的科技水平在不斷地進步與提高,一直在對外太空進行不斷地探索,而昨日觀看的《天宮課堂》,更讓我深感到我們國家的強大,同時也讓我看到了太空生活的樂趣。
剛進入課堂,為我們展示的便是航天員在軌生活的場景。他們的生活可真是有趣,因為沒有了重力,所以他們可以在空間站內肆意“飛翔”。空間站內還有一種獨特的運動工具——自行車,這類自行車不僅可以鍛煉腿部,還可以鍛煉上肢。只要將身子倒立過來,用手抓著腳蹬,一直轉呀轉就好了,相當有趣。
課堂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葉老師所表演的太空轉身。在太空中,轉身不能像我們在地球上那樣輕松,如果像在地球上一樣的話,便會上半身下半身朝相反的方向轉動,而且一不小心就“飛到天上了”。如果想要轉動身子,就要借助一個物體或者一只胳膊不斷轉動。看來,太空生活奇妙的同時又有點麻煩,我們做事會很浪費時間,怪不得到現在地球還是可供人類居住的星球。
還有宇航員們在太空中所展示的生物研究以及許多實驗,都讓我深刻感受到祖國科技的偉大以及太空的奇妙,宇航員們對于太空事業的熱愛,還有地球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學習,雖然不能像這些偉大的宇航員一樣飛到太空中去進行科學研究,但我也會盡我所能為祖國的科技發展貢獻出一份力量,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同時我也會和身邊的人一起行動起來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地球,讓我們的家園更加和諧美好!
天宮課堂第三課(通用16篇)篇九
追夢航天,探索科學。“天宮課堂”第三課于10月12日在中國空間站開講。本次太空授課活動由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采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授課。
婺源縣秋口中心小學積極組織學生同步觀看了這場“干貨”滿滿的太空授課。3名航天員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項目介紹,并與地面課堂進行互動交流。
走進浩瀚的宇宙,孩子們從天地差異中感知宇宙的.奧秘、體驗探索的樂趣。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觀看,一雙雙求知的眼睛,一張張好奇的臉龐,無不被精彩的太空課堂所吸引。
“天宮課堂”這一特殊的教育資源不僅讓農村的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增強民族自豪感,更讓“樹立遠大理想,放飛科學夢想”成為孩子們心中不懈的追求。該校將持續深入開展科學課程和天宮課程知識宣講,引領孩子們熱愛科學,崇尚科學,讓“星辰大海”的種子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天宮課堂第三課(通用16篇)篇十
10月12日15時45分,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面向廣大青少年的“天宮課堂”第三課正式開講。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以下簡稱:西安分院)研制的中繼終端和中繼衛星有效載荷,搭建了一條“太空天路”,確保“太空教師”授課暢通無阻。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繼續采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天宮課堂”中,三位航天員在軌介紹了其在空間站問天實驗艙的工作和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的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等,同時介紹了植物生長研究項目。“天宮課堂”通過與地面課堂進行互動交流,傳播普及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西安分院表示,此次授課不僅實現了地球與空間站之間的實時傳輸,還進行了充分的天地協同互動,太空信號傳輸良好,視頻清晰不卡頓,西安分院承擔研制的中繼終端表現出色。
在空間站舉辦太空課堂,課前最關鍵的一環便是保障通暢的'通信鏈路。西安分院科研人員研制的空間站問天實驗艙中繼終端,便是通過中繼衛星建立與地面的通信聯系,搭建了一條“太空天路”,從而實現了航天員的實時授課。
“通過中繼終端建立的天基測控通信系統建成之后,將地面對問天實驗艙以及空間站的測控覆蓋率提高至90%以上,確保問天實驗艙在絕大部分時間都保持著與地面的實時通信。”西安分院載人航天工程任務負責人余曉川說,“載人航天工程原有的地面測控站、海上測控站測控覆蓋率較小,如今則實現了幾乎100%的測控覆蓋率,確保航天員與地面實時授課暢通無阻”。在此次活動中,中繼終端通過在天鏈中繼衛星之間的切換跟蹤,確保了信號傳輸持續正常。
另悉,“天宮課堂”推出以來,已成功舉行了多次太空授課。從神舟七號飛船開始,在神舟系列飛船、天宮一號、天宮二號、天舟系列貨運飛船、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等航天器上,都使用了西安分院研制的中繼終端。
天宮課堂第三課(通用16篇)篇十一
今天下午,在手機前,我觀看了《天宮課堂》,讓我認識到一個全新的世界。
航天員一句輕松幽默的”感覺良好”,首先讓我感到了航天員在太空漫步的驕傲和自豪!是航天強國的莊嚴宣告!
課正式開始了!首先我看到的是一個浮力實驗,乓乓球在水里的浮力幾乎完全消失,我感到很好奇!乒乓球像一只神秘的眼睛,我則用只好奇的眼睛盯著它,但深遂的令人無法看懂。
更神奇的是在太空擰濕毛巾。在陸地上水會向下流。而空間戰的水既不向我想象的那樣亂飄,也不會向下流。而是出乎意料的看到水附著在了她的手上,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水膜手套,手一松一緊,手一上一下。我立刻也試著擰濕毛巾,可任憑我怎么擰,水也根本不會粘在我手上,而是給下面的水盆戴上了面紗。
在太空還可以擁有一個水膜。它就像一個放大鏡。放大鏡轉動著,上面還有一朵小小的紙花。花兒轉動著,就像我們的理想。王老師還做了一個太空歡樂球,里面加入顏色,就成了我們的地球。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藍里,要走向更深的太空。
____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讓我們把艱苦奮斗留在心里,一路高歌奮進,做好中國背梁。
天宮課堂第三課(通用16篇)篇十二
首先是一些簡單的小實驗。把水瓶扎口,然后從高處扔下,水不會繼續流出來。這個實驗非常令我奇怪,怎么也沒想到水居然會停下不再流淌。后來經過老師的一番解釋,我終于理解了這個奇怪而神奇的現象,不由得在心里面感嘆我所熱愛的,偉大的科學!
雖然有了上一次的震撼體驗,但看到宇航員的臉出現在屏幕上,我還是不由得驚嘆于祖國科技的強盛。連宇宙中的人都能和地球上的人進行通話,真不愧是我所熱愛的,偉大的科學家們的努力成果!
看著宇航員們在空間站里被我們講解科學知識,看著宇航員們認真回答我們的問題,看著來自不同地區的同學提問,看著學校特別安排課表讓我們看直播,看著這么多人為我們看天宮課堂付出努力,真不愧是我所熱愛的,偉大的祖國!
熱愛代表了什么?代表著我偉大的祖國。我所熱愛的,偉大的即是祖國的一切。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
天宮課堂第三課(通用16篇)篇十三
我和爸爸一起,收看了“天宮課堂”。
第一個是生活場景展示。
航天員老師帶我們來到了他們住的太空小屋,那里有老師們睡覺的地方,還有許多相冊,還有許多老師們喜歡的`東西掛在上面。一直往前走,還會到達他們的衛生間。可惜,我們不能看到衛生間內部長什么樣。除此以外,這里面還有航天員們喝水的地方——一個飲水機。還能看到老師們吃東西的地方,那里有加熱箱、微波爐,甚至還有一個冰箱。
太空小屋真是太好了。
老師們給我們認識了太空細胞。
第一幅是一個綠色的細胞,它一直在跳動;第二幅是藍細胞,也一直在跳動。看來,我們人類的細胞一直在跳動啊!
老師拿出了一個裝滿水的袋子,用注射器將它注射到了一個鏡子上,鏡子上立即出現了一個水光球。接著,老師又用注射器吸了些水泡,又將它注入了原來那個大水泡里。然后,老師將臉放上去,大水泡里看著是倒著的,小水泡里看著卻是正著的,真是太有趣了!
最后,我也想對航天員叔叔提問題——在太空中的時間,跟在地球上的時間是一樣的嗎?
天宮課堂第三課(通用16篇)篇十四
最首要也是最直觀的,我們迎來“教室”的上新。之前兩次天宮課堂,都是以天和核心艙為教室,此次,“太空教師”一開課就介紹和展示了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前不久,在全新構型的空間站組合體里,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歡度了國慶佳節,為祖國送上生日祝福。“縱向睡覺”的睡眠區、有太空廚房設備的生活區、從天和核心艙轉移過來的“太空自行車”、生命生態實驗柜和生物技術實驗柜所在的實驗區……隨著此次“天宮課堂”的開展,我們更近距離感受到航天員豐富多彩的太空工作和生活。
“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待!”“太空新課堂又來了!搬好小板凳認真聽講”……從網友的留言中不難發現,此次“天宮課堂”全新的授課內容,也是吸引力滿滿。放入空心鋼球的水球為什么會變“懶”?用2米吸管喝芒果汁為什么不費勁?t字小扳手為什么會自己“翻身”?為何在微重力環境下擬南芥的根還能扎入土壤?……問天實驗艙的“天上”課堂,和設置在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山東、河南、云南的地面課堂,實時進行互動交流,讓現場和觀看直播的'觀眾尤其是中小學生,以更直觀生動的方式與前沿科技相遇,從中感知宇宙奧秘、體驗探索樂趣。
今年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30周年,不僅航天事業科技創新屢創佳績,航天相關的科學普及也越做越好。如今,“天宮課堂”逐漸成為我國太空科普的國家品牌。“天宮課堂”上新的背后是滿滿的用心。一堂太空科普課時間不長,但需要十分強大的科技支撐。無論是比起20xx年在天宮一號進行的首次太空授課,還是去年底今年初的前兩場“天宮課堂”,此次講課空間更大、內容更豐富,始終保持圖像話音穩定流暢,離不開雙中繼衛星分別跟蹤等技術的保障。地面多一份努力,太空多一些從容,“天宮課堂”的每一點進步,背后都是我國航天事業的突破,以及我國多方面的科技進步和創新。
“怎么成為一名航天員?”這是在北京現場一位學生向“太空教師”的提問,也代表了很多青少年的憧憬。問道向蒼穹,聞道于天宮,太空授課前沿性強、趣味滿滿,不僅能增進公眾對于我國航天事業等大科學計劃的理解和支持,還會培養科學興趣、激發航天夢想,尤其是在青少年心中種下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于創新的種子。
天宮課堂第三課(通用16篇)篇十五
今天盼望著,期待著,《天宮課堂》第三課終于要和我們見面了。20xx年10月12日15:45,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進行太空授課,本次授課采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
我們學校全校學生在線收看了“天宮授課”特別節目,叔叔阿姨們用太空講課的方式,傳授了我們很多的科學知識,帶我們參觀了他們的太空家園,原來遙不可及的太空能變得觸手可及!書中的那些太空奧秘的知識在航天員叔叔阿姨的操作下也得到了很好的證明!若不是親眼所見,我們無法想象科技原來是那么神奇的一個東西!瞧,在太空授課中,航天員向大家介紹了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最后,現場還進行了學生提問的天地交流環節。
這次太空授課真是令我大開眼界,看了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學世界真是太神奇了。科學在改變我們的生活,甚至改變著我的世界觀,因為科學的力量,我們走進了太空,這在以前根本就不敢想象的,而今天的授課,讓我們每一個學生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科學的力量。同學們歡呼著,大叫著,直呼不可思議!此時此刻,我下定決心,我們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努力去學習,學習更多的知識,去探索更多的奧秘!
天宮課堂第三課(通用16篇)篇十六
中國太空授課活動持續約40分鐘。這一天地互動過程是在我國中繼衛星的支持下實現的',它的亮相同時標志著我國新一代載人航天測控網基本建成。
“地面上網課,最難的是網絡通暢,在天上這個問題更難保證。”楊宇光說,如何確保高碼數率、高保真視頻流的通信鏈路完全暢通,是太空授課過程中挑戰最大、難度最高、不確定因素最多的環節。
楊宇光進一步解釋道,太空授課的高清視頻傳輸,我國主要依靠居高臨下的天鏈中繼衛星進行支持,以地面測控站、海面遠望號測量船作為備份,但是地面測控支持比例不高,這是因為天宮一號、空間站多數時間不在我國本土上空。
無線電通信的一個基本原理,是傳輸的數據碼速率越高,那么傳輸的能量消耗及對傳輸設備的靈敏度要求越高。
“太空授課對音視頻的碼數率要求較高。”楊宇光解釋道,為此天鏈中繼衛星使用高增益天線,使得波束非常窄,以保證能量集中,順利傳輸高碼數率的視頻數據。另一端我國空間站上設置有蝶形天線,指向中繼衛星進行配合。這樣一來,理論上任何時候都有一顆中繼衛星能夠“看”到我國空間站,確保授課過程通信暢通。“太空授課的時延僅約0.3秒。”他說。
不僅如此,太空授課及授課前的全要素演練,均涉及廣泛的天地協同工作。
“2013年王亞平第一次太空授課時,教育部負責組織學生,中國科協負責設計準備課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負責航天員和通信系統。”龐之浩說。
“測控通信系統進行中繼星的切換也是重要的天地協同。此外,王亞平在天上演示的物理實驗,地面老師也在做相同的實驗,天地對比實驗幾乎同步呈現在視頻畫面中。”楊宇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