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作者的觀點、情感以及作品主題的理解和反思。下面是一些讀者們共享的讀后感作品,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他們的思考和感悟。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大全(14篇)篇一
讀了《諸葛亮造木牛流馬》,我被諸葛亮的智慧所折服。在制作木牛流馬時,他竟然別有用心的做出了個舌頭,只要一轉它的舌頭,就推不動了。
“諸葛亮讓王平帶著木牛流馬去運糧食,并且大招旗鼓,讓魏軍知道,讓他們來劫糧。魏軍按計劃過來劫糧,王平讓蜀軍把木牛流馬的舌頭轉過來,馬上逃離。”
讀到這里,我忍不住想知道,諸葛亮葫蘆里賣的什么藥。“等魏軍把木牛流馬推回大營后,司馬懿讓屬下把糧食都放在木牛流馬上,再運到后山。諸葛亮見時機成熟,便讓關興領1000人去搶糧。關興帶人把木牛流馬搶過來,把舌頭扭回來,推走了。
司馬懿派人去追,被諸葛亮用妙計嚇跑了。
諸葛亮的智慧讓我震驚,他利用木牛流馬“坑蒙拐騙”了司馬懿不少糧食,還把司馬懿嚇得夠嗆。諸葛亮如此聰明,即使是使用現代化科技也不可能像他那樣的神通廣大,叱咤風云的。
讀了這個故事,我知道了:諸葛亮造木牛流馬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他的智慧,是我們所無法想象的。而且諸葛亮不僅有智慧,還有了不起的本事。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大全(14篇)篇二
讀完全文,我有許多感想。
首先,我也贊同“諸葛亮是人不是神”的說法。畢竟諸葛亮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其次,我不贊同文章說“諸葛亮是一群笨蛋中較為聰明的一個。”原因在于文章所舉的例子有不少錯誤。
第二:文章提到平定南方的叛亂,之所以要七次“平定”是諸葛亮的做法不能令人心服。我認為七擒七縱以攻心為主才能體現諸葛亮的誠意使叛亂從“根部”去除。
至于“空城計”。諸葛亮能在極度危險的情況下如此鎮定地用計嚇退司馬懿。這難道還體現不出諸葛亮十分聰明嗎?文章說到:“司馬懿能察其弱點,攻其弱點,將諸葛亮置于極度危險中由此看來,司馬懿比諸葛亮聰明一大截。”如果正是如此,為何當時不下令攻城,而嚇得火速撤退呢?要證明諸葛亮比司馬懿聰明還有一個很好的例子:諸葛亮死后,司馬懿的數十萬大軍居然被諸葛亮的木像嚇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地往后速退數十里,從此司馬懿落了個“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笑柄。
我認為,諸葛亮真正的“智慧”在于他的神機妙算:“草船借箭”,在有霧的情況下使十幾條草船輕而易舉地向曹操“借”借來了十萬多支箭;在“華容道,捉放曹”中,又是諸葛亮算準曹操要走的線路,一一派人埋伏,使曹操狼狽不堪。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總而言之,我認為諸葛亮的確使一代奇才,不愧稱為“臥龍”。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大全(14篇)篇三
他,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在隆中便已為劉備構畫了一副戰略藍圖。他,就是三國時期,那聰明絕頂,人稱“臥龍”的諸葛亮。在我眼中,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忠臣、一位好丞相。
諸葛亮,字孔明,本是隱居于隆中的一位智者,后被劉備三顧茅廬所感動,成為了蜀漢的丞相,也為劉備出過許多計謀,助劉備打下了三分天下。
在我的眼中,諸葛亮是一位智者。他未出山時,便已在茅屋中得知天下大事。而且他還似乎知道劉備會來請他出山,便在隆中為劉備構畫了一副戰略藍圖,并且助劉備打下了三分天下。為蜀漢丞相時,他多次運用了過人的計謀,助劉備建立了蜀國,打下了基業,并與魏、吳兩國形成“三國鼎立”之勢。他多次用智,多次打敗了曹操,其中最有名的是赤壁之戰,他聯名了東吳,在赤壁之戰中讓陸遜詐降,假裝給曹操“獻計”——當時曹操手下有百萬人馬,卻都是北方人士,不識水性,只要水上一有比較大的風浪,便站立不穩、頭暈目弦、大吐不止。準確說就是暈船——讓他把所有的船用鐵索連起來。曹操一試,果然風浪對船的影響變小了。之后,他又向周瑜立下軍令狀,向上天“借”來東風,用火攻大敗曹操,結果使曹操元氣大傷,從此再無一統三國之力。
在我眼中,他還是一位有血有肉、感情豐富卻又遵守軍法的人。在蜀漢的后期,蜀國已經沒有以前的戰力,武將也不多了。就在這時,敵軍來襲,諸葛亮身邊的一員武將馬謖自告奮勇,諸葛亮便命他去守住街亭。但馬謖卻不懂用兵之道,把兵力全部都集中到一座山上,被敵軍用火計攻破,丟了街亭。當時,按軍法是要處斬的,可是他當時想到馬謖上有老母,下有孩子,但軍法嚴明,不得不行。馬謖便請求他照顧好自已的家人。諸葛亮悲傷地答應,含淚斬了馬謖。如此真情,卻因軍法嚴明而痛失一將,揮淚斬馬謖,這就是他有血有肉、感情真切之處。
同時在我眼中,他還是一位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心耿耿的丞相。他一生為國家的奉獻巨大,名傳千古。在蜀國后期,劉備病逝,無能的劉禪繼任,而他率師去伐魏,在出兵之前寫了《出師表》一文,成為了千古流傳的一篇表文,表明了自已對蜀漢的忠誠。“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有一位詩人曾這樣評價他。
諸葛亮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美名流傳千古,是一位足智多謀的忠臣,他為蜀漢奉獻了自已的一生。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大全(14篇)篇四
諸葛亮罵死王朗是否具有“合理性”?也就是說,諸葛亮罵死王朗有多大的“現實可能性”?這是拙文擬加以探討的問題。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罵人”雖然不能直接歸入“戰爭”,卻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戰爭——舌戰。要取得“舌戰”的勝利,同樣也需要“知己”與“知彼”。
先看諸葛亮。首先他對自己的“舌戰”才能是有著充分的自信的。同在《三國演義》的第四十三回,諸葛亮客場作戰,以一人舌戰東吳群儒,讓東吳群儒非但占不到半點便宜,反而自取其辱,一個個敗下陣來。當時舌戰的對象是多人,諸葛亮尚且占了上風。如今,面對的是王朗區區一人,他自然胸有成竹。因此,當蜀魏兩軍對陣,諸葛亮發現對手是王朗時,暗忖曰:“王朗必下說詞,吾當隨機應之。”這“隨機應之”,體現的就是諸葛亮對這場舌戰取勝的充分自信,是他底氣十足的充分表現。可見,在“知己”的問題上,諸葛亮是有著極為準確的判斷的。
再看王朗。他對自己到底了解多少呢?首先,隨曹真大軍出征,擔任曹真的軍師,是王朗自薦的,這時王朗“年已七十六歲矣”。這個年紀,應該是激流勇退的年紀。而王朗卻在這個年紀自薦擔當重任,有違人之常情。這也是他“不知己”的一個表現。其次,他在曹真面前夸下海口說:“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這是建立在“盲目自信”的基礎之上的,也是他“不知己”的一個表現。
在“知己”方面,諸葛亮和王朗的優勢和劣勢已經十分明確了。因此,兩人之間的交鋒尚未開始,勝負之定數已判矣。
在“知彼”方面,諸葛亮在此之前,與王朗已經有過交鋒,只不過那次交鋒不是“舌戰”,而是“筆戰”而已。據《獻帝春秋》記載,王朗在寫信勸降蜀國太傅許靖碰了一鼻子灰后,又不自量力地寫信勸降諸葛亮。諸葛亮隨即寫了一篇文章《正議》公開發表,對王朗的謬論加以駁斥。其中一段翻譯成現代漢語是這樣的:“從前那個項羽,他的興起不是由于自己有道德,因此雖然占據華夏地區,裝出帝王的架勢,結果卻是身首異處而死,永遠成為后世的鑒戒。而曹操不肯接受這個教訓,又跟著這條死路走了。他沒有遭受殺身之刑,不過是一時幸運,災禍一定要落在他子孫身上的。不料有那么兩三個家伙,已是行將就木之年,卻接受偽帝的旨意,向我寫信陳述什么天命。這真像張竦、陳崇這些無恥之徒稱頌王莽的功德那樣。難道他們面臨大禍,還企圖幸免么?”
諸葛亮還了解到,王朗初時追隨陶謙,后為會稽太守。在舉兵抵抗孫策失利后被俘,便投降了孫策。后來又歸順了曹操。是一個見風使舵、朝秦暮楚、喪失氣節的為人所不齒的小人。
對待王朗這種既無自知之明,又無氣節的小人物,諸葛亮深信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王朗在與諸葛亮的“筆戰”失利之后,應該知難而退的。但他并沒有吸取教訓,反在諸葛亮統兵伐魏的關頭,自薦擔任曹真的軍師,并且在曹真面前夸下海口:“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他也太不把諸葛亮這個強勁的對手當一回事了。在“知彼”的問題上,他犯了一個“輕視對手”的極大的錯誤。
在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的情況下,王朗焉有不敗之理?被“罵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與王朗的“舌戰”中,諸葛亮的“罵人藝術”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縱論天下大事,闡明利害關系。為了斷掉王朗勸降的念頭,諸葛亮開始縱論天下大事,闡明了其中的利害關系。“昔日桓、靈之世,漢統陵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兇,四方擾攘。黃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殘暴生靈。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涂炭。”難道我會去投降這樣的一群鼠輩嗎?你還是趁早斷了“勸降”的念頭吧!
(二)歷數王朗劣跡,給予致命一擊。要在“舌戰”中徹底擊敗對手,抓住對手弱點,給予致命的一擊,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王朗的致命弱點,就在于他喪失氣節,不時投降或附逆他人。于是,諸葛亮抓住這一點,對他進行了公開的斥責。“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斤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茍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當然,諸葛亮還是有所保留的,他只是斥責了王朗附逆曹操的事,卻沒有揭他投降孫策的丑。但僅僅是這樣,王朗已經承受不住了。
當然,王朗被“罵死”,除了有諸葛亮罵人藝術高超這個客觀的因素之外,還有王朗本身的諸多主觀因素在起作用。這些主觀因素,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心中有鬼。盡管他為他所效力的曹操和曹丕大唱贊歌,“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卷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非以權勢取之,實天命所歸也。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臨萬邦,豈非天心人意乎?”但明眼人都知道,曹操、曹丕父子為臣不忠、架空漢室、并且取而代之的謀逆之舉,正如諸葛亮所揭露的,“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涂炭。”王朗為這樣的xxx服務,可以說是名不正而言不順。他的心中是“有鬼”的。
二是心中有愧。王朗在曹真面前夸下海口:“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哪知道勸降未成,反遭諸葛亮一番羞辱和一陣痛罵,這等于當眾挨了人家一巴掌,使得他在曹真等將士面前顏面掃地。如果有后悔藥可吃,我想他此刻應該對自己自薦擔任曹真的軍師、自告奮勇勸降諸葛亮的行為悔青了腸子。他的心中“有愧”,應該是不言而喻的。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大全(14篇)篇五
(一)。
我喜歡看書,并且看了很多很多書,不過最讓我難忘的書就是《三國演義》,這本書里有很多的故事,其中最讓我難忘的就是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這個故事很有趣,讓我給你講講吧:三國時期,劉備和孫權聯合抗曹,雙方在赤壁大戰。在東吳,孫權的手下有一個叫周瑜的人,他才華橫溢、心胸狹窄。還有一個備的手下叫諸葛亮的人,諸葛亮足智多謀,知天文,知地理。周瑜怕諸葛亮知道自己的作戰計劃,就想殺他。周瑜要諸葛亮三天之內造十萬支箭,并立下軍令狀,完不成就要殺頭,別說三天,就是三十天也造不出來啊!第一天諸葛亮對他的好朋友魯肅說:“去準備二十只船,一只船上有一千個稻草人,二十個人。”到了第三天,諸葛亮開著船到曹軍那里,曹操命令士兵往船上射箭,過了一會,諸葛亮回去了,讓士兵把船上的箭拔下來,數了數,十萬多只箭。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了困難不要害怕,任何難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只要肯動腦筋,就能成功。
(二)。
諸葛亮是三國時代一位出色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小時候在一位有學問的老先生那兒讀書。老先生養了一只大公雞,用公雞啼叫的時候作為下課的鈴聲。老先生課講得非常好,諸葛亮很喜歡聽,可是雞一叫先生就下課了,諸葛亮還沒聽夠,所以,公雞每次叫喚,他都很反感。于是,他想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每次在公雞快叫時,諸葛亮就扔出一把米,雞一吃米,就忘了鳴叫,因此,常常是同學們餓得發慌,先生也覺得很累才下課。時間長了先生覺得莫名其妙,諸葛亮卻暗暗得意。終于,這個秘密被先生發現了,老先生一氣之下,將諸葛亮趕出了學堂。諸葛亮非常后悔,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老先生后來想了想諸葛亮也是為了多學習,心想這孩子很聰明,如果把他的聰明才智用到正處一定前途無量,于是,他原諒了諸葛亮,把他叫回了學堂。從此,諸葛亮明白了要把聰明才智用到正處,他對先生恭恭敬敬,還下河捉魚,給先生滋補身體,還幫先生打掃衛生,贏得先生的贊賞。
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聰明不要用在歪地方,否則,也會使人走上歪路,做出一些沒有道德的事情,遭到人們的唾棄。比如:二戰期間,發動戰爭的希特勒就非常聰明,但他卻把聰明用在了錯誤的地方,發動了戰爭,造成了成千上萬的人死亡。宋朝的秦檜,也非常聰明,據說他的書法寫的非常好,可以稱為“家”,但是他非常嫉妒岳飛,不顧國家安危,用他的計謀殺死了岳飛,結果受到了人們的唾棄,他也背上了千古罵名。所以,我們不但要做一個有學問的人,更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樣,我們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三)。
我讀了一篇小故事,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故事的大概內容是:馬謖與曹操對戰,諸葛亮戰前對王平和馬謖交代,要在靠山靠水的地方安營扎寨。結果,馬謖自以為聰明,把營地駐扎在山頂,王平怎么勸他都不聽,后來,被曹操放了一把火,火勢很大,包圍了整個山,只有幾個兵和馬謖殺出來。(.)。
曹操也不想斬殺馬謖,不過由于馬謖犯的錯誤太大了,損失了許多兵將,諸葛亮只得殺了他。其實馬謖也是一員猛將,失去了挺可惜,可是他身為下將,就必須服從上級的領導,擅自改動作戰計劃,肯定不行,還連累了許多并肩作戰的弟兄,這不是就他自己,是一個兵營,幾千人啊,對將來的作戰損失了許多兵力,諸葛亮殺他也是無奈啊!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大全(14篇)篇六
《弟子規》有云:“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是也。
諸葛亮輔佐劉禪時期,南王孟獲起兵十萬造反,諸葛亮親自率兵前去征討。軍隊前進時,馬謖來慰勞軍隊,對諸葛亮說:“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但愿丞相這次南征真正的戰略目標,在于使他們內心歸順。”
諸葛亮派魏延、趙子龍,第一次生擒孟獲。諸葛亮設宴款待他,接著審問孟獲:“如今你服不服?”
“不服!丞相靠山路狹窄,一舉把我擒獲,我回去一定要和你一決雌雄!”孟獲斬釘截鐵、理直氣壯地回答。于是諸葛亮放孟獲于山中。
第二、三次,諸葛亮生擒孟獲,孟獲皆不服。
第四次,諸葛亮當作大發雷霆的樣子,命手下人道:“給我拖出去斬了!”
孟獲臉上毫無懼色:“若丞相今日放我回去,我定報四縱之雪恨也!”諸葛亮見他還是不服,又放了孟獲。
第五次,被自家洞主楊鋒擒獲,但他依舊不心服口服,高高昂起頭:“這是被自家洞主擒獲的,非丞相之功也!”
直到了第七次,諸葛亮在盤蛇谷內用大火燒死了兀突骨與三萬藤甲軍,孟獲以為諸葛亮必死無疑。道盤蛇谷,火光四起,臭氣熏天,方知中計,被諸葛亮滿門擒獲。諸葛亮派使臣于孟獲帳中:“我們丞相還想放你回去,特派我來告知你。”
孟獲滾下熱淚:“七擒七縱,古今未之有也,我今日必服也!”
孟獲和一家老小匍匐于諸葛亮腳下:“丞相,我今日必服也!”
諸葛亮問:“你真的服了嗎?”
“丞相之大恩大德,世代皆不忘也。”孟獲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于是,諸葛亮封孟獲永為南人洞主,直到諸葛亮道滬水時孟獲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不應該用武力壓服別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誠意打動別人,讓別人心服口服才是明智之舉。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大全(14篇)篇七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準確地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
他胸懷大志,卻情愿隱居南陽。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當劉備三顧茅廬,詢問天下大計時,他口若懸河,還為劉備制定統一大計,足以證明他驚人的政治遠見和戰略頭腦。他一生收二川,排八陣,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取西蜀,定南蠻,顯示出了他的聰明才智。
赤壁之戰,讓他的機智充分顯現。在東吳,他舌戰群儒,促成孫兩家聯手共拒曹軍。長江之上,大霧之中。他悠然自得地坐在草船之上與魯肅對飲。草船借箭,顯示出了他無畏的氣概和淵博的才識。火燒赤壁,是他眾多成就之中的一個佳作。他不費一后一卒,就輕而易舉地燒掉了曹操的八十萬兵士和無數戰船。火光明亮了他前進的道路,進主了人生中最輝煌的時期。
他三氣周瑜,把東吳的大都督活活氣死。既沒有破壞孫劉聯盟,又奪取了荊州。為劉備的霸業開辟了道路。之后,他輔佐劉備取下西蜀,為劉備找到了一個安歇之地。然后他又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使西蜀的北部安全得到保障。又為北上攻打曹操奠定了基礎。
然而,就在即將看到統一漢家江山希望的時候,關羽卻敗走麥城喪了性命。而劉備不顧他的苦勸,揮師百萬入打東吳,卻合命喪帝城。在劉備白帝城托孤時,他本可以一走了之。然而,他為了報劉備的三顧之恩,選擇留下,輔佐年幼的阿斗,這也注定了他后半生的艱辛。而接下來他面臨的是五路大軍伐蜀,他不僅沒有絲毫畏懼,輕而易舉地化解了危機,保衛了西蜀。
他南和蠻夷,但孟獲卻聽從了魏國之言叛變西蜀。他親率兵將,來到不毛之地,平定南蠻。他本可以輕松地平定南蠻,但為了使孟獲徹底臣服西蜀。他七次擒獲孟獲,但六次釋放了他。第七次,他火燒藤甲兵,第七次擒拿了他。最終,使孟獲徹底地效忠西蜀。使他的聰明才智再一次大放光彩。
他在西蜀得到穩定之后,他向上書《出師表》其言慷慨陳詞,表現了一們忠君愛國老人的夙愿。之后,他率大軍先后六次出入祁山,攻打蜀國。但均因司馬懿的抵抗以失敗而告終。而在失守街亭之后,他獨自在空城之上彈琴嚇退了魏軍。這足以顯現出他無畏的氣魄。
但一個人終究是阻擋不住歷史的潮流,病死五丈原,但他赤膽的忠心,卓越的軍事才能令人敬佩,堪稱不朽之人。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大全(14篇)篇八
最近,我讀了《東施效顰》這個成語故事,心里深有感觸。
這個成語故事寫的是春秋時期的越國美女西施有心疼病,因此常皺著眉頭捂著胸口,而同村的丑女東施看了覺得很美,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殊不知卻弄巧成拙,遭人嘲笑。
然而我認為,東施雖然丑,但因羨慕西施那沉魚落雁的美貌,而敢于去追求美,這是一種可貴的精神。東施希望自己能通過努力也獲得閉月羞花的容貌,更敢于在眾人面前進行努力,雖然她的努力失敗了,但誰不會遇到失敗和挫折呢?她的“效肇”總比遁入空門逃避現實好得多。東施這種不自暴自棄、敢于愛美、敢于追求美的精神實在可嘉由此我想到,現實生活中也應發揚這種“東施精神”。
我們不僅要敢于欣賞美,更要敢于學習生活中別人的一切優點;我們不僅要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要敞開國門,學習世界各國的先進技術,從而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為了社會的進步,為了中國的騰飛,讓我們發揚“東施精神”。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大全(14篇)篇九
在這個暑假中,我讀了許多本書,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故事最令我感觸頗多。
這篇故事主要寫了周瑜對諸葛亮心懷妒忌,處處找諸葛亮麻煩并讓他在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來,而諸葛亮卻沉著冷靜,不僅不增加十日天數,反而減少了幾日,最后用計“借”到了十萬支箭來。
當我讀到諸葛亮說道只要三天就能造好十萬支箭時,我便在心中按想:諸葛亮難道不怕死嗎?明知周瑜在找他麻煩,還答應了周瑜。又讀到他找魯肅借二十條船,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靶子之后,才明白了:原來諸葛亮是要用“計”來獲取這些箭啊!但是心里還有一些疑問:用什么計謀獲取呢?在讀到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排開,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擊鼓一邊吶喊的時候,心中又有一連串的疑問:如果曹兵出來怎么辦?最后讀完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啊!諸葛亮知道這一天有大霧,又善于用人,知道魯肅忠實守信,也知道曹操生性多疑,原來一切盡在意料之中!
讀完之后我對諸葛亮更加欽佩了。想到他遇事沉著冷靜、足智多謀~~真是自愧不如啊!
記得有一次,我大概7歲左右,好奇心促使我去玩一種極其危險的東西----火,點燃在紙巾上時,我異常興奮,之后火快要燒到手指時,我下意識把它扔到垃圾桶里,火迅速蔓延來,我非常著急,我開始用嘴吹,誰知道火居然越來越大,我突然想到了生命之源-----水便去接了一杯水倒在火上,火終于滅了,讓我出了一身冷汗。
我做事一般都很馬虎,情況越緊急我越是不冷靜。
感謝大家和我一起穿越回三國時期。雖然《三國演義》我已經看完,但這些故事仍然令我印象深刻。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大全(14篇)篇十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托付后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于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建興三年(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后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闿、孟獲,諸葛亮采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闿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并獲得大量的資源,并且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勁旅。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大全(14篇)篇十一
諸葛亮作為蜀國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布公、胸懷坦誠。為國盡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賞賜,玩忽職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親信也給予處罰,只要誠心認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給予寬大處理,巧言令色逃避責任就是再輕的過錯也要從嚴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勞都給予褒獎,再小過錯都予以處罰。
他處理事務簡練實際,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貪慕虛榮的事他都不做;終于使蜀國上下的'人都害怕卻敬仰他,使用嚴刑峻法卻沒有人有怨言,這是因為他用心端正坦誠而對人的勸戒又十分明確正當的緣故。可以說他是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其才能可以與管仲、蕭何相媲美。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大全(14篇)篇十二
三國里,我喜歡蜀地,我喜歡劉備,我更喜歡他的軍師——諸葛亮。
“草船借箭”是我最喜歡看的篇章。一天,周瑜找諸葛亮議事:要求十日造箭十萬支,違期問斬。不料,諸葛亮當即立下軍令狀:“三日內交箭。”周瑜暗中囑咐魯肅令工匠遲延,以便處斬諸葛亮。
魯肅又受令,到諸葛亮處探聽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求助:“你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軍士三十人,船上青布為幔,稻草人千個,三日后包管有十萬支箭,只是您不能告訴公瑾,不然……”魯肅答應了。
三日后,諸葛亮果然取回來十萬支箭。魯肅看到整個經過,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
諸葛亮真是太厲害了,我真的好想做他的徒弟呀。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大全(14篇)篇十三
從管理學上講,職責是應該那么分工,但要看在什么樣的具體環境之下。諸葛亮開府治事之時,許多工作剛剛起步,新組建的丞相府和調整過的益州府都需要磨合,各級官員的工作作風也需要培養和鍛煉,諸葛亮從細節入手,親力親為,拿現在的話講就是狠抓工作作風建設,以此來帶動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這是一個扭轉作風、糾正錯誤的關鍵時刻,領導必須帶頭。
在諸葛亮的嚴格要求下,各級官署的工作作風大為改觀,一些雖然沒有背景卻有能力、肯干事的人得到了重用,何祗就是一個例子。
深為諸葛亮器重的楊洪此時擔任蜀郡太守,諸葛亮讓他向自己推薦人才,楊洪推薦了自己的秘書(門下書佐)何祗。
諸葛亮的讀后感優選大全(14篇)篇十四
《培根隨筆》的內容涉及到人世間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每一篇隨筆都包含著培根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大到“論強國之道”,小到“論禮貌”,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同的培根。
從“論真理”、“論死亡”中,可以看到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嫉妒”、“論貸款”中,可以看到精于世俗人情的培根;從“論權位”、“論野心”中,可以看到熱衷于政治,深知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宮廷化妝舞會”、“論園藝”中可以看到一個注意細節,熱愛生活的培根;從“論虛榮”、“論言談”中可以看到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
《培根隨筆》文筆簡約,條理清晰,智慧明徹,使我不禁感嘆:培根怎么知道的這么多呢!清高孤傲的作家不屑于些生活小事,市井作家也寫不出安邦治國之道。培根則融合了二者的寫作特點,揚長避短,闊談了自己的見解。它像一盞燈,在人們迷茫時照亮眼前的黑暗。這便是培根的大智慧。
書中《論強國之道》令我感觸最深。任何一個公民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這項重擔就落在了治國者的身上。如果一個國家有一位英明睿智的領導人,那么這個國家就會像他的領導人一樣偉大;如果一個國家的領導人軟弱無能,那么這個國家只能被人瓜分,任人宰割。
國家是否富強主要取決經濟和軍事。想要富必須發展經濟,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若想強,必須壯大軍隊,俄羅斯的強軍計劃和朝鮮的先軍計劃足以證明這一點。富可以使他國向我國靠攏;強可以使他國不敢同我國對抗。關于這一點,全球超級大國美國就是再好不過的例子。一個好的政策可以造福一個民族,振興一個國家。人民賦予了治國者權利,治國者就有義務將國家帶向富強。同樣的,如果治國者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那么他必然會受到國民的愛戴,正如俄羅斯總統普京,那百分之六十的選票不是白給的。
當然,光靠領導人也是不夠的,還需要這個民族團結一致,心系一起。就如當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正在內戰的國共兩黨在短時間內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歷史證明我們勝利了。
《培根隨筆》的確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